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庶子风流-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哈哈!”
  围观百姓都被这一对东家伙计给逗乐了,那坐在地上的老妇则慌忙道:“我有钱,我有钱!”
  林诚不等张元开口,就道:“老大娘,你的银钱留给你自己使吧。虽说如今我家也家道中落,不富裕了,可我到底还年轻,还能做事,你老却不容易……我帮不了太多,只能送你一套书,就当这灯节节礼了。”
  话刚说完,就见小伙计抱了一个不小的书箱走来。
  “老大娘,你拿的动吗?”
  伙计愁眉苦脸问道。
  那老大娘来了精神,终于从地上站了起来,激动道:“我年纪虽大,可一直在家种着田,有的是气力。我给你银子……”
  伙计虽想要,可看了眼板着脸的东家,到底没接,只道:“老大娘,快家去罢。今儿我要收了你的银子,满城百姓都得骂我是刁奴!左右小的我吃住都跟着东家,欠仨月月钱就欠仨月月钱吧。”
  老妇还想说什么,被哄笑的众人齐齐劝走了。
  等老妇背着书箱,从人群让出的道上离去后,林诚对张元拱手道:“事了了,诸位相公们诸位乡贤们也都去忙你们的大事去吧。再堵着路口,一会儿长安县衙该来人问话了!”
  “嗤!”
  百姓们还没散开,监生队伍中传来几道嗤笑声,个个面色自矜。
  哪个衙役敢来问他们的话?
  张元拱手道:“这位林东家与我们年岁相差不大,虽未进学读圣贤书,却极敬我等着儒衫戴青衿者,又经营此等别致书坊,也算是同道中人。今日林东家仗义疏财,解人危难,全人孝悌。此事皆因吾等而起,又怎能眼看林东家陷入困局而无动于衷,只吃馒头不吃菜?此非孔圣子弟所为也!难道吾等还不如林东家知礼?”
  最后一言,是对身后众多监生所说。
  张元在这群人中威望颇高,一呼百应,自然都笑道断然不能。
  张元呵呵一笑,道:“正巧今日休沐,我出监便想买一套《四书集注》,林东家,我张子奋可有资格买书?”
  说着,他整理了番青衿儒衫,温文尔雅的笑看着林诚。
  只这一番气度,又引得周遭百姓满堂喝彩。
  张元张子奋之名,今日算彻底传了出去。
  纵然百姓不传,这些读书人自己也会口口相传。
  纵然读书人不传,世翰堂也会帮着去传……
  林诚也极上路,拱手道:“张相公乃真正读圣贤书之辈,自然有资格。”
  张元哈哈一笑,回头道:“诸位同窗,尔等可有需要买书者?”
  “此等佳事,岂能少得了我颜雨峰?”
  “我朱希周亦不甘于后!”
  一道道名号自报而出,也引来民众一次又一次的道彩声。
  能在国子监读书的,都不会是傻子。
  即使有智商不高的人,那他的出身一定足够高,也就有足够高的眼界和见识。
  难道还看不出,用八两银子就能扬名的美事?
