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大表哥-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宋军对付这种坚固的城墙却十分有经验,只见这时有人抬着大桶跑过来,然后把桶里的醋泼到夯土上,结果坚固无比的夯土立刻变得像豆腐一般,很快被挖出一个大洞,攻城筒也被塞了进去,然后长长的引线被点燃,狄青等人也立刻倒推着龟车往后跑。
“轰隆~”随着一声巨响,正在向前狂奔的狄青等人只感觉后背猛然传来一股推力,笨重的龟车似乎也变得像纸一下轻便,只是他们整个人也被吹的向前飞扑,眼前也一阵阵发黑,有人甚至忍不住“哇”的一声吐出一口黑血,这是被爆炸的冲击波震伤了内脏。
狄青也被震的脑子发晕,不过这时他还强忍着坐起来,扭过头看向被烟尘弥漫的城墙,随着一阵风北风吹过,烟尘也随之消散,露出城墙上一个坍塌形成的缺口,破碎的土石中夹杂着不少党项人的手脚与内脏,而两侧城墙上也被清空了一段,到处都是倒在城墙上痛苦呻吟的党项人。
“杀,进城之后三日不封刀!”主将赵振看到这个机会,当即也是亲自大吼一声,随着这句话被传下去,整个宋军也随之沸腾起来,无数人举着盾牌冲向城墙上的缺口,而这时党项人也反应过来,立刻组织弓箭手反击。
不过这时再多的箭雨也挡不住宋军的脚步,很快就有宋军冲到缺口,随后与党项人发生了肉搏战,党项人都是天生的骑兵,如果让他们骑在马上,一人能单挑五个步兵,可若是没有了马匹,他们就成了半残废,根本挡不住宋军的精锐步卒,这也使得宋军很快占据了这个缺口,并且开始向两侧的城墙漫延。
“将军,若是三日不封刀,恐怕日后再攻打兴州时,党项人只会抵抗的更加激烈,到时恐怕就别想招降党项人了。”就在这时,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大将有些迟疑的向赵祯道,所谓不封刀,其实就是三日之内宋军可以随意在城中杀人、抢劫等等,可以说仅仅比屠城仁慈那么一点点。
“无妨,朝廷这次出兵党项,其实就是想要立威,所以这一仗必须要杀的敌人胆寒,让境外的人看到咱们大宋的强硬与残忍,这样等到他们想要再入侵咱们大宋时,也要掂量一下自己能否承担咱们大宋的怒火!”赵振这时却是十分淡定的道。
第四百八十章 西平府之战(下)
西平府城墙被炸开,宋军也立刻占据缺口,并且清理出一条通道,赵振亲自指挥着大军杀进城中,不过城中的党项人却不甘失败,这时依然组织起重重反击,想要将宋军赶到城外。
然而很可惜的是,党项人根本不习惯巷战,骑兵在城内也发挥不出太大的作用,反而容易被步兵利用地形克制,这也使得党项人的数次反击都被宋军击退,反而还丢失了大片的街道,最后赵振也亲自进城指挥清剿,结果剩下的党项人也终于抵挡不住,打开另一道城门后仓皇逃出。
不过赵振却早就在城门外埋伏了一支骑兵,当党项人刚逃出一半时,这支骑兵忽然杀出,将党项人截成两段,后面主要是党项人的家眷与物资,结果全都被留在城里,随后这支骑兵将前面的党项人追杀出上百里,无数党项人倒在逃亡的路上,最后大宋收兵时,真正能逃出去的党项人还不到两千人。
能逃出去的党项人还是十分幸运的,西平府城中的党项人却迎来了宋军的报复,三十年前,李继迁打下当时还叫灵州的西平府时,对城中的汉人进行了残酷的清洗,甚至一度导致城中再无汉人的踪迹,后来为了让汉人帮他们种粮食,这才抢掠了不少人口,不过这些汉人大都生活在城外做农奴,生活也极其悲惨,大宋的军队到来后,许多汉人也为宋军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将军,城西已经肃清,没有逃跑的党项贵族已经全部被抓来,请将军处置!”曹俣身上带血的大步来到城主府,然后向赵振和行礼道,他们来的时候城主府已经空了,所以赵振就暂时进驻到这里休息。
“干的不错,抓人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反抗?”赵振先是赞许的点了点头,随后这才再次问道。
“有,这些党项人都是之前来不及逃出去,这才缩在府中顽抗,所以在抓人的时候还死了几个兄弟。”曹俣再次回答道,之前的拦截使得大部分党项贵族都来不及逃出去,现在都在城中各处不肯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大宋肯定不会轻易的放过他们。
“敢反抗者,诛!”赵振这时却是面色冷酷的再次下令道,所谓“诛”,可不是只杀一人,而是若是有人反抗,那么全家就要受到诛连,换句话说,赵振这是要让手下大开杀界了。
