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如果是成片成片的土地,那就更加的吸引人了,成片的土地,更易管理,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但大唐立国也已经数十年,历经三帝,如关中平原、河南平原上的良田,其实已经都有主,难以交易不说,还价格昂贵,特别是这些地方置地,买到的田地也都是碎地,很难有大宗土地交易。
  岭南、河西这样的边地,倒是还有些地,可这些地方的地就没那么吸引人了。
  百济虽说在海之东,可那的地却堪比江淮一样肥沃优良,更别说李逍还提出把地成片出售,还配套大量奴隶的做法。
  成片的良田,加上配套打包出售的大量奴隶,这样的田地绝对是值得购买的,况且李逍还提出那么便宜的价格呢。
  “价格会不会太低了?”李绩问,一二贯一亩地,一二贯一个奴隶,简直跟白送一样,要知道,虽然在山南等山区里,一些山地也才四五百钱一亩,可在长安的渭水河岸,一些上好的水浇地可是已经卖到十余贯一亩。
  “低什么,百济的地放在那里,就是一文不值,只有卖出去了才是赚。地卖多少无所谓,关键是有人去种。种植了才田地才会有粮食产出,有人肯去种植,那边才会有人。”李逍说出关键之处。
  百济是什么地方?那是毕竟是海外敌国,现在还刚在攻打,还没打下来呢,就算打下来了,朝廷也不可能把地都分给那些百济人。田放在朝廷手里,军屯民屯也是跟不上种不过来,必须还是得有百姓过去种植。
  但得有人带头,特别是需要有实力的贵族们前去,他们有能力打头站。
  从长远来看,就算是朝廷拿出一两万顷地来白送给这些打前站的人,其实也是划的来的。
  当然,白送不好,便宜点卖还是不错的。一亩上好肥沃良田,卖他个一二贯一亩。一个百济奴隶,在中原起码能值个五六贯,甚至是七八贯的,也只卖他个一二贯,虽说奴隶在百济和在长安肯定价值不一样,但一二贯绝对是半买半送。
  目的,还是吸引贵族们为朝廷去百济打头阵。
  朝廷既得了一百万贯,还能有人去打头阵开发百济何乐不为?
  贵族们虽然看似冒点风险,但这收益却也是极高的。
  这是两赢局面。
  “反正我觉得这个方案不错,我正打算在百济买他两三千亩良田呢,这可是好机会,现在错过了,以后哪找去?英公,你做为朝廷宰臣,也应当带头啊,怎么也得买他个三五千亩吧!”李逍嘿嘿道。


第256章 代王友
  清晨。
  五更二点。
  太极宫承天门上,敲响了长安城的第一声晨鼓。
  随着这声鼓响起,长安城各座城门相对大街上的街鼓齐声响应,这就是大唐诗人们笔下所描述的六街尘起鼓鼕鼕。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据说以前是没有街鼓的,直到贞观之时,长安城每天早上都是被巡街的士兵用嗓子吼醒的,后来宰相马周提议设置街鼓。
  那位马周,也是一位寒门庶子出身,最终却得遇名君步步青云最终成为大唐宰相。可惜因为年轻时好饮酒,得上了糖尿病,早早就病逝了。
  论起出身,李逍可比马周还强多了。起码当年马周靠着在家族族学里蹭学才读的书,后来入州衙做了一个文吏,结果还跟上司起了冲突,一气之下辞职看世界去了,一路看到了长安城,最后给中郎将常何当门客,后来因为替常何写了一篇给皇帝的奏对而引起太宗李世民的注意,得以入朝为官,此后终至宰相。
  李逍不爱喝酒却是个酿酒卖酒的,而且家财万贯,良田数千亩,年纪轻轻仕途更是不得了,人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他靠着玉米和曲辕犁,一年不到时间,又是封爵又是升官,如今已是绯衣银鱼。
  虽然度支员外郎没当上,可李治在武氏的建议下,特旨让李逍出任代王友。
  唐朝的亲王府有王府官、国官还有亲事府和帐内府,王府官管的是王府内的事情,国官管的是封地的事情,而亲事府和帐内府管的是王府的侍卫。
  国官品级较低,但王府官则品级较高。