  这是最实惠的方式。
  而就在此时,街对面看着往世翰堂汹涌而入的国子监的学生们,倪二看向贾琮的目光,恍若在目睹神迹。


第五十一章 惊喜
  喧嚣热闹的灯节过去,大乾十年的新年,算是终了了。
  府衙开衙,百业开箱。
  无论官民,都开始了新一年的繁忙。
  而在灯节那日鼓楼大街发生的奇事,也随着众人口口相传,散播开来。
  都中诸多百姓,第一次听说了这家“非着儒衫戴青衿者”不卖的书坊,以为奇事。
  只是这种事,在寻常百姓耳中,不过是一个消遣的乐子,不以为意。
  二十两就能够让一家吃喝一年的时代,没有哪个普通百姓会花半年的银钱买一套“华而不实”的书。
  可此事在读书人耳中,却荡起了巨大的风波。
  有赞世翰堂数十年不易其志坚守祖制之风骨者,也有骂其哗众取宠不知变通者。
  更有甚者,有人将世翰堂之做法,与如今朝堂上日渐激烈的变法之事联系在一起,辩其是非对错,推波助澜……
  使得世翰堂灯节一事,在朝野上下传播的愈演愈烈。
  也因此大名,不管是赞者,还是骂者,只要囊中稍微宽裕些,多半都会遣人去鼓楼大街,买一套“非着儒衫戴青衿者不卖”的书回来,看看到底如何。
  一时间,世翰堂的书,竟隐隐和“着儒衫戴青衿者”甚至与朝争挂上了钩。
  愈发扬名。
  在国子监中,即使有些家资不宽裕者,也宁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买一套世翰堂的书,以为雅士之余,亦标明身份。
  大乾开国百年,世风原本就渐起奢华,世翰堂的书,此时居然成了相互攀比的象征。
  而许多不学无术却多财之辈,为了妆扮身份,也愿意花费三倍的价钱,来买一套世翰堂的书来装点门面。
  如此一来,自上元灯节之后,短短数日里,世翰堂卖出的书,倒比之前数年卖出的还多。
  若非早先半月,贾琮就要求林诚倪二加大投入,将老底儿都投进来,刻板印刷,再加上之前多年的库存,世翰堂的书怕要供不应求了。
  至于有人在世翰堂,无心之下发现了《聊斋志异》。
  初读之后便惊为天人,再度引起种种热潮,使得世翰堂之书,有洛阳纸贵之势,自不必再多言。
  然这一切繁华闹事,暂时都和贾琮无关了。
  在主导了灯节那场戏后,贾琮便再度蛰伏起来。
  并且郑重告诫林诚、倪二两人:得意时莫要忘形。
  如今他们根基都太浅,任何的招摇,都可能引来灭顶的打击。
  尤其是在和朝堂变法之事产生瓜葛后,这是连贾琮都没有想到,也无法左右的巨浪。
  这个时候,闷声发财,缓缓积累力量才是王道。
  再有不知足,搞小动作,是祸非福。
  有了灯节的巨大成功,原本就对贾琮信服的林诚、倪二两人,如今更是言听计从。
  对于贾琮的吩咐,自然无有不遵。
  原本和伙计邱三制定的一系列扬名“奇事”,也就至此按下,以免画蛇添足。
  如此一来,隐隐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世翰堂,竟又平稳的回落着陆,隐声匿迹……
  ……
  荣府,墨竹院。
  正堂。
  淡淡晨曦的光束,透过窗纸挥洒进来。
  堂内熏笼里点着银霜炭,温暖中散着清香。
  身着一袭白衫的贾琮,坐于东侧临窗的桌几上,静神专注的读书。
  世翰堂的成功,对他来说,好似没能带起一丝波澜。
  生活也并没有起多大的变化,每日里依旧是读书写字。
  只是,他觉得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其他人眼中,他的变化,却一日胜过一日……
  西侧桌几上,贾环身形不正的趴在桌面上,一脸无精打采,眼睛并没落在书页上,反而时不时的吊着眼往正中紫檀大桌方向瞄去,眼神不善……
  而正中桌几后坐着的宝玉,往常都是将琮环二人当做透明人,可近来,眼神却不时的扫过贾琮,目光惋惜。
  他也终于在无意间,发现了贾琮不俗的变化了。
  曾经凹陷的眼窝和脸颊,如今渐渐润泽。
  记忆中胆小怯懦,拘谨小气的气度,也成了洒脱不羁之态。
  贾宝玉万万没想到,曾经形容卑微的贾琮,竟成了如玉公子。
  他不是好妒小气之人,见此情形,心中不仅没甚妒意,反而很欣赏。
  可欣赏之后,就是惋惜。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如女孩子一样金贵的人儿,竟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这般人纵然生的再好,也只白得一副好皮囊罢了。
  而且瞧他那死钻书的模样,也不似能觉迷途而知返之辈。
  唉。
  心中不知几番叹息。
  举世皆浊吾独清……
  “哼!”
  贾环见贾宝玉再次看了贾琮一眼,极不高兴的悄悄哼了声。
  当然,不敢让宝玉听到……
  可是他心里真真不高兴了,宝玉整日里和家里姊妹们顽耍,还不够,还想将贾琮也抢跑。
  又心生担忧,要是连贾琮这样和他一般“歪眉斜眼”的,也背叛了他,那他还同哪个去顽?
