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我独裁(巡洋舰)-第4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德联的令部分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德联自己打造导弹防御系统之外。德军的战略弹道导弹也应该提升战斗力,即只要做到突破中华帝国的卫士导弹防御系统,那么中华帝国耗费巨资打造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就白费了。

    为了做到这一点,德联科学家们积极开发新型弹道导弹。包括洲际弹道导、中程弹道导弹和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在内,德联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研发了几十个弹道导弹型号。这些新型弹道导弹,大多数都以速度作为标准,德联科学家们分析,只要德军的弹道导弹的速度足够快,那么就会在中华帝国的雷达预警之前抵达,令其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显然,德联科学家们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可惜时间研制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想要做到却是非常困难的。

    但在德联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德军的弹道导弹技术还是大幅度提升了的。

    其中,长程弹道导弹家族里。德军的R…9战略弹道导弹算是最优秀的了。R9为两级洲际弹道导弹,采用可贮存液体推进剂和惯性制导系统,在性能上与两年前的R7导弹接近。导弹两级的直径不同,第一级的直径约2.9米,第二级的直径约2.44米,第一、二级之间用截锥形级间段连接。弹头呈锥形,配置在地下井中。

    由于R9弹道导弹的末端速度高达4马赫,一旦从外太空进入大气层,中华帝国现有的防空武器基本上难以拦截的。德军统帅部认为。保持强大的进攻弹道导弹力量便可以继续维持跟中华帝国的核均势。原本希特勒计划部署1500枚R9洲际弹道导弹,但最终受限于财力紧张关系,只实战部署了200枚。

    中华帝国和华约称德联的R9洲际弹道导弹为SS…9,绰号黑羚羊。针对R9弹道导弹的巨大威胁,以及德联号称可以拦截来着华约的一切洲际弹道导弹的PD33导弹防御系统。中华帝**方同样大幅度提升弹道导弹的性能。

    作为同德联R9弹道导弹的对抗,中华帝**方开发了西北风11型弹道导弹,编号**…11,北约称之为SS…11咆哮者。

    西北风级**…11洲际弹道导弹长18。5米,宽1。84米,射程达6750海里(12500公里),标准发射重量345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45吨,投掷重量1088公斤,采用三节火箭系统进行推进。其中第一级、第二级火箭首次采用固态氢氧燃烧剂作为燃料,第三级为液态燃料的热发射方式。

    固体燃料相对于液体燃料而言。液体燃料的分子活性强;化学稳定性也低;基本必须低温贮存;而火箭本身很难做到;所以基本是燃料箱不加注燃料;到使用的时候再加注。这样一来,液体火箭发射时,需要进行加注燃料,这将消耗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敌人的导弹已经发射了。预警雷达给出的时间往往不会很长,加注燃料时间过长则来不及进行发射便被敌人的导弹摧毁在地面了。

    同时。五六十年代各国使用的火箭燃料一般都是液氢,由于氢分子极小对各种容器的侵蚀力可怕;不适合长时间贮存。因此,对于导弹燃料的储存来说是个巨大的难题,消耗庞大的经费。即便是中华帝国的资金宽裕,也对这种长时间的战备消耗感到头疼。

    正因为这些不利原因,使得中华帝国的科学家们首先开发成功了火箭固体燃料。用在**11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固体火箭燃料能够给导弹提供短时间的加速度,工程师们采用利用锥形装药或缓释技术来减慢固体火箭的燃烧速度。同时,固体火箭燃料常温化学稳定;对贮存要求不十分苛刻,使得日常维护费用大幅度下降。

    对于**11来说,为了能够顺利突破德联所谓的导弹防御系统,其导引系统采用改良的PDM…20惯性平衡导引控制系统,三级火箭助推下,不到六分钟便可以进入太空,并以4马赫的速度在太空飞行,重返大气层后,发动机点火的末端极速高达15马赫,基本上以德联现有的防空武器都无法拦截的。

    不过,中华帝国的导弹专家们更是开天辟地的再**…11洲际弹道导弹上面首次使用了多弹头分导技术。即弹头备北洋电气制造的重返大气层载具,内装3枚当量17万吨…89型核弹头,以及八个金属片和诱饵假弹头,用来迷惑敌人的拦截导弹,大幅度提升攻击能力和突防能力。

