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括出使辽国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但他干啥都很认真,出使之前就看了很多相关资料,又请教了很多前辈,出使途中更是用心查看,不敢说是辽国问题专家,总体上对这个北面的兄弟之国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549章 临阵磨枪
  用沈括的话讲,辽国和西夏完全不同,各方面都不同。
  首先就是它的建国时间比宋还早,五代十国初期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称帝建国,当时的国都正是开封,国号契丹,燕云十六州也是在这段时间被石敬瑭拱手送给契丹的。
  其次辽国的体量非常大,东起大海、西到群山、北至冰湖、南踞白沟。
  大海洪涛觉得可能是库页岛以东的北太平洋,群山就没法猜了,反正已经过了西域回鹘,他们的北面正是辽国。冰湖很有可能是贝加尔湖,白沟则是白沟河,后世叫做拒马河,是北宋和辽国的边界。
  大不大?真不小,包括了后世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中西伯利亚地区、外蒙古、内蒙古、东北三省和河北省与山西省。
  可是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却只有不到八百万人,人口密度分布很不平均。东部和南部最集中,其它地方有时候上百里之内都没啥人。
  再次是辽国的政治制度也比较特殊,既有和北宋差不多的行政区域划分,也有完全不同于中原的独特规制。
  按照惯例,辽国被称为封建王朝,但这只是后世学者的笼统划分。实际上辽国封建制、奴隶制并存,还不是西夏那种把战俘当奴隶的做法,而是完完全全的奴隶制。
  差不多的地方就不细聊了,把宋朝的路换成道,基本就是辽国的行政区域划分。首都和陪都的设置也差不多,总共五个。
  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正式首都为上京临潢府,其它四个都是陪都。
  在这五个地名里,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洪涛想不出是后世的哪儿,但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和后世地名差不多。南京析津府后世没有,可这个名字洪涛最熟悉,它就是后世的北京地区。
  但是……这个词一出现,前面的基本就可以略过了。别看辽国有五个都城,但权利中枢并不在这五个地方中的任何一处。那么它在哪儿呢?答案是没准儿,得看天气!
  这个答案可能谁都不会同意,但它是事实。契丹人是标准的游牧民族,也没打算改变属性,即便成立了国家依旧遵守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
  游牧民族最大的生活习惯就是逐水草而居,根本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常住,更不可能住在城市里,因为里面没水草。
  于是契丹人就弄了一套叫做四时捺钵的制度,捺钵在契丹语里是帐篷的意思,也可以引申成行营。
  啥意思呢?就是说辽国皇帝没有固定的皇宫,他在不同的季节里住在不同的帐篷里,说叫行宫或者行营也成。
  春天的时候找能放鹰抓天鹅、野鸭的地方,夏天则找个凉快所在,秋天要能猎鹿、猎熊,冬天自然是哪儿暖和去哪儿了。
  反正一年四季得不冷不热,还得方便打猎。估计中国野生动物绝种就是辽国皇族折腾的,有多少动物够你们一年四季杀的啊。
  除了四时捺钵之外,辽国还有个制度最为特别,叫做两面官制。站在辽国的立场上解释为,“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从这个中心思想上看,两面官制主要针对的还是汉人。契丹人在总结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羁縻官制之后,发现汉人数量太大,不能像统治其它少数民族一般对待,不得已才弄出这么一套挺有意思的制度。
  天龙八部,这本武侠小说里萧峰官至南院大王,这个南院大王就是两面官制下的产物。听着挺厉害的,都大王了,其实在契丹两面官制下不过就是地方部族官职,不在中枢之列。
  名字叫南院大王,却归属于北面官系,主领的是契丹人事物,和汉人基本没啥关系,所以金大爷有用错官职的嫌疑。
  到底啥叫两面官制呢?通俗、简单的讲,就是把中央政府一刀切成两瓣,分为北面官系统和南面官系统。北面官系统管理契丹各族政事,南面官系统专门管理汉人政事。