  本就无心念书,此刻心生忧虑,贾环就愈发一个字看不进去了。
  正当他一会儿瞅瞅这个,一会儿瞅瞅那个,百无聊赖,趴在桌几上练魔术手法等放学时,忽然觉得气氛有些不大对。
  眼睛下意识的往门口方向一扫,正对上一双森严的眼睛……
  这一刻,贾环的小心肝儿齐齐一颤,面色瞬间煞白,小身板儿都颤栗起来……
  “哼!”
  贾政站在门口,看着他那庶子歪七扭八的趴在书桌上,却把书本推到一旁,手里只顾把玩着一根绳子,生的好模样,偏吊眼斜睛,形容猥琐,登时气不打一处来。
  再见他被吓的如被雷劈,愈发恼火。
  不过这一声冷哼,总算惊醒了吓的快要尿裤子的贾环,忙不迭的起身绕出书桌,过来行礼。
  前面的贾宝玉和对面的贾琮亦是如此。
  一番见礼后,贾政先狠狠将贾环和宝玉训了通后,又赞起贾琮来:“琮儿读书心神专注,不惑于外物,必能闻达于举业之道。”
  贾琮谦让了番后,贾政看他的目光却愈发和善。
  贾政有半月余未见贾琮,此刻再一端详,也忽然发现了贾琮的不俗变化,登时惊喜起来。
  原本他就看好贾琮的气度,只可惜贾琮长的寻常。
  却不想,一段时间没见,贾琮竟长的愈发好了。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贾政肤浅,从唐时起,至前宋七百余年里,再至今日,文人对颜值的要求达到了巅峰。
  想做官只靠学问好,那是没用的。
  科举之后,吏部选官有四个审核标准,分别是:
  身、言、书、判。
  后三者且不谈,这个为首的身,指的便是颜值。
  前朝宰相蔡确曾向神宗举荐一个叫王迥的人为监司,宋神宗欣然应允。
  并不是因为王迥有多大的能力,相反王迥这个人人品还比较差,也没念过什么书,时不时还闹个笑话。
  然而宋神宗完全是因为王迥颜值高,才应允了蔡确的举荐。
  史书中对王迥颜值的描述是“貌莹寒玉,神凝秋水,姿状甚美”。
  后来蔡确又给哲宗皇帝举荐一人,叫袁应中。
  此人不似王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但这兄台却满脸的麻子,肩胛骨长得还有点歪,肩膀总是斜着。
  哲宗皇帝刚看了一眼,就让他哪凉快哪呆着去了……
  由此可见,颜值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当日贾政对贾雨村一见如故,并大力相助,除却因为是妹丈林如海举荐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贾雨村“相貌魁伟”,颜值极高……
  原本贾政心里还有些遗憾,贾琮相貌虽不说奇峻,可着实与好看沾不上边。
  这样的相貌,在日后选官时注定要受到影响的。
  可现在看来,先前竟是走了眼。
  只一转眼,贾琮吃的胖些,相貌竟如此之好。
  成了翩翩公子,还在宝玉之上!
  只是贾政的惊喜没有贯彻到底,面色变了变。
  倒不是为了贾宝玉,而是想起了贾琮缘何会这般俊秀。
  贾琮有一个花魁出身的生母,不怪长的好看……
  虽然贾政没见过,可能当艳绝都中的花魁,想也能想到长的有多好。
  可惜,这个身份实在是……
  若被小人知道了去,怕多有艰难。
  贾政心里叹息了声,随即又打起精神来。
  贾琮母族虽然出身卑贱,可他还是荣国公的子孙,哪个敢小瞧了去?
  又有衍圣公牖民先生的看重,就更不会有问题了。
  如今士林中,论德望之高无出牖民先生之右者!
  念及此,贾政心情转好,对三人继续道:“举业一途,路遥且艰,唯有勤学苦读,心无旁骛,方能有所获。若是三心二意,心生怠慢,必难成事。”
  三人一起躬身领教后,贾政又对贾环道:“既然你在这静不下心读书,往后还是去学里罢,让学里太爷教你。”
  “噼啪!”
