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也不够七十万啊。”
  “够了。”武好古笑道,“臣都计算好了,只要由臣全权运营市舶司,七十万缗还是周转得过来的。”
  “这可是七十万啊!”
  武好古哈哈一笑:“真没有问题的,臣可会做生意了……要说用市舶司一年赚七十万,臣也做不到。不过要用市舶司来周转,一年腾出七十万缗,臣完全可以办到的,只求陛下准许界河市舶司出口兵器给高丽国。”
  “出口兵器给高丽?”赵佶问,“兵器买卖很赚钱吗?”
  “自然是赚的。”武好古道,“而且还能用来占高丽人的货款。”
  “占……货款?”
  “就是赊账和预付钱款。”武好古解释道,“兵器出口是独一份,高丽人自然只能由着臣的规矩了。这样臣就能占他们几十万的货款,填上沧州的窟窿了。”


第五百一十九章 话语权(三)
  武好古想让界河市舶司出口的是兵器,而不是准许民间持有的武器!也就是“甲、弩、矛、矟、具装”等装备军队的武器。
  之前海州吴家一直在疏通关节,想要出口铁器给高丽国。在武好古看来,出口铁器哪有直接出口兵器好啊。高丽人还得再加工,多麻烦啊,直接给他们打造好了送去不就行了?
  而且,界河市舶司可不是界河商市。后者约等于民间买扑的镇市、草市,也不好太过没规矩。而界河市舶司是名正言顺的官衙!是不受民间兵器管制的约束的。
  一旦界河市舶司有了出口武器之权,那么武好古就能进一步寻求扩权,寻找各种借口让界河市舶司成立“兵器所”,用来打造兵器了。这样就等于在界河商市建立起了兵器制造业,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建立冶铁业……
  有了自家的兵器制造业,武好古就能够着手提高兵器制造的质量了。
  “好吧。”赵佶笑着,“高丽国使者早就提过解禁铁器出口的事情了,不如就直接卖兵器给他们吧。反正高丽国和我大宋隔海相望,便是做大了,也是契丹人的麻烦。”
  “陛下圣明。”武好古心中暗送口气,他倒不是担心赵佶坚持对高丽半岛实行兵器禁运,而是担心他大方过头,直接把兵器送给高丽人,这样武好古就很难用兵器贸易操纵高丽…女直战争了!
  说完了金钱和军火的事儿,赵佶的脸色忽然阴郁起来了,长长叹了口气:“朕这些日子总是梦见六哥……六哥在梦中责怪朕亏待了嫂子,还把早就被废的孟氏迎回,立为六哥的皇后,坏了礼数家法。大郎,你觉得朕那么做,是不是真的错了?”
  虽然是昏君,但是并不笨!至少找得理由还算冠冕堂皇。
  “陛下所为乃是情非得已。”武好古一本正经地说,“世人都知道这是钦圣皇后(向太后)的懿旨,陛下是至孝之君,岂能违逆母后?”
  赵佶连连点头,自己是孝子啊!所以才不得已将孟氏迎回的。
  “不过。”武好古斟酌着用词,“元佑皇后的确是被先帝所废,君王废后如同民间夫妻离异,从此便没有夫妻名分了,况且先帝又再立了元符皇后,这皇后的名分便有所属。而在先帝故去之后迎回元佑皇后,就如同给故去的兄长娶了一房正妻,还位列原本的嫂子之上。这的确是不妥啊,也难怪先帝托梦陛下了。”
  “言之有理!”赵佶赞同地点点头,这个武好古还真能瞎说,怪不得有人说他个“大儒”呢。
  “而且先帝也素来仁孝,若是钦圣皇后在天之灵反对,他又怎会托梦于陛下?”武好古继续给宋徽宗解梦,“既然先帝托梦,那么钦圣皇后在天之灵一定认识到此事不妥了。”
  “对,对!”赵佶连连点头,“现在母后一定在天上后悔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武好古又道,“既然先帝和钦圣皇后的在天之灵都认识到复立元佑皇后不妥,那么陛下就应该替他们改正。”
  赵佶皱眉问:“如何改正?”
