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后不许再叫我爹爹了,有你这样的女儿当爹的脊背都发凉。先换上长随的衣服,跟本官一起去拜访两位监司大人。”
  完了,孩子长大了,确实控制不住了。自己想到的她们也能想到,自己想不到的她们照样可以想到。
  都会用美人计了,还能当孩子看吗?管不了就撒手吧,带着她们多开开眼,多去高级别的场面里历练历练,对以后的发展肯定有好处。


第541章 临时协议
  去找宪司和漕司并不是为了感谢他们这次没给自己打小报告,正相反,得去提醒这两位大人不要把态度转变的太快。该告状还得告,一旦让皇帝和朝臣觉察到大名府路已经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只有坏处没好处。
  “这么多?”即便不太赞成这种近乎于灭佛运动的清查方式,可看到清查结果之后,章楶也忍不住发出了惊叹。
  大名府路的州县四十多年前还是水网纵横的泛滥地区,黄河向南改道之后这里反而成了膏腴之地。
  河北两路在册耕地二千七百多万亩,登记户数不到一百五十万,户均亩数二十多。仅仅在大名府路一地,三十多座寺庙隐匿的亩数清查出来多少?
  四十多……万亩,多一半都是上等水浇地。这要是把河北两路的寺庙全清查一边,估计没有五百万亩也得三百万吧。
  隐匿最多就是兴化寺,它的寺庙在城里,庙田登记为五千亩,可是清算之后的数字竟高达九万多亩。
  该寺的主持不光不提供寺庙的账簿,还率众持械对抗,当场就被蒋二郎给射死了五十多人,全部挂在城墙外面不许收敛。
  用蒋二郎的话讲这已经不是寺庙了,而是贼窝。兴化寺的僧人不仅放高利贷,还入股经营城内的粮行、酒楼和庵酒店,强买强卖的事儿也没少做,死有余辜。
  洪涛知道这件事儿之后,干脆就让蒋二郎带队又去了兴化寺一次,直接就给抄了。所有僧众一律押到制碱厂和制酸厂去,让他们做最危险的工作。
  原本的战俘们解脱出来当师傅,看着这些和尚干活儿,折腾死了算,尽快让他们去找佛祖报道,免得留在人间当祸害。
  “不算多,据本官所知,河北两路还有大小寺庙一百多座,只是距离稍远,暂时没搭理他们罢了。但本官有一事不太明白,还请两位老大人不吝赐教。”
  洪涛已经想好了,这些寺庙一座也别想跑,要不自己来投案,要不就等着新军去抄家,越是靠近边关地区的就越要严厉处置,不能让它们一马勺坏了一锅汤。
  这些家伙连自己的国家都要坑,辽人如果真打进来会拼死抵抗吗?估计第一批当汉奸的肯定有他们。
  “开国侯过谦了……”自打疯驸马轻而易举的弄死了几十名官员,章漕司和刘宪司就全都踏实了。
  现在大家不光是一根线上的蚂蚱,还对如此手段心惊胆战。即便又向寺庙举起了屠刀,这两位也不敢再打小报告。不咸不淡的提上一句就成了,朝廷爱管不管,没必要拿自己的脑袋往疯子的刀口上撞。
  “本官查看了历年的账目,发现一件怪事。自元丰四年起,河北两路的税赋是两浙路的一倍,更比开封府界高出一倍半。难不成此地真比两浙路富庶?但以本官观察,此地民生并不如开封府界,恐怕也不如两浙路吧?”
  洪涛确实有疑问,去年河北两路税赋九百多万贯,高居全国第一。第二名开封府界、第三名两浙路,都在四百多万贯左右。就算把河北两路拆开来算那也是第一,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不太合理啊。
  要说开封府界赋税高这好理解,毕竟是首都,商业极其发达,内需消费巨大,还有旋涡效应。可河北两路真没有两浙路富饶,还要面对战争威胁,商业也不是很发达,光靠农牧业能交这么多税吗?
