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2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窦庆叹气说道,本来皇帝授玄霸为唐国公,还给李世民留了敦煌郡公爵位,去年还授他武川郡司马之职,但据说李世民桀骜不驯,拒不赴任,终究还是惹怒了皇帝。
  因此这一次皇帝干脆将他削籍为民,并下诏迁往带方郡为屯田民,让地方看管监视。就连李玄霸,都因此受到牵连,被降爵为赵郡开国公。
  这一次皇帝下手很狠,一次性削掉了两千多个爵位,降爵无数,被削掉的基本上都是那些前朝爵位,好多是从北魏西魏时就传下来的贵族之家。
  另外还有大量被削被降爵的,则是先前统一之战时那些投降归附的,既有隋朝官员,也有一些割据势力的官员,还有不少贼匪乱军,当时好多人都授了爵,而这一次对这些人也来了一次集中清理,归附封爵后没有什么贡献,甚至行事不检的,都被处以削爵和降爵的惩罚。
  国公的爵位,总共就保留了三十多个,郡公有三十多个,县公有四十来个,加起来不过百来个公爵。
  侯伯加起来有三百多,子男加起来三百多。
  总共一起,也就七百来个。
  实封爵就这七百来个,其余的便是虚封爵,虚封爵最高为侯,约封了五百来个。
  “他娘的,姓罗的就是过河拆桥啊。当初那个豪爽大方,只要归附,那就是公侯相待,可如今呢,既除爵又罢官,这是鸟尽弓藏!”
  窦抗对兄弟道,“你这就说错了,对于罗成来说,我们连弓都算不上,因为在他眼里,只有他的那些从龙的文武将士,才算是弓,我们,我们是那兔子。”
  窦庆只觉得胸膛憋的慌。
  他对于河南窦家没能上氏族志倒没多在意,反正现在那氏族志也被人称为勋格、贵族志,甚至有人称为暴发户谱,因此上了还觉得恶心。
  可罗成这边夺爵罢官,那边又搞凭官爵等级限田,超出要和买或置换,以前还只是置换超过的三分之一,这回却要动真格的,超出就换,说是置换,可拿洛阳、长安的地,去换那辽宁、陇右的地,谁肯?
  但现在,皇帝还真就这样做了。
  这才刚开元四年,还有江南三藩未定,皇帝却已经迫不急待的向他们这些人开刀了。
  “大哥,罗成这是出昏招了,他这一刀,不知道砍了多少旧贵族旧士族,又引多少曾经的枭雄反王好汉们不满,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第939章 顿悟成佛
  嵩山。
  许和尚带着通政司的一位六品的绿袍通事舍人骑马来到山下。
  远远的,早有接到消息的方丈带领着一众寺僧下山前来迎接。
  广丈道信看着身穿飞鱼补服的许和尚,觉得有些陌生了,这个自己当年在山门前捡起的婴儿,如今脱去僧衣换上飞鱼袍,腰配千牛刀,显得是那么的高大,甚至有了一股子威势。
  “方丈!”
