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兵全部官升一级!

按照这份任命,平州镇军可以搭起一支七百人军员即七个都的军官架子,当然所有都目前都没有都头,其中两个都还没有队正。都头的任命需要向节度府专请,平州军因为新立,目前还没有战功,所以都头一级军官只能等将来再说了。缺额的两个都的四个队正,周知裕干脆让四个亲卫兼了起来,直接充作中营。剩下五个都则编为左营,营指挥也由周知裕暂领,右营则完全空缺。

于是,军议之时众人立刻沸腾起来,大伙儿分享到了新立营头的好处,顿感此行不虚。

第二十三章榆关风云(二)

李诚中接到了委任告身,告身由卢龙节度府所出,平州刺史和平州兵马使联合签署,委任李诚中为平州镇军左营甲都左队队正,秩陪戎校尉,从九品上。周知裕亲手颁发给李诚中告身时饱含歉意的说:“李陪戎,以你的功劳,当个都头都是可以的,奈何如今都头以上军职需向节度府专请,便先委屈你罢,将来有了机会再行补上。”

李诚中对这次调任平州的内情是最知根知底的,当然不会有什么怨言和不满,何况他还得到周知裕的承诺,手下的五个伙长可以由他优先挑选,所以愉快的接下了这份告身。

在挑选自己手下班底的时候,他认真斟酌了一番。他手下只有五个军官名额,即五名伙长。原酉都的弟兄中,张兴重、周砍刀和姜苗都升任了队正,和他是平级的,所以这几个人他不能选。最后,他选择了王大郎、孟徐兴、焦成乔、赵大以及钟四郎。王大郎是一直紧跟着他的人,当然是首选。孟徐兴和焦成桥二人则是关外游侠儿,精于骑射,也是他早就看好了的。钟四郎则是他在永济渠旁收下的兵,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他必须得管。

最后是赵大,赵大一直是个火头军,虽然升了伙长,但却没人看好他,所有队正都对他不太感兴趣,最后只好来找李诚中。李诚中看着眼前可怜巴巴的赵大,心下一软,干脆就收下了他。听说李诚中愿意收他,赵大眼眶都红了,这位三十多岁的老军哆嗦着嘴,一再向李诚中保证,他一定会管好全队的伙食,让队官放心,让弟兄们吃好。

李诚中问道:“赵大,你就不想带兵打仗?”

赵大一愣,低着头道:“队官,某只会烧饭,带兵的事实在不甚懂的……”

李诚中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挥挥手让赵大离开。赵大立刻就急了:“队官,还是不要某么?”

李诚中头疼的拍拍后脑勺:“要,要,老赵放心吧,只管烧你的饭就是了。”

赵大没有让李诚中满意,对于这个老军的不思进取,他很是有些怏怏不乐,但接下来姜苗却给了他一份惊喜。这个同样在贝州一战中立下大功,此刻提拔为队正的亲密战友,此刻送来的是一份忠诚。

“李郎,你看某手下选哪几个人合适?”

姜苗的这个问题等于拱手把甲都右队的人事权让给了李诚中,李诚中起初有些不解:“你已经是队官了,你觉得谁合适你就选谁。”

“李郎,某听你的,某的乙队,你说了算。”姜苗这句**裸的效忠宣言,立刻让李诚中明白过来。有人投靠,当然不能往外推,何况投靠的人是姜苗。他也不客气,就让姜苗把那几个北撤路上划归他手下管理的酉都弟兄招过去,姜苗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着去了。看着姜苗离开的背影,李诚中心里好一阵子舒坦,暗道,莫非是穿越人士的王八之气展现了?

军官架子搭建起来后,平州镇军开始征兵了。刺史府和兵马使府联合发出告示,张贴于平州、马城、石城各处,告示中说,凡是应募平州镇军后,便可得到一份军粮,还可获得榆关内碣石山下的五十亩荒地。短短几日功夫,便有络绎不绝的难民青壮拖家带口赶来应募,家眷们聚集于军营外,眼巴巴的期盼着自家子弟能够顺利的进入平州镇军。…;

因为赶来应募的人很多,所以征兵进行得十分顺遂,兵员按照强健程度优先补充中营,中营满员后,第一个补充到的就是左营甲都的左队和右队,共分到九十人。这个数字是按照每队四十五人配置的,换句话说,平州镇军允许每队的队官吃掉五名兵卒的空饷。当然,平州镇军的待遇中是没有饷钱的,这意味着李诚中和姜苗都可以获得五名兵卒的那份口粮以及二百五十亩碣石山下名义上的荒地。

将所有征募到的青壮聚集到甲都营前时,李诚中有些失望。这批兵……大大不行啊!李诚中是在卢龙军鼎盛之时从军的,就算加入的只是新立的健卒营,但当时身边的同伴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健卒,就算相对而言比较单薄的姜苗,也要比眼前这些兵强得多。就眼前这几十个人,身材虽弱但也凑合着能用,脸上虽有些菜色,但那是饿的,吃饱了之后相信就能很快恢复,让李诚中失望的是,他在这些兵眼中看到的是卑微和怯懦。当兵的没有兵胆,那还能叫兵吗?那叫羊羔!

