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2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朝时,一开始也是分封宗室就藩之国的,但后来有齐王佑等的谋反叛乱,所有后来干脆也就不让他们就藩,尤其是玄宗继位后,干脆建立了十王院百孙院这样专门圈养皇族的地方,派专人看管,极为严格。
  各朝有各朝的作法,各有利弊。
  罗成始终认为,宗室应当成为助力,为国家和皇朝的屏藩,而不是一直防敌人一样。
  秦朝一统天下,那般强大,可就因为始皇帝对皇族削弱太厉害,结果导致赵高和李斯这一宫廷宦官和朝廷宰相的联手,就主掌了国家政权,皇帝都只成了傀儡,而且天下无一人能够保护皇帝。
  当年汉朝立国后,便大肆分封诸王,可以说若不是如此,说不定大汉也就二世而亡了,诸吕夺位,说不定就成了吕氏天下。
  而曹魏政权的灭亡,也可以说是对宗室防范过严导致,宗室不能护佑朝廷。司马氏篡夺曹家政权,建立晋朝,于是吸取了曹家教训,大分封宗室,还给了汉朝诸王都不曾有的大权,上马统兵下马管民,结果又因宗室权柄过大,且多分封于腹心之地,导致了八王之乱。
  其实历朝历代的政策,都不过是在修补前朝政策上的一些错误,修修改改,兜兜转转,没什么新鲜的。
  罗成希望宗室能够成为朝廷屏藩,成为皇权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又要防范他们坐大,反过来威胁皇权。
  于是他最终还是决定,边疆分封且实行推恩令,并加以控制封国的兵权等。
  只要让封国的兵权、经济权甚至是立法司法等权,都由朝廷控制,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不致于失控。
  既要让诸侯们拥有一定的实力,不致于只成为养的一头猪,又不能让他们过于强大。
  至于分封之地,罗成更是慎之又慎,经过无数次的思虑后,罗成决定了分封的四大方向。
  东面,将白水黑水之地,拿来分封。那里是靺鞨人的地盘,但地方大,靺鞨部落多,也比较分散,眼下他们对朝廷也还算臣服,分封一些诸侯是没问题的,将来诸侯壮大,移民繁衍,再扩大地盘,慢慢的把这些化外蛮荒之地,也变为汉家疆土。
  向南,则是分封到广南道以南以东的地方去,那里是林邑以及真腊,更南是扶南国。
  西南,则可分封到云南之南,西北,可分封到青海。
  至于西域,虽此时还在西突厥之下,但罗成认为,西域之地比较重要,应当将来由朝廷征服之后设立道郡直辖。
  至于北面诸地,阴山南北也已经都设立了郡县,朝廷直辖。至于更漠北之地,朝廷暂时不打算分封到那去。
  而燕山北的奚、契之地,会少量分封一些宗室子弟,形成宗室封国与奚契并存的局面。
  这是一个很大的战略布局,分封的方向和范围已经定下,但谁分封到哪,封多少地,这则还要具体的商议拟定,名单一时还不会出。
  虽具体分封还未颁下,但众臣们已经得到了皇帝亲自的肯定,个个心情大好。虽然也有如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这样坚决反对分封的宰相,认为实封并不是好事,他会削弱朝廷力量,将来甚至可能形成威胁。
  毕竟实封就得给人口,这个诸侯给几千,那个给几百,这可不是小数字,加起来会带来大量的人口外流。
  而且他们也认为,如白山黑水、青海湖边、天南占城、云南之南这些地方,根本难以立足生存,更别提长远发展了。诸侯过去,朝廷不但得给人,还得派兵给他们,那里遍地蛮夷,说不好就国灭人亡。
  但皇帝还是坚持分封。
  分封一则强皇族之力,二则酬功臣之勋,三则还可开疆拓土,若是几代之后,边疆封侯站住了脚,则边患问题可能就大大减少,朝廷的边地开支减少,更别说还能开疆拓土了。


第923章 进贡美人
  延英殿酒宴结束之后,当天晚上,由太上皇召集,皇族又在永安殿举行了一场皇家家宴。
  这一次,皇家众人算是到齐了。
  太上皇和太后坐在那里,看看齐齐整整的一家子,笑的非常开心。
  罗成六兄弟,还有五个姐妹,然后是一众儿媳妇和女婿们,再两边则还有那些年轻一辈的孙儿孙女以及外孙外孙女们,济济一堂,足足有一百多人。
  一大群孩子更是活泼热闹无比。
  众人都很开心,唯独嗣业一直情绪低落。
  今天,对大家来说,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唯有嗣业,却是孤独一人。
  太上皇罗贵过来拍着三儿子的肩膀,“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得向前看。你兄弟不是从杨家和李家选了四名女子送给你吗?”