  “开国侯此问老夫确实知晓,简单至极,河北两路的赋税五分之四来自于马监和徭役。每年治理境内几条大河,朝廷就要征发数量庞大的徭役,再加上边军所需钱粮数不胜数。这些徭役都要由朝廷划拨钱粮,课税更高,在两路中运转时一部分会计入赋税。马监的课税更高,北面诸州县马场连绵不断,两者相加就是开国侯所问。”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人了,漕司掌管一路税赋,几句话就讲清楚了缘由。
  “哦……原来如此,那此地百姓岂不是负担更重?”洪涛听明白了,合算纳税高并不是真高,而是国家对此地投资巨大产生的假象。
  可是由此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当地百姓又种树、又挖池塘、又治理水患、又养马、又得支援前线,还有功夫耕种吗?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我朝的钱粮十之有七云集于河北、河东和陕西诸路,岁岁耗费极大。说到此处开国侯还要受本官一拜,若不是王侯拼死攻占了凉州,坑敌十万余,来自江南各路的钱粮依旧会源源不断的输往北方诸路。”
  说起这件事儿章楶忍不住站起来给洪涛行了个大礼,不管这位疯驸马如何不招朝臣待见,但平心而论,他对大宋是有功之臣,凭定西夏一功封侯确实不过。
  表面上看仅仅是把西夏压缩了一半国土面积,可对朝廷财政的帮助是巨大的,光是马匹输入一项,甘凉路每年就能代替多一半的北宋马政,不光质量高,还可以省下朝廷大量劳动力和资金投入。
  别人可能不太明白财政细节或者装傻充愣,章楶作为一路转运使,天天看的就是这些玩意,想假装看不见都不成。
  “老大人过誉了,诜只是做了领军之将该做的事情,为国当兵不打胜仗要之何用?两位大人应该早就知晓陛下调任本官来河北两路的用意了,可是本官率兵打仗与他人不同,地方不平就打不得胜仗。为了本朝的百年国运,还请两位大人尽弃前嫌先助本官御外敌,而后再关起门来计较得失,意下如何?”
  经过半年多的接触,再加上王十通过各种渠道搞来的情报,洪涛觉得这两位北宋高官还是可以合作的。
  他们对党派之争没什么兴趣,在各自任上的风评也很不错,说话办事虽然还有古人迂腐的一面,但很有底线,不会为了权利和利益什么都不顾。
  这就很好了嘛,假如大宋官场里有一半这样的官员,根本用不到自己伸手,他们自己就能把西夏连同辽国一起打回去。
  “只要开国侯依律行事,本官愿助一臂之力。”章楶稍微有点顾虑,毕竟他的家族在朝中很有势力,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做官,有些问题不能马上做主。刘宪司就没那么多想法了,回答的很干脆也很狡猾。
  大致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别乱搞,凡事儿先占着理,那他就能和这次清查庙产一般睁只眼闭只眼,暗中行点方便也是可以的。但同时也表明了态度,暂时别指望主动帮衬,那不符合人家的诉求,也太草率。
  “本官也是这个意思……还望……”章楶觉得刘宪司这个回答很精妙,干脆也照猫画虎吧。
  “哈哈哈哈……就依两位大人之意,以后若有谬误之处还望及时指正,本官对大宋律并不太熟知。告辞告辞,改日有闲还请两位大人过府一叙,本官做菜还是很有造诣的。”
  齐了,洪涛根本没指望仅凭几句话就能说服别人,更别提官员了。他们看似一个人,可每个人背后都站着一群人呢,需要考虑、计算的得失太多。能达成一个互不侵犯、互不扯皮的临时协议就是初步胜利。
  但可别指望人家能长久遵守这个口头约定,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随着各种变化,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也会跟着变化,所以对这种约定要有随时更改的心理准备。


第542章 战备公路
  不管怎么不确定,在春天来临之前洪涛总算把基础工作搞完了。官场上,自己在大名府路至少占了三分之一的话语权,只要不过分触碰宪司和漕司的利益,他们不会再来找麻烦。
  在民间第一步也迈了出去,小四十万亩耕地完全够当示范田用。只要第一批跟着自己种植白叠子花的农户到了秋天能得到满意的收获,立刻就会有地主向自己这边靠拢,谁和钱有仇呢?
