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里有粮心不慌,洪涛现在啥都不担心了。凉州城自己要定了,扑买只是个捎带手的游戏,大头还在后面呢。自己处心积虑的结交王家,并不是想让他家成为奴隶贩子,没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多费心思。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大人不必记挂我等,小老儿先去看看那些夏人……”王浩真是要钱不要命的典范,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依旧不肯撒嘴。
  “二叔!”王冠有点看不下去了,好歹也得给自己这个侄儿留点面子嘛。
  “不碍事、不碍事,在商言商,天经地义。你们俩陪老人家去内城看看,点上汽灯别磕着碰着。”洪涛已经很久没见过如此纯粹的商人了,并不嫌烦,还挺乐呵。
  开封城里商人遍地都是,但都太温和,身上没有海商那股子狠劲儿。这群人就是属王八的,咬上不撒嘴,要不你把他们的头砍下来,要不就让他们咬一嘴肉走。
  玩命对于他们来讲根本不算事儿,哪家海商不是提着脑袋出海讨生活。王冠家里都有船队了,他哥哥不是照样出去了再也没回来。只要能换来高额利润,死并吓不住他们。
  “大人,末将有一事不明……”看到不相干的人都走了,王冠才正式打开了话匣子。别说王浩,他自己心里也有太过为什么需要解答,而且很重要,关系到他的未来。
  “听说了?是要问本官为何不把凉州城交于李宪,这样不用冒风险就可获得不小功劳,还结识了一位实权人物,损失并不大,对不对?”王冠想问什么洪涛觉得已经猜到了。
  “大人自有大人的决断,末将不敢多嘴。只是凉州已成死地,取之何用?”这次洪涛猜错了,王冠并不关心战略问题,或者说他不觉得有人能打过新军,不解的是凉州以后该怎么办。
  以他的了解,这位驸马从来不干赔本的买卖。这次出征投入可谓巨大,光是各种军械和补给就比去年一年的量还多,总不能光投入没收获吧。可收获在哪儿呢?仅凭朝廷可能的赏赐不太靠谱。
  “哈……王指挥有进步啊,居然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诚不欺我!”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也很尖锐,尖锐的让洪涛一时半会儿都无法回答。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必须牵扯到自己的长期战略规划,问题是王冠好像没资格听。
  “你信不信,不出半年这里就会有一座更大、更高、更坚不可摧的凉州城?”但又不能一点都不说,这会让王冠很伤心。洪涛干脆就挑着说,挑比较热闹的情节说。
  “若是这些俘虏不被卖掉……大人难道还有更多俘虏!”这话王冠肯定不信,半年造一座城没问题,但更高、更大、更结实有点吹过头了。技术问题都不用考虑,只问一个事儿,劳力从哪儿来?
  “有个屁,本官又不是人贩子,哪儿来的更多俘虏?就靠马尾城的俘虏和一两千厢役,你敢不敢和本官赌一次?就赌你家的船吧……对了,你还欠本官一条大船呢,我先押上,啪!”
  白白问走了自己的安排,洪涛决定不能放过王冠。不赌已经来不及了,击掌为誓!王冠当然不可能自己举手,他的手是被洪涛强行举起来的,然后猛拍一下。
  “末将还是去找王大交割货物吧,早知道如此就不该多问!”王冠脸都绿了,这不是凭空一场横祸嘛,没招谁惹谁又替自己老爹输了一条船。
  万一驸马兴致来了,抓起自己的手多拍几下,叔叔干脆也别运粮了,改替驸马府打工吧,船都输光了。


第373章 垦荒令
