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限购了。禁止洛阳府本地户籍居民以外者在洛阳府境内购买田地,可避免占田。”
  “对于贵族官员,也要进一步加强在六京和中原这样的腹心要地的田额。”
  长孙无忌的意思,一位亲王,如果拥有一万亩的田额,那么在六京境内,最多只能各拥有其十分之一或更少的田额,其总田额不变依然是一万亩,但在洛阳其只能最多拥有一千亩或是五百亩地。剩下的田额,可以在其它地方购买。这样做的目的,则是避免在中原这样的人多地狭的地方占田太多,使得普通百姓能授分的田太少。
  “朕的皇家庄园在洛阳有多少地?”
  罗成突然问。
  长孙无忌马上报出一个数字,非常惊人。
  这些皇家庄园都是皇帝的私产,此外还有太上皇名下的田庄,有皇后、妃嫔们名下的田庄,都有许多。
  这些地主要都是以前属于隋朝皇家的,然后自然现在归属于大秦皇家,皇帝拿出不少赏赐给了妃嫔、大臣们。
  “朕让内侍省整理一下,保留十分之一的庄园,然后其余的全都置换到地广人稀的边疆之地去,置换出来的地,你拿去分授给百姓吧。”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激动的高呼,他没想到,皇帝居然如此大方。要知道,洛阳的土地,当然是比其它地方的好。
  洛阳城一亩地,甚至能当的上河北两亩,当的上江南三五亩,当的岭南十亩八亩,至于如陇右关外这些地方,那一亩能当几十亩。
  可皇帝却愿意带头,拿出九成的洛阳皇庄来置换到边疆去,这对他来说,那真是极大的支持了。
  “当然,洛阳身处中原腹心,又是京畿重地,不管怎么说,都肯定是人多地少的,因此仅是抑制兼并还不够,也得想办法多迁些百姓到边郡去。”
  罗成要求长孙无忌想办法,从洛阳二十二县中,每县选出一到两千户,准备迁移边疆。具体的标准,就是贫困无产者,或者是此前有不良纪录的比如加入过贼匪的,或为寺观佃民者,或是放免还良的原奴隶等,把这些人干脆迁到边郡,给他们在那些地广人稀的地方,授足田地,充实边疆,拓荒殖边。
  一县迁走一二千户,则就能收回约十万亩地,剩下的万户人家,按每家两丁算的话,一人能新增五亩地,一户就能增加十亩。
  而通过寺观收田、公田买回,新的限田令等多项措施,预计一丁能达到三四十亩左右的授田,这样一来,一个家庭就能有七八十亩,甚至是百亩之地。
  自耕农的增加,尤其是大量能够有富余的自耕农,能够让国家更趋稳定。
  “百姓所授之田为露田,禁止买卖,身死田收。而对于私田买卖,必须到官府立契,并按交易价格征收一分的契税,规定,契税由买方交纳。”皇帝敲打着龙椅扶手,对长孙无忌说道,“把这条记下来。”
  私田买卖,必须登记立契,必须过户,还必须交税,税率百分之十,这税不低。而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要增加土地兼并的成本,同时,朝廷还能从中得到一笔税收。
  不过罗成也知道,这年代的置地,就跟后世的买房一样,似乎成了一个硬投资,有赚不赔的买卖。
  有钱了,第一选择肯定是买地。
  所以契税也仅仅有一点点限制作用,关键还是要对地狭人多的地方,加大禁购和限额还有人口分流,并禁止普通百姓把所授之田交易买卖,如此才能保证有绝大部份的土地,能够一直分授给普通百姓,让他们成为拥有田地的自耕农,而不是一两代之后,又成了失地的佃农。
  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罗成不仅要关顾眼前,更要放眼未来,作为开国之君,他得把一个良好的制度框架建立起来。


第936章 罗秦单李、阎崔郑周
  高士廉在偏殿等了许久。
  他本以为很快能受到召见,结果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时辰。眼看着午餐时间都到了,皇帝还没有结束与无忌的召见。
  一位宦官进来,提着一个食盒。
  “高郎中,陛下还没有结束与长孙府尹的召对,特命某前来送餐,请高郎中在此先用午餐,稍后陛下召见高郎中。”
