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破玩意炸开也就两三瓣,学艺不精。瞭望手发现他们正在后面摆弄巨大的木架子,只是迟迟没有立起来,孩儿觉得很可能是投石机。火炮已经准备好了,射程也够,不如先毁了它们。”
  此时王七也走了过来,接过霹雳弹看了看,撇着嘴扔到了地上。在他眼中这种货色没啥大威胁,倒是对另一种武器比较顾忌。
  说起投石机他还是发明人呢,只是在新军的战术中无用武之地,一直也没机会发扬光大,不承想被西夏人捡了起来。
  “老大,你说呢?”洪涛觉得这仗也没啥技巧可言,一顿炮弹,然后过河,火枪队VS劲弩兵,看看谁更厉害。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大战略可以安排,具体战术还得听指挥官王大的。
  “孩儿已经安排好了,让七弟先带人砍树架浮桥。敌人如果不管就多架几座,待到明早全军过河。敌人如果过来阻拦正好当靶子,火炮最好等一等再用,免得把人全吓跑。”
  王大果然没打算和父亲商量战术,也早就有了安排,之所以走过来不是汇报进攻计划的,而是来叫王七去架桥。
  “看到没,有道是虎父无犬子,再过个五六年就该她们挑大梁啦,咱俩也差不多就该退居二线喽。”看着女儿和儿子的背影,洪涛又开始摸他那几根鼠须。
  王大肯定不是故意当着高翠峰给自己难堪的,她就是这种性格,一进入工作状态六亲不认,也不想太多和战斗无关的事情。
  可是这样一来自己确实有点难堪,好在脸皮足够厚,愣是把难堪变为了父母对孩子的自豪。至于说高翠峰心里咋想,那就管不着喽。


第764章 小梁太后(一)
  砍树架桥还得好一会儿,趁着这个功夫去河对面看看西夏人的阵容吧。此次领兵南侵的是谁呢?是个女人,年纪不大,三十多,但身份高贵。
  她是西夏惠宗皇帝李秉常的皇后、现任西夏皇帝李乾顺的太后、梁太后的侄女、梁乙埋的女儿,也叫梁太后,为了和姑母区别,前面加了个小字。
  这位小梁太后和她姑姑梁太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百分百的女强人和野心家,生了一副女人的身体,却长着比男人还坚韧勇敢的心。
  就在洪涛离开甘凉路那年,可能是西夏历史上最郁闷的皇帝李秉常驾崩了,在位十多年他是一天权利没摸到还被囚禁了一年多,又把国土丢了一大半。说是病死的,估计就是郁郁而终,有时候当妈的太强势能活活把儿子愁死。
  儿子死了就该孙子继位了,梁太后早就做好了准备,这个孙子就是她亲侄女的儿子,当时刚刚三岁的李乾顺。
  三岁肯定没法亲政,于是梁太后就把她最拿手的技能垂帘听政传授给了侄女,或者说这位侄女早就耳濡目染学成了。
  第二年梁太后和梁乙埋也相继撒手人寰,于是小梁太后接替了姑母的遗志,坐在小皇帝身后,联合了几家党项贵族继续掌控着西夏的大权。
  和梁太后比起来,小梁太后够勇敢也够腹黑,唯一有缺陷的地方就是忍耐力。也不能说算缺陷,梁太后是从一连串宫斗中踩着敌人的鲜血一步步走上位的,是开创家族辉煌的第一代,必须特别能忍。
  小梁太后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什么都能后天学习,唯独吃苦犯险的事儿没法复制,想得到这种锻炼也没机会。
  所以她一掌权就积极恢复军力打算一雪国耻,只忍了七八年,刚把西夏的国力恢复起来就不想再装孙子了,一门心思的想把失去的国土夺回来,顺便还得向大宋收点利息。
  其实她的耐心都没这么长,只是由于大宋一战把幽州夺了回来,战斗力着实有点吓人,后面这几年都是被吓的一直没敢扎刺儿。
  原本她打算把王诜耗死,在这方面她和她儿子有年龄上的优势。可是天不遂人愿,随着小皇帝一天天长大,西夏贵族内部让皇帝亲政的呼声越来越高。
  小皇帝也不太愿意继续和大宋开战,而是听取了一些臣子的意见打算继续臣服大宋换取和平。他们认为大宋没有侵略性,只要不招惹它就不会主动侵略。
  相比起来东边的辽国更危险,不如先和大宋联合一起灭了辽国,这样说不定还能分到一点残羹剩饭。
  对于小皇帝的想法小梁太后一定丁点都不认同,她觉得既然要打仗就得追求利益最大化,抢夺辽国能得到什么?除了草场之外屁也没有。想让西夏富强那就必须向南,那里有肥沃的土地、繁华的城市、数量多的数不过来的农民和工匠。
