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国江山-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冯道都主动拦驾了,那么这一次的细作案就必然会引起杨渥的亲自过问;而一旦杨渥亲自过问了,以他的智谋,再加上其他重臣的提醒,会看不出这其中的猫腻吗?
宋齐丘心中惴惴,只能暗自祈祷着不要出事。
然而怕什么就来什么,正当他坐在桌案前拿着一张文书装模作样的看着时,外面程勋在侍卫们护卫下到来。
“大王领旨,金陵府尹宋齐丘出来接旨。”
宋齐丘心中咯噔一声,暗叫一声“不妙”,心中更加不安。
不过此时程勋都已经到了,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听旨。
“……金陵府尹宋齐丘,虽有小功,然行事恣意,多有不法之举,着令立即革除一切职位,回家修身养性,十年之内不得出仕为官。”程勋看了一眼宋齐丘,眼神中带着一丝感慨。
眼前之人今年还不到二十五岁,就已经做到了金陵府尹的位置,再加上杨渥对其极为看重,特许他参加内阁的议事,这其中的意味朝中上下谁不清楚。
可以说此人在朝中前程远大,只要他自己不作死,将来入主中枢都不是什么难事。
可惜这一次他却妄自诬陷他人,虽然没有留下证据,然而杨渥既然已经认定了,那么是不是有实际证据就没有那么重要。
失去了杨渥的眷顾之后,即便他再有能力,又有什么用?
而且这一次被杨渥下令要在家中“修身养性”十年时间,十年内都不得出仕;十年之后更是谁也不清楚是什么情况。
或许那时候已经有了新的杰出之人占据朝堂,此人想要出头,只怕更加艰难。
“安分守己,方能得到重用;恣意妄为,即便你机关算尽也是枉然!”程勋心中想着。
在他的对面,恭敬听着令旨的宋齐丘却是面色惨白,汗如雨下。
“果然啊,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妄念不可动啊!”
好在,杨渥毕竟还是没有下狠手,仅仅让他在家读书十年;十年后的他也不过三十五岁,若是能改掉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将来他的前途依旧不可限量;但若是不能改掉,那么他这一辈子也就毁掉了。
正文 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
宋齐丘失魂落魄一般,神情呆滞,程勋却没有太多时间和他废话,直接让人上前将其官服脱下,然后打发其回家,让他好好在家读书,修身养性。
接着,程勋前去寻汪台符传令,将杨渥御赐手书交给他,并且出言勉励了几句,命其暂时代理金陵府尹的位置。
等程勋离开后,汪台符麾下众官纷纷上来道喜。
“恭喜大人,大王此番虽然只是让你暂代府尹之位,但想来要不了多久就能有正式任命。”
“不错,而且大王还亲自赐予一份手书,这可是难得的恩赐。”
“还请大人将大王手书打开,让我等也见识见识!”众人纷纷笑道。
“好。”汪台符一口答应下来,脸上满是笑容。
他与宋齐丘两个也是老对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早就积攒到难以解开的地步。
不过宋齐丘毕竟是有杨渥的眷顾在身,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府尹之位,而且还得到许可能旁听内阁的议事。
大家只要不是傻子,就能明白宋齐丘将来必然前途远大,入主中枢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再加上宋齐丘性格上虽然有些急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不会经营人脉,否则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属于他的派系。
所以朝中上下愿意与宋齐丘较好的人不在少数。
