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振南明-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放你娘的罗圈屁!”那锦衣卫校尉却丝毫不给东林党魁面子,讥讽道:“你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吗?陛下乃先帝嫡长子,克承大统理所应当。陛下即位以后轻赋税,练新军,命官军收复山东,时刻准备着北伐东虏,恢复神京。这哪一点不是明君所为?而你们呢?陛下让你们捐出一些银两助饷,你们便一个个哭起穷来,仿佛都是家徒四壁的破落户。实际呢?你们哪个身家不是十几、几十万两?这些银钱若不是贪墨来的,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稍顿了顿,那锦衣卫校尉接道:“陛下仁德,并没有让你们把贪污的银两全部捐出,你们倒好反而生出弑君的想法。你们儒家不是最喜欢强调三纲五常吗?难道不知道君为臣纲的道理?还是你觉得刺杀了陛下,再立一个皇帝便是?你这等目无君父的逆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老夫……”
钱谦益还欲争辩,却被那锦衣卫校尉打断道:“是,我是厂卫鹰犬,但你口中的厂卫鹰犬也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你这样的‘东林大儒’难道不明白?烈皇时钦办逆案,我只以为魏忠贤可恶,阉党一除就能四海靖平。现在我才明白我错了,比起魏忠贤,比起阉党,你们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伪君子才是真的可恶!你方才有一句话说对了,你的名字肯定会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不过却不是名留青史,而是遗臭万年!”
说罢之后那锦衣卫校尉又狠狠的朝钱谦益啐了一口,继而扬长而去。
钱谦益一屁股坐倒在地,神情惘然的自语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
乾清宫。
朱慈烺静静听着东厂提督刘传宗和锦衣卫指挥使赵信的奏报。
“启奏陛下,臣已奉旨率神策军封锁、弹压京营,确保无一人出营。随后臣派人去接管新江口水师,并未遭到阻拦。臣还在新江口找到了失踪的那几名船工。他们供称,徐贼以借调他们去修缮船只的名义把他们骗去新江口,实则是为了在船上做些手脚,确保陛下检阅水师时御船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沉没。”
朱慈烺蹙眉道:“凿穿船底,他的人就不能做吗?为何又要从龙江船厂借调船工,平白惹人怀疑?”
赵信连忙道;“禀陛下,据那几名船工说,徐贼要求凿穿船底后船只不能立即沉没,而必须在驶入江中半个时辰后下沉,如此才会显得很自然,他们也容易洗脱罪名。若是单纯凿穿船底自然很容易,但要达到以上要求,对凿船之人的手艺要求极为严格,凿的重了狠了则船会快速沉没,凿的轻了缓了则船不易沉没。非造制船只多年的龙江船厂老船工不可。徐贼就是打算等陛下驾临新江口登船时再命扣留的船工动手。届时这些底舱中的船工跟着御船一起沉入江底,自然不会留下任何证据。徐贼真是打的好算盘!想必他也以为不会有人在意几个船工的失踪,却不料其中一名船工的族弟是个血性之人,竟然上应天府衙鸣冤。若非如此锦衣卫和东厂的人真不会注意到此獠的异动。索性苍天有眼,庇佑陛下,将此獠的恶行暴露。”
朱慈烺长长吐出一口气。
赵信的分析有理有据,又有那几名船工作证,看来徐文爵真的是想来一出御船沉江的戏码,只不过百密一疏,因为一个小破绽而满盘皆输。
“刘伴伴,你说说看,逆犯都缉拿的如何了?”
朱慈烺又转向刘传宗质询道。
“禀奏皇爷,涉及谋逆大案之人,除了左都御史王铎畏罪自缢外,已尽数投入诏狱,听候皇爷发落。”
这次因为要由赵信统率神策军弹压京营,锦衣卫方面的势力也由刘传宗一并调动,这让刘太监畅快不已。此刻他自然急不可耐的向天子请功。在他看来办妥这件事后他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又会高上几分。
“这件事你办的不错。”
朱慈烺微微颔首,赞许道:“涉案人的宅邸可都抄没了?”
