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位驸马刚刚出任几个月,就快把半个朝堂的官员全得罪光了,此时盼着他倒霉、四处找他小辫子揪的大有人在。没事儿还想找点事儿呢,这不是把漏洞送到了人家眼前嘛。
  确切的说,神宗皇帝并不是真生气,他是在给司马光以及自己定基调,借此保护驸马不要受到太大伤害,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没看到司马光一直都没吱声,皇帝一走他也悄悄溜了,根本就不给自己商讨的机会。看来这个胖子身上背负的压力也不轻,这次恐怕不会站出来压制旧党一派,更不会明目张胆的维护驸马了。
  这个冬天有点冷啊……王安石此时忽然觉得殿中的气温比外面还冷,那个满身龙鳞的铸铁大炉子即便都快被肚子里的焦炭烧红,可体内的寒意依旧在不停的发散,从内至外。
  假如这次皇帝真的扛不住、旧党方面又不肯妥协、司马光还无法统一旧党内部的意见,驸马还就真玄了。
  新党倒是可以力保,可这样一来新旧两党又会变成死对头,好不容易妥协了一年多的大好局面荡然无存。
  两个党派真要是对立起来,就不再是一人一事的纷争,凡事对方支持的不管对错都要反对,根本就来不及考虑对错。毕竟能保住权利才有机会判定对和错,下野成了老百姓知道对错又能如何?
  人总是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有驸马在,别看不咋起眼,也没啥权利,可新旧两党包括皇帝三方都能从他身上找到利益点,达到暂时平衡。等这个人突然要消失时,大家才发觉想达到这种平衡是多么难、多么可贵。
  但谁又都不能说服对方别去向这个人下手,能想明白、看明白的人终归还是少数,大部分人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其实都是跟着水流一起奔流的泥沙,真正有能力、有胆量露出水面的中流砥柱没几个。
  恰恰是这些随波逐流的泥沙,却能不断的冲击着岩石,把它们一点点的削磨殆尽,最终大家全都变成了泥沙,谁也不比谁高多少。
  “我说你是打算射敌人呢,还是要把自己的脸烧成大麻子?干嘛非离着蜂窝口这么近,说过多少次了,脑袋不能超过这条红线。红线,明白不?重新来,举两刻钟,否则你印象不深!”
  洪涛真没想到两具甲胄外加一封措辞已经很谦虚的成绩汇报单也能给自己惹来大麻烦,此时他正在河滩上训练士兵使用一窝蜂和马蜂窝呢。
  没错,现在他成了教官,苗魁也得老老实实站在下面,带着一脸迷茫和仰慕,像小学生一般听讲,一个字也不敢漏掉。
  否则就得像梅六一般,被罚举着个大筒子傻乎乎的站在旷野上让北风吹。累倒是不累,但太丢人了,会成为全营兵将的笑料。
  洪涛的军事素养真进步的这么快吗?显然没有,目前他连最基本的阵法还搞不太清,哪儿来的军事素养。
  之所以可以越俎代庖,主要还是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一窝蜂和马蜂窝这两种远程打击利器刚刚可以小批量产,整个渭桥镇除了驸马之外,再也找不出一个知道此物该如何使用的人。再扩大一些范围,整个大宋估计也没有第二个。
  所以不管大家看得上看不上驸马的军事水平,依旧得老老实实听讲。用王大头的话讲,这叫千招会不如一门灵,专精!
  其实一窝蜂和马蜂窝这两种怪异的武器刚刚被生产出来时,除了王冠还能稍有敬畏之外,连同水虎翼带亲从官禁军,就再没有第二个人觉得这玩意可以成为杀敌利器。
  为此苗魁还不顾王冠劝告,与驸马打了一个赌。结果他输惨了,输的不是钱也不是物,而是每个人都无法多占的时间。然后就发誓这辈子远离赌博,谁再赌谁是王八蛋!
  这个赌注看起来很公平,驸马说如果亲从官禁军弓手能比一窝蜂射的远、射的准、射的狠,他就辞去湟州经略安抚使一职,不再带着亲从官禁军去那个鬼地方搏命。而且不管皇帝准不准他都将辞职,为此不惜打断自己一条腿!