  在工业方面煤铁矿都是现成的,各工坊也都建好开工了,虽然产量还比不上渭桥镇,但只要别马上开战,满足新军基本装备需求没问题。
  金融方面成绩一般般,主要是大名府路原本的商业就不是特别发达,也无法另辟蹊径搞太多经济改革。目前只有大名府银行正式运营,紫菊带着绿荷和那些犹太人除了发放农业贷款之外,还打算在开春之后把存款业务也弄出来。
  化工产业进步更大,高俅真的从贪官蜕变成了有理论还有实际转化能力的化学工程师。在王五他们的帮助下,化肥厂已于正月进入了量产。
  玻璃作坊也没落下,甚至还抽空在山间空地盖了一座半亩大的玻璃暖棚,继续种瓜果蔬菜,专供帅司大人那张馋嘴吃。
  最让洪涛满意的还不是化工产业的进步,而是造船业的起步。混凝土船已经被海商们正式投入了运营,除了那艘船底根本没加竹筋铁骨的大船沉没之外,至今还没出现船毁人亡的情况,牢固度还算经受住了考验。
  而温家父子利用一冬天的时间从苦役犯中训练出来了五十多名学徒工,有了足够的人手,只要天气一回暖,造真正大木船的计划就可以开动了。
  不管自己能不能入海化蛟龙,洪涛本能的更喜欢海洋。有了船,哪怕自己上不去,心里也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和这些方面比起来,军事发展好像有点慢。野战医院倒是建立起来了,可当地人还未接受这种闻所未闻的医疗手段,害的王十八没事就带着医生护士去街上摆摊免费治病,和卖大力丸的有一拼。
  现在洪涛手中能用的新军不足七千,没有预备役,再想扩大规模就得打禁军的主意了。洪涛不觉得现在就转化禁军是好时机,新军的训练周期在半年左右,太早练出来也没用,白白耗费钱粮不说,还容易被朝廷里的有心人算计。
  到时候自己耗费了大量财物和精力训练出来的军队,很可能是替别人做了嫁衣裳。如果他们会用也成,就怕拿新军还当原本的禁军,那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白白给辽人送装备,成运输大队长了。
  到底该在何时把新军规模扩大到可以拿回幽云十六州的程度呢?洪涛觉得最后一年比较合适。之前这一年多的时间要玩了命的发展河北路的农业和工业,顺便再把商业带动起来,为将来的大笔花钱打好基础。
  十万新军,这是神宗皇帝给自己的最高权限,也是皇帝能供养的起的极限,而且还无法持久。一旦成军就必须马上投入战争,速战速决,否则不用辽国打,这十万吞金巨兽就得把北宋的财政拖垮。
  以洪涛的鸡贼性格,能用五万的绝不用十万,目前到底需要多少新军自己心里还没谱呢,一切得等富姬和王十收集辽国南京道和西京道的驻军情况而定。
  另外还有一件事儿也得抓紧干,那就是道路。要想富先修路,想打仗同样也得修路。河北两路的道路情况蒋二郎的特种兵已经探索差不多了,总体情况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烂!
  越靠近边关地区就越烂,但这种烂不像湟州的道路是因为地形复杂难于修建,而是有人故意为之。若不是蒋二郎的忠诚度不用考虑,洪涛都觉得他是在故意骗自己。
  河北地区别看平原居多,但交通并不发达,南北贯通的主要道路只有两条。西边一条叫太行东麓驿道,开封西行从孟津渡过黄河再向东进入河北地区,然后折北沿着太行山脚一路进入辽国境内。这条路比较绕远,山路居多,大队人马通行不易。
  东边这条路位于河北中部,从开封出来先奔澶州,北上大名府度过黄河,然后一路从雄州或者霸州出关,叫宋辽驿道。
  这条路沿途经过的河流比较多,但地势平坦相对宽阔,距离还短,比较适合大部队穿行。辽国南下时多会选择这条线,很少从西线突破。
  这也是大名府的战略意义所在,它就是要锁死开封北面的门户,如果此地被突破再往南就无险可守了。
  有居住在河北、山东一带的读者可能会说了,还应该有一条路,就是再往东的沧州,顺着沿海平原地区直插山东,不是照样能南下嘛。
  这个办法明清以后可以,放在宋代真不成。不是辽国人傻,有平原不走非去强攻大名府,而是此时的沧州到处都是河流和沼泽地。北宋朝廷还嫌不够,又挖了好多人工池塘,几乎都连成片了,别说是骑兵,步兵都很难通行。
  所以说根本没有东边沿海的通道,在泰山以北的地区,想带领大部队南下只有上面说的两条路。