  餐盒打开,内侍取出了四菜一汤来。
  菜式简单又很精致,每个菜份量不多,两荤两素再加一个汤,闻的香气扑人。在这里坐了一个多时辰,虽说有火烤着,但也确实是饿了。
  大秦的官员们,都有工作餐。
  大家早上吃了饭到衙门上班,午间就在衙门吃饭,餐钱由衙门出。餐后休息一会便继续上班,然后到黄昏时散衙下班回家。
  一般情况下,官员都是不住衙门的。
  当然,若是有单身的官吏,衙门也会安排宿舍给他们,有的是直接在衙门后院安排房间,有的是另行租住。
  宰相们每天下朝后,上午也是在宫里的门下省政事堂当值处理公务,他们每天的午餐,都是皇帝让御厨烹饪,特赐在政事堂廊下用餐,等级规格就要高的多,足有八个菜,且十分精致丰富。
  这是宰相们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有时臣子们奉召入宫面奏,若得皇帝特旨,也可以到政事堂廊下用餐,但一般非三品以上重臣,是不好意思去的,一般都会推辞不受。
  当然,也有如现在高士廉一样,皇帝让人给他送一份过来。
  对许多官员来说,其实更愿意吃送餐,毕竟级别若低了,跟宰相们共餐,是压力很大的事情。
  烧鹿尾、炒牛肉,然后是韭菜炒鸡蛋,再加一个清炒菘菜,然后一个紫菜汤,高士廉吃的很满足。
  鹿尾牛肉可都是好东西,一般人可吃不到。就算是官员,也不是随时都能吃到牛肉的。
  饭吃好,又坐了会,才终于有内侍过来传唤。
  “长孙府尹已经结束奏对了吗?”
  高士廉问引路的侍者。
  那名年轻的内侍宦官只是点了点头而已,并没有与他搭话的意思。高士廉见状,不敢再问,生怕犯个勾结内官、窥探禁中之罪。
  见了皇帝,发现皇帝还在吃饭,一边吃饭却还一边在看着奏章。
  “臣礼部司郎中高士廉拜见吾皇!”
  罗成抬起头来,“让你久等了,赐坐。”
  内侍取来一个蒲团,高士廉只着袜子跪坐其上。
  “朕正在看你编的氏族志,一百卷,这么短时间里,你们编好了一百卷的氏族志,很用心啊。”
  罗成先是称赞了高士廉他们的辛苦,可接着话锋一转。
  “但是朕看到氏族志中收录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却是以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民干为第一等,朕有些意外,很是意外啊。想山东士族,五姓七家为首,在北朝之时确实曾冠盖一时,然如今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为何卿等独重之?”
  高士廉听到皇帝这话,大为惊讶。
  他奉命修氏族志,以自己的理解当然就是要为贵族门阀们修定谱序,毕竟自魏晋起,门第制度兴起,特别是九品中正制后,士人入仕,国家取士,那都是要以门第为依据的。因此士族最重谱序,但各家发展久远,不免谱序浩繁,因此往往有许多人便冒充世家等等。
  在接到这个任务后,高士廉等找来了当世最有名的几位谱牒大家,由这些最权威者疏清整理各大士族郡望的谱系,然后再给他们排定名次。
  最终他们排出的这个大秦王朝士族门阀排行榜的第一名,便是博陵崔氏。博陵崔氏是五姓七家中的一家,在清河崔和荥阳郑衰弱后,其家族便渐为山东士族之领袖。
  可谁知道,皇帝现在却对这个排名非常不满。
  因为这根本不是他的意图。
  皇帝修氏族志做什么?搞这个排行榜干什么?
  难道是要给那些傲慢的士族捧臭脚?
  当然不是,他是皇帝,他开创了一个新王朝,怎么可能去捧那些老牌士族门阀的臭脚?想当年,皇帝还只是一个山东小吏的时候,就敢硬刚荥阳郑氏了,现在都当皇帝了,还需要捧他们臭脚吗?
  捧他们的臭脚,对于大秦皇帝和大秦皇朝来说,又会有什么好处呢?
  皇帝修氏族志的目的,还是稳定。
  稳定什么?当然是要稳定一个新的贵族士族集团出来,以彻底的把旧士族给打压下去,让有开国之功的这些新贵族们站上来。
  博陵崔氏的崔民干不过是一个侍郎而已,于大秦开国更没有什么重要的功勋,他排在榜首,那么大秦这些开国功臣们排哪里去,甚至,大秦皇帝的罗氏家族排哪里?
