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欢喜农家科举记-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一副装老成的小孩样,在崔稚眼里莫名有些萌。
  瞧瞧,还是人家富贵子弟吃得好,像魏铭便只顾得上长个子,婴儿肥什么的,早就瘦没有了。
  她思绪这么一飞的空档,陶平已经沉不住气,满脸苦意地看着孟中亭,编了个说辞先闪了,急匆匆跑出了十香楼。
  崔稚和段万全互看一眼,他们俩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两人也不管那孟家六爷,客气地朝孟中亭点了个头,坐下继续喝茶听堂里说书。
  孟中亭虽有方才陶平桌上的人招呼他,但见着这两人完全不把自己当回事,不由皱起了眉头。
  不过他也不好多说什么,着意看了一眼那个黑脸小子,见黑脸小子已经投入到了说书人的吐沫星子里,完全没有刚见他时惊讶地上下打量他的表现,和那些上赶着巴结他的人全不一样,心里默默将这黑脸小子记了下来。


第72章 收敛
  巡按要来青州为民除害、伸张正义,这是好事,但是把自家姐夫除了,那就不叫好事了!
  陶平找来小厮牵了马,匆匆往安丘赶去。
  有马就是快,不多时就到了安丘,陶平直奔王家而去,进了院子,却察觉王家异常的安静,小厮丫鬟比平日里更加轻手轻脚,连院里的鸟都不叫了,扑棱着翅膀飞到了隔壁人家去。
  陶平不敢直闯,让人通报了陶氏,陶氏急急慌慌走出来,陶平连忙问,“姐,家里有什么事吗?”
  陶氏犹豫了一下,看了一眼没有旁人,低声道:“有些不利于你姐夫的消息。”
  “不利于姐夫的消息?是什么?”陶平心里一紧。
  陶氏重重叹了口气,“……说是巡按御史要来青州,葛家的事,有人往上告了,说你姐夫……唉……欺男霸女!”
  陶平一双眼睛瞪了出来。
  陶氏心急如焚,还以为他并不相信,道:“昨晚家里管事回家就说了这事,是在路上听人说的,方才你姐夫两个学生,也听葛家的人说,葛家有巡按做主了。不过你姐夫不太信,说巡按御史近来并没有来青州的意思。这事才事发多久,怎么就能传到巡按哪里了?或许只是有人假传谣言……”
  “不是!是真的!”
  陶平一下嚷出了口,陶氏被他吓得心肝一跳。
  “姐,我在青州府城里也听说了!巡按原本要在济南呆一段时间的,这回要为了姐夫和葛家的事来了!”
  “啊?!”陶氏两腿颤了起来,勉强扶着墙,“可是葛家还没把女儿送过来呀!”
  陶平一听简直大喜,“没送过来好呀!要是送了过来,姐夫可就跑不了了!姐,赶紧让姐夫把葛家那个姑父放了吧!”
  ……
  陶平把同样的话,又给王复说了一遍。
  王复脸色阴云欲雨。
  要是一个人这样说,他也就疑虑一番,两个人这样说,他就由不得不重视起来,三个人这般说,那么此事还有什么疑问?!
  只是王复不知道,所谓三人成虎,魏铭利用的就是这一点。毕竟王复到底是不是欺男霸女,王复自己心里最清楚。
  眼下,王复听着陶平将话说了,“姐夫,那葛香兰也没什么好!只是个道姑批命而已,是真是假谁知道呢?!要我说,还不如那些生过儿子的寡妇!”
  陶平连亲都没成过,能说出这样的话,也是真的替王复心急了。王复却没领他这个情,一个眼刀杀了过去。
  陶氏最是明白,王复只会要黄花闺女,万不会要旁人嫁过的女子,他嫌弃得很!要不然,早像旁人家中急着要儿子的一样,纳个生过儿子的寡妇,岂不是保险?
  她赶忙斥责陶平,“别瞎说!你懂什么?葛香兰是爷亲自找了人看过的,都说是多子的命!”
  不仅如此,王复还亲自偷偷相看过葛香兰,见葛香兰举手投足书卷气,心下甚是满意,时常念叨。
  陶氏做正妻的怎么会乐意,但是她头胎是个女儿,这一胎伤了身子,一时要不了孩子,原配留下的长子多病,今年开了春,原本要好些的,可是不但没好,反而病得变本加厉。
  王复将长子生病的缘故,全推到了陶氏照顾不周上面,陶氏忙前忙后完全讨不到好,就想着葛香兰真进了门,怀了孩子,王复没这么急躁,自己也能喘口气。
  可偏偏,又出了这么一档子事。
  陶平十分不同意姐姐,“姐,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巡按真以为姐夫欺男霸女,那可就遭了糕了!”