  如亲王傅,就是三品,咨议参军事也是正五品上,而亲王友则是从五品下。而亲王府的长史和司马,则分别是从四品上和从四品下。
  因为唐朝亲王其实已经没有直接的封国,因此国官班子也就较虚,亲王虽有时也会出镇地方,但多是任都督、刺史职,特别是经过贞观朝的齐王谋反案后,朝廷对亲王的防范越深。
  虽说还不到如玄宗朝时开始将皇子皇孙关在长安的十王府和百孙院内养猪,但绝无法跟魏晋时的皇子们比,更别说跟汉代的皇子比。
  亲王没有了真正的封国,国官班子形同虚设,但府官班子朝廷还是比较重视的。配置齐全,而且品级较高,尤其是皇帝重视宠爱的皇子,一般都会由比较有名望的臣子担任府官。
  武氏向李治提议让李逍担任代王李弘的王友,李治只是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毕竟李弘现在还仅是代王,并非太子。而王友的职责不比王傅要掌傅相训导,匡其过失,也不比咨议掌吁谋左右,参议庶事。甚至不比长史和司马,要统理府寮,纪纲职务。
  王友的职责是陪侍游居,规讽道义。
  若是把这个职务跟朝廷的职务对比,这其实就是相当于谏议大夫或散骑常侍的职责,陪侍和规讽。
  不像长史和司马等府官一样,有具体的差事,反正就是陪着身边。
  当然,现在代王才三岁,并不真需要李逍去陪侍,因为代王还没出阁,更没有自己真正的那一套王府班子。
  可这个时候,武氏却等不及想让皇帝给李治安排好班子,用意也很明显。本来武氏还建议用李绩为代王傅,用宇文节为代王咨议在军的。
  不过最后李治否了。
  这也太过明显,李绩可是当朝太傅,还是当执的宰相,让他做代王傅,这岂不是要昭告天下皇帝想要立李弘为太子了。
  而李治觉得现在还不是时机。
  不过让李逍当代王友倒没什么关系,一来可以借此试探下朝堂百官们的态度,二来也算是给李逍一个加赏。
  不管怎么说,王友也是正经的从五品下的职官,比玉米监这个六品官那是升了好几级。
  正式的五品官,以后李逍这绯服银鱼也就穿的名正言顺了。
  若是李逍这个问路的石子投下去,没有什么大的波澜,那么李治就可以试着给李弘提前开幕府了。
  皇帝一道中旨送到政事堂。
  宰相们有点为难。
  皇帝的行事不太合乎规矩,代王才三岁,都没开府呢,任用什么王友?亲王出阁,起码也得十五岁吧,出阁之后才能开府啊。出阁都没,又开什么府。
  皇帝还穿着开裆裤,天天呆在皇宫大内里,总不能让王友也跑进内廷去陪着吧,那怎么能行呢
  负责草诏的中书舍人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个极为权重的位置,负责为皇帝草诏。
  大唐实际的政务决策中枢机构是政事堂,挂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为宰相,可入堂议事。
  而形式上,国家权利是通过皇帝诏令形式执行。大体上来说,中书主起草诏令,门下主审议诏令,中书令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相议决之事,交由中书舍人起草诏令。
  而中书舍人六员,在起草诏令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为五花判事。
  这些中书舍人就是中央起草红头文件的人。
  皇帝的意图,得经过宰相们决议通过,才会交给中书舍人草诏,中书舍人草诏后交给门下审议后,才能正式下诏,交由尚书省执行。
  这种制度下,皇权其实是受到限制的,如果是强势如太宗的皇帝,那么自然可以让政事堂领会通过自己的意图,但如李治刚上任这几年,由于政事堂是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为相,因此李治的话其实在宰相那里并没多大用,经常会被长孙他们驳回。
  而连宰相那都通不过,又哪有机会草拟为诏书并通过门下审议呢。
  没有经过这一套程序,那么皇帝的旨意其实就是没有正式法律效力的中旨,下面人遵守也行,不遵守也行。