  难道说北宋朝廷重视了半天,连两条仅有的战略公路都修不好吗?洪涛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富姬给出的答案让他立刻有点哭笑不得。
  不是修不好,而是故意不修,目的只有一个,增加辽国骑兵南下的难度。为了这个目的,北宋君臣们可算挖空了心思,想出来的办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绝了。
  在宋辽对抗的白沟河(后世拒马河)第一线,北宋禁军依靠坚固的寨堡进行防御。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寨堡连成了串,一旦辽人小股部队来犯,相邻的几个寨堡就一同出兵,依靠数量优势对抗。
  要是辽国大部队来了就依靠寨堡固守不出,辽军不善攻城,若绕道而过就伺机以骑兵骚扰其后路。
  辽军冲破了第一道防线之后,碰上的不是第二线驻军,而是连绵不绝的人工林和池塘,这时才是宋军真正战斗的开始。
  骑兵大部队没法顺利通过这种地形,只能下马先派人砍树填土,或者用重兵攻击把守着有数几条道路的城池。前者挺费劲的,树林太密池塘也太多,没有土方作业训练的契丹牧人干这种活儿效率不高。
  后者也不轻省,北宋军队据城坚守以逸待劳,前后左右都有友军遥相呼应,辽人又不善攻坚,时不时还会遭到当地乡兵弓手的偷袭。
  这时辽军已经失去了机动能力,比步兵强不到哪儿去,就算能突破这百十里的障碍带也是强弩之末。
  勉强冲到大名府以北,根本没力量再打一场大规模攻坚战,后勤也没法保证,只能劫掠一圈赶紧趁着宋朝禁军没有调动到位撤退,跑晚了就会有大损失。
  听上去这种防御方式很笨、很蠢,一点主动权都没有,但以北宋军队目前的作战能力,想在平原地区挡住大规模骑兵攻击也只能这么干,且做的非常成功。
  既然大的战略方针就是用战略纵深一点点消耗敌人的锐气,河北路所有的建设也必须服这个战略,道路就是这么变烂的。
  从大名府往北一直到雄州边境七百里左右,到河间府这四百里路的驿道还算勉强可以通车,过了河间府之后到雄州的二百多里路就惨了。
  不下雨时坑坑洼洼,几乎没有一尺是平的,只要一下雨立马就变泥坑。这些泥还不像湟州的土路是沙土成分居多的稀泥,而是又粘又滑的胶泥。多牛逼的车皆不可行,估计就算把后世的四驱越野车开来,换上泥地胎,也是趴窝的命。
  如果富姬说路不好走,肯定就是不好走。她的驼队这几年快把北部边境走遍了,对路况非常有发言权。幸亏驼队里白驼比较多,可以代替车辆背负货物,否则她在春末、夏季、初秋这段时间也无法顺利通行。
  把路弄的这么烂确实能给南下的辽国骑兵增加困难,可这么一来向前线运送补给也会很麻烦。
  没错,就是很麻烦,每年为了这件事儿当地官府会雇佣大量民夫,采用肩挑手抬的方式通过这片防御带,把补给品运到前线。
  北宋朝廷也是被逼急了,干脆玩起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和辽国拼人力资源。
  你马多我没辙,但咱人多,用这个办法抵消掉你马匹的优势,双方基本就处于均势了。你南下不了我也北上不了,就这么耗着吧。
  这种策略用在战略防御时无可否非,换成洪涛指挥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但现在神宗皇帝要北伐,再这么玩就不合适了。
  没有畅通的道路,辽国是无法快速南下,可自己的新军也没法顺利北上,所以修路就被正式提上了日程。隔离带以北的道路可以先缓一缓,但从大名府到河间府南这四百多里宋辽驿道必须先动工。


第543章 屠刀又举了起来
  “沿途缺少石料,全部由土夯造,雨季到来之后恐还会变得坑洼不平。”王七去年腊月就接到了这个任务,先带人去沿途各州县转了一圈,做完了基础测量工作才回来复命。
  这条路对他而言比天堂之路简单多了,既不用开山又不用凿石,可也不是没难度,坚固程度就是个大问题。
  “不用考虑使用年限,五年之内可以通行箱车就可。本官会把石舟的建造停下来,所有石灰全部调由你使用,配上碎石和河沙,在夯实的路面上铺设一层应该就差不多了吧。具体厚度你来掌握,石灰不够用的话就在沿途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窑烧造。人手本官派给你,一万不够两万、两万不够五万,年底之前必须完工。”