    而在圆周公算偏差值上面,中华帝国一直处于领先状态。**11型弹道导弹的圆周偏差降至320米,后续改进型一度达到116米的超高精度,给德联造成巨大的核威胁,压力空前。

    同样,中华帝国的盟友们也需要一定的核保护伞。尤其在欧洲附近的华约成员国,如英国、土耳其、亚美尼亚、冰岛等国家,中华帝国在这些国家都设有大型的陆海空军事基地,基地内部署有大量的核导弹发射井。

    但这些基地靠近德联和北约各国,考虑到成本和实战效果,中华帝**方是不会将**…11这种长程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到那里的。取而代之的是**…15前卫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和**…19中卫中程战术弹道导弹。这两款弹道导弹是基本型号。其后陆续衍生的型号众多,包括低空、中空、高空等各种用途。

    其中,**…15前卫战术弹道导弹则是中华帝国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即卫士2型导弹的改进型。

    作为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之一,卫士2型导弹是中华帝**方用来拦截德联洲际弹道导弹的重要武器之一。

    卫士2反弹道导弹弹长(包括助推器)6。55米,翼展1。57米,速度9600公里每小时,射高165公里,最大射程900公里。推进装置采用皇家科技重工研制的MK32(紫耀星君)双重推力固体火箭,共三级发动机,战斗部采用碰撞式动能弹头,也可以携带小型核弹头。

    卫士2型反弹道导弹是陆基反导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集中部署于中华帝国的西疆和北疆各大军事基地。因为那里跟德联和其他北约国家接壤。

    但很快德联军方为了能够避开中华帝国的陆基反导系统的拦截,德联海军开工建造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于1957年下水。

    作为德联海军第一级导弹巡洋舰,是被中华帝国的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所刺激产生的。二战后期的大西洋海战期间,中华帝国海军的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将德国公海舰队的一艘超级战列舰击沉,这给德联海军的触动是巨大的。

    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德联海军一直在犹豫是继续发展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并存的传统舰队,还是打造导弹巡洋舰和航空母舰战斗群。但最终德联吃紧的财政迫使德联海军暂时放弃航母战斗群计划。转而发展非对称海军力量,最终以核潜艇和导弹巡洋舰为主。

    战后初期,德联海军的导弹巡洋舰设计和建造一直不顺利。直到德联的情报局窃取了部分来自中华帝国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的建造数据后,德联海军才自己摸索进行仿制。终于在五十年代后期才完成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的建造工作。

    虽然德联海军的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是模仿二战期间的中华帝国海军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建造的,其落后中华帝国同类型的导弹巡洋舰十五年以上,但对于德联海军来说却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为了突破中华帝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德联海军担负起了重要的任务。即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联海军的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需要具备全球投送,全天候战斗值班。且能够搭载弹道导弹的战略武器平台。

    在这种指示精神之下,德联海军的萨克森级导弹巡洋舰采用了核动力驱动,搭载新型的R…11洲际弹道导弹(华约代号SS…11),使得该级巡洋舰能够进入太平洋地区巡航,通过海基弹道导弹发射系统,避开中华帝国在西欧、中东和北美部署的陆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侦查,最快十五分钟便可以攻击中华帝国首都,令中华帝国无法做出及时反映。

    萨克森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首舰于1958年夏天进入太平洋,一度靠近中华帝国在琉球群岛的白滩军事基地,令中华帝国极为紧张,派出大批战机、军舰和潜艇对其围堵跟踪。

    萨克森号进入西太平洋地区活动的事情令中华帝国意识到了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巨大漏洞,于是中华帝国总参谋部立即进行相关方案的弥补,海军趁机提出打造海上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请求,并且获得中华帝国皇帝王晨浩的首肯。

    光华五十九年,中华帝国财年军费预算通过了拨款150亿龙币打造海基卫士导弹防御系统的议案。该议案作为对陆基卫士防御系统的补充,以中华帝国海军台风级重巡洋舰、龙卷风级导弹巡洋舰、明级战略核潜艇等平台进行升级,安装海基卫士弹道导弹防御雷达侦查系统和卫士3型反弹道导弹武器平台。

