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我独裁(巡洋舰)-第5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66年3月26日,两艘德联海军核潜艇抵达东京湾,按照计划对日本jìnháng访问,同时宣告环球潜航圆满结束。这次潜航历时53天。航程25000海里。两艘核潜艇在潜航guòg中对个别海区jìnháng了水文调查。勘测了海底地形,开辟了新的航线。潜艇取得了组织水下远距超长波通信的jīngyàn。在远离本土海岸的南美洲合恩角。德联潜艇有史以来第1次在水下18米收到来自祖国的稳定信号。

    当环球潜航结束的时刻,正值希特勒第9次元首选举胜利。再次出任德联最高领导人一职。因此德联上下大幅度报道,无疑令这次潜航更加引人注目。

    德联海军编队环球潜航的成功对于中华帝国无疑是当头一棒。在shìjiè各地拥有众多基地和观测站的中华帝国及其盟国海军,竟然对这次潜航行动一无所知。由于这一疏忽,加上之前德联海军奥斯卡号核潜艇tūrán出现在中华帝国近海事件,令中华帝**方备受民众指责,担任帝国海军军令部长主管海上反潜的李成台将军被迫引咎辞职。

    面对帝国国民们的恐慌,帝国国防部的一万多部电话都被打爆了。为了迅速平息民愤,中华帝国皇帝王晨浩提名梁应钦中将担任军令部长并主管海上反潜作战。

    梁应钦将军是中华帝国海军二战期间的名将,在反潜作战方面jīngyàn丰富。他上任后。立即着手针对德联海军的核潜艇组建反潜部队。

    上任前,梁应钦曾亲自前往圆明园向王晨浩请教应对策略。二人触膝长谈,交换了各自的看法和jīngyàn。王晨浩根据他个人的战略想法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华帝国海军的反潜力量建设,给梁应钦指出了几个重点的反潜战略,这对梁应钦日后成为令德联海军潜艇部队闻风丧胆的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梁应钦组建反潜部队,自然少不了用于反潜的各种巡洋舰、驱猎舰、猎潜艇和反潜飞机等武器平台了。中华帝国海军的传统反潜力量一直以水面舰艇、潜艇作为主要反潜武器,配合反潜飞机便可以了。这种反潜模式在两次shìjiè大战期间非常有效,但到了战后五六十年代以后便开始过时了。

    突出表现在敌人的潜艇实现了核动力,下潜深度大幅度增加。静音能力也获得显著提高。传统的反潜驱逐舰、反潜巡洋舰和猎潜艇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才能锁定敌人的潜艇,但很多次演习当中,往往锁定敌人潜艇的shíhòu,自身也会遭到敌潜艇发射的鱼雷攻击。几乎是两败俱伤或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

    但随着中华帝国在电子工业能力上的迅猛发展和技术提升之后,反潜设备得以小型化,反潜飞机可以携带更多的反潜侦搜设备和反潜武器jìnháng巡逻。从空中攻击水面下的敌方潜艇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反潜机的巡逻范围广、速度快。另一方面敌人的潜艇普遍éiyǒu对空作战能力,因此反潜机可以毫无顾忌的出手攻击。反潜效果也就大幅度提升了。

    梁应钦除了继续扩充传统的水面反潜战舰和水下猎潜艇的规模外,重点便放在反潜飞机的建设上面。这也是王晨浩给他指出的一条重要的反潜方向。还包括反潜直升机和反潜导弹在内等诸多的现代化反潜模式。

    中华帝国海军在二战期间的鱼鹰一代Y1水上反潜机由于载重小、速度慢、设备过时等因素,在梁应钦上台后便被强行退役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华帝国新一代的反潜巡逻机鱼鹰二代Y2。

    鱼鹰二代反潜巡逻机相较于一代而言,机体采用飞马28型远程运输机设计,装有4台涡桨发动机,空重27吨,正常起飞重量51。2吨,最大起飞重量54。4吨,标准着陆重量47。1吨。最大平飞速度761公里每小时,经济巡航速度608公里每小时,低空巡逻速度381公里每小时,实用升限9625米,作战半径3800公里。

