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又让几家人喜出望外,志在改革、手腕高明、行动力极强的神宗皇帝驾崩了,换上来稳重规矩的明宗皇帝,直接解散了新军,把边防重任又托付给了武将世家。
  这下不光西北各州县能继续驻兵,还把手伸进了河北两路和幽州路,足矣弥补当初的损失。而那位大宋军神则灰溜溜去扬州修河筑路,再也蹦跶不起来了。
  如果要是知道好时光仅仅有五六年,几家人就算豁出几个子侄性命也得去把王诜弄死在扬州。这家伙太可恨了,居然带着私军北上,一举打垮了西夏人,同时也打烂了大家的希望。
  西夏亡国,这下让几家人简直如丧考妣。没有西夏人这只大兔子,西北的武将世家岂不是全要走狗烹了。光靠河东路辽人的威胁,根本养不活这么多大家族,边境安宁之日就是武将世家没落之时。
  刚刚听说契丹人被女真人征服时,几家人差点没乐出声来。历史证明,刚刚建国的政权往往武力值比较高、比较热衷用战争解决争端。要是女真人也不例外的话,很快河东路、河北两路的战事就将重燃,武将世家的好日子来了!
  新皇帝也很配合,他居然当堂把金国使节骂了出去,还口口声声要人家把幽云十六州主动奉还。用脚指头想也能得出答案,金国必然不会答应,紧随其后的就该是金国骑兵了。
  大宋禁军经过长达五六年的和平时期,马匹多了、装备精良了,可是人废了,实力大不如前。此时正是武将世家发挥作用的大好机会,打几场硬仗让朝廷看看:同样的禁军,不同的人统领,效果必须不一样!
  当然了,不能每次都打赢,该败就得败。打仗是个工作,也是笔买卖,有来有往才能长久,赢太多和输太多都不好,必须掌控好战争的频率、规模和尺度。
  什么时候该赢,什么时候该败,这是一门大学问。眼睛不能光盯着战场,还要关注朝中动向和皇帝的想法。在这些问题上,不管是折家、种家、姚家、亦或杨家,都有很高的造诣,否则也不会延续上百年几代人。
  正当大家撸胳膊挽袖子准备重铸辉煌、振兴家业时,噩耗接踵而来。先是朝廷下了旨意要与金国和谈,接着又传来新军北上的消息,最后是摄政王代替皇帝御驾亲征!
  贼子!种家必亡于斯!
  因背疽回家调养的种鄂听说王诜又要率领新军北上,还肩负和谈重任之后,大骂一声背疽复发,差点没死过去。
  三万新军就把契丹皇帝的十几万大军打得差点全军覆没,一万新军赶着西夏皇帝的全国精锐如赶羊群,让王诜的新军到了幽州路,那还和金国打个屁。
  大家接着看他一个人表演吧,等新军德胜还朝时,大宋皇帝的军制改革也将如期而至,第一刀肯定要砍在西北几大武将世家头上。
  到时候连反抗的理由都没有,敌人没了,还要这么多常备军何用?没了常备军,武将世家去哪儿拿朝廷的军资钱粮?没有了军资钱粮,如何保证家族的利益?
  次子必除,此乃家族存亡大计!
  眼睁睁看着家族走向衰败吗?种鄂不认命,他要做最后的搏命一击。但光靠种家还不足矣完成这么大的动作,得去联合折家、姚家和杨家等所有西北大族,为此不惜拖着病体四处奔走。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他几家人也是这么想的。王诜不除,大家早晚尸骨无存。一拍即和之后,一个庞大的计划在暗中慢慢运行了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执行者就是时任幽州兵马都总管的种谊。为了表明决心,种鄂还把亲儿子种朴也加了进去。
  “将军不必客气,本王是来谈判的,并无接管析津府防务的打算。此地本王也不陌生,早已找好了扎营所在。”
  洪涛还真不知道这几家人的打算,王十的委员会一直在忙于监控朝臣和地方官员,还要兼顾几个新特区的辅助工作,人手已经很是不足,没有过多精力去注意这几家人。
  其实就算不那么忙她也不会太关注的,大宋武将向来没什么话语权,完全受文官系统把控。只要控制住朝廷,他们不足为惧。
  这么想没错,连洪涛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但这里有个失算的地方,此时的朝廷规则已经被打破了,不该再按照原来的状态考虑问题。而打破规则的正是洪涛自己,他有点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
  不过再怎么迷茫,洪涛的鸡贼性格不会变。进入析津府根本不在计划之中,除非种谊和幽州禁军全部撤出,否则新军是不会和任何禁军并肩作战的。不是完全信不过他们,而是怕他们拖后腿碍事儿。
  “亲王们乃皇亲贵胄,露宿荒野怕是多有不便。”种谊没有追问为什么,而是提出了另一个理由。
  “将军有所不知,在新军之中没有皇亲贵胄,也没有平民百姓,军人尔。军人自然是要风餐露宿,你们说呢?”
