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朽大皇帝-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内君臣百姓团结一心,朝堂清明,边疆各军斗志昂扬,可谓是战无不胜。
要说苍国有亡国之危,当真匪夷所思!
诸臣欲要反驳,急切之间却又无由开口,曾十三并未列举出条条框框,话虽然大,却没有反驳的点,句句都言之凿凿。
一阵粗重喘息,大殿便又静了下来。
“苍国危局因由何在?”曾十三并未因为朝臣的异色而气势消弱,而是慷慨激昂,喊道:“第一,在于政令有所懈怠,这两年来我大苍虽然颁布了新的法令,但是却都是填补之前的漏洞,为了巩固已得之地的统治,仅此而已。”
“第二,在于粮草之储备,我大苍向来鼓励百姓开垦田地,划分出一拨又一拨农田,但是近年来百姓一家之收入,已经渐渐趋于平缓,开拓之心渐殆,积压之粮草无法带来更多的财富,长此以往必将使我军粮吃力。”
“第三,我大苍如今有三大军团进驻在晋城,有如剑芒在背,每日消耗之钱粮自是不必说,若是一旦重启战事,则是鞭长莫及,劳师千里损兵折将,一军溃便三军尽溃。”
“其四,我大苍与诸国的商贸,多赖于商务部与贵族,而百姓多无所参与,此次伐晋之战,我大苍米粮价格大涨,便可知银钱与货物,终究是不能永恒等价的。再如,臣听闻楚国近日又开勘探出了一座大银矿,王畿内的几座银矿也被我大军占领……如此一来,我苍国贩卖各种商货,竟然不及平白得来几座银矿,着实是令人费解。”
说完四点,曾十三微微一拱手,意思是让百官指正。
朝臣们沉默了,这番话说得人是一惊一愣,更是将目前苍国的问题正好点出来了。
尤其是最后一点,更是引人深思。
商务部下面的各个工厂,是能够赚很多的银子,也能够用货物结算。
但是,银钱总归是有流通的。
楚国勘探出一座大的银矿,岂不意味着凭空得了一大笔钱财?
往后,楚国便能用这座银矿中开采出来的银子,源源不断的购买苍国的货物。
这还只是一个例子,譬如晋国这个银矿储备丰富的国家,往后更能占据大便宜。
归根结底,就算是银子堆积如山,在战乱都时候,也不能当饭吃。
如果用不出去的话,和一堆破铜烂铁没有什么区别。
杨沐心里也十分的震惊。
他比一般的臣子官员看得远一些。
第349章 远交近攻
曾十三所列举出的前三点,不就是昨天他与两位丞相重点讨论的问题么?
至于第四点,那就是前瞻了。
通货膨胀,这是杨沐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忌惮的东西了。
再多的银子,如果不能兑换成实打实的国力,堆在仓库里又能有什么用?
在中国的历史上,统治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就算是大一统的王朝,在不同的时期,银子的购买力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天差地别。
统治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推出过很多强有力的举措。
其中比较的有名的,比如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明朝时期的大明宝钞,这些都是官方为了稳定金融秩序而做出的努力。
不同的是,五铢钱成功的稳定了西汉的市场局面,而大明宝钞,却因为不懂得通货膨胀的道理,最后成了厕纸一般的存在。
如今的苍国,若是要消除这种境外钱财流入的影响,就只有一种办法。
那就是放弃银本位制。
所谓的银本位制,就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杨沐以前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曾经了解过世界的货币史。
总的来说,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
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然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十九世纪末的时候,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
而在中国,白银自汉代就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了宋代开始流行,明代的时候就已经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
但是,实行的是银两制,满清末年,正式采用银本位,名为大清银币,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后来,国民政府实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宣布废止银本位。
总之,白银作为一种货币的使用,是受到其产量的影响的,白银价格的起伏不稳,加之体重价低不适合巨额支付,因而不同的国家先后放弃银本位制。
如今的苍国,就处在这样一个外界白银,造成本国市场的一个混乱状态。
放弃银本位制,改为发行纸制货币,是大势所趋。
就如同地球上的二战之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也就是说美元成了一种另类的黄金,美联储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黄金矿,可以根据本国的金融市场情况和外汇储备,调整美元的市场流通,相当于扼住了各国经济的脖子。
这个道理,可以从历次金融危机中看出来,美国自己的犯的错误,总是可以通过美元将危机转移到其余的各国身上,比如疯狂的印制美元,加息等等……
可以说,如果苍国能够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货币体系,便能够通过货币的信用方式,增强对民间的统治,加强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宏观调控。
如果,能够更进一步的,通过商务部和民间的各项贸易,让各国都接受这套货币制度,那么苍国就将捏住了一张神主牌,在经贸上登上了霸主的位置。
当然,这只是杨沐的设想。
最起码现在说出来,朝臣们肯定是不会相信的。
“不知道,孔尚贤能不能接受这种理论。”
杨沐心里一念而过,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孔尚贤就算再怎么会处理国政,终究也受制于时代和思想。
咦,这个叫曾十三的,既然能察觉到这一点,不知道能不能理解呢?