正文 第718章 水下核力量的突破

    。

    到光华六十五年,中华帝**方基本上建成了陆基、海基一体化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其中中华帝国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对德联和北约的威胁巨大。在光华六十五年的中华帝国国防白皮书中提及了帝国海军的武备力量。其中,中华帝国海军的第一舰队(本土舰队)、第二舰队(太平洋舰队)、第三舰队(大西洋舰队)、第四舰队(地中海舰队)、第五舰队(印度洋舰队)、第六舰队(北冰洋舰队)、第七舰队(南冰洋舰队)这七大舰队共有2312艘各型战舰,总吨位457万吨,规模空前。

    这些战舰当中,二十七艘超级战列舰、超级战列巡洋舰陆续在五六十年代退役,但她们并未被拆解或者出售,而是重新舾装然后被封存了起来,亟待日后重新上战场发挥作用。

    到光华六十五年,中华帝国海军仅有一艘战列舰在服役,这便是全世界唯一的一艘核动力终极战列舰——光华大帝号。

    这艘十几万吨的海上庞然大物,对德联和北约各国海军来说,威慑力一直没有下降过。尤其中华帝国海军在光华五十五年对光华大帝号战列舰进行了第三次现代化改装之后,前后耗时七年,改装费高达11。2亿龙币,最终令光华大帝号战列舰焕然一新,变得更加强悍了。

    对光华大帝号战列舰的现代化改装主要集中在安装了一座卫士防御系统指挥中枢、8枚西北风…11型洲际弹道导弹垂直发射系统、128枚卫士3型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前后各一座64单元垂直发射系统)。

    由于改装后的光华大帝号战列舰安装了卫士防御系统的海上反导平台指挥中枢,因此该舰在和平时期作为本土舰队旗舰,担任本土海上防御指挥旗舰,战争期间则作为联合舰队旗舰使用。

    当然,让光华大帝号战列舰作为卫士防御系统的指挥中枢,并非只考虑到该舰的政治明星作用。更看重的却是光华大帝号强悍的装甲防护,理论上可以抵御二十枚常规弹道导弹的攻击,加上其庞大的吨位安装了128枚卫士3反导导弹,再配合一百多座火神密集阵近防炮系统,抗饱和打击能力极强,在战争期间很难被敌人的导弹摧毁,这是其他战舰所无法具备的强悍防御能力,能够保障中华帝国海军在战时的反导指挥能力运作正常。

    除了光华大帝号战列舰外,几乎所有战舰都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和升级。主要都安装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卫士防御系统、卫士弹道导弹中继系统,以及对海攻击的反舰弹道导弹和对地攻击的舰地导弹等武器平台,先进的电子设备的应用是这次大规模改装计划的亮点。

    中华帝国海军由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海岸炮兵和海军陆战队5个兵种组成,总兵力为87万9千人。

    至光华六十五年,中华帝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包括1艘核动力战列舰、16艘核动力航空母舰、8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舰载机1800多架,16艘直升机航母,载机280架。83艘攻击型导弹巡洋舰、91艘导弹防空巡洋舰、147艘导弹驱逐舰、184艘导弹护卫舰、249艘两栖攻击舰。潜艇部队共有各型潜艇360艘,其中弹道导弹潜艇76艘,合计载弹973枚(包括核动力弹道飞弹潜艇62艘,载弹928枚;常规动力弹道飞弹潜艇14艘,载弹45枚)。巡航飞弹潜艇67艘(包括核动力51艘,常规动力16艘);攻击潜艇200艘(包括核动力76艘,常规动力124艘),其他用途的潜艇25艘。

    如此庞大的海军力量。和遍布全世界三百多个海外军事基地,使得中华帝国海军几乎掌控了全世界所有的海洋。即便是德联和北约视为后花园的波罗的海和黑海,同样能够看到中华帝国海军战舰的身影。

