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1-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瑗先后在苏州和湖州授课,把学生按照音乐算学文学军事各专业,分成“经义斋”和“治世斋”,号称“苏湖分斋法”,是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理分科教学。如此牛人,形象更是典型老夫子,他“苏湖分斋法”的教学制度,规矩严格到恐怖,单每天课后复读就是五百遍,晚自习读书更要三百遍。而且坐立都严,他自己以身作则,盛夏酷热,还穿厚实朝服上课。学生稍低点头,立刻就是一顿训。教法十分魔鬼。

    但如此魔鬼?为啥学生们还死心塌地?除了胡老师够硬气,先对自己狠。更因他除了狠,还很会玩。教学最讲简单直观,讲课妙语连珠,每句话通俗易懂不高调,轻易就听入迷。教儒家礼仪,胡瑗干脆把儒家礼器全现场画成图,看的大家叹为观止!

    最牛的,却是另一样:做游戏!要按唐朝规矩,敢在国子监作乐?立刻开除!胡瑗一接受,立刻废这规矩,每天上课都带着学生玩投壶习射,边玩边教学,晦涩讲义轻松就明白。每次考完试还有大福利:肯善堂办联欢会,亲自带大家跳舞唱歌,玩,就玩个痛快!

    当然大家最盼的,还是每年胡老师的最大福利:带学生们集体旅游,还曾经组团带大家从江南来到陕西潼关,饱览大好山河,捎带兼当导游,介绍着风土人情还不忘上课。这可不是为了公款旅游,胡老师说了:以广其闻见!干大事,要有大胸怀!

    至于教学成果如何,说几个人就知道了。如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朱临、倪天隐等,长于政事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钱公辅等,长于文艺的钱藻、腾元发等,长于军事的苗授、卢秉等,还有长于水利的刘彝等人,都是胡瑗弟子。

    陆承启听了文彦博的叙述之后,感叹一声:“生不逢时啊,生不逢时……”

    弄得文彦博不知道他是说自己生不逢时,还是说胡瑗生不逢时。不过想来,是说胡瑗多一些吧?

    陆承启感慨了一番后,才兴致缺缺地问道:“除了安定先生外,文卿可知还有谁能担此重任?”

    用重任来形容蒙学,并不为过。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授业解惑好理解,传授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技巧和疑难问题。但是传道,就有待商榷了。道,有人说是指儒家之道,但陆承启认为,韩愈是在说做人之道。一个人学问再高,不会做人也是白搭。所以陆承启要找的人,必定是德才兼备的,最好正直得来,又会讲课的那种。

    其实陆承启是有一个人选挺符合的,就是御史中丞李然。只可惜这个李然,正直是正直了,才学也不错,就是太过严厉。虽说严师出高徒,可不懂得怎么教,是个硬伤。万一教出来的弟子都像李然一样是个死脑筋,那比埋没人才更可怕。

    文彦博思虑了良久,才小心翼翼地说道:“臣举荐孙觉孙莘老。”

    陆承启知道,这时候说人名,很喜欢先说名再说字。想来这人名叫孙觉,字莘老。只不过陆承启“孤陋寡闻”,从未听过此人的名声。“此人……有何才德?”

    文彦博见小皇帝如此一问,便知道小皇帝对孙觉不熟了。这也难怪,孙觉并不在长安城里,也不是京官,声名随着时日渐渐淡去,小皇帝自然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了。

    “孙莘老以敢言著称,任言官时,对于不学无术之韩缜;对于制造冤狱之蔡确;对于人品污下、才薄望轻之章惇;对于才识浅陋之安焘等,在一月间连上弹劾奏疏十余章。先帝拟升其官职,言‘奸臣不除,即不升官。其去位之后,别有差遣,臣不敢辞’。后因得罪先太师杨道奇、论副相邵亢不才,被贬越州通判,后恢复右正言,徙知通州。”

    陆承启明白了,这又是一个愣头青,只是这个愣头青比李然还厉害,竟敢弹劾杨太师!牛人啊,这也说明了不管国家处于状态下,忠臣良将是不缺的,缺的是皇帝敢不敢用而已。但这样的人,陆承启觉得他不太适合做老师啊!

