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部族首领等也陆续赶赴饶乐山。

十二月初一,李诚中于饶乐山会盟关外各部,重签《怀远条约》及多项后续条款,并依据条约扩充怀约虞侯联席本部及怀约联军。

新的怀约虞侯联席本部由十五人构成,继续由钟韶担任都虞候兼怀约联军都指挥使,营州方面占据五席、契丹各部占据三席、渤海国占据三席、新罗一席、熊津州一席、库莫奚一席、室韦一席。

扩充后的怀约联军共计万人,骑兵、步卒各半,分为十营。耶律部、乌隗部、迭剌部、渤海国高氏及库莫奚人各出一千骑兵,渤海国杨氏、乌氏、熊津州、契丹述律部、室韦等各出一千步卒。同时,除品部外,契丹各部还要抽调兵力,仿营州例,在饶乐山、扶余城、新城组建二百五十名常备兵额的预备营,统归夷里堇指挥,平时维持三城治安,战时补充怀约联军损失。

在各部首领、长老们的共同推举下,李诚中加“威信可汗”称号,成为“草原上最尊贵、最有威权的人”。其贵在各国国王、各部俟斤、首领乃至契丹可汗之上!“威信可汗”是草原上的一种尊称,并无实际权力,但却尊荣无比,能够获得这一称号者,是真正获得草原各族敬服之人。如果没有李诚中的话,李存勖十多年后将凭借武力得到这一尊号,但,没有如果了……

对于李诚中来说,虽然他只是一个武将而非帝王,加了这一尊号后确实属于僭越,但谁让这是一个武人地位最为巅峰的时代呢?何况李诚中本人并不清楚这一点,其部下大多是底层发迹的大头兵,对于其中的门道更是摸不着头脑。而少数知情者如闻讯而来的韩延徽,却毫不在乎甚至有些暗自窃喜。

只有渤海国来人才似乎隐隐间觉得并不妥当,但在万众一致的欢呼声中。谁也不敢擅自出言提醒。

这次会盟在其后的历史中被称为“天复会盟”。李诚中与各部、各国首领们以三牲敬天。誓言“共尊大唐”,并勒石以记之。这一誓约也被称为“天复盟约”,是此后数百年里关外各部、各国以大唐为宗主的法理基础。

会盟后的第三天,十二月初四。契丹十部联盟大会举行。契丹十部俟斤、长老和贵族在饶乐山下、饶乐水畔共襄盛会,李诚中以大唐营州都督、威信可汗的身份监督并主持了这一盛会,营州众高层、渤海国、新罗国、熊津州、库莫奚、室韦等部首领观礼。

柴册仪是契丹各部最为重大的仪典,由遥辇式部落联盟缔造者阻午可汗所创。是部落联盟推举可汗的礼仪。但痕德堇一直是各部公认的可汗,号“鲜质可汗”,他早年登可汗位的时候就已经经历过柴册仪了,所以这次柴册仪并非为他而举办。

自从大于越释鲁掌握契丹联盟军国大权后,便自设了“大于越”这一官职,号“总知军国事”。但这一官职并没有得到大唐的承认——事实上长安根本没有工夫理会草原上的这些事情,为了加强这一官职的威权,释鲁在就任大于越的时候,就强行要求举办了一次柴册仪。

李诚中举办这次柴册仪的目的就是延续释鲁的做法,将大于越的就职仪典也用柴册仪来施行。不仅大于越,夷里堇的就职同样如此。同时。他还要代表大唐,在柴册仪上正式承认大于越和夷里堇这两个过去朝廷不予承认的职位。通过这种做法,可以加大大于越和夷里堇这两个官职的威权,真正在契丹人心中竖立起三权分立的概念。

痕德堇可汗自王帐中捧出“契丹军国印”,两位来自乙室部遥辇氏的长老分别捧“云麾将军”印、举可汗大纛紧随其后。“契丹军国印”和“云麾将军”印是大唐天子于六十多年前颁赐给当时的契丹可汗屈戍的,和大纛一样一直是契丹王庭可汗权力的象征,尊贵无比。

