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各地的蝗虫也已经被捕的差不多了。
  再多的蝗虫也比不起全民捕捉啊,各种灭蝗捕蝗方法层出不穷,官府大力总结推广,导致的结果就是蝗虫长的都跟不上捕捉的速度,更别说形成那种铺天盖地的飞蝗群了。
  当然也有没有蝗灾的地方,比如河北的北部地区,以及关外的辽东辽西、安东,还有岭南等地,这些地方就没有出现蝗灾,甚至旱情也并不严重,夏收不少地方还取得了丰收。
  如岭南之地,三季的林邑稻种推广,使的粮食产量大增,虽说这些粮食口感差,但胜在产量高啊,朝廷调动船只,源源不断的海运到广陵港、青岛、蓬莱等港,再运入内陆。
  掺上蝗虫干,这些口感差的林邑稻,连壳一起舂碾,最后制成的救灾粮运往各地。
  “下雨了。”
  河南,偃师。
  知县马周和县丞李纲,都仰着头,迎接着天下落下的一颗颗雨粒。
  如豆的大雨粒子砸下,还带着空气中的干燥。
  砸到脸上,甚至有些生疼,雨粒是那么的急。
  可马周和李纲却没有谁躲避,他们如傻子一样的仰着头一直迎接着这雨。
  “终于下雨了。”
  到处是在高喊下雨了的百姓。
  奋战抗灾几个月,李纲黑了许多,也憔悴了许多,一点也看不出大儒的样子,倒像是个黝黑的老农。
  此时李纲笑的跟个孩子似的。
  “老天终于下雨了。”
  马周在旁边揶揄,“看来上天终于认可了陛下。”
  李纲笑笑。
  雨势陡急。
  很快就成了狂风暴雨。
  “县丞赶紧入屋避避,这秋雨淋了可容易生病。”马周拉着李纲躲入廊下。
  “雨下了,灾也过去了。”李纲抹了把脸上的雨水道。
  “县里几个粮仓中还有不少粮食,那边内侍省的救灾粮仓里,更有许多救济蝗虫粮,终于是撑过去了。”
  李纲道,“现在还不算晚,等这雨下足了,得赶紧组织百姓播种,看还来的及种什么,能种什么就种什么,多少秋后总还能再收点,就算种点萝卜,也是好的。”
  “这是自然。”马周点头,虽说这次朝廷预备及时,可也确实消耗了不少存粮。
  得亏是捕了那么多的蝗虫,掺合着杂粮做救济粮,要不然,亏空消耗的粮食更多。
  李纲看着马周。
  “老夫与你这段时间共事,觉得你确实是个难得之人,并没有说状元郎的那种孤傲,最难得的是你这愿意干实事的心,朝廷最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年轻人,有才干,还肯吃苦,愿承担责任勇于视事。”
  马周一叉手,“先生更难得。”
  “我以前就是没早点下来,哎。”李纲一声叹息。“老夫相信,你的这番表现,肯定也被圣人看在眼里,要不了多久,圣人肯定就要授你以重职,二十年内,你必入政事堂为宰相!”
  “借先生吉言,愿有入政事堂那一日,马周想当宰相,但不是图宰相之权势威风,只是站的越高,便看的越远,也能做更多实事。”
  李纲拍了拍马周的肩膀,“年轻人,继续努力,只要你一直能够保持现在这样的心态,那么你他日必然一飞冲天,最怕的就是遇到了重挫之后,忘记了初心,更怕哪一天,走上了歧路。”
  话刚落。
  一队人马进入县衙。
  被淋成落汤鸡一样的宦官上前宣旨。
  皇帝降旨授马周为湖南道衡山郡郡丞之职,衡山郡为下郡,郡守为从四品,郡丞为正五品。


第1344章 木秀于林
  “恭喜啊!”李纲笑道。
  刚说他会升,没想到这么快就升了。
  衡山郡属于偏远之地,下郡,郡丞的品级虽说只正五品,这个品级其实就跟河南县令、洛阳县令、长安县、万年县令这四个县令品级一样。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一郡之副。
  大秦如今郡一级,有郡守、郡丞、郡尉,然后是郡主簿,接下来便是六曹参军事。
  以前的别驾、长史、司马这三上佐职,现在便是郡丞、郡尉,郡丞和郡尉各有分工,比如隋大业时郡丞是负责统领郡兵,掌治安,郡尉负责统郡府兵,但如今,则是郡丞郡尉分判曹务,跟县里的分工差不多,郡丞主要分管功仓户,郡尉负责兵法士三司,一文一武。
  来传旨的宦官也是连声恭贺,马周二月才考中进士得点状元郎,授的是从六品的秘书郎,然后这几月一直在偃师县知县事,结果现在以灭蝗救灾有功,一下子就授衡山郡丞,正五品了,这个升迁速度,简直是惊死人。