曹俣听到这里却是一愣,随后看了看左右这才有些犹豫的上前一步道:“将军,若是杀人太多,会不会引起朝堂上众位大臣的注意,万一有人因此而参奏将军的话,恐怕……”
曹俣也是出自好心,作为这些年来第一次率兵出征境外的将领,赵振本来就容易遭人嫉妒,更何况这次不是文官领兵,说不定许多人都盯着赵振,等的就是他犯错,现在西平府已经打下,若是杀人太多,说不定会被人说成是“滥杀无辜”,到时如果这个罪名扣实了,恐怕赵振就算立了大功也要倒霉。
赵振自然也知道曹俣是出自好心,不过只见他这时却自信的一笑道:“放心吧,就算是朝中有人要给我扣帽子,到时也会有人帮我,绝不会因此而获罪!”
“可是就算将军朝中有人,也没必要杀掉这么多党项人,毕竟将军的名声万一……”
没等曹俣把话说完,只见赵振却是摆手打断他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过虚名对我们来说根本没什么用,我更看重实利,咱们这五万大军虽然是边军中的精锐,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见血太少,这点你也应该清楚!”
曹俣听到这里也露出复杂的神色,这几年西北虽然冲突不断,但一般规模都不大,而且还是固定的几片区域,这也使得能够接触到实战的军队并不多,哪怕他们抽调出来的五万精锐,其中也有不少人是第一次上战场,而见过血的士卒与没见过血的士卒简直是天差地别,这点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
“将军是想拿西平府练兵!”过了好一会儿,只见曹俣这才缓缓的道。
“是啊,西平府虽然是党项的军事重镇,但据我们得到的情报,黄河对岸的兴州才是党项的根基,那里的守兵数量就算比咱们少,但肯定也有限,而且又有城池可以依靠,咱们非但不占优势,反而还处于劣势中,所以借着西平府让兄弟们见见血,增长一下士气,免得那帮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出洋相!”赵振这时再次解释道。
当然赵振还有一件事没说,那就是在他接到任命之时,曾经收到一封密信,这封信是朝中一位炙手可热的大人物所写,信中给他分析了一些朝中的情况,并且对他做了一些承诺,这也是他敢放手杀人的主要原因。
三日之后,占据西平府的宋军这才封刀,本来光是守军就有两万,人口更是超过十万的西平府,现在人口却已经不足一半,这主要是因为党项全民皆兵,只要是成年的男子就是战士,所以宋军在占据这里时,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哪怕到了现在,依然有零星的抵抗出现,不过这已经不影响大局,活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妇嬬老弱。
不过就算是这样,赵振依然宣布整个西平府城实行军管,城中的所有物资全部上缴,然后统一分配,等日后自然会有其它人接管这里,到时来的很可能就是屯田的军队,而这些女人刚好配给军中的单身汉为妻。
随着西平府的稳定,赵振也再次起兵赶往兴州,两天后与周美的先锋军汇合,不过这时想要渡河却是一个问题,毕竟黄河这么宽,而且对面的党项人也早就做好了迎敌的准备,在宋军渡河时肯定会受到对方的迎头痛击。
不过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赵振的主力大军来到黄河岸边后,一不搭浮桥,二不靠舟船,就这么一直静静的驻扎在黄河岸边一动不动,而对面的李元昊也集结大军在对面守候,双方不约而同的都不愿意渡河。
赵振按兵不动的消息也很快传到后方,然后通过皇城司的飞鸽传书送到了京城,而当赵祯得到这个消息时,也立刻召来吕夷简、曹玮等人前来商议,当然李璋肯定也在,事实上这段时间赵祯刚接手政务,许多事情都还不熟悉,也需要有人时时提醒,另外刘娥的葬礼马上就要举行了,所以这段时间李璋也经常呆在宫里。
“赵振在黄河岸边按兵不动,而且也没有造浮桥和船,他到底有什么打算?”等到众人到来之后,赵祯也没有废话,直接将自己心中的疑问讲了出来道。
“陛下不必担心,臣以为赵振很可能是在等!”这时只见曹玮第一个站起来道,他年纪大了,特别是腿脚不太好,所以来到垂拱殿后赵祯也立刻赐座。
“等?等什么?”赵祯这时有些不解的问道。
“难道是在等黄河结冰?”这时旁边的吕夷简忽然开口道。
“结冰!黄河什么时候会结冰?”赵祯听到这里也不终于一拍脑袋,他差点忘了黄河会结冰,不过现在还不到十月,京城这边已经开始结冰了,只是不知道黄河那边会什么时候结冰?