    鱼鹰二代反潜机机头下部有大型雷达罩,尾部为磁探测器。三人控制驾驶舱,机身中部为作战舱,乘员1012人,该型机机翼前后的机身下部为前后两个武器舱,可携带RGB1、RGB2、RGB3声纳浮标,翼下有10个外挂点,能携带的反潜武器有:水雷、火箭、航空炸弹、深水炸弹、核深水炸弹、反潜鱼雷、照明弹、空对空导弹,哮天犬反舰导弹等。雷达对大型舰艇的探测距离达到550公里。

    七十年代初,随着鱼鹰二代反潜巡逻机的闪亮登场,中华帝国海军的反潜力量极具飙升,一直沾沾自喜的德联海军核潜艇部队顿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当中。被中华帝国海军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性的监视着,几乎无所遁形。一度令德联海军的核潜艇被禁止jìnháng战略巡航任务,甚至被禁止出港。(未完待续)

正文 第722章 日本导弹危机

    。

    两艘德联海军核潜艇环球航行最后一站选择的却是日本。当这两艘德军核潜艇抵达东京湾时,令中华帝国大为震惊。

    尽管中华帝国海军大力强化了反潜力量建设,除了鱼鹰Y…2反潜巡逻机进入战备值班外,多艘直升机航母也陆续换装了搭载同样反潜设备的Z…6反潜直升机。来自中华帝国空中的反潜力量持续增强,令德军的潜艇几乎无处遁形,但这并没有打破中德之间的核均势,反而比德联进一步出手反制。

    德联海军两艘核潜艇访问日本之后,希特勒派出他的得力助手冯…特莱斯科夫访问日本,为希特勒正式访问日本做铺垫。

    事实上,德国同日本的接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二战中期,希特勒就开始跟东日本、西日本和北日本三国进行接触了。当时德国的战略是计划牵制中华帝国,意图扶植三个日本国家在太平洋上牵制中华帝国,尽可能的拖延中华帝国参战的时间。

    但当时的德国因为忙于战争,对三个日本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以至于没能完成牵制中华帝国的战略任务。

    二战结束,德国免于一死,但希特勒的野心不变。他积极筹备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日本依旧是他的战略重点。

    随着中华帝国大力强化导弹防御系统和空中反潜力量的建设,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弹对中华帝国的威慑力不断下降,德联的核潜艇几乎不敢出港,二次核反击力量也大幅度被削弱。

    形势对德联越来越不利,希特勒不得不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来平衡中德之间的微妙核均势。

    太平洋上的日本列岛战争令希特勒看到了新的机会。

    光华四十六年三月五日,东日本、西日本和北日本避开中华帝国的干预,在江户召开日本统一秘密会议。会议上。东条英机提出结束日本三国混战局面,统一日本,恢复日本帝国昔日风采的各项计划,得到了三国代表的一致同意。

    中华帝国对日本的战略一直是维持现状,即让日本处于三国割据状态混战。如今日本三国政府计划统一,这是中华帝国最不乐意看到的结果。

    外交施压已经无济于事,三国政府已经决定于五月一日成立联合政府,恢复日本帝国国号。因此中华帝国内阁和国防部立即召开连续会议,最终决定出兵干预日本统一。

    中华帝国在日本一直保留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其中陆军兵力不多,只有在佐世保基地的一个海军陆战旅。海军则是太平洋舰队第七巡洋舰分舰队驻扎在佐世保,只有十几艘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

    中华帝国在对日策略当中,一直奉行以日制日的战术。中华帝**队直接参与作战行动的次数很少,都是用日本仆从军对反抗中华帝国的日军游击队进行扫荡和镇压。

    随着日本三方势力妥协完成统一。日本内战结束,东条英机成为45万日本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此人极为好战,是希特勒狱中日记的坚定信仰者。同时也是对中华帝国最具有敌视态度的人之一。

    东条英机如愿以偿的成为日本帝国的元首,对于中华帝国给日本施加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一概不承认,并要求中华帝**队从日本领土上撤离等极具军事挑衅行为。