三人在庄严的鼓声中来到柴册殿上。柴册殿就是用木柴堆积而成的祭坛,所谓柴册仪,就是在柴册殿上接受各部玉册的意思。

三人将手中的物件恭恭敬敬的摆放在祭坛之上,然后痕德堇可汗率各部贵族行叩拜礼。之后,痕德堇坐于祭坛之上的宝座,两名长老下坛。

接着,契丹各部俟斤簇拥着新任大于越和夷里堇,来到祭坛东北方拜日。新任大于越是滑哥,他终于如愿坐上了大于越的宝座,虽说军权没了,但仍是异常兴奋。而夷里堇则仍然是迭剌部废柴辖底——这是一个各方都能够勉强接受的结果。

礼毕,由刚才下坛的两位遥辇式长老分别亲自为滑哥和辖底驾车,绕柴册殿疾驰一周。两车至登坛口而止,滑哥和辖底下车,李诚中上前,亲自为两人披上毛毡——这是李诚中所定,目的是要加强大唐在柴册仪中的威权。滑哥和辖底批上毛毡后向李诚中叩首三拜,拜的当然是远在长安的大唐天子。

李诚中扶起两人,亲自将他们引上柴册殿,分别坐在可汗痕德堇的左右,李诚中则站立于高台一侧。

各部俟斤陆续登坛,将自己部落内的两份玉册交给滑哥和辖底,交给滑哥的一份是部落中贵族的名录,交给辖底的一份是部落中获得挞马身份的勇士名录。

至此,原本的柴册仪就要中断,剩下的仪式将于第二天继续进行,以示庄重。但,李诚中没有时间,所以剩下的还得接着来。

与后世相同,痕德堇、滑哥、辖底三人在柴册殿上分别做出重要讲话,各部俟斤、长老们则表示坚决拥护,然后由李诚中代表大唐总结致辞,致辞的意思就是“你们三个好好干,别辜负大唐的厚望”——总结致辞这个程序当然也出自李诚中之手。

讲话结束后,四个人在柴册殿高台上沿着四周转一圈,接受各部落贵人们的欢呼,然后下台。早有专人做好了准备,等他们下了柴册殿后,就用土石将这座柴册殿封为土台——这座土台就是以后契丹联盟再行集会时用的观礼台了。

至此,柴册仪结束,契丹十部联盟的三权并立体系在形式上得以完成。

而李城中,则于十二月初五一早,帅中军指挥部及诸将急速向南,营州军则以营为单位,在各营指挥官统带下陆续返回柳城。怀约联军由解里任副都指挥,分批由饶乐山向西,秘密行军,至妫州广边军集结。(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幽州留后(二十七)

十二月九日,李诚中回到柳城。

整个柳城,包括整个营州,都处于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中。表面上商旅通畅、百姓嬉乐,一派安定祥和,但实际上,所有事涉军产的工坊都在拼命开工,各处府库仓廪也在努力囤积物资;新兵训练大营一直在操练士卒,所有新兵都在极为紧张的开展训练;白狼山军校的军官培训课程也全部转向战时授课,以关内各州地形、关卡、城镇的熟悉、行军和攻防演练为主。

虽然没有公开宣扬,但举兵入关已经成为了营州军政高层间的共识。其实事态演变到这个时候,任何妥协的方案都已经显得很不现实了,在如此高强度的备战状态下,一旦做出中止入关的决定,所造成的物资损失将是不能承受的,对军队士气的打击也将极为巨大。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其惯性会把阻挡在前路的一切障碍碾得粉碎!

营州的备战是于十月底开始的,进入十一月后逐渐增速,所以当李诚中回到都督府中南海的时候,方方面面的报告和预案便已经将他的桌案堆积成了一座小山。等待李诚中召见的军将和官员在都督府前厅公事房中挤得满满当当,公事房主事不得不从其他地点临时搬来许多凳子,借来不少茶盏,才勉强应付了过去。

都督府长史冯道正在中南海书房里和李诚中详谈,作为营州方面的最高民政主官,冯道事实上还扮演着李诚中第一幕僚的角色,所以李诚中北征契丹的这三个月里营州发展的大概情形还需要冯道做一个汇报性质的说明,当然,这份说明是从宏观角度来讲述的。具体细节需要各官员一一禀告。

简单讲述完三个月内营州的大略情形之后。冯道开始介绍这次备战的有关事项。

“营州府库内现存余数一百六十七万贯。其中包含渤海国、新罗和熊津州追加解送的三十万贯。虞侯司后勤处和教化司考功处联名向长史书房报来了这次北伐用以奖赏立功军士及抚恤伤残的钱款总数,总计为十四万七千贯,他们向某哭穷,说这笔钱花完以后。后勤处军资库房已经空了,无力继续支付各处军工作坊的军器货款及补充战马的消耗……”