  皇帝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语气也越来越重。
  他直接把高士廉他们拼命赶出来的这本氏族志扔到了殿中,“好好反思一下。”
  高思廉没想到辛苦这么久,不但没有得到半点表彰,反惹来皇帝的如此不快。
  “还请陛下明示!”
  他原以为修氏族志,就是为各大士族门阀整理谱序,因此自然是把那些历史久的门阀排在前面,可现在皇帝却明显对这个方向不满意了。
  “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
  皇帝终于直言不误的告诉了高士廉他修氏族志的本来目的,不是给旧士族们立碑做作,而是要为大秦王朝的功勋之家定地位。
  此时的士族,主要就是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
  比如说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可以说,关陇集团其实入隋后就开始解体,在杨家父子两代的努力打击下,已经不复西魏北周时的那般强盛,虽然也有杨玄感叛乱反隋,但最终还是被镇压。
  杨广也因为打击关陇贵族太急,导致几乎跟关陇贵族同归于尽。
  而江左与代北士族,到眼下大秦立国,几乎是已经没落。
  唯有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这五姓七门代表的山东士族集团,虽经北齐灭国,以及隋末战乱的接连打击,势力衰弱不小,但依然根深蒂固,到了此时,也依然有一定势力。
  尤其是山东士族因为喜欢搞联姻,清河崔荥阳郑都早早与罗成联姻,因此算是在隋末战争中站对了队伍,眼下依然还保持着他们的社会地位。
  甚至连房玄龄、魏征等宰相,也都争相与这些山东士族联姻。
  这种情况,让皇帝很不爽。
  因为士族的强大,必然会影响到皇家的权威。
  这些士族尤其是掌握着学术,甚至在地方上有很大的经济势力,若是不加以控制,便可左右舆论,甚至影响到朝廷以后的取仕,威及到统治根基。
  这是不允许的。
  特意选高士廉带头来修这个氏族志,一来因为他是皇帝亲戚,是长孙氏的舅舅,属于外戚,二来高士廉是北齐王族出身,他并不属于山东士族集团,本以为这位皇家外戚能领会到他的意思,谁知道这氏族志一送上来,结果却还是捧了山东士族的臭脚。
  “大秦开国立朝,氏族谱系当重新定立,其排序等级的依据,应当是对朝廷建立的功勋。因此,这第一等,自然是大秦皇家罗氏!”
  大秦皇家罗氏,这个才起家三代的家族,根本称不上氏族,但现在皇帝明确表态,皇家罗氏就要列在第一等,为天下第一姓。
  “臣,领命!”


第937章 贵族志
  罗成直接点明,并列出了新氏族志的第一等级。
  高士廉恍然大悟,若是按他们之前的思路,这罗家怎么也不可能荣登榜首的,甚至他们之前评定的等级,皇族罗氏,是以襄阳罗氏列在了最后一个等级榜上的,因为罗成的祖父罗荣,是贫民出身,再往上数十几代,都找不到一个名人。
  而皇帝罗成又不屑于搞攀附名人,乱认祖宗这样的事,他不是李渊,当了皇帝后,非让大臣们给他七拐八连的认到了老子李耳的门下。
  甚至就是西凉皇帝那个祖宗,都未必是真的。
  本来李家是赵郡破落户出身,也就是说他们家以前是在河北赵郡,注意,这个赵郡破落户并不是说他家是赵郡李氏,只是跟赵郡李同在赵郡而已,并不是那一支的。
  后来李家随宇文泰出头了,于是便也开始樊附名人,为了自抬身价,便说自己是陇西李氏。
  硬生生的把自己挤进五姓七家之列,但实际上,关东士族们根本不承认这事。
  罗成当皇帝前没有攀附过名人,当皇帝后也不曾有这样的打算,他就是襄阳罗氏出身,祖上十八代那都是平民百姓。
  甚至多追几代,都已经查不到谱序了,毕竟普通小民,不可能跟大族一样修谱。
  但是现在皇帝说了,所有的士族都是先辈们开创,后世子孙经营积累起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有了后来的士族。
