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3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光管饭还不成,还得管住,赶上过节过年换季啥的,还得给做新衣服,不高兴了还得听数落,和找了个爹差不多。
  无奈之下,洪涛只好摞胳膊挽袖子一起上阵,帮着苏老头一起编纂新教材,为的就是赶紧把这位爹给送走,否则穿着运动服与众夫人打打球都要成为奢望了,这日子可咋过啊。
  “坏了坏了……百密终有一疏,本王怎么把他们给忘了!”见到第一位骑士洪涛就知道出大事了,他是王十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不会公开露面传递消息。
  西迪核对完对方身份,再把密信翻译完毕送到了书房,只看一眼洪涛就傻了,顺手把翻译件推到桌子另一头。苏老头一脸的好奇和渴望,不让他看这几天就别打算好过。
  “怎么可以这样……不能答应,绝不能答应!”苏轼比洪涛看的仔细,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才开始拍桌子,震得茶碗叮当乱响。
  信上只有一件事儿,湟州省、凉州省、银州省,连同刚刚归还大宋没多久的北方五个州府代表会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彻查湟州会一事,还摄政王清白。如果朝廷不给出明确答复,这几个省就要宣布自治,不再听从朝廷号令。
  另外新吐蕃王溪罗撒也给朝廷写了差不多意思的信件,倒是没说脱离大宋的狠话。但委员会在当地的情报员觉得更糟,如果北方省份真的要自治,肯定会和吐蕃联合共同对付有可能发生的内战。
  当地新军怕是也靠不住,啥叫子弟兵?他们大部分都是拓荒民的后代,内地兵源通常只驻守在幽州兰州一线,再往北不太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非战斗减员太多。
  拓荒民什么德性洪涛和促进社都非常了解,那是一群坐言立行的狠人,和他们讲太多道理没用,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而且这些人对新政有额外的感情,在别的地方新政只是改善生活,但在北方省份新政就是命,没有这些政策扶持,就没有拓荒民群体的生存土壤,他们和新政是一体的。
  即便很多第二代、第三代拓荒民已经转变为商人、工匠、学生、军人甚至官员,但第一代拓荒民大多还健在,只要他们没死光,这种认识就不会改变。
  谁动了他们的饭碗,或者试图打破他们的饭碗,谁就是敌人。对待敌人就和对付草原上的狼群一样,没第二个办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多一句话都不用说,抄家伙上吧。
  “光喊没用,把桌子拍碎了也没用,朝廷下命令更没用。当地官府没有太多权利,这个决议也不是官府下的,是代表会。每个州府几十号代表,省里还有上百人,只要不超过三分之二同意,谁的命令也没用!”
  洪涛早就吩咐幸子她们把家里的珍贵瓷器、摆件收了起来,专门去扬州买来便宜的茶具、餐具、摆件,就是怕苏老头再摔摔打打,有本事把桌子拍碎。
  但此时洪涛已经顾不上摇摇欲坠的茶碗了,是不能让这些省份独立出去,但怎么实现这个想法呢?总不能把自己和促进会安排的计划告诉和盘托出,那不就更乱套了,合算朝廷是个大骗子,以后说啥人家都不会相信。
  “……你亲自去!不不不,老夫陪你一起去!他们信你的,你去亲自和他们讲!幸子,告诉一库备车,你家官人要出远门,去湟州!”