  “自然是将元佑皇后再请回瑶华宫了。”武好古说这话的时候,心里可是很有一点不安的。
  他当然知道这位孟皇后是条超级会翻身的咸鱼,历史上还有第三次翻身的机会,先被伪楚皇帝张邦昌立为太后,后来她又立了宋高宗赵构——大楚天子立了一个大宋的太后,而这个太后又立了一个大宋高宗,后来这个高宗皇帝又杀了立了孟太后的张邦昌……这个关系真是复杂啊!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自己现在帮助赵佶废孟氏,将来可就无论如何不能认赵构这个官家了……否则自己得比岳飞更早去风波亭走一遭了。
  “朕也是这么认为的……”赵佶缓缓地说,“另外,朕待元符皇后是不是太薄了?”
  太薄?武好古心说:现在嫌太薄,将来人家年老色衰,就该翻脸逼死人命了(元符皇后当了十几年的太后,最后却自杀身亡)!
  “长嫂……如母!”武好古说,“陛下的皇位毕竟来自兄长而非父皇,厚待皇嫂如母也是应该的。”
  “说的也是啊!”赵佶点头称是,“朕若待皇嫂如母,是不是应该尊皇嫂为太后?”
  这脑子……武好古也有些无语了,怎么就想到要立刘皇后当太后?太后比皇上大一点点啊!你这不是找不自在吗?等回头闹了矛盾,再把人家挺好一熟妇逼死……这事儿做得越来越像昏君了!
  “此乃陛下家事,臣不得与闻。”
  武好古这么说其实就是不赞成了,只是刘皇后正得宠,自家一小人,没必要去对着干。
  赵佶摇了摇头,“大郎,你也觉得不妥?”
  “……”
  看到武好古一脸为难,赵佶笑道:“此地只有朕、大郎你,潘卿和高俅,有甚不可说的?”
  武好古斟酌了一下,低声道:“陛下厚待元符皇后是对的,只是本朝素以孝治天下,所以这太后的名分还是太高了……”
  “这个……且容朕想想。”赵佶被武好古这么一说,似乎也有点动摇,他顿了顿,“单是把孟氏请回瑶华宫就很不容易了,大郎,你有何良策?”
  武好古说:“这事倒也不难,只是说理而已。”
  “说理?”赵佶皱眉,自己做的事情还能和人说理?
  “天大地大,道理最大。”武好古道,“陛下应该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只要把道理和天下人说通了,朝堂上的宰执就不会反对了。”
  能说得通吗?
  赵佶心说:那帮宰执重臣哪儿那么通情达理?
  “大郎。”赵佶顿了顿,“韩忠彦那边你能去说么?”
  说服韩忠彦支持废孟皇后?这怎么可能?这事儿新党方面或许会支持,旧党肯定是一边倒的反对!韩忠彦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失去立场,那他还能当旧党君子们的领袖吗?
  “这个道理不一定要和大臣们讲。”武好古缓缓地说,“其实还可以讲给天下人听。”
  “讲给天下人听?”赵佶一愣,“怎么讲?难道要去各处张贴告示吗?”
  “当然不是。”武好古笑道,“陛下不是有《文曲星》杂志这个喉舌吗?”
  “《文曲星》杂志?”赵佶微微拧起了眉头。
  把后宫里面的斗争拿到《文曲星》杂志上说能合适吗?
  “陛下。”武好古笑道,“《文曲星》杂志上当然不能直接说宫中的事情,但是可以讨论为亡兄立正室是否合乎人伦?臣可以略施计策,引得朝中两党人物都参与其间。只要他们都在《文曲星》杂志上发表了反对的意见,那么作为君子,在朝堂上就不应该再有不同的说法了。”
  复立孟氏为后,本质就是为亡兄立正室,而且还是一夫两妻,违反儒家人伦是肯定的。如果不是发生在孟皇后身上,一定会引来正人君子们的口诛笔伐。
  一旦大家都形成了共识,那么废掉孟皇后的阻力就大大减小了——这事儿太拧巴了,如果人人都可以给亡兄亡父立个正房,还把原来的正房变成二房,那儒家的伦理纲常还不全乱套了?
  所以这事儿一旦拿到台面上来讨论,那无疑会被儒家君子们骂成乱伦禽兽的。等到舆论上一边倒了,赵佶就能堂而皇之把废孟后的事情拿出来论了。
  到时候朝堂上的旧党君子也只能捏着鼻子认栽!总不能在《文曲星》杂志上说给死了的哥哥、爸爸立个正房,去压迫原来的嫂子、后妈是禽兽不如的乱伦,然后在朝堂上要求宋徽宗去做禽兽吧?
  “好!”宋徽宗抚掌笑道,“还是大郎你有办法,这事儿……就这么办了!”