  “可是……前几日葛家都松口了……”她心里比谁都急,看向王复,“葛香兰都说了愿意的……”
  “行了!”王复不耐地打断了陶氏,脸上闪过一丝断腕之痛。
  他看向陶氏的眼中充满了鄙视。
  葛香兰尚且愿意为了顾全自家和姑家,入王家为妾,他也晓得这样的女子做妾是委屈了人才,但看今日陶氏这副模样,他现在一心只觉得陶氏做了自己正妻,真是个错误的决定。
  陶氏不懂词文也就罢了,后院还被她管得一团糟!
  不过此时,并不是处理此事的时候,巡按带来的危机就在眼前,王复直接采用了陶平的建议,“这便让人将葛家姑父放了,给那媒婆封口费,葛家之事从此不必再提!”
  好在生米没煮成熟饭,就算巡按追问起来,到底是没有这一档子事的,赶明葛香兰嫁了旁人,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陶平大喜。王复不甘也没有办法,只能咽下满嘴苦涩。陶氏从旁看着,十有八九猜得到王复心中的感受,只是全家生死关头,她亦不敢多言。
  ——
  两日后,魏铭一行从青州府回来,葛青姑父已经从县牢放了出来。
  教谕和代教谕都不再追究,李帆乐得放人,只罚了葛青姑父五斗麦,打了十板以示惩戒也就罢了。崔稚找段万全去那三翻四次上葛家门的媒婆那里探了口风,媒婆什么都不肯说,问及从前去葛家的事,全不认账,葛家简直大喜,张罗着去外县给葛香兰说门亲事,等到王复反应过来被骗,也就晚了。
  葛先生和葛青亲自上门给魏铭道谢,葛家经此一难,家底几乎空了,要不是崔稚高薪录用了葛青做润笔,葛先生连药都要断了。葛家没有真金白银,便将家中槐树开的槐花,洗净摊饼送了魏家一竹筐。
  田氏上笼蒸热了槐花饼,槐花的香气完全将小院笼罩,魏铭在房中练大字,都被这槐花香气勾了魂,不知不觉走出了房门,等到过了月亮门,见崔稚和小乙一人抱着一张大饼边吹边吃地走过来,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也有被食香引出书房的一天。
  说来,也不是一天了。再回想回想前世,这样的日子几乎不曾有过,尤其到了后来十几年,只有他在书房里看着晨光投射进来,再看着晚霞飞没天边。
  “哥哥!吃槐花饼!”小乙蹬着小腿往魏铭身前跑去,举着手里的饼给魏铭吃。
  魏铭不客气,咬下一大口,槐花的清香在齿间荡开,他将小乙抱了起来。
  崔稚瞧着兄妹两个一张饼两口就要咬没了,笑道:“灶上还多着呢!咱们的魏案首可别饿着,多吃点,吃胖点才有案首的架势呀!瞧瞧人家孟案首,多有精神!咱们也不能输了他!”


第73章 府试案首
  “孟案首?”魏铭还没听崔稚说见过孟中亭,“你何时见了此人?”
  崔稚便把和段万全蒙骗陶平一事说了,“……我瞧着那孟中亭府试,说不定,真能点案首。”
  魏铭不禁挑眉,崔稚连忙笑道:“我倒不是怀疑魏大人你的学识,只是人家是青州府的世家大族出身,父亲叔伯在朝做官,青州知府同人家一个城里住着,难道不得卖人家这个面子?”
  这话说得倒也不假。
  孟中亭伯父孟月程是大理寺少卿,父亲是泰州知州,还有二房那边的二伯父孟月科,在南京国子监任祭酒。孟家到了此时,再不是从前在政治边缘打转的普通读书人家,只等孟月程再历练几年,从容入阁,孟氏一族将在整个大兴朝彻底立起来。
  这样的人家,在青州任地方官的官员,会不重视?取谁做这个案首,只在知府一念之间。
  崔稚的问话有道理,魏铭着意看了她一眼,见她稚嫩的脸上有些对自己的劝慰,问道:“你想劝我看开些?”
