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朽大皇帝-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肥肉。
  不说其余小国,就说楚国与莽国,甚至是阮国都不会善罢甘休。
  解决了晋国,这些大国可以高枕无忧,放心的扩张了。
  吴国当然知道,一旦诸国真的对吴国发力,那么吴国的生存处境将会变得极为艰难,几乎没有幸存的可能。
  唯一的希望就是,吴国能抵住最初的压力,表现出誓死抵抗的决心,让几个大国明白,吴国不是那么好灭的。
  这样一来,各国还舍得投入大兵力来侵夺吴国吗?
  是的,吴国在豪赌。
  赌的是,会盟之后各国不会就此安宁,赌的是几个大国之间暗暗较劲,急于对周围的效果扩张。
  比如,阮国的周围有临国、曹国、曹国、兰国等,这些国家可多要比吴国好灭得多,而且在地理位置上,阮国先解决掉这几个近邻,所带来的国力提升,远远比距离阮国遥远的吴国要好得多。
  吴国君臣料想,这场战事最大的变数就是阮国。
  阮国之所以在会盟中,赞同诸国攻灭吴国,无非就是看在吴国腹背受敌,被周围的诸国所不容,所以进来分一杯羹罢了。
  真正打起来,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的时候,阮国会不会调转方向还不一定。
  然后,就是楚国那边。
  吴国和楚国是世仇,去年还因为坑了楚国一把,让楚国遭受了百年来最大的惨败和损失,所以压根就没有抱有任何和解的想法。
  所以,吴国的想法是,顶住第一波压力,待到阮国的意志动摇之后,就可以通过许诺给阮国一些利益,请求阮国退兵。
  那个时候,吴国再寻求与云国等几个在会盟上支持吴国的国家结盟,便是水到渠成。
  至于苍国那边,只能说可笑。
  会盟的时候,当吴国皇帝听到苍国皇帝的话,还是被吓得不轻,一颗心凉到了底。
  但是,在回来的一路上,吴国皇帝仔细思量,心里渐渐冷静了下来。
  会盟中,楚国对苍国的戒心那么严重,会让苍国有机会染指吴国?
  划分王畿之地时,苍国会舍近求远谋取毗邻吴国的城池吗?
  很明显,不太可能。
  楚国,一定会出于战略考量,对苍国所夺之地进行限制。
  这样一来,除非是真如苍国皇帝所说的那样,诸国到了撑不下去的那一刻,否则苍国还真不可能会出兵。
  于是,整个局势就明朗起来了。
  吴国君臣想通了这一点,几乎是欣喜若狂。
  在这之前,吴国的军队中,就已经弥漫起了这样的一种思想,虽然有高层刻意营造的成份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士卒们都很受用认同。
  于是,就为今天的谈话,奠定了基础。
  在大家看来,灭了邵国之后,战局就会明朗很多,吴国的希望还很大,仅仅是一个楚国,吴国还是能够应付的。
  即便是在这次危机中,失去一些土地城池,在吴国君臣的眼里,也是划得来的。
  当然,这是一种乐观态度。
  在吴国皇帝等少数几个臣子的心里,仍然明白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很多事情,都要归结在巧合之上。
  譬如,此时在帐内,吴国皇帝扫视了帐内诸位将军,继续道:“邵军若放弃陈地诸城,转而不断撤退,则我军兵分两部,主力进逼相持,既不立即开战,亦不能使其脱离,另分一军在后,一城一城接手整肃城防,巩固我军后方,待到邵国大军再无后撤之路时,我军再行整合,寻机与邵军决战!明白否?”
  “明白!”
  “可有异议?”
  “没有异议!”将军们整齐一声,没人犹豫。
  毕竟,大家都不傻子,皇帝陛下平日里根本不涉及军旅,现在布置得井井有条,显然是预先就与谋士大将商量好的,定然也没有应变之力,这个时候提出什么异议,万一皇帝陛下没有准备,应答不上来,岂不是打脸么?
  一来,可能平白地恶了皇帝陛下。
  二来,大战在即,全军最重要的是统一心思,此时若是把皇帝陛下搞懵了,以至于让整个战局出什么岔子,对全军不利。
  即便是有什么建议,还是私底下再说为好。
  “此战关乎国运,决战以总方略为上,但有异议,尽可明说。”吴国皇帝特意补充了一句。
  “扎实!可靠!易行!陛下雄才大略,臣等佩服!”