    刚想说点什么,文彦博又补充道:“陛下,孙莘老乃是安定先生胡瑗、古灵先生陈襄的弟子,黄庭坚的丈人,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

    陆承启一愣,陆佃、王令他不知道,秦观他却是知道的。那一首《鹊桥仙》,可是千古名作啊!教得出秦观的人,还要纠结他会不会教学生吗!“这孙莘老,确为人才。只是安定先生仙逝了,这古灵先生又是甚么人物?”

    文彦博立时答道:“回禀陛下,这陈襄,字述古,福州侯官人。少孤,能自立,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谓之‘四先生’。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县多世族,以请托肋持为常,令不能制。襄欲稍革其俗,每听讼,必使数吏环立于前。私谒者不得发,老奸束手。民有失物者,贼曹捕偷儿至,数辈相撑拄,襄语之曰:‘某庙钟能辨盗,犯者扪之辄有声,余则否。’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阴涂以墨,而以帷蔽之。命群盗往扪,少焉呼出,独一人手无所污,扣之,乃为盗者;盖畏钟有声,故不敢触,遂服罪。襄留意教化,进县子弟于学。并建学舍三百楹,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少年人就学。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可谓大才……”(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六章:举荐

    这古文听得陆承启头都大了,非才思敏捷之辈,是捉不住要点的。陆承启只听到了这陈襄似乎为官清廉,办事能力很强,而且很重视教化。嗯,这样的人才,怎么如此默默无闻?

    当然,这默默无闻是指陆承启没有听过,可在官场中,陈襄的名声不小。陆承启问道:“那这个陈述古,现在于何处任职?”

    文彦博当即说道:“回禀陛下,陈述古现任开封府推官。”

    陆承启点了点头,沉思了起来。两个人都不错,可他只要一个人就行了。孙觉不错,陈襄更好,而且陈襄还是孙觉的老师……“朕打算只选一人,文卿认为该选谁?”

    文彦博一愣,他原以为陆承启要的人是越多越好的,怎么只选一个:“臣以为兹事体大,非一人能为也。孙莘老、陈述古皆大才,何不一起用之?”

    听了这话,陆承启想了想也是。蒙学要开展,肯定是大规模的,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忙不过来。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协助了,恰好陈襄和孙觉是师生关系,再融洽不过。再加上孙觉偏重教学,陈襄偏重制度,两人合作还能互补。既然这样,何必要纠结用多少个人呢?

    “文卿说得对,是朕考虑欠周了,既然都是人才,那朕何必吝啬?准许了,这两人都一同办理蒙学吧……”陆承启下了决心,文彦博才稍稍放下了心。他并非没有私心,他与这两人都私交不错,但既然是举荐,举贤不避亲还是要的。万一为了避嫌,让孙觉和陈襄都失去了进入皇帝视野的机会,万一被他们知道了,嫌隙总是会有点的。有了嫌隙之后,朋友做不成,隔阂大了,甚至还会反目成仇。当然,孙觉和陈襄都是正人君子,肯定不会这样。即便如此,文彦博也还是过不去心里头那关啊!

    陆承启叹了口气:“朕为何开办蒙学?皆因圣贤言说,须得有人传承。言传而身教,方能使民风淳朴。商路大开,总有人不顾道德,违背良心。律法追究,总归不是办法,还得靠教化。朕以为,儒学并不禁商贾,亦不禁武功,为何到了现在,却变了样?”