  契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其下的最高军政机构为枢密院,但分成了南北两院。最开始北院枢密使都是由契丹贵族担任,南院枢密使则是汉人。
  但从辽圣宗耶律隆绪起用韩德让兼管南北枢密院之后,南北枢密使就没有严格的契丹和汉人之分了,可以混任。
  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它是个纯粹的军事领导机构,不处理民政。南枢密院则仿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这是辽国的中央政府,到了地方层面就更乱了,大致上分成了三个系统。一是部族制,主要在契丹族和北方诸族地区实行。
  设契丹北南院大王府、乙室王府和奚王府。四大王府并列,各领一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和奚六部。萧峰的南院大王就是这种性质,契丹大部族里的一部分领导权,仅此而已。
  二是特殊行政区,就一个,原本属于渤海国的地区被辽太祖征服后建立了东丹国,后来改为中台省,再后来又改回东丹国。这片地区在辽国内部很特殊,以后再解释。
  三是仿唐制设州、县,州有刺史州、节度使州之分。东京、南京、西京设留守为最高军政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
  汉人、渤海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方行政体制基本相同,为州县制,属南面官系统。契丹、奚人等聚居区的行政体制为部族制,属北面官系统。
  辽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区划分大致就是这样了,北面官系统实行的是部落联合的封建半奴隶制,南面官系统则是封建制。都说洪涛懒,其实契丹人更懒,他们连融合都懒的融合,干脆就来个二加一。
  这么干倒是省事了,可也埋下了深深的祸根,之后被金国横扫,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这种分而治之的羁縻制度。
  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契丹贵族对汉文化的认可,在之后的近二百年时间里,契丹贵族一直都在推动汉化、文明化。
  可结果并不太好,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越文明的民族越没有战斗力,然后就被相对野蛮的金人给灭了。
  这也不是中国的专利,很多文明古国都是被野蛮摧毁的,但文明是大趋势,用不了多久还会扑面而来。
  “北朝汉人很多吗?”沈括的语言能力很不错,听上去很繁复的政体从他嘴里讲出来大概意思能听懂,却不会纠结过细。这就是洪涛喜欢和他聊天的原因之一,他能理解别人到底想听什么。
  “北朝主要有契丹人、奚族人、渤海人、鞑靼人和汉人,汉人可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当年出使辽国时,接待为兄的大多是汉人官员。”
  说起这个问题沈括也挺无奈的,和北朝打了这么多年,很多时候都是汉人将军和汉人将军互殴,他们为啥都不心向天朝呢?
  “恩,也就是说这次的辽国使节里很可能也有汉人对吧?”洪涛明白沈括的潜台词,但没接这个茬儿。当着两位朝廷重臣诋毁朝廷政策和皇帝本人太冒险了,几句话也说服不了他们,干脆就别聊这个话题了。
  “不是可能,必有!北朝汉人有四大家族,韩刘马赵,凡出使我朝必充当使节。韩家尤为最,那韩德让与萧燕燕似臣非臣,说是圣宗皇帝之太上皇也未不可。古有认贼作父,韩家是认贼作子!”
  洪涛越是不想聊北朝汉人的问题就越躲不开,沈括不说换成了王韶,这老头更激动,说着说着都开始骂人了。
  “不知萧燕燕为何人?”一看躲不开这个话题,洪涛干脆换了一招,抛开民族咱聊性别。三个大老爷们吃饭喝酒,聊起异性很容易跑偏,一跑偏自己不就躲过去了嘛。
  “萧绰,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耶律贤驾崩时萧绰才年方三十,韩德让以摄政辅之,爵至楚国公,获赐铁卷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权势无二。有传言萧绰为后之前曾许配给了韩德让,未曾婚配就被选入皇宫,旧情难平也是人之常情。”沈括好像对这种花边新闻没啥兴趣,简单了介绍了几句就不再细谈。
  “萧太后!”但洪涛真绷不住了,这位太后的名号在后世听说过,也是个狠角色。但自己没了解过她的生平,刚才听王韶的意思,这位太后在私生活上也很有料嘛。
  “她已薨多年,此等话还是不说为妙。”王韶看到驸马一脸期盼、两眼放光的表情,也觉得刚才说的话有点对死者不敬,拒绝再透露任何消息。
  “老大人所言极是……沈兄,辽国武备如何?”