  “实乃吴国之福,避了此劫后,定要叫那楚国好看!”
  “灭了邵国,让诸国看看我吴国实力!”
  诸将义愤填膺,血气十足。
  “陛下,末将有话要说。”
  忽然,从靠近帘处站出来一位将军,拱手道:“陛下,当今天下诸国,目光都聚集在苍城会盟,听闻邵国皇帝并未归国,一应大小事宜,由先从苍城返回的太子储君及一应大臣决断,这正是我们的一个大好机会。”
  此话一出,诸位大将心思各异。
  有嗤之以鼻的,有认真揣摩的,有心里厌恶的,也有为之担忧的,不一而足。
  吴国皇帝眉头一挑,他刚才心里还暗暗有些窃喜,以为自己的三言两语,就调动了全军将军们的士气,没想到这个时候,跳出来一个反对的声音。
  不是说不喜,但是总的来说,心里还是有些反感的。
  那将军约莫四十来岁,叫什么名字他也不清楚,但还是问道:“将军请说。”
  “陛下!臣以为大战之中,软硬兼施,攻心为上!”那大将跨前一步,拱手高声道:“臣以为,陛下该派出大臣,前往邵城策反邵国重臣,许之以利,赤诚相待,趁此邵国皇帝不在国内的机会,正好大展宏图,若果真有成效,则我吴军可保存力量留待防守诸国入侵,又可得邵国财宝粮草,甚至可凝聚二十万大军为吴国所用,何乐而不为?”


第399章 吴邵之策

  保存力量,把邵国的兵力化为苍国所用?
  果真能这样,那简直是再好不过了,这样一来吴国将更加有希望应对接下来的危机。
  但是,这样真的有效果?
  会不会给邵国营造一个错觉,让邵国的诸多臣子以为是吴国心虚?后继无力?
  这是一个不可不思量的问题,眼下的吴国说得好听是在对邵国进行灭国之战,但是实际上谁都明白,这是吴国不得不战的一场大战,是一件万不得已的事。
  邵国虽然比吴国小,也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臣子,但是能看透这一点,不在少数。
  到时候,策反不成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就适得其反了。
  见皇帝陛下迟疑,诸将的心里也就明白了什么。
  作为将领,虽然大部分人都是糙人,不太会拐弯抹角,但是既然能爬到顶尖一批将领的位置,就没有一个蠢货。
  虽然,大家都不知道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
  但是,所有人中都知道,皇帝陛下心里一定是有什么顾虑,要不然不会一直沉思不决。
  别以为一个个军伍之人就个个都是直肠子,其实暗地里的勾心斗角并不少,揣摩到了皇帝这层心思的,心思就开始活络起来。
  一时间,有嘲讽的,也有打着劝说旗号不安好心的,不一而足。
  看得出,那位将领的脸色不是很好看。
  但却不是因为别人的嘲讽,而是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被采纳,十分的心痛。
  苍国,本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不就是在一次次的兼并之中,采用了策反等战术,一次次造成奇效吗?
  反观如今的邵国,明明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危难,好不容易出来了一个注意,且不说办法是好是坏,至少在皇帝没有正式做出决定的时候,诸将该沉默一下吧?
  可是没有,它被人一脚一脚地,践踏得一文不值,甚至本身就是嫉妒而刻意打压。
  这让他在心痛之余,不由得羡慕起苍国的臣子来。
  苍国,有明君呀!
  “此事,还须从长计议,吴国之策就是展现自身的实力,若是以劝降的方式夺得邵国,那便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没有威慑效果。
  吴国皇帝想了一下,对那将领说了一句。
  这句话,虽然有安抚的成分在,但是吴国皇帝也在心里暗暗将这位将领记在了心里,寻思着等下要详细了解,说不好能委以重任。
  那中年将领低下了头,微微叹息了一声,便不再言语。
  “重兵压强敌,陛下之方略堪称大智若愚!臣等今日方知灭国之大道,谨受教!”
  “陛下考虑周全,吴国之福。”
  “我等誓死报效,吾皇放心!”
  “此战,必灭邵国!”
  “必灭邵国!”