    中华帝国视太平洋为帝国内湖和后院,绝对不允许出现一个不听话的国家,以及一个对中华帝国抱有敌视态度的领导人。

    光华四十六年五月二日。在东条英机上台的第二天,中华帝国以日本新政府拒不承认之前同中华帝国签署的各种条约,以及发展进攻型军事力量为由,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军事封锁和政治孤立。

    东条英机政府被赶出联合国和华约军事集团。令日本政治上陷入了孤立,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跟其对话。包括远在欧洲的德联和北约各国也没有日本新政府的合法性,因为二战期间,中华帝**当中有很多日本仆从军。他们给当时的德国、意大利造成深重的灾难。日本仆从军进入欧洲后,所过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欧洲人对其深恶痛绝。

    东条英机政府在政治上被全世界孤立,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日本帝国的统治。中华帝国对日本实施军事封锁和经济制裁,使得日本海上贸易完全中断,经济损失惨重。不过,东条英机并未屈服,反而趁机掀起民族主义仇恨,大肆进行扩军备战。

    光华四十六年七月七日,中华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使人东京湾,并同驻扎在横须贺基地的太平洋舰队第九分舰队的十几艘战舰和海军陆战旅在东京湾附近举行大规模海陆空军事演习。

    当日晚上九点,中华帝**借口横须贺海军基地一名帝国士兵失踪,要求派海军陆战队进入东京搜查。东条英机政府当即予以拒绝,中华帝**随后向东京发起了进攻。

    伴随着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群向东京湾日军兵营投掷航空炸弹,中华帝国海军陆战第十七装甲旅向东京麻里大营发起了突然攻击,日军在东条英机的授权下奋起还击,中日不宣而战。

    中日战争爆发时,中日双方军力对比差距悬殊。中华帝国陆海空三军早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且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洗礼,不论是装备、战术,还是人员战斗素质都远超过日军。

    东条英机政府刚刚完成了统一,原来的三个日本国家军力发展极为不平衡,曾经在中华帝国支持下的西日本装备较好,基本上都是二战期间的世界主流装备,军事力量相对强一些,规模在5万人左右。一直跟中华帝国作对的北日本的装备十分落后,基本上都是一战期间的装备,但兵力多。规模在45万人以上,且擅长丛林游击作战。东日本一直处于中立状态,装备和兵力则介于前两国之间。

    日本刚刚完成统一,各方面的工作都远远没有协同,尤其是军事指挥的合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东条英机希望重用他的嫡系部下,但遭到其他两**事巨头们的反对和抵制。

    结果,政令、军令的不统一,使得日军本来就落后中华帝**的前提下更加的被动。

    开战当夜,中华帝国海军陆战旅便在强大的海空军火力支援下。突破了日军麻里驻军防御阵地,五万日军不战而溃,中华帝**于第二天中午完全占领了东京。东条英机政府连夜逃至江户。

    战斗并未就此停止,东条英机也不服软,继续跟中华帝国战斗。

    在随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中华帝国陆续出动了八个航母战斗群,七百九十余艘战舰,动用了三十万架次的飞机,调集十三万军队进攻日本,前后占领日本七十多个大中城市。

    至十月中旬,日本沿海地区全部都在中华帝**的控制之下。

    但东条英机和他的军队并未被打败,他们退到内陆山区里。继续跟中华帝**战斗。而中华帝国的机械化部队在日本落后的山区里根本无法展开像样的攻势,反而被四处游击作战的日军攻击,后勤补给困难,进攻很快便止于沿海平原地区。对山区的进攻则依赖海空军力量。

    东条英机一直不肯投降。日军放弃城市,在偏僻的山村积蓄力量,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不肯跟中华帝**正面作战。只是四处偷袭,打击中华帝**后勤补给线。

    这种战争一直持续了十五年。日军在付出了数百万人死伤的巨大代价后。终于迎来了转机。

    中华帝**深陷日本战场泥潭无法自拔,每年巨额的军费消耗在围剿日军游击队上面却始终无法消灭东条英机,反而令日本民众越来越倾向于支持东条英机了。

    希特勒原本对东条英机不看好的,他不认为东条英机能够在中华帝国的巨舰大炮下生存多久。但十几年来,东条英机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了起来。同时,德联在中德争霸当中处处落于下风,且中华帝国的军事优势和经济优势几乎压得希特勒喘不上气来,在这种不利的态势下,希特勒决定跟东条英机合作。