  这个道理苏轼也懂,代表会这个事怎么说呢,他是既反对又支持。有了这个机构来掌控权利,是没人能专权了,是可以互相制衡了,但有时候太麻烦,谁说了也不算,哪怕是个好主意也不一定能说服大部分人同意,很耽误事儿。
  比如说现在,就连新政的缔造者,在甘凉之地一呼百应的摄政王也无法一言九鼎,遇到紧急情况居然束手无策,害处多多啊。
  “哎哎哎,苏兄,稍安勿躁,就算要去也得准备准备,这可是冬天,咱们这么出门,过不了兰州就得冻死。而且苏兄没必要舟车劳顿了吧,你在家好好梳理这些书稿,小弟一个人去即可。”
  苏轼的提议倒是没问题,这事儿洪涛还真得亲自走一趟。不过带着他一起去就免了,这么大岁数,万一死半道上谁负责啊,不死病了也麻烦。
  “……也罢,你速速准备,老夫在这里等着。晋卿,不管出了什么事儿,万万不能走这条路啊!”苏轼也明白摄政王不愿意带自己一起去,这不是旅游,可以慢悠悠的走,天天赶路一口气跑几千里身体确实吃不消。
  “苏兄,亏不亏心啊……”洪涛明白苏老头要说什么,惯性思维真是顽固,他明明知道自己不会造反,却还是忍不住往这方面想。
  “亏心,只要保住这些省份,老夫立刻登报自称小人如何!”苏轼又把倚老卖老的架势端了起来,这些年他真没怎么学习新派的知识,哪怕洪涛整天引导也不学,但脸皮厚度明显有长进。
  洪涛没和大长公主说自己要去北方省份,只是说朝廷有事商议,带着府里的卫队和知音登上了训练舰,沿运河北上开封。


第931章 故地、故人
  此时如果突然北上皇帝会吓死的,就算之前没怀疑摄政王与北方几省的通牒有关,现在也不得不怀疑了。走之前必须先和赵佣谈谈,让他安心。
  如何安心呢?光凭嘴说是没人信的,办法只有一个,把兵权交出去。不管军事委员会是否准备好了,哪怕现上轿现扎耳朵眼也得硬着头皮顶上,这也算是对现任内阁的一个考验。
  元宵灯节是大宋最热闹的节日,场面以开封为最。虽然新政连带着也改变了不少旧风俗习惯,甚至连宫女和太监也有废除的趋势,但对节日并没半点影响,反倒随着民间财富的增加而愈演愈烈。
  今年的灯节皇帝依旧会到东华门与民同乐,还要燃放烟花助兴。据说这玩意是大名府工坊无意中开发出来的,原理就是以前的火箭,民间有少量售卖,价格不菲仍旧供不应求。
  但开封百姓不知道的是,大规模燃放烟花并不是首都的专利,此时的湟州城才是烟花的海洋,不仅规模比开封大,品种也更多。
  有一些威力过大,不适合在人员稠密城市里燃放的品种,也被越来越彪悍的拓荒民们买来,放起来真是爱谁谁,伤了自己算活该,伤了别人有官府评判赔偿,真想不了那么多,先高兴算逑。
  另一个不一样的是开封燃放的烟花都是政府出钱购买的,算是皇帝与民同乐。湟州燃放的烟花都是当地富商、大农场主自己掏钱买的。官府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排足够多的警察和医护人员,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准备救死扶伤。
  湟州省的高官是个老头,须发皆白,当年洪涛刚入湟州的时候差点把他当勾结匪盗的黑官员宰了,小二十年后,年近七十的老刘松反倒成了封疆大吏,干得很是不错,找谁说理去。
  此时他正带着湟州省一干官员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陪洪涛观看烟花表演,同时接受百姓欢呼。忙碌了一年,直到这时候才可以稍微松口气。
  但也松不了几天,上一年的结束又是下一年的开始,任何一年干不好,那些越来越挑剔的代表们都不会答应,搞不好就得灰头土脸下台。
  洪涛早上刚刚抵达,还没过通川堡就被当地人认出来了,然后护卫队越来越庞大,到湟州时屁股后面已经跟了上千人。要不是提前通知了当地官府,新军估计就该出动拦截了。
  湟州人民很热情,尤其对这位改变了他们命运的人无比优厚,老年人就像迎接远方的儿孙回家,年轻人则把自己当成了长辈,真心真意欢迎。如果洪涛乐意,他能挨家蹭一顿饭,一直蹭到银川去,好几年不用起火,什么金贵吃什么。
  “你们这属于偷师吧,抢了人家大名府的好买卖,不太地道。”今天这个场面也不是光为了过节,多一半是因为自己的到来。即便这么近距离的观看烟花表演确实有点危险,洪涛还是决定全程参加,不能寒了大家的心。
  “大人言重了,它大名府凭什么独占此物,要说造火箭咱不敢和魏桥镇比,但也比大名府早多了。当年大人带领新军围攻甘州时,就以烟花为联络信号,说起偷师,也是大名府先偷了大人您的!”
