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大哥-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四百六十六章 谁赞成,谁反对
一般官员,死了爹是要丁忧的,而皇帝作为‘君父’,也就是全国老百姓的爹,他死了是要全天下丁忧的。
不过全天下都给他丁忧三年当然不可能,有个三天意思意思也就是了,但皇帝下葬停陵百天的礼仪却是一定要遵守的,而主持此事的人自然便是第一宰相长孙无忌了。
毕竟李世民再怎么简葬那也是皇帝,不但丧事办的异常隆重,昭陵那边的事更是重中之重,事实上这事儿他干的格外用心,因为他死后肯定也是要陪葬昭陵的,换句话说着不但是给皇帝修陵,也是在顺手给自己修。
昭陵距离长安大概有一两百里,虽说不远,往返一趟只需要一两个时辰,但,这一百天的时间里,他确实是不怎么在工作岗位上的,换句话说,不管秦浩想做什么,这一百多天便是他最好的机会。
所以很快,他便如愿以偿的将政事堂给搬了。
如今长孙无忌在修昭陵,褚遂良下课,这事儿又得了李承乾的首肯,根本就没有人阻止得了他,宰相们几乎只有被通知的份,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呢,开会的地方就变了。
变就变吧,无非也就是多走几步路而已,老油条们敏锐的感知到了秦浩要搞事情,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事儿对他们来说并没什么损失,相反的,中书省的厨子比门下省还好一点,椅子也更舒服一点呢。
长孙无忌自然也得到这个消息了,却并没有表示什么,一来他现在确实走不开,而且他明白,就算他走得开也未必阻止得了秦浩,二来么,秦浩最近这一年来的表现确实也是真怂,放松了他的警惕。
他当了二十多年的吏部尚书,十几年的尚书右仆射,不光是长安,整个关中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他提拔的,莫说李承乾身体不好,便是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他也拿他没什么办法,在他心里,他已经开始自比杨素了。
结果,趁着他暂时不在长安城,秦浩直接一顿大棒子下来,就把长孙无忌的那些党羽们给敲懵了。
政事堂开会的时候,众人看着坐在首位笑呵呵煎茶水的秦浩,看着他那张年轻的过分的脸,一时间都有些不太适应。
“各位,开会吧,这两日给圣人守孝,好多的事都耽搁了,圣人在守头七,这天下的事啊,可就都在咱们这肩膀上扛着了,若是再耽搁下去,百姓们可就该骂咱们尸位素餐了,哈哈哈。”
韩瑗皱眉道:“荣国公,圣人还在守头七,赵国公也不在,大圣人毕竟刚刚驾崩,咱们是不是。。。。。”
还没等韩瑗说完,秦浩就一脸诧异地道:“韩左丞?你怎么在这儿?”
“哈?”
秦浩轻轻敲了敲桌子,道:“这里是政事堂,是宰相参政议政的地方,本相怎么不记得,你什么时候加的参知政事?”
“我……”
于志宁眼珠子一亮,胡子都差点给揪下来了。
政事堂这个地方,说来也玄乎,除了三省四个最高宰相之外,凡是加了参知政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职衔的都是常设,属于需要天天报道的那种,因此这些人又都可以被称作宰相。
但是,并不是说这地方不是宰相就不能进来了,秦浩刚进京无官无职的时候不也在这地方做过演讲么。所以韩瑗此时坐在这,严格来说并无太大的不妥,毕竟长孙无忌不在,于志宁又是个纯笔杆子出身没什么实际经验,尚书省总得有个办事儿的一块开这个会吧,况且他某种程度上又是长孙无忌的代表。
秦浩却不管这个,咬死了韩瑗不是参知政事,没资格参加会议,直接道:“来人啊,把他给本相轰出去,撤座,以后,像这种不明所以的人不要放进来。”
韩瑗简直都懵了,他好歹也是尚书左丞啊,不是宰相也算个副宰相吧,轰出去?
“我看谁敢!!”
几个太监和办事员瞅了秦浩一眼,秦浩斩钉截铁地道:“轰!”
