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4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间新搭建起来的“行台”之内,炉火荜拨。
  一张硕大的圆桌放在了房间正中。
  原本会盟那都是尊卑有别的,谁坐在什么位置都是有说法的,但今天不行,不得不反传统。
  墨家根本不认尊卑有别,再说墨家当年拒绝了周天子的册封,这算什么?
  按说这算“子”,所谓夷狄皆子,低于公侯伯一头,但当年吴国也是称王,最后黄池会融入诸夏体系之后才改成伯爵,楚国打着次王非彼王的擦边球也是活的好好的,墨家连个爵位都没有却不可能真的把他们当蛮夷子爵。
  而且这一次是类似于当年的弭兵会,但又不太一样。
  第二次弭兵会的参与方,不是诸侯,而是诸侯之下的各个实权大夫。
  但百余年过去,各国势大的诸侯要么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要么就被王权逐渐削弱,再不复当年大夫会盟的情势。
  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也只能按照墨家所谓“皆天之臣、各国平等”的理念,围绕在这种圆桌上,不论尊卑,只以各个代表所体现的各国“主权”而平等。
  若不然也实在是没有办法。
  像是适,他连个正统的士都不是,更别提大夫卿诸侯。
  但现在不准他和魏楚韩国君平等而坐,只怕魏楚韩自己都不会答应。
  适若是和魏楚韩国君平坐,那么代表着各国的大夫也会不满意:论起来我们至少是个大夫,他鞔之适还是庶民呢,凭什么他要坐在我们的上首?
  一如渑池会上,敲个鼓打个节拍那都涉及到国辱,今天这个诡异的会盟只能用和稀泥的方法,要不然今天这件事就没法谈。
  围坐之后,各国的表演就此开始,都想要争取最大的利益。
  当年第二次弭兵会是两超数强多弱的格局,晋楚往那一坐,你来我往是为了争夺势力范围,楚国当时处在下风,已经做好了带匕首穿皮甲掀桌的准备。
  这一次“弭兵会”天下的格局已经改变,不再是两超数强,而是处在一种各国皆强但隐隐有一强多弱的格局了。
  隐阳一战魏楚虽然大战了一番,不过也就只是为了争夺谈判桌上的优先,毕竟双方默契地停战了,而且默契地选择了一场规模不算太大的战争。
  唯独超出魏韩预料的,就是四万多机动兵力全军覆没,使得魏韩在中原地区彻底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只能选择防守。
  非是说魏韩在中原就剩下那么点兵了,而是在中原地区的野战机动兵力就这么多了,真要是打起来拆了东墙补西墙是不可能的。
  楚国占了个便宜,但若是楚国的变法已经完成,楚王肯定会抓住歼灭魏韩野战机动军团的机会,再次兵临洛阳驻扎黄河。
  奈何楚国想要的只是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完成变法,以求战略收缩之下积蓄实力。
  况且,楚王也有自己的判断。
  若趁此机会夺回大梁,楚国等同于顶在了墨家西出豫东的第一线。宋国已经被楚国放弃,得到大梁就意味着想要稳住大梁必须要让宋国成为楚国附庸,这一年楚国做不到,那自然也就不希望夺回大梁去替魏韩挡墨家的扩张。
  魏韩实际上已经慌了,一是没想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当年被三晋压着打的楚国十余年的隐忍编练之后,新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强;二是实在没想到楚国打出来一场歼灭战,使得魏韩在谈判桌上处在了极为不利的局面。
  楚国的底线,肯定是想要许和鄢陵,从而使得楚国在郑地的防线左右联通,不至于被魏韩分割。
  魏韩知道楚国的底线,但是不知道楚国在取得了这场大胜之后是不是会提升价码。
  墨家在成阳展示了泗上义师当年击溃越国齐国的底气,也威慑住了齐卫等国,现在魏韩不清楚的是墨家的真实态度。
  墨家的《报天下人书》说的清清楚楚,但魏韩绝对不相信这是墨家的真实态度。
  因为现在这是不可能同意的事,所以魏击韩猷公叔痤等人都认为,墨家这是漫天要价等着就地还钱。
  先说的这么大,然后再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以逼迫魏韩答允。
  可问题在于,魏击和公叔痤琢磨了半个月,没琢磨出来能给墨家什么。
  成阳廪丘那肯定是不可能给墨家的,给了那里,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局面就彻底毁了,很容易被墨家直插黄河。
  成阳地区是富庶重城,也是能够集结兵力依托济水组织防御的最佳地点,放弃成阳廪丘,等同于墨家随时想打魏齐就能打,那是墨家向北的最佳集结地。
  因而在这一次会盟召开之前,魏齐之间已经秘密达成了一些一致的意见,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墨家成阳廪丘,两国一起用“义”来施压。
  剩下的都和墨家不挨边了,宋国的事,本来可以作为一个筹码:以承认宋国换取双方弭兵。
  可问题是现在魏韩经过隐阳一战,已经没资格用宋国来威胁墨家了,宋国已经是墨家的东西了,这还怎么讨价还价?