反观汪台符,他的性格有些急躁,对下属甚至对平级的同僚都有些过于严厉,这样一个人是难以让人生出亲近之意的。
再加上他的级别本来就在宋齐丘之下,所以他一直以来都被压制。
不过这一次宋齐丘自己作死,最终犯到杨渥手中,被杨渥亲自下手处置,这样一来他的声威一下子就大涨,盖过了其他一些平级的同僚;便是那些下属们也都热情的前来道喜。
此时,面对众人之请,加上他自己也很好奇,所以当即就将杨渥赐下的手书打开让众人一同观看。
“戒骄戒躁。”
一看到是这四个字,汪台符顿时脸色一变,随即有些苦笑起来。
“戒骄”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表明对他过往功绩的一种赞许和肯定,同时告诫他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
至于“戒躁”这两个字那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汪台符自家事自家知,他是个什么性格的人自己当然清楚,而且他也明白自己这容易急躁的性格容易出问题,而且最是得罪人,于他的仕途也有重大关碍。
然而明白是一回事,他自己确实难以改变。
毕竟他现在已经快四十岁的人了,性格早就养成,这么多年来都是这样的脾气,哪里是那么容易改掉的。
不过如今见了杨渥的手书后,他还是心中一凛,知道自己的性格不改不行。
“我这点坏脾气没想到连大王都惊动了,让大王在百忙之中为我操心,这真是大罪。”汪台符心中叹息,同时又有些感动,若是寻常的君王,哪里会去管手下人性格如何,也就是杨渥关心他,这才会特意赐予一份手书提点一二。
至少这份心意就足以让汪台符感恩了。
他当即决定请最好的匠人将这手书裱糊起来,然后放在家中善加珍藏;同时自己又写了同样的四个大字,挂在自己的书房之中,以随时提醒自己静心静气,不可焦躁。
不提汪台符这边的安排,华盖殿中,杨渥安排完对宋齐丘的处置后,当即下令召集冯道、常梦锡、张延翰等七个被放出来的士子。
这七人里面,不说冯道和张延翰二人都是历史上留名之人,就是其他几人,谁又能说他们将来没有成就呢?
这一次他们无辜入狱,虽说有宋齐丘在暗中推手的缘故,但真正下令将他们抓进大狱的还是内阁之人;此番杨渥归来,至少也要有所表示,对他们进行一番安抚,否则谁能保证他们心中有没有怨气。
很快,冯道、常梦锡等之前就被放出来的六人,再加上张延翰这个刚刚才被放出来之人,都在侍卫的引领之下进入华盖殿。
“学生等拜见大王。”众人赶紧行礼。
“嗯,起来吧。”杨渥颔首,示意众人起身,并直接问道:“诸位可知孤此番召见尔等是何目的?”
众人相互对视,显然猜测不到杨渥的目的,便是曾经在刘守光麾下做过参军的冯道都猜测不到杨渥的心思。
“这位大王和燕王相比虽然年纪相似,但心思却要难猜得多。”冯道心中暗自将杨渥和刘守光比较着。
刘守光虽然性情骄纵自大,又性喜杀人,但他的心思却不难猜测,只要对他稍微熟悉一点的人都可以猜到。
这就使得那些小人最喜欢围在他身边以投其所好;可惜对于孙鹤还有冯道这种心中还有一些理想和信念的人来说,即便是猜到了刘守光的心思,他们也不愿一味的趋炎附势,反而为了国家而不得不与刘守光对上。
孙鹤正是因此而最终丢了性命,而冯道则在一番努力没有结果之后就离开了燕国。
燕王刘守光的心思好猜,但吴王杨渥的想法就有些难明了,尤其是冯道如今还不怎么了解杨渥的情况下,更是难以猜到其心思。
至于其他人,以前都没有出仕过,仅仅是一介士子,到了杨渥面前能够挥洒自如,不心中惴惴就不错了,又哪里能猜到杨渥的心思。
“学生等不知。”七人连忙摇头答道。
杨渥叹息道:“诸位也知道,过去一年多来从北方南下的士子实在太多,其中难免会有细作安插在里面,这一次金陵府清查细作,那也是必要之举。”
七人连忙点头,却没有开口。
只听杨渥继续说道:“不过这清理细作的过程中,难免会牵扯到一些无辜之人,诸位七人虽然最终没能有证据证实身份,不过孤相信你们都是真心实意想要为我朝效力的,绝不可能是敌国细作,这一点孤深信不疑!”
“从今往后,若是还有谁敢拿这件事情做文章,孤绝饶不了他!”
七人这才动容,脸上有些激动的道:“多谢大王信任,学生感激不尽!”