  要说起胆量,商人第一、蕃人第二、宋人第三。这次扑买大会开的很成功,所有战俘和牛羊都以很合理的价格被买走了。
  可是洪涛看着购买目录并不太高兴,湟州的宋人一个奴隶都没买,而蕃人则嫌战俘不够,因为王浩买走的太多了,轮到他们这些散户不仅没剩下多少,质量还不咋地。
  但就这样他们也没给自己剩下哪怕一个,50多岁的老妇人都要。用他们的话讲,干不了太重的活儿,挤奶总会吧?反正也不给工钱,管两顿饭还是不亏的。
  除了王浩之外,第二个对购买奴隶热衷的就是各工坊的大匠。朱八斤留在湟州没有来,但这些大匠一点不客气,为了争夺俘虏差点把王浩揍一顿。直到听说这位是王冠的亲叔叔,才勉强同意让他先挑。
  各工坊基本已经独立核算了,也就是说洪涛从他们那里拿货物都要真金白银付钱。当然了,这些钱中的大部分还会转回洪涛兜里。
  可是每家工坊的利润会关系到工坊里每个人的收入,谁不知道奴隶干活儿成本低啊,多抢回来一个就多一点收入。
  “这三百奴隶谁都不许抢,他们全归石料厂了,下个月必须见到石灰,否则本官就没法继续抓战俘回来,搞不好还会成为人家的战俘。”
  其实抢了半天也是白抢,在内城的一座宫殿里,洪涛偷偷藏了三百多名青壮俘虏。等到大匠们回程的时候才透露,不等他们露出笑模样又一棍子闷了回去。合算仅仅就是帮着带回湟州,哪家也别指望了。
  除了战俘之外,还会有五百多名厢役从湟州各个军寨里抽调到乌鞘岭,不是用来守卫关隘的,而是要把这座花岗岩悬崖拆了。
  乌鞘岭关隘很险要,但对洪涛来讲是个累赘,时刻老得提防着它被攻占。新军不需要这种关隘,所以乌鞘岭的路要拓宽,这样更利于发挥出火箭的威力。
  同时这个拓宽工程也不是白干,从乌鞘岭凿下来的石头都会被运到凉州城来,再加上原本城墙上拆下来的石头一起,重新垒砌一座新城。
  这就是洪涛的计划,纯粹的钢筋混凝土城墙现在还不太靠谱,主要是没那么多石灰可用。其实也用不上那么坚固的城池,用水泥垒砌花岗岩足矣,又坚固又便宜,还快。
  但凉州城建好之后如何发挥它的作用是个大问题。洪涛已经把凉州城周边劫掠一空,原本凉州百姓大多数都举家迁徙了,要不往西去了甘州、要不往东去了应理。还有一部分人干脆就顺着石羊河向北进入了大漠腹地,据说那边也有一大片湖泊,水草不错。
  剩下的人又都给抓来当奴隶卖了,整个凉州地区经此一战基本已经成了死地,除了成为一座军事堡垒之外,好像也没啥用。
  这个答案洪涛非常不满意,耗费这么多钱粮筑城肯定不能只当军事堡垒,那样作用太单一,也不能自给自足,白白浪费了好大一片肥沃的土地。
  可是没有人,仅仅靠有限的厢役屯田好像也没啥大作用,从哪儿去弄人口回来呢?目前看来只有三个途径。
  第一,就是继续向西、向东征战,利用抓俘虏来扩充凉州本地的人口;第二,就是上书皇帝,请求从内地调派大量厢役北上来凉州垦荒;第三,可以发动内地的百姓来凉州耕种放牧。
  第一点洪涛肯定不能做,要是他乐意用俘虏垦荒,也就犯不着贩卖奴隶了,留下多好。这些本地俘虏根本不在洪涛的凉州计划中,他们必须要远离这块土地,以免将来再发生什么反复。
  不光凉州的俘虏要被送走,洪涛打算以后把西夏的人口南迁至少一大半,全部送到长江以南各路,分散之后与当地汉族混居,彻底解决掉边患和民族问题。这个思路他已经密奏过神宗皇帝,能不能答应还是未知数。
  第二点洪涛正在运作,朝廷也不反对驸马自己去养活这些累赘,只是厢役需要穿州过府北上,速度比较慢,走上三五个月也很正常,暂时还指望不上。
  第三点其实已经在实施了,通过这次扑买大会,洪涛见到了胆子比较大的湟州百姓,而他们之中还有胆子更大的,打算举家迁往凉州生活。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不畏惧战火的威胁呢?除了对这位神奇的帅司大人抱有无限憧憬之外,更吸引他们的就是土地!
  洪涛代表湟州州衙开出了极其诱人的条件,垦荒令!