  而实际情况好像也在鼓励小梁太后南侵,辽国自打失去了幽州之后,皇帝的威信一天不如一天,东边的女真人率先起兵造反,声势日盛。辽国派去镇压的军队经常被打败,不得不从西部调遣生力军。
  可西部的很多部族一旦失去了重兵威慑,慢慢也蠢蠢欲动起来,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的就是阻卜人。
  他们是纯粹的牧人,常年都被契丹人当奴隶管理,仇恨的种子早就埋下了,赶上温度和湿度合适立马就得发芽。
  要说小梁太后在大局观上确实直追她的姑母,眼见辽国就要不成了,与其再去踩一脚,不如趁机先把大宋打服,这样将来分配辽国遗产的时候就能狮子大开口了。
  可是有驸马王诜在,西夏的将领们都被打怕了,不太敢出兵。咋办呢?小梁太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有意扶植起来一批年轻将领,用他们逐渐替换各族的中坚力量,替换不动的干脆找借口干掉。
  这样一来,从来没见识过凉州之战的党项年轻贵族就掌握了西夏的军权。
  他们就和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一样,说起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包括嗡嗡嗡时期根本就不当回事儿,总觉得是老一辈人太笨,换成他们上阵肯定能做得更好。
  南侵?那是必须的,不南侵不足矣证明他们比父辈强。此时小梁太后就算不同意他们也得努力争取,于是西夏国内的条件就成熟了。
  光国内支持南侵还不成,小梁太后虽然耐心不足但脑子还是很聪明的,知道仅靠西夏这点军队根本打不过禁军,咋办呢?于是又把眼光转向了北方,那里有彪悍的阻卜人。
  只要能给出足够的利益,这些牧人就能去攻击任何族群,根本不问对方是谁。小梁太后给出了什么利益呢?她狗屁也没给,和洪涛的小舅舅是一个路数,空手套白狼!
  辽国的西京道南部、整个南京道也就是大宋幽州就是她开出的条件,只要阻卜人答应帮西夏人进攻大宋,打赢之后,西夏军队就会帮着阻卜人把这些最好的草场和富饶之地抢下来,双方来个互换。
  也不知道阻卜人是咋想的,可能是穷怕了,一听有这么多好草场都能归自己,代价就是南下打仗,死点人算事儿吗?真不算,干了!
  国内统一了思想、国外找到了外援,小梁太后还觉得不太保险。扇呼党项中青年将领热血沸腾是一回事儿,真的起兵南侵又是另一回事儿,如鲠在喉的就是凉王。
  虽然已经没兵权了,可谁能保证真打起来之后他不会再次掌兵呢,这个致命威胁必须想办法除掉。
  为此小梁太后可算绞尽了脑汁,演了一出孤儿寡母惨兮兮求和平的戏码给宋朝君臣看,每次上书、接待宋使都尽量表露出小国寡民已经屈服的样子。
  同时还得哭诉凉王王诜太残暴,如果他不在朝堂,西夏人连一兵一卒都不会设置,就算当大宋的属国也心甘。
  这一招果然见效了,宋朝对边境的武备日减松弛,边榷限制也越来越松,慢慢的连走私好铁好钢都无人问津,还有一些宋朝工匠被优厚的待遇吸引到了西夏国内。
  通过凉州、析津府这两场大战,西夏人清楚的认识到战争方式要与时俱变,光靠骑兵对付不了歹毒的劲弩和密集的火箭。
  为此他们也在兴庆府北面秘密建立了一个类似渭桥镇的工业基地,打算利用从宋朝招募来的工匠发展自己的工业。
  但效果不太好,这些宋朝工匠基本都是在魏桥镇混不下去的低级匠人,明白流水线作业上的某个工序,无法建立整个体系。折腾了好几年,充其量就是炼出了钢,质量没谱儿,产量也没谱儿。
  钢板弩更是别想,只能用走私来的好钢打造一些仿制品,成本高不说质量也远远不如。照这么下去的话,再过十年怕是也追不上宋朝的发展脚步,南侵更是别想。
  正当小梁太后每天愁的直掉头发的时候,机会突然降临了。这叫啥,这就叫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啥机会呢?驻在大宋国都的使节秘密派人送回来两具钢板弩。如果只是两具那也没啥,再厉害的武器数量太少也是枉然。但真不是两具,而是上百具。
  这件事儿立刻就引起了西夏枢密使陵结讹遇的关注,他先是用重金把这些钢板弩买了下来,然后又找了一个回鹘族人冒充回鹘商人去开封和这位神秘商人接触,假称因为商队有需求,也要求购钢板弩。
