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大表哥-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之内两人的冲突就会彻底的爆发出来!”李璋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十分肯定的神色。
李璋这段时间也一直关注着辽国内部的情况,可惜辽国实在太远了,消息的传递严重滞后,比如辽国如果发生什么大的变故,消息传到东京时,说不定已经是一两个月后了,所以李璋怀疑萧耨斤与萧观音这两人的矛盾已经爆发,只是大宋这边还没有接到消息。
“如果真是这样,那对咱们大宋来说还真是一个天大的好事!”曹玮听到这里也连连点头道,辽国内乱,河北的压力也就轻多了,这让大宋可以腾出手做更多的事。
“山长,萧耨斤这个女人虽有野心,但我看她并无治国之才,如果她当政,辽国肯定会乱一团,您觉得咱们大宋是不是可以趁机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李璋这时忽然开口问道,这件事他也向刘娥等人提过,但却根本没有人理会,所以现在他想听一听曹玮这个老将的看法。
第四百三十六章 武将集团
“你想收复燕云?”曹玮听到李璋的话也不由得露出惊讶的表情看着他,这还是他第一次从一个年轻人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毕竟大宋这些年一直被辽国打压,很多人都已经放弃了收复燕云的想法。
“不错,本来我以前还不敢这么想,可是经过这次辽国之行,我却发现辽国内部矛盾重重,军事实力也在下降,只要我们抓住机会,一举突破辽军的封锁,收复燕云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李璋这时露出信心十足的表情道。
只见曹玮听到这里也露出凝重的表情,沉思了好一会儿这才再次道:“辽国可不是那么好打的,哪怕当初太祖皇帝横扫各国,最后却在辽国手下吃了大亏,至于后来真宗皇帝就更不用说了,澶渊之盟我们几乎全程处于守势,现在就算是辽国实力下降,但想要收复燕云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可是这件事迟早都要去做,山长您是军中老将,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燕云对咱们意味着什么,没有了燕云十六州,咱们大宋就只能在边境驻扎重兵,光是每年花掉的军饷就不计其数,大宋已经是不堪重负,再这么下去的话,迟早都会把咱们大宋的财政拖垮!”李璋说到最后时,也不由得露出十分痛心的表情。
北宋三大弊政:冗兵、冗官、冗费。其中冗兵和冗官是直接原因,正因为兵员和官员的数量太多,才导致财政的压力太大,否则以大宋的财政收入,也不会每年都让三司感到捉襟见肘,而冗兵除了国内的厢兵等情况外,庞大的边军也是一大问题。
听到李璋这么说,曹玮也再次露出沉思的表情,过了好一会儿这才缓缓的道:“你刚才说辽国两宫失和,会导致内乱,以你看来,这种内乱会达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可能大幅度削弱辽国的实力?”
“绝对会,萧耨斤这个女人好利无义,目光极其短浅,除了手段狠辣外,我实在看不出她有什么优点,等到她当政后,肯定会在辽国掀起一场极大的动荡,到时如果趁机出兵,极有可能一举夺回燕云!”李璋十分肯定的道。
萧耨斤这个女人也真是心狠手辣,据历史上记载,她刚掌权就杀了几十个辽国贵族,而且还把当年萧太后与耶律隆绪在辽国的改革全部废除,这对辽国才是最致命的,导致内部的矛盾更加严重,实力也再次倒退,甚至萧耨斤一度想废弃掉耶律宗真,立自己另一个儿子为帝,结果最后反倒是被耶律宗真算计,最后被囚禁一生。