  洪涛觉得王七也有点走彭大和王大头的路子了,造点什么都先惦记着百年工程。这种习惯很好,但非常之时得学会变通,只要能把燕山山脉抢回来,全用大理石铺路自己都没意见。但现在只能凑合,一切为战争服务。
  “年底!那恐怕不止三五万人可为之,如此多的民夫会耗费海量钱粮。”
  王七没想到修路的工期这么紧,就算不用石料,想十个月就修完四百多里路,也得分成好几段同时开工,这样一来耗费的人力就会成倍增加。
  “嘿嘿嘿,朝廷拨下来的新军军俸下来了,二十万贯。粮食更不用担心,此处乃河北粮仓,又有江南稻米相助,不会缺了吃喝。你只管修,越快越好,不计代价明白了吗?沿途需要征用谁家土地就以钱赎买,拖着不卖的告诉蒋家叔叔,他会带五百新军助你一臂之力。”
  王七担心的成本问题反倒是洪涛最不担心的,今年的河北路徭役会比往年少,有了上万工程兵,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少了三万多厢役,花费则会随之降低。
  另外大名府路不是还有武卫军、振武军、宣毅军、勇捷军两万多禁军步卒嘛,七千新军完全可以接替他们的防御任务。所以对不起了,在本官的一亩三分地里谁也不能白吃饭不干活,你们也去修路吧。
  不去?我看看是那张嘴说出来的。有一个说的就砍一个,十个说的砍五双,一百个说的就砍一都,看看是你们的脖子硬还是本官的刀硬。
  当然了,硬气也不能不讲策略,能避免的麻烦还得避免。怎么避免呢?洪涛这个人真是乏味透了,打仗翻来覆去就两三招,治理地方左右也逃不出三板斧。犯坏都懒得想新办法,又把裁撤厢役的老套路祭出来了。
  正月刚过,禁军就接到了帅司府的通知,召集大家来府城参加新军操演。这倒是北宋禁军的惯例,每年开春都会有演习,向当地最高军事长官汇报训练成果。
  谁也没多想乖乖的就带着部曲来了,也没发现什么异常。当晚帅司大人还在府衙设宴招待各军指挥使以上的将官,好像也没传说中的那么不可理喻。
  这个念头刚涌上来,主菜还没上桌呢,在座的所有人就知道上当了。可惜明白的有点晚,院子四周出现了上百名黑衣人,全端着造型奇特的武器,怎么看怎么是劲弩。
  “帅司大人这是何意,我等若有得罪之处还请明言!”武将确实比文官胆子大,面对一圈致命武器心里害怕是肯定的,但面露惧色的几乎没有。四军的都指挥使齐刷刷的站起来抱拳问话,还挺客气。
  “诸位都是大宋的忠贞之士,为国戍边何罪之有?也丝毫没有得罪过本官,但本官今天要得罪得罪各位。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非本官所愿,却又非得做不可。”洪涛身前也站上了特种兵,只有这样他才敢近距离和这么多武将侃侃而谈。
  “帅司大人所言末将不太明白……”四位都指挥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啥叫不情不愿,难道还有人能逼着你……莫不是要造反!
  “陛下把本官从湟州调到此地,诸位可知为何?无它,本官全歼了西夏两个精锐军司,又克肃州、甘州,打得西夏军将听见本官的名字腿就打哆嗦。这些事诸位可能都听说过,现在本官得更正一下,什么坑敌十万、二十万都是瞎扯淡,两个军司满打满算六万多人。”
  看到在座的军将们比较有理智,没有赤手空拳直面弓弩的意思,洪涛终于敢坐下说话。但他说的事儿和目前的状况好像也没啥联系,谁要听你自己给自己辟谣啊。
  “本官是用什么办法克敌制胜的呢?其实特别简单,就是他们和外面的新军。当时本官手里有三千多新军,几百名黑衣军,也就是说本官新军的战斗力应该是西夏军队十倍。西夏军队和北朝军队也打过几次,互有胜负,战斗力在伯仲之间。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新军的战斗力是北朝军队的好几倍,本官为何还需要这么多禁军在此防御呢?完完全全是浪费,那该怎么办呢?”人是坐下来了,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