  面对两位个人操守都还不错的同僚洪涛也不能太不要脸,借着举杯喝酒把表情换了换,接着聊正事儿。不过他已经在心里记住了韩德让和萧燕燕的名字,你们俩不讲我找别人问去,比如富姬。


第550章 没啥新鲜的
  辽国的军队主要由契丹本部军、属国军、幽州汉军组成。本部军很好理解,就是契丹人组成的军队,比如皮室军、属珊军、大首领军(太子、伟王、永康、南北王、于越、麻答、五押)。由于奚族归顺契丹时间很长,还和契丹人生活在一起,也算作本部军队。
  属国军相当于被契丹人征服的少数族群,它们以诸侯的形态存在,比如鞑靼、尉厥里、室韦、女真、党项等等。这些属国军遇到战争必须按规定出一定数量的兵,并统一由契丹官员指挥。
  幽州汉军不用解释,就是生活在幽州附近的汉人军队。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北地汉人,有的是五代十国时从内地逃难过去的,还有在历年战争里被抓的俘虏。
  像宿卫亲军、部族军、舍利军、糺(军)、拽剌军、剋军、龙军、凤军、虎军、熊军、鹰军、铁鹞子军、铁林军等军队名称,都是以上各军种里面的具体分支,就像是禁军里的拱圣军、龙卫军之流。
  皮室这个词来自于契丹语,意思就是精锐。后世东北方言里也有皮实一词,多用来形容孩子长的结实,大概就是来源于契丹语的皮室。
  这个军种有点像北宋禁军的上四军,分为左右两军,是契丹皇帝的禁卫军,全部由契丹人充当,纯骑兵,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
  皮室军的前身是一种叫做腹心部的骑兵,听名字就可以理解了,都是心腹组成的呗,或者叫都是皇帝一族和皇后一族子弟组成的亲军。掌管皮室军的官职叫总宿卫,典宿卫则是单独领皮室军左右任何一军的第二阶军官。
  这支军队发展到目前的总数量沈括也搞不太清楚,甚至北宋朝廷都没有具体数字,估计在十万到十五万之间。它也从最初的皇帝亲兵逐渐演变成辽军里的野战精锐部队,每次南侵几乎都能看到踪影。
  皮室军之外,属于皇族控制的军队还有一种叫做斡鲁朵军。它分驻在皇帝的行宫和四时捺钵营地,称作十二宫一府,数量不到十万。
  在幹鲁朵军内部还有一支特殊的军队叫做属珊军,听着好像有点女性味道。没错,这个军种和皮室军有点一公一母的意思。
  它是由应天太后建立的,兵源来自渤海国和各地蕃汉族群,当时被太后成为珊瑚之宝,数量大概在三万上下。
  皮室军、幹鲁朵军,就是辽国皇帝手中的亲军,或者叫中央军。剩下的都是地方军或者叫部族军,是各部族自己的军队。
  和中央军相比地方武装的总数很难确定,他们平时就是牧民或者农民,一有战争马上变身成士兵,到底有多少常备军、多少预备役,估计得去问辽国北院枢密使才成。
  不过沈括也说了,以前每次辽国南下兵力很少有超过十万的,这里的兵力指正兵,要是把辅兵全算上的话基本就是乘以三。
  在契丹的军制中,洪涛仿佛看到了清朝的八旗制度。皇族指挥其中一两个旗,皇后一族再来一两个旗,剩余的归本族贵族统领。
  在满八旗之外还有蒙古八旗、汉八旗,这些相当于辽国的部族军,不归皇族直接统属,但得听命令。只是契丹人的这种制度还没有八旗制度那么严密规整,算游牧民族特色制度的雏形吧。
  辽国的兵役制度和西夏几乎一模一样,契丹人十五岁到五十岁之内都是兵源。一家要出两个正兵,每个正兵自己备三匹马,还有打草谷、守铺营的家丁各一名。