“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到时也许是个好机会,不过对于这样的国战,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曹玮还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当下也再次开口道,他毕竟年纪大了,不像李璋这种年轻人这么激进,但他说的也没错,毕竟这可关系到大宋的国运。
李璋也理解曹玮如此谨慎的原因,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这样熟悉后来的历史,所以在曹玮见到辽国大乱之前,他也不敢确定是不是有收复燕云的机会,不过这没有关系,萧耨斤应该快要掌权了,相信她的表现肯定不会让大宋失望。
聊完了辽国的事,曹玮顺便又问了一下前段时间宫里大火的事,他虽然知道一些内情,但肯定不如李璋这种当事人清楚,李璋也简单的讲了一遍,不过有些不能说的他也没说,毕竟曹玮是武将,不方便对朝政介入太深。
“对了,第一批的学员明年就要毕业去军队了吧,不知武学安排好了没有,是去河北还是西北?”李璋这时忽然想到学员毕业的事,当下再次开口问道。
提到这件事,曹玮也难得露出几分笑容道:“都已经安排妥当了,你不在的这段时间里,我曾经组织学员去前线历练过几次,军中那帮老将眼光毒的很,而且也卖我的面子,所以等到第一批学员毕业后,都会安排到军中任职,只要他们表现好,武学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那可太好了!”李璋当即也兴奋的道。
大宋之所以能以文抑武,除了当初赵匡胤定下的基调外,也和武将们不争气有关,大宋的文官哪怕再怎么内斗,但他们毕竟都是读书人,背后有儒家这个庞然大物撑腰,在某些事情上的利益是一致的,用后世的话说,那就是文官有统一的思想做武装,有时候连皇帝也要对文官集团让步。
相比之下,武将们简直就是一盘散沙,虽然出过不少的兵法家,比如孙子、孙武、李靖等人,但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及孔老夫子,武将也没有形成什么统一的思想纲领,对上文官集团自然是十分吃亏,哪怕武将在某些时期能占据一定的上风,比如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初,但后期还是会被文官集团打压。
不过现在武学的出现却弥补了武将们的这个缺陷,如果日后军中的武将都出自武学,再加上武学除了教授兵法外,也一直向他们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同样的经历会让这些武将们更加团结,日后在面对文官集团时,也能更容易的形成一个统一的利益团体,从而达到与文官集团相抗衡的地步。
当然现在武学才刚开始,连第一批学员都还没有毕业,所以上面的这些都只能是李璋的设想,而且他也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当然不排队有些聪明人看出了他的打算,但李璋并不介意,因为他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除非他们能让武学直接关门,否则就只能等着武将慢慢的被整合成一个整体。
学员即将进入军队,李璋也十分关切的询问了一下这方面的事情,曹玮也详细的给他讲了讲,有些事情都是李璋离开的那段时间发生的,所以有必须让李璋了解一下。
“对了,刚才我在校场上见到一个看起来十分老成的学员,似乎年纪不小了,不知道山长你有没有印象?”李璋这时忽然想起刚才在校场见到的那个人,于是随口问一句道。
第四百三十七章 满门忠烈
武学连年扩招,现在光是学员就有一百两百多人,李璋也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希望从曹玮这里得到什么准确的答案,毕竟他也只是一时的好奇,那个满脸大胡子的学员怎么看都不像年轻人。
不过出乎李璋意料的是,曹玮听到他的询问先是一愣,随后就开口问道:“你见到的是不是一个满脸大胡子,看起来足有三十岁左右的学员?”
“没错,对方是不是军中来的,现在军中招募学员的年龄放宽了吗?”李璋也有些惊讶的点头道,看样子曹玮竟然还真认识对方?