  正常一任起码得经过四考,也便是三年,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最少也得经历四考优秀才能升迁,多数得经历两任才可能升迁,甚至也有可能只是平调。
  如他这般,科举直接中状元郎,授从六品,然后不过三个月,就又升任正五,这太逆天了。
  尤其秘书郎的从六品还只是个闲职,但正五品的衡山郡丞,这可是实打实的实职啊,一郡之副。
  要是干个四考干出成绩来,再往上可就是太守了。
  哪怕是任个下郡太守,也是从四品,尤其难得的是,太守可是主政官,可比其它的四品值钱多了。
  大秦也不过二百来个郡啊。
  马周很意外。
  “升迁太快,提拔过高了。”马周很直接的道。
  “你有才能,又有干劲,还是我大秦首个状元郎,天子门生嘛,陛下也欲树立你做个典型,因此破格提拔你,也很正常。”李纲倒是看的明白,如今说到底毕竟还是国朝之初,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天子用人,毕竟不比是吏部或政事堂用人,得循规蹈矩。
  皇帝有这样的权力可以不按常规用人。
  “宾王啊,衡山郡为朝廷新收附之郡,又处于偏远之地,那里土蛮众多,落后偏僻,当这郡丞只怕也并不是易事。你不能只将之视为是升迁,得正视这个挑战,要是准备不足,到时折戟沉沙,丢的可就不只是你的面子和前途,还有圣人的脸面啊。天下多少人都在盯着你看呢!”李纲提醒道。
  马周点头。
  结果那边又来一队人。
  “有圣旨到,李纲接旨!”
  圣旨宣读,皇帝授李纲为衡山郡太守。
  刚刚还在那里说马周得做好艰难奋斗心理准备的李纲,倒是愣住了,没想到自己居然也要去衡山,继续跟马周搭档,只不过这次他是主官,马周倒是副手了。
  马周哈哈一笑。
  “先生,看来陛下对我们两个搭档很看好啊!”
  李纲无奈,“我都这把老骨头了,陛下还要我去那湖南衡山,还真是瞧的起我这老骨头。”
  “刚才我还担心到了衡山没人指导提点呢,现在好了,有先生同去,以后我在先生手下做事,就不操心这些了。”
  李纲自嘲了几句,倒也接受了这调令,从东宫太子詹事,到翰林院大学士,又贬为偃师县丞,如今又升调衡山太守,李纲这大半年来倒是起起伏伏,倒也习惯了。
  经历了这段日子后,他现在倒没抗拒去衡山,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干实事的机会。
  “圣人也算体谅我老迈,还特意挑了你这样一个年轻才俊来给我做副手,以后就要多倚仗你了。”
  “我还需要先生多指点呢!”
  两人笑呵呵的说着,对于即将赴任的新职,倒没有半分畏惧担忧。
  皇宫。
  罗成听完皇城司的回报,听说李纲和马周接旨后的反应,笑了笑。
  “希望这一老一少传帮带,能够在衡山郡,也如在这偃师县一样,干的红红火火。”
  “圣人提拔马周,是否太快了些?”秘书监王珪道,马周毕竟先前是他秘书省的秘书郎,哪怕马周并没有在秘书省呆过一天。
  不过王珪这话倒不是给马周栽刺,纯是爱护他。
  毕竟木秀于林风必催之,马周本一介布衣,结果得皇帝召见,欲授他为御史,他拒绝后参加科举,连中六元,高中状元郎,已经够秀了。
  现在这么短时间里,又要从闲职的从六品下,直升正五品的郡丞要职。
  “老臣怕对马周不利,马周在偃师这几个月,老臣也一直关注着,这确实是个肯干实事又有真才实干的年轻人,能干又肯拼,加以磨砺,将来必为宰辅之才,就怕这样提拔过快,而折毁。那样,就是大秦之损失。”
  罗成倒是另一个想法。
  “马周有能力,又肯拼,那么他需要的就是机会,朕给他机会,朕也不怕他出错。衡山郡现在新收复,那里百废待新,尤其是还正经历着大灾,还没有恢复过来,马周在偃师救灾有经验,到了那边正好是可以发挥。”
  “尤其衡山现在的情况,偏远落后,正好给他发挥,就算没干好,也没关系,可以试错,年轻人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没有机会,慢慢的消磨掉了他们的激情,最终便泯然众人也。朕也是看好马周这根宰相苗子,将来希望他能够成为名相的。”
  听到皇帝这么说,王珪倒是放下担心来。
  “圣人,江东沈法和和江西林士弘,都数次请求借粮救灾,如今又连上数道奏折,是真急了。”
  “他要粮,借他就是,但是得有抵押。这粮是借他的,不是送他的。”
  王珪不解,“他们能拿什么来担保?”