“西北那边更冷,一般比京城更早结冰,但是兴州那段黄河水流比较湍急,水中的泥沙也比较大,所以不太容易结冰,不过一般等到十月中旬左右时,河面肯定会被冻上!”李璋对黄河还算熟悉,而且他还去过西北,所以这时也开口解释道。
大宋这个时期的气候与后世还是有所不同,简单来说这个时期的气候在冬天时更冷,夏天却不像后世那么热,相比之下,前唐时的气候与后世更像,只是后来天气越来越冷,也造成游牧民族南下,这才形成了辽宋两分天下的局面。
“十月中旬,那不是大娘娘要下葬的日子吗?”赵祯听到李璋的回答也是一愣道。
“差不多,其实赵振也是在赌,他赌黄河结冰前不会下大雪,否则若是遇到大雪封路,大军与后方的补给就会断绝,到时大军就只能缩回刚打下来的西平府中休养,等到来年再出兵攻打兴州了。”这时曹玮也再次开口道。
西北的大雪十分可怕,有时甚至能把房子埋在雪下,而且积雪在整个冬天都不会融化,所以在冬天用兵是极其危险的,而且没了补给,大军也打不了仗,这会给兴州的李元昊做出喘气之机,到时说不定会出现什么变故。
“那如果真的在黄河冰封前被大雪封路,会给这一仗带来什么影响?”赵祯这时再次有些担心的道,毕竟这是他亲政后第一次这么大的军事行动,所以他也不想出现任何问题。
“陛下放心,如果大雪封路,咱们这边动不了,党项那边同样也动不了,等到明年开春时,咱们可以继续打下去,可党项人却拖不下去,毕竟他们人少地乏,根本无法与咱们拼消耗,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曹玮说到这里也忽然停顿下来,同时眉头也皱了起来。
第四百八十一章 皇帝真累
“需要担心什么?”赵祯这时再次有些忍不住的追问道。
“启禀陛下,可能是我想多了,不过我觉得如果我是李元昊的话,说不定会选择斩避锋芒,比如等下兴州城带着人口向西迁移,这样可以保存大部分的实力,等到咱们松懈之时,他很可能会卷土重来!”曹玮当下将自己的担心讲了出来道。
“你说李元昊有魄力扔下兴州逃跑?”赵祯听到这里也震惊的高声道,不但是他,旁边的吕夷简也同样露出惊讶的神色,因为这个可能性实在太小了,倒是李璋却是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陛下有所不知,臣虽然没有见过李元昊,但当年却收集过关于此人的一些信息,本来我以为他被李都尉炸成残废后,会一蹶不振下去,却没想到他非但没有沉沦,反而振作起来差点就能再次统一党项,由此可知李元昊此人能屈能伸,他也清楚的知道党项与大宋的差距,在面对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时,他选择撤退也是十分明智的行为!”曹玮这时也十分慎重的开口道。
听到曹玮的话中提到李璋,赵祯和吕夷简也都看向了他,这让李璋也立刻开口道:“李元昊这个人十分可怕,如果他真的做出退出兴州的决定,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如果真是这样,那现在赵振按兵不动,万一对岸的李元昊趁机逃跑的话,岂不是要糟糕了?”赵祯也更相信李璋的话,这时也露出焦急的神色道。
“陛下放心,西北的冬天更加可怕,李元昊不可能在这个时候逃离兴州,而且赵振就在河对岸,如果李元昊那边有什么大的动作,也瞒不过他的眼睛,所以李元昊就算是要逃,也要等到明年春天才有可能。”曹玮这时再次开口解释道,对此李璋和吕夷简也都深表赞同。
赵祯听到这里也终于松了口气,随后又与曹玮商议了一下接下来可能的战况,他毕竟还是年轻,又是第一次经历战事,所以有些沉不住气,有些事情不问明白他依然放心不下。
等到询问过战事后,赵祯这才让曹玮退下,然后又与吕夷简商议了一下政务,而李璋则一直在旁边陪着,不过对政务方面他一向不怎么插嘴,只有赵祯询问时,他才会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
最后吕夷简也退下了,大殿中只剩下赵祯和李璋,这时赵祯也露出几分疲惫的表情道:“做皇帝真累啊,每天都有这么多的事情需要操心,我感觉自己都快撑不住了!”
