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冯道不明白李诚中在紧张什么,便解释说:“契丹共有八部,乙室部、迭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楮特部、乌隗部、涅剌部和品部。虽说是八部联盟,但真正的大权掌握在迭剌部遥辇氏、耶律氏、述律氏三家手中,也属这三家人丁最旺。遥辇氏世袭契丹可汗,痕德堇便是遥辇氏这一代出任可汗的人;耶律氏始终掌握着军权,契丹人的称呼叫夷离堇,咱们汉语的意思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一代的夷离堇便是耶律家的辖底;述律氏和耶律氏世代通婚,也享有极高的尊荣……”

李诚中又问:“你刚才说的那个什么于越释鲁是谁?你说他是耶律家的?”

冯道有些诧异为什么李诚中会盯着问这个释鲁,便道:“这一代的夷离堇是辖底,按理说他应该是掌握契丹军权的人,但听说这个辖底只是个纨绔贵族,真正在幕后掌握军权的是释鲁,他们俩都出自耶律家,还听说就连辖底出任夷离堇一事,也是释鲁在幕后推动的,因此,释鲁就自封为‘于越’,位在可汗之下,夷离堇之上,不仅掌握军权,也控制部落联盟的所有民权。”

李诚中犹豫片刻,还是问道:“你说的这个释鲁,有没有别的名字?比如‘阿保机’什么的?”

冯道想了想,摇摇头:“没听说过。”

李诚中这才松了口气。

听冯道接着又讲:“这几十年里,朝廷已无盛世气象,咱们卢龙军名义上虽是大唐军镇之一,但实际却游离于朝堂之外……国家孱弱如此,自然没有实力征服蛮夷,这些年里,营州已经逐渐废弛,成了契丹人游猎的牧场……大帅南征之前,咱们军威仍在,契丹人尚不敢轻举妄动,可惜南征大败,如今契丹人已经开始劫掠关外了,只是可怜了这些关外百姓。”

李诚中默然,忽道:“听说咱们这边主要面对的是品部和乌隗部,这两个部族实力怎么样?”…;

冯道摇头:“不太清楚,在契丹八部中,这两部属于小部落,丁口应该不算太多。”

既然不是面对整个契丹八部,而且敌人还不是耶律氏,李诚中无形中就轻松了很多,他站立在关墙上遥望远方,等待着出关探查敌情的王大郎、孟徐兴和焦成乔三人,只希望他们不要遇到意外才好。

王大郎三人回来了,带回来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消息。榆关外三十里范围内,除了这一支契丹人外,再没有别的军寨了。而且眼前这支契丹人的数目也点了个清楚,一共四十六个,其中二十三个是正兵,一人双马,另外二十三个是辅兵,其中似乎还有汉人。

“都头,要不要咱们主动打过去?他们人少,也松懈得很!”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王大郎眼中闪动着兴奋的火花。

这个提议似乎很诱人,李诚中想了想,还是干脆了当的放弃了。如果手下是南征时的那些健卒营弟兄,他倒是很想过去试一试,但眼前这些兵……还是算了吧。兵马使周知裕的命令是查探榆关的敌情,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占据榆关,堵住契丹人南下劫掠的通道。如今这个任务已经初步完成,接下来只需在增援到来之前牢牢控制住关城,李诚中便算彻底完成了任务。

李诚中不是不思进取的保守分子,他也明白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但他知道自己手中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量力而为才是一个合格的指挥官。

冯道忽然插了一句:“前些天他们掳掠的百姓在不在营中?”

这个问题让李诚中心里一紧,立刻盯着王大郎。王大郎也一呆,道:“没有见到,可是附近三十里外确实没有别的契丹人。”

很明显,眼前的契丹人只是一支小队伍,在这小队契丹人身后,还有数量不明、但规模更大的契丹人营地,被掳掠的百姓送到了那处营地之中,营地离此的距离,应当在三十里之外。眼前这股契丹人的主要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查探榆关内卢龙军的动向和虚实。

所有人背后都起了一身冷汗。王大郎咬牙道:“都头,要不某再去探探?这次某一定要找到那处营地!”

李诚中摇了摇头,没让王大郎再探。眼前这种形势下,知道的消息已经足够,就算了解再多,于大事也无补,反而平白让王大郎等人再担风险。如今一切的一切,就是守住榆关,等待援兵到来。

姜苗提议:“要不还是让民夫垒石堵城?”