“我记得今年四月的时候,营州府库已经向后勤处解送了今年的军资,北征前我特意问过后勤处老赵。他说军资库还有余钱四十多万贯,怎么三个月就没了?”李诚中有些疑惑。

“这个情况恐怕属实,某了解过,用来支付各家工坊的冬季作训常服的款项大概有三万余贯,这三个月收购马匹四千三百,耗费七万贯,这就是十万贯。按照战时兵刃一备一、甲胄二备一、弓箭一备二的比例,为了储备入关所需军甲,后勤处先期已经支付各处军工工坊七万贯,后期尚需四万贯没有着落。另外。三个月的军饷是大头,这笔钱按月发放。已经全数拨转军士储蓄钱庄,所以,确实应当没钱了。”冯道解释。

李诚中揉了揉脖颈,皱着眉想了想,确实如同冯道所言,单从大概的数目上简单核计,就已经知道后勤处军资府库的窘迫状况。

冯道当然不是来向李诚中诉苦的,他是来提供解决之道的,对此,他提出两个方案。

“目前营州府库内暂时还算充裕,所以长史房有两个打算,需要都督定夺。其一是提前向后勤处军资府库拨解明年的营州军军资,长史房度支科的刘子旭估算过,明年营州府库的总收入约为一百二十万贯,其中包括渤海、新罗和熊津州的军资解送,按照预算分成比例,后勤处府库可以获得其中的一半,即六十万贯。”

度支科科长刘子旭的估算中,营州在天复二年的收入主要由四项构成:

渤海、新罗和熊津州以“怀约联军军辎”名义上缴的每年常例,其中渤海二十万贯、新罗和熊津州各十万贯,这笔钱是实打实的金银和铜钱等硬通货,当然,如果营州都督发出特别征召令,他们还要追加上缴;

工商业收入,包括官府参股的上缴利润和所有作坊、商铺的税收,其中利润上缴为大头,约二十五万贯,税收为十五万贯——收税难一直是个大问题,这笔款项也以硬通货为主;

农税收入,主要是农民的田亩产出和牧民的畜牧所得,分别按照比例上缴官府,但营州农业还处于保护性发展阶段,农民和牧民还享受着很多优惠和减免条款,这笔税收不大,约为五万贯,基本上以粮食、牛羊和马匹为主;

还有就是“献金”收入,主要来源就是李怠墨掌控的“营州社会民生发展福利基金”,基金理事会早在上个月便举行了一次会商,决定于天复二年向营州府库捐献二十五万贯献金,当然这一捐献行为是有附带条件的,基金理事会希望营州方面能够以强硬的姿态帮助营州工商业同行在幽州站稳脚跟——虽然没有明说,但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度支科作出的天复二年收入预算当然与今年相去甚远,但天复元年的营州收入是不可复制的特例。能够迈过百万贯这一台阶,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要知道,在卢龙军最鼎盛的光化元年,整个卢龙节度府的所得也不过一百五十万贯而已。

很显然,度支科在预算时,是按照李诚中处理契丹人的政策来规划的,李诚中并没有对契丹人采取掠夺性质的政策,相反,他还提出了庞大的民生计划,所以预计未来至少三年内,草原并不是营州收入的来源,反而是个负担。

当然,以上仅仅是从纯财务角度考虑所得出的结论,因为拥有了草原各部的掌控权,营州方面的战争潜力将获得飞速提升,而且一待民生计划初见成效,可以肯定的是,工商业和畜牧业方面的发展也会收获巨大的好处。

来源于光化三年冬季到天复元年春季营州方面在东征上的巨额收益,营州府库是有余钱提前拨付军资的,这是长史冯道的底气所在。但冯道其实并不希望这样做,在年度收支中,真正的款项收付是在春季,也就是三、四月间进行的,因为各项统算工作和收缴工作需要时间来完成,一旦提前预支,很容易打破现有已经成型的槯税和度支体系,而很多事情一旦开了口子,往往就不可收拾。