  等这一批钢板弩到手之后,回鹘商人也和神秘商人混熟了,大概明白他是什么来路,背后很可能是某位大宋高官。这些钢板弩本来是给禁军的军备,但被人克扣了下来转而出手赚钱。
  听闻是这种情况,小梁太后依旧不太放心,生怕是宋人在试探西夏的态度,干脆还是打着回鹘商人的名义与神秘商人交往,看看能不能得到更多利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五名来自大宋的工匠被秘密送到了边境,又被西夏军队带回兴庆府。
  这五个人来自大名府工坊,他们不是自愿去西夏的,而是被监使以给边军修理弩具骗到边境的。等他们明白过来时已经成了西夏军队的俘虏,不想就范也得就范。
  工匠的到来彻底解决了炼钢和制造钢板弩的技术问题,可依旧无法炼出弹簧钢。不过和钢板弩的成品相比,通过走私渠道用高价购买一些原料要比直接购买钢板弩容易多了。
  而且五名工匠还带来了另外几种让西夏人喜出望外的武器制造技术,攻城弩、火箭、霹雳弹、投石机。
  有了这几种武器,小梁太后就不再揪头发了,只要养精蓄锐个三五年,大批量制造这些武器,加紧训练西夏军队熟悉使用。有朝一日大军南下时,就再也不用担心那个阴魂不散的凉王了。


第765章 小梁太后(二)
  俗话讲,计划赶不上变化,小梁太后计划的挺好,可真要工业化生产这些武器,她很快就发现难度不是一般高。
  从炼焦到炼铁再到炼钢,全都要从头起步,如果光是原材料什么的还好解决,最麻烦的就是没人啊。没有合适的工匠,光靠这五个人累死也没用。
  不过当皇帝的要想做什么事儿真比洪涛便利多了,只要敢倾尽全国之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西夏这几年就啥也没干,光穷兵黩武了。
  这么做的效果就是让七八万主力换装完毕,可强行上马的副作用也不小,国库早就空了,贵族们也扛不住了,再没有收益的话,等不到大军南下国内就得先打起来。
  无奈之下,小梁太后不得不提前发动了战争。要不说这个女人是条汉子呢,不动则已一动惊人,倾尽所有召集了二十五万大军,连同十万阻卜骑兵,把身家性命连同西夏的国运都赌上了。
  其实刚开始小梁太后还是有点犹豫,没敢全军南下,只派了一万西夏骑兵和二万阻卜骑兵小规模侵入秦凤路先行试探。
  假如宋朝禁军战斗力不强有机可乘再大军南下,假如对方依旧很强打不动,宋朝怪罪下来也好把责任推到阻卜人身上,还有退路。
  没想到老天爷眷顾西夏人,这一试愣是试出个天大的机会。宋朝禁军战斗力大不如前不说,还排了个怪阵,光顶出来一位齐王和不到八万军队,东面姚古的援军迟迟不见救援的迹象。
  到这时小梁太后依旧没敢全军压上,生怕中了宋朝的计谋。但随后从开封传回来的消息把她的顾虑完全打消了,不是计谋而是内斗,宋朝皇帝有意利用这个机会把未来的太子齐王干掉。
  这则消息到底靠谱不靠谱呢,小梁太后觉得很可能。宋人就是爱内斗,尤其牵扯到皇位,别说一城一地,把全国打烂都很可能。而且她此时也没了退路,只能赌一把,这才令旗一挥带着主力滚滚向南。
  这一路上基本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很顺利的在卓啰城依靠兵力优势打垮了齐王的主力。只可惜这位齐王别看年纪不大,也没有统兵作战的功绩,生性却狡猾的很。
  眼见势头不对立刻把主力舍了,带着剩余的二万多人星夜后撤,抢在包抄的阻卜骑兵之前缩进了兰州城。然后一点都没慌乱,更没有弃城逃跑,而是坚守在城内准备硬抗。
  这时小梁太后突然发现兰州已经不是原来的兰州了,城墙高大厚实还特别硬,城内粮草充足,不善于野战的禁军一到了城墙上战斗力马上翻倍。
  双方的武器也没太大差别,真比较起来,兰州城内的投石机、火箭还比西夏军队强上不少。攻打了好几天,连霹雳弹都用上了,也只把城墙炸开了一个小洞,愣是没倒也没塌。
  打不下来兰州,西夏大军就不敢全力南下。小梁太后一边命令加紧攻城,一边让大将嵬名保役带领十万兵马西进,打算先把凉州拿下再南下湟州,打通第二条南侵的线路。
  就算最终不能攻陷兰州,那也要把失去的国土夺了回来,再绕上西北最富饶的凉州和湟州,好像也不亏本。
  这时开封城又传回了消息,两条,有好有坏。坏消息小梁太后一直有心理准备,果不其然,凉王正带着新军北上。好消息是凉王的新军并不是朝廷组建的,而是凉王召集的,逼着大宋朝廷不得不捏着鼻子委任。