  “怎么就没有,拿钱绢来换粮总可以,也可以用工匠来换,金银也行,总之,但凡值钱的都可以拿来换。朕可以给他们粮,但不白给,他能拿出多少东西来,朕就换给他多少粮食。”
  “实在没东西换,就是铠甲兵器也行,奴隶牛马也可以,木料薪炭统统都行!”
  “想要粮食,总得付出点代价的。”罗成暂时不打算削平江南二藩,但不表示他就非得救援他们粮食。


第1345章 两湖熟天下足
  秦琼是以武入相的上将军,武人宰相行事自然也有武风。
  办起事来讲究的就是令行禁止,不容含糊,而且是风风火火。派驻卫营府兵,放粮赈灾,重新恢复各地官府衙门,巡抚两湖动作不断。
  江陵城。
  城中的皇宫,此时已经被改为皇帝的行宫江陵宫。秦琼的巡抚衙门,设立在外城之中,与三司衙门一起。
  后衙廊庑下,一张桌案,几把椅子围在一起,桌上泡着壶茶。秦琼、黄君汉、许绍、许智仁、杜之松、翟摩侯等一群人就这样围坐在那。
  “某出京之前,陛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就两湖熟,天下足。”秦琼捧着杯说道。
  许绍花白的须发,眼下改任湖北道左布政使,他在江汉任职多年,甚至本也是这边的人,对这句话大为不解。
  “秦相,八百里洞庭湖,水患无穷啊。咱们这里,过去向来穷困,除了南郡的条件好些,其它地方都很穷,洞庭湖南面更穷。这两湖熟,天下足,何来?”
  许智仁也道,“我只听说过苏湖熟,天下足,未听说过两湖熟,天下足啊。”
  苏熟,便是指的苏松太湖一带,那里现在是江东节度使沈法兴的地盘。
  许绍籍贯安陆郡,祖父和父亲都曾任过楚州刺史,他此前为夷陵通守,可以说对于江汉一带比谁都了解。
  别看着两湖有洞庭湖有荆江,北面还有汉江,说来也是既有江湖平原,又有水运优势,可实际上,荆江南的洞庭湖也好,江北的不稳定河湖也罢,一直以来并不是友好的,甚至是灾害频繁的。
  荆江两岸等千湖遍布,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其实都是由洪水导致。甚至许多湖泊,都是不稳定的,实际上就是洪泛区。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还是在于治水不利。
  虽说江陵一带古为荆州,也曾是天下要害之地,历朝都是花费很大力气治理,但也只是对江北一带有些成效,其治理的方法也简单,就是修堤,尽量的把水拦到江南去,不到江北来。
  这也正是过去江北的大湖云梦泽不断缩减最后消亡,只有在大洪水时期,江北才会出现一些洪水过后的湖泊原因。
  而对于荆江以南地区,基本上就治理力度小,因此一有大水便泛滥,洪水泛滥过后,便会形成许多淤积地带,因此湖泊沼泽密布,形成一片难以居住和耕种的地带。
  “荆江一带水灾频繁,河水泛滥,又导致河湖淤塞,因此说两湖熟天下足根本不可能。”
  秦琼笑笑。
  “如今荆江两岸的现状我也是知道的,前些日子我一直在各地跑,虽然现在是旱季,许多湖泊沼泽都干涸了,可看的更清楚了。许多地方说是湖泊,其实就是水很浅的淤积地带。”
  据秦琼得到的资料,还有他亲自去巡视的结果来看,现在荆湖之地,确实情况不容乐观,年年水害,甚至隔几年就有一次大的洪水,无数百姓受灾,被洪水淹没后,淤积为湖泊沼泽的田地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八百里洞庭湖在不断增大,甚至在荆江和汉江下游之间,也形成了三个很大的湖带群。
  一遇大洪水,整个荆湖之地近十郡数十县,便成一片泽国。
  “自大业末以来,荆江汉水更是疏于堤防,导致河湖泛滥更加严重,如今每年都新增大片的河湖泛区,若是再这么继续下去,整个荆湖地区,就将变成一个巨大的湖区了。”
  秦琼抿了口茶继续道,“陛下的意思是得治湖,不能任由湖泊泛滥,得修堤,约束湖泊。把一些过去淤塞的河道重新疏通,把主干流河道挖深,将河堤筑高,保留一些主湖区的同时,把过去一些因洪水泛滥而淤塞的一些沼泽浅泊等,全都重新围垦造田。”