这里是中书省,换句话说,这里面除了宰相之外,那些没有发言权的侍卫啊,伺候人的太监啊,坐笔录的秘书官啊,统统都是秦浩的直系下属,别说韩瑗只是个尚书左丞,便是长孙无忌在这他们也肯定听秦浩的啊。
于是,刚刚升官,正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韩瑗,被两个力大的太监直接架起来给扔了出去,而那个本属于他的座位,也直接给撤了,一众宰相们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有些懵。
好半天,还是于志宁开口感叹道:“荣国公,好高明的手段啊。”
秦浩也十分客气地回了句:“过奖。”
政事堂放在中书省还是门下省,看似只是换了个位置的区别,但中书令的权利却一下子得到了本质上的提高。
本来,中书令就是草诏的,也就是说着会议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不开,全都由中书令说了算,而现在会议在他的地盘上开,他又占尽了主场优势,很容易整合意见为他所用。
中书省可不是门下省,门下省大猫小猫总共也就三两只,是个异常精简的部门,魏徵时代能管得了御史台那是因为他同时兼着御史大夫,中书省则包括翰林院、史馆、秘书监、还有几个散骑常侍,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小部门,总之,凡是皇帝身边的,除了太监以外几乎都归中书令管。
换句话说,以上这些部门的四品甚至五品,都特么可以出现在政事堂,而其他部门的人想进政事堂。。。。。韩瑗刚才已经打了个样了。
政事堂,其实就是个吵架的地方,吵架跟打架有个类似之处,那就是人多总是占便宜一些的,如此一来,这审核之权,其实已经神不知鬼不觉的,悄悄跑到秦浩的手里来了,从此以后,侍中便特么是个摆设了。
中书省本就是负责政令起草的,现在再掌握了政令审核,这特么。。。。。这是要逆天啊!
众人齐齐叹了口气,长孙无忌,这次算是被坑惨了,秦浩一统中书门下的最后一块绊脚石,竟然是他亲手给搬走的,关键是这人脑子是怎么长的,这么简单的方法,之前怎么就没人想得到呢?
从他刚才轰走韩瑗的举动来看,之前所谓的甘草宰相,呵呵,看来以后这政事堂啊,热闹了。
其实这方法也不是他原创的,这么天才的设计,他可想不出来,历史上想出这一招的是武则天,当时满朝文武都在骂他是妖后,多少人都想废了她,偏偏她还毫无根基,如苏定方啊,刘仁轨啊裴行俭啊这些真正的大佬没有一个不是她的反对派,原关陇集团就更不用说了,都恨她不死,满朝文武中只有一个没什么根基的中书令裴炎是她的人。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招,大唐贞观年间所形成的三权分立政体便被彻底打破了,侍中更是几乎沦落成一个虚衔,此后的两百多年里,中书令始终是大唐的唯一宰相,君主集权也被进一步的加强,。
亲哈笑着命人将他的草诏发下去,喝了口茶,淡淡地说道:“这是我近几日来拟的草诏,谁赞成,谁反对?”
第四百六十七章 你死我活
几位宰相拿着秦浩所谓的草诏,之粗粗一看,便觉得心惊胆战,一时间面面相觑了起来。
这荣国公,是打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各位,虽然赵国公现在人在昭陵,但,国家大事,天下百姓,都等着咱们给他们做主,有些事,终究是不能拖的,总不能烧了赵国公,朝廷就不办事了不是,谁有意见,可以尽管提么。”
众人心中暗道,谁有意见?你应该说,是谁没意见吧。
要说秦浩这草诏,真的是胆子太大太大了,大到政事堂众人一时间谁也不敢同意,却又谁也不敢反对,一时间,局面竟然就僵持在这了。
首先第一条,门下省侍中,所举荐的人选居然是特么莒国公唐俭,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啊。
要说资历和能力,唐俭当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好歹他也是凌烟阁二十四臣,可您就不考虑一下他的岁数么?他可是比房玄龄还要大一岁啊!