  许和尚上前便拜,方丈连忙让过。
  “施主如今已不再是佛门中人,也不是这寺中之僧了,贫僧岂敢。”
  许和尚愣了一下。
  那位年轻的通事舍人笑着上前先对方丈行了一礼,然后请方丈准备香案,迎接圣旨。
  诸人回山。
  寺中大雄宝殿前,年轻的通事舍人宣读圣旨。
  开头门下二字,令方丈也不由的清楚,这不是一道中旨,这是经过三省的正式旨意了。
  圣旨很长,卷轴足有丈长,其中的内容更是用词优美,一看就知道是出身翰林学士们之手,方丈是有文化之人,虽是出家之人,但也博览群书,甚至能够做诗写赋,因此还是马上就听明白了这些华丽语语之下的圣意。
  皇帝特赐方丈为护国法师,又尊南天师道分支上清教王知远为护国天师。
  王知远是号称山中宰相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的弟子,陈后主与隋明帝杨广都称以弟子礼问以仙道事。
  此时天下道派,天师道其实并不是最强盛的,最强盛的是北方的楼观道,就算是天师道也还有南北天师道之分,可皇帝却偏偏没有尊终南山中实力更盛的楼师道的观主为天师,却尊了南天师道的一个分支的茅山上清派王知远为天师,确实足够令人玩味。
  就算是少林,其实在此时的佛教诸宗中,也不是实力排前的,方丈的名望也并不很高,可皇帝却偏偏就赐封他为护国法师。
  方丈心知这护国法师不好当,这不,皇帝的佛道改革就先从他们少林起了。
  这位通事舍人除了来宣旨,还要来主持一场佛经考试,通过者才能发给度牒,通不过者就要强令还俗。
  更别说就算通过的,也不是都能留下来。
  方丈还将入洛阳接受僧录司的天下僧正一职,这是僧录司的副长官,其长官为僧录事郎中。
  授衔封官虽是好事,可少林此时非天下佛门之首,方丈也非佛界权威,却给他这荣衔官职,摆明了是要架在火上烤了。
  更何况,接了这衔职,就得率先开始在少林改革。
  这偌大的少林,多少代的积累,才有了如今的规模,却只能保留一百僧人,所有的奴隶都要放出,田地也只能留一千亩。
  虽然皇帝说要为少林在带方建东少林寺,在广南建南少林寺,在武川建北少林寺,在敦煌郡西少林寺,乍一听,确实很了不得,皇帝敕旨朝廷修建,四座分封都将是五十人的中寺规模。
  各还赐给一千亩僧田。
  只是如此一来,这嵩山的少林,却不免要衰弱。
  佛寺本是世外清静之地,修行之地,可既然在这红尘之中,就没有谁能超脱世外。就连这少林也一样,拥有三万多亩寺田,万贯寺产,拥有数百的寺庙净人奴隶,这使得少林里的僧人们可以建起雄伟的大殿,立起高大的佛像,为佛像树金身绘彩漆,让他们可以自己训练抄经人,抄写经书翻译经书。
  表面的法像庄严之下,是离不开那份庞大的寺产支持的,而这些寺产的保障,又离不开朝廷和官府的支持,否则就会如王世充据洛阳时一样,一道命令,就会有无数兵马过来强夺寺产,收走寺财。
  现在,皇帝给了他护国法师之衔,又授他天下僧正之职,这是皇帝给的赏赐,换他的效忠。
  在皇帝面前低头,方丈觉得很正常,没有哪座大寺哪位方丈敢于藐视皇帝,除非是一个野和尚,反正无根无基,逍遥自在,但他不行。
  “贫僧领旨,谢皇帝恩!”
  最终,身披着紫金袈裟,头顶明亮的大和尚,还是上前领旨谢恩了。
  那位年轻的通事舍人似乎一点也不意外,作为读圣贤书的儒教弟子,他对于佛道的感观只能说一般,三教之争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在中土实力更强大的儒教子弟,都需要货卖帝王家,释教又如何能超脱于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只要是在这阳光普照之地,不论是世俗还是世外,皆是大秦天子所辖,世俗世界归皇帝管,世俗之外的也归皇帝管,大秦皇帝是天之子,不论儒释道还是士农工商,皆须服从皇帝的意志,皇帝,才是世间唯一的代言人!”