  不加以治理,那么河湖泛滥便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到时湖泊不断扩增,会吞噬无数的田地村庄,而这些泛滥又会导致更多的淤塞,一遇大水更难以及时排洪,就会形成更大的水灾,如此一直恶性循环下去,最终这里就会变成无人区。
  围湖造田,当然不是要消灭湖泊,事实上湖泊有分洪蓄洪的作用,如果湖泊都没了,那么一遇大水就更加抵挡不住。
  但同时,也必须得正视湖泊的危害性,不能任由扩张和淤塞。
  所以朝廷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调研荆湖,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改造计划,这个计划很庞大,总体来说,就是加强筑堤,荆江汉水等大江都得全面清理河道淤积,加筑稳固堤坝,使的有更强的泄洪束水能力。
  同时还要对湖区也修堤,要保证湖区外的田地村庄安全,不能让湖水在洪灾时泛滥,把周边的地方也淤塞为湖区。
  清理江南江北的主干流河道,还要清理出湖泊泄洪的洪口出来,然后再围堤筑坝。主湖区地带不去动他,比如说八百里洞庭的核心区域,那些水深的湖区只清淤修堤,但对于外围,就是后来泛滥淤塞的那些地带,将之通过挖沟排水法,再围圩造田,重新将之恢复为良田。
  甚至这些改造好的田地,还能利用那些排水泄洪沟渠,引水灌溉。
  “若是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原来的洪区,十年九灾的苦地方,就能变成沃野千里,湖区的田地平坦而又肥沃,又能有灌溉之利,再引进优良的稻种,完全可以一年两熟,一亩地年产个三四石稻不成问题,诸位,想想看,难道那时不正是两湖熟,天下足吗?”
  许绍这个江汉本地人,也不由的为这伟大的计划而震惊。
  细一想,如果朝廷真能投入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有全面的规划的话,把整个荆湖十余郡一起治理,则真有极大的成功可能。
  荆湖不再泛滥,就不会再十年九灾,而过去的湖泛淤塞区,也将变成千里沃土良田,得新增多少田地,到时一年能新增多少粮食啊。


第1346章 洗牌
  许绍激动的都浑身颤抖起来。
  就算他老家是安陆郡的,可他家以往也是处于汉水和长江交汇之地,三年一小涝,十年一大洪,从小到大,见过无数次洪灾,也见过无数次百姓流离失所,深知洪涝之害。
  可过去就算是在开皇的那段安稳日子里,朝廷对于荆湖也没有个什么总体规划治理,都是各地自己修修补补,结果自然也就是效果一般。
  而现在,秦琼说朝廷居然有了一个全盘计划,是要对整个荆湖动手。
  “秦相,咱们什么时候开始,如今干旱,湖泊河道水少,正是清理的好时机。而且因这场大灾,现在不缺人手,只要朝廷提供点口粮,大家都愿意听从调遣,以工代赈,正是开工的好时候。”
  “朝廷调研荆湖已经有好些年了,初步的规划方案也做了许多,治理荆湖是肯定的,先前几年朝廷已经大力治理了淮河,如今淮河洪水泛滥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有治淮的经验在,如今来治荆湖,会容易的多。”秦琼笑了笑,现在确实有许多治理荆湖的有利条件。
  “不过荆湖治理,非一日之功,可能得需要一二十年长期的大力治理改造,因此朝廷也不想急于一时,所以现在让工部出了一个方案,将整个治理工程分为了十期,一期大约是三年。逐步的改造荆湖,我们现在可以上马第一期,一期主要就是清理河道。”
  工部在调研荆湖后,先是对整个荆湖的蓄洪排防能力做了一个估算后,然后制订出了对应的围湖方案,这第一期,便要是先把荆湖的主干河网给清出来。
  清出了主干河网,以后才能提高排洪能力,将来再清湖围堤,增加蓄洪能力。