看着赵祯捂着脑袋头疼的样子,李璋却是淡定的一笑道:“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你是皇帝,天下共主,自然有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你来操心,不过现在主要是你刚亲政,对大臣和政务也不是太熟悉,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事情要自己操心,等到你熟悉之后,把专门的事情交给专门的大臣去办就行了,你只需要把持大局,到时就轻松多了。”
“可是……我记得大娘娘不是这样的,她好像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处理,朝堂上许多人也称赞大娘娘十分勤政,而且大娘娘也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我把事情都交给大臣,会不会出什么问题?”赵祯听到李璋的话却是迟疑了一下问道。
“我可不希望你像太后那样事必躬亲,虽然这样做的确有好处,比如将大权集于一身,对朝政的把握也更加精细,可是这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你看看大娘娘自从执政之后,整个人就老的飞快,你虽然年轻,但如果像大娘娘那么消耗精力的话,恐怕……”
李璋说到最后没有再说下去,虽然大殿中只有他们两人,但现在赵祯毕竟是皇帝,有些比较忌讳的话还是不方便说出口,否则被人听去容易带来麻烦。
赵祯听到这里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的确,当初刘娥刚当政时,其实整个人显得很年轻,甚至还是只是中年贵妇的模样,可是仅仅十年时间,刘娥就已经衰老的不成样子,而他如果也事必躬亲,恐怕也难以长寿。
想到这里,赵祯也看向李璋笑道:“多谢表哥的提醒,以后我会注意的,不过说到大娘娘,安葬的事准备的怎么样了,这件事一直是表哥你负责,我可是十分放心的!”
“安葬的事已经准备完毕,现在就等着安葬的日子到来了,到时陛下也要亲自送太后去皇陵,可能需要花费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回来。”李璋这时立刻回答道,他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也放在刘娥的葬礼上,因为停灵的时间长,所以葬礼也准备的十分充分。
赵祯听到这里也点了点头,刘娥虽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毕竟有养育教导之恩,特别是她没有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才给了他们母子团聚之日,这也是赵祯感激她的主要原因之一。
“安葬那天我肯定要去的,而且前天我听母亲说,她也想送一送大娘娘,到时就请她与小娘娘等人一起去吧!”赵祯当下再次开口道,他母亲李顺容已经被尊为太后,不过相比刘娥,李太后却是个安静贤淑的性子,平时都是呆在宫中不见外人,也从来不参与朝政,这也让不少大臣松了口气。
“没问题,到时我会安排的!”李璋当即点头道,不过说到这里时,他忽然露出犹豫的表情,过了片刻这才开口道,“不过在太后安葬之前,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没有确定下来,现在礼部的那些官员也是争吵不休,我估计最后还是要吵到你面前。”
“什么事情?”赵祯听到这里也有些头疼的揉了揉脑门两侧的太阳穴道,刘娥生前有太多的逾越之处,这也使得她的葬礼存在着许多争议,为此他已经不止一次听礼部官员的争吵了,本以为过几天就要安葬了,却没想到最后还有这样的问题。
“这件事还是与太庙有关。”李璋这时也苦笑一声道。
第四百八十二章 该谁进太庙?