  假如苗魁输了,那这百十号亲从官禁军就得听命五年整,除非皇帝有其它差遣,否则驸马即使说让大家全都绑着铁锭跳河,大家也得跳。


第204章 实用为主
  苗魁自然是输了,输得心服口服。不管是单人操作的一窝蜂还是双人发射的马蜂窝,在一百步到一百五十步的距离上除了命中率之外,其它数据全都远远超出禁军弓手的能力。再远的话,禁军弓手就更不是对手了,连命中率都会被超过。
  其实在第一波马蜂窝齐射之后苗魁就知道自己输了,根本不用看命中率。一对一射箭比赛可以凭借准确获胜,但在大规模作战时啥准确率都不用考虑,只要能把箭矢发射到预定射程就是合格,重要是射速和箭矢的重量。
  马蜂窝的射速就不用聊了,呼吸之间三十二支短枪一般的重箭全都争先恐后的窜了出去,想停都停不下来,再训练有素的弓手也只能望烟兴叹。
  威力也没法比,禁军一石五斗硬弓所用轻箭重二两三钱,重箭不过三两,可一窝蜂光箭头就有二两多重,整支箭重超过了八两,也就是半斤多。
  两种不同重量的箭矢,如果发射距离相同,威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要是换成马蜂窝重达两斤多的巨型重箭,即使箭头都被做成钝角,也以上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按照驸马的理论,这种重量的箭矢已经没必要用锋利的箭头来破甲,它靠的是加速度获得的自身能量,只要材质够硬,不要箭头换成钢棍,照样会把甲胄戳个洞,伤害一点不比锋利的箭头小。
  事实上确实如此,凡是被马蜂窝重箭射中的目标基本就没啥救治的必要了,除了箭头创伤之外,碎裂的竹片、甲片、皮甲、衣物全会成为箭头的帮凶,人体组织加上骨头,在它们面前如同豆腐一般柔软。
  当然了,一窝蜂和马蜂窝也有劣势,那就是造价高。这玩意射出去的箭矢百分百都是一次性,顶多能把钢箭头、铁箭羽回收,其余部分很难找到囫囵个的。就算完整也无法再次装药,依旧算废品。
  这样的话就等于射出去一支少一支,要是再加上吓人的射速和坑爹的命中率,一场仗下来都不敢去算消耗量,那会让各军主将和远在京城的枢密使哭瞎眼的。
  “非也、非也,苗指挥此言差矣……钱并不是最贵的,人才是。你来看看这些工匠,他们每人值多少钱?用十具马蜂窝和你交换可愿否?”
  对于苗魁提出的这个缺陷,洪涛咧着嘴又开始拍胸脯了。在别人看来这个缺点很大,光厉害用不起也是枉然。可是在他自己眼中就不算什么大缺点了,除了对后勤压力有点大之外,其它的全都不算事儿。
  成本?有花膏、香水、白蜡和宝绘堂、蜂窝炭、铸铁炉这么多吸金怪兽,还算啥成本啊。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洪涛从来不把成本放在第一位。用他的话讲,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其实就算没有那些吸金怪兽补贴,这种原始火箭的成本也不会太高,因为它们不是用传统人工方式锻打出来的。
  啥百炼钢啊,只是为了听上去高大上,现在都改成从平炉里直接出钢水了,再经过工匠们凭经验判断,不同硬度的钢材分类保存,真正用来送入锻锤下制造箭头的远远算不上好钢。
  啥叫好钢呢,驸马说了几种,名字很怪。比如碳素工具钢、碳素弹簧钢、马氏体钢。但驸马也说了,由于缺少一些原材料,目前还无法大量生产这些特殊钢材,需过一段时间再说。
  这可让工匠们急红了眼、愁白了头。干嘛还过一段时间啊,先教教大家呗,缺啥吱声,只要大宋有的,卖媳妇卖孩子也得弄来。
  鉴于广大工匠们对知识的渴望,洪涛从善如流,还真给大家露了一小手。效果嘛,看看进献给皇帝的两幅甲胄就清楚了,它们还真不是普通的钢甲,而是经过表面渗碳硬化处理的准复合钢甲。
  为啥叫准复合钢甲呢,因为实质上甲片还是钢质,只是外层含碳量比较高,硬度大而韧性差;内层含碳量比较低,硬度低韧性强。两层含碳量不同的材质形成互补,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甲片的防御力。