  “是呀!”崔稚连忙道:“没中案首也没什么的,只要过了还就行?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没有区别。”
  魏铭呵呵地笑,道好,“府试的目的自然是通过,追求名次确实是闲情。”
  他这么说,崔稚刚要点头,又听魏铭说了一句,“只是咱们这位知州,是个极看重学文的人,他要取谁做案首,只看此人文章是否让他眼前一亮。”
  崔稚傻愣了一下,她记得魏铭说过,知州为人颇为迂腐,从政多年政绩了了,全靠几位幕僚做功,没想到他竟然醉心学术,若是在学术上“迂腐”些,不论政治场上那许多,魏铭反倒有机会了。
  她还没开口,只见魏铭笑了,衣襟上落了风里吹来的柳叶,他捻起来在手中把玩。
  “其实,我倒宁愿不出这个风头。”
  崔稚看着他手里的柳叶,忽然觉得,他就是个大尾巴狼。
  没错,就是大尾巴狼!
  ——
  青州城落玉坊,几乎全是孟氏府邸。
  孟氏一族在青州城扎根两百多年,除了少数搬出青州的族人,大多还住在落玉坊。孟氏家族庞大,子嗣繁多,宅院林立,其中地段最好、宅院最大的,当属东西两府。
  东府乃是如今孟氏宗家长房两兄弟的住处,西府则是二房老太爷的家院,两府只有一墙之隔,为表亲厚,到了孟中亭这一辈,两府还并起排辈。孟中亭在叔伯兄弟中年龄最小,行六。
  他的五位哥哥,全是秀才出身,且有三人皆是府试案首。
  “……案首可不是好当的,咱们这位府台做学问单凭一己之喜好,要想拿到案首,只看投不投他的眼了,我劝你不要想太多,不中也没什么不好,要不就下回再试。”
  孟中亭听着亲兄长孟中亮翻看着字帖,漫不经心地劝慰,默默攥紧了两手。
  他的亲兄说亲其实并不亲。
  孟中亮是孟月和的长子,但是原配所出,孟中亭母亲则是续弦。今岁他要县试府试,孟月和便让孟中亭母亲岳氏,带着两个儿子返回了青州老家。孟中亮如今已是秀才出身,这次回来也是应了孟月和之命,辅助弟弟童试。
  但是两兄弟感情并不好,孟中亮来到孟中亭书房探视,一来是刚接了孟月和的书信,自然要做一番兄友弟恭的表面功夫,二来,他府试那会就在这位府台手里栽了跟头,没有取中案首,若是孟中亭也取不中,他可就乐了,反之,却要被这个继室生的压上一头。
  孟中亮今岁十五,比孟中亭长了四岁,算不得太多,两兄弟几乎一同长大,他怎么想,孟中亭心里有数的很。
  当下也不客气,孟中亭道:“四哥不用担心我,取中与否但凭本事,倒是哥哥秋日到松林书院读书,可得平日多紧着些,松林书院那几位先生,可是出了名的严苛。”
  不提这事还好,孟中亭此时这么一提,孟中亮脸色立时垮了下来。
  父亲让他回来,辅导孟中亭童试是一则,另一则,是以为他在泰州与当地同窗耍玩太过,不许他再在泰州耍下去,将他遣回了青州老家,还要他往松林书院读书。
  松林书院是青州第一书院,可以他们家的地位,他便是读济南第一书院,也算不得难处,不过就是让大伯父通一封书信而已。可父亲偏不愿意,无非就是觉得那松林书院先生严苛,想好好管束于他!
  他都是定了亲的人了,还要先生管束作甚?!
  孟中亮冷哼一声,再看孟中亭的目光,好像要放刀子一样,“你还是先自求多福吧!别高傲一场,最后被乡野寒门的小子比了下去!”
  他说得乡野小子是谁,孟中亭当然知道,自然是那安丘县的案首魏铭,那魏案首也是十一岁,去年因为以盐换米已经声名鹊起了,不少人都看好那魏铭取中府试案首,说这才叫天纵奇才。
  孟中亭手下越发握紧,绷着脸不说话,直到孟中亮出了他的书房,他才一巴掌拍在了书案上。
  小厮松烟早在门前候着了,现下听了声连忙跑了进来,“六爷可别同四爷置气,您过几天还得府试呢!砸坏了手怎么得了?!”
  孟中亭婴儿肥的小脸泛青,松烟拧了帕子给他擦手,“您可别气了,四夫人还等着您用膳呢,回头见着您又被四爷惹怒了,该伤神了。”
  孟中亭晓得松烟说得对,母亲在他和孟中亮之间只有伤神的份儿。一边是继子,一边是亲子,这一碗水她还必须端平,母亲太难了。
  “换件衣裳,去娘那儿。”
  孟中亭叹了口气,叫了小厮换了衣裳,又在院子里兜了两圈,觉得自己脸没有方才一般僵硬了,才去了岳氏房里。
  岳氏在院中剪枝,见他来了,笑道:“可是闻着饭香了?坐下吃盏茶,饭就好了。”
  孟中亭应着,往岳氏身前的千叶白走来。母亲喜好莳花弄草,尤爱山茶,孟中亭看着岳氏剪下的花叶,心中静下许多。
  但岳氏还是瞧了出来,“可是为着府试之事烦忧?”