又是太庙,刘娥生前因为祭拜太庙的事,就已经搞得满城风雨,可是谁也没想到刘娥去世后,却又因为太庙而再次引发了一场风波,这次同样也是因为进太庙的事,只是这次不是刘娥亲自进去,而是她的灵位要进太庙。
皇后在生前虽然没有资格进太庙,但是等到她们去世后,灵位却可以进到太庙,而且还要与皇帝的灵位摆放在一起,供后世子孙祭奠,一般来说皇后只有一位,当然也特殊情况,比如赵恒就有三位皇后,第一位是潘氏,只是这个女子短命,赵恒还没登基就去世了,所以后来才被追封为皇后。
第二位则是郭皇后,然后很可惜的是,这位郭皇后也不长命,在三十二岁时也去世了,最后才轮到刘娥做了赵恒的皇后。当然后来又追封了两位皇后,那就是赵祯的生母李氏追封为章懿皇后,以及杨太妃追封为章惠皇后。
现在李氏与杨太妃都还在世,而且她们两人也不是赵恒亲自册封的皇后,所以暂时不在讨论之中,而潘皇后去世时赵恒还没有登基,所以也排除在太庙之外,如此一来,有资格进太庙陪赵恒的皇后就剩下两人,那就是郭皇后与刘娥。
相比早逝而且声名不显的郭皇后,刘娥显然更有资格进太庙,但是以前刘娥把大臣们压制的太狠了,这也使得许多人对刘娥心怀不满,以前刘娥在世时自然无人敢明着反对,但现在刘娥去世了,他们却把这股不满发泄出来,比如在皇后灵位进太庙这件事上,许多大臣都建议请郭皇后的灵位进太庙,因为她才是赵恒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后。
刚开始这件事还只限于礼部内部的争论,但是很快就吵到了朝堂上了,结果很快又出现了第三股声音,这股声音也代表着赵祯的想法,那就是他希望由自己的生母李太后进太庙,虽然李太后现在还在世,但日后若是驾崩,自然该由自己的生母进太庙陪自己的父亲。
当然赵祯并没有直接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讲出来,但朝堂上最不缺的就是揣摩上意的大臣,所以很快就有人代赵祯说出了他心中的想法,这也取得了赵祯的支持,结果这股势力也很快成为朝中最大的声音,无论是支持刘娥还是支持郭氏的人,都无法与支持李太后的势力相比。
这天早朝,朝堂上又因为上面这件事吵了起来,最后虽然暂时没有做出决定,但还是显露出支持李太后日后进太庙的决定,这也让不少大臣的态度有所松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下次朝会很可能就会把这件事定下来。
朝会结束后,李璋陪着赵祯回到垂拱殿,后天就是护送刘娥的棺椁离开京城去皇后的日子了,所以有些事情还需要两人商量一下。
不过这时李璋心中也十分的纠结,对于谁进太庙陪赵恒这件事,他一直没有发表什么明确的态度,因为他对这件事也是左右为难,双方都是他尊敬的长辈,所以他也不知道该帮哪一边?
赵祯似乎也知道李璋心中的为难,所以也没有逼李璋表态,这时也开始商议后天护送棺椁的事,李璋也打起精神将护送棺椁的详细事宜仔细的讲解了一番,赵祯如果有哪里不满意的地方,现在还可以修改。
“太后驾到!”就在这时,忽然只听一个高亢的声音传来,随即就见李太后缓缓走了进来,赵祯和李璋也急忙站起来先皇行礼道,“儿臣参见母后!臣参见太后!”
“不必多礼,后天就是太后娘娘去皇陵的日子了,不知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李太后这时微笑着开口问道,她虽然也被尊为太后,但在提到刘娥时,她依然使用“娘娘”的尊称,似乎甘心居于刘娥之下。
“启禀母后,我与表哥商量的差不多了,应该不会出什么差错!”赵祯这时上前亲自搀扶着李太后,然后请她坐下道,经过那么多年的幽禁生涯,李太后的身体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因为思念赵祯,导致她的两鬓早早的生出白发,看起来似乎有些苍老。
“没有差错就好!”李太后听到这里点了点头,随后这才看了看赵祯开口道,“我听说朝堂上因为谁的灵位进太庙之时发生了争吵,是不是真有其事?”
“这个……”赵祯听到这里也是一愣,随后这才点头承认道,“不错,朝堂上的确因为这件事发生了一些分歧,不过母后是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