“算是吧,不过他不是边军中选拔出来,而是从禁军中主动要求来的。”曹玮说到这里时,脸上也露出了几分赞赏的神色,看样子他不但认识对方,而且还十分熟悉。
“禁军?”李璋听到这里也露出惊讶的神色。
所谓禁军是指驻扎在京城一带的军队,当初大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全国最精锐的军队都编入禁军驻守在京城,而禁军也是各军中待遇最好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久不上战场的禁军早已经不堪大用,反而是西北与河北的边军越来越精锐。
不过禁军虽然战力低下,但却是个铁饭碗,特别是将门中的子弟,一般都喜欢安排到禁军中任职,即安全又有丰富的军饷可拿,而且升职也快,有这些人在,禁军能打仗才是怪事,所以武学在军中选拔学员时,都是直接在边军中挑选有功之士,这也算是对边军一种变相的奖励,所以禁军中的人应该不会来到武学才对。
曹玮也看出了李璋心中的疑惑,当下开口解释道:“这个人你可能不知道,但他的祖父和父亲你应该听说过,那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杨无敌,以及让辽军闻风丧胆的杨延昭……”
“他是杨文广?”没等曹玮说完,李璋就猜到了对方的身份,当即也十分惊讶地叫道,当初在河北时,他就听呼延守信讲过许多关于杨延昭的事,而且他也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杨延昭并没有一个儿子叫杨宗保,反而是演义中的杨文广才是他的儿子。
“咦?你知道文广的名字?”曹玮听到李璋一口叫出杨文广的名字,当下也十分惊讶的问道,杨文广只是禁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将官,虽然祖上很有名,但杨家在将门中也不算是特别有名,至少现在比不上他们曹家。
“哈哈~这也是巧了,我去辽国时路过遂城,呼延兄的火枪军就驻扎在那里,他也和我讲了许多关于杨老将军,以及杨家的事,所以我也知道杨老将军有个儿子叫杨文广,而且在禁军中任职。”李璋当下半真半假地笑道。
“原来如此,那就难怪了!”曹玮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大笑道,他都忘了呼延守信现在驻扎在遂城,那里可是杨延昭曾经驻扎过,并且数次大败辽军的地方。
“杨文广今年得有三十岁了,他怎么会忽然跑到武学中来做一个小小的学员?”李璋这时再次好奇的追问道。
按照原来的历史,杨文广其实也可以算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将领,他先是在禁军中任职,后来曾经随名将狄青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后来还曾经驻扎过西北与西夏人交战,并且多次打败西夏大军,算是颇有作为,当然杨文广在军事上的表现依然无法与他的祖父和父亲相比,与曹玮这样的名将更是差距巨大。
“文广今年三十有三了,连儿子都成年了,甚至他儿子今年也刚来武学,他是去年来的,比他儿子就早一界,有时候父子两人同在校场操练,想想都挺尴尬的。”曹玮说到最后时,也不由得有些唏嘘的摇了摇头。
“为什么啊,有杨老将军的功劳在,杨文广应该能在禁军中混个不错的职位吧,日后若是各地有了叛乱,他也可以‘班行讨贼’,只要有本事立下军功,日后升迁也不是问题,何必跑来武学中吃苦?”李璋听到这里更加惊讶的问道。
所谓班行讨贼,其实就是按照为官的次序随军出征,这也是禁军武官最常见的升迁之路,禁军虽然很少有打仗的机会,但禁军中的将官时不时会被派出去随后出征,虽然不是真正的独领一军,但却可以分来不少的功劳,日后升迁自然也更快,事实上历史上的杨文广就是靠着平定陕西各地的叛乱而得到的升迁。
“哪有那么容易,禁军中到处都是被各家塞进去的人,如果按照排资论辈,以文广的年纪,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有领军的机会,他这个人素有大志,当年就想去边军中任职,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只能去了禁军,这些年他在禁军中也不得志,去年他特意找到我,无论如何都要来武学,我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也不好拒绝,于是只能答应了下来。”曹玮最后再次叹了口气道。
杨文广算是曹玮的子侄辈,当初杨延昭在世时,两人的交情也相当不错,毕竟英雄重英雄,甚至在河北时,两人还曾经互相配合攻打过辽军,可惜杨延昭比他大十几岁,在大中祥符年间就去世了。
李璋听到这里也点了点头,将门其实本来可以作为一个武将集团与文官集团相抗衡,但可惜将门却不争气,内部也是一盘散沙,早就被文官集团打压的不成样子,杨文广这种名将之后也的确不容易进到边军中,比如呼延家这帮子猛将,如果不是李璋,呼延守信现在也只能在禁军中混个小官职。
“说起来文广也真是够拼的,为了早日进到军中,连脸面都不要了,三十多岁的人了,却还和一帮刚成年的孩子一起操练,而且日后进到军中也要从底层将官开始做起,不过我相信以他的才能,只要有仗打,日后肯定可以快速崛起为军中名将!”曹玮这时再次开口道。
他是看着杨文广长大的,所以对杨广的本事也极为赞赏,如果不是造化弄人,现在杨文广早就应该成为军中的中高层将领,至少不会比他的儿子曹俣差。
李璋也十分赞同曹玮的话,因为据他所知,杨文广之所以能够出头,据说还是受到范仲淹的赏识,可惜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而且当时大宋与西夏议和,他也失去了获得军功的机会。
直到后来随狄青平定侬智高的叛乱,这才彻底出头,那时的杨文广已经五十多岁,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早已经错失了最黄金的岁月,而在他七十五岁时,还驻扎在河北与辽军交战,而且还向朝廷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可惜没等朝廷的回复,他就在当年去世了。
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暗叹一声,杨家祖孙三代与辽国征战,杨老令公被俘不屈绝食而死,杨六郎更是多次打败辽军,他驻守的遂城甚至被辽人称为“铁遂城”,杨文广努力一生,到死都还想着收复燕云,可谓是满门忠烈,如果大宋的将军都像他们这样,哪里还用得着担心辽国?