  魏韩今天的局面,其祸根在十余年前的大梁榆关之战就已经埋下了祸根,或者说是从否决了吴起先西后东战略之后就埋下的祸根。
  文侯时候魏国强势,东征西讨,三晋伐齐势如破竹,越国还能在后面敲打齐国。
  那时候魏国想要的,是泗上的霸权。所以否决了先西后东的战略,准备拿下大梁、借助王子定之乱的机会,染指泗上。
  当时墨家还没有展示出可以对抗魏国的力量,在魏韩看来,泗上霸权要面对的敌人就是齐、越、楚。
  三晋伐齐,齐国的战斗力让魏国认定,谋取泗上霸权,齐国就是个渣渣敌人。
  结果吴起帅军忠实地执行了战略,大梁城一战打的楚国死伤惨重。
  然而……文侯去世,吴起帅军在外被召回,放弃了乘胜追击的机会,只是使得王子定复国。
  墨家则趁着魏楚开战的机会,击败了越国,从越国手里夺回了泗上霸权,而当时齐国还在舔舐三晋伐齐的伤口,顺带在处理田氏代齐的一系列问题。
  机会一旦错过,就难再得。墨家趁着魏楚开战赶走越国取得了泗上的霸权,楚国又被魏国暴打一顿,迅速转为和墨家结盟。
  魏国的机会丧失,赵国因为魏国最开始多难多占拿赵国当枪使的事已经不满,大梁城之战赵国就没出兵:打仗我冲锋在前,分赃的时候排挤我不准我进中原,文侯在的时候我不得不从,文侯一死你魏击算什么东西?
  吴起这边退兵,那边吴人异动越国空架子撑不住全面收缩南撤,墨家填补了泗上的霸权真空后迅速和大败的楚国结盟。
  楚国因祸得福,大梁城一战搞死了那么多楚王一直想要搞死的贵族,给了楚国一个集权变法的机会。
  再之后就是魏赵翻脸,中山复国,楚平陈蔡,墨家又趁机插了魏国一刀。
  到现在,大梁城在魏国手中,宋国对于一心想要战略收缩先行变法的楚国而言,实在是个连鸡肋都算不上的地方。若是大梁还在楚国手中,这一次宋国政变楚国肯定是要干涉的,可祸根十余年前就埋下了,这时候楚国才不可能为了宋国去拼尽全力。
  随后墨家又逼着韩国进攻郑国,魏国想了想韩国这个盟友还是比楚国靠谱,于是也一起瓜分了郑国,墨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弄出了隐阳之战,使得魏国在中原地区彻底丧失了主动权。
  甚至现在连谈判桌上的筹码都拿不出来了。
  唯一捏在手里的筹码,也就是在新郑软禁的那些墨者,所以不敢杀不敢动,好吃好喝伺候着。
  就这还未必够,魏国已经琢磨着是不是把襄陵以南的几座城“归还”宋国,以此换取墨家交出成阳廪丘,顺带着让楚国紧张于中原地区墨家的扩张。
  魏击和公叔痤都没想白,按说墨家提的这些意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墨家到底想要什么?想了这么多,就没想过墨家公开宣传的那些,都是真心话,根本就没准备换什么。


第一百五十五章 逢池会(四)
  正是时来天地皆同力,楚国隐阳一战获胜之后,楚王的心思也活络的许多。
  经此一战,魏国的霸权彻底丧失,在中原地区基本上没有了主动进攻的能力,楚国当然会知道下一步的大敌就是墨家。
  这一次墨家攻取了成阳廪丘,楚王觉得墨家的下一步是准备北进,尤其是济水沿岸修筑了那么多城邑堡垒,囤积了极多的粮食,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进攻发起地的后方。
  这一次会盟,楚国是准备先借墨家之力压迫魏韩,然后再想办法把墨家踢走,最好是煽动墨家和魏国的成阳廪丘的矛盾,把墨家的威胁转移到魏、卫、齐那边。
  这样的话,楚国转身就可以和魏韩达成和解,魏韩尊楚,楚作为中原地区防墨同盟的领头人。