  面对这个理由洪涛也没多想,皇权观念在古人眼中还是很重的,除了自己之外怕是也没人真敢把亲王、皇子当士兵操练。


第847章 武将世家(三)
  “摄政王所言极是,入得新军自然就是新军士兵,同吃同住乃本分!”赵倜、赵佖对这种待遇早就习惯了,回答得斩钉截铁。
  当初老爹还在世呢,依旧没顶半点用。倒是裴中贵拼了命替自己三兄弟争取了些优待,但也仅仅是那么一点点,本质上还是吃苦受罪。
  “陛下命我等追随摄政王,圣命不可违背,将军的好意我等心领了。”赵佶嘴最甜,也最爱说话,小大人一般拱了拱手,婉拒了种谊的邀请,还把皇帝抬了出来。
  “……既然如此,摄政王如有所需,尽可去城中调拨。”种谊心中很是失望,如果能把新军弄进析津府城内驻扎,动起手来要容易的多。
  新军的作战方式他专门研究过,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想打败这支军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尽量靠近。如果能混居在一起,依靠人数优势完全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就算新军不进城,王诜也不进城,能把诸位亲王让进城居住也可以。这样的话王诜必须得有进城参见的时候,这一进一出就是下手的机会。
  只要把王诜抓到或者杀死,新军群龙无首,战斗力立马就会降低好几档。到时候再有金兵的配合,围剿起来也不会太难。
  这支新军主力被全歼在幽州,开封城内的万余新军失去了王诜的调度,遇到大军围城同样也会不战自溃。而且这次不光是武将世家在行动,还联合了朝中不少文官。
  一旦西北禁军抵达开封城下,他们就会入宫劝说皇帝放弃王诜和新政。面对这种局面,皇帝也只能先明哲保身,否则再换一个皇帝也不是不能。
  可惜计划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王诜不愿意进城,还不让诸位亲王进城。这事儿又没法玩了命的劝,只能暂且作罢,再寻找其它机会发难。
  “叔父,摄政王可是有所觉察?”眼见新军向东绕城而过,种朴凑到了种谊身边小声的询问结果。说实话,他真不愿意参与这种事儿,面对外敌,自己人先和自己人残杀了起来,不像话啊。
  可是有父亲、叔父当家,他这辈人还没有做主的权利。为了家族利益,在不乐意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但要是王诜有所觉察,计划无法执行,那就不怪他了。
  “你爹爹说过,此贼一向警觉狡诈,在凉州时宁可自己拆毁城墙也不愿让与李宪,看来所言非虚,我们还得另做打算。安仁,你派人缀上,查明驻地之后再做计较。”种谊觉得走漏消息的可能性不大,反正新军在此也不是待几天,慢慢找机会总会有的。
  “叔父,侄儿军中有位副将叫王舜臣,善使强弓,百发百中。刚才我听有位亲王说要和他们姑丈去北面山里游玩,不如派舜臣半路截杀,这样一来无论成败都可推到金人头上。”
  眼见叔父此意已决,种朴也就不再抱着侥幸心理,反正王诜怎么都要死,那不如早点死,以免再去依仗金国力量。
  那样一来,自己家族可就真背上不可抹去的骂名,那么多新军想全杀光几乎不太可能,总会有人把真相说出去的。即便得不到朝廷认可,在民间流传也够人受的。
  “……嗯,如此甚好,晚上陪我去新军大营走一遭,到时候见机行事,看看能不能弄清他们要去的地点。”种谊用马鞭拍了拍侄子的后背,是个有脑子的孩子,种家未来可期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驻扎的营地也是一样,洪涛早在从大名府动身的时候,就派出了探查营地的小股便衣探子。为啥是便衣呢,因为鸡贼呗。他总觉得干啥事最好不要让别人知道才安全,偷偷摸摸才能瞒天过海。