“对了,说起文广,我打算把他调到第一期的学员中,让他明年早点去军中,毕竟他家传的武艺兵法都十分精通,甚至有些教官都比不上他,呆在这里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早点去军中历练一下,你觉得如何?”曹玮这时忽然又想到一件事,当下征求了一下李璋的意见道。
“我没意见!”李璋当即表态道,像杨文广这种人才,呆在武学的确是在浪费时间,听曹玮的意思,估计他这些年在禁军中干的十分憋屈,不过想想也正常,禁军中大都是混吃等死的人,杨文广这种心有大志的人进去自然会显得格格不入。
看到李璋同意,曹玮也十分高兴,当下拉着他又聊了一些闲话,比如他知道李璋新添一女,所以也问了一下李璋家中的情况,李璋这时刚好准备了一份满月酒的请帖送给曹玮,这让曹玮也十分高兴的接了下来。
下午的时候,曹玮召集武学中的重要人员来自己这里开会,顺便也把李璋介绍给众人,那些武学的老人都认识李璋,这时也纷纷打招呼,新来的教员也都听说过他,而且现在李璋官复原职,本来就是武学中的二把手,所以他的上任也十分顺利。
本来曹玮还想召开一次武学的全员大会,让学员们也都认识一下李璋这位学监,但李璋却觉得没必要搞这些,所以就婉拒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也天天家里、武学两头跑,特别是武学,规模大了几倍,人数也多了,事情自然也更加繁杂,他刚接手有些地方还是不太熟悉,所以自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了解。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璋也很快熟悉了手中的事务,毕竟他以前就是学监,所以适应的也很快,然而就在这天,李璋起床后正准备去武学,却忽然接到一个震动天下的消息:刘娥重病!
第四百三十八章 刘娥重病
又一年的冬天来临,皇宫大内也越发的寒冷,李璋与赵祯脚步匆匆的穿过重重的宫殿,最后来到刘娥居住的宝慈殿,垂拱殿是刘娥处理政务的地方,宝慈殿才是太后的寝宫,只不过刘娥很少在这里居住,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垂拱殿处理政务累了,就索性在那里休息。
“陛下,御医怎么说?”李璋边走边向赵祯询问道,今天早上,李璋正准备去武学,忽然接到刘娥重病的消息,这让他也立刻进宫,只是内宫不是他能随意进出的地方,幸好赵祯早有准备,先派人接他去了福宁殿,然后两人这才一起赶往宝慈殿。
“很严重,昨天晚上大娘娘忽然发病,御医虽然全力抢救,但现在大娘娘还在昏迷之中,我在大娘娘那里守了大半夜,今天早上才回宫休息了一会。”赵祯这时满脸疲倦的开口道。
李璋听到这里也再次心头一沉,刘娥的年纪本来就不小了,再加上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政务,平时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这也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之前自己去辽国的那段时间,她就已经大病过一次,这次很可能是旧病复发,只会更加严重。
不一会的功夫,李璋和赵祯终于来到了宝慈殿,还没进去就闻到一股浓重的中药味,大殿中也有不少人在等候,其中的杨太妃,另外还有张皇后等人,甚至妙元也在这里,只是李璋不方便和这些人打招呼,只能老老实实的站在赵祯身后。
“大娘娘醒了吗?”赵祯快步上前向杨太妃问道,之前他本想守在这里,可是杨太妃怕他太累也病倒了,所以无论如何都让他回去休息一会,毕竟现在刘娥病倒了,如果赵祯再病倒,那大宋可就真的要乱了。