  具体做法就是用生铁浇铸、拼接出来一个一米见方的渗碳箱,底部用耐火砖垒砌炉灶,由焦炭加温至六百度左右,再把需要热处理的工件和掺入了纯碱的木炭粒一层一层码放好,继续加温到九百度左右,保温三小时或者一个半时辰取出淬火即可。
  这时候又需要用到金属热处理专业里的另一项工艺了,盐浴!如果没有盐浴,只用空气冷却或者水淬,这么薄的工件两面都会产生氧化层,影响平均厚度,保不齐还会出现细微裂缝和气眼。
  最好用被高温融化的盐溶液进行淬火,由氯化钠冷却形成的结晶层保护工件表面不被氧化,同时按照一定时间降温,才能得到完美的表面渗碳硬化工件。
  说起来容易,其实表面渗碳硬化工艺对技术要求还是挺高的,想弄明白其中的原理,必须经过专业学习。
  仅仅靠实际经验积累很难理解奥氏体、共析温度、过共析组织、共析组织、亚共析组织、盐浴淬火之类的术语。所以看上去要比高炉炼铁、平炉炼钢、焦炭炉烧焦更神奇,被工匠们一致归结为驸马的压箱底绝技,凡人纵使努力也不可得。
  因为他们没一个能玩好这套工序的,就连驸马亲手操作也是经历了几十次失败才找到大致差不多的温度和时间。交由工匠们操作之后,依旧是搞不明白,信息量太大,他们还需慢慢熟悉适应。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套热处理工艺,才使得钢甲片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为一毫米,再加上甲胄的特殊造型以及表面那些加强筋设计,不仅没降低防御力,还有所加强了。
  洪涛对这套工艺还是挺满意的,但对这种甲胄还有诸多不满。其一就是没人会欧洲全身甲的活动关节工艺,并不说那玩意有多精密,只是宋代工匠从来没琢磨过,现想肯定来不及。
  所以本来应该是全身防护的板甲套装,弄成了半板甲半锁甲的混血种,外形有点不伦不类。
  其二就是表面渗碳硬化工艺目前还不能大批量生产,没人会,就算自己一天啥也不干只盯着渗碳箱,顶多也就加工出来十多片钢甲。
  注意啊,是十多片不是十多套,攒吧攒吧顶多凑出来四五套甲胄,还没头盔。就这产量还是每箱都成功才能达到,实际上洪涛也达不到百分百成功,运气好的话能有百分之七十,运气差了百分之五十都够呛。
  造成这种局面的并不是技术问题,全拜此时的木炭颗粒和纯碱浓度参差不齐,在没有化学试剂可以准确界定原料成分的前提下,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已经算合格了。
  随着工匠们慢慢熟悉这门手艺,成功率还会逐渐增高,可远水解不了近渴,慢慢是多久呢?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也没准儿。
  这种事儿无法强求,也没有捷径,洪涛又不能钻进他们脑子里刻字,学手艺凭的是悟性和刻苦,掌握新技术必须得经过时间的磨练,急不得。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新式盔甲岂不是没用了!这倒不尽然,轻便、漂亮、防御力强的盔甲是为皇帝准备的样品,实际上制作工艺这么复杂的成品,别说每个士兵一件,指挥使以上的军官人手一件也是很难达到的。


第205章 资本家嘴脸
  真正适合在战场上大批量装备的甲胄成本更低、制作工艺更简单、结构自然也会更简陋。模样嘛,根本就没法看,一丁丁点美观都谈不上。
  头盔就是个圆底盆,里面有皮带编织的减震结构。平时戴在脑袋上防雨、防晒、防劈砍、防箭矢,休息的时候可以当水盆甚至饭盒用,如果不嫌脏的话拿来热热饭、做做开水也没问题。
  要不说鸡贼就是鸡贼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设计点啥都要物尽其用,半点浪费也容不得。
  上身甲只有前片没后片,也没有披膊,只在小臂配有牛皮护臂。下身……根本没有钢甲,全由皮甲凑数。
  够简陋够难看吧,连水虎翼的士兵都不乐意穿戴。但还别说,每个士兵比原来禁军的装备真多了一样,那个东西就背在后背上,是个长圆形的钢片带着根木柄……铁锹!