“禀陛下,奴婢已命人将其尽数抄家,亲眷亦投入诏狱,听候陛下发落。”
朱慈烺微微颔首。
谋逆在任何朝代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如今东林、勋臣谋逆,朱慈烺虽然痛心疾首,但换个角度想想也是一件好事。
把这些吃里扒外,狼心狗行的逆臣处决后,不但可以起到震慑朝野的作用,还可以借机安插心腹。毕竟朝廷之上一个萝卜一个坑,总不能直接剥夺这些老东西的官位。
现在他们自己找死,那就怨不得朱慈烺了。
“拟旨,谋反逆案首恶钱谦益、徐文爵凌迟处死,其余涉案文武一律满门抄斩,财产抄没入内帑,首级悬挂在南京城门示众!”
……
……
第三十九章 明正典刑
至于潞王朱常淓,朱慈烺打算废除他的王爵,圈禁在凤阳高墙之中。
据东厂番子调查,钱谦益等人谋逆的计划中,潞王便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他们打算弑君成功后便拥立潞藩登基,这样还可捞得一份从龙之功。
而潞王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表示反对或排斥,而是装作若无其事,任由钱谦益、徐文爵等人谋划。颇有几分乐见其成的意思。
看来潞藩还是心存侥幸,有觊觎大宝之心呐。
朱慈烺之所以不杀潞王,一是因为朱常淓在谋逆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积极参与,二是朱慈烺不想留下一个迫害宗亲的名声。
这些宗亲虽然一个个脑满肠肥,但毕竟还是有些家底的。朱慈烺将来打算让他们出些血,自然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点到为止即可。
潞王这件事他处理的稍有不慎就会被有心人利用宣传成天子觊觎藩王财产。偏偏朱慈烺真的有这个想法,真杀了潞王,届时便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好在南京诸恶已除,一个被废圈禁的藩王毫无威胁。只要朱慈烺手中牢牢攥着军权,就不用担心有阴谋家颠覆政权。
倒是该借着机会培养一批自己的心腹了。
朱慈烺从京师带来的侍卫们虽然忠心,但毕竟人数有限,还是应该开源才是。
细想了想,朱慈烺叫贴身内侍铺好纸张,亲自提笔写下一串名字。
陈子龙,张煌言,夏完淳、王夫之,阎应元,顾炎武,傅青主,宋应星,卢象观。
这些都是朱慈烺一时能够想到的抗清英雄,在原本的南明历史上都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个时空,由于朱慈烺的到来抗清形势一片大好,朱慈烺也不能忘记这些忠贞之士。
这些人的忠心毋庸怀疑,比那水太凉头皮痒的钱谦益用的放心多了。
朱慈烺坚信南明只要上下一心,翻盘满清恢复神州绝不是什么难事。偏偏就是有太多这种汉奸掣肘才使得大好形势付诸东流。
所以他要确保自己手中有足够的人才可用,重要位置皆派心腹任之。唯有如此大明内部才不会变得四分五裂。
陈子龙,张煌言,夏完淳、王夫之,阎应元,顾炎武,傅青主,卢象观等人征募之后朱慈烺打算让他们去读军校,毕竟历史证明了他们还是很有军事才华的。
若能经过系统的培训,他们的统兵能力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朱慈烺打算等到他们军校毕业后派其进入神策军担任军官。
神策军现在虽然只有四个营八千人,但将来肯定会扩军,有充足的职位提供。
从这个意义上讲,皇明军校就是朱慈烺一个人才储备库,且具有为皇明不断造血的功能。
朱慈烺坚信将来青史上会将皇明军校大书特书!
至于银两……
朱慈烺现在抄家得来的银两足有几千万两,全部堆在内帑,完全不用担心新军军饷的问题。
在他看来就是把神策军扩军到十万人他也养得起。
至于宋应星,那可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啊。
《天工开物》涉及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灌钢、采煤、榨油等方面,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能够编写出这种书的人,简直就是天才。
朱慈烺打算把宋应星调到工部任职,这样也算人尽其用了。
朱慈烺甚至把这些人现在的居住地也一并写下,惊的小太监目瞪口呆。
不愧是圣天子,虽不出这宫门一步却对天下人事了如指掌!
发完几道旨意后朱慈烺长长呼出一口气。
也不知道山东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郑成功的家书应该已经送到福建了吧?张献忠入川后局势还是向着历史方向发展?湖广的左良玉现在心里想的是什么?满清的下一步还是先灭李自成?山西乃至关中的李自成部有何打算?