李诚中自然也清楚其中的关节,所以他想听听冯道的第二个提议。

“另外一个想法是,年度预算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对于这次入关的开支,由营州府库单独支付,作为战事特别金追加,不列入明年预算。刚才已经说过,到目前为止,府库内还有盈余钱粮,总价值折合一百六十七万贯,是有能力承担这次入关战事所耗的。

这需要后勤处拿出一个单独的战争追加预算来,根据度支科的概算,如果这次入关作战能够在两个月内结束,需要追加三十万贯,如果战事更延到三个月,需要追加四十万贯。另外,如果士卒折损能够限制在千人以下,则还需追加抚恤十万贯,如果在损失达到两千,则需追加二十万贯。

如果战事一直拖下去,那么耗费将会成倍增加。所以某需要提醒都督,要打,就要尽快打,最好在春季来临之前结束作战!”

“春季来临之前?……”李诚中默默思考冯道的提议。

“不错,一旦开春,就会影响到春耕,影响到作坊和商铺的正常生产经营,影响到开春后商旅的通畅,到时候营州府库的预算收入将会遭受很大损失。”冯道的语气很坚定。

“损失会非常大,这我知道,只是会大到什么程度?打仗可不是咱们自己就能决定的,这需要看情况,我当然希望尽快获胜,但你知道,这不是咱们营州军自己打,主角不止一个。”李诚中皱眉。

“大军入关比不得在草原上作战,更不同于东征渤海。从平州到蓟州,到幽州,再到沧州,一路上关隘城池无数,需要动用的攻城器械也无数;同时,关内不比关外,战马需要的食料也会更多,种类也会更细,这些都不是后勤都区区千人能够完成的。所以长史书房已经拿出了动员计划,一俟发动,就要动员民夫上阵。初步预计动员民夫三万人,营州两万、平州一万。这还只是直接跟随大军前行的人员,在后方做工和生产的,还会更多……”

李诚中痛苦的掐了掐前额,无力道:“我明白了,这些都是丁壮,一旦过了三月以后,对生产的影响会非常大……”

冯道点点头,默然片刻,等李诚中吸收完毕后,接着道:“咱们谈谈战后的问题吧。如果战事顺利,攻入了幽州,都督有何打算?不管都督怎么想,但至少在民治方面,咱们需要考虑如何搭建官府构架,怎么将营州都督府和长史房的治理框架与幽州融合?或者说单独以营州为主,进行扩充?另外,如果战事不顺,咱们还需要考虑怎么保住如今的成果,将防线构筑在平州以西还是退入关内?都督莫怪,这是算胜而先算不胜……”

于是李诚中振作精神,继续和冯道就此事开始商谈。(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幽州留后(二十八)

ps:感谢七款兄打赏,感谢龙天空下月票鼓励,感谢开心一生的催更,至少这书还有人看,呵呵。

好不容易将冯道送出中南海,天色已经近晚,可都督府前厅公事房还聚集着大批官员。李诚中只好让公事房主事安排晚餐,让这些官员们在等候时不至于饿肚子。

高明博是第二个被召见的官员,李诚中必须立刻掌握目前关内的各处情报,包括蓟州、幽州、沧州,甚至还有义武军、成德军、魏博军、宣武军等周边军镇的动向。

调查统计局是直属营州都督府的谍报机构,与虞侯司、教化司、作训司并立,属于军方系统,在级别上比前三者低半格。但其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相当庞大,远超三司,在经费上也独立运作,有自己的财计部门。按照李诚中的安排,在虞侯司后勤处军资库天复元年的度支上,调查统计局单独占用五万贯经费,这笔钱由军资库直接整体划拨给调查统计局,不得干涉其费用开支,只由教化司军法处审查科进行事后审查和监督。

东征渤海之后,高明博凭借“七十二义士夺西京”的军功力压竞争对手刘巴,荣升调查统计局都虞候,为调查统计局最高长官,局内尊称“局座”——该称谓自然与李诚中有着紧密的关联。高明博上任之后雄心勃勃,按照他之前向李诚中陈述过的方略,大力整合、积极扩充,其谍报辐射范围已经布满草原,并在卢龙下辖各州都建立了情报站。入冬之后,高明博甚至开始在卢龙周边各军镇布局,分别向义武、成德、魏博、河东、宣武等镇派出了先期筹备小组。

如此有层次、有计划的谍报网络是这个时代从所未见的。而那些经过李诚中点拨后的情报人员训练方式也更是首创。在这种相对成熟的情报系统的渗透下。各方基本上都没有作出什么有效应对,或者说连反应都没有,所以调查统计局的战果非常丰富。

