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门纪事-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园皱了下眉头,“要不,咱们跟那管事的说说,定的任务少一些?您这日夜开工的纺,时间久了身体吃不消的。”
“我还熬得住……”陆大娘子摇了几下轮子,咔嚓——
又卡住了。
她只得停下来修,“早些年,我一天能轻轻松松纺两个纱,现在不行了,纺车不好用了,纺少了钱少呀,只能拿时间拼。”
看着她修纺车,林园心中开始琢磨起来。
她能不能改良一下纺车?让陆大娘子好纺更多的纺?
想到就干,到晚上二更天,陆大娘子去睡了后,林园起了床,点起油灯,开始琢磨起了纺车。
这种古老的纺车,又慢又容易卡机断线,在现代那世,早就进了博物馆了。
林园拿起一根棉线,学着陆大娘子的样子纺起来。
她一边摇着手轮机关,一边琢磨。
这样纺断了无数次后,她终于找到了易断线的地方。
家里就有简单的工具,一番敲敲打打,居然将断线的毛病修好了。
次日,陆大娘子起床纺纱,发现转得速度比往常要快,又见纺车手摇柄上,多了块卡条竹片,她心中明了,一定是林园干的,女儿陆子燕那个混沌丫头,才想不出办法来。
陆大娘子试了试,发现纺纱的速度比之前快了些。
对林园当然是一番夸赞了。
林园说想做架纺车给她,陆大娘子笑道,“这可是个技术活,可不简单。”
“事在人为,没准我会了呢?”林园笑道。
她的记忆中,有着前世一些纺车的图片,何不结合这一世的纺车,改做一架试试看?
林家邻居张老太的男人,生前是做纺车的,林园回了趟家,特意向张老太请教了一些做纺车的事情。
张老太很客气,没有保留地告诉给了林园。
老太太一边说,林园在一旁拿笔画着记着。
接下来两天,林园就一头扎进了纺车的改良中。
陆大娘子的纺车上,只有一个装线的轮子,她能不能加上一个,或是两个三个的?
这架旧的,陆大娘子还要用,林园不打算拆掉,她找来竹块木板重新做。
一边做,一边向张老太请教,一边让陆大娘子找毛病。
几番下来,她居然真的做了架纺车,比陆大娘子的纺车,多出了三个装线轴的轮子。
这样下来,平时一天纺一个线,这样可以轻轻松松纺三个线了。
还不用熬夜。
☆、081 陆子翊的来信,移栽辣椒苗(二更)
陆子燕看到新的坊车,十分的好奇,马上搬了一张小凳子在纺车前坐了下来,装模做样地捻开棉线,纺起了纱。
骨碌骨碌——
手轮子摇得飞快,没一会儿,粗细不匀的棉花团,就抽成了细细的线,绕在了另一边的轴轮上。
陆子燕看到自己纺出来的棉纱线,越发开心好奇了,玩得更起劲。
陆大娘子慌忙走来拉开她,“你这孩子,快起开,这是阿园做了好几天才做好的,可不能被你弄坏了。”
陆子燕嘟哝着,“我只是试一试,哪里就坏了?看,我还纺了几圈纱线。”
林园走来笑道,“大娘,只要不去砸,哪里就易坏的?”
陆大娘子看了眼比林园只微微矮一些的女儿,沉着脸说道,“你要学的话,先用那架旧的,把你的急性子先练一练,这架新的我要用,我要交织布行二十卷纱线的差事,你不准动用。”
以女儿毛手毛脚的性子,没准一下就坏了,林园得心疼死。
陆子燕调皮地吐了吐舌头,“晓得了,娘。”
陆大娘子用新的纺车纺纱,一天比平时多了三倍的量,而且还不费力。
旧的那种摇快了线断,摇慢了线头打结,一天下来,身体不累,心早累了。
也得亏陆大娘子心气好,林园想着,要是她呀,早被气疯了。
新纺车就没有那种毛病了。
陆大娘子安心纺纱,陆子燕跟着学。
林园则忙着田里的活儿,家里的杂事。
陆家五分的旱地上,大多种了豆子,这种植物只需偶尔除下草,一月施一次肥就可以,不用天天看着。
还有少量的地里,种的是一些时令蔬菜,偶尔浇浇水,施点儿肥就可。
倒是家里的两只猪崽比较费力些,要一天四顿的喂着。
煮猪食,打猪草,得花费一天中大半的时间。
陆大娘子交给织布行的二十卷纱线,提前完工了。
她看着纺好的线,笑道,“要是按着以前的速度来,这二十卷,我得日夜赶工十天才能完成,现在四天不到就完工了。”
“大娘以后不要熬夜,就白天纺线吧,熬夜久了,眼睛也不好。”林园笑道。
“好好,我晓得了。”陆大娘子越发喜欢林园了,又见林园的脸颊比刚来的那几天,要黝黑了一些,就说道,“这几天辛苦你了,打猪草去田里的事,由我去吧,你在家和子燕做做家务就好。”
林园笑道,“我不累。”
娘儿两个正说着话,院子中,林翠的声音喊道,“大姐,大姐?林园?”