李诚中忽然很怀念南征时的日子,那时候他身边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同伴,那时候他所身处的大军,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精锐。

甲都没有都头,只有李诚中和姜苗两个队官,但十个伙长都明白谁是老大,所以都将眼光看向李诚中,等着李诚中训话。李诚中回忆着以前在部队当兵时连长训话时表情和神态,照搬了一番老连长的训话内容。他手舞足蹈的比划半天,却只看到新兵们面面相觑的茫然眼神,明白自己的训话没有起到效果,他不禁有些泄气,便讪讪的让大伙儿回舍歇息。

整训!一定要整训!本想过回“连长”瘾头却终告失败的李诚中憋了口气,回到自家军帐中,开始琢磨起训练这批兔崽子的方法。体能、纪律、队列通通要练!他冥思苦想着当年被部队折磨的一应经历,开始闭门写起了训练大纲。

一夜之后,这份漏洞百出的训练大纲被捣鼓了出来,当李诚中打算进一步修改增益时,却被紧急召到了中军,同行的还有姜苗。

中军衙堂就在大营偏西的位置,紧邻西校场,衙堂房子不多,一溜平楼围城一个小院。兵马使另有住所,位于平州城内,但周知裕家眷都在幽州,此刻又当募军之时,诸事纷乱,便一直住在这里。

李诚中和姜苗随赵在礼进了正堂后,就见堂上坐着两人,正是平州刺史张在吉和兵马使周知裕。张在吉身后还站立一个年轻儒生,正在和周知裕说着什么。一见李诚中和姜苗进来,周知裕随手一指,让两人坐了,便道:“李陪戎、姜陪戎,如今有紧急军务,你们且听一下。”张在吉向身后的儒生示意,那儒生便将事情向李诚中又说了一遍。原来就在两日前,契丹游骑破了榆关!

榆关一直是平州备边的重要关口,一道长墙将关内关外分作两边,可以说关系着平州地方的安稳。把守的虽然是南征后留下的几十个老弱镇兵,但一则城墙坚固,二则关外胡骑不擅攻城,向来只有骚扰之忧,而无丢失之虞,却不知此番怎么就被契丹人攻破了。契丹人破关后大肆劫掠了一番,才退出关外,这可是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自从大唐立了营州都督府以来,关外向来就是唐军立威的牧场,胡人一直臣服于大唐铁蹄之下,不敢多有造次。天宝变乱后,虽然此地被藩镇所据,虽然渐渐废弛了营州都督府,但对关外的掌控也没有削弱多少。就算是大帅刘仁恭登上节度使之位后,卢龙军的军威仍然压得胡人不敢有分毫染指关内的奢望。可一切都坏在了南征上………;

儒生说到这点时,张在吉忍不住叹息不已,周知裕更是狠狠将手掌拍在了案几上。等儒生说完,周知裕道:“李陪戎、姜陪戎,如今关城无人把守,已成平州大患。契丹人不知平州内情,是以劫掠之后匆匆退了出去,一旦狼子再次入寇,便可直指平州腹心,实为大患!某欲让你二人领手下先行,抢回关城,你们看可有什么要求?”

李诚中心里也明白了,现在平州军还在新募时期,除了中营两个都外,只有左营甲都的两个队算是编制满员,这先锋一事,也只有他们来担当了。李诚中瞟了一眼姜苗,见姜苗向自己点头示意,便干脆直截了当应了下来,只是要求拣选上好的兵刃甲具。

周知裕也知道李诚中的为难,新兵刚入营不到两天,就让人家开赴边关,确实有些说不过去。见李诚中答允得很爽快,心下甚慰,便命李诚中检校了甲都都头,总领两队。这个检校是暂代的意思,也就是说李诚中现在是临时的都头。但看周知裕的样子,“检校”两个字是暂时不会拿走的,也就是说,只要李诚中立了功,周知裕就会向节度府保举他为甲都都头。