  这里的家丁就是各族奴隶,平时负责放牧耕种,没有任何财产,连命都不是自己的。主人家要去参军打仗了,还得带上他们跟着当辅兵。
  在兵种上辽国没有西夏全面,他们主要还是以骑兵为主,只有渤海国和幽州汉军里有步兵,另外还有一些弩手和水军。
  至于武器装备,辽军多为骑兵,角弓就是主要武器,配以铁骨朵、铁刀、铁长剑。甲胄多为唐制的鱼鳞甲和山纹甲,但不是大范围装备。
  鹰军、铁鹞军和铁林军是纯粹的重装骑兵,其它部队会装备一部分,比如只有胸甲、头盔是金属的,其它部位以皮甲为主。
  “听起来契丹骑兵与西夏骑兵无异,师承一脉耳。”最后是关于辽国军队作战模式的探讨,在这一点上洪涛稍微有点发言权了,好歹也面对过西夏的精锐部队。
  从沈括的描述中,假如不加前缀,根本分不出是契丹骑兵还是西夏骑兵。他们采用的战法基本相同,作战时把部队分成主力和冲锋战斗的战骑、侦查拦截的远探拦子马、打草谷送信的辅兵。
  远探拦子马,由契丹骑兵里骑术比较好的士兵担任,通常会突前大部队二十里以外,专门侦查敌情,顺便清理对方的探马。数量多少根据战争规模而定,数十人甚至上万人都有可能。
  小校、拽剌、侦候、侯人是远探拦子马部队的各级指挥官,各领几骑到几十骑不等。这些小部队有时候单独行动,有时候聚在一起。
  这个兵种是北宋禁军最熟悉的,在边关地区两边的大部队通常不会随便动,但双方的游骑或者拦子马经常交锋,互有胜负。
  真到了大部队正面作战的时候拦子马就撤了,轮到战骑和打草谷的辅兵上场。辽军主力面对北宋禁军时通常都不硬碰硬,而是利用骑兵的速度穿插。能分割就分割包围,不能包围就绕过战线去后面断粮道、袭击城镇。
  北宋禁军不动辽国骑兵也没辙,强攻根本占不到便宜。但通常情况下战场的主动权都是在骑兵手中,拖到最后步兵还是得动,要不后撤、要不前进。
  只要步兵一动,骑兵就会找到机会打乱步兵的阵型,然后没有然后了。步兵一旦阵型散乱,不能统一作战,就成了骑兵的菜,会被一小块一小块的包围吃掉。
  在作战的同时,打草谷的辅兵们也不闲着,他们会去附近的村镇打劫,粮草、人口、财物细软,甚至家具都要,能拿啥就拿啥,抢完了放把火拍屁股走人。
  不过这些年辽人打草谷的机会不多了,北宋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越来越完备,不深入一两百里根本找不到有油水的村镇,全是树林和池塘,没的可抢。
  “那这位开国公王师儒是何许人?”至此,有关辽国大的方面洪涛觉得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说点具体的吧。
  辽国使团里晕船的倒霉王爷叫王师儒,自己是开国侯他是开国公,整整大一个台阶,纯属来找别扭的。
  “王师儒为兄出使北朝时也曾谋面,他乃汉人,祖籍范阳,少有文名,举进士。大康九年任梁王延禧伴读,授知制诰。晋卿需要留意的不是开国公王师儒,而是这位兰陵郡王萧兀纳。此人任北院宣徽使时就敢直面权相耶律乙辛,反对废黜太子之事,后又救下皇孙耶律延禧。辽帝因其功在社稷才诏尚越国公主,但萧兀纳坚辞,后获封兰陵郡王,拜南院枢密使,不可小觑。”
  沈括外交官干的挺不错,时隔多年还能想起异国故人,这么多年来他虽然一直在西北前线打拼,却不曾忘记关注北朝一举一动。
  “啧,可惜了,要不是萧兀纳多此一举,说不定北朝自己就乱套了。耶律乙辛也是个废物,杀了那么多人,就差一个萧兀纳吗?”