    希特勒向东条英机提供军事装备和技术,甚至给日本大批的无偿贷款和资金援助。东条英机也认为日本自身的能力根本无法跟中华帝国抗衡,他需要来着德联的军事装备和资金,因此日德两国终于建交了,并很快向蜜月的夫妇一样亲热了起来。

    起初,中华帝国政府本想阻止德联跟日本的靠近,但中华帝**方认为,可以通过在日本的战争来检验中华帝国的各项军事装备和战斗战术,日军使用德联装备和军事战术,正好可以为中华帝**积累经验。

    于是,中华帝国政府并未阻止德联跟日本的媾和。日军很快获得了大量的德军装备并且迅速现代化武装了起来。

    不过,在随后几年的战争里,日军依然不是中华帝**的对手。尽管日军拥有了德联提供的先进坦克、飞机和大炮,可日军没有海军力量,制海权完全在中华帝国手里,偏偏日军缺乏战略纵深,制空权也拿不到。

    每次的战斗,都是中华帝**占尽绝对优势,令日军损失惨重。

    中华帝**方乐见这种战争,通过跟日军作战,中华帝**能够了解德联的最新军事装备的性能和发展方向。

    希特勒见这种仗打下去对德联没有任何好处,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在日本部署弹道导弹和核武器。

    中华帝国国家安全局很快发现了德联的军事意图,对于德联想在日本部署核武器的决定,中华帝国政府震惊之余,终于动怒了。

正文 第723章 核大战

    。

    中德两国在日本战场上的较量,双方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互试探对方的军事实力,令这个岛国陷入了长达十五年的战乱之中。

    日本同时成为了中华帝国和德联两国的战争泥潭,即便对中华帝国这个超级发达国家来说,十五年间高达5000亿龙币的军费开支也令其吃不消,更何况经济落后中华帝国一大截的德联了,其在日本的投入因为路途遥远而比中华帝国的投入更多,累积达1。2万亿欧元,折合龙币6350亿。

    德联受不了这种无止境的军费消耗了,加之德联对中华帝国的战略核威慑力量被中华帝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不断的削弱,中德之间的微妙核均势正在急剧被打破,因此希特勒决定终结在日本的战事,向日本部署弹道导弹核力量。既可以逼迫中华帝国从日本撤军,又可以近距离威胁中华帝国本土,一箭双雕。

    但希特勒这次的算盘打错了。他实在太低估中华帝国对其后院的关注程度了。

    光华六十四年三月,应希特勒的邀请,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访问柏林,并受到了希特勒和德联上下的一致热烈欢迎。

    针对日本的战争态势,希特勒决定向东条英机政府提供无偿的攻击性弹道导弹系统和用于拦截中华帝国飞弹的防空导弹系统。作为交换条件,东条英机宣布日本加入北约,成为德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盟友关系。

    中华帝国对德联军方向日本出口攻击性导弹提出了严正抗议和警告,但希特勒绝口否认,他的解释是只向日本出口防御性的导弹武器。

    中华帝国由于没有掌握到确切的证据,因此暂时没有采取行动。而中华帝**方则以测试德联的导弹防御系统为由,阻止内阁向德联政府施压。偏偏内阁正值换届选举时期。执政党不希望在大选期间发生中德大战,因此默许了德联向日本出口导弹防御系统。

    但德联军方却没有把握住度,在向东条英机政府提供了德联军方最新研制成功的标准2型陆基防空导弹后,又秘密出口了r17短程弹道导弹和r21中程弹道导弹发射系统。

    7月12日,中华帝国太空总署发射了一颗新型侦查卫星,主要负责亚太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的侦查监视任务。