张在吉对此忧心忡忡,着急着让李诚中赶赴榆关,自然完全配合。按照李诚中的要求,他命人从府库中拣选出十二具皮甲,三十副刀盾,五十杆套了铁枪头的木枪,以及十张弓和几十匣羽箭,匆匆送到了甲都的军舍,这已经是平州府库内尚存军甲的三成了。同来的还有一支五十名青壮组成的民夫营,押着十辆马车,车上装载着送来的一应军甲器具和粮秣物资,带队的正是中军堂上见过的那名儒生,看样子是催促李诚中立刻出发。

儒生拱手道:“陪戎姓李?未敢请教大名。”

李诚中将自己名字说了,也还礼请教对方名姓。

那儒生道:“某姓冯,名道,目下辟于张使君府中为佐吏,陪戎唤某可道便是。不知陪戎的字……”

佐吏的意思比较笼统,一般而言就是幕僚参赞,属于未入流的吏员。但李诚中却不敢小看对方,这种跟随刺史的幕僚,或许是因为年轻,或许是因为声名不彰,不能正式入职是常有的事,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话语权。因此连忙道:“某尚未有字。”

儒生点了点头,也不说别的,便在一旁等候李诚中下令。李诚中仔细咂摸着“冯道”这个名字,似乎听说过,却又没什么太多的印象,便暂时不去想了,只是命令甲都左队、右队立刻整队。

第二十四章榆关风云(三)

平州城离榆关约有七十里地,李诚中已经打算好了,就从这七十里地开始练兵。首先要训练的就是行军,一支不能连续急行军的军队,是没有多少战斗力可言的。因此,他将这七十里地划分为七段,每段十里。

此刻离天黑尚有一个多时辰,按照李诚中的吩咐,所有军兵都配发兵刃,或拿刀盾、或持木枪,伙长以上军官还必须戴上皮盔皮甲。出发前,他将除了赵大之外的九个伙长叫到身边,宣布了今夜行军的计划。按照计划,甲都以各伙为一组,开始急行军,无论以任何方法,今夜前必须赶到十里外小松坡,先赶到的五组可以就地休息,后四组则必须为前五组的弟兄烧饭烧水。到达时以每伙最后一人为准,只要有一人不到,全伙便算未到。

这个计划一宣布,各伙伙长情绪都被调动起来,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相互比划一番。李诚中留给各伙一炷香时分预作规划和准备,同时与冯道约好,天黑前就在小松坡会合。冯道有些诧异的旁观了李诚中宣布命令的整个过程,小声问道:“李陪戎,若是中途有兵逃了,却如何是好?”

李诚中一笑,道:“逃了便逃了,能剩下多少人,甲都就带多少人去榆关。这也算二次选拔。”

冯道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便催促着民夫们赶车先行。赵大随同民夫营出发,因为甲都只有九十人的缘故,他干脆就没领兵,只是顶着一个陪戎副尉、伙长的衔头,仍旧干着他的老本行。

等再次整好队伍,李诚中一挥手,率先和姜苗开始小跑起来。全都九十人霎时间散乱成一锅粥,没头没脑跟着跑了出去。王大郎还大声呼喝着和钟四郎较劲:“四郎,某先去了啊,你们慢慢来,到时候给某烧顿好饭菜!”说罢,当先冲了出去。

这些兵乱哄哄向东狂奔,反而把李诚中和姜苗甩到了最后,姜苗有些着急,想要提起奔行速度,却被李诚中拉住:“别着急,慢慢来,跟着我的步调跑,那帮兔崽子一会儿就跑不动了。”

果然不出李诚中的预料,没跑出二里地,就见一些兵弯着腰,喘着粗气在路边歇息,还有一些意志坚强点的,拄着木枪一步一步往前挪。李诚中脚步轻快的一路超越了这些掉队的兵,回头看了看姜苗,姜苗却兀自仍有余力。

等跑到三里地外的时候,就见前面钟四郎正在原地休息,手下一伙儿弟兄倒是都在,李诚中点了点头,继续超越。再往前,李诚中和姜苗逐渐超越了各伙,包括手下弟兄都齐全的孟徐兴和焦成乔两伙,先行出发的民夫车队,以及一路上的许多掉队兵卒。

不得不说,王大郎还真是能跑,李诚中和姜苗离小松破只有一里多地的时候,才追上了拄着木枪一步一步往前挪的王大郎,不过王大郎身边没有旁人了,只剩他一个光杆伙长,同伙的所有弟兄都被他甩到了身后。