古稀之年的老人,这完全就是个合法致仕的年纪,就算不扔去唐联储养老,顶多也就给个闲职吧,要说唐俭这资历,封他个三师三公众人都不会有什么意见,可你封他个侍中,这。。。。
这是铁了心要把侍中这职位变成养老的闲职啊,这不是在封官,这是在释放政治信号啊。
第二条,除府兵外,放松户籍限制,允许土地自由流动,允许人口自由迁徙,允许货物在国内自由贩卖,支持甚至鼓励农转工、农转商、鼓励所有会说唐话的番邦子民享有和大唐人一样的待遇,不得种族歧视,取消宵禁、允许百姓自有从商,取消长安城只能在东西两市交易的限制,取消大量不合理的商税,大宗货物交易无需向户部报备。
第三条草诏更是让人心惊不已,秦浩居然要提高天下商人地位,废除商人在吃穿用度方面的限制,尤其重点是要废除商人子女不得参加科举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商人中凡是为朝廷做出贡献的,比如青帮中人,其子女允许宿卫。
这特么叫日常事务?这特么的叫改革!
这就是在分蛋糕啊,这是要动关陇集团的根本利益啊!
唐时科举又不像宋朝,多说也就录取二十多人,而且参加科举也需要引荐,实际上这就是一项用人的福利政策,是照顾门阀世家和关陇贵族的,起码九成以上能通过科举走向仕途的全是这些人。
而宿卫?除了番邦的王子之外,全是他们的人,这也是唐朝主流的入仕途径,人数远超过科举,甚至唐朝除了这两条路以外就没什么能入仕途的路了,这也是为啥大唐的权利始终被关陇集团把持的原因。
若外地士子甚至商人家的孩子也能科举宿卫了,关陇集团的优势又在哪呢?
这已经不仅是冲着长孙无忌来的了,这特么就是冲着整个关陇集团来的,前两条先不去管他,那第三条,这是要割肉啊!
谁反对?你特娘的应该问,谁不反对!
于是,众人一股脑的跟他吵了起来,一时间整个政事堂乱成了一锅粥。
其实秦浩也没想一步到位,尤其是第三条,直接改革选官的根本制度,怎么可能一个草诏就解决?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呗,其实国家大事和做买卖有时候真是一样一样的呢。
吵呗,拍桌子踹椅子,引经据典歪理邪说,一边骂娘一边撸胳膊挽袖子,吹胡子的瞪眼睛的,反正大家吵的贼热闹。
今天的秦浩,还是第一次火力全开的去怼人,让一向习惯了他的温良恭俭让的这些宰相极度不适应。
这时候,秦浩迁移政事堂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他吵起来底气足啊!一个人顶仨人使,四大宰相中褚遂良下课长孙无忌不在,就于志宁一个人跟他能支应两下,至于剩下的那些人,谁要是跟秦浩吵急眼了,秦浩一句百试百灵的一招鲜就要怼了过去:你是参知政事么?
然后,那人就没电了,秦浩是真敢把你扔出去啊。
神特么参知政事啊,这两年大佬死的一个接一个的,李世民又瘫痪,谁顾得上这个了?看秦浩这意思,逼急眼了他能把除了褚遂良之外的其他人全给赶出去。
这不是耍流氓么!!
最后,众人实在是没法了,只得勉为其难的先答应了第一条,也就是由唐俭出任侍中,算是默认了门下省以后养老的地位。
而剩下的两条,这些人是打定了主意,就算秦浩把他们都轰走也绝不松口了。
秦浩自然也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第一条线答应了再说呗,唐俭当侍中,那不就是他以后为所欲为的意思么,时间还长着呢,以后再慢慢玩呗。
当天下班回了家,秦浩悠闲的看着几个小儿子小闺女在家里玩滑梯,贼高兴。
下人来报,长孙无忌找他。
“就说我不在,别让他进门。”
“这。。。。不让赵国公进门?”
“啊,不让,他进来干什么?好不容易有点时间陪我的大宝贝,告诉他,我说我不在。”
门外,长孙无忌脸都绿了,手上死死地握着马鞭青筋直露,强忍着一鞭子抽这门房脸上的冲动,转头就走。
秦浩的意思很明显,既然都已经撕破脸了,何必还留那点体面呢?