这个提议被李诚中直接否决,民夫垒石至少需要三日,不仅来不及,而且等于平白告诉对手,我们很虚弱,我们很害怕。所以李诚中决定重建关门。

“重建关门?可是……所需时日却要更长!”几个伙长都不理解。

“无妨。咱们不仅重建关门,而且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建,让契丹人看个清清楚楚!”李诚中斩钉截铁的下令:“可道兄,你手上的民夫分作两半,一半在城头值守,一半去伐木筑门!”

冯道微笑点头,答应着去了。

可还没等他招呼人手,值守的民夫已经惊慌失措的呼喝起来:“契丹人!他们……来了!”

第二十八章榆关风云(七)

听到关城上发出的警讯时,榆关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凝。李诚中一边招呼甲都整队,一边快步来到关墙上。他往外一看,就见远处渐渐行来一队契丹骑兵,这些骑兵身着各色皮袍,看上去杂乱得很,但人人手持刀枪,尤其是前面的二十来人,马身上还坠着弓箭,一脸彪悍的神色。

契丹人来到关下百步外便停了下来,慢慢摆开一个两排的马队。头一排的正中位置里,一个头戴皮盔、身着皮甲的络腮胡子正对着关城指指点点,和左右议论着。

李诚中转头看了看身旁的孟徐兴和焦成乔,两人都摇了摇头,示意距离过远,无法射到。

双方就在关上关下互相打量着,都没什么举动。李诚中又转头看了看站立在关墙上的民夫,这些民夫都手持木枪,脸色煞白,很多人身形颤动,显然是已经惊恐到了极点。

不能再这么耗下去了,再耗下去,首先坚持不住的必定是这些充壮场面的民夫,到时候民夫们转身逃跑,必定引发更大的混乱,说不定自己的甲都也会随之溃散。李诚中不敢再犹豫,连忙嘱咐冯道在关墙上主持,自己带着姜苗、王大郎、孟徐兴、焦成乔等一干军官奔下了关城。

校场内的甲都方队早已整肃完毕,李诚中下来后,见大伙儿都有些紧张,便强笑道:“怕什么?就来了四十多个契丹人而已,能打的也只有一半,咱们可足足有近百人!最后提醒你们,在转身逃跑之前,好好想一想,究竟是你们跑得快,还是四条腿的马跑得快?”说完,他一挥手,当先往关城外行去。

姜苗紧紧跟在李诚中身后,其他军官们则都加入到了队列中,有他们这些南征时的老兵在,至少可以保证甲都不至于瞬间崩散。

钟四郎深吸了一口气,按照这两天排练过无数次的方法,踩着圆点抬步而出。他是第一排第一个,他一行动,身后的士兵都习惯性的跟着开动起来。不多一会儿,甲都全体开出了关城,各人踩在了事先踩过无数次得圆点上,迅速排成了一个非常整齐的三排阵列。

甲都的主动出城列阵让对面的契丹人很是有些意外,许多马的马蹄都开始不安的原地蹬踏着,在主人的控制下才没有发出更大的躁动。他们这一年来纵横关外,不知多少次掳掠到了榆关城下,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就连关城内的守军也从没出关应战过一次,因此忽然间都有些不知所措,竟然连马上配着的刀枪箭矢都没有去摘,只是傻乎乎的看着甲都开出关城,然后迅速整好队列。

此时,两边相距五十步,已经能够清晰的看清对面人的模样。李诚中站在甲都队列的最前面,盯着对面第一排正中位置的那个契丹大胡子。大胡子也瞪着一双铜铃般的大眼,上下打量着李诚中。

经历过贝州、魏州惨烈战事的李诚中早已经不是当初穿越时的初哥,见识过太多杀戮的他,在两军相对的时候也不会再有那些害怕、恐惧、激动、兴奋的情绪,这种状况不是说他就不紧张,而是他已经具备了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或许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习惯”。

李诚中紧张的是,他手下的甲都是一支崭新的队伍,除了几个老军官之外,全是一水的难民青壮,这些难民青壮从来没经过战事的洗礼,他们甚至对眼前的契丹人还有着极大的畏惧。李诚中担心对面的契丹人不管不顾的发起冲锋,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他估计甲都有九成的可能性瞬间崩溃。…;

李诚中不敢继续这么干耗下去了,他冲对面的契丹大胡子笑了笑,左手摁在挎着的腰刀上,右手握拳高高举起,大喝一声:“举枪!”