第74章 寒门与世家
  千白叶经岳氏的修剪,残叶尽去,花叶错落有致,清丽楚楚,微风吹动,摇曳生姿。
  孟中亭站在花前半垂着头,小脸的青色又涨了回来,“娘,我一定可以取得案首!”
  岳氏轻叹了口气。
  “亭儿,举业一道层层选拔,从县试府试考上去,少说也要考上六七次,你能次次都取头名?”
  “可是娘,大哥二哥三哥,都是府试案首,四哥学识不如人,五哥考期恰逢风寒,精神不济。爹爹说我比四哥当时学问好,这才让我今岁就回乡考试,若我不能取中案首,岂不被人笑话了爹爹,笑话了我们孟家,我和四哥又有什么两样?”
  这话说到尾,才是他的本意,岳氏岂能不知,问道:“只这一回失了案首,便同你四哥一样了吗?往后你再没可能越过他了?”
  孟中亭皱眉,“至少我在中举之前,都同他没有两样了!”
  岳氏深深叹气摇头,“你的眼光只放在中举之前?若是如此,取不取中案首,也没什么干系。”
  岳氏说完这话,转身进了屋。
  孟中亭愣在茶花树下。
  母亲从不对自己这般严厉,今日这是怎么了?
  他急急跟着岳氏进了屋子,见岳氏坐在太师椅上饮茶,目光从自己身上穿过,落向了别处,心里有些慌,连忙坐到岳氏旁边,“娘,我志向远在四哥之上,不是非要和他争一时长短。只是外人都道那安丘县案首是天纵奇才,必然在我之上。那人出身寒门,才念过两年社学而已,纵有几分才能,怎能比我四岁启蒙,读书这许多年?我只怕他名声响亮,府台有意抬举他。”
  这话可把岳氏说笑了。
  “咱们这位府台是什么人?他若是不抬举咱们家,也没必要抬举一个寒门小子。说到底,亭儿,你既是瞧不上寒门,又怕输给了寒门。”
  孟中亭脸色转了白,喃喃地喊了句“娘”,见岳氏神情寡淡,腾地一下起身站到了岳氏脸前,“娘,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
  他不知道怎么解释才好。
  孟氏作为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当然看不上寒门学子,但恰恰不巧的是,岳氏正是出身寒门。
  岳氏之父岳启柳是从榨油枋读出来的两榜进士,他仕途极其艰难,几番起落,才坐到了如今江西布政使的位置。
  孟氏自然是看不上寒门,岳启柳也无意孟氏。但当时岳启柳因为触怒京中高官被贬琼州,孟月和丧妻之后游学散心,至琼州遇见岳氏,一眼便看中了她。岳启柳当时只是小小一推官,见孟月和已经中举,又是真心中意女儿,便允了婚。
  孟氏这边不是很看好这桩婚事,多次说这门亲事就是负累,岳启柳之后想起复,势必要孟家出手相助。而孟家作为岳家唯一得力的姻亲,也难以说个“不”字。
  所谓寒门就是这样,没有朝中大族帮衬,如何爬到上面?登高必然迭重。而世家便是不同,本身就是高的,向上迈一步,算什么登高,更不要说跌重了。
  孟家瞧不上寒门,岳氏在孟家过得颇为不易,直到孟中亭六岁时,岳启柳重新被提拔,不过四年就升到了布政使,岳氏的兄长更是高中进士,岳氏在孟家这才渐渐挺直腰杆。
  毕竟她父兄升迁,一点都没求得孟家襄助。
  孟中亭话里话外看不上乡野出身的魏铭,同看不起寒门出身的外家,又有什么两样?
  只是他年幼,岳氏不忍苛责,拉着他的手到了身前,“孟氏家大业大,你出身在这样的大族,四岁便得启蒙,从蒙师到后来举业的西席,请的都极好的。在学有名师指点,家中父兄亦能提点一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生的好,但你不能因为你生的好,就看不起那些生在乡村人家的孩子。”
  孟中亭不说话,抿嘴看着岳氏,岳氏替他理了理衣领,继续道:“那些孩子读书不易,进学不易,尚能名列前茅,不是恰恰说明他们读书本事过人,勤奋刻苦吗?或许有一二例外,但大多数寒门学子,都比世家的读书人艰难许多。你说是不是?”