  当然,不只是领头人,最好是让魏国在周天子那给楚国一个真正的名分。楚周之间的关系不好,魏韩又把持着周天子,虽然还不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但是很多事魏韩出面周天子是要给面子的,譬如田氏的名分就是魏国帮着解决的。
  至于墨家说的让郑国中立、改革制度、尚贤选拔、甚至是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贤才、以及郑国中立之后举行的种种政治变革和土地分配等等,楚国肯定不会答允。
  墨家的势力已经够大了,郑国就算是中立,照着墨家那么一搞,楚国凭什么和墨家争?完整的教育体系之下,想都不用想,尚贤选拔的人才都是墨家的人。
  到时候郑国中立,墨家遥遥操控,转眼加入非攻同盟,楚国出了这么大的力,替墨家做嫁衣裳?自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楚国想到了折衷之法,就是把郑国的局面彻底搅乱。
  楚国需要的,只是许和鄢陵一带的城邑,将平顶山防线和阳夏榆关连在一起。
  再多的话,凭楚国自己拿不到,那么就不如让墨家也参与到“分郑”之事上来,激化一下魏韩和墨家的矛盾。
  比如可以将郑国东北的几座城邑划给墨家,实行类似于泗上当年“属宋而两制”的办法,让墨家在魏韩的眼皮子底下折腾。
  这样一来,既可以借墨家之力,威胁魏韩的同时,迫使魏韩不得不尊楚;又可以让郑国地区继续混乱,使得墨家魏韩为了这几座城整天剑拔弩张,再加上成阳廪丘之事,使得墨家的精力都放在魏韩身上,楚国可以继续深化改革从容变法。
  但是楚国之前和墨家密谈之后,没想到墨家一口回绝,大唱高调道这一次墨家是为了非攻之义而救援郑国、膺惩魏韩的。既要知行合一,那就只有各国吐出郑国土地以中立。
  楚王还欠着墨家不少钱,以及墨家牵头的一些商人成立了所谓金行的一大笔钱,楚王的意思是我帮着你从魏韩那里要地,你们给我免一部分债务。
  不曾想这些年看似大义凌然实则处处发展纵横捭阖的墨家,这一次居然像是转了性:钱可以先欠着,地我们不能要,我们是为了非攻大义,不是为了土地的,不然我们和你们这些为了私利兴不义之战的诸侯有什么区别?
  说是为了郑国非攻中立、天下弭兵、令立国联,说到就要做到,开战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因为胜利或者失败改变初衷。
  这让楚国也极为无奈,更是看不透墨家到底准备干什么了。
  楚王也研究过墨家的一些道义,对于“国联”之事也不陌生,说白了不就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周天子体系?
  理想状态下的井田分封宗法制,其内核是军制,天子京畿千里,各路诸侯分了多少地,等同于可以有多少兵,尤其是农兵一体的状态下。
  下大夫就是下大夫,就是二十五辆战车,若干徒卒;大国三军就是三军,小国一军就是一军。
  唯独也就是这个所谓的国联没有周天子,而是一群人坐在一起扯淡,靠墨家所谓的投票来解决问题。
  但楚王想了想,觉得墨家不太可能这么傻,这么幼稚。就墨家这二十年所做的事看来,很明显这一次有点不对。
  其不对之处,就是以往墨家要干什么,基本讨论都是公开的。
  我们要达成什么目的。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要面对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一三三四五都是什么,具体又该怎么解决?