  观礼台上不光有湟州官员,还有讹力命带领的凉州官员。他已经不再提重振家族的事儿了,把族人都接到了湟州和凉州两地,踏踏实实的当起了宋人。
  他本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甘州戍卫,还水淹过入侵的几万西夏兵马,在凉州民间风评不错,第一任凉州高官顺理成章的落在了他头上。
  “老讹啊,这么多年了你心里这股子怨气还是没消散干净。这次逼宫的事情就是你起的头吧?以后少和他那个唯恐天下不乱的爹混,学不了好。小子,你爹不敢来,是不是怕我把他挂在木杆上?”
  如果让洪涛选,讹力命真不是凉州高官的第一人选。他的处事方式太过激烈,倒是很符合拓荒民的性格,但也容易与朝廷发生矛盾,长远看起来没好处。
  别看湟州、凉州和银州三地能团结一心,侧翼还有吐蕃王溪罗撒坐镇,但要真和朝廷闹翻,王大和王三的新军一来,依旧还是失败的命运。
  强大的地方势力只能对抗以前的大宋朝廷,目前的大宋已经没那么软了,依靠全国之力和完备的军事工业支撑,就算他们和金国联合在一起也是枉然,无非就是多拖一些时日而已。
  洪涛这次来就是不想看到自己人打自己人,新军对垒新军,谁胜谁负都是输,凭白让外人看了笑话。但溪罗撒没来,只把他的大儿子贡齐派过来当代表。
  也不能称为小伙子了,转眼间当年跟在溪罗撒身边的小屁孩已经成了三十多岁的壮汉,据说他的大女儿明年就要出嫁了。
  “司帅明察,老父亲确实重病缠身无法远途跋涉,来之前还恳请司帅能驾临青海城见上最后一面,说是有些承诺还要司帅当面点头才放心。”
  贡齐没被洪涛这些话吓住,他也算从小就跟在这位大宋高官身边的人了,还在儿童团里混过两年,要不是学习太差说不定就真成了儿童团的正式成员,最终会不会变成吐蕃王子很难讲。
  “唉,时间过得真快,我们都老啦。回去和你爹说,我怕是无法去青海城看看他的杰作。不过请他放心,以前的诺言依旧算数,但最终能不能履行还得看你继任之后的作为。上个月在学院里见过你弟弟,他的学习成绩不错,还有一年多就该毕业了。如果需要,我可以和总理打个招呼,让他尽快回家看看。”
  溪罗撒近两年的身体情况确实不太好,这些事瞒不住王十的委员会。一想起当年的情景洪涛忍不住有些黯然,王安石、司马光、神宗皇帝,包括自己和溪罗撒还有刘松、讹力命他们,按岁数有些不算一代人,但按时期算应该都算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过的人。这一幕行将落幕,一批演员也就该下台了。
  “多谢司帅此时还能念及旧情多加照拂,只怕大宋朝廷又要构陷忠良,过河拆桥。”贡齐还是年轻,和他爹当年一样没有隔夜的屁,说话太直。烟花还没看完呢就忍不住提起了正事,也不琢磨琢磨这种事应不应该从他这个外人嘴里先说出来。
  “没错,大宋皇帝靠不住,当年若不是他叔叔,夏人也没机会攻打甘州。要不是大人救兵来的快,甘凉路怕是早就不姓宋了。”
  有人开了头,讹力命立马附和。他对高层的互相倾轧还是挺有心得的,毕竟曾经深受其害,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个风吹草动就能勾起旧伤。
  “刘高官,你也是这个意思?”这两位全是痛快人,心直口快,唯独刘松没急着表态。
  “姬夫人和下官并不想逼迫朝廷,生怕误了大人的事。可代表会做出了决议,下官也违背不得。”要不说人老奸马老滑呢,刘松的回答很巧妙,一方面阐述了他的态度,另一方面又阐明了他的处境,两边都不得罪。
  可该办的事情他可一点都没少办,最先切断内地商路的就是湟州,由于有了凉州和青塘的保护,湟州不用担心身后,把新军和民兵几乎全都派往了兰州、熙州、河州,向东威逼秦凤路,向南威慑川陕四路的北侧出口。
  一旦谈崩了,十日之内就能占据金牛道,把川陕四路新军的北上途径生生堵死,仅靠秦凤路一个方向,大宋新军还真不太好进攻。


第932章 引咎辞职
  “过完节,三日后咱们在这里开个会,两省代表最好都能参加,贡齐愿意的话也可旁听。银州路途遥远,他们有代表在此地吗?”