整个甲都按照之前排练过无数次的流程,第一排立刻将木枪持平,正对着当面的契丹人,第二排则将木枪架在了第一排弟兄的肩膀上。第三排的两伙刀盾兵和一伙弓箭手也各自作出反应,将手中的兵刃准备好。这个流程大伙儿都很熟练,这两天反反复复练了不知有多少遍,因此看上去十分齐整。

甲都这边做了好准备,对面的契丹人立刻喧闹起来,匆匆忙忙的将各自的刀枪提在了手上,还有几个善射的则摘下弓箭,扣上箭矢,一边对着甲都呼喝,一边斜眼看着正中那个大胡子,等待大胡子的命令。

李诚中又大喝一声:“杀!”甲都立刻跟着爆发出一片呼声:“杀!”随着呼声,甲都全体整齐的向前迈进一步。接下来是第二声“杀!”,甲都队列紧跟着又向前迈进。然后是第三声……

第一声呼喝的时候,甲都的声音还有些拘谨,到了第三声的时候,弟兄们的声音都放了出来,惊得对面契丹人的战马“稀溜溜”往后挪动。

甲都喊完三声、迈进三步之后,大伙儿都停了下来,他们把训练的动作都做完了,剩下来,应该是都头发出“转身”的指令,然后大伙儿继续踩着圆点回到关城内。可……对面就是契丹人,现在就回关城,似乎可能性不大,该怎么办?大伙儿都是一阵茫然,茫然中还带着仍旧存在的一丝恐惧。

李诚中有些后悔,早知道就在第三排横线上再加两排,甲都就能继续喊两声“杀”,然后迈进两步。可现在,他只能等待,等待着对方是攻是撤的决定。

他看到那个契丹大胡子抬起了右臂,缓慢的举到了空中,他心里一紧,心想完了,对方只要一个冲击,甲都肯定瞬间被打回原形!他无奈的等待着大胡子右臂下达的攻击手势,然后准备接受失败的结果。也许,自己就要作为一个不成功的穿越案例,就此埋骨在这里了吧。

大胡子的右臂举在空中,然后,向后摆了摆,两排契丹骑兵便纷纷勒转马头,跟随在大胡子身后,离开了榆关城下。

李诚中看着契丹人远去的背影,长吸了口气,暗叫侥幸,然后转过身来,对着眼前呆若木鸡般的甲都笑了笑,大声道:“转身!”甲都依照排练过无数次的队形,在李诚中的指挥下回到了关城内,直到李诚中说完“解散”,才忽然爆发出一阵冲天的欢呼声。

关城内甲都的热烈情绪影响到了关城上的民夫,民夫们也开始欢呼起来,整个榆关之内一片喜气洋洋。这一战没有发一支箭矢,没有伤到一个契丹人,但,契丹人竟然在大伙儿面前转身跑了!没有经历过被契丹人掳掠劫杀,一路逃亡的人是无法体会这些难民心中的激动和兴奋的,他们有着太多的不可置信要呼喊,有着太多的委屈不甘要发泄,这种情绪甚至让许多人当场痛哭了起来。

冯道从关城上下来,问李诚中:“如果当时契丹人真的冲过来,你怎么办?”

李诚中摇摇头,笑道:“真要冲过来,咱们没有一点办法,只能硬拼了,不过成功的希望不大,估计李某就要在此送命。”看着关城下欢呼雀跃的甲都士兵,他的信心忽然间大增:“但是,今天之后,便没有‘如果’了,契丹人错过了这次机会,就永远没有第二次这样的机会!”…;

冯道领着一半民夫开始伐木建造关门,另一半民夫则轮班值守在关城之上,经历过这次与契丹人对峙之后,这些民夫似乎忽然间也壮起了不少胆子,其中有几个胆大的还主动要求投军。他们不敢来找李诚中,便去寻姜苗,姜苗便问李诚中能否在这些民夫中征募军兵。

李诚中想了想,还是拒绝了,在没有打破体制的力量之前,就必须老老实实的接受体制的束缚。他目前还是平州军的一员,是兵马使周知裕信任的军官,与其这样擅作主张的征募兵员,不如等周知裕来了以后大大方方的提出要求,想必周知裕也不会不答允。