只不过令人苦恼的联络问题依然是这个时代情报工作面临的巨大阻碍,调查统计局各情报站搜集的讯息有时候是相当精确的。但往往在传送到总部进行分析之后,却已经时过境迁,失去了利用价值,这一点经常令调查统计局的情报分析人员扼腕不止。

比如这次大安山兵变中。调查统计局打入霸都骑的密谍对义儿军、霸都骑和蓟州军越来越密切的联络产生了警惕,并且于事发当夜最终获得了三方联合兵谏的可靠消息,当夜便寻机将这一重要情报传送向柳城。可是当调查统计局情报分析部门接获这一情报的时候,刘守光已经兵进幽州了,高明博对此完全无法作出任何反应。

李诚中为此曾经彻夜难眠,睡梦中都在苦思初中物理课本上关于电报的有关知识,但是很可惜,这个穿越青年对此的记忆是一片模糊,而且没有度娘可以查找。他也曾经向高明博发出建议,让他尝试建立所谓“信鸽”系统。但高明博本人对这项建议一直相当疑惑,而且整个调查统计局的人都没有听说过会有哪只鸟能够传送消息。

不过总体而言。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调查统计局的工作仍然是卓有成效的,在很多不需要紧急作出反应的情报搜集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比如饶乐山情报站的工作就相当可观,阿保机等主要将领的行踪、契丹主力各部的来源和构成都详细发回柳城,令营州方面受益匪浅。尤其是当初曷鲁兵进大牙口的情报回输,兵力和时间都相当准确,为此,在调查统计局内部记功档案上,善能和慧源已经各获一枚铁叶勋章。

这两个月内,高明博将情报搜集重点放在了关内,幽州方面的一举一动都在严密监控之中,有关情报如雪片一般汇聚柳城。同时,对于周边军镇动向的刺探力度也在加大,派驻各镇的第二批密谍已经于七日前出发了。

“……综上所述,调查统计局认为,刘守光在如何对待咱们的态度上仍旧处于左右摇摆当中,节度府内也一直没有形成对营州问题的处理意见。当然,对方仍然作出了一些军力上的布置,我们认为,这些布置应当是针对咱们而来的。已经可以证实的是,义儿军已经向潞县和回城派出驻军……”

李诚中立刻起身,转到身后墙壁上悬挂的巨大幽燕形势图上查找位置,迅速找到了这两个地点,然后等待高明博继续解说。

潞县位于幽州以东四十里,于汉代设县,唐武德年间曾是玄州治所,废玄州后归属幽州。此地濒于潞水之畔,由此可乘船向南,直入渤海。天宝之后,整个幽州一直处于卢龙的实际掌控之中,潞县一百多年不曾发生过大的战事,所以城墙早就凋零残破得不成样子了。李诚中曾经数次途径潞县,大概判断出此地很可能是后世的通州。

回城在幽州东南三十五里外,为东汉末年公孙瓒所筑,是一个屯兵的军事要塞,但基于同样的原因,此城的城墙年久失修,此时在卢龙军中只是用于囤积粮饷的仓城。

幽州、潞县和回城三处两两相互间的距离等若,成等边三角形。其中潞县在北,回城在南,正卡在前往幽州的必经之途上。义儿军忽然向这两处早已不堪守卫的小城派出军士,其目的不言而喻。

高明博续道:“因为义儿军的都队并没有固定编制,所以不好判断其调动兵力。至十日前止,潞县一共出现了两面将旗、九面都头旗,推测兵力为九百至一千五百人之间,密谍三组正在搜集其他消息,希望能够进一步精确这一数目,比如通过粮食物资的运输和消耗来进行分析。但恐怕很难,因为潞县是连接幽州至平州官道的要隘,商旅繁杂,很大一部分军粮可以在行商中筹集。

驻扎在回城的兵力约为四百至八百之间。这里出现了一面将旗和五面营旗。密谍六组的报告称。同样无法从粮草的耗用来精确推断人数。因为回城正好在永济渠边上,义儿军是以船只来输送供给的。

虽然数目暂时无法确定,但对咱们营州军而言,此类规模的兵力是无法构成威胁的。何况这两座城池的城墙和防御设施都相当残破,而且一直未见有修缮和加固的迹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