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吴策-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仍由辽西都督陆逊统帅,另一路则负责配合大王攻取辽西之地,而那一位将军只怕大王也听闻过他的名号,如今徐州司马张文远。”
    “张辽?可是那北海城下独斗河北上将文丑百八十合而不败,统帅骑兵大破河北精骑的张辽?”
    “正是此人。”
    “除此之外,昔日温侯麾下的陷阵营亦在右北平。”说着,管宁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蹋顿,“吾军早已备下应对铁骑冲阵之法,不过若要长驱直入,于野外击溃公孙康所部,还得仰仗大王麾下的乌桓突骑。”
    蹋顿陷入了犹豫,这老家伙看起来人畜无害,实际上是暗地里在警告他,不过他在辽东经略多年,自然也不是睁眼瞎,如今那土垠城外几座大营上飘扬的旗帜他也派斥候扮作汉人去点了点。
    光是中郎将之上的勇将便有七八人之多,更何况还有张辽这等镇守一州的大将赶来,十万大军,他念及关中之战,诸葛亮不过五六万人便击败了十余万关中大军,要知道,马腾韩遂可号称其中足有十万西凉铁骑。
    他即便征召族人,控弦之士怕也只够两三万人,毕竟他一部有余的乌桓,也不过二十余万百姓尔,其中还是夹杂着不少汉人。

第四百八十一章 管宁说蹋顿
    “吴王担保,不损乌桓一牛一羊,不害乌桓一男一女;亦不变更乌桓游牧旧习,还会赐予愿意耕田与吾汉人同居的乌桓人户籍,给予家宅、田亩,大王以为,对汝乌桓三部,可有害处?”
    蹋顿下意识摇头,“不过如今吾乌桓单于为曹操所制,又命其大将夏侯惇率五千铁骑遏制,只怕吾乌桓三部难以聚集,若是吾与曹操为敌,只怕会与族人交战。”
    “大王,汝是去攻打辽东,与公孙康为战,而非与曹操为敌尔,乌桓之兵南下,不过偷袭右北平北部,而那处自有吾江东军镇守。”
    说着,管宁大笑:“莫非大王以为,夏侯惇的铁骑敢翻越草原,前来屠杀汝右北平乌桓诸部乎?”
    “他敢。”蹋顿当即瞪大了双眼,“谁敢伤吾族人,吾誓要与其死战。”
    “大王,今日管宁来此,这营外便已是有上百斥候跟随,若今日大王愿与东吴联手,一两月之间,册封大王为乌桓侯的诏书便会送达此处,若大王不愿,怕是三日之内,吾东吴数万大军便会兵围此处。”
    “汝是在威胁本王?”蹋顿双眉凝在一起,杀机四射。
    “大王可知山越、可知交州蛮越,亦可知南蛮诸部乎?”管宁指着南边,“顺从吴王者,归顺汉室者,可得方才吾献于大王之策中的丰衣足食,可若是与东吴为敌,便是与整个汉室为敌,一路收复整个南疆,死在吴军刀下那一二十万蛮越之民,便是乌桓他日的下场。”
    “放肆。”话音刚落,帐内一众头领纷纷拔出了腰间的宝刀。
    “住手。”蹋顿爆喝一声,将他们制止下来,有几把刀刃都险些落到了管宁身上,可他不闪不避,就这么站在帐内,似笑非笑地看着蹋顿。
    “先生,曹操大军十五万,若吾与张辽攻打辽东,那陆逊可能坚守右北平数月乎?”
    闻言,管宁哈哈大笑:“曹操兵马虽勇,但调度十五万大军,至少需北上三十余万之众,他如何调拨这么多粮草?更何况他还要防范孙权、刘备,不出三月,若他不能攻下右北平,势必会撤兵,到时,便是攻取辽西郡的战机。”
    蹋顿松了口气,让他暂时以静制动,旁观战场形势,不让他部下的儿郎去送死,此举在他看来,倒是妥当。
    “先生,依吾看来,辽东之战如此重大,为何吴王不派兵自黄河入海口、青州、徐州之地一同出兵,胁迫曹操撤兵?”