  为了安慰被李渊杀死妻子女儿的嗣业,罗成先前特下旨,从隋杨宗室里挑选了两名未婚女子,又选了李渊的两个女儿赐给嗣业,让他们给嗣业为妾。
  只是人送过去后,嗣业却碰都没碰过。
  “是不是对杨李二家女子不满?父亲给你再挑一个大户名门,你是要关陇贵族,还是要山东士族?还是江南华族,五姓七宗可入的眼?”
  嗣业端着一杯酒,摇头。
  “现在没这个心情。”
  他与公主的感情还是不错的,虽然他后来选择了追随兄弟造丈人的反,可妻子也并没有就因此与他决裂,只是谁能料到,这么好的妻子那么可爱的一对儿女,却惨遭李渊毒手呢。
  罗成端着酒杯过来。
  “嗣业,你的心情我们也知道,但也过了这么久了,你也总不能一直光棍,总得续弦再娶,总得生儿育女。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民干现为民部侍郎,他有一个适龄的女子,年芳二八,听说长相端庄,又知书达理,是个良配,我明天给你亲自做媒,为你向崔民干提亲。”
  嗣业摇头。
  “现在没这个心情。”
  结果老爹一巴掌拍在儿子后脑勺上,“说什么混话,知你与杨氏感情深厚,可你也当把这份感情放在心底,而不是整天要死不活的,日子还过不过了?你知不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嗣业很无奈,被父亲和兄弟逼着,只好点头。
  结果老爹马上又道,“杨家和李家的那几个女子,我也是见过的,都还不错,你也不能浪费了,早点圆房多生几个胖大小子。”
  罗成笑道,“是啊,我给你准备了八百里封国,你不多分几个儿子哪行呢。”
  “你看看老四,儿子都生了十几个了。”
  罗贵说着,又对罗成道,“皇帝你也要多努力,不要整天想着国事天下事,有时也要多关注下你的后宫,想想家事,多生些儿女。咱们皇族本就人丁单薄,我这辈只有三兄弟,你们这一辈,更是只有七兄弟。”
  按罗贵的话说,罗成身为皇帝,怎么也得生他三五十个儿子才够数。
  罗成盯着老爹,“阿耶,我看你也还蛮年轻的,这两年感觉越长越年轻了,你看这头发全都乌黑了,皮肤也亮起来了,不如儿子也给你再找一些美人,你也再努力一下,为咱们皇家多分枝散叶一下?”
  老爹嘿嘿的一阵讪笑。
  以前日子苦,人也老的快,整天也没功夫琢磨其它。现在嘛,日子确实好过了,也清闲了,有的时候吧,确实也会有些小想法。
  只是老爹觉得这种想法很愧对老妻,毕竟秦氏陪了他一辈子,为他生儿育女,与他患难与共。
  “阿娘应当能理解。”罗成笑道。
  这年头纳妾娶小,属于非常正常的事情。
  “算了算了,一把年纪,半截身子都要入土了,就不让人背后戳脊梁骨了。”老爹摆手。
  “徐世绩从带方回来,带回来高句丽女子一百,又有百济和新罗两国,各送了一百民选秀美人,本来我不打算收,可路途几千里,再退回去也不便,所以我打算分赏给诸王和功臣们,正好给太上皇你孝敬些,百济高句丽新罗女子各给你十人如何?”