  几位中书舍人不想给皇帝草这诏书,觉得不符合制度。
  关键时候,还是中书令李绩开口了。
  “陛下并没有说要给代王开府,更没说出阁,现在只不过是给他安排一个王友。其实这个王友大家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是陛下给玉米监李逍的一个兼职,算是对他的一个嘉奖赏赐而已,跟开不开府没什么关系,更不会涉及什么制度之类的。”
  李绩这话的意思是大家给皇帝一个面子,反正不过是一个虚职兼官而已,皇帝喜欢李逍,那就让他给李逍兼个职,反正李逍本阶早就已经提到五品的朝散大夫了,兼个职不过是多领点俸禄而已,又不管什么实事。
  皇帝的面子中书舍人们还可以不给,但太傅李绩的面子大家得给,毕竟李绩可是中书舍人们的正经顶头上司。
  他们平时草拟的诏书,最后可是还得交到中书侍郎润色,然后中书侍郎最后又要交给中书令把关的。
  若是中书令每次挑他们点刺,那他们以后根本别想继续呆在中书省干活了。
  于是乎,六位中书舍人回去后,迅速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好了一份诏书,中书侍郎李道宗刚回朝没多久,这位跟李绩并称为贞观后期三大名将之一的宗室郡王,只看了一遍,然后就一字不改的递给了李绩。
  李绩随便修改了一二处用词,然后就让中书舍人抄好后送给皇帝。
  皇帝李治一看自己的意图得到中书省的领会,很满意的画了个敕,然后又传下来。
  诏令再送到门下省,因为这事情是在政事堂商议通过了的,门下高官官侍中和黄门侍郎那都没意见,自然也是顺利通过。
  然后,一大早,天使来到胜业坊。
  李逍还侧身伏在妻子的肚皮上,在听着媳妇肚里的动静,他能听到里面扑通扑通的孩子心跳声,偶尔还能听到小家伙在里面折腾的动静。
  “折腾的这么欢,肯定是个带把的。”
  婉娘就盼着有个儿子,毕竟这是头胎。听到丈夫的话,一脸的幸福。
  “阿郎,有天使前来宣旨,请阿郎出来接旨。”
  李逍带家一家人摆香案,迎接圣旨。
  如今的李家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时候了,圣旨都是接了好多封的,并没有什么惊慌激动之举,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丝毫差错。
  圣旨宣完,李逍多了一个兼职。
  玉米监正之外,又成了代王友。本职玉米监正,从六品下,兼职代王友,从五品下,本阶也是从五品下的朝散代夫。
  除了多领点兼职俸禄外,其实新兼职没半点职事,毕竟那位代王殿下才三岁,还未出阁呢,李逍也不可能跑到后宫去陪侍规讽。
  李逍收下圣旨,给那位传旨的宦官送上了两片金叶子,又送了一小瓶香水,不管人家在宫里红不红,总是宫里当差的,不能得罪了。
  连同一起来的几人,李逍也每人送了点礼物,让众人都对李逍称赞不已。
  人走后,李逍回到屋里,看着圣旨,不由的皱眉。
  看来武氏是真不打算放过他了,转眼间都给他弄成代王友了,这下算是彻底成了李弘的班底了。
  他都没想站队,可被武氏直接替他站好了。


第257章 一箭双雕
  “阿郎,地划下来了。”
  一大早,老钱就拿着账本过来报喜。增加的子爵永业田,官人永业田都已经划下来了,朝廷衙门办事效率倒是很快,估计也是知道如今李逍比较当红得宠。
  新增了一千五百亩地,不过关中不比其它地方,历来就是地窄人众。一千五百亩地是分成多个地块给的,而且还基本上是遍布在蓝田啊、商州啊、还有京西的岐州啊等地,有些地都划到山南道去了。
  而且基本上都是在那秦岭山脚下。
  虽不至于说都是那山地,但也远不如渭河平原上的田地。
  “能有实数的地划下来就不错了,还想给你平原上成片的土地啊。”
  老钱虽然有些遗憾地不是一块,但也还是挺满足的。地分成几块,每块也有百十来亩了。
  “老钱,那些地你安排个管事去接收下。地以前是给谁租的,继续佃租给他们,租额呢,就按我们这边的一样。”李逍对于这种碎片化的土地,并不怎么感兴趣,太碎太散了,难以直接管理,还不如直接就继续租种给佃户们。长安地窄人多,有地就不怕租不出去。