为了不让这些民夫失望,他宣布,等兵马使周知裕进驻榆关之后,他会提出请求,将愿意从军的民夫征募到自己队伍中来,希望大伙儿耐心等候。

冯道将今日的一应经过详细写了下来,然后分别发往兵马使府衙和刺史府衙。书信连夜发了出去,预计第二天夜里便能送到两位上官手中。信中没有任何夸耀功绩的言语,只是平平实实就事论事,但相信两位上官看完以后,对于李诚中的功劳应该是了然于心的,同时也会加紧增派援兵。

其实不用冯道写信催促,第二披援兵便赶到了。援兵是左营乙都的两个队,队官分别是李诚中的老相识张兴重和周砍刀。按照兵马使周知裕的吩咐,这两个队到达后,由左营甲都检校都头李诚中节制。随同乙都到来的还有五十名民夫组成的车队,这些民夫是由刺史府派遣而来,统归冯道使用。这些民夫携带的不仅有粮秣军械,更有斧头、榔头等工具,其中更有几个平州城内善于筑房的熟练工头。按照这几个工头的话来说,张刺史专门派他们过来帮助修砌关门和城楼的,就连原先榆关的关城图纸都从平州府库中翻检了出来,一并带了过来。

有了这批民夫帮忙,榆关的关门修筑速度倍增,不到三天,巨大的关门便已经打造完毕,城门洞里的脚手架也搭建了起来,只需吊上去安装好,再涂上黑漆便可。除此之外,关墙上烧毁的城楼也已经清理完毕,按照图纸重新定好了基点,一等关门封上,便可全力开工建造。

这些事情冯道在全权主持,李诚中没有过多关心,他现在一心琢磨的,就是怎样把这两都近两百新兵整训出来,以应付契丹人可能到来的第二次攻击。

第二十九章榆关风云(八)

现在榆关已经有了两都近两百士兵,还有一百民夫青壮,只要关门搭建完毕,单就兵力而言,小小的榆关便可保无忧。但李诚中知道这只是表面上的无忧,这些新兵蛋子是什么德行,他很清楚。若是契丹人真的狠下心来攻城,不需要那些构造复杂的攻城设施,单只以木梯蚁附,便不是这些被契丹人杀破了胆子的难民所能抵挡的。

眼见着关门已经差不多竣工,李诚中也不打算再次冒着巨大的风险出城列阵了,因此,他打算抓紧时间整训这些新兵守城。

李诚中首先把姜苗、张兴重和周砍刀三个队官召集在一起开了个会,为了更好的贯彻他的守城方案,他要将甲都和乙都打散编制重新调整。按理说他是当前周知裕指定的榆关最高军官,有这个重新进行临时调正的权力,但三个队官都是和李诚中一路从魏州撤回来,并且又来到榆关戍边的弟兄,他不想为这个事情生了嫌隙。

让李诚中欣慰的是,这三个队官对他的建议都很支持,纷纷表示愿意听从调配。李诚中建议是,将现在甲都、乙都的一百八十名士兵分成五队,其中两队为枪兵,一队为刀盾兵,还有一队弓箭手和一队预备队。

张兴重和姜苗各领一队枪兵,分别带领五十人,临战时防守关墙正面。周砍刀带领三十名刀盾兵在城墙上待命,哪一处吃紧或者被契丹人突破,周砍刀就带人上去填补防守上的漏洞。

李诚中又抽调能够开弓放箭的二十名新兵组成弓箭队,由孟徐兴和焦成乔带领,登上山坡上的要塞。那座要塞比关墙还要高出许多,敌人从下往上是很难攻击的。因为山坡的位置稍微突出,要塞又可俯瞰整个关城,在这里安排上弓箭手,其射程可以控制住整个防守正面。最后剩下的三十名士兵交给王大郎统领,李诚中打算留在身边作为战略预备,等战事危急的时刻再行投入。

队伍分配完毕后,李诚中开始练兵。他对于练兵的要求非常细致,也非常机械。

他要求将枪兵分为一个个小组,每两人一组,防守一个关墙垛口。其中一人为指令长,站立于垛口正面,另一人为组员,站立于垛口侧面,当看到敌人登上城墙后,指令长发出指令,两人一起挺枪击刺。他对这个步骤作了进一步分解,要求必须等敌人露出大腿部以上的身体时,指令长才发出指令。指令长发出指令后,两人必须同时击刺,其中,指令长刺敌胸口,组员刺敌大腿根部。因为敌人很可能手持盾牌,指令长击刺敌人胸口部位是佯攻,组员击刺敌人大腿根部的位置才是真正的杀伤。对于每个枪手迈步前刺的动作,李诚中也按照穿越前部队上学来的刺刀动作进行了示范,然后要求两人一组开始反复训练。