  “陛下。”武好古顿了顿,“这事儿还不能随随便便的办。”
  赵佶问:“怎么啦?”
  武好古一笑:“臣毕竟是……武官吏商,所以这个《文曲星》杂志总归是不大站得住脚。”
  《文曲星》杂志可以由共和行来“孵化”,但是当它一旦壮大成长起来,就不能由共和行继续拥有了——这可是资产阶级的喉舌啊!一旦《文曲星》的真面目被人认清了,可就是个定时炸弹了。
  要是捏在共和行手里,早晚会把共和行给拖累了。共和行毕竟是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行,《文曲星》不是它能玩的东西。
  所以得尽快给《文曲星》找个更有力的新爹!
  而这个新爹,当然就是赵小乙了。
  “所以。”武好古道,“臣想将《文曲星》杂志转给赵小乙。”
  “转给朕?”赵佶一愣。
  “陛下。”武好古说,“是转给赵小乙。”
  “赵小乙和朕不就是一个人吗?”
  武好古一笑:“陛下不方便做的事情,赵小乙是可以做的……而且陛下也从未承认过就是赵小乙啊。”
  赵佶想了想,仿佛有点道理,“那《文曲星》杂志还是给你管吧。”
  “陛下。”武好古忙摇摇头道,“臣可管不了……臣是吏商幸近,不方便出面。”
  “那谁可以去管《文曲星》?”
  “当然是一些没有官身的书生士子了。”


第五百二十章 话语权(四)
  赵佶有些糊涂,“为何是没有官身的书生士子?”
  “因为《文曲星》的东家是开封布衣赵小乙。”武好古笑道,“一介布衣,如何能驱使官人呢?”
  不用官人,当然是为了便于武好古操纵了!如果《文曲星》的编辑个个都是东华门外唱名的好汉,谁还会理财武好古这个一介吏商?到时候武好古辛辛苦苦建立的《文曲星》不就成了别人的喉舌?
  而且,用了官人,《文曲星》杂志就会变成死气沉沉的衙门,上面是混资历的官,下面是混日子的吏,还怎么当资本主义喉舌?
  不过这种理由不方便和赵佶说,于是就拿“开封布衣赵小乙”做托词了。
  “而且。”武好古又道,“赵小乙开设《文曲星》杂志的目的,就是为了和文官争一争清流物议,怎么能再把《文曲星》交给文官呢?”
  《文曲星》是用来和新党、旧党争话语权的!
  话语权在宋朝可不是小权,因为宋朝的政争基本不动刀兵,都是拿嘴炮轰人的。
  武好古是个武官,而且他又需要一个武官身份方便敛财,所以根本不可能去和文官争清流物议——他压根就不是清流啊!
  在这种情况下,武好古就只能另起炉灶,用民间的舆论对抗清流物议了。
  而民间舆论要对抗官场清流,当然就得有个可以抵抗官府压力的保护伞了。武好古自己是不行的,他真要敢动清流的话语权,早晚给人整到海州去吃老米。但是赵小乙不怕啊!
  乱说话的时候是开封布衣赵小乙,但谁要来查封抓人,那可就是大宋官家赵佶了!
  “好!”赵佶终于被武好古这个小人完全蒙蔽了,而且他也想不出别的可以把孟皇后名正言顺赶出去,再让亲爱的嫂子刘皇后做太后的办法。
  “就依大郎所言了!”赵佶笑了起来,“朕也不白拿共和行的《文曲星》杂志,同文馆的地皮就作价90万缗,给你便宜10万缗,算是赵小乙买下《文曲星》的钱款。”
  《文曲星》杂志的商业价值当然不止10万缗了,不过这本杂志一旦完成了向“新闻、政论”类杂志的转型,其商业价值就会因为政治上的风险而暴跌。所以哪怕赵佶一文钱不出,武好古自己贴钱,也一定要把《文曲星》送给赵小乙。
  “至于《文曲星》归了赵小乙后要怎生运营。”赵佶道,“大郎你定个方针,过两三日朕去巡查琼林宫的时候递上来。”
  “臣遵旨。”
  赵佶又道:“大郎,蔡京提议让你久任提举界河市舶司事,你可愿意吗?”
  “臣求之不得。”武好古早就知道这事儿了——蔡京这个忠臣看来还是想和自家结成忠党啊!