  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先约束住荆湖不再为害百姓,然后才能向湖要田,进行围圩造田,把湖泛区变成千里沃野。
  “第一期里,不但要清理荆江汉江湘江沅江资江清江等大江,同时也要对汉江的一些险滩急流给予治理,以使的河道运输更安全。”
  整个工程规划很大,就算是第一期,也是十分艰巨的,因此最后是总体规模,然后再地方分包,由朝廷工部和民部牵头,都水监和将作监总管,再由下面的荆湖两道分管,下面诸郡包干负责。
  “治荆湖不是消灭荆湖,造田也不是乱造,甚至在这个规划里,许多现有的田地,因为规划需要,还要重新毁田为湖为河,到时还会涉及到要淹没一些村庄城镇等,因此大家要早做好心理准备,要服从整体安排,一期的河道水网规划到哪,哪里就得给他对接好,谁要是干不好,到时就唯谁是问,重则砍脑袋,轻则也要夺职。江北的夷陵、南郡、沔阳、安陆、永安五郡,江南的澧阳、武陵、巴陵、长沙、江夏五郡,一共十郡,这是此次一期规划里的重点。”
  密布的湖泊群带,也正是处于这十郡之中,到处都是,这本来应当是粮仓,但实际上现在却一直是洪涝区,百姓日子过的极苦。
  秦琼对着几人道,“我呢也跟大家交个底,暂时我不会回京,会一直留在荆湖,救灾同时,还要开始主持这个一期工程,朝廷会继续拔粮过来,以工代赈。我要求就是号召灾民百姓过来挖河筑堤,但得善待百姓,一天起码得保证三顿饭,而且得吃饱,另外百姓在工地上居住的工棚等,得规划好建好,不能有漏水啊污水横流等情况,各个工地上还得安排医师,要防疫情发生。”
  秦琼甚至交待,考虑如今是灾期,因此以工代赈可也得关照好其它老弱妇孺灾民们,得让那些灾民一家生活在一起,给老人妇人们安排些轻的活,让他们可以挣点粮食,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工地建一些简易的学校,教授这些灾民子弟读书。
  “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灾民免除今年一切税赋。以工代赈,除了发给口粮,还得另发粮代工钱,不能克扣不能贪污,这是底线。”
  秦琼再三交待这些,就是要预防万一。
  灾民多,大量人聚在一起,尤其是修河筑堤这样繁重的活,若是管理不当,最容易出事情。
  秦琼可不希望本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国家工程,最后引发一起百姓大起义。
  “秦相,如果除了要供给灾民口粮,做工还要另给粮食抵工钱,这可是需要很多粮食,我们有这么多粮吗?”
  如今的粮食全靠外调,虽说荆湖这边有水运优势,巴蜀、中原、淮南、甚至是岭南和关中等地的粮食都能运过来,可毕竟需要不是一点半点。
  这已经不仅仅是灾民口粮,还要做工钱啊。
  “工钱先发粮食,这样能安稳民心,等差不多了,再发钱或绢布。粮食其实不用太担忧,四面八方的粮食通过水运过来,不成问题。”
  许绍提醒秦琼。
  “这样的工程,朝廷压力还是很大的,我们这些地方官员,得想办法为朝廷分忧啊。我认为,先前萧铣的私产以及官产,统统都要没收入官,能发卖的就发卖了,这样也能减轻朝廷些负担。”
  许智仁更是干脆道,“萧铣崇佛,江陵城中佛寺数百,其它地方的佛寺也多,各大小佛寺里不说金身铜像,甚至还有大量庙产寺田,又经营质库等抵押放贷,和尚们有钱的很。朝廷不是早有对僧道的管理制度吗?咱们可以按朝廷的制度,对所有不符合规矩的佛道寺观予以取缔,对其财产充公,这样一来,能得到大笔钱财,还能让不下十余万的僧道还俗,也能让大量依附他们的奴隶、佃农们脱离出来,成为朝廷之民。”
  萧梁伪朝的皇产、官产以及那些僧道们的寺观产业,这些确实是一笔不小的产业钱财,这个时候清理清理也说的过去。
  毕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