尤其是冯道和张延翰二人,他们一个原本就在刘守光麾下做过官,另一个虽然自己没做过官,但毕竟是官宦人家出身,对那些当官之人的心思最是了解。
那些当官的最喜欢把话说得模棱两可,让人难以分辨他的真实意图;对于那些难以确定的事情,更是能避开就避开,生怕说错了话从而担上干系。
如今他们七人被卷入细作案中,虽说最终被释放出来,但一个个心中都存了怨气。
毕竟有了这桩案子在身上,只要一日不能彻底证实自己的身份,他们就一日要背负这么一个嫌疑,这对他们将来的前途都有可能造成巨大影响。
将来他们即便是在吴国出仕,也要一直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
这就好比历史上的唐寅一样,他卷入徐经舞弊一案,虽然后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徐经舞弊了,但最终徐经还是受到了处置,唐寅同样受到牵连,一辈子难以踏入仕途。
如今他们这七人的身份同样有着嫌疑在身,同样要被人另眼相看。
但如今杨渥亲自这么说了,而且还是以如此肯定的语气,当着内阁这么多大臣的面说的,那么他们的身份之疑就有了定论,今后其他人若是还敢拿这桩案子说事,那就是在质疑杨渥的权威,到时候杨渥必然饶不了他。
这对他们七人将来的仕途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所以他们当然会心怀感激;尤其是其中两人,更是喜极而泣,激动得难以自已。
杨渥点了点头,接着道:“这次清理细作一案,虽说牵连到诸位,但实际上最终我们也抓住了七个细作,加上之前抓住的,一共是十人。这就说明此次抓捕细作,并非事出无因。”
他看了看下方七人,面带歉意说道:“最终牵连到诸位,让诸位受了几个月的牢狱之灾,还请诸位谅解。”说完,杨渥站起身来,向七人拱手致歉。
“不敢!”
“何敢让大王如此?”
“大王如此,可是折煞学生了。”
……
七人顿时慌了神,连忙跪地还礼,同时脸上的神色更加激动起来。
他们这些人都只是一介书生罢了,以前见过最大的官也只是一方刺史罢了。
在这个乱世之中,武人横行,他们这些书生往往都得不到重用,那些武人们更是瞧不上他们这些文人,将他们视为草芥。
而如今杨渥呢?他身为吴国之主,却能做到这一步,为了他们受过的一点冤屈就亲自致歉,这份仁德,这份信重,足以让他们感恩戴德,真心顺服了。
此时即便是杨渥让他们去死,只怕他们也是心甘情愿的。
便是冯道虽然在刘守光身前担任过参军,虽然他的本性还是贪生畏死,但他的心中此时也忍不住的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
“这样重视我等士子的君王,这可是世所罕有的圣君;我这一辈子若是能为这样一位圣君效力,便是只在吴国朝堂中做个小官我也是心甘情愿啊。”
和杨渥一比,他之前跟随的刘守光那就差的太远了。
当初刘守光对他们这些麾下之臣,那都是稍微不合心意就会抓起来,若是接下来能够“悔改”的话,他还会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是不愿“悔改”,那就是直接身死的下场。
至于让刘守光为自己手下人的失误而道歉,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这次南下吴国,而不是选择去晋国,看来这个选择的确是正确的;不说其他,就论这份气度和仁厚,吴王就要比晋王强多了。”
虽然没有见过晋王李存勖,但冯道相信,在这个乱世之中绝不可能有人比杨渥更仁厚。
“吴王仁厚,光是这一点就比岐王要强多了!我若是能为吴王效力,则此生无憾了。”
冯道心中感动,另一位从岐国千里迢迢而来的士子常梦锡,同样心中感动不已。
相比于燕国,岐国对读书人的排斥更加严重,李茂贞尤其喜爱武人,整个岐国上上下下的官职基本都是武人担任,像常梦锡这样的文士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这一次南下吴国,原本还对自己牵连进细作案心怀不满,但如今的他心中除了感激外,哪里还有半点不满之意。
便是内阁的诸多大臣们,见了杨渥的举动同样心中惊喜不已。
“先王当年就以宽厚仁德而闻名于世,看来当今大王同样继承了其父的宽厚性子。父子两代人都是如此仁厚,这实在是我吴国之幸!”