想到这里,他将目光投向了曾十三,道:“人有痼疾,不可讳疾忌医,不妨开一个药方,在朝会上讨论一二。”
有此一言,大殿便顿时平静下来。
陛下尚且不忌讳这些话,做臣子的有什么好说的?
“谢陛下。”
曾十三拜道:“消弭此四点,可有三策。其一,明法固本。当此之时,我大苍应当在恪守旧法的同时,再推出新政,鼓励百姓多加开垦田地,加速货物流通。若得如此,三年之期,我大苍必将迎来第二次国力大涨的浪潮,举国奋进。”
“好!”
“没错,此举倒是不错。”
“陛下的之新政变法,是我大苍崛起之基石,应当再加推进。”
一时间,举殿大臣便是一片附和之声。
“其二,便是改革府兵制度,各地安设常驻军团,将邦交与战事,合为一体。”
合为一体?
众臣都不是愚蠢之人,自然一下子捉摸住了曾十三话中的关键。
“合为一体?究竟何意?”范宏济转过身,问了一句。
“敢问诸位,自大礼王朝衰落以来,大战数以千计,破城不计其数,诸国各自攻伐,兼并无数。但是,自从伐晋之战以来,却只有彻国被我大苍所灭,其余的各国疆域却并无大盈大缩,大国还是大国,小国还是小国,微臣私以为,无外乎局势而已。”
“如何局势?”
“现如今,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疆域都非一战可败了!百年前,很多国家一国的军队,也就三四万而已,一战即败得干干净净,国家三五日就可被踏平吞并,而今存世的诸国却不同,大国之间的战争动辄百十万,不是一战就可以攻灭的,后勤粮草消耗无数,不是一国能够承受。”
曾十三说着,又道:“自伐晋之后,将形成一个定则,即是城破取财,战胜还兵,打来打去,你还是你,我还是我,皆不会打到根本。何谓战争之根本?无非就是土地和民众。田土之大小,民众之多寡,这才是国力之根基。”
“说得没错。”
“很有道理。”
“大国之战,哪怕是强如晋国伐魏,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顿时,举殿大臣也不约而同地点头。
“可有对策?”
杨沐思索良久,也问了一句。
“打压邻国,与阮魏等国为善,开疆……”
“等等,慢点说。你的意思是……远交近攻?”杨沐脱口而出。
“陛下……亦有此想法?”