陆大娘子惊讶道,“阿园,这是家里来人了吧?可是有急事?”
“是我妹妹呢。”林园走到门口去,“翠儿,你怎么来了?”
林翠看到陆大娘子也走到堂屋门口来了,笑着问了好,“陆大娘好。”这才说道,“大姐,你种的那些小苗儿发芽了,长得有半个指头高了,挤成一堆的,要不要移栽?打算种哪儿?娘叫我来问问你,她叫爹给整块地出来。”
“哎呀,我差点儿忘记了辣椒苗的事了。”林园一拍脑门,“有多少株?你数过没有?”
“有个十来株吧。”林翠想了想,“反正不到二十株,占不了多少地儿。”
林园心说,辣椒结果可厉害了,一株就能产好几斤呢,辣椒果儿又轻,发枝儿又快,占地可比白菜大多了。
“我打算先种到竹林的坡地那儿,咱家田里的菜已经种上了,就不要腾地儿了,等明年大肆栽种的时候,再整到大田里去。”林园说道。
“那好,我回去跟娘说说。”林翠道,她朝陆大娘子和陆子燕挥挥手,转身就走。
“阿园家妹子,你等会儿。”陆大娘子喊着她,又对林园道,“家里有事了,你和妹妹一起回吧,我这里不需要帮忙了。”
林园笑道,“大娘,那苗儿移栽,只是小事情呢,再说了还小,还得再长长再能移栽,我再住几天再回去吧。”
“就算不是移栽苗儿的事情,你也得回家去,你娘那里也得操心你了,回吧回吧,真担心我,过几天再来看看也行,离得又不是很远。”陆大娘子说什么也不让林园再留下。
正在这时,有村民走来说道,“陆家大娘子,你家子翊寄信来了,在里正那儿。”
想到儿子出门的目的,陆大娘子越发不想让林园再继续住下去,还没有过门,哪能让未来儿媳妇一直帮着这里,而不管娘家的?
“晓得了。”陆大娘子应了一声。
林园怕陆大娘子为难,她也的确是不能长住,便说道,“那好,我先帮大娘取来信,一会儿就跟翠儿回家去。”
“好好,这就对了嘛。”
林园叫林翠在陆家候着,她去取信。
古时交通不发达,邮递更不发达。
信件只寄到县城的驿站。
再由衙差送到各乡镇的亭长那里,亭长再派人分到各里正那里,里正在通知人收信的人家到他那儿取。
林园拿到信回到陆家。
陆大娘子没有避着她,马上拆开来看。
林园坐在一旁,仔细瞧着陆大娘子拆信看信的动作,心中越发好奇了。
陆大娘子一个乡下妇人,看信拆信的动作,十分的娴熟,显然,她早些年读过书。
“你看看吧。”她看了之后,递到了林园的手里。
“这是家书,怎么让我看呢?”林园笑着摇摇头。
“他是你未来的相公,你应当看看,拿着。”她笑了笑。
林园只好打开信纸。
信上说,陆子翊已经在四天前到了滁州府,这是他在城门口,借一个摆摊算卦之人的信纸写的信,叫城门口的驿站递出来的。
他在滁州府会耽搁一些时间才回来,找了份临时的差事赚着生活费,钱够用,很平安,叫大家不用担心。
“很平字,你不必用担心他。”陆大娘子道。
林园点头道,“晓得了,大娘也不用担心。”
……
离开陆家时,林园并没有带走那只大狼狗。
走了一个冯痞子,她担心会有赵痞子,王痞子,陆子翊不在家,有只大狗镇宅,会太平许多。
狗子在陆家呆了一些日子,陆子燕天天喂他吃的,已经不对陆家母女乱吼叫了。
不过呢,为了防着它跑出去乱咬人,要是陆子燕镇不住它的话,也是个大麻烦。
林园依旧将大黑系在院子里,只不过,为了让它更好的起到威慑作用,林园将它的链子加长了些。