    管宁微微摇头,“如今天下形势乃是吾东吴一家独大,倘若吴王于青、徐之地出兵,只怕刘备便会出兵荆州,孙权则兵临汉中,到时又是一场大战,天下百姓又将生灵涂炭矣。”
    “吾闻高句丽王伯固起兵三万攻入玄菟郡,可那公孙度麾下兵强马壮,只怕伯固撑不了几时。”
    管宁笑而不语,正待此时,帐外快步呈来一封战报。
    “报……禀报大王,辽西急报,辽东太守公孙度前日于前线征战之时吐血,如今已卧病在榻,辽西太守公孙康现已率军回师辽东,接管玄菟郡前线大军。”
    “当真?”蹋顿猛地站起身来,大步上前,伸手接过战报之后仔细打量一番,目光炙热地看向管宁,“先生,汝临行前,怕已是得了辽东急报了罢。”
    管宁一手抚须,“吴王能匡扶汉室,征讨天下,其麾下吴卫,可谓功不可没。”
    也正在这时,一名军士快步走入帐内,“先生,辽东都督急报。”
    管宁看了一眼有些热切关注的蹋顿,头也不回,背对着军士道:“念。”
    “幼安先生,曹操发兵五万,以于禁、许褚为先锋,直取右北平南部沿岸,欲切断吾军与水师联系,还请先生立即敦促乌桓王蹋顿出兵,趁公孙康回师辽东之际,即刻出兵,攻下辽西郡。”
    “此时曹操大军来袭。”蹋顿在帐内来回踱步,“公孙康所部两万,他回返玄菟郡,势必会携带其部五千精骑,留守辽西诸县的兵马不过万余,吾即刻纠集两万铁骑奔袭,只怕十日之内便可攻下辽西全郡。”
    “大王,这信中还有一封密函,信上所言,倘若大王愿出兵突袭辽西郡,攻下此郡之后,日后吴王会以幽州一县赠予大王为封地。”
    “一县?幽州一县为封地?”蹋顿瞪大了双眼,这是何等殊荣,即便是匈奴、鲜卑诸部只怕也没有辖制汉人一县为封地的时候吧,即便有,那么也是强占汉土,后来大多都被夺回,而如此吴王刘奇竟是要上表天子为他封赏一县。
    不得不说,蹋顿有些动心了。
    公孙度病重,公孙康本就不被他放在眼里,若是他突然率军突袭辽西郡,当有九成胜算,唯一顾虑的便是公孙康率铁骑回援,可他来回至少也得十余日,只怕那时东吴第二批援军已至,到时有徐州都督张辽……想起张辽,蹋顿松了口气,他对这家伙莫名有些信心。
    “干了。”犹豫再三,他猛地一拍长案,应承下来。
    “恭贺乌桓侯。”管宁面色一喜,此行他算是功德圆满矣,这个人情也就还清了。
    蹋顿开始点清兵马,此外,已派兵将曹操使臣放归,又命人围住了苏仆延的帐篷。
    在管宁临行前,他亲自将其送到营门处。
    “先生,这临行前,吾还有一事不解。”
    “乌桓侯请问。”
    “先生婉拒数任刺史征召,为何如今愿为东吴出使?”
    管宁抚须轻笑:“却是吴王送吾藏书一千卷,又以一本《诗经注解》相赠,老夫不得已而为之啊。更何况,吴王与那些屠夫不同,心中却有大仁大义,亦有良善。”
    蹋顿哑然失笑,这等文人,不为金帛而折腰,亦不攀附权贵,未曾想,竟然会为了一千卷书而听命于吴王刘奇。
    “那先生以为,吴王与北地那些诸侯何异?”