曾十三眸子一亮,神采四溢,惊喜的望向了龙椅上的杨沐。
第350章 阮国女帝抵达
一下子,双方皆惊。
杨沐在心里暗叹,苍国的朝堂上,竟然还有一个这样的有识之人,在不经意间把历史上著名的远交近攻的战略,说得通透。·
眼下的苍国,的确处于这样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外内形势,也如同曾十三所说。
而曾十三的对策,也同样的令人眼前一亮。
主旨无非就是一点,那就是苍国的变法形势,还大有可为,往上还有巨大的空间。
最大之处,便是拉动消费需求和货币流通,让百姓们投身到买卖中来。
这一点,说到了目前的苍国经济中的痛点。
“你说的远交近攻,具体何为?”杨沐问道。
曾十三恭敬一拜,一字一顿道:“所谓远交近攻,便是大苍外政军争之长策大谋也,此策须以邦交为先,将军政大事合为一体,共同配合此大方略。相邻之国为近,相隔之国为远。攻远而不能治,不如不攻。”
“攻邻而争地,得寸为我大苍之寸,得尺为我大苍之尺,溶入本土,一体而治,步步延伸,我盈彼缩,长此以往,天下必将化入我大苍!此乃近攻之实利。”
“以大苍崛起之大势,交远则远喜,必不敢背弃我大苍而援手它国。攻近则近克,眼下我大苍士卒虽少,却都是精兵强将,战械无敌,临近之国必不能赖远援而保全。”
“远交近攻相辅相成,邻邦不能独支,远邦不敢救援。如此做法,则天下诸国,数十年内必入大苍之疆域图!”
“此便是微臣所献之远交近攻之策,还请陛下与诸位大臣斧正。”
说完,曾十三拱手一拜,退入了朝列。
殿内的众臣,还陷于沉思之中。
远交近攻,听着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却也是让苍国一步步消灭诸国,扩张版图的道理。
而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众臣纷纷惊醒。
这哪里是什么治国的方略,其内的称霸之心昭然若揭,分明是制霸之策。
不过仔细一想,以苍国如今的状况,发展图强之策,不就是制霸之策么?
这样一想,似乎两者又相合。
这些年来,杨沐积极主动的发展国力,每次有吞并拓土之机会,都从不放过,这也造成了整个苍国上下,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扩张心态,朝廷中很有少偏安的声音。
“远交近攻!说得好!”
“鞭辟入里,高论!”
“老夫佩服,方才真是小看了。”
大臣们个个振奋,竟齐齐地喝了一声彩。
在过去,大家虽然都有这个意识,但是很少能这么详细这么阐述的,而且直接指出来将邦交与军事结合在一起,以邦交关系指导军事战略的方向。
这是一个开创性的论述。
杨沐笑道:“此言甚妙,远交近攻实乃气吞河山之长策,我大苍之幸!此次会盟之事,各部须秉承此大方略,为我苍国争取最大的利益!”
“是,臣等遵旨——”
众臣一拜,应声承命。
“曾十三,方才你提到了白银流通之事,可有什么对策?”杨沐问道。
“陛下,臣以为唯有在交易之时,全部用货物抵充,而这些货物全都存入国库,不入百姓流通市场,方能适当降低此种影响。”
杨沐嗯了一声,也没有表态。
受到时代的局限,曾十三能说出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了。
但是,这是治标不治本,长期以来外流的白银肯定对国内市场是有很大的冲击的,就算是苍国用白银铸造一种货币,也很容易被仿冒,最终也无济于事。
“此事容后再议吧,你是隶属于哪一部的?”杨沐问道。
曾十三连忙深深一躬:“回禀陛下,臣是外交部光禄郎中,这次有幸大朝会。”
“哦,外交部……”杨沐点了点头,道:“那朕就颁布回朝后的第一道诏令,擢升曾十三为外交部侍郎,总领远交近攻策略之设计,早日将具体方案,呈送于朕揽阅,再具体实施。其余所提变法等事,有劳两位丞相挂心,尽快出台一个可行的方略。”
“是,臣遵旨。”
两位丞相应命,而后便就如何布置这才苍城会盟展开了讨论。