细心的陆子燕,还在院子角中,给大黑搭了个挡风雨的狗屋。
陆大娘子寻了个旧瓦盆给它当饭盆。
当然了,林园回家时,陆大娘子让林园带回去一坛子腌制的咸菜。
林园吃粥时爱吃,曾说林大娘子不会做腌菜,陆大娘子便记下了。
咸菜炒小虾,咸菜炒鸡蛋鸭蛋,可是最美味的清粥小菜。
林园高兴地接在手里。
“过端午再来啊。”林园走时,陆大娘子笑着叮嘱。
……
回到林家,林园迫不及待地去看那些辣椒小苗儿。
瓦盆里的苗儿,有半寸高,簇拥着长在一起,绿油油的,很是好看。
她数了数,一共有十九株。
按着她前世的所知来推算,一株苗儿结三到五斤的辣椒来算的话,这些辣椒能长差不多五六十斤,六七十斤了。
因为是这时代的新产品,她可以将价钱定的高一些,也能赚一个一两左右的银子了。
明年再扩大种植,种个两三分地,一季下来,就是好几十两的收入了。
然后,再在自家的稻田里也养上稻花鱼,再加上家里其他的收入,这样一来,年收入能达近百两。
能跻身村里富户的行列了。
想到未来的规划,林园觉得,人生十分的完美。
林大娘走来,笑着道,“瞧你宝贝成什么似的,这苗儿结的果儿,真的那么好吃?”
林园点头,“明年,我就能靠这个发一笔财了!”
“难不成是另一个品种的人参果?”林翠站在她身后打趣说道。
“差不零。”林园一笑。
她把陆大娘子送来的一坛子咸菜,交到林大娘子手里,寻了把铁锹就开始忙活起来。
前几天移栽的三株辣椒苗,小白花儿已经凋谢了,结了些细小的果儿出来。
新长的十九株辣椒苗,占不了多少地儿,屋后的竹林坡地有一块空地,刨一块出来种种辣椒,可以天天看着涨势。
林园刨断了几根延伸过来的细竹子,将土挖松,再拌上一些灶灰和青苔泥,土就算整好了。
这处地方的土,长年有落叶和青苔混进土里,又黑又软,十分的肥沃。
坡地朝南,采光也好。
到傍时,林园估算出辣椒成株后的面积大小,开始移植。
栽好后,浇水灌溉,为了护苗,林园砍了些竹子围圈插在土里,做了个护栏。
她拍拍手,看着自己的成果,心中幸福满满。
……
吃晚饭的时候,林园对林大柱夫妇二人,正式说了自己的治富计划。
林大柱惊讶说道,“那些苗儿结的果子,真这么好吃?”
林园点头,“我在县城听人说起过,外乡有人种植呢,价钱卖到了二十文一斤,味美又开胃,十分的抢手呢!本地还没有人种植,早先种的三株苗儿,是我在陆家村无意间捡到的,可能是谁丢的果儿发的芽吧!”
林大柱吸了口旱烟,“过两月等这批苗儿的果子试卖后,看看情况如何,真能卖到二十文一斤,咱们明年种它个三五分地!”
林园又说了在稻田里养稻花鱼的事。
为了让林大柱相信这个能增收入,也说是在县城听人说起的,还说在陆家已经放养了一部分的鱼苗,不需看管,收稻谷的时候,鱼儿也涨肥了,是一笔额外的收入呢!
林大柱夫妇好几年没有去县城了,关于县城里人们说些什么,怎样生活,只是道听途说。
林园一说,他们都相信了。
林大娘子道,“园子这一趟县城没有白去啊。”
林大柱放下旱烟杆,对林园说道,“明天地里不忙,一早咱们去捉鱼苗去!”
“是,爹!”林园笑着点头。
为了能独家赚到这笔生意钱,林园叮嘱林大柱夫妇,家里养鱼种辣椒的事,别对外人大肆宣扬,大家都知道了,就卖不到好价钱了。
两人懂林园的意思。
“园子,爹娘懂这个理呢!”