    沉默了顷刻,管宁突然开口道:“荀彧为曹操称王而不寝不食两日,而吴王乃天子亲封,他亦是宗室之王。胜过那无诏而王之刘玄德十倍,百倍尔。”

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略辽东诸岛
    管宁一路被吴卫送至秦皇岛坐船出海,辽西即将饱受战火,他此刻也不必回返居所。
    而他对吴王刘奇更是有几分好奇。
    当他行船至海上之际,已经听闻乌桓王蹋顿星夜以两万精骑,连破阳乐、徒河、宾徒登城,兵临昌黎城下。
    十日之后,他抵达了茫茫大海之上一片郁郁葱葱的群岛之间,在一座较大的长山岛上,他见到了穿着短衫,脚下穿着一双木制凉鞋,便是脚背和十根脚趾都露在外面。
    “如此新奇的装扮,不愧是天公抖擞间为皇室降下的万里驹。”管宁心中感叹,便听到来人已经带笑上前。
    “吾曾从康成公口中听闻,北有一龙隐于幽州,其才可胜吾,今日能见到幼安先生,当真是三生有幸。”
    “吴王过誉矣,老夫今日亦是初见吴王,不过汝吾书信往来间,老夫已于信中一睹吴王真性情,未曾想今日一见,吴王风采更胜一筹,老夫生平亦见过不少诸侯,便是那大将军袁绍亦曾见过,此人与吴王相比,却是差之万里。”没有谁不喜欢听好话,便是管宁这等大儒,亦是如此。
    “先生请。”
    “吴王请。”
    刘奇一手拉着管宁的手臂,以示热情和厚待,一路将其带到竹屋之内,方才和他先后落座案后。
    “听闻吴王有一桌椅,如今却已传入北地,只可惜吾幽州地处偏远且贫寒,老夫苦求多时而未得,今日在这岛上,却也未见此物。”
    刘奇闻言大笑:“先生且看着竹屋,岛上四面近海,海风、海浪,朝暮不歇,这湿寒之气可是甚重,吾等年轻不察,若是年迈之际,怕是整日风寒湿痛难忍。”
    “这风寒湿痛与这竹屋有何关系?”对于东吴有神医张仲景之事,他管宁虽不曾远游,但天下事那些故旧来信时亦曾提及。
    “这竹屋离地而建,可避风寒之气尔,若是平日里太阳正盛之时,孤倒喜去沙滩上躺在凉椅上晒晒。”
    “吴王深得养生之道,吾这年迈之人,倒需向吴王讨教一二。”
    刘奇伸手一招,一旁的戴良立即递过来一本厚厚的书籍。
    “此乃《养生论》,乃是孤与张机先生所著,其中包含吾东吴治下诸州医家之长。孤今日可将此书赠予先生。”
    “如此,那老夫便却之不恭尔。”
    “先生为孤劝动乌桓侯蹋顿出兵突袭辽西,如今此人已连破三城,兵围昌黎,高句丽之危已解,此事孤还得谢过先生才是。”
    “吴王,兵事之上,老夫也略知一二,吴王第二批水师若从青州装船,只怕直接率军突袭对岸的辽东郡更为便捷罢,听闻公孙度亦有水师战船,吴王既然敢率众于岛上居住,只怕对岸这辽东郡的港口已落入东吴之手尔。”
    刘奇苦笑一声,“到底是瞒不过先生。”
    “吴王,那乌桓侯蹋顿、乌桓单于楼班,汝以为如何?”
    “楼班为苏仆延等人推举上位,任乌桓单于,蹋顿与其虽为手足,只怕心中亦有芥蒂,但他自尊其为单于,亦不敢明目张胆冒犯楼班。只是如今楼班为曹操所挟,怕是早晚乌桓三部,会有一战。”
    “若蹋顿攻下辽西,吴王当真要将汉土一县封与蹋顿乎?”