  现在,旧士族们成为过去式了,他罗成要率领大秦的勋戚们,开创新的氏族时代。
  因此,他皇族罗氏,便自然而然要成为这个新氏族志排行榜的第一位。
  皇族罗氏占据第一等第一家。
  然后第二等便是以外戚次之,外戚首当其冲是谁?自然是皇太后家秦氏家族,因此齐郡历城秦氏便排在第二等第一家,然后二等第二家便是皇后家族济阴单氏家族。
  再接着是四妃的家族,分别是李贵妃家的陇西李氏,阎妃家的榆林阎氏、崔妃家的荥阳崔氏、郑妃家的荥阳郑氏。
  接着是太上皇的诸女婿家,如齐郡的周氏、王氏、赵氏、杜氏等。
  第三等,则是诸宰相之家,以当今的十一位宰相家族列入其中。
  第四等,为诸功勋大将之家,以受封为公侯的那些武将排列其中。
  第五等,以本朝任三品及以上的职官大臣排列其中。
  第六等,以伯子男等贵族排列在上。
  第七等,以郡太守等四五品职事官等排列其中。
  第八等,以获五品散官者列其中。
  第九等,以获五品军功勋官者列其中。
  高士廉仔细的听完,发现按皇帝的这个旨意,那么他们之前修的那一百卷的氏族志完全可以扔掉了。
  新的氏族志,是完全不管以前的士族名望家声这些的,只以本朝的官爵职位高低为依据。
  皇族第一等,然后是皇亲国戚第二等。
  第三等是宰相,第四等是公侯,第五等是三品以上大臣,第六等是伯子男封侯,第七等,郡太守等四五品的职事官员,第八等是获得五品散官,而第九等,就是连没有官职,但有五品以上军功勋官的士卒都能列入其中。
  原来的那些旧士族,管你是山东士族还是关陇士族,只要你不是外戚家族,不是有爵位者,不是五品以上的实职、散阶、勋官获得者,便全都无资格进入。
  且进入氏族志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只录本身以及昆弟子孙。
  如崔氏郑氏这样庞大的家族,就算是外戚,但也只录妃子的父亲、叔伯和兄弟,至于其它的支系,都无资格进入。
  原本第一等第一名的崔民干,在新朝既非外戚,又不是功勋封侯,仅有一个侍郎之职,不过是正四品下,因此他的家族博陵崔氏,也仅仅只能排到第七等。
  按新标准修,姓氏榜估计能增到三百多姓,而家族榜能增加到三千多家,崔氏得排到姓氏榜百名开外,家族榜千名开外去了。
  之前高士廉的氏族志,上面的一千多家,那都是魏晋以来的士族门弟,真正的累世冠冕之家。
  是纯以郡姓作为门第等差的。
  这也是最传统的排行法。
  之前的标准就是尚姓,以郡姓为基础,可现在皇帝却要尚官尚爵,以爵位官职为依据。大量根本称不上士族的家族姓氏,也上榜了。
  完全否定了魏晋以来的门阀观念,全力扶持大秦的功勋官员统治集团。
  说到底,其实就是新门阀与世封制,就是为皇帝即将开始的实封诸侯做准备依据的。
  大量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甚至是地主、平民,也终于能够跃然登上这个新氏族志,在皇帝的帮助下,开创一个新的士族。
  高士廉得了这道明确旨意,返回衙门后,立即召集一众同僚,口传皇帝旨意,全面重修氏族志。
  众人震惊之余,但还是如实奉旨修订。
  结过日夜加班的努力,终于,高士廉等很快又新修订出一本氏族志呈到御前。
  新修订的氏族志,收录三百三十五姓,五千六百八十七家,分列九等。
  在这份谱序中,最低标准就是五品,或勋官或散阶或实职。低于五品的,全都无资格进入。
  大量的旧士族,哪怕是百年士族,甚至几百年士族,可就因为没能跟崔郑等家族一样及时的站队,没赶上趟,未能授官获爵,于是榜上无名。
  高士廉捧着新修订好的氏族志,与一众同僚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唏嘘不语,甚至有点心里没底。
  连范阳卢氏这样的士族领袖,都没有能进入五千六百八十七家的榜内,是否会有些太过,这样的氏族志颁布之后,天下能够认可吗?