  一道晴天霹雳,就这样落在了小贾环头上。
  那一瞬间眼神的空洞,差点让贾政都心生不忍。
  不过也只那一瞬间,对于这个逆子的顽劣性,贾政心中有数。
  瞥了他一眼后,目光又落在紧紧垂着头,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的贾宝玉身上。
  不过看着鹌鹑一样低着头的宝玉,贾政只皱了皱眉,到底没说什么,让一旁的贾环大失所望……
  贾宝玉去不去学里读书,决定权并不在贾政手上,这要看老太太的意思。
  哼了声后,贾政看向贾琮,说出了今日来意:“后日是老太太生辰,琮儿与宝玉一起随我待客吧。你也渐大了,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只一味的读书,难免成了书呆子,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子弟该做的。”
  贾琮闻言,抬起头看向贾政,眼中闪过一抹讶然,随即便是压抑不住的惊喜……


第五十二章 感激
  在贾琮的印象里,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贾政都是一个好人。
  但却是一个有些迂腐的好人。
  一心读书,清谈。
  恪守严父的本分,对宝玉非打即骂,严厉管教。
  他再没想到,贾政会说出这样接地气的话来。
  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完全意外。
  前世红楼世界中,贾政不就常叫贾宝玉随他一起招待客人么?
  因宝玉不喜,这才有了湘云相劝,反被他讥讽的那一出戏。
  再者,贾政能够强压大房,以幼子的身份执掌荣府大权。
  尽管此事出主力的是偏心的贾母,可若贾政当真对世务一窍不通,那也是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贾政能说出让贾琮多接触世务的话,并不奇怪。
  念及此,贾琮心下了然,又再生惊喜之意和感激之情。
  贾政此举,分明是要带他分润贾家的人脉啊!
  这也是在向世人展示,贾琮自此成了荣府内的一员,是被贾政认可的一名子弟。
  这一点,至关重要!
  这意味着自此以后,贾琮有一定资格,在外面代表贾家的意志了!
  如此,也就有资格占用一些贾家的资源和能量。
  这正是贾琮一直以来,所谋划的目标所在。
  当然,他想要的更多。
  因为唯有真正掌控住贾家,成为主要乃至唯一的掌权者,才能更好的动用贾家资源来自保,而后改变贾家中一些人的命运……
  无论如何,这将是一个极好的开始!
  前世读红楼,和许多人一样,贾琮也曾疑惑过,身为从五品小官的贾政,为何能够举荐一位正四品的应天府大员?
  他有什么资格,能够跨越官场的森严制度?
  另外,贾家在官场上,除了一个不上朝做官,只在家中陪小老婆喝酒的贾赦外,就只有贾政在朝堂上做着小官。
  如此劣势,又为何能排在四大家族之首?
  贾家一个重孙辈媳妇病逝,缘何能劳动四王八公和如此多的勋贵府第前来吊祭?
  还有,贾母过大寿,皇亲国戚文武大臣来贺不算,连朝廷礼部都特意来贺,难道只因贾家出了一个贵妃?
  可贾元妃,并不是杨贵妃啊!
  她远没那样受宠,不然也不会在归宁省亲之日,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
  这种种疑惑,直到来到这世上一年多后,贾琮才一点点了解清楚,想明白过来。
  说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用后世之事来举例,总设计师家族也只余一个孙辈在官场上了,折算起来,还只是七品小官。
  可又有哪个家族,敢说在其之上?
  想来即使最高层的领导人,都要给他家几分薄面。
  原因无非二字:
  余荫。
  老人家功高社稷,有再造华夏乾坤之德,留下的香火情也够多够重。
  所以即使如今家族在官场不显,也依旧有大把的人去照拂。
  而贾家,同样如此。
  因为特殊的儒教文化,炎黄大地上,从古至今乃至未来,人脉香火的传承,都是社会关系中堪称最重要的一支。
  尽管功绩不同,可贾家一门双公,贾家宗祠有先皇御笔亲书:
  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且上一代又出了贾代善承袭荣国之位。
  两代三位国公,为以军功起家的贾家留下了深厚的遗泽!
  尤其是在以忠诚为传承方式的军中,更是留下了众多香火情!
  也正是这些“香火情”,才给了贾政以从五品小官,举荐四品知府的资格和底蕴。
  而这些“香火情”,便是贾家最珍贵的财富!