  从马尾城到凉州城周围五十里范围全部适用于垦荒令,而垦荒令的内容只有一个,就是谁家乐意来此地耕种、放牧,谁家就可以免费拥有一块百亩的土地。土地上和土地下的所有物产都归个人所有,牧场、山林、河流、道路除外。
  这个新政是由湟州州衙颁布的,土地契约也是由州衙签订,很具有公信力和有效性。当然了,新政里也明确指出,乌鞘岭以北目前还属于战区,虽然已经没有敌人了,但风险依旧存在。
  州衙号召有意愿去乌鞘岭以北垦荒的家庭最好去百货商店购置必要的武器和甲胄,先把自己武装起来,然后几家人凑在一起再北上。大批的敌军新军可以对付,少量的马贼和盗匪就只能由各家自己应付了。
  为此州衙还特地推出了零抵押、五年期垦荒贷款,凡是登记造册去乌鞘岭以北垦荒的家庭,将免费获得三套兵甲利器和一套钢制农具。只要垦荒期限达到五年,这笔贷款就不用偿还。
  另一个优惠政策就是乌鞘岭以北垦荒家庭可以获得二百亩土地,比在马尾城周围定居扩大了一倍!
  其实垦荒令不止在湟州发布了,王冠和王浩也带走了一份。他们会在渭桥镇一代和福建路帮着宣传这个政策,并提供一笔小额费用,鼓励当地没有土地、没有出路的家庭也北上去搏一把。
  输了贱命一两条,赢了就是大地主,萌荫子孙。
  用王浩的话讲,这个诱惑太大了,甚至连他这种富贵人家看着眼都红。福建路石头山多耕地少且贫瘠,家家户户从骨子里都盼望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好地。
  马尾城、凉州城他都亲自走过看过,哪怕是这里的山地也是覆盖着厚厚土层的,比他家乡的普通耕地还肥沃,更不要提凉州附近的坡地,这里不仅土地肥沃还水源充足,耕种放牧都是好地方。
  这时候商人的本能就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消息还没带回去呢,王浩就代表王家先和洪涛预定了二千亩土地,还专门骑马在附近转悠了一天多,找到自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并在那张凉州垦荒图上盖章按了手印。
  这应该算是王家的一笔风险投资,他们要自行遣送十户本家族人到此地先占个窝,假如成功了,以后王家就是南北一起发展。万一失败了,就当是出海沉了一艘小船,也没啥大不了的。
  另外也算是王家对洪涛个人的一笔投资,这位大人从言谈举止到行事风格与宋朝官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到底区别在哪儿王浩还没总结出来,但他能明显感觉到同类的气息。
  假如将来双方可以更紧密的合作,王家说不定还会有更大收获。合格的商人从来不指望空手套白狼,合理的价格和期望值才是他们追求的,所以此时为帅司大人捧捧场也是一种表态和示好。


第374章 权利的博弈
  这份垦荒令就是洪涛为凉州未来发展定下的基调,不管将来朝廷把凉州归于秦凤路,还是单独为它设立一路,短时间内都不会向这里投入过多财力和人力。
  因为大宋朝廷的财政状况目前并不是太好,经过此番大战之后也有点捉襟见肘,除了保证必要的军力之外真没能力过多投入。
  这也是洪涛敢于自己瞎折腾的原因,既然朝廷没能力建设那就自己来吧。不管他们乐意不乐意,等凉州的经济发展初见成效之后谁也说不出来什么,只能捏着鼻子默认。
  至于说垦荒令能不能让凉州迅速繁荣起来,洪涛觉得可以试试。这玩意就是借鉴后世美国政府的西部开发策略,把政府无力做的事儿交由民间处理。效果嘛,不用说,很成功。
  既然这个办法对美国人合用,保不齐拿到古代中国也成。中国古人对土地的执着真不比当年的美国人弱,洪涛坚信只要有足够的刺激,宋人一样会成为手持利刃的拓荒者。
  只要有少部分拓荒者取得了成功,再加以合适的宣传,就会有大量跟风者前来碰碰运气。北宋国内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与其让他们在城市里瞎混,或者在乡村给别人当佃户,真不如到凉州闯一闯。
  凉州也正好适合这种发展方式,它地处边陲、人少地多,把老老实实的内地人迁过来继续过原来的日子不太现实,最合适的就是一群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拓荒者。
  只要新军能抵御住不怀好意者的侵袭,这些拓荒者就能自行处理好安全问题,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在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二代,已经不像内地宋人那般温和,自然而然就会充满了侵略性。洪涛要的就是这种侵略性,将来还有更多地方要抢,没有贪婪和侵略性怎么当强盗啊。
  当然了,这种侵略性对统治者来讲也不全是好事儿,老百姓太强了政府就会难受。
  但洪涛不会难受,他和这些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大部分人不会反对带着自己当地主的领导人,只会仇视要把自己土地抢走的朝廷。如果这样的老百姓多了,洪涛觉得自己反倒更安全。