  赵佶又说:“你要做的话,自明年起,界河市舶司还要年缴10万缗给朝廷。”
  “没有问题。”武好古回答道。
  “好,大郎果然是理财圣手!”赵佶笑了笑,“那朕明日就让中书拟招,让你权发遣提举界河市舶司……你的武阶官也该升了,给你一个客省副使吧。”
  “臣谢陛下隆恩。”武好古连忙揖拜道谢。
  赵佶封给他的客省副使虽然也是个从七品的武官阶,但是比之前的东上閤门副使可是大了不少。之前的东上閤门副使是52个武阶官中排名第33位的阶官,而客省副使则是排名第28位的阶官,等于一次给武好古转了5个官。
  考虑到武好古现在的年龄,能当上这个级别的武官,其实是火箭般的升官速度。
  ……
  “客省副使,带御器械,权发遣提举界河市舶司……呵呵,还真是少年得志啊!”
  御史中丞赵挺之的府邸中,李清照的公老头赵挺之大约是第一批得知武好古又要升官的朝臣之一。
  而这个内部消息则是他的儿子赵明诚带来的——武好古离开延福宫后,马上就去召集了《文曲星》杂志的几个主要负责人,告知了杂志将会出售给赵小乙的消息,也说了自己马上要升官的信息。
  “父亲。”赵明诚又道,“武大郎还说《文曲星》杂志将会出让给赵小乙,并且以后不再聘用有官身的编纂和主笔了。”
  这个规定对眼下的赵明诚和侯仲良并没有影响,因为他们二人都没有官身。
  “赵小乙?那是……”赵挺之眉头皱了起来。
  “是官家!”赵明诚回答道。
  赵挺之眉头紧皱,他本来对《文曲星》这个杂志没有太在意——《文曲星》一开始的时候是立足科举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本科举补习类的杂志。
  直到几个月前,他儿子赵明诚和旧党方面的书呆子侯仲良开始在《文曲星》上开了个讨论府兵制的论坛,还提出了实践检验真伪优劣的准则时,赵挺之也没有太在意。
  因为他也不相信武好古敢用自己的一本卖钱的杂志去攻击新党的新政——这可是朝廷大政,无论对错,都不是武好古一介吏商可以妄议的。
  可是武好古不能说的话,开封布衣赵小乙能说啊!
  “他想做甚?”赵挺之眉头已经拧成了一团。
  “谁?是官家吗?”赵明诚追问。
  赵挺之问的是武好古,不过听儿子这么一说,就看着儿子问:“你知道官家的心思?”
  赵明诚回答:“知道一些。”
  赵挺之马上追问:“那就说说。”
  “官家想废后!”
  “甚底?”赵挺之瞪着眼珠子,“官家要废了王皇后?”
  “不是王皇后,是孟皇后。”
  “孟皇后?”赵挺之眨了眨老眼,“元佑皇后?她哪里招惹到官家了?”
  虽然赵挺之也不喜欢亲旧党的孟皇后,可是也没动过再把她废掉的心思——孟皇后是先帝皇后,就是在宫里吃口安生饭,废不废的也没多大区别啊。
  “仿佛是官家梦见先帝了……”
  “梦见先帝?”赵挺之听得一头雾水,这是什么理由啊?
  赵挺之想了想,“德甫,这个要废后的消息你从哪儿听来的?”
  “是官家亲口的言语。”赵明诚说,“官家说梦见先帝责怪他迎回孟皇后,亏待了刘皇后。”
  赵明诚也是赵佶的心腹之一,所以同样听赵佶说过梦。
  “怎么会有这样的梦?”赵挺之摇摇头,“那这个孟皇后也太倒霉了……对了,你媳妇知道这事儿吗?”
  “应该不知道。”赵明诚不大确定,“儿子没有和她说过。”
  “那就别说!”赵挺之吩咐道,“对谁也别说……这事儿,恐怕又要引起一场朝堂纷争了。”
  赵挺之思索了一下,“对了,这两天国子监里面有人议论吕本知案和州北军营大火吗?”
  赵明诚是国子监生,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文曲星》上写几篇文章,挂了个主笔的名义。
  而赵挺之问起国子监中的议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时代没有报纸、没有网络,民间舆论几乎不存在——就是存在也没人在意——存在的只是清流物议,而在清流物议最肆无忌惮的,当然就是号称“无官御史台”和“带发苦头陀”国子监生、太学生和武学生了。
  这些“三学生”平日凑在一起,除了谈论文章诗赋,就是议论时政消息和天下大势了。
  刚刚发生的州北大营纵火案和吕本知代父受死喊冤事件,自然是三学生们议论的焦点。
  “有一些。”赵明诚皱眉道,“开封府的士子们都说吕本知是孝子,是被人冤枉的,州北军营大火必有黑幕。”
  赵挺之问:“他们说了幕后黑手是谁吗?”