    这话涉及太广,文彦博一时间不能回答。自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后,儒学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变成了为统治者愚昧百姓的工具。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学说影响还不大,尚留有陈汤的“犯我抢汉者,虽远必诛!”、霍去病的千里击匈奴,方才能使匈奴悲歌道:“失我祁连山,任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中行说”。

    现在的儒学,更多是偏向“文”,而摒弃“武”。最为直观的例子,是“以德报怨”。殊不知孔子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谁欺负你了,动手打回来。而作为儒家真正的创始人,宣圣孔子非常善战,儒家六艺在其学制中基本确立。史书记载孔子之父叔梁纥是极为优秀的武士,可力顶石门,作为其子的宣圣孔子自然也非常善战。后来孔子弟子冉求击败了齐国人来犯后,季康子问他军事之学何处学来?冉求回答乃是孔子教授。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学术注重实用,学习军事也是当时儒家子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到后来的荀子,荀子一生未曾领兵作战,但《荀子》一书中有《议兵》篇,通过研读《议兵篇》可以知晓荀子的兵法修为,并不比任何人差。东汉末年儒士,大多也能提笔做文章,提剑征疆场,比如大儒卢植。东汉之后,特别是曹魏末年,儒家逐渐式微,佛教崛起之后,儒家进入了低迷期,魏晋时代玄学崛起,传统的儒家日趋消弭,汉儒之学逐渐归于沉寂。

    直到大顺立国,确立科举,儒学才慢慢复兴。但是到了这时候,儒学已经变味了。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现在估计就剩下礼、乐、书。至于射、御、数,是什么来的?这时的文人,不屑一顾,能凭他做官么?

    陆承启认为,这不怪世人,世人皆趋利避害。既然科举不考,为何要学?现在陆承启想扭转这个局面,要激发民族血性,自然要从科举入手。科举一考一改革,这还不够,还要有名师指点方向。所以蒙学是关键,陆承启才这么重视。换成后世的话说,这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的就是综合性人才。

    陆承启见文彦博不能答,也是心中有点遗憾。其实他也知道,文彦博算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和范仲淹有的一比。先前平定王则造反,调兵遣将颇有章法。

    “朕知道,儒术在进步,可不能丢失血性啊!文人不习武,文弱书生一个,一阵风就倒,能顶什么用?朕要的人才,提笔能书,提剑可舞。非文武双全,不能托以重任。文人不习武,则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武人不习文,则不通经义,不明事理,胆大妄为。文武兼修,则神明通达,可谓国之大才也。”

    文彦博颇为认同:“陛下此言,可谓金科玉律,臣受教!”

    陆承启摇了摇头,叹息道:“这等大才,何其稀少?大顺就是文风过盛,武风颓靡,长久以往,国家有难啊!”

    文彦博不敢接话,这牵涉太广了。说文官不好,传了出去,他成众矢之的。说武官不好,又会被小皇帝斥责。最好就是三缄其口,沉默不语。陆承启看他如此神色,便知道他内心在想些什么,摇了摇头,不再说下去了。这风气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矫枉也不能过正,过了也会重蹈前朝覆辙。

    话题一转,陆承启拿出一本奏疏,说道:“工部尚书李诫上奏,明言黄河治水,尚缺一人辅佐。文卿举荐一人,朕许他为工部侍郎,赴黄河沿岸治水。”

    文彦博这才敢说话:“回禀陛下,臣以为安定先生弟子刘彝,可担此重任。”

    陆承启微微一愕,这胡瑗好生厉害,怎么教出来的弟子都是大才,而且各行各业都有?“这刘彝是何人?”

    文彦博答道:“刘彝,字执中,福州人。幼介特,居乡以行义称。从胡瑗学,瑗称其善治水,凡所立纲纪规式,彝力居多。第进士,为邵武尉,调高邮簿,移朐山令。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元绶二十一年,为制置三司条例官属,以言新法非便罢。先帝择水官,以彝悉东南水利,除都水丞。久雨汴涨,议开长城口,彝请但启杨桥斗门,水即退。”

    陆承启默默思量了一下,这刘彝既然有过治水功绩,给李诫打下手也是可以的:“就依文卿所言。朕有疑问,文卿可是安定先生弟子,怎地专为安定先生荐高徒?”