“还没,不过御医说病情已经稳定下来了,姐姐可能随时都会醒来。”杨太妃这时轻声回答道。
听到杨太妃的话,李璋和赵祯也都是松了口气,这时只见有御医从里面出来,于是两人也立刻上前询问了一下刘娥的据病,果然不如李璋所料,刘娥这是旧病复发,而且与她平时太过操劳有关,再加上她最后心情郁结,这才导致病情复发。
李璋听完御医的介绍也是暗叹一声,刘娥的心情郁结,自然是和那天大火的事有关,事实上自从那天之后,刘娥的精气神就少了大半,整个人更是苍老了许多,再加上每天又要负担浓重的政务,哪怕是年轻人恐怕也受不了。
“醒了,太后醒了!”就在这时,忽然只见一个宫女一脸喜色的从房间中跑出来禀报道,这让李璋他们全都露出高兴的神色,赵祯更是第一个迈步走了进去,李璋也想进,但最后却还是没有跟着进去,毕竟没有刘娥的召见,自己实在不方便进去。
不过就在赵祯刚进去不一会,只见大太监罗崇勋却出来请李璋进去,于是李璋这才迈步进到刘娥的寝宫,这也是他第一次来这里,以前见刘娥都是在垂拱殿,相比规模宏大的垂拱殿,这座寝宫的规模却小得多,只是更加精致一些。
进到寝宫之后,李璋也很快见到了病床上的刘娥,只是这时刘娥的脸色白的吓人,脸上的皱纹也更深了,这时正半躺在床上,旁边的赵祯拉着她的手坐在床边,脸上也露出十分悲伤的神色。
“参见太后!”李璋进来后立刻向刘娥行礼道。
听到李璋的声音,刘娥半闭的眼睛也缓缓睁开看了他一眼,随后这才用微弱的声音道:“不必多礼,你也坐吧!”
李璋也没有客气,当下找了把椅子坐在赵祯的旁边,只见刘娥这时喘了几口气,似乎积攒了一些力量这才再次开口道:“刚才哀家已经告诉陛下,这段时间由他暂时代理政务,李璋你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是陛下最信任的人,日后若有什么事情,你也要全力协助陛下!”
“太后放心,李璋定不会让太后失望!”李璋这时也眼睛微红道,他知道刘娥其实是在提前交待后事,虽然她现在醒了,但天知道能不能扛过去,如果她万一走了,那么赵祯就能顺理成章的接掌皇权,而李璋则是刘娥留给赵祯的帮手。
其实李璋也知道,刘娥这几年一直打压自己,哪怕是立了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赏赐,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李璋知道了赵祯的身世,另外刘娥也打算把李璋留给赵祯,毕竟她如果对李璋赏赐太多,日后赵祯当政,恐怕会对李璋赏无可赏,这对李璋和赵祯都不是什么好事。
听到李璋的话,刘娥也轻轻的点了点头,随后又看向赵祯道:“陛下,这几年哀家一直不肯还政于你,你肯定心存怨恨吧?”
“大娘娘不要乱想,儿臣从来没有怨恨过大娘娘!”赵祯这时也流着眼泪道,虽然他和刘娥之间的有过分歧,但在他看来,刘娥毕竟是自己的母亲,现在看到她的样子,一向重感情的赵祯也感觉心如刀绞。
听到赵祯的话,刘娥却是露出一个虚弱的笑容,过了片刻这才再次开口道:“陛下你从小就是个仁厚的性子,这点哀家相信你,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哀家一直担心你无法压制朝堂上的大臣,所以才一直不肯让你接管政务。”
说到这里时,只见刘娥顿了一下接着又道:“不过现在哀家的身体不行了,你也要学着去处理政务,有什么事情多找大臣们商量一下,但大臣们的话也不能尽信,这帮人背后各有自己的利益,你要学会懂得分辨,如果实在不知怎么决定,就和璋儿商量一下,他肯定不会别人那样蒙骗你!”
“儿臣知道,大娘娘您不要再说了,多休息一下,您的病肯定会好的。”赵祯这时流着眼泪再次劝道,旁边的李璋听到这里也感觉鼻子一酸,眼泪也涌了出来。
只见刘娥说完上面的话后又停了好一会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