长孙无忌越想越气,但基本的理智还是在的,他知道,这个时候千万不能乱,越乱越是容易出错,天底下所有小看他的人现在草都好几尺了,自己决不能气晕了头脑。
他知道,自己和秦浩两人水火不相容的争斗开始了,对方的意思很明显,连装都不愿意装了。
长孙无忌心中计算,就算秦浩一口气拿下中书和门下两省之权,势力山应该也还是稍弱自己一筹的,若圣人真有什么不测,起码在关中这片土地上,没自己的首肯他能压制的秦浩政令不出太极宫。
眼下,秦浩明显是在培养自己的班底,他是靠青帮起的家,陪着商人们玩了一辈子,大唐能有今天他功不可没,所以他最大的依靠只能是商人,是贸易,是四夷,这固然没错,却势必要将整个关陇集团都推到对立面。
而自己则是关陇贵族出身,二十年吏部尚书兼尚书右仆射,根基雄厚,如此一来,自己则势必要变成关陇贵族的利益代表。
换句话说,这并不仅仅是他与秦浩的斗争,更是关陇集团与商业集团的斗争,是旧势力集团与新兴势力集团的斗争。
这一战,你死我活。
。
第四百六十八章 秦浩的底蕴
昭陵,魏徵的墓前。
也是巧,今天秦浩来的时候,魏叔玉正好在这。
“你来了?”
“师兄。”
“给我爹上一炷香吧。”
秦浩点点头,跪下安安静静地上了香,张张嘴想说什么,却还是什么都没说出口。
魏徵临死前,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中书省,生怕未来天子不喜纳谏,会给这个部门削权,千叮咛万嘱咐的希望秦浩能帮他看着。
结果,却是秦浩亲手把这个衙门给废了。
任何的解释都是苍白的,他直到真正做到了这个位置,才知道了什么叫有进无退,面对长孙无忌的咄咄逼人,他除了这一招之外,真的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了。
好半天,秦浩才起来,对着魏叔玉道:“师兄,对不起。”
魏叔玉摇摇头道:“朝政上的事,我不懂,我爹说得对,我就是个书生,你有什么话也用不着跟我说,跟我爹说就是,我爹收你做弟子,其实这么多年也没帮衬你什么,你能有今天,还是靠的你自己,所以你也不用有什么愧疚,想做什么就做吧,如今你想做什么,已经没几个人能阻止得了了,我爹已经死了,更阻止不了。”
“师兄,家里过的还好么?可有什么需要?”
魏叔玉摇头道:“家里有田有产,我还有爵位,衣食无忧,没人敢惹,想干嘛就干嘛,不劳秦相费心了,我还要给父亲丁忧,不送了,告辞。”
秦浩尴尬地张了张嘴,可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走了。
人家的意思很清楚,那点香火情,断了。
回到长安城,望着太极宫,秦浩呢喃地叹息了一声:“逆水行舟啊!我真的,是为了自保。”
…………
接下来的日子里,秦浩充分让长孙无忌认识到了什么叫做耍流氓。
侍中唐俭自然是就职了,但和之前众人想的一样,七十多的老头,真没那心力陪他们闹,况且当年他还欠过秦浩一个人情,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请假不上朝,即使人在政事堂,也是眼一闭坐那养神,好几次会开到一半的时候秦浩还得让人给他找条毯子,让他可以睡的舒服一点。
而只要长孙无忌人在长安,政事堂就绝不开会,除了真正的军国紧急大事之外,中书省绝不草诏,而只要长孙无忌人不在长安,不管有事儿没事儿,政事堂就必然开会,铁了心的膈应人。
而最无耻的是,甭管前一天开会的时候反对派吵成什么样,秦浩第二天照样拿出他那两条改革的草诏,好像失忆了一般地道:“这是我拟的草诏,诸位相公,以为如何啊?”
刚开始的时候还吵,后来他们实在是有点吵不动了。
事儿,就这么耗着了。
应该说,秦浩要动的这块大蛋糕,实在是有点太大了,反倒是帮着长孙无忌将整个关陇势力全都聚集在了他的麾下,这两天,满朝的文武都掀起了一场倒秦战,除了牢牢被秦浩控制的中书省外,到处都是反对秦浩的声音,人人都在骂秦浩是奸相,长孙无忌毕竟不是爱打不还手的软柿子,他们这是铁了心的打算把秦浩踢出长安了。
理所当然的,李承乾当然不能同意了,秦浩又不像褚遂良那样没啥根基还一屁股屎,长孙无忌相踢走他,至少李承乾活着的时候是全无可能的。
就这样,吵吵闹闹一个月之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先是由远在平壤安东大都护府的三朝老将薛万彻上书,痛斥了长孙无忌把持朝政,排斥异己的所作所为,声援秦浩的改革,希望朝廷能对他们四夷之地,开放更多的宿卫名额和科举名额。
要知道薛万彻和长孙无忌本来就不对付,属于互相看不顺眼那种,跟秦浩又是忘年之交,秦浩的这项改革之策对关中以外的那些世家来说绝对是好事儿啊,而如今他那安东都护府之所以欣欣向荣靠的全是青帮和非青帮的商人,他这个副都护哪有不声援的道理?