  “阿郎,咱们不直接自己种吗?种玉米和辣椒多好,种菜苔也好啊。”
  租出去是收粮食租子,而如果租玉米和辣椒这些,现在那是经济作物了,玉米现在量少,李家有额外的种子可以自己种,种出来可以卖种子,哪怕不可能再按粒卖,但那也绝对比种普通的麦粟划算。辣椒现在也是越来越受欢迎的一样东西,种出来是不愁销路的,新鲜时可卖,也能晒干卖,还能磨粉卖。
  “算了,随大家种什么吧,我们在蓝田还是有些地的。夏收后,这老天爷看着还不错,已经下过几场雨了,之前给大家拿去种的地,也都交回给各家种。我们也有两千亩地在手,完全够种玉米和辣椒这些了。”
  相比起钱管家总盯着那零零散散的千把亩地,李逍更看中百济的地。毕竟关中的地虽说属于他,但也一直是佃出去的。李逍这个地主,也不好收回来的。人家种什么不种什么,怎么种,其实并不一定要听他的。就算听他的,那收益的他也只能拿到部份租子。
  百济多拿点地好,成片成片的正好建庄园,集约式耕种管理。直接用奴隶或雇工种植,无疑更有发展前景。
  长安城南,曲江。
  曲江畔有芙蓉园。
  虽不是芙蓉盛开的季节,但这里的园林江山也是不错的。
  今天,曲江有一场马球比赛。
  对阵的有四支马球队,分别是南衙十二卫府的马球队对阵北衙羽林军马球队,以及关陇贵族子弟马球队,对阵山东新贵子弟马球队。
  唐朝人喜欢打马球,百姓也爱看马球,甚至长安的妇人们都喜欢打马球,宫里贵人们骑着小马打,而宫外的贵妇人们骑着驴打,普通的百姓没那条件,直接步下打。
  马球可谓全民热爱的运动,也深受军方的重视。
  看个马球,顺便还能押个注猜把胜负,猜中了赢个彩头,也是很爽快的事情。
  “我关陇子弟必胜,老夫下注十贯关陇子弟胜。”中书侍郎、江夏郡王李道宗揉着一只眼睛说道,这只眼睛有点老毛病,还是当年贞观之初时,一次皇家宴会上落下来的根。
  那一次,只因为他的坐次排在尉迟恭之上,那个大黑炭结果就掀桌子打人,一拳差点把他一只眼睛给打瞎了。
  转眼也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宗室里的年青将领,如今也成为了宗室中德高望重的代表。
  长孙无忌几个退下后,他更成为了关陇贵族们的领袖了。
  “祥瑞啊,你也是我们关陇子弟,不下点注玩一玩?”李道宗笑着对他招过来的李逍道。
  长孙无忌把李逍称为关陇子弟,如今李道宗也说他是自己人,不过李逍一直以来,还真没有这种自觉。当年关陇集团,其实是由两个集团组合而成的,一个是武川镇的军将们,一个则是关陇的士族豪强们,他们联合一起,以关中为基业,建立西魏,最后一统北方进而一统天下。
  蓝溪李家以前只是小地主,连豪强都算不上,不过毕竟是关中人,小地主也算是小豪强了,如今李逍成为了贵族,自然也就被他们视为自己人。
  马球是项激烈的运动,观赏性极佳,拼抢起来也非常好快,月杖挥舞,骑马狂冲,经常打的头破血流,可大唐人没觉得血腥,相反十分喜欢这种勇武的游戏。
  一边看马球,呐喊加油,一边为自己喜欢的马球队买几注。
  四支群队都很厉害,堪称都是精英集结,尤其是这次的比赛,南衙卫军对北衙禁军,关陇子弟对山东子弟,这一看就知道是有好戏看的啊。
  打球的基本上都是勋贵子弟,而且还都是军中任职的,随便一个球手,那也都是九品以上的军官,甚至六七品的都有。他们打球,不是纯职业的。
  要让李逍猜谁能赢还真难。
  最后李逍买了关陇队和禁军队赢。
  李道宗哈哈大笑,说李逍太滑头。如今的禁军,因为以程咬金、薛仁贵、苏烈这些山东将领统领,因此禁军军官也都以山东子弟为多,这可是一改过去宿卫多关陇子弟的旧例。
  李逍这边买关陇队赢,然后那边又买禁军队赢,等于是两边下注了。
  这几年关陇将门似乎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长孙无忌虽然威望高,可这是个文臣,没真正打过几天仗,没有半分他老子长孙晟当年一箭双雕的威风。