  各大将领们整齐地喊了一声。
  得此声,吴国皇帝顿时心下一热。
  这些将军们如果能够一致地认同今日部署,足以证明将士一心,将士同心如臂使指,何城不下何坚不摧?
  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他也感觉,此战已经胜券在握!
  心念及此,吴国皇帝对厅中将军们拱手,道:“诸位将军认可朕之方略,朕欣慰之至!诸将务必激励将士,同心一战!”
  “同心一战!必灭邵国!”
  举帐将军们,一齐大吼。
  第二天,诸般后援到位,大军亦休整就绪。
  吴国皇帝御驾亲征,下令大军开出大营,直入大道,隆隆进逼邵国边疆。
  早先的战略早已言明,除了不分兵不奔袭,北上进军大摇大摆,就是要教邵国将士和天下人知道,吴国在强敌环伺下,仍然有余力攻灭邵国!
  此时,苍国要支援邵国的事,早已经传遍了邵国。
  邵国朝野大为振奋,南下出兵收复失地的呼声弥漫了全国。
  邵国王室与世族大臣们亢奋不已,平日万难出手的各府私兵,忽然一夜之间变成了从来都受国府统辖的封地官军,一反常态地纷纷开出争相赶赴前线,一齐打起了邵国大军的旗号,誓死守备邵国边疆。
  粗粗一算,吓了邵国大将军公子安一大跳,目下连同原先军马,边疆竟然蜂拥聚集了四十万的大军!
  既有如此态势,自当趁势而上!
  公子安立即与诸将会商,决意整肃出一支真正具有抗吴战斗力的大军,不说四十万,只要精兵三十万,便有拒敌的把握!
  直到吴国聚兵的消息传来,公子安才冷静了些许。
  后方的大臣们,倒是非常的乐观,苍国的增援加上国内边境的兵力大增,让世族大臣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邵国终于要翻身了,从此以后可以高枕无忧。
  “各位,后撤吧。”
  大军幕府营帐中,公子安叹息了一声,他明白此时的邵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等到各国反应过来,皇帝陛下从苍国返回,邵国之危才真正能解除。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而是早就几天前,他就通过书信,从邵国皇帝那里得来的消息。
  邵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邵国是生死存亡的一战,吴国又何尝不是?
  只不过,邵国需要的是拖延时间,而吴国所需要的,是把握住时间,步步紧逼。
  对邵国来说,等待苍国的增援就像是小媳妇等公婆一样,一时之间还真摸不清情况,况且苍国的主力现在正在晋国内,在会盟的成果尘埃落定之前,邵国是不太可能得到实质性的增援了。
  至少,要到几个月后了。
  所以,邵国不能与吴国正面大战,一旦溃败起来,那将是兵败如山倒的局势,只要边疆一败,整个邵国在吴国的眼中,就犹如平地一般,可以任意的驰骋,就如同当初的苍国,夺取洞国之地一样。
  然而,除了他之外,其余的诸多将领显然没有这个心思,所以在刚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就脸色大变。
  “大将军之策,末将不敢苟同!”
  “我等亦不敢苟同!”
  “我邵国士气恢弘,大家都寻思着一雪前耻,收复失地,大将军此时言及后撤,恐怕不妥吧?”
  “对,不能后撤!”
  不仅仅是一些世族家主,包括一些将领在内,也十分反对后撤之计。


第400章 后撤之计

  一名老将站了出来,他叫连器。
  这是邵国老世族中的一名将领,在军中颇有人脉,论资历与势力来说,并不比公子安这个大将军要差多少。
  而且,这次国内的世族纷纷组建私兵前来协守边疆,这十几万人,同样也代表着世族的利益,算是他这一方的人。
  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从家族利益上讲,在他看来后撤都不是明智之举。
  他看了看公子安,缓缓道:“我等之所以不敢苟同,是因为大将军错估了吴邵大势。吴国以一国之力而战诸国,兵力能有多少?末将算计,至多三十万而已!我军多少?四十余万!以四十万大军对三十万,大将军还认为吴国强大而邵弱小,岂不是大谬?”
  公子安眉头一皱,问道:“谁说吴军是三十万?”
  “斥候连番军报,大将军视而不见么?”