    三天后,侦察卫星传回了从太空拍摄到的日本关键军事设施的照片。太空总署认为日军正在建设的不是短程的导弹防御系统,有几处设施似乎是中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但由于天空拍摄的照片解析度不够,太空总署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此事引起了中华帝**方的高度关注。第二天。八架e…2远程侦查机分别从中华帝国在琉球的白滩军事基地、东疆军区的海参崴军事基地、朝鲜王国的济州岛军事基地和夏威夷州珍珠港军事基地起飞,对日本列岛极其周边海域进行全面侦查。

    两天后,侦查结果出来了,令中华帝**方大为震惊。e…2侦察机拍摄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日本军方开始安装德联的标准2型防空导弹,也看到了运载地对地弹道导弹驶向日本的德联船只。再结合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断定德联的运输船上装载的是中程弹道导弹。

    8月4日,中华帝国国会大厦发表了一纸声明肯定了军方披露的有关德联对日本的军事援助,包括设置标准2型防空导弹、r17、r21弹道导弹和约5200名德国人在这个岛国进行技术服务的判断。

    对于中华帝国国会大厦做出的评判,德联政府自然矢口否认。德联元首希特勒致函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以及内阁总理李奎民,保证德联不会干任何有损中德两国关系的事情。柏林公报也在11日发表声明,否认德联把进攻性武器运到日本,因为“德联有从它本土上给予任何酷爱和平的国家以支援的能力”。

    此时正直大选关键时刻。现任中华帝国内阁总理李奎民遇上了他的强劲对手,来自民生党的候选人周莱恩的激烈竞争。全国七十二个州省已经有三分之一确定支持周莱恩当选下一届帝国总理,而李奎民的选票因为对日长期的战争一直备受帝国国民们的指责而落后于对方。如果此时处理不好中德关系,那么李奎民连任的愿望将无法实现。

    于是。李奎民在给王辰浩的内阁报告中保证不会令事态失控。不认为德联向日本提供的武器已构成对中华帝国的实质性严重威胁,中华帝国政府没有必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但他强调,只要这种威胁出现或日本成为德联进攻东半球的基地,他将会采取断然的措施予以反击。而王辰浩也因为李奎民是李鸿章的玄孙的关系。碍于情面选择相信他一次。

    这件事就这样暂时被压了下去。

    希特勒的战略顾问团认为,趁着中华帝国内阁大选之时。各党派无暇顾及国外事务的当口,应该积极行动,把在日本部署弹道导弹的计划全面落实,造成既成事实后,中华帝国再反对也没有机会了。

    希特勒听信了他的顾问团的建议,于是指示德联军方加快向日本输出进攻型的弹道导弹,并要求在中华帝国大选结束前完成在日本的弹道导弹部署计划。

    但纸包不住火。民生党候选人周莱恩则充分利用舆论力量,除了对李奎民政府无法解决中华帝**长期陷入日本战争泥潭的无能表现提出批评外,对现政府不理会德联在日本部署弹道导弹不顾及中华帝国国民安全再次提出指责,并得到了大部分国民的支持。

    进入10月后,在中华帝国不断有关于德联在日本建立中程导弹基地的报道。

    王辰浩对此事不能不闻不问了,于是责令国防部和情报局深入调查取证。中华帝**方加强了对日本的空中侦察与监视。12日,中华帝国空军的e…2侦察机掌握了德联在日本修建了6个中程导弹基地的证据。

    三天后,该材料汇总整理后送到了王辰浩的手中。

    日本一旦拥有中程弹道导弹,将直接威胁中华帝国东部地区,首都紫禁城也在其打击范围之内。王辰浩大为震惊,立即召开紧急御前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所有成员尽皆终止选举活动列席参加会议,一起研究对策。

    会议从12日上午九点开始,持续到20日下午。以张自忠为首组成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全权处理同日本有关的事项,其关键问题是迫使德联从日本撤走中程导弹。王辰浩最后作出抉择:对日本进行全面封锁。

    李奎民因此事最终失去了内阁总理连任机会,周莱恩当选中华帝国第十七任内阁总理。

    22日上午,王辰浩下旨正式任命周莱恩为中华帝国内阁总理,并责令其立即组阁。周莱恩于是在一天内完成了新政府内阁重新组阁,表现出了相当的实力。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