    这话有点说笑的意味,可文彦博不这么看,老老实实地说道:“臣仰慕安定先生已久,吾儿曾送至其门下。臣亦和安定先生弟子为好友,有道是举贤不避亲,臣方敢举荐。”(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七章:知行合一,崇文尚武

    “行了,行了,朕还不知道文卿是何人么?”

    陆承启不过是打趣,见文彦博如此认真,感叹这人什么都好,就是爱较真,连个玩笑都开不得。其实也不怪文彦博,他受过的教育都告诉他,在皇帝面前,不能恣意妄行。那带来的后果,自然便是中规中矩,不敢有稍稍逾越。

    陆承启大感无趣,便是固执如徐崇光,也会偶尔开一下玩笑,调剂一下君臣间的气氛。可这文彦博,刚直过了头,连玩笑都开得不尽兴,难怪陆承启会如此意兴阑珊。

    “陛下若无要事,臣便告退了……”文彦博出声试探道。

    “去吧去吧……”陆承启知道,文彦博作为参知政事,还是很多工作的,也不强留他。

    其实大顺立朝初,并无参知政事一职。后来太祖认为宰辅权柄过大,万一有个好歹,也不好处理。再加上立朝初期更面临着平定内乱、统一全国、抵御外族入侵等繁重的军政要务之处理,宰辅便是再厉害,也分身乏术。于是,太祖就试图为宰辅设置副手,协助其处理日常政务,但不知为其设置什么官职犯了难。于是太祖便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前朝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庭上事,殿廷别设砖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辅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大概是太祖意未欲令居正等与宰辅平起平坐,总归是要给宰辅一点颜面。

    做到参知政事,便等于副相了。只要熬得过宰辅,那升任下一任宰辅,是名正言顺的。只可惜文彦博时运不济,才做了参知政事没两年,还没把杨太师熬退,陆承启便废了宰辅,建立内阁了。按理来说,他才是最德高望重的,最应该做内阁首辅的。但徐崇光是“从龙之臣”,抢先站队了,他也只好落于人后,自叹时运不济。

    不过参知政事也是朝廷重臣,只是尚未位极人臣罢了。许多人穷极一生,都未必能登上这个位置,文彦博也知足了,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做到告老还乡,也算是不枉世上走一遭。再加上小皇帝似乎有意无意补偿自己,竟让自己做了恩科主考官。虽说只是这些举子的座师,可就是座师,门生故吏才遍天下啊!更何况这才恩科所纳进士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文彦博可谓声名大噪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陆承启想到这,拿起了那本李诫呈上来的奏折看了看,心中还是有点担忧。虽然给了李诫偌大的权力,全权治水。可黄河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在中原腹地肆虐着。从上古时代一直到现在,从未曾停歇过。黄河几次改道,定时的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可害处更加大。

    “看来,还是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才行……”陆承启心系黄河沿岸百姓,不知道这洪水什么时候又要肆虐中原大地。“唉,多难兴邦,可汉人的灾难,也太多了些……”

    感慨了一番,才拿起朱笔批复道:“朕已调遣治水行家,前去助卿一臂之力。”

    写完后,陆承启唤来高镐:“且去吏部,告诉吴显祉,调刘彝去协助工部尚书李诫。再遣人将此奏折送到李诫手上,务必要快。”

    “遵旨!”

    高镐匆匆离去后,陆承启开始琢磨,给孙觉、陈襄的圣旨怎么写了。至于送信一事,陆承启没有丝毫担忧。自他掌权以来,每月都拨出款项,专门修路。不仅是驰道,还有驿道、官道,从长安城开始修,现在已经差不多可以修到幽云十六州了。南方因为江南人烟稀少,尚未着手修建。每每过了秋收后,工部都大肆招募青壮,给工钱、三餐,专职修路,成绩斐然。

    至于为何修幽云十六州的路先,陆承启的想法很简单。若是边军抵不住辽国大军,可以迅速调遣兵马北上抗敌。再加上长安地处中原腹地,不像北宋都城汴梁,无险可守,只要应对得当,守住国土是绰绰有余的。

    陆承启可以在有生之年开疆拓土,可他不能担保不肖子孙丧权辱国啊!为了攒厚点家底,就要努力奋斗了,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做中兴之主的苦处,又有谁知道?