  “此乃吴国骄邵奸谋,将军信了?大军开拔,绵延数十里,斥候怎么探得详尽?就算吴国仅有三十万大军,就是我邵国所能敌的么?诸位不要忘了,大战之中士卒间的配合可是至关作用的,十几万世族私兵平日里并没有参加参加什么战事,又匆匆赶赴前线,缺乏有效操练,在本将看来,与一群新兵无异,一旦爆发大型战事,他们顶得住么?要是稍有溃退之势,我邵国再也难以凝聚兵将,岂不是让吴国大军长驱直入,一举覆灭我邵国?”
  “危……危言耸听!”
  连器驳斥,但是可以看出他整个人气势,已经弱了一大截。
  “我等以为,至少当据守一阵时间,若不然显得我邵国太过无能,徒涨吴军气焰!”
  “正是!我邵国南部,乃是国内最为富庶之地,这么多年来正是靠着这一片广袤地区,抵住了吴楚的进攻,若是听任吴军蹂躏,非享国之计!”
  “没错,若是将南部拱手而让,国赋必将锐减,何以支撑接下来的大战?”
  “还是等陛下回来吧,再拖延几日,陛下就能赶回来了,到时候再看看那苍国,到底有何表示。”
  这便是邵国,国内没有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所有的将领都非常地平庸,或者说无法培养出一个强大的将领。
  试问,一个被世族把持得如此严重的国家,能培养出什么大将军?
  当然,也不仅仅是有世族把持的原因,普通老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忙着柴米油盐的事,根本没机会学到知识,所谓培养人才,也就只有世族有这种能力。
  此时,公子安的统帅能力与威望,在军中便严重不足。
  虽说,他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大将军,但是此时这层身份却没有多大作用,布下命令下去,如果那些世族从中作梗,阳奉阴违,对整体的战局反而不利。
  战法决断往往牵扯出种种实际利益,统兵主帅难以消除麾下将军们基于族系利害而生出的歧见,邵国军队徒拥数十万大军,却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这就是邵军的一个弊端。
  当然,这件事关乎邵国存亡,公子安当然不会退让。
  散去帐议,他便上书邵国太子,禀报方略歧见的同时,委婉的表达自己有伤在身,不堪重负,请求辞去大将军之职,归家养伤。
  倒不是他以此相要挟,而是此时分歧以现,如果不能果断后撤的话,倒还不如将军事全权交予连器等人,据关死守,倒还有一些胜算。
  奏报一发出,结局如何他还真没有成算。
  一方面,临阵换将,此乃战时之大忌,以他对太子的了解,也是一个保守之人,不太可能兵行险着,他公子安本身就是皇族中人,太子不太可能因为世族就真的将之罢免。
  另一方面,就得考虑太子的想法了,如果太子是想据关而守,那么让连器来顶替他,几乎就成铁板钉钉了。
  终究,要看太子如何看待这场战事,公子安本人是又纠结又彷徨。
  第三日,太子特使风尘仆仆赶到了大营。
  特使召集了诸将,当众宣读了太子的旨意。
  “邵吴大战在即,举凡方略部署皆以大将军公子安为决断,任何部将得奉将令行事,大将军体有不适,本太子以及诸多庙堂大臣无不忧心如焚,只是如今大战在即,还须大将军稍做忍耐,护我大邵疆土!”
  宣完了太子的旨意,特使又是一番抚慰。
  公子安立即上前询问朝廷的情形,特使也一一述说了。
  只不过,听完之后,公子安却更是忧心忡忡了。
  这一次,太子倒是支持他的,只不过其余的皇族世家,却对撤兵一事看作洪水猛兽,如临大敌,纷纷要求卸掉他的统帅之权,交由连器处理。
  要是连器的方略有用,他倒是无所谓,说退就能退了。
  但是现在,吴国恐怕还巴不得进行大战,邵国要做的就是用空间换取时间,等待楚国等大国的军队发力即可。
  太子的支持,让他的心里吃了一颗安心丸,但是同样朝廷中世族的反对,亦是让他忧心。
  自古朝堂如果出了变故,那么肯定会波及到前线军队,但愿邵国不要出现这种情况。
  叹了一口气,公子安也是无奈得很。
  邵国的皇权并不是很深,权力分合无定,若其他世族大臣铁心反对,太子纵然支持他,也太可能长时间顶得住压力,为了谨防有变,所以撤退必须及时。
  “大将军,务求速速布置,太子压力不小,还是及时定局为好。”临走之前,太子特使又叮嘱了一声。
  公子安抱拳:“特使回去之后,请替某转告太子,毕竟不负太子的信任,保存全军力量!”