  洪涛来之前就做了几种预案,其中最坏的处境就是富姬已经被扣留,自己到了也是人质的命运。目前看来还没那么糟,当地官员和百姓也没真的打算和大宋决裂。他们只是要表达不同意见,方法激烈了一些。
  既然没有太危机的情况,那就不用着急了,先过节。其实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份通牒,朝廷也没有什么压力,不至于马上激化矛盾。
  跟着洪涛一起来的,除了几十名卫队之外还有一张圣旨,同样的旨意也会在元宵灯节过后明发各州府,内容都一样。
  兵权交还朝廷,名义上皇帝是大宋最高军事长官,但必须由议事会军事委员授权。以后委员会负责授权审批军费,兵部负责日常训练招募,枢密院参谋部负责战时指挥。
  摄政王王诜引咎辞职,免除一切职务以及在任时的法律责任,依旧保留凉王爵位和该享受的待遇。
  这份圣旨洪涛拿出来的时间有点晚,是在和几百名来自湟州、凉州的代表们开完会,并取得了共识之后才告之。此时代表里比较激进的一拨人也无法再煽动其他代表一起反对了,俗话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洪涛把这个道理活学活用了一次,虽然没把代表们折腾竭,衰是肯定衰了。更主要的是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新政并不会因某个人的上台或者下台受影响,不管这个人有多厉害。
  这个厉害的人正在按照规则给大家做出了一次活生生的表率,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不用再去琢磨那些乱七八糟的选择了,直接照例办理,不敢说有多正确,但绝对不会错。
  而新政也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能决定的,它已经融入了所有人的生活。目前不是要琢磨该如何迅速推广新政,也不是让新政压倒一切,而是该让尽可能多的人在新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引咎辞职!在宋代是个新名词,也是一种新做法。宋朝有类似的潜规则,比如说正相如果受到御史中丞的直接弹劾,且有真凭实据,必须主动辞职,由副相替补。
  这主要是皇帝为了制衡相权的手段,也是士大夫阶层一种自发的要脸面行动,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非常容易。御史中丞弹劾宰相是要负很重责任的,不能随便张开嘴就说。
  说对了宰相下台,说不对就算诬告,免职都是轻的,搞不好就远窜三千里了。所以真受到此种待遇的宰相好像也没几个,只能算一种威慑吧。
  官员的任免以前都是由朝廷定夺,很多时候为了保全集体利益,就算你真的犯了错甚至犯了罪,同僚们也要抱团的保护你不被处罚。
  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你人缘好,而是不能开这种先例。大家都是当官的,谁敢保证在工作中不犯错,犯了错就丢官受罚,生存环境太恶劣,不舒服。
  你犯错了不受罚,其实就是在保护我自己,哪怕咱俩平时不对付,我可以想办法把你搞下去,但绝不允许你被老百姓搞下去,这就是团体利益。久而久之,这种团体利益成了惯例,凌驾于任何法律之上,所以才会出现官官相护这么个词。
  引咎辞职一出现,还是发生在大宋第一等王爵、高官身上,带头作用不言而喻。再加上朝廷故意推波助澜,报纸玩了命报道,抽丝剥茧的往深层次分析,一个不是惯例但又比惯例还惯例的惯例在很短时间内就成型了。
  为了让这种惯例更惯例一些,此后的三个多月时间,因此事而引咎辞职的地方官员从高官到县长不下十几位,在朝野上下引发了很大震动。
  原本大家只是觉得新政下的官员不好干了,没有太具体的上官可以奉承,政绩好坏、升迁与否、工资待遇高低并不是谁说了算,而是谁们,弄虚作假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度提高。
  这件事一出,所有官员心里都不由自主的一抽抽。合算以后当官也得要脸了,犯了错没法再互相包庇,不光不能包庇,还得主动辞官,辞晚了就得被报纸弄个灰头土脸、声名狼藉。
  也不光是官员难受,想当官的人也得琢磨琢磨,权利受限、责任重大、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官位,到底该不该去玩了命的争夺呢?具体数字没人统计过,但按照人性推论,肯定有一部分人不再把当官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相比当官而言,去干点别的好像更容易成功,尤其是当商人、农场主、工坊主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多时候比官员还风光、比官员还气派。
  有关摄政王引咎辞职的讨论从官场到民间,沸沸扬扬到了初夏还没结束,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各大报纸算是有活儿干了,极尽挑拨之能事,生怕话题冷落下来影响了发行量,挖空心思的四处找人写文章加温。甚至有胆大的还找上了摄政王府,打算花高价求摄政王也来一篇。
  哦,不对,不是摄政王府了,应该叫凉王府,摄政王已经凉了。皇帝倒是没落井下石,亲自下旨表彰了王诜的种种功绩,还把扬州城外的一座皇庄赐给了凉王府。
  此时民间风评对这位忠奸难辨的凉王也稍稍好了些,百姓总体上讲还是善良的,尤其是中国百姓。他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总觉的因为死了几个屁民就让如此高官辞职已经很值了。
  杀人不过头点地,历朝历代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都是个美好的愿望,从来也没实现过,现在稍微靠谱了一次,该满足啦,还要啥自行车。谁要是再在此时死咬着不放,反倒会被大众认为人品不好。
  洪涛呢,也算会做人,他还真收了四川日报的润笔费,亲笔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他们才是受害者,请善待,并引以为戒!