    刘奇迎着他审视的目光,哪里不知这些大儒、隐士都是些忠君爱国之士。长叹一声,“权宜之计尔,他楼班即便真心归降吾大汉,孤亦不可将一县封与他,倘若开此先例,莫说许昌城内的三公九卿,只怕吾吴王府上的群臣便会将孤骂得狗血淋头。”
    “吴王意欲何为?”
    刘奇沉默顷刻,起身带着管宁来到悬挂在自己长案身后的辽东地图前站定。
    他从戴良手中接过竹竿,伸手指着眼前的地图,“乌桓三部分布于上谷、渔阳、右北平三郡以北,长城以东,其部族数十万之众,孤若欲彻底平定辽东,光是辽西郡、右北平郡沿海一二百里之地,却是不足。”
    刘奇重重地将竹竿落在那茫茫大草原之上,“孤欲兴兵北上,征夫馀之地、与鲜卑各部交战,在这一片草原之上修筑数十座城池,可往北开拓一二郡之地。”
    “鲜卑势大,控弦之士十余万之众,若与其交战,吴王可有胜算?”
    刘奇指了指辽东半岛,“孤未平定辽东,组建数万铁骑之前,将不与鲜卑交战。”
    “若要战,战必胜,一战而歼灭鲜卑大部精锐,令其一二十年不得恢复元气。”
    管宁只觉得眼前的这位年轻的吴王气势变了,此前静若处子,如同一名饱学多才的翩翩士子,如今却如同一只猛虎,雄姿英发的雄主,如此威武不凡。
    “如此多的城池,吴王可是要迁徙汉人前去定居?”
    “多以鲜卑人迁徙而来,于最外围的城池构建汉胡通商之所,以西域丝绸之路交易诸国之策,而定北地诸胡。”
    “通商何物?”管宁在堂内来回走动两步,突然回身问道。
    “盐、茶叶、玉石、金银、蜀锦、粮食。”
    “不运铁?”
    “如此国之重器,孤焉能交与外胡?”
    管宁抚须长笑:“如此,老夫这般凡夫俗子,当可安心矣。”
    “幼安先生莫非此前还在担忧孤会滋长蹋顿、鲜卑等诸胡,让其做大之后,反噬吾大汉乎?”
    “非也非也,吾不过是想听听吴王妙计,今日得闻,老夫亦是得偿所愿。”
    “那不知先生可愿品尝一番吾江南米酒与这沙滩之上独有的烤肉?”
    “固所愿也,敢不请尔。”
    入夜,刘奇陪着管宁在沙滩上一场酣醉之后将其送入岛上的一处竹屋歇息,沙滩上,董袭大步踏来,手中拿着一封急报。
    “主公,辽东捷报,文远将军五日连下七城,现已攻入襄平城外,辽东太守公孙度危在旦夕,此前由其长子公孙康遣使往三韩,疑似求援。”
    “传令文远,无须顾及其他,给吾歼灭辽东之兵,最好能和蹋顿于玄菟郡合兵一处,与他公孙度决战一场,一战而定辽东。”
    “喏。”
    刘奇大笑而去,走入竹屋之内,木门立即掩上,木桶内的飘香尚未散去,三道倩影久别几日,今日却又是第二次在刘奇房中会晤。
    注定,又是一场盘肠大战。

第四百八十三章 襄平之战(一)
    七月中旬,粮草将竭的襄平城外,终于迎来了公孙康的援军。
    “公孙度亡故之后,以长子公孙康为辽东王,以次子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公孙康率军回师昌黎迎战蹋顿,蹋顿以铁骑快速穿行城郭之间,避而不战;如今他终于接到公孙恭的求援,回师襄平,欲与吾军决一死战,尔等以为如何?”襄平城外东吴大营,张辽落座诸位,凝视着帐内众将道。
    “都督,辽东公孙氏多以族将为战,除却留守辽西、玄菟之兵,兵马当在四万左右,吾军加上水师足有五万之众,他公孙康敢与吾军交战,只怕早有准备。”
    “莫不是三韩援军已在路上?”