  “都说是武好古。”赵明诚皱着眉头,“爹爹,您觉得那把火是武好古让人放的吗?”
  赵挺之只是笑笑,“除了他,还有谁能干出这种事情?”
  “三学”里面出现不利于武好古的舆论也不单单是士子们脑补的结果,而是新党故意引导出来的。
  现在的国子监司业刘逵就是吕嘉问的女婿,吕本知的姐夫!
  ……
  国子监司业刘逵回到府中,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去探望正在养病的吕嘉问了。
  牢狱之灾加上丧子之痛,让吕嘉问一下子仿佛老了十岁,本来还算硬朗的身体也垮了一半,在御史台狱里听到儿子的死讯,当时就晕菜了,好不容易救醒后就病倒了。心口一直疼痛,而且头晕眼花,时不时还有幻觉,而且还胡言乱语……
  “我儿死得好惨,姓赵的,你也太狠了……”
  刘逵走到后院吕嘉问养病的屋子外面时,吕嘉问又开始说胡话了——吕本知明明是被武好古那个小人给害死的,自家的岳父怎么老骂“姓赵的”呢?
  姓赵的是谁啊?武好古身边好像就一个赵钟哥姓赵,可那莽汉现在还在沧州练兵呢。
  摇了摇头,刘逵还是推门走进了吕嘉问卧病的堂屋,就看见自己的妻子吕氏正坐在吕嘉问的病榻旁抹眼泪。吕嘉问则是面如枯槁,横卧榻上,目光呆滞地看着天花板,嘴巴里说着胡话……
  “我儿啊,你死得冤枉,为父没有办法为你报仇,为父心里好苦啊!”
  “儿啊,都是为父害了你,为父要是不入京,你就不会死了……”


第五百二十一章 话语权(五)
  “岳丈。”刘逵走到吕嘉问的病榻前坐了下来,“您且节哀,武好古那厮嚣张不了多久了,这仇终是能报的。”
  吕嘉问艰难地转过脑袋,看着自己的这个糊涂女婿,轻轻叹了口气。他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被自尽的?可是知道了也不能在外面乱说啊,更别说去给儿子喊冤了……
  而且赵挺之那么干,说穿了还不是为了新党的利益,为了保住他这个当老子的?
  他吕嘉问有那么多儿子,死了一个也不影响传宗接代啊!所以他不能不知好歹去把赵挺之咬出来……而且他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指证赵挺之。
  另外,吕嘉问因为背叛吕氏家族投靠王安石,又在都市易司任上做了很多得罪人的事情,早就不容于旧党。如果再因为丧子而背叛新党,只怕要变成两党公敌了!
  “公路。”吕嘉问看着女婿,又是一声长叹,“你说武好古怎么了?”
  “国子学、太学、武学中诸生介指其为奸佞小人!”刘逵道,“还有人说要伏阙上书,请斩武好古以平民愤!”
  吕嘉问咂了下嘴,苦苦一笑:“都是说说而已……”
  吕嘉问自己也上过国子监学,哪里不知道“三学”的规矩?三学生是有学生领袖的,元符三年中了探花的纪忆就曾经是个学生领袖。
  如果有人想要发起三学生伏阙上书,就必须联络几个学生领袖——少不得花费大笔的金钱,可能还要加上几个保举推荐的名额。
  当然了,如果有什么让三学生们特别义愤的事情,三学生还是会“免费”上书的。不过武好古恶整吕嘉问的事情,在三学生们看来就是狗咬狗!武好古是奸佞,吕嘉问也不是什么好人,甚至更坏!现在恶人打了恶人,三学生们开开嘴炮,喷一下武好古也就到头了。
  要他们“免费”上书,想都别想!
  而且能当上三学学生领袖的人又不是傻瓜,如何不知道武好古是大宋官家的头号心腹?去摸这样的老虎屁股是不是太危险了?
  “便是说说,也够武好古受的了。”刘逵安慰吕嘉问说,“清流物议这事儿,元佑奸党还是很当一回事儿的!如果武好古做实了奸佞,韩忠彦和范学礼就不会再护着他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