太多的问题生出,却有些一头雾水。朱慈烺觉得有必要向这些地方派出探子搜集情报。仅仅靠锦衣卫和东厂还不足以实现,朱慈烺打算成立一个军情司,在重要府县设置分支机构,从南京辐射到全国。
军情司的探子不需要有显赫的身份。他们可以是一个米铺的掌柜,一个酒楼的伙计,甚至是一处寺庙的和尚。
越不起眼的身份越有助于潜伏。毕竟现在很多关键地点尚不处于大明控制,而是敌占区。
在敌占区生存就要尽可能的低调。只有低调才能存活下去,才能把尽可能多的情报送达南京,供朱慈烺阅览决断。
军情司的成立朱慈烺不打算通过锦衣卫或者东厂,他准备复建内厂,军情司便隶属其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朱慈烺可不希望听到的情报都是出自于东厂和锦衣卫。
情报越多,朱慈烺决断时失误的可能性就越低。
如今的大明已经经不起有任何失误了。
……
南京西市。
一众谋逆案的涉案人员及其亲眷都神情涣散的呆立在法场。
监斩官每甩下一只签子便有一排人被带到前列按倒在地,开刀问斩。
钢刀挥过,头颅滚滚,鲜血如泉喷涌。无头尸体一阵抽搐便重重砸在地上。
此时此刻,被安排在后面行刑的人犯直是煎熬不已,他们只想快些结束这一切。
斩了近一个时辰,三千多名逆犯及其家眷才被杀完,断头台前已是血流成河。
兵卒们将尸体纷纷拖到小推车上,准备送出城去集中挖坑掩埋。
逆犯的头颅则会按照天子的旨意悬挂在城头示众。所幸南京城墙足够长,完全挂的下这么多头颅。
刑罚还没有结束,随着两个人犯被压上法场,观刑的百姓直是兴奋不已。
这两人便是此次逆案的首恶钱谦益与徐文爵,正是他二人商议密谋弑君。另一巨恶王铎已经畏罪自缢,从而逃过一劫。不过天子已经命锦衣卫将其鞭尸并枭首示众。
钱谦益与徐文爵被几名刽子手绑在木桩子上,皆是面色惨白。
押送至法场的路上,他们被愤怒的百姓攻击,此刻身上满是烂菜叶和屎尿。
钱谦益原本还想作一首绝命诗表达心志,此刻却也没了心气,恹恹的耷拉着脑袋无一丝生气。
对这二人要处的是凌迟,刽子手走到钱谦益和徐文爵身边先试了试刀,继而笑道:“某家也好久没活剐过人了,若是刀法不好片疼了两位大人还请担待着点。冤有头债有主,二位大人黄泉路上可不要埋怨某家。”
……
……
第四十章 降臣的自我修养
六月初九,清廷户部、工部侍郎王鳌永,监军副使方大猷一行人返回了北京。
此行他们是奉了摄政王多尔衮之命,前去招抚山东。二人本想借着机会好好表现一番,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招抚齐鲁各府县,在新主子面前挣得一个好印象,谁知事情颇有些波折。
王鳌永原本以为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兵败一片石,清廷以雷霆之势入关控制畿辅,明眼人都能看清形势。而他只要一路游说,就能不费吹灰之力的让山东各府县插上清廷的旗帜。可谁知他们抵达德州城外时,发现城门紧闭,似乎城中之人早有准备。
王鳌永遂命人将劝降的书信绑在箭上射进城中,希望实际控制这座城池的人可以识时务,献出德州归顺清廷。
可谁知对方丝毫不予理会,完全没有商议的意思。
这让王鳌永勃然大怒。
再怎么说,他也是清廷摄政王委任的户部、工部侍郎,是堂堂高官,是负责山东招抚事宜的特使。对方不给他面子就是不给清廷面子,跟他作对就是跟清廷作对。
当时王鳌永就想立即派人告知摄政王多尔衮,请求清廷从北京发兵来攻,用武力将德州攻下并屠城以作示威。
但这一想法刚一生出就被监军副使方大猷劝阻了。
方大猷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二人是降臣,要想获得清廷的信任,就必须卖力的表现。
若是遇到一点挫折就立即搬兵,便会显得能力极为平庸。
方大猷一语点醒梦中人,王鳌永连忙表示他们不但不能立即去搬兵,还得多去几处城池,以给清廷留下恪尽职守的印象。