  这番霸气的话宣下,方丈一句反驳之言也没有。
  释道儒三教之间可以争论,可以攻击,但皇帝的话不可争论不可攻击,尤其这位天子,还是方丈看来是魏晋三百年来的最强者,就更不可争论攻击了。
  方丈相信,佛道两教肯定会有人反对皇帝的新政,肯定会有人对抗,但他不想当这个出头人。
  “方丈,从现在起,你就不仅仅是嵩山少林的方丈,你还将是大秦护国法师,是天下僧正。既然你已经接下这恩旨,那就要好好的为皇帝办事。你须知道,要在中土传播佛法,发展信众,这都是离不开皇帝的允许和支持的。煌煌百万大秦甲兵,风行天下,从无敌手,秦军将士的铁骑与战刀,绝不会有人愿意试的。”
  别人或许不知道皇帝为何要尊这少林方丈为护国法师,他却是知道一些的。
  盖因为如今佛教诸派林立,而少林是当年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少林是禅宗祖庭,但比起长安城的密宗祖庭大兴善寺却不论名声还是规模都小的多。
  密宗此时的影响力极大,可皇帝却选了禅宗少林。
  据说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土化后的佛教。他们没有生搬硬套天竺的佛经戒律,而是依据中土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全新的管理制度。
  更重要的是,今年才四十二岁的少林禅宗方丈四祖司马道信,是一个对佛法很有独特悟性之人,他提出的佛性人人皆有,顿悟成佛之说,虽还未系统化,但已经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面也使得天竺传入的佛教更中国化。
  相比起大兴善寺、青龙寺等这些大寺都喜欢引入天竺僧人,大量翻译天竺佛经的做法,无疑少林道信方丈的这种人人皆有佛性、顿悟成佛法,更得皇帝欣赏,也更适合本土化。
  正因此,他才会被皇帝赐予护国法师的衔头,授以天下僧正之职,就是表明对禅宗的支持,也有利用禅宗的佛法来改良现如今的佛教诸派。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对他的统治更有帮助,皇帝现在于佛道诸宗派中选择了少林禅宗和茅山上清派,也是一样。
  “陛下曾与许侍卫谈论过禅宗佛法,对于法师的佛法很赞成,说过两句话,‘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年达摩祖师面壁坐禅九年,而一朝顿悟成佛,关键还是顿悟。”
  这番话,令道信方丈震惊无比。
  少林之所以称为禅宗祖庭,就是因为他们的修行方式讲究坐禅,而四祖道信却走了另一条路,就是认为并不一定要坐禅渐进,而是可以顿悟成佛,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不一定需要专门通过坐禅修练的方式。
  彻见心性本源,方为主旨。
  他的这种学说,其实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道信虽然接掌少林也多年,但眼下还年轻,他的这套学说,其实也还未完全成型,还在琢磨完善的阶段。
  但偏偏现在这位通事舍人所说的皇帝之言,却是把他一直以来在钻石琢磨而还未琢磨透的那点东西,一下子给打通了。
  皇帝所说的这几句话,正是他苦苦追寻,还未能参透的。
  他感觉,现在经皇帝一点拔,顿时有一种一语道破天机,让他顿悟的感觉。
  这正是他追寻的那种佛心本性。
  突然间,他觉得自己已经顿悟成佛了。
  “想不到陛下,居然早就顿悟明白。”道信无比佩服。
  这下道信的一众弟子都震惊万分,特别是号称极有佛性,深得道性真传的弘忍,更是震惊万分,作为原本被预定为下一代方丈住持的他,在这方面还只参研出一点点感觉来。
  现在师父却说,皇帝居然已经顿悟了?
  “弘忍!”
  “师父,徒弟在。”
  “为师决定派你前往敦煌,奉旨建立西少林寺,你选五十名僧人,预做准备吧!”
  从达摩祖师初到中土,到如今四祖道信,禅宗在中土佛门中的地位一直很尴尬,一直受到密宗等一些宗派的排挤。
  如今,禅宗终于能得到大秦天子的欣赏与支持,尤其是皇帝居然对他们禅宗如此了解,道信认为,他们没有任何可犹豫的,必须全力支持皇帝。
  如此,方能让禅宗发扬光大。


第940章 父母就是最大的佛
  少室山上,僧人敲响了铜钟。
  钟声悠扬,传遍山门。
  寺中僧人、净人还有寺里的雇工佃户都受命来集结,还有许多正在寺中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见到这般大动作,也都聚来围观。
  道信方丈特地换上了皇帝御赐的紫金袈裟。
  大雄宝殿前,一众僧众都有些紧张,和尚无心才十二岁,他的目光却更关注在穿飞鱼服,佩千牛刀的许师兄。
  方丈在上面讲话,宣读了一遍皇帝的旨意,然后宣布考试,交由赵通事舍人主持。
  赵舍人的考试也简单,先宣布登记,每个人依次上前登记姓名年龄籍贯,以及家中父母是否尚在,家中还有兄弟几人,几岁来山上出家,因何出家等等。
  无心有些不安的排着队来到前面,坐在案前回答问题。
  “姓名?”
  “无心。”
  “俗家姓名?”