  可这一次,墨家搞的这东西,简直是奇怪到了极点。
  总结下来,楚王研究了一个多月,终于发现了墨家这一次提议的和以往的不同之处。
  这一次是我们要达成什么目的。
  达成这么目的后是多么的美好。
  只要达成这个目的,天下就好了。
  至于怎么达成,一句没谈。可能要面对哪些问题,一句没说。
  似乎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贵族们退一步、妥协一下上了。
  且不说这是不是墨家的风格,楚王明显可以感觉到这不是适的风格,他和墨家打交道太多,看的墨家的书也不少,很容易找出其中和以往不同的关键。
  事出反常,楚王便看不透了。
  就说这所谓的国联,其中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楚王觉得就算是自己都能想出来几个极大的困哪。
  不提各国政改、军改、规定军队数量的事,就说西河、中山、郑这三个地方,这是靠坐下来谈判就能解决的?这三个地方的问题不解决,国联就是一句空话。
  要解决不是不能,墨家以一敌其余诸侯,逼着各国诸侯如此也非不能,问题是就墨家整日蠹虫蠹虫地骂着王公贵族,真要能这么干他们能不让天下归一以达利天下之“同义”之境?
  楚王怀疑泗上是不是出现了内乱或者政变?但斥候探子细作们却说泗上一切如常,并没有什么事。
  这就搞的楚王无奈,墨家到底想要什么?搞不清对方想要什么,那就是谈判桌上最大的被动。
  如楚如魏,想要什么,底线一目了然,底线之外的缓冲地带就是靠各方嘴皮子和军事力量对抗达成的。
  可墨家现在想要什么,楚王确信不只是自己,怕是魏韩也看不透。
  针对这一次逢池会,头疼的不只是魏韩楚,还有齐秦。
  秦自不必说,这是准备彻底毁掉弭兵机会的,至少也不能够让中原各国达成一种弭兵非攻和约,以免进攻西河的时候被中原各国联手干涉——秦国怕墨楚同盟做霸主,搞当年齐桓晋文楚庄之事。
  齐国头疼的地方比秦国要多的多。
  昔年济水一战,齐国西南地区墨家思想泛滥难控,田氏已经相当头疼了。
  现在墨家又攻占了成阳廪丘,整日耀武扬威,搞起边境摩擦,大有浑身有劲找机会打齐国的意思。
  齐侯下令不得抵抗,力避摩擦,只求以道义大义约束墨家。
  真要是被墨家占据了成阳廪丘,齐国西南地区那就真的等同于在墨家手中了,齐国岂能不急?
  这一次幸而站队站的慢,没有在魏韩号召会盟的时候就蹦出来,若不然今天更难收场。
  墨家占了莒城,齐国有使者经过后感慨道,不到五年时间,莒城之民满嘴都是利天下平等兼爱同义,哪还有记得自己曾是齐民的事。
  现在墨家占了沂蒙山长城,越国从琅琊迁都回江口,墨家的舟师习流驻扎在即墨附近的崂山,已然成为了墨家的一处港口,附近齐人多有逃亡。
  诸邑距离墨家太近,高密也到处讲学,墨家又占据着莱地,那里的莱夷皆从,竟然已经筑城,每年交给齐侯一笔钱只当借用,却又不能驱赶。
  齐人多有从事捕鱼捕鲸鲛者,这几年鲸油成为最好的照明油,泗上工商业发展又快,极为需求,使得莱地日益发展,齐民多有逃亡至此者。
  又有船队和箕子朝鲜贸易,商人蜂拥而至,齐侯想管都管不了,而且齐国也在尝试着变革,奈何墨家就在眼下,魏韩又经此大败……真要是墨家占据了成阳廪丘,齐国该怎么办?
  到时候真要是出了事,墨家一军经即墨、高密而扑临淄;一军经济水再攻平阴,各国就算想救都来不及。
  齐侯头疼的就是墨家下一步,是不是搞齐国?
  从局面上看,魏国数年之内疲软;赵国虎视眈眈盯着齐国;墨家在济水势力强大、在莒北越过了沂山,齐国已经无险可守。
  从齐国自身看,齐国富庶,工商立国,墨家道义的传播极快,齐国多墨,这是二十多年前就存在的现实,项子牛当年重用胜绰更为墨家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以及最最重要的一点……齐国算是各国之中民众最不信那些等级制度的,无他,因为田氏代齐之初没有得到周天子给予的名分的时候,自号安民保民,而且田氏自己打破了周礼等级制度,民众自然不会对血统神圣有多少信服——你田氏做的,我们便做不得?