他们离开德州后又去了武城、临清、馆陶,无一例外的,这些城池都紧闭城门,拒绝与清廷招抚官员进行任何接触。
这下王鳌永坚信这绝不是巧合。
一番打探后他才得知原来德州缙绅奉宗室朱帅钦为济王,号召山东各地缙绅反顺,一时间齐鲁大地各府县的顺朝官员都被拿下,山东大地名义上又回到了明廷治下。
当然,只是名义上。
王鳌永知道在山东各地起事的只是一些缙绅,并没有军队支持。而顺朝委任的官员之所以能够被轻易的拿下,也是因为手中没兵。
这样看来山东大地其实处于一种绝对的兵力空虚状态,无非是缙绅们暂时倾向于明廷罢了。
若是没有军队驻防,山东缙绅的这种热情自然不会持久。
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些缙绅是最不可能拿自己的家族命运去开玩笑的。
这时候只要摄政王派出一支偏师就可以轻松的接管山东。满洲大兵所到之处,定是城门大开以迎八旗王师。
而经过这一番调查行动后再返回京师,清廷便不会认为他二人敷衍,反而会对其积极刺探情报的行为予以嘉奖。
从降清的那一刻起,王鳌永和方大猷便知道自己没了退路。
武将降清后或许还有反正的机会,因为他们手中有兵反正后此消彼长对明廷有益。
文官却不行。
他们手中无兵无卒,即便反正也对明廷没有任何益处。所以文官一旦降清,便只有一条道走到黑。
所幸现在清廷占据畿辅、河南,并有拿下山西,进窥关中的趋势。
得关中者得天下,只要清廷拿下了关中便没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手脚对付残明小朝廷。
王鳌永和方大猷坚信羸弱的残明小朝廷绝不是清廷的对手。
当初明廷富有四海,以举国之力尚不足以战胜仅辽东一隅之地的清廷,现在只剩下半壁江山,拿什么抵抗满洲大兵的兵锋?
二人相信,清廷灭掉残明小朝廷,定鼎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而他二人就是要帮助清廷在更短的时间内驯服九州。
拿下山东,便是第一步。
作为文人,他们十分清楚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
投降事清算什么?只要最后是清廷得了天下,他们便是有功之臣。
虽然功劳比不了辽东时期就投降的老人,但至少有官当,总好过给老朱家哭坟不是?
识时务者为俊杰,清廷不会亏待他们的。
至于降清之后就从士大夫变成了奴才,他们才不在乎。
做奴才能换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傻子才不去做!
之所以现在世人觉得他们低贱,是因为南面的残明尚在。等到清廷灭了残明,天下人就都成了奴才。
大家伙都给主子当奴才,就不会显得他二人刺眼了。
为了尽快把全天下人都变成清廷的奴才,王鳌永和方大猷回到京师后顾不得休息,立刻入宫求见摄政王。
多尔衮听闻王鳌永和方大猷已经返回京师,急于了解山东情况,便在乾清宫召见了二人。
王鳌永和方大猷一进殿便推金山倒玉柱行了大礼,口中高呼:“奴才王鳌永(方大猷)给摄政王请安。”
见二人恭敬的匍匐在地,多尔衮十分得意的抬了抬手:“起来回话吧。”
王、方二人直是大喜,连忙道:“谢主子恩典。”
“说罢,此次招抚山东情况如何?”
王鳌永与方大猷对视了一眼,清了清嗓子道:“启禀摄政王,奴才此次前往山东,所至府县皆紧闭城门,遂不得入。”
见多尔衮皱起眉来,王鳌永连忙道:“奴才打探道,近来德州缙绅拥戴伪明宗室朱帅钦,假称济王,号召山东缙绅处死伪顺官员,实行自治。奴才以为,他们之所以不开城门是想等残明朝廷派兵接管。”
“哦?”多尔衮脸色稍霁:“你是说山东现在并没有明军驻防?”
“王爷所言极是!”王鳌永欢喜道:“奴才敢肯定山东现在十分空虚,不然那伪明宗室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奴才招摇而过。但凡他手中有些兵马,早就命人冲出拿下奴才向残明朝廷邀功了!”