  “王宝枪。”
  “原籍何地,几岁出家,因何出家,家中父母可还健在,有兄弟几人……”一连串的问题抛了出来。
  无心挠了挠头发,“俺老家河北襄国郡,家中父母还在,还有兄弟两个。我六岁时前来拜师,成为俗家弟子,学习武艺,在这里学艺六年了,还没能打出木人巷、通过十八罗汉阵,因此不能下山。”
  俗家弟子也算是少林寺的一个特色,少林讲究禅法,对于年轻僧人们,除了坐禅打坐外,还习练武艺,用以收心敛性、屏虑入定,同时也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习武只算是末技。
  因少林也有大片产业,因此特意召有不少俗家弟子,他们不用如正式僧人一样的落发为僧,而可以蓄发修行,这些人习练武艺,成为武僧,待武艺有成后,打通木人巷,通过十八罗汉阵便算出师。
  然后有的武僧会下山回家,更多的则是留在山上或下山去管理寺庙的田庄质库等。
  每年,寺里都会派达摩院的武僧到各地去寻找资质好天赋强的孩童,带回寺中。宝枪就是在六岁时被看中的,当时他家穷,孩子六七个,家里养不活这么多孩子,于是父母便收了僧人几贯钱,把孩子让他们带去少林了。
  这一来,就是六年。
  虽说是俗家弟子,其实也跟僧人没什么区别,就是不用剃头发,但一样有法号,一样要遵守戒律。
  一名书吏笔走龙蛇,把这些记录下来,而赵舍人在旁边也拿着支笔,他在自己的卷上写下一行字,“无心,俗名王宝枪,十二岁,俗家弟子,家中父母尚在,兄弟二人。写完,他在后面加了一句,虽家有三丁,然年未满十四,不符合考试剃度条件,直接令回原籍家乡,归家。”
  “方丈,无心不符合条件,需直接安排回家。”
  按朝廷的最新僧道管理律令,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出家的,首先,十四岁以下,二十一岁以上者,皆不许出家。盖因为,朝廷认为,十四岁以下,年纪太小,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决断能力,而二十一岁以上,又是成丁,如果成丁出家,会让朝廷损失一个青壮劳力。
  固此,新出的律令里,不论僧道,出家年纪都限制在十四到二十一岁之间,只有这个年龄断才允许出家。
  而对于尼姑和女道,更是规定,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人出家,不论什么情况都严禁。这其实就跟汉朝让十来岁的姑娘就出嫁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口,同时也是避免太多女子出家,导致社会风气不好。
  方丈伸手拍了拍无心的肩膀,“无心,从今日起,你便可出山了。”
  “下一个!”
  无心有些茫然的站起来,走到一边。
  身后一个干瘦的光头上前,他自称为慧智,是正式剃度过的弟子,今年三十二岁。
  赵舍人翻看寺中的卷宗,发现这个慧智在少林出家已经三年,此前曾是一名山贼,后来上山出家。
  记下他的名字等信息,赵舍人对方丈道,“此人曾是贼匪,按律令,禁止军人、工匠、罪犯出家,他需还俗,没有资格参与考试剃度!”
  方丈点了点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慧智世上已无亲人家属,让他留下如何?”
  “律令王法,不可违背!”
  道信还有些犹豫,这时赵舍人告诉他,虽然慧智已经没有了亲人,但朝廷也不会再追究他以前的贼匪罪行,而是会让他重新登记入籍,授田分地。
  慧智有些不安的坐在那里,甚至腿都在发抖。
  隋乱之时,曾经被迫为贼,手上沾染过鲜血,做过不少罪恶之事,正因深感罪孽,又在兵败溃逃后,才选择了上山出家。
  现在要下山,对前途充满未知和恐惧。
  “请拿上这个,到那边殿下等候。”书吏把一张木牌递给他。
  又一人上前来,例行询问后,依然是不符合出家的,因为通过询问得知,他家中还有一个老母,原本他有两兄弟,但战乱中那位兄长也去死了,如今老母在家无人赡养。
  “方丈,依然律令,僧道虽为出家之人,可也需要拜父母,有赡亲守孝之责,不得为异教而废礼,弃亲灭伦。因此才有家有三丁方许出家的条例,而现在这位慧安的父亲和兄弟都没于战乱之中,家中只一老母,需要他回去赡养,因此需得还俗下山。”