  这话让孟中亭微微点了点头。
  岳氏脸上露出宽慰,摸了摸孟中亭的头,“亭儿,瞧不起旁人的人,其实就是在贬低自己。”
  这话带了岳氏这些年的所思所感,孟中亭才十一岁,闻言虽然点头,脸上却仍有疑惑。岳氏晓得他好歹算是听进去了,至于听懂,却还要再过些年。
  孟氏家族风气如此,惯来看不起寒门,孟中亭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难免沾染家族风气,等到大一些或许就能慢慢明白了。
  岳氏将儿子揽在怀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吃过饭,好好想想这句话。”
  灶上的饭菜已经备好了,摆在院中。饭香飘飘荡荡进了房中,孟中亭的思绪则飘飘荡荡去了远方。
  ——
  四月初十,是魏铭生日,崔稚亲自下厨拉出了一条长长的长寿面来,一家人叹为观止。
  “……若是我,必然擀出薄薄的面饼,叠上几层,用刀切了,实在没想到小七竟然能拉出这么长一条面来!”田氏再没有见过这样的,她现在怀疑崔稚是灶王爷转世,小小年纪,做饭的手艺奇特又纯熟。
  “姐姐,小乙要吃!”小乙可不管这么多,见着这么长一根面,上手就要抓。
  魏铭连道:“要不给小乙也做一碗来?”
  “木子,今日是你生辰,小乙跟着凑合什么?”田氏将女儿乱抓的小手拢了,抱她起来,“别给哥哥姐姐捣乱!”
  “这算什么?姨母,咱们都跟着木哥沾光好了,我这就拉出来四条长寿面,咱们一人一碗。”
  这下小乙可高兴了,伸着小身子,要去院子里摆桌子。
  田氏抱着她去了,墨宝不肯去,围在灶边探头探脑,崔稚丢了两片菜叶子给它,它闻了闻,不肯吃。
  “咦?还挑食?”崔稚轻轻踢了墨宝一下,“你以为你是我们家案首呢?人家可是有鸡蛋吃的,你就这两片菜叶子,不吃拉倒了!”
  墨宝听不同,魏铭却听得懂,他蹲下身摸摸墨宝的头,“考试的人才有荷包蛋的待遇,若是今次不中,明日也就跟你一样,只有两片菜叶子吃了。”
  他说着,着意抬头看了崔稚一样。
  崔稚合上锅盖,掐着腰道:“考不中,连菜叶子都没有!”
  话一落,两人皆笑起来,可怜墨宝什么都听不懂,乱叫着在两人裤脚之间打转。
  日子也同墨宝的打转一样,一晃眼,转到了四月十六日,即将开考的日子。


第75章 两个男人为你打架
  青州府城,如今茶语饭后议论最多的一件事,便是谁能取中府试的案首。
  府试的案首八成都是从各县案首中取得,这次府试的情形更是明了,一边是世家出身的孟氏子弟,另一边是名声大噪的安丘神童。
  魏铭走在街上,都能听到自己的大名。崔稚跟在旁边观察沿街商铺,耳边魏铭的大名来来去去,她已经习惯了,况且和古人不同,崔稚来的地方有个词粉丝经济,有名声那是好事,不少人想出名还捞不着呢!
  她道:“等你府试也取了案首,名声更大了,回头你的名声只能独家授权给我哦,我会帮你防着那些乱用你名气的人的!”
  魏铭见她一双眼睛只盯着来往客流多的店铺看,轻笑了一声,“顺便,你也用我的名头赚些钱?”
  “唉?”崔稚抽出空回头看了他一眼,“总得有人要用你的名声赚钱,赚钱的人是我不好吗?到头来,还不是给小乙买好吃的!”
  拿出小乙来,魏铭实在没话说,她是惯会拿小乙做挡箭牌的。魏铭刚要道她一句“滑头”,就见前面路上,两人你推我一把我推你一把,厮打了起来。
  “呦!当街打架!”崔稚看热闹不嫌事大,拽着魏铭往前,“瞧瞧怎么回事!”
  魏铭拉着她往反向去,“伤着你不是玩的!”
  他是怕了的,但看那两个打架的,都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几个拉架的人很有拉偏架的意思,崔稚一个黄毛小丫头,凑上去不够人家踢一脚的。
  偏她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