会盟的布置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是各国皇帝驾临之后的安顿以及各部的对外事务洽谈。
第二,则是苍国在此次会盟中的诉求。
第一部分并不需要杨沐操心,礼部和外交部打头阵,会一点一点好好的安排清楚,但是第二部分就关系重大了,一般的臣子无法做主。
在杨沐的心里,如果要遵循远交近攻的大方略的话,那么肯定是要以苍国北方的晋国之地为主,由于主要是平原地带,所以非常好统治,人口稠密且物产丰富,算是晋国比较富庶的几块地方之一。
但是同时,他又放不下王畿之地。
毕竟,王畿虽然不如晋地富庶,但是战略位置十分的重要,扼守住了天下的中心,进可攻退可守,简直是一个天然的关隘,这种地方要是白白让给其余的诸国,恐怕在往后的发展中,苍国将大为不利。
用兵强占,肯定是不行的。
唯有在会盟之时,尽可能的多争取一些地方。
最后,还是外交部建议,此次会盟苍国可以与云国合作,譬如云国无力掌控地盘,可以将其交由苍国,换取一些军备和特殊货物之类。
……
太鼎八年,二月初九。
这一天,苍城迎来了第一个前来会盟的皇帝。
出人意料,先抵达的不是哪一个邻国,而是相隔千山万水的阮国。
当外交部将这个事情上报的时候,杨沐也感到非常吃惊,在他的印象中阮国是那种压轴的大国,无论是从路途上还是从大国姿态上,都不可能第一个抵达苍国的,没想到所有的人包括他在内,都给料错了。
阮国女帝,以一种非常高调的姿态抵达苍城,从十里开外,就听见锣鼓喧天,庞大的队伍开动,一队队铁骑护送,堪称威风凛凛,虽不及杨沐出巡时的排场,但是却有一股肃杀之气,令人不敢靠近。
当然,这种肃杀之气,对苍城百姓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第351章 生气了
为何?
如今,在整个苍城百姓的眼里,大苍已经堪称诸顶尖之国,哪怕是阮国这等国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大家早就料定了,这阮国这么大的排场,如此肃杀之气,其实也就是壮壮声势罢了,别说无人冲撞车驾,就算是遭遇了袭击,阮国女帝的銮驾,也不会公然在苍城中行凶。
须知,当今皇帝陛下是一位爱民如子的仁君,秉承内圣外王之道,阮国女帝的队伍要是做出了什么出格的事,等于是当众不给苍国面子,虽不置于挑起两国纷争,但也会平白引发一桩邦交事故,对于两国都不好。
不得不说,在平民教育普及,加上《大苍时报》启蒙了普通百姓的思想后,苍城百姓如今的脑子都很灵活,国家政事和邦交之道,也基本上能摸得个一二三。
再加上,各国虽然有后宫干政的事,但是阮国女帝是当今各国中唯一一个真正成为皇帝的人,所以也就引起了苍城百姓的讨论,好奇之下,人群更加的多了。
“也不见苍国皇帝来接一下。”
听着外面嘈杂的吵闹,阮国女帝掩了掩鼻子,略微有些嗔怪。
她可是记得,当初在晋城的城中,可是一起逛青楼的,那个时候两人相谈甚欢,她被那个小皇帝称之为巾帼不让须眉,由此也让她对那个小皇帝,从心底里升起一股好感。
之后,也正是因此,阮国与苍国关系密切,进行过多次合作,两国的国力也飞速发展。
上一次会盟太过匆忙,她在私下里与杨沐并没有太多的接触,这一次她特地来得早一些,算是第一个抵达苍城的皇帝,没想到那苍国皇帝不来迎接也就罢了,进城到现在连个贴身太监都没有派过来。
着实可恶!
这一刻,阮国女帝心中潜藏的女人小脾气暴露无疑。
在暗暗责怪杨沐的同时,她也透过纱帘看向了外面。
相比于阮城,苍城可以说是非常小而且破败的,虽然店铺种类很多,街上也很热闹繁华,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杂乱,与阮城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任谁都不敢相信,苍国这样一个大国家,国都竟然还如此破败。
“应该在谋划迁都了吧?”