    大多数的中华帝国海军战舰都配备有卫士防御系统,能够对附近方圆两百公里以内的海域进行全天候监视。极大的压缩了德联海军的活动范围和导弹发射隐蔽性空间。

    不过,面对中华帝国的庞大海军压力。德联为了求得生存空间,被迫进行应对。

    跟中华帝国拼导弹防御系统,德联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希特勒终于放下高傲的面子,在德联军事会议上承认在导弹防御系统方面无法追赶中华帝国,甚至连平衡都达不到。为此,希特勒听从海因里希的建议,锐意发展进攻型核力量。

    中华帝国的海基反导系统越发完善,给德联军方的时间不多。一旦中华帝国认为德联的核导弹无法打击到中华帝国本土,那么德联将处于极其被动甚至是危险的境地。

    德联军方的进攻型核力量主要是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其中战略弹道导弹可以提升速度,但末端速度太快暴露德联军方在末端导弹控制系统上的短板,速度越快导弹圆周误差越大,最近的一次实验表明,德联的r19洲际弹道导弹误差超过了五公里,这是坚决不能容忍的事情。

    而战略轰炸机方面,德联虽然开发了多款喷气式轰炸机,但情报显示,中华帝国在太空的卫星系统能够清楚的拍摄德联境内的所有机场情况,德军的战略轰炸机刚刚拉出机坪,还没有起飞中华帝国那边就已经知道了,并立即进入战备警惕状态,雷达很快便锁定德军的轰炸机了。

    只有核潜艇能够避开中华帝国的卫星监视,悄悄的进入靠近中华帝国本土的海域,突然发射弹道导弹中华帝国的陆基、海基卫士防御系统是很难及时作出反应的,这样德军才有威慑中华帝国的机会。

    为了从水下接近中华帝国本土,德联军方强化了其对战略核潜艇的投入。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德联海军的核潜艇力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961年,威廉海军造船厂下水了迄今为止德联建造的最大吨位的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ua2000型。

    这艘被中华帝国称之为奥斯卡级的德联核潜艇,在六十年代初期给中华帝国造成巨大的恐慌。因为这艘核潜艇一度潜航至黄海附近,其搭载的24枚弹道导弹可携带核弹头攻击中华帝国首都。

    奥斯卡号核潜艇再次给中华帝国的国防敲响了警钟,也为德联赢得了五到八年的战略缓冲时间。在这期间,中华帝国忙于如何将德军的核潜艇阻挡在距离中华帝国本土射程之外的地方,所以在外交上,中德两国的核均势暂时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但双方都毫不懈怠。中华帝**方积极寻找破解方法,而德联军方则同样寻找其他可以跟中华帝国维持核均势的途径。(未完待续)

正文 第720章 深海较量

    。

    德联海军奥斯卡号核潜艇出现在中华帝国近海,给中华帝国造成巨大的军事ēixié。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华帝国海军立即jìnháng了反击。一个星期后,中华帝国海军四艘元级攻击核潜艇和六艘明级战略核潜艇先是在珍珠港基地高调亮相,当夜便秘密出发,穿过北冰洋进入北大西洋,然后再次高调出现在距离德联海军北方舰队基地不到两百公里的海面上。

    中华帝国的核潜艇编队在短短半个月的shíjiān里,tūrán从北太平洋来到北大西洋,无疑给德联和北约一个当头棒喝。

    德联军方对此大为惊恐,一开始还以为中华帝国海军的核潜艇速度快的惊人,半个月航行两万海里。但很快这种不切实际的猜想被打破了,德联军方终于zhīdào中华帝国的核潜艇是从北冰洋下面穿过来的。

    直到这时,德联军方才重视起北冰洋这个本来被认为是天然屏障的dìfāng。

    自从中华帝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光华四十三年首次完成穿越北极的冰下潜航之后,中华帝国海军在十分保密的情况下又先后jìnháng了三十多次冰下潜航,以便获取北冰洋的战略通道,作为中华帝国海军核潜艇部队迅速从太平洋tōngguò北冰洋进入大西洋,ēixié德联战略大后方的重要筹码。

    中华帝国海军藉此正式向全shìjiè宣布了这一成就后,冰下潜航行动实际上yǐjīng停止了。因为一是当时éiyǒu竞争对手,二是这种航行也要冒极大的风险。

    如今。中华帝国海军核潜艇再次穿过北冰洋的行动给德联极大的战略ēixié。rúguǒ不加以阻止,中华帝国的核潜艇可以轻易的接近tōngguò北冰洋接近德联本土。德联海陆空三军几乎éiyǒu核打击的预警shíjiān,这种巨大的ēixié令德联上下惶惶不可终日。