  慧安在山上呆了十几年了,已经习惯了这里,听说要让自己下山,感觉很惶恐。
  “方丈,我不想下山。”
  方丈安慰他道,“心中有佛,处处便是佛寺,孝敬父母,父母就是最大的佛。”道信说出一番与时下许多佛宗完全不同的话来,其它宗派讲究的是出世,是要抛弃割舍与原来的一切,但道信却认为佛见本心。
  因此才有少林武僧,有俗家弟子,如今他也支持朝廷让慧安回家赡养母亲。
  “父母就是最大的佛!这句话说的好,我回京之后必定禀明陛下!”赵舍人大为赞叹,这句话真是大智慧。
  几百僧人,第一轮登记问询后,就有一半不符合出家条件,而被直接要求下山还乡。另外的几百武僧和俗家弟子,更是被直接要求下山。
  通过了第一轮的三百余僧人,他们还要经过正式的经规考试。


第941章 王宝枪
  考试内容就两项,一是背诵少林寺戒律《百丈清规》,第二项是背诵佛经《金刚般若经》。必须一经一规都能做到通诵无误,且对金刚经有一定的理解,方为过关。
  若是连经规都背不全,自然是不合格的,也要被强令还俗下山。
  好在道信的主持之下,少林寺的正式僧众表现的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刚才已经淘汰掉了许多年轻的僧童,和许多练武为主的武僧们。
  只淘汰掉了一成多点,依然还剩下有三百一十多名僧人,合格过关。
  对于这些合格者,赵舍人等又详细的登记了一遍信息,然后告诉他们,过些天要前往洛阳,参加由礼部和僧录司一起主持的考试,到时各地的僧人都将前来。
  “朝廷于天下各地的僧道数量是有个总数编额的,一县不得过百人,一郡不得过五百,一道不得过三千。因此你们现在虽通过了初选和初试,但还得在洛阳城进行考试,要经过礼部试。”
  这是层层淘汰限额,一个县僧人限额百人以内,如果是大县可稍放宽点,因此一个县的僧人,先得跟其它本县僧人们考试竞争,成绩最优的那批人,才可能通过,成绩排后的,自然就得不到名额,拿不到度牒。
  而后第二轮考试,没通过的可以再考一轮,成绩优秀者,可以安排到边疆等缺少僧人的地去传法。
  同时之前第一轮通过的优秀者再考一次,从其中再择出优秀者,然后授他们担任朝廷、道、郡、县四级僧录司的僧官,协助朝廷官员管理天下僧人。
  据说朝廷还会在洛阳建立一所佛学院,到时那些通过的僧人,要统一学习一年左右的佛法和朝廷的律令,然后才授给度牒,成为正式的僧人。
  而没有度牒的野和尚,各地一经发现,便将送去边疆屯田,这是非常严厉的。
  南北朝时起,各朝也开始有了对僧道的管理机构和一些规定,但远没有此时的大秦推出的这么完整和严格。
  又是禁私建寺观,又是禁私自剃度,还各种限制。
  小寺要兼并,大寺要管制,出家人还得考试。
  少林因为方丈是护国法师,因此他们获得了一项特旨,通过初次考试的这三百一十多人,一百人留在少林寺,虽然也要前往洛阳参与二轮考试,但已经得到了保送过关的特权。
  而剩下的二百一十多名少林僧人,则也不会被淘汰还俗,朝廷直接让他们分成四队,前往带方、武川、敦煌、安南四地,建立分寺。
  皇帝直接给这三百多僧人颁赐度牒,甚至不需要他们再交钱,而按规定,度牒发给僧人,虽然考试通过,但也一样要交钱的。一张度牒,收费十贯,并不便宜。
  当然,若是跟宋朝时相比,却又不贵了,宋代时一张度牒便宜点也得几十贯,贵的时候得八九百贯。
  因此宋朝官府有的时候急需钱的时候,上面不拔钱下来,直接发度牒给官府,给个几十张几百张的,往往就能筹到几千上万贯。
  宋人度牒这么贵,关键还是在于僧道能享有许多特权,比如不服役不纳课税等等,因此有人就想办法获取度牒,得一个出家人身份,然后逃避各种课税劳役。
  但在如今的大秦,休想。
  僧道虽授给田地,但也得纳租税,同时严禁寺观从事经济活动,不得经营手工作坊,也不得经营放贷商贸活动,他们只可以自己耕种一点田地,自给自足,甚至不许把寺庙的房子出租,更不许搞素餐卖,总之就是你老实信你的佛念你的经就好,其它的就别想了,想想都是违规犯戒的。
  不得娶妻不得纳妾不得赌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