  洪涛想的和沈括不一样,辽国权相耶律乙辛把道宗皇帝祸害的不轻,太子给弄死了,要是再把皇孙弄死,辽国不内战都不合理。
  可偏偏出了这么一个萧兀纳,保护了耶律延禧、诛杀耶律乙辛,帮耶律洪基挽回了局面。他倒是救了辽国,但害了北宋。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所以萧兀纳在洪涛眼里是属于必须弄死的范畴。
  “忠义之士,肱股之臣。”王韶的反应截然不同,他比洪涛高尚的多,超出了国家、民族的范畴,站在人品层面对萧兀纳做出了正面评价。
  “得,他们都是好人,就本官是坏蛋。沈兄,可想试试小弟的升天神器?老大人,不是本官小气,此物超过五十岁就不能上了,很容易上去下不来真升天了,嘿嘿嘿……”
  洪涛就不爱听别人总拿人品说事儿,自己啥都有唯独缺这个。立刻就不打算再聊下去,但也不能直接往外轰人,干脆拿热气球当借口。
  王韶自然是不想上去,即便知道这东西是驸马做出来的奇怪物件,和神仙没啥关系也不想沾边,连看都不愿意看。可沈括不怕,他早就想上去试试只是没机会,现在驸马主动邀请岂有不去之理。
  和宸娘比起来沈括的胆子大得多,除了刚起飞时有点紧张,全程下来啥事儿都没有。其实他根本没怎么往外看景色,而是抱着铜制的喷灯玩了命的琢磨,眉毛都被火焰燎了也毫不在意。


第551章 奉命请客
  “晋卿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真乃我大宋一等一的奇才!”啥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降低之类的物理现象他还听不太懂,但对驸马的才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不算啥,孩子们的玩物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它用。不过小弟有一种能让人真的飞起来的物件,苦于无法分身,久久不得建造……”
  看着身边这位比自己年龄还大,但探索未知的精神比自己还高昂的古人,洪涛又开始冒坏水了,身边真称得上发明家的只有他和黄怀安。
  老黄精于机械结构,比较偏科,那就只能拿沈括开刀了。俗话说能者多劳,只要自己没时间弄的都可以扔给他,至于说他累不累就顾不上了。
  “哦!何物?可否说与为兄一二,测绘之事并不难,我颇有空闲。”沈括遇上洪涛算倒了八辈子霉,每次都被算计,还次次主动钻套。
  “它叫飞机,长得如蜻蜓一般。以小弟的算计,若是尺寸搭配合理,可以借助风势载一两人飞千步之高而不坠。”滑翔机,这就是洪涛想让沈括研究的东西。
  它有实用价值吗?基本没有,所以洪涛才不去搞。但是它有启发作用,可以让古人接触到从来没考虑过的一些新问题。通过钻研这些问题,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窗。
  到底能从这扇窗户看到啥美景洪涛就不知道了,也不想管。爱看见啥看见啥,管杀不管埋是自己一贯的作风。
  “可、可有图……图纸?”沈括是真不想提出要人家图纸的要求,既不是师徒又不是家人,凭啥啊。但心里真痒痒,能和蜻蜓一样飞,还上千步高,这得是啥感觉?
  这些话要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也就笑笑了事,但从驸马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了。眼下不正飞着呢,想说不信都没底气,脚不沾地啊。
  “图纸是现成的,不过本官有个条件还需沈兄首肯。只要牵扯到试验必须让他人代替,能否应允?”
  洪涛想让沈括发挥最大的余热,但不希望他摔死。这样的人才不多,少一个都是全人类的损失,更不是死在自己手里。
  “……不知是为何?”沈括自然不了解试验飞行器会有什么风险,对这个要求有些疑惑。
  “没有理由,君子一言,答应就有图纸,不答应就没有!”不用多解释,也解释不清。
  “驷马难追!”两只手重重的拍在了一起,而拍手的两个人谁也不知道这一拍会带来什么。
  五月底,辽国使团抵达大名府,规模挺大,有车有马、前呼后拥的五六十口子,大摇大摆的从驿道而来。队伍里的人既不穿甲也不持械,就好像在自己家地盘上行走,半点没有进入敌国的觉悟。
  洪涛此时正穿着朝服,带着一群化妆成衙役的特种兵站在城门口迎接呢。不光他来了,漕司、宪司、仓司,包括王韶这个禁军头子人全到,都穿着整齐傻站着。
  这真不是洪涛的本意,别人愿意来他拦不住,但想进大名府必须经过新军查验通关文牒,还得检查随身物品无误之后才可以入住馆驿。
  可惜这事儿由不得他做主,不光做不了主,还得跟着一起来犯傻。因为朝廷派礼部于侍郎前来主持接待工作,人家不光是从三品的高官,手里还拿着正经八百的圣旨。
  王韶头一天就见到这张圣旨了,然后乐滋滋的告诉驸马他终于能把心放到肚子里去了。他是放心了,可洪涛倒霉了,圣旨上明明白白的写着,大名府及河北路一干官员必须听从调遣。
  “章大人,他们怎么有光着脑袋的还有蓄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