    不久。德联军向中华帝国发起了挑战。1963年夏,德联海军核潜艇奥丁号首次远征北极,成功地在北纬84度的冰隙中浮起。艇员们登上北极冰原,升起德联国旗,甚至还在冰原上踢了足球。一年后,另两艘德联核潜艇从波罗的海出发,经北极转航至太平洋,然后访问了日本。在冰下潜航guòg中德联潜艇多次找到未结冰的水面jìnháng模拟导弹发射井演练了潜艇垂直上浮机动。

    德联核潜艇打破了中华帝国对北极海洋潜航的专利,中华帝国对此实不甘心。光华六十五年。中华帝国鲤鱼号核潜艇穿越三大洋,首次完成了环球潜航。并宣称,它已建立了水下核导弹防御系统,将采用“不遭反击的核打击战略”。此举对德联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刺激。

    德联被迫迎接挑战,但单个潜艇的环球潜航已éiyǒu多大意思,要胜中国人一筹,就要搞别人未有过的行动。于是德国海军提出计划,派3艘核潜艇实施环球编队潜航。预计用两个月的shíjiān穿越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然后从西北太平洋抵达日本。

    1966年2月2日凌晨,德联欧洲舰队的3艘核潜艇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悄悄驶离基地,航向东方。此次行动极端保密。éiyǒu人到码头送行。极少有人zhīdào这3艘核潜艇的去向和真实使命。然而潜艇编队出发后不久就遇到了意外情况。一艘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发生严重故障,不得不撤出行动。另两艘核潜艇继续执行潜航计划。它们沿着同一路线一前一后潜航,严格保持预先规定的潜深和距离。两艇建立了超短波和超声波水下通信联络。为使行动保密。沿途不暴露踪迹,航行路线选在各大洋的偏僻海区。这无形中又加大了远航的危险和难度。

    这次潜航与中华帝国当年鲤鱼号潜艇的那次潜航完全不同。中华帝**方对鲤鱼号的潜航路线经过精心选择。使航线尽量靠近shìjiè各地港口和基地,以便一旦发生事故。救援舰只可在一昼夜内赶到出事地点。鲤鱼号潜艇潜航中曾两次被迫浮出水面。一次是为了灭火,另一次是向赶来救援的军舰移交一名重病号。

    而德联潜艇éiyǒu像中华帝国那样的遍布shìjiè各地的海军基地和维护设施。其安全只能寄希望于潜艇自身设备和艇员们的高素质。

    远航中,德联潜艇tōngguò南极附近海区最危险,也是海军总部最担心的。按被批准的环球潜航路线,潜艇编队应当tōngguò德雷克海峡,绕过甫美洲,进入太平洋。而福克兰群岛以南海区冰情复杂,尤其是通往德雷克海峡的一段人称鬼门关。那里气候恶劣,长年漂浮着巨大的冰山。潜艇艇员们对这里的情况知之甚少,有限的海洋知识也只是从以前俄罗斯航海家的航海日志中得到的。此外,这里的冰山经常积成冰群,受它们的影响,潜艇的水声设备屏幕上一片亮点,有用信号受阻。在这里,潜艇实际是靠着很久以前经过这里的“远征”号帆船所提供的海区资料航行的。

    为保证潜艇编队安全tōngguò海峡,德国海军总部曾预先向南大西洋派出了由海洋探险船“法兰克福”号和油船“拉篮”号组成的勘察队。海洋探险船还为每艘潜艇带去了预备艇员。潜艇和勘察船队tōngguò无线电联络密切协同强行渡过海峡。

    德雷克海峡给潜艇兵们留下难忘印象,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也éiyǒu白过。tōngguò这里时,两艘排水量超过5000吨的庞然大物在70米深的水下被强大的海流冲得东摇西晃,就好象在2―3级风浪中jìnháng水上航行似的。

    1966年3月26日,两艘德联海军核潜艇抵达东京湾,按照计划对日本jìnháng访问,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