跑到一半路的时候,姜苗实在有些跑不动了,李诚中知道这是到了奔跑的临界点,过了这个点就没事,便拽着姜苗不让他停。果然,到了小松坡的时候,姜苗反而脸色缓了过来,只是不停的咳嗽,喘着粗气。

李诚中摘了一根树枝,就在小松坡上等候,第一个到达的是王大郎,他一边喘气一边笑着,大声宣布自己是第一,却被李诚中用树枝抽打了几下,不准他躺下休息,只是让他四处走动。姜苗已经恢复过来,问了李诚中不许别人歇息的原因,便也有样学样,掰下根树枝,呼喝着让随后赶到的兵卒走动,遇到躺下的就直接拽起来,让他们站着活动手脚。…;

等到天黑的时候,甲都绝大部分弟兄都赶到了小松坡,因为李诚中事先要求过必须全伙到齐才能作数,因此第一名并非王大郎的伙,而是孟徐兴和焦成乔,这两个伙是同时到达的。第三支完整到达的是钟四郎的伙,他注意到了李诚中要求里的“不准掉队一人”的要求,因此路上宁愿牺牲速度,也要让两名不擅奔跑的弟兄跟上队伍,反而拿到了第三名。

第一个到达的王大郎十分焦急,他就站在路边不停的张望着,每到一个自己伙里的弟兄就上去踹上一脚,骂一声“你他娘的就不能快一点!”等钟四郎的伙到达小松坡的时候,他已经快出离愤怒了,这种愤怒维持了没有多长时间,就转为泄气。当天黑的时候,全都各伙都已到齐,唯独他的伙里还差两人。

王大郎有些哭丧着脸的看向李诚中,李诚中冷着脸问:“还差两个?你说怎么办?”

王大郎咬了咬牙,拔脚就往来路去了。李诚中看向他伙里其他人,又道:“你们就看着伙长自己去找?真是好兵啊!”那几人面面相觑了片刻,便也跟上了王大郎。

李诚中没有拿民夫营当外人,相反,他很愿意将这些青壮也看做自己人,因此,他毫不客气的要求冯道指挥民夫们开始搭建军帐,卸下粮食。冯道丝毫没有介意李诚中使唤自己,完全配合着让民夫们忙活起来。当然,烧饭烧水的事情没有让民夫们干,作为惩罚措施,这是专门留给排名在第六之后的那几个伙的事务。

小松坡上顿时喧闹起来,先到的人尽情享受着后到之人的服侍,后到之人不甘的发誓赌咒着,宣称第二日的比试里一定要赢。双方你来我往,嬉笑怒骂,各种口水混杂在一起。

晚饭吃罢,夜已深了,王大郎的伙还没有回来。李诚中独自站立在松坡之上,遥望来路,那里仍是一片漆黑。等了一会儿,他回头一看,就见甲都弟兄们都站在身后,同样在向来路张望。李诚中挥了挥手,吩咐大伙儿都回帐歇息,自己则继续转过头来等候。又过了一会儿,他又转过来,见弟兄们还在原地,便道:“怎么都不去歇息?”

姜苗上前一步,小声道:“大伙儿说要一起等。”

李诚中点了点头,便不去管了,仍旧立于原地。忽见来路亮起一支火把,隐约见人影晃动,等过了一会儿,李诚中终于松了口气,当先手持火把的正是王大郎。往他身后一数,全伙十人,尽数到齐。却原来那两人方位感不太好,和大伙儿走岔了道。

王大郎见全都弟兄都在等着自己,惭愧的低着头上前,支支吾吾道:“陪戎……抱歉得紧……”

李诚中点了点头,没等他说完,抢先道:“别跟我说抱歉,因为你们,全都弟兄都没歇息,带领你的伙,向各伙弟兄致歉。”

王大郎正要带领手下弟兄挨个致歉,却早被众人拉了过去,七嘴八舌的将热汤热饭送了过来,营地里又是好一番热闹。

李诚中一笑,便命姜苗安排人手值夜,却见冯道也没歇息,正在一旁看着自己,便上前道:“那什么……冯老弟,还不睡?”

冯道欠身:“李陪戎,可以叫某可道。李陪戎的手下可真是相互间亲近得很,听说都是头一天征募来的?”

李诚中道:“是啊,可道老弟,都是昨日征募的,你看,一个都没逃,还不错吧?”…;

冯道点点头:“陪戎带兵有方,可道佩服。”

李诚中嘿嘿一乐:“这算什么,还没开始呢。”看着火光下打成一片的甲都弟兄,他发自内心的生出一种说不出来的舒坦和畅怀。当“连长”的滋味还是蛮不错的嘛,李诚中咂咂嘴,心里如是想。

姜苗凑了过来,小声问:“李郎,明日还是如此么?大伙儿想问问是否继续比试。”

李诚中点头道:“当然!怎么了?有人不想比了?”