  文章里的他们,就是那些被湟州会折腾过的地主、士绅和自由民。请善待,除了要求朝廷个公开为这些人平反昭雪,还建议朝廷建立国家赔偿制度,专门用来补偿由朝廷错误律令引发的生命、财产损失。
  引以为戒,说的不光是朝廷,还号召社会各界一起行动起来监督官府的作为,再遇到此种情况千万别忍着,当地官府不作为,那就和官府斗,只要不犯法,用什么方法都是合理的。
  这篇文章一经刊登,四川日报的东家朱八斤都快把嘴笑歪了。报社里每天连轴转,人歇机器不歇,印多少卖多少,全国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引用了这篇文章。
  虽然此时还没有版权专利一说,但谁引用的时候也得著上转载自四川日报这么一行字,得不到实惠得点名声也不算亏。报纸的受欢迎程度越高,发行量就越大,发行量大了,广告费用就多,最终还是大赚。
  有人高兴就有人不高兴,王二她们就是不高兴的那群人,当然还有皇帝。议事会刚刚建立完毕,能不能成功、管不管用谁都还不知道呢,现在朝廷上下忙的后脚跟打脑后勺,您不给帮忙也就算了,怎么还给朝廷添乱呢。
  国家赔偿!上嘴皮一碰下嘴皮说的容易,这笔钱从哪儿来?新增加的机构该如何运行?谁来评定是否该进入国家赔偿程序?赔偿的额度又该按照什么方法计算……这可都是未知数啊。


第933章 能臣
  如果光是钱的问题还好办,现在大宋的地方政府都独立核算了,朝廷又精简了百分之七十的官职,冗官、冗兵问题基本解决完毕,除了供应四十万新军之外,基本也没什么花大钱的地方,国库里有的是钱。
  最让皇帝和内阁无法忍受的是最后一句,啥叫官府不作为就和官府斗,这不是变相鼓励老百姓造反嘛。
  看样子凉王心里有怨气,得赶紧谈谈,有啥要求可以提,想当官忍个一年半年的,再来个职务也不是难事。否则后患无穷,这位太能折腾了。
  “哎呦喂,是蔡大人,稀客啊稀客,本王这厢有礼了!”皇帝肯定不能随随便便就往扬子镇跑一趟,内阁目前正和议事会天天吵架玩呢,也抽不出人手,最终派来的人选让洪涛都感到无比吃惊,蔡京!
  其实这个人一点都不招人讨厌,长得温文尔雅,还挺有学问,又会说话,也不无故得罪同僚,更不会发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谈阔论,人缘比洪涛强百倍。
  历史上他之所以成了大奸臣,完全是放错了地方。换个人到了那种地位也会忍不住玩弄权柄的,再赶上个徽宗皇帝当催化剂,不爱谁谁就不是正常人。
  现在的小蔡同志就很好嘛,把外交部长干得风生水起,至少蒋二郎和溪罗撒对他的评价很正面。据说蔡京正在攻略大理,讲事实摆道理就是不给钱,打算用商业手段和平入侵。
  不管成败,洪涛都双手赞成这个计划。和日本、吐蕃一样,对付地形太复杂、民族矛盾太尖锐的邻国,动武是成本最高、收益最低的笨办法,脑子不够用的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