  私募兵马代表着什么小梁太后太清楚了,如果她的手下大将突然有了一支不为人知的强军,自己也只能先承认。可一旦有机会就得想办法除之后快,哪怕为此损失一些利益。
  此举就是找死,不管输赢凉王都死定了,从此往后西夏人就再也不用提王诜而夜不能眠。通过这个消息,小梁太后还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内容。
  凉王为何要这么急着北上呢?找个熟知大宋朝政的大臣问问就全清楚了。齐王是凉王的学生,还是当年的准太子,由于皇帝死的突然,他人又远在幽州作战,才被叔叔占了位子。
  当时还是经略安抚使的凉王没有反抗,很多人一直不太明白缘由。按说挟大胜辽皇的威风,新军完全能一鼓作气打到大名府,有了当地的工坊相助攻克开封难度不大。
  现在小梁太后全明白了,当初凉王之所以没反抗,很可能是和当今大宋皇帝有过默契,将来还是要把皇位传给齐王的。
  但是皇位这个玩意一旦坐上去就谁都不愿意下来了,别说是侄子,就算亲儿子该弄死也得弄死,哪怕只为了多坐一年。
  可是凉王不乐意,这次他就要亲自把凉王救回去,下面的事儿绝大多数人都能猜到,齐王获救之时,就是凉王造反之日。
  这样一琢磨,小梁太后突然觉得凉王也不是那么可怕了。这位战无不胜的大宋守护者好像在权谋方面很弱,尽然主动跳进了一个腹背受敌的战局,换成任何一个合格的官员都不会这么做。
  既然凉王也入局了,小梁太后就有了新的战略安排。兰州已经是囊中之物,重要的是怎么把这位凉王干掉,只要能除掉他,宋朝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自己在西夏国内的威望也会蹭蹭涨。
  不敢说一举灭掉这个老大的国家吧,反正甘凉路、秦凤路这片富饶的土地要归西夏所有。有了这些土地的滋养,西夏国会迅速壮大起来。等人口足够、粮草充沛、武器齐备之时,就是大宋灭亡之日。
  可怎么除掉这位战无不胜的凉王呢?小梁太后觉得兰州城就是个天然的大陷阱。只要齐王还活着,凉王就会义无反顾地一头钻进来。自己只需养精蓄锐,同时盯紧两侧宋军的动向,这场仗就赢定了。
  十万西夏男儿对阵一万大宋新军,听上去和当年六万西夏铁骑被三千湟州新军歼灭没什么优势。
  但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湟州新军有钢板弩、攻城弩、火箭、霹雳弹、投石机,还有凉州城和乌鞘岭的险要地形相助,西夏儿郎只能用身体去抵抗这些歹毒的武器。现在不同了,自己也有了这些武器,且人数是对方的十多倍,没理由还打不过。
  就算这样小梁太后也没敢太托大,她和手下将领筹划了很久,定下一条看上去非常缜密的作战计划,那就是消耗战。
  利用清水河和新军对垒,不管损失多大也要把新军的武器消耗掉。只要得不到充足的补给,新军就会越打越弱。
  所有西夏将领包括小梁太后在内,都不相信大宋皇帝会在此时支援一个说不定哪天就会把自己赶下皇位的凉王。
  “陛下看清楚,河对面就是抢我国土、杀我国民的凉王新军,只要打败他们,这片膏腴之地就由你掌控了。”
  此时小梁太后的车马就在中军,她举着一架望远镜正在欣赏河对面新军的阵仗。心里也不由自主的赞叹,这支新军确实训练有素。
  即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依旧有条不紊的排阵列队,甚至还有闲心去砍树准备架桥渡河,看不出丝毫胆怯之意。
  虽然看不到凉王的身影,但小梁太后确定他就在那些穿着花花绿绿短打扮的士兵中间。这位凉王真是个怪人,也是位妙人,有关他的传说不仅在大宋传播,西夏人也都耳熟能详。
  比如说行军作战从来不打着旗帜,更不会盔明甲亮视与人,总是和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就连马匹也无不同。
  “娘娘,我们能打过七星王吗?”此时的李乾顺只有十二岁,比当初跟着洪涛征战析津府的赵佣还显小,瘦瘦弱弱文文静静的小男孩一个,手里也举着一架望远镜。
  “不光要打败他,还要抓住他为我们所用。有了七星王,西边的辽国、南边的大宋将来都会臣服在你的脚下,你就是这片土地上唯一的皇帝!”