  老爹有些心动,但还是摇手。
  “不行不行。”
  “可是嫌多?若是嫌多,那就一样孝敬阿爹两个。”
  老爹还在那犹豫呢,结果不妨太后已经过来了,“既然是皇儿孝敬,你就收下罢了,我这老婆子又不会吃醋,我可不是房玄龄的妻子。”
  吃醋这还是个新词,这次徐世绩带回来的三百半岛美人,皇帝分赏给诸侯大臣们,房玄龄身为宰相,于是也一样得了一个。结果房玄龄说不敢收,问他为何,他说家中妻子定会不肯。
  于是罗成便笑说他惧妻,然后派人把三个女子送去房府,同时送去一道旨意。
  若是卢氏不肯让房玄龄纳下这三妾,则赐她一壶毒酒。
  结果出身于五姓七家的范阳卢氏,十分刚烈,居然直接拿起御赐毒酒就喝。
  可等她喝完,却发现这毒酒很酸,原来是一壶醋,并不是真的毒酒。
  这样一来,吃醋这个故事,也就传遍洛阳,人人皆知。
  后来还是罗成的皇后单氏亲自到房府安慰了卢氏半天,才让她勉强同意接纳这三个夷妾。
  老爹听妻子这般说,尴尬的笑笑。
  “笑啥,我还不知道你们这些男人,天下的男人都一般样,这有钱有势之后,便想着纳妾娶小,都一样。”
  想当年,隋文帝杨坚与独孤氏感情多好啊,曾经说好一辈子就夫妻两个相伴一生。结果临到老了,杨坚不也还是喜欢上了年轻貌美的尉迟氏。独孤氏趁杨坚上朝时把尉迟氏杀死,气的杨坚骑上马,一口气跑了四十里地,一人蹲在河边流泪。
  后来独孤伽罗无奈,只得亲自给杨坚选了陈朝宁远公主进御,封她为宣华夫人。
  秦氏还是个比较开明的妻子的,纳几个妾,都只是小事而已。
  三百个半岛美人,倒是很快分完了,皇帝自己也只是留了三个。
  徐世绩面君的时候问皇帝,罗成板着脸说,“下不为例啊。”
  可徐世绩瞧皇帝的样子,似乎一点也不像是不满,而且他最近见到大臣诸侯们时,大家都对他赞许不已,说那些新罗百济高句丽女子很是温柔,有人甚至托他回带方后,再给他们弄点来呢。
  见皇帝回来,徐世绩去鸿胪寺见新罗和百济的使者,对他们说,“去年你们这里进贡的女子们,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只看你国王敬重心的上头,封美人的封美人,赐诸侯的赐诸侯,都封赏了去。”
  两个使者听了惶恐不安。
  “我们回去马上再另选,请将军说个美人标准。”
  徐世绩哼嗯了几声,“就照着上次的样子,再各送一百来吧,记得不许歪瓜裂枣充数。”
  两个使者先是愣了一下,怎么先说上次的不行,又说照上次的再送来?然后一下子回过神来,原来是他们嫌少啊。
  两人于是心里松了口气,甚至对本国美人得天国上朝欣赏喜爱而沾沾自喜,非常自豪,我三韩美人,果然名不虚传,连中土大秦皇帝和诸侯们都征服了!


第924章 功成名就
  周德威、王子明、赵贵、周新还有杜伏威五个连襟坐一块喝酒,过去,五人出身都差不多,也就周德威是个小地主,王子明是个读书人,而赵贵是个猎户,周新是个渔夫,杜伏威只是个放猪倌。
  可如今,却一个个皆封国公,尽着紫金。
  “听说大姐夫你马上要出任长安留守了,恭喜啊!”
  周德威哈哈一笑,“都是为皇帝办差。”他年纪稍长,而且向来稳重敦厚,过去征战之时,虽然冲锋陷阵时少,但多是留守策后,也是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的。如今北方平定,皇帝选了这位大姐夫出镇长安城,留守西京,也看出皇帝对他的看重。
  王子明是读书人出身,以前便一直是皇帝的钱袋子管家,之前一直任民部尚书一职。而现在,皇帝已经提拔他为尚书右仆射,原右仆射杜如晦转为左仆射。
  而左仆射侯莫陈乂转为中书侍郎加同门下平章事衔。
  现如今的宰相班子,又经过了调整。
  中书侍郎侯莫陈乂、房玄龄,门下侍郎魏征、萧瑀,尚书左仆射杜如晦、右仆射王子明,御史大夫杜淹、翰林学士承旨陈叔达、枢密使张须陀,吏部尚书屈突通、兵部尚书卫文升。
  皆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宰相人数达到了罕见的十一人之多。
  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宰相由过去的三高官官,到如今的不再局限于三高官官,而是以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才是宰相。
  且三高官官都空缺,只是仆射和侍郎主持省务。