  这就是洪涛战术中的精髓,平时可以背在后背上当盔甲,战时则拿在手中老老实实的挖坑。
  不想死的就挖深点,至少得保证蹲下再缩着脖子露不出脑袋。敌人爱是啥兵是啥兵,看不见人总没法杀吧。抛射的箭矢有反角制约也没多高命中率,再加上脑袋上面顶着个钢盆,命中之后也就是震一震弹开。
  可是全蹲在坑里咋杀敌呢?容易啊,不是有一窝蜂和马蜂窝嘛。远了就用马蜂窝射,近了用一窝蜂招呼,再近还有单兵弩。
  假如敌人都冲到短兵相接的距离了,该如何应对呢?洪涛认为这种情况需尽可能避免,要是敌人在三层火力网下还能冲到近距离肉搏,只能说明自己指挥失误,要不就是没掌握对方的兵力数量、要不就是轻敌冒进被包围了。这都是可以通过细致的情报工作来避免,不让它发生就可以。
  那要是碰上攻坚战,总不能也一步一个坑的挖着攻城吧。洪涛又说了,西夏在边境地区根本就没有坚固的城池,最大规模的防御设施就是木头搭建的军寨。
  如果对付木质结构的堡垒,他还有另一种大杀器,只是目前还没有量产而已。效果嘛,也不用做试验了,那种武器在金河帝国已经被无数次实战检验过了,必须好用。
  再说了,敌人主要以骑兵野战、步兵长距离迂回突袭为主要作战方式,攻个毛的坚啊。就算真赶上这种情况,湟州不是还有禁军和厢兵驻扎嘛,攻坚让他们上呗。自己训练的部队只会打防御战,顶多来个防守反击、诱敌深入,说白了还是防御为主。
  不管别人咋想,反正洪涛是认定了,在目前这个阶段只能采用防御战术慢慢的消耗对方有生力量,在成建制、大规模的重甲骑兵组建完毕之前谁爱进攻就谁去!
  想来皇帝也不会急成这样,就指望自己这个二把刀扫平西夏。真那样的话,自己就只能扔下老婆孩子跑路喽。
  另外洪涛还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从延安府送来的,送礼人自称学生沈括。
  礼物装在两个大瓮中,还用泥土封了口。所有人都以为是酒,但是当封口被打开之后,全捂着鼻子躲了。味道很不好闻、模样也不好看,黑褐色的粘稠粥状物还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儿。
  石油!跟着大瓮来的还有一封沈括的亲笔信,开头全是问候的客套废话,翻篇才言之有物。先是对驸马在延州附近建立乌金行的建议予以了肯定,又说了一大堆困难,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矣,没钱!
  沈括的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和洪涛的湟州经略安抚使真没法比,所有大笔的财政收入、支出都要经过朝廷点头。
  其实就算朝廷不限制,他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去建设工业基地。在洪涛眼中不值一提的钱物,到了绝大部分人眼中都是一笔非常非常巨大的开支,不是敢不敢花的问题,而是从哪儿来。
  信的最后才是洪涛最关心的问题,石油。
  这个词儿当初从沈括嘴里蹦出来时照实吓了洪涛一跳,仔细询问后才得知,世界上第一个给石油命名的很可能就是这位沈全才。
  他刚到延州上任时经常去各地巡视体察民情,发现延川县一代的居民经常用一种黑褐色的油脂烧火做饭、点灯取暖。当地人把这种从地下开挖出来的液体称作石漆、石脂。
  沈括也是个好奇宝宝,看到啥不明白的事物都要亲自试试。其实这就是科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先要有好奇心、再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经过亲自试验,沈括发现这种液体确实很容易燃烧,且热量还挺大,唯一的缺点就是烟太大,很不适合在市内点燃。当地居民是穷的没办法,也顾不上烟熏了。
  可能出于文人的通病,沈括觉得当地人给取的名字太俗,于是重新命名了一下,称之为石油。可是洪涛怎么琢磨也没感觉出来石油比石脂高明在哪儿,听着都挺俗的啊。
  那石油有啥用呢?沈括不愧是个科研天才,仅仅看了、试了还不满足,又开始琢磨该如何利用石油为人类造福。不知道试验了多久,还真找到了一个很实际的用途,油烟!
  石油燃烧时浓烟滚滚,被它熏燎过的东西无一不是黑漆漆的,上面会沾着一层黑灰。沈括是个文人,比洪涛这个假文人纯粹的多,他头一个想起来的就是文人三宝之一的墨。
  原本墨是用松枝燃烧之后刮取松烟为原料,既然石油的烟雾这么大、黑灰这么多,能不能代替松枝制墨呢?
  事实证明必须能,还特别好。在这封信的结尾,沈括就比较隐晦的提出了一个小请求。他想和驸马借点钱,然后在延州弄个作坊,专门生产用石油油烟为基础原料的墨,然后又起了个名字,石墨!
  “我操地雷!你起名的本事好像比大爷我要狠多了,张嘴闭嘴全是响当当的名号啊!”