  特使点了点头,很快就走了。
  翌日,公子安便召集了全军主要的将领,当着连器的面,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同时把将令下达全军,交待全军有秩序地撤退,同时让人通知后方城池的百姓往北逃难,让部分军队提前去后方布防。
  不久,吴军就得到了消息。
  吴国皇帝立即召集诸将,汇聚一堂,商讨接下来该怎么办。


第401章 濒临灭国

  吴国皇帝本身,并不通晓军事。
  不过,这么多年来一直与楚国交战,国内也不乏大将之才。
  所以,很快一整套方略,便在伐邵的基调上,制定了下来。
  三月中旬,吴国军队开拔,依照之前预定的方略,井然有序地推进着,只是简单几场战事,便接连夺下了邵国边境上的几座重要的要塞,继续向北进击。
  由此,邵军接连北撤,吴军接连挺进。
  每一座城池,邵军都没有死守之状,只是尽力地防守一两日,待到城外大军攻上了城墙,几乎要夺城而战,正面接触的时候,邵军便会毫不犹豫的撤退。
  几乎每一日,邵国都要失去三五座城池。
  公子安直接统辖的十五万主力大军,已经撤退到了皇城一带。
  这在普通百姓与邵国内的贵族看来,邵军就是兵败如山倒。
  一时间,逃难之民犹如地上的蝼蚁,一些惧怕劫掠的贵族,纷纷把家迁移到了皇都甚至是楚国,在他们看来邵国已经不再安全了,随时都可能被吴国攻灭,所有的贵族多会遭到抄家劫掠。
  吴国方面大军两分,一路由几位主将,率领主力大军三十万,以日行五十里的速度,稳健推进。
  另一路,逐一占据邵军所弃城池,派出接收官安抚普通民众,查抄贵族家产,并且给每座城各留三千人马防守,整顿地方军务,防止有邵国残军反扑,或者是贵族组织民众反抗。
  此时,吴国的伐邵之计方显现出了成效,楚国的边军在发现了吴国对邵国用兵之后,果然紧急的将消息呈报回去。
  并且,临近的莽国,也做出了同样的举动。
  在发现吴国仍然能凝聚五十万大军伐邵,便都不得不重视起来,一边加大了对吴国的进攻态势,一边也在思量,到底该如何对待吴国。
  速战速决!
  楚国和莽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双方互相派出特使,商讨攻伐邵国的大计。
  而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投降的将领或者是叛臣,吴国对邵国朝廷的形势,也了如指掌。
  为此,吴军的进兵军令很简单,以坚兵之阵常速南进,直逼邵军在城下扎营对峙,各关塞调集的一千辆不附步卒的战车殿后,如此阵式在地形平缓的广阔原野推进,既无山塬峡谷遭受伏击之忧,又可随时立地为战,故不怕邵军于进兵途中突然发动奔袭战。
  知己知彼的吴军,对邵军世族私兵嗤之以鼻。
  这一日,吴国大军营帐内,吴国皇帝站在主位,听着大将军唐艾的叙述:“公子安直接统辖的大军,才是邵军之根基力量,只要主力一败,则其余各军以及贵族私兵不堪一击,甚或可能作鸟兽散,如今公子安正在防守邵城,与我军正面对峙,所以邵城是其根本所在,也是其最后的防线,我军不能按照过去的方法,只是一味的推进,而是要绕到邵城的后方布置兵马,不能使邵国这支主力大军再度后撤,否则灭邵之战又将久拖,我吴国几十万大军抽不开身,便会让其余几个国家有机可乘,诸将谨记!”
  “如此说,我军不当立即进攻?这都把朕听糊涂了。”
  “不能。”唐艾摇头道,“邵国朝野人心浮躁,邵军将士更是低迷,我等需要一面布置大军,等待邵国庙堂生出歧义,我军寻机猛攻,必能一战灭邵!”
  “就按大将军说的办,诸位快去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