    张辽举起案上一封书信,“此前吴卫密报,三韩大军集结五万之众,已过乐浪郡,只怕今日便可过西安平,随时可以往长兴岛沿岸,烧毁吾军战船。”
    “三韩之兵,多为各部夷王散兵游勇,不足为惧,末将愿领兵一万,屯驻西安平临河对岸,可拒三韩援军。”帐下一将起身,众人闻声望去,正是徐盛。
    张辽沉吟片刻,“徐盛将军一人前往,怕兵力尚有不足,潘璋。”
    “末将在。”潘璋应声出列,自从淮北之地前年为关羽率军夺走,淮南营统帅徐庶回返建业,淮南营所属潘璋、尤突等将也被征调往辽东。
    “汝领所部一万兵马,汇同徐盛将军之兵,镇守西安平沿岸,若三韩之兵渡河求战,尔等出击,势必将其击溃。”
    “喏。”二将应声之后,上前接令,随后大步出营。
    “诸位,此来辽东、辽西、玄菟等地布防图,公孙康自称辽东王,以卑衍为大将军,杨祚为副将,此二人镇守辽东昌黎,兵马一万。”
    “以将军贾范、侍中卫演为偏师,为左翼,统军一万,屯兵辽河以北。”
    “以辽东太守公孙恭率军一万,屯驻襄平城郭。”
    “再以公孙康本部兵马,汇同高句丽王伯固长子拔奇投靠之五千精兵屯驻城郭右翼,兵马当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他们据城池、江河为天险,尔等以为如何?”张辽又问道。
    帐内,蒋钦起身,“此番吴王下令,命吾等听都督之命行事,还请都督下令便是。”
    尤突亦是站起身来,“不错,都督只管下令便是。”
    张辽双眼一眯,“吾欲于辽河南岸摆开阵势,与公孙康决一死战,尔等以为如何?”
    ——
    一个时辰之后,一封战书呈至襄平城内。
    上座的公孙康一脸狐疑,“张辽并非无名之辈,竟然主动派出麾下两员大将前往抵挡三韩援兵,以三万兵马与吾军交战,二弟,汝以为如何?”
    “兄长,他张辽麾下骑兵不过五千,吾军铁骑足有一万之众,又得夫馀相助,吾军可于辽河南岸背水列阵,吾军士卒势必死战,与其鏖战之后,再以夫馀王所部精骑从侧翼杀出,必可大获全胜。”公孙恭一手抚须笑道。
    公孙康微微颔首,“他张辽以为吾命卑衍、杨祚前往辽西驰援,便以为吾军并无其他外援,却不料吾军早已和夫馀王联手。”
    “兄长,此番尉仇台为攻打高句丽,举兵五万南下,却只派一万精骑助战,是否还应向他再要几千精兵?”