  或许这些“香火情”所形成的力量,不能直接操控朝局风云,改变天下大势。
  也不能让贾家人直接身居高位,因为他们自身难以承重。
  但任谁都不能否认,这是一股极有能量的庞大关系力量。
  这股力量就算不能直接翻云覆雨,改变天下局势,却足够影响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
  譬如贾雨村,和王家。
  若非如此,在这个高门嫁女低门娶妇的封建时代,王家又怎会连嫁两女入贾家?
  日后的薛姨妈,又怎会将掌上明珠也嫁入贾家?
  趋利避害、捧高踩低,不仅是人的天性,更是大家族生存的根本法则!
  愈是豪门,愈是无情。
  莫非王家就会逆势而行,是这滚滚红尘中的一股清流,连嫁两女入贾家,只为了成全贾政和王夫人还有贾琏和王熙凤的美好爱情?
  呵呵。
  王家连嫁二女入贾家,只能说明贾家有王家所期望的利益。
  那便是贾家三位国公留下的香火余荫。
  正是这些香火余荫,才让王子腾接手了京营节度使,再一路青云直上。
  不可否认,王子腾自身的能力一定出众,远胜贾政、贾赦之流。
  但是在军中,绝不是说有能力就能平步青云的。
  还要有一定的传承!
  在后世尚且如此,更何况这个时代?
  也是因为有这些余荫力量在,贾家才有资格请太医登门医治,贾母还敢出言威胁,若治不好宝玉,“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大堂”!
  寻常人家,谁动用得起太医,哪个敢当面出口威胁?
  即使是顽笑,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开的。
  纵然是寻常阁辅和六部尚书家,他们敢么?
  也由此可见,贾家底蕴之深,绝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中等人家。
  论影响力,一门出了三位国公的贾家,依旧是顶级豪门的门楣!
  可惜的是,这样高的门楣,这样深厚的底蕴,贾家却没有子弟,能将其发扬光大,甚至连起码的继承都做不到。
  先让王家得了利,后让一个连支脉都算不上的贾雨村得到了机会。
  因为贾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又是最入贾政眼的读书人。
  经过林如海的举荐,再加上他总爱往荣国府钻营,所以很是得到了贾政的欣赏。
  别说贾政,就连贾赦那里,因为处置石呆子强取名扇一案,都得到了欢心。
  这也使得贾雨村的官运大盛,步步高升!
  贾琮记得前世有人说,贾雨村是靠王子腾提携起来的。
  因为第十六回中贾雨村进京陛见,是由王子腾累本保奏,并补了京缺。
  可却没人奇怪过,到了第五十三回,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却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虽然贾琮不知道这个九省都检点到底是什么官,可毫无疑问,这是武官。
  然而武官的巅峰,却是大司马。
  至于协理军机,参赞朝政,更是已经跨越了文武之别!
  难道王子腾提携人,还能将人提携到自己头上去?
  再者,若是王子腾提携的贾雨村,那贾雨村老往贾家跑去钻营做什么?
  毕竟,以贾政的性格,是绝不可能让贾元春在皇帝枕边,替贾雨村吹枕边风的。
  所以,很显然,是贾雨村哄骗了贾政乃至贾赦,攫取了贾家最珍贵的余荫人脉!
  而每次贾雨村来贾府,贾政都会让贾宝玉陪他相见,这未尝不是一种托付,甚至是一种交易。
  贾家推贾雨村上位,成为贾家在朝中的代言人,反过来,贾雨村再庇佑贾家,提携宝玉。
  若真能如此,此事未必不可为。
  就算是后世,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这样的事。
  但这样做一定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所托得人!
  只可惜,贾政看走了眼,也高估了此人的人性。
  贾雨村得了贾家莫大的恩惠,非但没有在贾家落难时拉一把,反而转投敌手,落井下石。
  政治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贾家这样坐吃山空的。
  贾家将先祖留下的“香火情”用在了贾雨村身上,自身也就没了祖宗的余荫庇佑。
  纵然是人脉关系,用一次好用,可到了第二次,就不灵光了。
  可怜贾家,因为信错人,耗尽了资源扶持起的人,却背叛了贾家。
  最终被政敌抓住机会,一击毙命,抄家流放!
  偌大一豪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些自然都是后话,但无论如何,可以由上看出,贾家潜在的余荫力量,究竟有多强大!
  这股力量,一直以来也都是贾琮的目标所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