……
一觉睡到大天亮。
今天的天气十分的适宜捉鱼苗。
没有太阳,下着些零星小雨。
林大柱挑着一担水桶,林园背着个鱼篓子,手里拿着铁锹,往陆家村后山的小瀑布这儿走来。
☆、082 父女俩冒雨捉鱼,古代医术都是半碗水(三更)
林园成了这一世的村姑后,对这一世的世界大致有了了解。
丰谷县,地处宋国南部的小县城,离着东南面的京城有四百来里远,离着管辖它的西南面的滁州府,有二三百来里远。
因是南方小县,县城里四处都是小河小溪,更有大大小小的水塘。
随处可以捉到鱼儿。
但想捉到鱼苗儿,还得到陆家村后山的小瀑布那儿。
那儿是上游水,鲤鱼爱在上游产籽。
所以,小鱼苗就多。
这时候的人们,还不知道计划养鱼,就算是有鱼塘的人家,也只是任由鱼塘中的鱼儿自然的繁殖,他们隔时捕捞。
全是野生鱼儿。
林园想着,等明年家里的收成上来后,她先要买些地,再买块鱼塘。
爷俩闲聊着话,不知不觉间,便走到了那处小瀑布跟前。
今天是阴雨天,小溪边安静得很,没有像上回来时那般,成群的孩子玩闹着。
这回带的工具,准备得更充足,不仅有装鱼苗的水桶,还有装大鱼的鱼篓子,还有一卷旧鱼网。
林大柱的右胳膊受过重伤,受不得重力,根本撒不开网,秀水河里也有不少大鱼,但林大柱根本没有力气捕。
这段旧鱼网,还是林园从张家借来的。
“爹,今天下过雨,溪水浑浊,鱼儿会乱游动,咱们拉着网子,定得捕到不少大鱼。”林园看了眼小溪,说道。
林大柱点点头,“嗯,园子说的没错,咱们把网子拉开吧。”
“好。”
林大柱放下挑着的水桶,林园放下鱼篓子和铁锹,父女两个一人拉着一角的鱼网,将两丈来宽的小溪拦了起来。
为了不让网子被涨水的溪水冲走,两人各搬了块几斤重的大石头压着网子。
水里面呢,则用根棍子将网子扎进沙土里固定着。
林园笑着拍拍手,“爹,从现在开始,咱们就守水待鱼啦!”
林大柱哈哈一笑,“园子说的对,守水待鱼,这个词儿有意思。”
网子拉好后,过上一会儿,总有鱼儿被水从上游冲下来,被网子拦住。
接着来,父女俩便走到瀑布近处,捉小鱼苗。
林家只有一亩半的秧田,鱼苗也不需要很多,太过于密集的养殖,只会破坏生态平衡,鱼儿反而长不肥,林园更担心影响到秧苗。
不过呢,捕多了也不是坏事呀,多的小鱼儿,可以做小鱼干吃,油炸小鱼干,味道尤其鲜美。
林大柱在水潭边,拿一小截旧鱼网拦小鱼苗。
林园提着鱼篓子,走到瀑布那儿,接小虾。
快端午节的天气,正是淡水小虾最活跃的季节。
只要一下雨,一涨水,那水里的小虾子,就像天上掉下来似的,拿网子在水里随便一捞,不出半个时辰,就能捞上一碗来。
果然如林园如想,今天从瀑布水流这儿接到的小虾,比那天还要多。
足足有两碗。
“阿园,你在那儿接什么呢?快将水桶提来,这里有不少小鱼儿了。”林大柱大声喊着林园。
林园提着鱼篓子,朝林大柱走来,笑道,“从瀑布上方冲下来不少小虾子,我拿篓子接了不少。”
林大柱往她篓子里瞧去,点头笑道,“吃不完的话,可以去卖,明天就是端午了,大家都要赶集往家里采买菜蔬鱼肉。”
明天就是端午了?
陆大娘子昨天还说,叫她端午节那天过去吃饭,那她得多多捉些鱼虾才好。
“爹说得对,吃不完卖掉,我再去接一些过来,咱家一碗,陆家一碗,其他的都卖掉。”林园说道。
提到陆家,林大柱也说道,“阿园说得对,也给陆家送去一些,子翊不在家,你未来婆婆家吃的东西定是不多。”
又是到了过节的日子,又是两家的节日饭菜,父女俩更加忙碌地捉起了鱼儿。
一直忙到了天色昏暗时分。
林大柱挑来的两只水桶里,一只装了一二斤的小鱼苗,另一只水桶里,则装了两条一斤左右的扁鱼,一条三斤重的红鲤鱼,还有两条四五斤的大草鱼,两条黄鳝,一只大螃蟹。
外加林园鱼篓子里的虾,可谓收获满满。
林园兴奋说道,“今天收获不少,明天要是继续下着雨,咱们再来。”
林大柱点了点头,整理起了鱼网,“天色不早了,今天就收工吧,还要放鱼苗呢!”