  好在长孙无忌下台前,还把李道宗和薛万彻几个召了回来,算是给关陇将门保留了点血脉。
  要不然,他们只能看着山东军头们那越来越嚣张的气焰了。
  李逍虽说是个死活不肯入军队的关中弟子,可毕竟是自家子弟,这年头能出一个白手起家的真封贵族不容易,李道宗他们都很爱护这个嫩苗。
  太傅李绩来的较晚,他是跟皇帝一起来的。而皇帝今天还邀请了太师长孙无忌一起来,此外还有同样致仕在家的于志宁、韩瑗几个元老。


第258章 火爆认购
  马球场上,等候比赛的球手,还有周边的羽林将士们,见到皇帝车驾到来,立即欢呼。
  气氛十分火爆。
  皇帝让人来召李逍过去说话。
  “祥瑞啊,你如今是代王友,以后有空多教导下代王。”
  李逍心说代王才三岁呢,刚断奶的娃,我教他什么,我又不是幼儿园的小姐姐们,再说了,代王现在可是在武氏的宫里,我不可能跑那去教他啊。
  李治似乎早想到这个,说以后我让代王每月旬日之时去你府上受教。
  旬日那是休沐日啊,你怎么能打扰我的休息呢。
  李逍很不愿意,可皇帝没跟他商量的意思。
  今天的这场马球比赛,很热闹。皇帝来了,一重大臣也来了,甚至好久没露面的长孙无忌和韩瑗等也来了,连被贬谪的马遂良和薛万彻等刚回京的也来了。
  羽林军把这边护卫的森严,而远处,隔着一条曲江,许多长安百姓也早得到消息,早早的跑来围观。
  长孙无忌最近似乎又长胖了一点,还主动跟李逍打招呼。
  “恭喜三郎啊,后生可畏,又升官晋爵了,如今已经是正式的五品官阶了。”
  李逍也笑着拱手,“太师似乎又长胖了不少啊,都说心宽体胖,这心宽是好事,但也不能太胖了啊。人一胖啊,尤其是年纪大了后,这各种毛病也就容易找上门来了,这消渴症啊风眩啊都容易发,饮食得清淡,要多注意运动,跑马打球这么激动的早好不要玩了,但是打打拳踢踢腿,练练箭还是有助身体健康的。”
  消渴症就是糖尿病,贞观宰相马周就是得这病。而风眩,属于高血压,太宗李世民就也有高血压。
  长孙无忌摸了摸自己的脸庞,“最近确实是胖了些,这人一闲下来啊,有时就懒散了。听你这么一说,明天开始,得继续早起晨练了。”
  其实今天看马球只是个引子,今天真正的目的是筹款。因为李逍的建议,户部没搞什么摊派债券法,而是听从李逍的建议,搞一个马球比赛,皇帝亲自出席,然后一众元老重臣勋贵皇亲国戚们前来观赏,借此机会,拿百济的地和奴隶为条件,发行债券,筹集款项。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来之前,户部已经做好了详细的说明,并连同帖子一起送到了各位权贵们手里。
  长孙无忌单刀直入,“朝廷发行债券之事,老臣觉得很不错,暂时借用,以百济地和人抵押是不错的方法。老臣愿意认购一万贯债券!”
  户部做出的方案,百济的田地分上中下三等,上田三贯一亩,中田二贯一亩,下田一贯一亩。而百济的奴隶,也按照男女壮弱分为三等,同样是上等三贯一个,中等两贯一个,下等的一贯一个。
  不论是田价还是奴隶价,比起长安的来,那是相差巨大,但毕竟这些人、地是在海之东的百济,那还是个交战区。
  长孙无忌一开口就要认购一万贯,李绩那能示弱,也表示要认购一万贯。
  这两位大佬开口了,李道宗也出声要认购五千贯,他地位不比那两人,自觉的降低了一档。
  各位踊跃开口,你三千他两千的,都是不差钱的主。
  这火爆景象让皇帝李治都有些预料不及,他原本还以为想从勋贵们手里借点钱很难呢。
  李逍倒是预料之中,毕竟那百济的地和人价格如此之低,地是好地,都是成片的,还打包配售奴隶,风险是有,但绝对是优质资产啊。
  哪个权贵们傻呢。
  上等良田才三贯一亩,这样的好地,若是在长安,起码要翻个四五倍,更别说长安有钱难买,买的到也是碎地。
  本身这个挖朝廷墙角的方案,就是出身李逍之手。
  李逍当然也不会客气,果断的喊出认购三千贯债券,而且直接表明要一千亩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