他们这些老臣们,多数还是经历了杨行密时代,比如陶雅和刘威二人,更是当年杨行密的老兄弟。
对他们来说,他们现在所想的就是能善始善终,能够维持与杨家的父子两代人的情分,能看到吴国一日一日的兴盛发达。
之前他们还担心杨渥会不会变了性子,会不会随着威权的日渐加重而猜忌功臣等,但此时他们心中的担忧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众人心中激动,面怀感激之色,杨渥心中却是微微一笑。
他刚才之所以会亲自向七人致歉,这一来是想安抚七人之心,毕竟这七人中光是冯道和张延翰这两个能在历史上留名之人,就值得他这么做了。
而其他五人虽然杨渥不清楚,但从他们进入华盖殿以来的表现,杨渥相信这五人必然也不是普通人。
毕竟若是普通人的话,只怕在杨渥身边早就战战兢兢,汗流浃背了。
除了安抚这五人之外,杨渥也是想借机表现自己的仁德,以安众人之心。
而且这样一来,天下人都会知道自己重视士子,对七个无辜入狱之人都能亲自致歉,其他士子得知之后,即便不是亲身感受,但他们心中难道没有感动之意吗?那些其他国家的士子难道不会踊跃前来投效吗?
而这一点,就是杨渥的第二个目的。
至于说会不会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威严,那就更不可能了。
他一个亲自领兵征战四方的君王,何愁没有威权在身?而且他还刚刚处置了宋齐丘,现在施恩于人,大家心中只会感叹“吴王仁厚”,而不会有轻视之心。
正文 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乱
一番手段就让众人感恩戴德,这种事情杨渥自然乐于去做。
而七人心中激动之时,张延翰犹豫了一下,站出来道:“大王,当初南下参加科举之时,学生担心因为家父之故而影响到自身前程,甚至连累到留在北方的家人,所以才瞒下了此事。还请大王明察。”
他与其他六人又有不同,其他人或者是普通士子,没有什么大的背景,或者是像冯道这样,辞官南下的,唯独他的父亲却是在梁国担任要职。
所以他沉吟一番后,才会站出来解释一句。
杨渥摇头道:“孤知道此事,你有担心也是人之常情,孤不会过问的。只要你将来安心为我朝效力,此事算不得什么大事。而且梁国如今局势动荡,将来前程如何,只怕不容乐观。你父亲若是有意南下,孤也深表欢迎。”
“多谢大王。”张延翰这才松了口气。
“嗯,今年的科举还有一个半月就要开始了,你们七人中,除了冯道以外,其他人应该都会参加吧?”杨渥接着问道。
“正是如此。”张延翰等六人连忙答道。
“你们这段时间因为受细作案的牵连,没有时间温习功课,只怕连科考也有受到影响。”
“所以孤也不多留你们,你们这就回去好好准备吧。当然,在准备科考之余,你们也不要忘了关注一下时事!”杨渥大有深意的向几人说道。
张延翰等六人一愣,心中若有所思。
“大王让我等关注时事,这难道是在暗示我等今年的科举策论题目吗?”