阮国女帝悄然自语,历来大国崛起之后,觉得国都配不上国力,要么会在原来的城池边上,修建一座更大的城池,再或者就是迁都了。
之所以会直接认为苍国会迁都,是因为阮国女帝觉得,在整个苍国而言,苍城的地理位置都是很差的,偏居一隅也就罢了,在繁荣度上苍国很多城池都比之更好,只要是杨沐不傻,都不会在苍城的边上建造新城池。
迎接阮国女帝的,是外交部的新晋侍郎曾十三。
十二部的尚书是一个,但是侍郎的名额却是不确定的,外交部发展到如今,加上曾十三一共有四位侍郎,或许是经过大朝会一事,严华知道曾十三简在帝心,所以特地照顾,安排他主持阮国女帝的迎领事宜。
“你是何人?在苍国朝廷中,地位如何?”
一见面,阮国女帝俏脸一寒,毫不客气的问道。
“回禀陛下,外臣名为曾十三,是外交部的侍郎。”
“曾十三?”阮国女帝心里明了,这是一个寒门出身的官员,于是又问道:“你苍国有多少侍郎,一年到头,能见到皇帝几次?”
“这……回禀陛下,我外交部下,设有尚书一位,侍郎四位,至于面见圣上……恕外臣愚钝疲懒,晋升侍郎之职不过几日功夫,至今只见过陛下一面。”
曾十三实话实说,同时心里在打鼓,阮国女帝话里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分明是嫌弃他的地位比较低,配不上阮国的大国地位,一旦应付不好,可能就引发邦交乱局。
于是,他连忙解释,道:“陛下容禀,我大苍各部职权不同,所有与诸国使队接洽之事,都是由外交部承揽,侍郎之位在苍国虽不算大官,但是在外交部的职权却很大,之后的各国皇帝驾临,也是如此接待,还请陛下谅解,我大苍皇帝陛下已经在宫中设下了筵席,恭迎陛下大驾。”
曾十三拱手,一五一十的禀报,尽量在解释之余,把话说得客气点,给足阮国皇帝的面子。
可是,实际上他不知道,阮国女帝之所以不太高兴,根本就不是因为没有受到大国待遇而不高兴,而是气恼苍国皇帝不顾念一点私交,随便安排个小啰啰来迎接,心里一肚子气。
也正是因此,她心里对杨沐的那一丝好感,差不多烟消云散了。
所谓知己,不过是她一厢情愿罢了。
从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举世瞩目的女帝开始,她就已经有了当孤家寡人的准备,这辈子都不可能有交心的朋友,晋城的那一晚上,就当成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便罢了。
整理了一下心绪,阮国女帝也不表态,而是面无表情的,将纱帘放下。
而后,独自呢喃了一句:“此次计划太大,本来还心有愧疚,现在倒好,也能够心安一些,接下来便没什么情面好讲了。”
阮国女帝的銮驾一路入城,然后抵达了皇宫。
护送的铁骑等人,也就不便入内了,在外交部一干随从的带领下,普通兵将退出苍城,主要官员人等,要么跟随阮国女帝进入皇宫,要么在外交部的驿馆住下。
“陛下,高手很多。”
这时,旁边一个侍女靠近了她,附耳轻声说道。
阮国女帝黛眉微戚,看了一下四周站岗和巡逻的宫廷侍卫,轻声问道:“这些人,比你如何?”
“远远不如。”侍女摇摇头,但是眼里的忧色更浓了,道:“论单独实力,这些侍卫的武功不如我等姐妹,但是放眼望去整个皇宫中的侍卫人等,都是练家子,恐怕这皇宫中还有大量高手潜藏。”
“这个早就有预料。”阮国皇帝轻轻点头,道:“第一次会盟期间,吴楚两国斗剑,苍国皇帝身边便有几名高手贴身保护,实力非常之强横,但是此次你们的行动不必靠近苍国皇帝,应当无碍。”
“那……”侍女稍稍迟疑。
“马上要进宫殿了,稍后再说吧,便宜行事。”
“是!”
第352章 设宴
话不多说,但是阮国女帝的心里,却是盘算开了。
苍国皇宫虽小,但是内外宫禁侍卫,却都武艺不错,称得上是以一当十之力,她这次带来的众多高手,虽然都有内息之境,甚至还有一个蜕凡境的高手,但是面对如此多的禁军,却是没有办法。
颇为棘手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