  另一方面,中枢也从尚书省,转移到了门下省的政事堂,政事堂还专设了五房,有下属官吏协助宰相们理事。
  十一位宰相没有首相次相辅相这些,而是轮流主持政事堂议事,并设有政事笔,当值宰相则执政事笔。
  政事堂平时由当值宰相坐班当值,遇重大事务则召集诸位宰相一起议事商决,平时下朝后,宰相们各回本衙,处理本衙事务。
  这种改变,其实也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这好比隋初时,朝廷大事是在尚书省,就类似是国务院中总理主持,然后现在的政事堂,则相当于常委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方为真宰相,就类似于加了常委衔。
  群相议政,能避免权臣奸相,同时也能大大提升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效率。
  天下之大,若是事事亲为,皇帝累死也办不完。所以他效仿明朝制度,另设通政司,所有奏折都先送到通政司,由他们抄录备份,然后送一份到政事堂,送一份至皇帝御书房,再留备入档一份。
  送到政事堂的奏折,由宰相们议论,给出相应的处置方案,他们将处置的方案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外。并且根据奏章内容的轻重缓急等,贴不同颜色的纸,一般寻常事务,只贴白纸,然后是绿纸,再是黄纸,重大紧急的事务则贴红纸。
  贴纸完,再交回通政司,再次抄录存档,然后送御书房。
  这时,翰林学士院的学士们,则要负责为皇帝先行浏览分类,如确认白绿贴纸的奏章分类属实,且贴纸上的处置得当,便会代皇帝朱批转回通政司。
  通政司再按其类别,转到尚书省,尚书省给予自己的建议或附议,再转给相应的六部九寺衙门,对应的部寺根据宰相和尚书省的指示执行。
  而对于贴黄贴红的重要奏章,则才会送到皇帝面前过目。
  翰林学士会先拟好一个目录,简略注明各道奏章的内容和宰相的处置,由皇帝过目。
  皇帝便可据此先筛选一遍,既做到心中有数,又不错过重大事务。
  对宰相们票拟得当的奏章,皇帝会指示翰林学士代朱批通过。而对有疑惑的,则会亲自研究,甚至做出指示,由翰林学士代批旨意。
  若是对宰相票拟处置不满,也可否定,打回让宰相重拟,或直接给出自己的处置结果,交由宰相商议。
  最终形成决议,则还是要交由中书拟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翰林院学士在这个决策层里,充当的是皇帝的秘书角色,甚至是智囊顾问角色。
  中书门下政事堂,是最高决策中枢,而皇帝则是最终决策人,但门下省又负有最终审核权。
  层层架构,既要保证皇帝不被宰相百官欺瞒,同时又得保证皇帝能够及时的掌握和处置军国政务。
  皇权和相权相互制约,保证平衡。
  虽说如今的皇帝之权威,不是宰相们能够掣肘的了的,但罗成却还是不嫌辛苦的亲自设计了这一制度,就是为了保证以后的皇帝,在这个框架之下,不会出乱子。
  既避免后世子孙专权乱政,又防出现权臣奸臣夺权乱国,可谓是用心良苦。
  王子明在这个时机下,出任右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是尚书省权力下降的时候,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拜相了。
  一众连襟中,他算是第一个拜相的。
  “读书人就是好啊,你看十一个宰相,也就是枢密使、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这三人是武将出身。”
  赵贵有些忍不住道。
  他刚刚被诏授为襄阳太守,算是从武职转为文职,但心里落差很大。此前他镇守北京,后来又担任了都统。
  那可是统领两道兵马啊,如今转为襄阳太守,却只是一郡之民政长官了。
  相比起周德威的西京留守,明显要低了一级。
  可八大都统,尽皆罢撤,赵贵也无奈。
  毕竟眼下北方一统,朝廷打算休养生息,并不打算这个时候南征,所以各行营都撤了,都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周新则是被授命为蜀郡太守。
  “老五,你呢?”