多尔衮细细思忖了一番,觉得这奴才说的很有道理。
王鳌永一行不过两百余人,朱帅钦都不敢派人出城逮拿。
畏惧如斯,定是手中无兵。
不过此人是明朝宗室,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从他的表现看,也不像是要献城归顺大清,还是尽早剿除为妙。若是让其形成气候,或者由南面增援的明军接管了山东那就不妙了。
“来人呐,传本王口谕,着令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石廷柱领兵收取山东!”
……
……
第四十一章 从包衣到旗人
多尔衮此次派去收取山东的两员大将皆是大金创立时就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人,如今皆任固山额真。
觉罗巴哈那是满洲镶白旗人。
十七岁即投戎,屡从皇太极征战,著有功绩。
天聪八年,授骑都尉世职。
崇德三年,授刑部理事官。
崇德四年,擢刑部参政。
顺治元年四月,授蒙古正蓝旗固山额真。寻调满洲正蓝旗固山额真。
另一位将领石廷柱资历一点不比觉罗巴哈纳差。
石家祖上是瓜尔佳氏,因为在明朝任官才改了汉姓。万历年间,石廷柱是明朝的广宁守备。后来努尔哈赤率兵攻至,王化贞弃城入关,石廷柱遂降,授游击。
天聪六年佟养性卒,石廷柱代之,从伐察哈尔,多斩获。七年,从贝勒岳讬伐明,攻旅顺,师还,进三等总兵官。八年,从伐明,攻应州,克石家村堡。九年,复从伐明,与明兵战大凌河西,斩明副将刘应选,获游击曹得功等。
崇德二年分乌真超哈为左、右翼,以石廷柱为左翼固山额真。
崇德七年,定汉军八旗,置八固山,以石廷柱为镶红旗固山额真。
不过虽说二人都是固山额真,但一个是满洲正蓝旗,一个是汉军镶红旗,地位着实差了不少。
此次率兵征讨山东,觉罗巴哈纳便是统兵主帅,而石廷柱则为副帅。
多尔衮的命令是一个月内拿下山东,故而二人皆不敢慢待。
毕竟西边李自成虎视眈眈,清廷不可能一直分出兵力征讨山东。
在接到摄政王的令旨后二人立刻清点旗下人马,决定三日后便拔师出发。
粮草的事情不需要他们担心,如今整个畿辅,大半个河南都在清廷的掌控之中,几千人的军粮还是轻而易举就能筹备妥当的。
……
……
海螺号的声音一响起,陈顺才便一个骨碌爬将起来。
要出征了吗?
午觉没睡好的陈顺才憋了一肚子气,踩上鞋子便往屋里走。
原本满洲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主子率兵前去山西时他还暗自庆幸。他隶属于汉军镶红旗,不归叶臣主子管自然不用去山西打仗。
入关之后,他和绝大部分旗人一样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人一安逸下来就不想再拼命了。
可陈顺才十分清楚海螺号一响,就意味着要打仗了。
既已入旗,便由不得他了。
陈顺才最早并不是旗人,而是萨尔浒的汉人。
后来老汗努尔哈赤起兵讨明建立了大金国,陈顺才自然也就成了旗人的包衣阿哈。
陈顺才最早被分到满洲镶红旗,给牛录额真哈勒泰做包衣奴才。
那时候日子苦啊,大金国周边强敌环伺,老汗还一度在辽东大肆屠杀汉人。就连李春芳这额驸都差点被清洗处决。
陈顺才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哪天一早就被主子拖出去砍头。
索性这恐怖高压的时期并没有持续太久,老汗突然暴毙,新汗皇太极继位。
比起老汗来,新汗的手段高明的多。
一方面他大力安抚幸存的辽东汉人,另一方面他又号召大伙儿抢西边。
满洲人不事农耕,地都得汉人包衣来种。可辽东汉人被屠的十不存一,哪里种的过来。
大伙儿若不去抢难道饿死不成?
东边的朝鲜不用说,穷的叮当响,没啥好抢的。
至于东江镇,甚至比朝鲜还要穷。
所以大汗英明,大手一挥抢西边!
这西边却不是指的蒙古,而是明国。
蒙古各部除了与大金亲近的科尔沁,其他穷的和朝鲜、东江镇也没有啥两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