    叹息了一声,陆承启心念一动,在宣纸上用金笔狼毫写下了八个字“知行合一,崇文尚武”。

    翌日,长安城中,一如既往地从天刚亮便开始卖报。

    卖报有报童,有报摊,还有书店,都开启了这份营生。而且还有许多报童得到了老顾客的青睐,准许他们上门送报,还提前给付一月的报钱,也不过六十文罢了。

    “卖报,卖报,圣上欲开蒙学,皇庄出资,五岁至十岁孩童免费就读!”

    “知行合一,崇文尚武,圣上御笔亲书!”

    “卖报,卖报,蒙学先生,由陈襄、孙觉遴选!”

    “……蒙学不限男女,皆可传道授业解惑!女子教《女诫》、《仪礼丧服…子夏传》、《周礼天官内宰》、《女儿经》、《烈女传》;男子教《千字文》、《论语》、《孟子》,大顺孩童一律免费……”

    “……才德兼备弟子,皇家大学破格招录!”

    ……

    报童一个个兴奋异常,奋力地吆喝着。虽然他们大多过了十岁年纪,为了帮补家用,不得不做这份营生。可古人兄弟姊妹多,即便自己享受不了这个待遇,可只要弟弟妹妹享受得了,那就行了。听说皇家大学为了蒙学一事,还特意开了女班,要是学成,举荐到家乡左近做工,大多是纺丝织布类的工作,工钱甚至比男子还多!

    如此好的福利,怪不得这些报童如此兴奋了。行人见了,更是纷纷“慷慨解囊”,买了份报纸,不管看不看得懂,都装模作样地拿着看,嘴上评论道:“圣上真个是大手笔!”(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八章:讨官

    小皇帝要开蒙学,还是皇庄出资,这消息一出,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欢喜有人愁。

    欢喜的自然是普通民众了,按照户部的数据,一个自耕农,要穷其三代之力,才能培养得出一个读书人。可见此时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便是后世的《弟子规》也有说,“有余力,则学文”。通常的解释便是,家里条件允许了,才可以去学文。原文是孔子说的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但其实这是孔夫子对弟子们的要求,若是真的都做到了还真的不容易,如果做起来还有富余的精力,就要学习一些其他的文化知识。古人重文,但更重品德,由此可以看出。

    而蒙学,自然也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论是孟子认为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认为的人性本恶,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引导的。只不过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陆承启知道,大顺的百姓,有百分之九十都是没有能力接触书本的,宣扬教化就无从谈起。是以从皇庄出资,开办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是这样一来,不免触及到官学和诸多私学。

    大顺朝廷的最高学府,自然是国子监。朝廷在国子监下设置教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官学为科举输送了不少人才,但都是一些愈发平庸的人才。这些举子进了国子监后,思想愈发僵固,不懂灵活变通。当然,这也和教书方法有很大关系。

    国子监下的太学,则好一些。因安定先生胡瑗曾为太学讲学,所以太学中推行胡瑗的“分斋教学”(又称“苏湖教学法”)。其特点是经义与实学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互相切磋相结合。教出来的学生,确为国之大才。

    除了国子监、太学以外,地方州府也有官学。在府、州、县、社建立了各类学校的建制与廪养制度(规定教官名称、职责以及学生人数和待遇),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向中央国子监输送监生的贡士制度等,颇为详备。还专门设立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如诸路学官、诸路设提举学事司等。朝廷还会颁置学田作为地方学校的固定经费,凡地方官学均有相应的定额学田,田租收支由学校经理。除了各学科以外,还有武学、医学等等,只是受到科举影响,武学日益衰微。

    有人就说了,既然官学都这么多,为什么还要设蒙学啊,这不是冲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