薛万彻的战功,那可是实打实的,征突厥时先锋,征吐谷浑时还是先锋,征高句丽的时候还是特么的先锋,手底下兵强马壮人才济济,若不是因为他跟秦王府一系的将领关系实在不好,凌烟阁二十四臣中怎么也得有他一个,面对这么重量级的上书,长孙无忌也得肝颤一颤。
随后,四夷的几大都督府,居然几乎同时上书,内容跟薛万彻如出一辙,全都是一边痛骂长孙无忌,一边支持秦浩改革,毕竟如今的几大都护府跟平壤都是大同小异,谁离了商人的支持都玩不转。
然后,波斯、党项、契丹、新罗、高丽、南诏、突厥等附属国,纷纷以附属国的身份,请求朝廷支持秦相的改革,给他们这些番邦蛮夷更多宿卫的机会,给他们往来大唐腹地更大的自由权限。
这特么全都是商人的地盘。事到如今,秦浩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终于在将关陇旧贵族推到自己对立面的同时,将大唐的新兴势力,拉拢到了自己的麾下。
满朝文武都明白,这是秦浩二十年的底蕴,爆发了。李世民晚年这个安排,本来也是有意让长孙无忌与秦浩相互制衡,整个关中都是你长孙无忌的门生故吏,难道秦浩就没有点属于我的真本事么?真以为人家是靠着天子宠幸一步登天的幸臣么?
事儿到了这个地步,长孙无忌等人知道,倒秦是不可能的了,莫说李承乾本来就没这意思,就是有,他现在也不敢了,这就是秦浩的厉害之处,当年他诱反侯君集,身体倍棒的李世民都不敢轻易动他,就是因为如此。
又过了大半个月,见秦浩屁事儿没有,依然每天在政事堂里拿着两分草诏叨逼叨的烦那些宰相们,山东和江南的那些世家大族可终于再也忍不住了。
七月一号,东都县令、登州刺史、孟州刺史、许州刺史、兖州刺史、亳州刺史、青州刺史、联名上书,声援秦浩。
七月三号,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沧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幽州刺史,声援秦浩。
七月七号,兴元府、兴州、凤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刺史声援秦浩。
这还只是长江以北的刺史。
而长江以南,尤其是扬州周边,这块青帮的大本营,旧门阀世家的根据地,根本就不以州为单位上书。
七月十一号,整个淮南道所有刺史联名上书。
七月十九号,整个山南道、江南道联名上书。
七月二十一号。剑南道、岭南道连名上书。
李承乾吓的孝都不守了,叫来长孙无忌和秦浩,也不管哪个是他舅哪个是他哥们了,指着鼻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第四百六十九章 恶化
后人看史,总会潜意识的将整个国家看做成一个整体,秦浩上辈子也是这毛病,但只有亲身穿越过来,秦浩才知道这一切有多荒谬。
说真的,不来唐朝溜达一圈,很难想象唐朝的刺史权利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地方豪族门阀对各地刺史的影响力又有多大,中央朝廷对地方政治的管控能力极弱,极少有人知道,刺史世袭制度是贞观十三年才废除的。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绝不是仅仅是李隆基没明白的原因,更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惯性所然,说句不太恰当的话,李唐真正的根据地,就关中那么大一点,初唐时的强盛,几乎是在以举国之力养关中,关中府兵负责打仗,其他地方的百姓就负责养关中的府兵,谁不听话就揍谁,就这么简单。
武则天主政以前,宿卫中除了一点番兵之外,几乎全都是关中子弟,而这特么又几乎是走上官场唯一的途径,科举没年招那么点人就是凑数的,而且还被关中人占去绝大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