姜苗摇头:“他们说,想问李郎讨要半个时辰,各伙儿都要好好计议一番明日的走法。”甲都是由原健卒营老兵为基干搭建起来的军官架子,这些伙长们都一直按照健卒营的规矩,每天戊时入睡,此刻便想要晚些再休息。

李诚中一乐:“也好,便给大伙儿半个时辰,半个时辰后歇宿。”

姜苗传下令去,不多时,各营帐内重新亮起灯火,李诚中围着小小的营地转了一圈,就见各处帐中人影憧憧,不时传出轻微的议论声。总算有了些生气啊,李诚中欣慰的点了点头。

第二十五章榆关风云(四)

转过天明,甲都继续进发,按照李诚中的要求,各伙继续行军比赛。这次各伙就学乖了,虽然仍是开头就狂奔,但却不像昨日那般散乱。李诚中仍然带着姜苗一起慢跑,头十里地第一个到达。

紧跟着还是孟徐兴和焦成乔的两个伙儿,这两人似乎商量好了一样,一起出发,一起休息,一起到达,隐隐然有两伙变一伙儿的架势。

接下来是钟四郎的伙儿,他们到达以后,钟四郎便把整伙儿弟兄集合在一处,小声的嘀咕着什么。

王大郎的伙儿是第六个到达的,这次他们没有再掉下一个人,王大郎这回终于松了口气,嬉皮笑脸的来向李诚中表功。李诚中却给了他一个白眼:“等你拿到前五再来找我说话。”

第二个十里地的时候,等大伙儿都跑出去,李诚中却发现钟四郎的伙儿不紧不慢的跟在了自己身后。他也不去管他们,只是和姜苗慢慢的跑着,然后一个一个超越了跑在了前面的各伙儿。等李诚中和姜苗赶到第二个十里地的终点时,回头一看,钟四郎伙里的十人一个不拉,全数到达,这次拿到了第一。

孟徐兴和焦成乔到达的时候有些傻眼,哥俩就悄悄过来找钟四郎打探究竟,钟四郎也不藏着掖着,道:“孟哥、焦哥,你们说每次头一个到达的是谁?”

焦成乔道:“就是某和孟大啊,这次被你们伙超了,所以某等过来问问。”

钟四郎冷笑两声,孟徐兴醒悟过来,打了焦成乔一个爆栗:“笨!头一个到的自然是李都头和姜队官!”

钟四郎道:“是啊,所以某想了想,既然咱们无论如何跑不过李都头和姜队官,干脆跟着他二人就是。”

孟徐兴和焦成桥连连点头,二人也下去和本伙弟兄小声计议起来。

歇息半个时辰,继续开始第三个十里地的行军。这回跟在李诚中和姜苗身后没有发力狂奔的又多了孟徐兴和焦成乔的两个伙儿。王大郎刚开始还招呼着全活儿弟兄往前跑,可回头一看,只见三个伙儿的弟兄都跟在李诚中和姜苗身后,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他愣了愣,拍了拍脑门,暗骂自己一声“笨蛋”,连忙呼喝弟兄们放慢脚步,跟在了一旁。这回王大郎终于如愿以偿,带领本伙弟兄挤进了前四名。

上午出发之前,李诚中便事先命令每人身上带一个面饼,此刻到了午时,甲都行军三十里,早已远远把民夫车队甩在了身后,他便让大伙儿将面饼取出,吃一顿午餐。这个时代是只吃两顿的,早起一顿,晚上一顿。大伙儿本来没有吃午饭的习惯,但一上午奔跑了三十里地,都是又累又饿,顿觉这个面饼是如此香甜可口。

歇息一个时辰之后,李诚中又挥手让甲都出发。这次全都弟兄都学了乖,跟在李诚中和姜苗身后,再不敢开始便发力乱跑了。李诚中也不跑了,他只是加快脚步,以“快走”的步伐行军,于是各伙也都紧跟着“快走”起来。只是大伙儿都没什么“快走”的经验,有的人学着往前赶路,倒是像模像样,有些人却有点邯郸学步,经常自己绊了自己的脚,队伍中不时发出“哎哟”的叫声,还有一些干脆跑两步,然后停下来走两步,整个队伍乱哄哄的。

说来也奇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