  对于凉州这边的情况,大宋朝廷和神宗皇帝并没干预,或者说连搭理都没搭理。一部分原因是这里不需要朝廷进行补给,关注度自然很低。更主要的还是战事比较紧张,大家全把视线集中到另外四路大军上,尤其是兰州方面。
  失去了凉州城,这场大战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宋朝一边。梁太后不仅不敢再往前线增派援兵,还得从北方抽调黑水镇燕军司和黑山威福军司的兵力南下拱卫京畿重地。
  得不到有效增援的西夏军队越来越处于下风,最先露出败像的依旧是卓啰和南军司。他们是刚刚换防不久的新兵,对这一带的地形和气候还不是很了解,不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再加上李宪的熙河路、王厚的秦凤路兵马两边夹攻,不得不从卓啰城后撤,连带着喀罗川和济桑城以西的大片防区都相继失守,一直撤到了零波山才依靠山势稳住了阵脚。
  和罗卓南军司倒是损失不太大,骑兵毕竟比步兵跑的快,但它这一后撤就把西寿保泰军司的侧翼都暴露出来了。
  李宪让王厚继续向卓啰和南军司施压,然后带着两路的所有骑兵悄悄摸到了黄河边,用从兰州顺流而下的几十只大木排顺利东渡,从背后突袭了西寿保泰军司。
  这下比较狠,双方是骑兵对骑兵谁也别想跑。可是西寿保泰军司还要兼顾正面的两万多大宋步军呢。在步骑的联合夹击下,损失了大半主力之后,才也退到了零波山一线,与卓啰和南军司算是难兄难弟。
  经此一战,两军司的粮草、马匹损失很大,短时间内无法机动作战,只能固守。宋军也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无力再继续进攻,双方在西线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这种僵持大宋僵持的起,以前几十年也一直都是这么僵持的,都习惯了。但西夏僵持不起,它面对的不仅仅是大宋这么一个敌人,东面还有个虎视眈眈的辽国呢。
  对于邻国的这场大战,辽国反应的比较迟钝,一直到五月底才有了点动静,往西京道的天德军和河清军增派了两万多人。
  然后小心翼翼的从河套地区试探了两次,发现黑山威福军司反应并不太激烈,这才大举向辽夏边境增兵,意思很明确,趁你病要你命。
  假如辽国能把河套地区全部拿下来,那不失为一个很美好的结局。整个西夏国境内除了兴庆府附近的平原之外,也就河套和凉州两块土地最富饶。
  这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西夏朝廷一看,得,最坏的事情要发生了。自己这边刚刚露出疲态,另一个敌人也要趁虚而入,要是让这一口咬上,不死也得半残。
  咋办呢?还是老一套呗,向大宋求和,认错加嘴甜。以往这一招屡试不爽,想来这一次也不会令人失望。
  而且这次西夏朝廷的姿态放得更低,梁太后不愧是个狠女人,她居然把儿子李秉常又放了出来继续当皇帝,然后以皇帝的名义派都罗尾去开封亲自认罪,态度还特别诚恳。
  说是国内一小撮人仇视大宋,现在已经拨乱反正,万分懊悔,愿意从此俯首帖耳以大宋为尊等等,只求避免战火继续蔓延生灵涂炭等等。
  这时已经快七月份了,洪涛的新凉州城刚刚有了个大致的地基,正一心欢喜的筹划着该如何展开冬季攻势呢,这封来自沈括的书信就给他的热情降了降温。
  沈括在信里说朝堂上对西夏祈和分为了三种态度,一种是主战,以王韶和部分边军将领为首,纷纷上书朝廷不可再轻信,好不容易占了一次大便宜,干脆就一鼓作气打到兴庆府去,从此永绝后患。
  一种是主和,以司马光和一部分边军将领为主。他们认为再打下去是两败俱伤的局面,不如趁好就收,多要一些有用的土地,顺便把每年的岁赐给免了。
  这样大宋也能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打了几十年,就算再富国库也有点吃紧,很多弊端已经初现,再不加以整治遗患无穷。
  而且旁边还有个辽国盯着呢,万一大宋和西夏打得不可开交,它趁机出兵,大宋的结局很可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还有一些朝臣主要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他们既不赞同马上讲和,也不赞同继续进攻,而是来了个两边和稀泥。仗还得打、判还得谈,顺便再盯着辽国,有点一心三用的意思。
  具体啥时候该停、啥时候该谈、啥时候继续打,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强调要让西夏能对抗辽国,同时又不会对大宋构成太大威胁。
  “王介甫越来越糊涂了,居然会有如此奢望,真以为夏人和辽人都是二傻子。”洪涛对前两种意见都可以赞成,唯独对王安石这一派的智商表示遗憾。
  但凡是做事情瞻前顾后、不懂取舍的人都不会有大作为。王安石怎么会从一个意志坚定、为了理想不顾个人荣辱的改革先锋,突然变得比旧党还保守了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膨胀了。
  当初他和神宗皇帝是位于打破常规的挑战地位,想尽一切办法去和旧党争斗,相对而言比较纯粹。可是自己介入之后等于为改革派提供了很大动力,逐渐在争斗中占据了上风。


第375章 西进!