  其实对于析津府周边的地貌他已经很熟悉了,后世住了几十年,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的,凡是能有点来历的地名必须去过。
  但后世和近千年前的地形地貌还是有不小区别的,有些河流古代有后世没有,大部分水库后世有古代没有,尤其是公路,后世里有的古代基本都没有。
  到底在何处扎营最合适,光看地图还不成,得派懂行的人到当地探查。综合所有有利不利的条件,再加上此行目的,最终确定一个目的地和一个备用地。
  洪涛此行的目的是和谈,顺便做出防御性作战安排。这两个目的单拿出来都好找地方,和谈有和谈的需求,作战有作战的条件,可是合在一起就有点难为人了。
  为了减轻考察人员的工作量,洪涛事先勾画了几个地点做参考。第一个就是析津府以东五十里的潞县,它位于温余河与潞水的交汇处,还守着通往海河的运河和从檀州南下入析津府的驿道,算是东面的战略要地。
  第二个就是檀州,它的位置接近后世的密云县,位于群山之中。想从中京道靠近析津府,由东由北的官道全要过檀州。小股部队能翻山越岭,大部队没别的选择。
  第三个就是昌平,没错,这是个古地名,汉代就有了。辽国占据之后也没改,划归析津府管辖。如果金军不走中京道,改由西京道绕圈子攻打析津府,那只能过昌平南下。
  桑干河沿岸的道路倒是也能南下,但入冬之前涝情不断,大部队无法通行。要是能拖到入冬,金国人也别打算南下了,先琢磨琢磨如何防御新军北上吧。
  如果大半年时间还不能动员起来两三万整装齐备的新军,促进社干脆也就别混了,乖乖把军权交还给枢密院多省心。
  按照先头探子的汇报,三个地方都挺合适,但最合适的还是潞县。如果在那儿扎营,后续的军备可以直接由海路转海河用槽船送到码头,不光快还省费用省人手。
  既然有那么多便利,洪涛也就不四处乱踅摸了,潞县就潞县吧,那地方自己也应该熟。温余河后世叫温榆河,京东五十里,距离也差不多,还有运河,那不就是通州区嘛。
  齐了,就当提前九百多年回趟家吧,那地方河汊子多、池塘多,鱼当然也多。古代个头大的鱼很常见,下网往往拿不住。古人又不会玩地笼和迷魂阵,想把大鲤鱼弄上来只能靠钓!
  洪涛打算假公济私一次,借着在潞县扎营的机会好好过一次钓鱼瘾。野生大鲤鱼,不到二十斤的不要。至于说鱼线给不给力,确实不给力,弄不上来这么大的鱼。
  但没关系,有八嘎呢。他刀玩的好,枪也耍的不错。只要鱼能露面,必须一枪拿下。钓鱼还带用步枪的,洪涛这也是第一次。听说过外国人玩弓猎射鱼,咱来个步枪射鱼,还是在九百多年前,也不算特别挫吧。
  “姑丈,这边的百姓为何看着都像流民,是不是金国人害的?”
  幽州路南半边的百姓生活与河北两路差别还不是太大,但一到析津府周遭可就惨了。路两边的民舍就看不到几片瓦,全是低矮的草房子。
  眼看再过二旬就该麦收了,可田地里多一半长得全是野草,比庄稼长得还高。一个村子空多一半,剩下的也全是老人女人和孩子,看得赵佶这叫一个纳闷,很为大宋子民担忧。
  “金人还没过来呢,这里临近边关,一旦有战事青壮们就要被征用,去边关修筑寨堡、运送粮秣兵械,家里的农活自是耽误了。”
  平心而论,幽州路的边民生活还不算太苦,好歹不用养马、挖池塘、种树。当年从大名府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河北两路的边民那才叫惨。


第848章 武将世家(四)
  好好的田地也得被征用,然后挖的乱七八糟。别说还有功夫种地,整天有干不完的劳役,一年到头下来只能拿到朝廷的那点雇佣费用,还是经过好几层克扣的。
  其实朝廷也不是故意少给钱,他们只是制定政策的时候缺乏认真精神。征发民夫给钱不假,但给多少是按照产粮地计算的。
  边关地区粮价本来就高,要是赶上黄河闹腾,民仓的粮食一个月运不上来,粮价就更高了,朝廷给的那点补助根本不够一家人嚼谷。