众人不敢多想,连忙向杨渥行礼请辞。
等六人离开之后,杨渥向留下来的冯道说道:“冯道,你原本就是燕王刘守光麾下之臣,如今来金陵为我朝效力,按照规矩可以直接授官。”
“如今孤给你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在地方上担任职务,经过一番历练后入六部任职;第二个就是留在孤的身边担任通事舍人。”杨渥之前的通事舍人周宗如今被留在江陵担任知府,如今正需要有人出任空出来的位置。
冯道听了后眼神顿时一亮,连忙答道:“臣愿担任通事舍人一职,还请陛下恩准。”他又不是傻子,或许担任通事舍人将来也要去地方任职才能更进一步,但若是有在杨渥身边任职的经历,这不仅是一份资历,同时也能增进和杨渥之间的关系,这可是其他任何职位都换不来的便利。
“好,那你就先帮孤整理一下这些文书吧,等你熟悉了之后,孤有事情交给你做。”杨渥微微一笑,对冯道的选择丝毫不感到意外。
“是,臣遵命。”冯道连忙答道。
他以前担任刘守光的参军,主要做的事情就与如今的职位差不多,所以他很快就能适应过来。
不过吴国的国情毕竟与燕国不同,所以他也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
……
就在杨渥忙着收买人心的时候,北方梁国,随着朱温之死和朱友珪的上位,中原的局势逐步动荡起来。
尤其是冀王朱友谦投降晋国,并向晋王请求援军,使得梁国的动荡进一步加剧。
七月底,蔡州城中,这座自中唐以来就一直动荡不安的淮西重地,同样出现了不安分的迹象。
早在去年高邑之战后,因为梁军的大败和晋军的大举进攻,使得梁国上下一片恐慌;恰好那时候蔡州刺史张慎思被朱温召至洛阳,却有长期未安排新的蔡州刺史。
结果没有强势人物震慑的情况下,蔡州驻军发生兵变,右厢指挥使刘行琮暗中勾结吴国,打算以蔡州作为自身功劳先给吴国。
然而刘行琮的兵乱,仅仅是给更加老谋深算的顺华军指挥使王存做了垫脚石。
在一番形同闹剧的兵乱之后,刘行琮被杀,蔡州局势迅速被王存掌控;接着,朱温为了避免王存投靠吴国,于是下令任命其为新的蔡州刺史,使王存成功掌控蔡州。
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梁国朝廷对于蔡州的掌控已经极低了,蔡州城中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由王存掌控,就如同一个小的藩镇势力一般。
不过蔡州这地方和魏博一样,兵乱和造反的传统早就深入人心了。
王存虽然是依靠兵乱而得以上台的,但随着梁国总体局势的动荡,蔡州城中那些大小军头们同样起来心思,想要取王存而代之。
此时,城中军营里面,一处偏房之内,七个身材魁梧、身穿黑色铠甲的军官正暗自密谋着。
这七人的级别其实都不高,除了一个是副都头外,其他几人甚至只是营指挥,若是在吴军之中的话,他们这种身份之人连“将军”的称呼都不能用。
不过此时这么一群中层军官,却在商量着如何造反之事。
“如今天下局势动荡,人心不定,正是我辈奋起之时。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只有胆子大的人才能得到富贵,若是一心只想着安稳,那这一辈子也就只能做个小兵罢了。”其中一人大声鼓动着。
这人名为毕和,正是这七人中唯一的一个副都头,也是这群人名义上的领头人。
至于其他六人,除了中间那个名为王彦俦的年轻军官外,其他人不是毕和的部属,就是他暗中联络的身怀野心之人。
不过这五人在毕和心中的重要性是远远比不上王彦俦的。
事实上,这一次他想要兵变成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需要王彦俦来完成。
因为其他五人和他一样,都是城中普通州兵的军官,唯有王彦俦乃是刺史王存的亲信,执掌着王存的亲军,甚至连刺史府都由他负责守卫。
若是能将王彦俦拉拢进来,那么这一次兵变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否则大家也别指望活命。
当然,毕和之所以敢来找这个王彦俦,并且直接出言劝其与他一起造反,主要原因就在于王彦俦也不是什么安分之人。
此人的虽然平时在王存面前表现得谨小慎微,将他的野心好好的隐藏起来,但毕和却是对此人深知,知道他不是什么安于做一个小军官的人。
果然,当毕和说完自己的计划后,王彦俦当即就答应下来道:“毕将军,若你聚义起事,某家愿为将军后应,只希望将军成事之后不要忘了在下就是。”
“好,好,好!毕某就知道王兄弟胆略过人,一定会加入我等的。”
“不错,有了王将军的出手,我等大事可曾矣。”众人大喜过望。
接着,七人又商议了一番事成之后的利益分配,一番争执后,最终达成了协定,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当下,六人取来笔墨,写下密谋,并且一同签下文书,各自按上手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