  看到石墨的名字洪涛心里又是一哆嗦,如果不是认识沈括并与他深谈过,必须得怀疑这个家伙也是个穿越者,否则怎么会把后世的词儿一股脑的往外倒呢。
  但洪涛没答应借钱,他这种鸡贼的人不占点便宜浑身都难受。他打算告诉沈括,啥借钱不借钱,你出人、我出钱,咱哥俩合资,这样才显得亲热嘛。
  而且合资的作坊也不能光生产石墨一种产品,必须扩大经营范围。比如把石油贩卖给渭桥镇乌金行作为燃料,再比如把油烟卖给宝绘堂当制作油墨的原料。
  看到没,洪涛身上有着浓浓的资本家嘴脸,只要牵扯到利益二字,即便朋友他都坑。
  乌金行需要石油当燃料吗?肯定不需要,那玩意在没有分馏之前成分太复杂,不适合参与冶炼环节。他买来是准备和煤焦油一起分馏的,这么说是怕沈括知道了石油的具体用途之后涨价。
  “你大爷的,人家当个经略安抚使怎么就有这么多资源可用,我那边除了山就是川,只盛产劫道的土匪!”
  在信的末尾,沈括还提到了他在当地发现的其它已知资源,比如解州的盐湖、信州铅山县的苦泉。本意是让驸马这个怪才帮着琢磨琢磨该如何充分利用起来,结果却让洪涛指天大骂不公。
  盐湖,除了盐之外还有天然纯碱,这是洪涛非常需要且离不开的一种基础原料。苦泉只是民间的叫法,官方称之为曾青或者胆矾。没错,这就是饱含硫酸铜溶液的混合液体,可以用来提炼胆铜。
  而且鄜州还产铁、产煤……这么算起来的话,发展现代冶炼、化工业的基础原料差不多就齐了。


第206章 浑人
  可自己提点的京兆府附近凑点高品质的铁矿石和焦煤都费劲,想用纯碱还得从熙河路购买。因为人家那边有青海湖这个大盐湖,一到冬天湖边就会有天然碱结晶,捡石头一般随便捡。
  反观湟州,幸亏富姬去的时候听了自己的话,带上两伍平民打扮的亲从官禁军,否则还能不能回来都是问题。
  仅从兰州到湟州城的路上驮队就遇到了两次劫道的,从湟州再到南宗堡几乎天天有人日夜跟随图谋不轨,最终还是禁军亮出了强弩,勉强算吓退了这些阴魂不散的家伙。
  看看人家的领地,再瞧瞧自己的治下,真是人比人得死啊!
  “我会派人去沈兄治下寻找建立乌金行之地,所需财物无需担心,自然也不会亏了沈兄你。日后乌金行产出之兵刃甲胄优先供应沈兄的亲军,也无需购买,用矿石、石油、碱石抵偿即可。具体事由沈兄与小弟代表商讨,来人曰朱八斤,想必沈兄也不陌生。”
  既然自己没有这么多资源,那就得想办法把别人的资源弄过来,这是洪涛的第一个念头。
  可惜自己是朝廷命官,以前没实职的时候不能随便走动,现在有了照样还是不能,所以得派个人去和沈括交洽。
  朱八斤在渭桥镇建设上算个项目经理,所有关于选址、预算、工匠招聘培训、产品质量管理的项目几乎都参加了,虽然技术细节上还是一窍不通,但总体统筹规划已经入门。
  让他重新设计一套产业链没戏,但照猫画虎还真没人能比得过。他又和沈括在金明池见过,虽然两人连一个阶级都算不上,更没有啥私交,但帮自己争取点利益、帮沈括出出主意还是很合格的。
  “另有一件事儿还要沈兄大力协助,小弟去湟州任职之事想必已然知晓,可湟州本地之情况恐怕沈兄还不太清楚。当地山川比村落多、匪盗比田地多。小弟身边人手有限,怕不易立足。沈兄如有亲信之人不妨先借与小弟用用,蕃汉皆可、文武不挑。不是白借,小弟给付利息,此次会由八斤一并带过去,拜谢!”
  除了四处划拉资源之外,洪涛还想和沈括借点人用用。渭桥镇这个工业基地必须保持运转良好,所以高翠峰得留下。朱八斤又去了延州,短时间内恐怕也回不来,自己身边好像就没啥人可用了。
  许东来和那些孩子主要的工作是调配火药,目前这个技术还不能扩散,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