  但这事儿洪涛先不打算和赵佶他们讲,听的太容易印象不深。等到了潞县军营,再带着他们以训练为名去附近村庄里住上两日。不用自己说,多听听当地百姓的话,然后再在关键环节上配合朝廷政策给出解释,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新军为何不带民夫?难不成姑丈真的会五鬼搬运之法!”可惜赵佶真不给这个功夫,马上又提出了一个更尖锐的话题,眼睛里还都是小星星。
  “十一哥,不许乱讲,姑丈有个规矩,子不语怪力乱神,哪儿那么多鬼神!”赵倜听不下去了,打断了赵佶的话。
  “那没有民夫,新军的军备粮秣该如何发运?”赵佶并不怕他这几位哥哥,也没觉得问一问有什么不好。姑丈从来也没烦过问题多,有时候还主动提出各种问题。
  “呵呵呵,这个题目可就大了。你只读了算经和钱经,知道了钱货的流转之法,却没读炼经,那里面又是另一种强民之法。”
  洪涛确实不怎么烦问题多的孩子,只要不是乱问,问的有一定目的性,问题多的孩子肯定比问题少的孩子更好学、更容易学成。但问题归问题,回答归回答,有些答案无法用语言描述,先得具备一定基础知识才能听懂。
  “八哥,把你的炼经拿与我看,用这个换!”赵佶对这个答案比较满意,炼经他也翻过,见到里面都是石炭、铁矿之类的粗俗之物就没啥兴趣,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道道。
  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哥哥们有这些书,他也不白借,从怀里掏出一把精美的短枪递了过去。这枪是他从姑丈那儿用作业全对赢来的,但拿过来之后只打过一次,并不喜欢开枪的感觉,索性就给更喜欢它的哥哥了。
  “……书在马囊里,到了营地再找!”赵倜确实喜欢这把短枪,用眼角瞟了瞟姑丈,见没有反对的意思,一把抓过来就不打算撒手了。
  五十里路两个时辰就到,大军抵达之前王三十三的先锋营已经平整完地面,正在动手搭建帐篷。还有一些工兵四处找地方打井取水,偌大的一片高岗荒地,瞬间就成了工地。
  附近的百姓们没见过如此搭营的军队,看旗号是大宋兵马,也就不太怕了,一群一伙的站在远处指指点点,就连停靠在附近码头的船只水手也爬上了桅杆,手搭凉棚。
  洪涛真不怕外人偷看,只要别过警戒线就相安无事。要是遇到贩卖新鲜蔬菜的农户,顺手买几车再弄个长期送菜也成。
  至于说新军搭建营地的方式,确实和古代军队差别很大。基本不用木料和石料,也没有寨墙、据马,顶多是挖一两道沟,排水加限制马匹双功能。
  但是在卫生、防疫、排水、饮水方面,新军格外重视,规矩排在军规第一类里,取食、取水、宿营都有严格讲究,甚至厕所也得按人头挖凿,每个班用每个班的,不许相互乱串,用后还得深埋。
  虽然扎营是小事儿,新军里也不缺有经验的中下级军管,但洪涛还是不放心,背着手四处走动,东看看西摸摸,生怕有人偷懒坏了规矩。
  他是天不怕地不怕谁也不怕,唯独怕疫情。士兵们都在一口锅里搅合,传染病别染上,染上一个就得大面积爆发,很难控制住。
  “姑丈,公文给了当地官府,不相干的船只最晚明早就会起锚去南边的码头停靠。只是其中有一艘船挺可疑的,但侄儿没有证据,又不好上船搜查。”
  刚蹲在挖井的地方看了几眼洛阳铲搜上来的泥土样本,还没来得及确定下面的含水层是否合适呢,赵倜就凑了过来。
  他和赵佖在新军里有临时职务,特务排排长和作战参谋。特务排,名字挺高大上,说白了就是带着洪涛身边的特种兵专职负责内外沟通,利用身份去做一些和当地政府有关的工作,比如征用最近的码头以备军用。
  这也算物尽其用了吧,有些事儿即便洪涛亲自出面,碰上位程颐那样的老夫子,掏枪打死都说不通。但赵倜就能轻易化解,好歹也是皇帝的亲弟弟,亲自登门拜访,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当地官员必须给点面子。