对于周砍刀率领的刀盾近战士兵,李诚中没有过多的讲述,在刀盾的使用上,他自认为不如周砍刀。他只是向周砍刀强调,将刀盾兵以三人为一组,到时候要做到动作迅速,要么将登上城头的敌人迅速格杀,要么将其推下城墙。

周砍刀眨着眼,咧嘴笑道:“李郎放心就是,迅速格杀不一定能做到,推下城墙么……某倒是有些法子。”

李诚中没有过多的问他有什么法子,他相信周砍刀的武勇应当是没问题的,一路从魏州向北的后撤中,他已经见识过了。他接下来关心的是孟徐兴和焦成乔率领的弓箭队。契丹人善射是出了名的,和对手比拼箭术是典型的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所以李诚中打算按照穿越前部队上了解到的炮兵覆盖方法来训练这帮弓箭手。…;

他带着孟徐兴和焦成乔来到榆关外的城下,找来许多小石子钉入土里,这些石子将关墙下从一步到一百步的地面分成了九个区间,李诚中按顺序作了标注。他对孟徐兴和焦成乔解释:“射击的时候不要滥射,你们各自带领十人开始练习,每次齐射的时候由你们两人发令,要求十支箭同时射出,覆盖一个区间。”

见两人似乎有些不明白,他沉吟了一会儿,道:“打个比方,孟大见到一区有敌人,就发出命令,让你手下十名弓箭手同时向一区射箭,只要每次发箭能够伤到一个敌人,这次射击就算成功。”

两人眼前一亮,忙兴高采烈的回去组织人手开始训练了。这种射箭的方法不要求箭手射击精准,对于这些新兵来说,稍加练习便能掌握。

于是,榆关内开始了一番大练兵,这些新兵分别按照所要担负的职责,开始做起反复的机械式练习,榆关内响起了一片片喊杀声。

枪兵的练习动作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向前迈出一步,顺势挺枪刺击,只是这些新兵都没做过这类动作,准头很臭,常常一枪击出,就歪到一边,离目标相差甚至可以达到半个人身子。但这并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练习多了,准头自然会慢慢调整过来,最难的地方在于克服紧张。

面对敌人,紧张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但紧张到无法将手中的木枪刺出,在临阵的时候是会要命的。为此,李诚中又将这些枪兵分成两拨,其中一拨扮演假想敌,也就是契丹人。他让士兵们在地上用土堆建了一些一人高的高台,模拟城墙的垛口,让一组两名士兵站在高台一侧,让扮演契丹人的士兵举着盾牌跳上高台,模仿契丹人登城。

演练得多了,士兵们逐渐适应了这种击刺,也不再紧张得刺不出手中的木枪。但是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士兵们一见扮演契丹人的同伴露头,便会忍不住刺出木枪,根本不等敌人全身暴露出来。李诚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凡是没有达到预定效果的小组,便要求加做三十个俯卧撑。

刀盾兵的训练李诚中没有过多干涉,他奇怪的看到周砍刀去找民夫营制作了十面大木盾,这种木盾足可罩住大半个身子,需要双手一起才能举起。然后他看见这些顶着木盾的士兵玩起了相互顶牛的游戏,琢磨了片刻,才恍然明白了周砍刀的思路,不禁一笑。

弓箭手的训练主要是开弓发力的问题,至于准头,倒是没太大关系。孟徐兴和焦成乔找了一些木桩,放在十步开外,要求这些新兵射出的箭矢必须扎在木头上。好在这二十名士兵是在甲都、乙都中优先挑选的关外牧民,平素大都射过箭,这一项很快就都过关了。然后两人将他们召集到了要塞处,开始练习按区域投射箭矢。因为每一片区域的目标都很大,所以准头问题不用太过担忧,这些新兵找到感觉后都基本能射到指定区域内,形成一道略显稀疏的箭幕,相信假以时日,效果会更好。

就在榆关内大练兵的这几天里,契丹人每天都派出游骑前来探察。这些游骑一天出现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远远的离榆关大概三、四百步的距离上,观瞧片刻,然后掉头离开。

孟徐兴和焦成乔头一天的时候还向李诚中请命,骑上民夫营拉车卸下来的马,冲出城去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