  七星王,这是凉王在西夏国的别名。笃信神佛的西夏人比宋人还相信七星下凡的传说,否则怎么可能有如此过人之处呢。
  小梁太后并没对儿子说出敌人将领的神话生气,西夏人崇尚强者,赞美敌人并不是胆怯。只有正视敌人才能打败敌人,不光要打败,还得抓活的并收为己用。以自己的运筹帷幄再加上能征惯战的凉王,还有他那些奇思妙想,西夏国想不昌盛都难。
  “太后,敌人在架桥!”母子俩举着望远镜你一言我一句的聊上了,一旁的西夏枢密使陵结讹遇有些忍不住了。虽然说这次凉王是孤军深入,但新军的威名还在,不能不让人紧张。
  “慌什么,难不成十万大军再加上悍不畏死的阻卜骑兵还对付不了一万新军!传令下去,待他们开始架桥就把投石机立起来,先在此处耗一耗敌人的锐气,等他们知难而退时再全军出击,这条河就是新军的葬身之处!”
  对于这位心腹大臣的表现小梁太后觉得不太稳重,到目前为止一切皆在掌握中,还如此紧张,难免会影响到其他人,必须稍加训斥。


第766章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一)
  “太后恕罪,陛下恕罪……”陵结讹遇觉得太后说的很对,自己堂堂西夏主帅怎么还比不上一个女人呢,必须振作起来。
  随着命令下达,原本已经组装完毕但故意放倒的投石机被一个一个的立了起来,并沿着事先铺设好的圆木推向了阵前。
  和王七在凉州城、析津府里弄的投石机相比,西夏军队的投石机更高更大,配重更多,投送距离也更远,能把上百斤重的石块扔到一里之远。
  西夏军队为此战做的准备不可谓不充足,十架巨型投石机是攻坚主力,近百架攻城弩作为辅助。一旦敌军突破清水河,就将暴露在攻城弩的射程之内。
  在这两种武器左近还有三万手持钢板弩的弓手,他们得到的命令是不让任何敌人靠近投石机和攻城弩,只要守住这些大家伙敌人就无法渡河。
  剩下的事情将由骑兵来完成,只要新军后撤骑兵就会迅速过河从两侧包抄攻击,这支新军就没跑了,将陷入不能进也不能退的死地,要不投降,要不被全歼。
  “嚯,好家伙,这么大个儿!八嘎,去告诉大将军不要大意,实在不成就别等了,先下手为强。夏涑啊,咱们还是往后挪挪吧,大石头飞过来可不认识谁是凉王谁是监司大人。”
  河对岸的洪涛刚刚吃完午饭,正准备搭个凉棚睡午觉,西夏人呢慢慢靠近的投石机个头大得有点出乎他的意料,立马就怂了。既不想让士兵们白白送死,又不肯以身犯险,先把八嘎舍了,然后又拉着高翠峰转移阵地。
  可惜王大没听他的建议,这丫头太冷血,总说战场上不可能不死人。按照她的计划,必须等敌人全部就位才值得开炮射击。每发炮弹都要尽可能多的杀伤敌军的有生力量,这次所带炮弹也不是很多,不能浪费。
  于是双方就这么熬上了,一方在扛着木头像蚂蚁一般涉水架桥、一方也像蚂蚁一般推着十几米高的木头架子往前挪,越靠越近。
  洪涛拉着高翠峰足足后撤了二百米左右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