  “可疑?什么地方可疑?”运河上都是小船,最大的也只有槽船,难不成还有人敢派这么几块料刺杀自己不成,这也太拿豆包不当干粮了。
  “我去的时候看到船尾挂着两双鞋,样式特别古怪。像是用厚牛皮做的,但上面挖了好多大洞,从未见过。”赵倜这个特务排长还真有当特务的潜质,说话的神情怎么看怎么像反派。
  “……保不齐是南边来的,你连长江都没见过,怎么肯定江南没有此物?”洪涛歪着头想了想,这不是后世的皮凉鞋嘛。
  还真别说,这玩意自己确实没教授过任何人,也从未穿过。夏日里顶多踩着皮拖鞋在府里溜达,不管多热,出门也得换上皮鞋。不为别的,只因为道路上土太多,一里路走下来,如果穿着皮凉鞋,脚心里都能和泥,不实用。
  “侄儿是没走过那么多地方,但新军里有各路士兵,广南西路都有。侄儿去打听过,他们也说从未见过,连听说都未曾听说。”赵倜还真不是瞎猜,他已经做过了初步的核实,因为想不通才来汇报。
  “你以为是金人探子?”洪涛又歪着头想了想,点了点头,再次提问。
  “……不太像,我听皇帝哥哥讲过,契丹人大夏天都穿着靴子,女真人也差不多,他们也没有如此精细的手艺。侄儿躲在那边哨楼上用望远镜仔细看过,那两双鞋上不光有大小不等的孔洞,还用细皮带绑着铜扣袢,做工很是巧妙,只有指甲盖大小!”对于洪涛的猜测赵倜依旧抱着否定态度,也不是想而然之,依旧是有基础证据的。
  “唉,孩子,你可惜了,要不是生在皇家,姑丈能给你找个好师傅,将来全天下都去得!对了,你可有婚配?”洪涛已经大概猜到那艘船上是什么人了,听了赵倜的补充心里更有底。
  但这不是关注点,他觉得吧,如果让赵倜去给王十当徒弟,将来的大宋情报部门肯定能多一把好手。这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耐心和细致度,一点不比王十差。
  只是未来的大宋皇族不能涉政、涉军,当然更不能染指国家情报机构,一块好材料浪费了。但一想起王十那张气死活人的脸,洪涛突然有所感悟。
  “……婚配……皇帝哥哥还未婚配,侄儿怎敢占先!”赵倜立马就被问晕了,怎么说着说着可疑的船只,又绕到婚配问题上了。
  “嗯,理是这么讲,但婚姻大事也不必拘泥前后次序,谁先找到谁先结嘛。这样,姑丈给你介绍个小娘子如何?也不是姑丈,是你姑姑,她的眼光特别准!”
  啥感悟呢?自然是给王十拉郎配。等着她自己找好像没啥指望了,她在这个问题上想来阴奉阳违。趁着自己还有强迫她的能力,这事儿必须赶紧办了。


第849章 战幽州(一)
  “这……这……全凭姑丈和姑姑做主!”赵倜吭叽了半天,笑了。他只比赵佣小两岁不到,奔二十的人,确实早该婚配。
  在这个年代女人过了十五没许配人家就是有问题,同样的道理,男人要是十五六了还没定亲,不是家里太穷就是身体不好。
  如果是姑丈给自己拉纤保媒,赵倜真不太放心。这位姑丈除了打仗挣钱修河靠谱之外,其它的方面都不太靠谱,嘴一咧就是坑人的点子。
  但要是姑姑意思那必须特别靠谱,当初父皇就和这位姑姑最亲近,经常入宫,小时候见面的次数很多,听姑姑讲宫外的事情、吃姑姑带进来的吃食,都是兄弟几个天天盼望的,感情很不错。
  “这就对了嘛,等打完仗随本王去扬子镇面见你姑姑,再让陛下下一道中旨,这事儿就算定了。”赵倜答应了,洪涛觉得王十就算嫁出去一半儿。
  剩下一半还得靠皇帝这尊大佛,到时候就忽悠王十说这是为了事业献身,爱乐意不乐意,难不成她还敢违背圣旨啊!
  “那船呢?”赵倜对结婚的事儿也不太上心,心里还惦记着那艘船呢。
  “你带人去把船上的人押过来,可以让他们吃点苦,但不要伤人,切记!”洪涛本来没打算去动那艘船,可是看到赵倜一脸期盼的神色,知道他是想着立功露脸呢。
  既然这样,不能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