  齐国的恐惧当然有道理,所以当魏国找齐国密谈希望合力阻止墨家占据济水以北的时候,齐国当真是喜不自胜。
  至于别的,齐国也不强求,事已至此,除非天下有变,墨家的锁链松了,齐国才可能驱逐墨家对墨开战……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是算了吧,魏国刚败,成阳一战泗上义师展示出的威慑,齐国觉得这时候开战就是作死——赵国倒是可以引以为援,可就怕赵国和墨家合力南北对进,引贼入室。


第一百五十六章 逢池会(五)
  与会诸国中,除了表现最热烈、口号最响亮,实则想掀桌的墨家之外,局势最好的便是赵国了。
  在逢池会召开之前,赵国已经接到了数国抛出的媚眼。
  最开始魏韩分郑,赵侯着实紧张。
  不管怎么说,当年魏击干涉赵国继承权、甚至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为赵、为代的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魏韩分郑之事一起,赵国大为紧张,魏韩再度如此亲密,赵国定然是汗如雨下紧张不安。
  赵国内部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乱成一团。
  继承权之战结束后,墨家得利不少,煽动赵地商人用对草原贸易的专营权作为当年商人支持赵侯的抵押,每年倒是入税不少,可是眼见着商人的势力一点点大起来,这是哪个国君都不愿意看到的。
  赵国内部的贵族势力依旧庞大,赵侯想要借助胡人的力量,在朝中压制一下其余贵族,同时继续延续公仲连的改革。
  马镫骑兵的力量赵国也看到了,胡服骑射这种事骑射难说,可有些衣衫的样式肯定是要改的,战车和骑马并不是一回事。
  这几年好容易安稳了内部,魏韩就不声不响地分了郑国,赵国便觉得魏韩彻底挡住了赵国南下的路。
  虽说当年老臣公仲连的意思是中原虽富,但是入中原会消耗赵国的力量,不如积蓄实力慢慢等待,以求将来有变。
  为了这个战略目的,赵国甚至换了一下原本紧挨着卫国的几块飞地,断绝了和卫国的摩擦。
  可终究赵国是希望能够在中原打开局面的。
  正紧张的时候,谁曾想魏韩在隐阳一战打成了这个样子,使得魏国中原地区几乎没有一支机动野战兵力了。
  赵国顿时看到了机遇。
  秦国也很快派人去了赵国的新都邯郸,密谈了一番。
  当年公子朝之乱,魏国出兵干涉赵国,是秦国派了吴起驻扎重泉,使得魏国担心秦出西河,不得不延缓了调动武卒的时间,使得赵国挺到了齐墨的南济水之战,重新挺直了腰板死扛到底最终获胜。
  秦国便说此故事,又提当年赵氏之情,算起来两家都是同一个祖先,都不通婚的关系。
  最后又挑唆了一下之前三晋同盟的时候,魏国多吃多占、卡住赵国不准南下等等一系列的事。
  秦国希望拉拢赵国为盟友,等到秦攻西河的时候,赵国可以夺取邺地。
  一则西门豹已老,这几年重病;二则邺地对于赵国至关重要,得邺则邯郸安,否则就始终要受到魏国的威胁。
  赵国对此想法也是颇为动心。
  当年晋阳一战,唇亡齿寒之语那是因为智氏太过咄咄逼人,实力太强;现在的秦国,还没有那样的能耐。
  如果攻取邺地,将来为了防秦防墨防楚,少不得三晋同盟要重新组成,但到时候的三晋同盟就是以赵为尊了,那和现在就大不一样。
  这边赵秦密谈的时候,魏国也派人去了赵国,献之以中山国城寨山川之图,并且表示会取消公子挚中山君的封号,这明显是怂恿赵国去谋中山,向东至燕、齐。
  魏国使者乃能言善辩之士,以口舌之利谈及天下局势,只说秦有东进之心、墨家有翻天之意、楚国有问鼎之势,如今之计,三晋不能够再继续打下去了,应该同心协力。
  赵侯心里还有个疙瘩,便问当年魏国想要分赵的时候,怎么没说什么三晋一心的话?
  那使者面不改色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魏强,称雄天下,是以可以这么做;但此时魏弱,赵也没有称雄天下的能力,不如合作。将来之事,谁也说不准,不如交由后来。
  赵侯思索之后,没有立刻同意也没有立刻拒绝。
  中山向东、邺地向南,这是赵国现在唯二能选的两个战略方向。
  高柳、云中等地,新建的城邑,多是一些奴隶迁徙过去,墨家在那边搞的有声有色,赵侯很清楚,攻打那里得不偿失,甚至于能不能打下来都是个问题。
  好在当年迁徙云中等地的时候,墨家的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