    公孙康微微摇头,“父亲虽将吾公孙氏之女嫁与夫馀王尉仇台,但他心中对吾等仍有防备,若非此刻高句丽于玄菟一战已经元气大伤,他也不会趁势南下,而他将伯固之子拔奇逼迫来到吾军助战,只怕也是为了尽取高句丽之地尔。”
    说完,公孙康认真地看了一眼公孙恭,“他尉仇台,有意灭国。”
    晌午过后,城门大开,三路兵马通过浮桥,徐徐在辽河南岸的阔野之上迅速集结。
    张辽率军出阵,凝视着对面的军阵,左路以蒋钦水师列阵,中军以淮南营苏飞麾下精兵结阵,右路则以尤突、陆儁之兵为侧翼。
    而他亲率轻骑四千列阵于中军之中,随时准备出击。
    “战。”
    “战。”
    战鼓敲响,平静的阔野之上,数万军士齐声大喝,常年征战的东吴骁勇齐刷刷踏前一步,举着厚重铁盾的军士纷纷爆发出如狼似虎一般的吼叫,对面阵前的辽东军纷纷被吓了一跳。
    “好强的气势,东吴精锐,果真虎狼之师尔。”公孙康面色泛苦,若非事不可为,他又岂想与东吴交战。
    张辽举起手中长刀,“用武侯战车,瞄准敌军中军阵列,急射。”
    “嗖嗖嗖”密集的箭矢从江东军后阵抛射而出,冲破长空,在两军阵中的区域开始下坠,落到敌军前中军军阵之际,已经齐刷刷地射倒了一大片辽东兵。
    张辽再次举起手中长刀,“前军步卒,进。”
    “喝”
    “喝”
    “喝”
    苏飞站在阵中,他在淮南营几次征战中也立下不少功勋,但天下诸侯大多以为他是甘宁的引路人,他的声名也被这位好友给掩盖了。
    实则他在战阵之上的造诣尚在甘宁之上,此刻他如同高顺一般藏身于军阵之中,步行,统军徐徐朝前推进。
    数千铁甲,步伐整齐划一,没有张弓搭箭,站在阵前端着诸葛连弩和背着长弓的军士只是跟着前面的刀盾兵和长枪兵推进,他们要将对面的辽东军赶到辽河边上。
    “好雄浑的气势,兄长,不能再等了。”公孙恭面色有些发白,怎么在齐射一阵之后,东吴军的气势便死死地压制住了他们,此刻竟然以中军数千铁甲主动朝着他们逼近,这是什么战法?
    “传令,全军出击。”公孙康猛地举起手中长剑,身后一阵震耳欲聋的嘶鸣声响起,数万大军,一同杀出。
    “左右两翼护住中军,苏飞,原地筑坚阵。”张辽凝视着前方山呼海啸一般冲来的数万大军,目光没有丝毫波动。
    “止步,铁盾上前,落地筑阵。”
    “长弓抛射。”
    “诸葛连弩,射住阵角。”
    “后军武侯战车、床弩一并抛射,射完箭矢,后军军士换短刃补足中军后阵。”

第四百八十四章 襄平之战(二)
    “哧哧哧”一道道身影在东吴军阵前栽倒,辽东地处偏远,公孙康麾下的军士大多都穿着皮甲,军中铁甲也不多,大多都是公孙瓒和此前辽东几郡的遗留。
    此刻在东吴军的强弓劲弩面前,简直就像是脱光的娘们张开双腿的模样。
    一个照面便放倒了数百人。
    更何况在刀盾后面已经竖起的长弓都已经松开了弓弦,满漫天的细雨,抛射的幅度直接越过了冲到阵前七八十步的辽东兵,而在他们冲入五十步内的刹那,齐刷刷数千把诸葛连弩几乎同时从铁盾之后对准了他们。
    “放。”
    “哧哧哧”,短弩急射而出的十根箭矢的杀伤力不强,但当十枚箭矢都落在同一具铁甲之上,总有一两根能够伤到对方的要害。
    平原旷野之上,两军交战,只要射倒对方前排,便是杀敌。
    毕竟随后涌来的人海,会将这些倒地的军士纷纷踩死。
    战场交兵,不进则退,张辽举起了手中长刀,“苏飞,冲阵破敌。”
    “喏。”
    伴随着一声大喝,苏飞在军阵中举起长枪,“刀盾兵顶上,弓手退后,长枪兵上前,推进。”
    “喝。”当足有数尺长的长枪一根根立在军阵前后,东吴军开始整齐划一地朝前推进。
    屯田兵出身的淮南营军士,几年以来,除了上阵厮杀,往日里分批训练。
    刀盾兵只负责训练臂力、耐力,还有在面对骑兵冲阵之时的应对,尤其是阵前的铜墙铁壁防线,不能出现然和一个缺口,即便是此刻有些弧线般的弯曲,但他们仍然扛着。
    相信身后的袍泽,这便是刘奇在建安六年翻过年关之后向军中下达的第一条军规,但凡今后东吴屯田兵也好,各营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