  人往往就是这样,处于劣势时会心无旁顾的奋斗,刚刚看到胜利的可能,心里的想法立刻就多了起来。王安石也没免俗,他现在不光要继续推行新政,还得琢磨以后与皇帝、旧党如何相处。
  如果皇权太强,他这个宰相就会变成摆设,这显然比旧党的威胁还大。所以现在他已经不把新政推行当做首要任务了,而是开始在皇帝和旧党之间取舍牟利。
  人一旦想法变了,言行举止也会跟着变,做出的选择自然也会变。支持皇帝一鼓作气拿下西夏,这不符合新党的利益。那样皇权会借机水涨船高,谁都拦不住。
  就这么放过西夏理智上又说不过去,毕竟这个敌人折腾了大宋几十年,花费无数,能有机会消弱必然不可以放过。
  打还是放,估计王安石内心也很煎熬。从最终做出的决定上也能看出他的心乱了,好在还没有完全被权利欲望吞噬,置国家民族的利益全然不顾。
  “若是朝廷真的选择与西夏何谈,大人将何去何从?”当蒋二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并不显得很吃惊。
  “西夏要想在大宋和北朝之间保存实力,不是那么简单几句话、几个条件就能谈妥的,目前这个局面我估计冬天之前不会变。其实古人还云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算朝廷要和谈,旨意抵达湟州也得走上个把月,再到凉州又得两旬。若是本官恰好率兵出征,依旧不算违抗圣命。假如西夏看到大宋军队依旧在进攻,你猜他们会作何想法?束手待毙肯定不会,两方还得打。他们在本官这里吃了大亏,就要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找不到本官报复,各地边军就会成为目标。然后嘛……嘿嘿嘿……和谈等于白谈,打成一锅粥之后还得继续坐下来接着谈。”
  对于这件事儿洪涛真不太在意,受交通和通讯条件制约,和谈是个很耗费时间的事儿,还是个很难彻底执行的事儿。假如有人故意捣乱,真说不明白到底是谁先挑起的战端,最终也是笔糊涂账。
  干别的自己都是副业,钻空子占便宜、事后胡搅蛮缠倒打一耙、四处拱火儿挑事儿才是本行。这个特质最适合当外交官和战争指挥官,没脸没皮、指鹿为马是这两个行业的共同点。
  “那大人下一步是要往东还是往西?”蒋二郎对于这位上司的行事风格心知肚明,救人的办法还得冥思苦想,但说起害人必须是滔滔不绝,而且坐言立行绝不拖沓。
  “东边挤压的太狠会逼着西夏倒向北朝,目前大宋还没有以一敌二的把握。一位合格的将领不仅仅要在战场上获胜,还得懂得如何去为国家牟利,瞎打仗有时候是要坏事儿的。咱们下一步就去西边看看,甘州、肃州、沙洲、瓜州,把这条走廊打通,西域的商队能直抵凉州,然后从兰州进入大宋,我朝的商队也可以通过这条路远达西域各国。可不管他们怎么来、怎么去,必须要经过凉州城。本官给你壮壮胆,猜一猜十年后的凉州会是什么样子?”
  其实白话了半天,这才是洪涛殚心竭虑非要占据凉州城,而且不惜血本把水泥这种高科技建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