  赵贵扭头问最小的妹夫杜伏威,这位曾经的江淮之王,最近似乎过的有些不太顺。先是王君廓谋反一案牵连到他,虽是后来没事。可他又被李子通阴了一记狠的,把淮南几乎全丢了,损兵折将众多,狼狈不已,自己还受了重伤,差点没命。
  如今回京,虽然伤好了,但皇帝却迟迟没有给他再授新职,淮南有秦琼坐镇,他是回不去了。
  杜伏威有些尴尬的笑笑,“暂时还没消息呢,估计陛下想让我再留京养养伤再说。”


第925章 山头
  罗成打量着杜伏威,“看你的精气神儿,倒是不错,看来伤势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杜伏威笑道,“臣的那点伤早已经好了,追随陛下以来,臣也大小百余战,负伤数十次,有好几次比这还重呢。上次只是一时不察,着了李子通那叛贼的道,将养这么久,早好了。如今,又是生龙活虎,依然可以为陛下披甲上阵,统兵讨逆。”
  罗成拍了拍杜伏威的肩膀,笑呵呵的道,“年轻确实筋骨强,但也不能大意,可不能落下什么病根,将来遗祸无穷。你啊,就安安心心的呆在洛阳休养一段时间,先前朕下旨敕造的吴国公府住的可还舒适?”
  杜伏威直言道,“陛下所赐宅第十分好,只是我这些年久在军伍,整天东奔西走,早习惯了营伍生活,这一下子闲下来,天天对着些歌妓舞姬家丁奴仆的,倒是十分不惯了。臣还是想出去做点事情,如今江南虽暂不征讨,但也需要做好准备,臣熟习江南,想回去做事。”
  皇帝却没答应,转而问道,“你觉得辅公祏怎样?”
  “陛下?”
  “辅三虽说当初也是跟着我一起打天下的,但他后来与你在江淮呆的时间也长,倒是跟我有些远了。我想问问,你对他是何印象,又如何评价?”
  杜伏威不知道皇帝为何有些发问,他暗暗打量皇帝的表情,却什么也看不出来。如今的皇帝,越发的有些喜怒不形于色,不怒自威,根本猜测不出君意。
  他斟酌着道,“宁国公与我在江淮搭档数年,为陛下也是出生入死,忠心耿耿……”
  “可为何却有人说辅公祏对朕颇有怨言,甚至说他在军中广收义子,拜把子结兄弟,大立山头?”
  皇帝这番话,让杜伏威大惊。
  事实上,皇帝所说的收义子拜兄弟立山头这些,其实他也一样有。甚至可以说,辅公祏的这山头,他才是首领。
  但这本来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历来军中就山头多,各种乡党、亲戚、朋党等便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山头,而收义子更是普遍现象。
  比如皇帝都收了好些个义子,大秦的诸将,哪个又没有义子?
  据说张亮曾经行走在黑暗之中,负责情报时,收的义子更是多达五百个。
  可偏偏现在皇帝却拿这事来说辅公祏,这就说明,已经不仅仅是山头这么简单的事了。
  怨言。
  这两个字,说轻也轻,说重则重。
  对皇帝有怨言,若是往深追究,那就是死罪。
  “陛下,军中将领向来有收义子假子的习俗,宁国公也不能免俗,说来臣以往在军中也收了一百多个义子,如今想来,确实有些过头。至于说山头,其实可能是被人误会了,宁国公这人嘴巴直,有时说话不过大脑确实,臣也曾经说过他多次,可他就是不知悔改,但若说他对陛下不满,那真是冤枉,他对陛下可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的。”
  “伏威啊,当年我江南平乱后,留你和辅三在江南,是看重你们年轻又有拼劲,胆大,能干。我也知道你们在江南并不容易,孤军做战,几次遭受兵败,十分艰难。可朕把这些都记在心上,所以开国后,对你们的封赏也高。你画像凌烟阁,辅三也一样得封国公。”
  “可有的时候啊,总有人会膨胀,就好比王君廓和刘武周,这二人的下场你们也看到了。朕不是汉高祖,不是那种杀功臣之人。这江山是你们与朕一起打下来的,所以朕也想与你们共享这江山,所以才有改爵实封,但是……”
  杜伏威脸色发青。
  他们久处江淮,所有他们当初那支人马比较封闭,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山头。可后来皇帝入关,却让单雄信等外来大将接掌大权,这让江淮将校上下确实有些不满。
  上次李子通的叛乱,其实里面就有江淮将领对朝廷的诸多安排不满,结果导致江淮系和朝廷下派系之间的不和,最终给了李子通可乘之机。
  而后杜伏威兵败重伤,朝廷空降秦琼接掌江淮,辅公祏等不少江淮系将领都受到了贬降,而山头的杜伏威入京后更是被闲置,这越发让辅公祏这个江淮军二号极为不满,发了不少牢骚话。
  若仅是些牢骚话,皇帝今天也不会拿出来跟杜伏威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