“是,爹!”林园笑着应道。
收拾好工具,父女两人往回走。
从陆家村走到林家所住的秀水村,有五六里路远,虽然是下雨天,但因为快过节了,路上仍是随时可见走亲戚的人,或是进山林里采艾草的人。
人们看到父女俩新捕的活蹦乱跳的鱼虾,喊住他们就要买。
这么快就能脱手,林园和林大柱都很高兴,就没有喊高价,林园从路旁村民家里借来秤杆称了重量,优惠着卖了大半。
留下一些,打算送陆家和自己家里吃。
卖完鱼后,林园数了下钱,今天又赚了一百三十五文钱。
经过陆家时,林园送去了一碗小虾,并一条扁鱼,那只大螃蟹林园没有卖,给了陆子燕玩。
反正只有一只螃蟹,也卖不了几个钱。
陆子燕一看到螃蟹,高兴嚷着说要养着当玩具。
惹得陆大娘子一脸的嫌弃。
因为天不早了,林园和林大柱都没有停下来歇脚,因为还要放鱼苗呢。
陆大娘子也没有挽留他们,知道他们忙,又见林园的斗笠遮不住雨水,淋得肩头都湿了,忙从屋里拿了柄长柄油纸伞给她带回去。
林园笑着接在手里。
这一幕,叫林大柱看到后,心里十分的宽慰,看来,亲家十分喜欢女儿呢!
离开陆家,林园和林大柱又赶去了秧田。
把鱼苗放进秧田后,林大柱叫林园在路上等着他,他要看看秧苗的涨势。
“好,我等着爹。”林园笑道,她撑着油纸伞,站在路旁守着工具和今天的收获。
正无聊着,欣赏着手里的油纸伞时,林园忽然听前方的林大柱,惊呼一声,“唉哟——”
林园吓了一大跳,“爹,怎么啦?”
她慌忙从秧田中间窄小的田梗上,朝林大柱那里跑了过去。
“我的脚踩到什么东西了,阿园,你把扁担拿来给我拄拄,我看看脚。”林大柱抬了抬右脚,皱着眉头说道。
林园往水里瞧去,有一丝丝的血渍,正从水底往上冒。
看着心惊。
“爹,你等着。”林园飞奔回路旁,取下扁担跑回林大柱跟前。
林大柱接过扁担,将扁担往泥土里一插,他借力抬起右脚来。
林园看到那脚,倒吸一口凉气。
一只旧的去掉了木头长柄的三齿铁钉耙,正扎在林大柱的脚后根处,一根生了锈的粗钉,已经将肉扎穿了。
那血正往外滴哒流着。
“爹,你别动,别乱拔,我来扶你。”林园忙摆手制止着林大柱。
“不拔的话,我不是更疼呀。”林大柱皱了皱眉头,不明白女儿的话。
“你听我的没错,千万别拔,会感染的,会加重病情的!”林园吓得脸都白了,连鞋子也不脱了,慌忙跳进秧田里,走过去扶林大柱。
“什么叫感染?拔掉了包扎起来不流血了,才会好呢,怎么不拔才会好?”林大柱实在疼得很,忍不住怪着女儿。
林园闭了下眼,这一世的人们,还不理解破风伤一病。
秧田的水是脏水,生了锈的钉耙将铁锈扎进了肉里,不抹抗生素的药,不吃抗生素的药,伤口就会感染,会得破伤风,那是个十分要人命的病。
在这个时代得了那个病,没有活的可能。
“拔的时候,要马上抹药,否则伤口会恶化,到时候,爹的脚就会废了,严重些的会要人命!”林园焦急说道。
林大柱讶然道,“阿园,你怎么懂得这么多呀?”
女儿自打落了一次水后,聪慧了不少,但这医学的知识,她怎么也懂?
林园只好解释着,“我去县城打短工的东家家里,有不少医书,我跟着东家学了些字不说,还学了些普通伤病的方子。”
“哦,原来是这样啊。”林大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