  五千六百八十七家,倒有近半人的家族谱氏空荡荡的,他们都是普通百姓出身的军校,往上数八辈,都找不到一个当官的,甚至是读过书的。可现在,也全都名列氏族志上了。
  岑文本翻看着他们费尽心神的心血,苦笑着道,“我觉得这应当叫贵族志。”
  温大雅等人听了,也都是一笑。


第938章 除爵夺封
  被温大雅等人称为贵族志的开元氏族志新版送呈皇帝之后,果然令皇帝十分满意,仅仅只是略做修改几处之后,便下令秘书省刊印雕板,然后印刷万份颁发。
  除氏族志上五千余家,每家赐一份外,还令天下二十三道二百余郡一千余县皆颁赐,令宣扬通告。
  此志一出,天下哗然。
  尤其是许多旧士族,震惊的发现,他们这些数百年的老士族居然榜上无名。
  而新氏族志上大半的家族,他们以前根本闻所未闻。
  天下二百余郡,每郡都冒出来许多新的郡望贵姓,细一打听,好多人十年前甚至都还只是个贩夫走卒,甚至曾经还是个奴隶,如今也凭军功勋爵,赫然列于榜上。
  随着氏族志一起颁布的,还有朝廷最新公布的爵位调整。
  朝廷正式推出了实封爵位和封虚爵位。
  这次的调整,除了实封虚封的调整外,最大的变化还是许多旧贵族忽然间除爵了。
  这里面包含了大量关陇贵族们,许多贵族是从北魏时起就爵位传承,到现在都是历经数个王朝,也有更多的是起家武川的关陇贵族们,他们历经西魏北周隋,然后入秦,原本大秦开国之初,他们的爵位是被承认的。
  但这一次,好多人的爵位没了。
  有些人因为及时的归附还好些,但爵位也大大降低。
  洛阳城中。
  窦府。
  窦抗接到朝廷的最新诏令,他的岐国公爵位被收回了,他兄弟窦庆的陈国公爵位也被收了。
  厅中,空气似乎被凝固。
  窦抗兄弟俩坐在那里一言不发,面沉如水。
  “大哥,你倒是说句话啊,咱们总不能就这样一声不吭吧?”
  “说什么?还能说什么?成王败寇,得天下的是罗家,又不是我窦家婿李氏。”窦抗叹气,“我早估计着会有这一天的,只是想不到还真的来了,来的这么快,下手的这么狠。”
  窦抗出身河南窦氏,这个河南籍贯很有意思,就跟长孙无忌也是称为河南长孙氏一样,他们其实都是早年北魏的代北之地的豪强或干脆就是鲜卑人。
  后来北魏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于是大量的鲜卑贵族们便把籍贯改成了河南。
  窦抗是隋朝洛州总管窦荣定之子,李渊的妻兄,其家族也是关陇贵族的核心家族之一。早年入太学读书,与李渊还是同学,后来任千牛备身,再出任梁州刺史、岐州刺史、幽州总管等职,袭爵陈国公。
  后因受杨广猜忌,被免去官爵,陈国公爵位由兄弟窦庆袭爵。
  李渊起兵入关之后,窦抗立马前往投奔,于是被李渊倚重,在短命的唐王朝先后任将作大监、纳言、左武侯大将军等职。
  李渊从不称窦抗之名,向来呼他为兄,宫中更是称其为国舅。
  大唐立国后,评定功臣,窦抗和堂弟窦轨皆名列其中,窦轨封酂国公,窦抗封岐国公,他的兄弟窦庆依然是陈国公,一门三国公,可就其显贵。
  可谁能料到,李唐是个短命王朝,还没撑两年,就被打进长安灭国了。
  窦氏家族自然也就只能归附,然后举家回到原籍洛阳。
  到了洛阳后,窦抗就感受到了新朝对他们家族的冷淡,窦家几乎和李渊家族一样,受到冷遇。
  原本还保留着爵位,起码还是个贵族。
  可现在他们三兄弟的国公爵位全都被除去,兄弟三人的散阶都被免去,于是虽未下旨为民,可实际上已经没了官身而为庶民了。
  氏族志上,他们河南窦家这样的关陇名门,连五千多名的大名单都没挤进去。
  不仅是窦抗三兄弟的国公爵位被夺,实际上整个河南窦家所有的子弟,爵位官阶勋位全都除掉了。
  从贵族之家,一夜之间就成了平民百姓之家。
  “大哥,我打听了,李家比咱们家还惨。”
  窦庆叹气说道,本来皇帝授玄霸为唐国公,还给李世民留了敦煌郡公爵位,去年还授他武川郡司马之职,但据说李世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