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乔入农门-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贵先是一愣,看到乔墨眼中快速的闪过一抹惊艳。
  道貌岸然!
  乔墨厌恶这种眼神,先一步在心里给林贵打了个标签。这么长时间不回来,究竟是在县城里读书还是作乐,还是两说呢。
  “……你是大嫂吧?我是林贵。”林贵到底是见过世面,很快想到这么面生的小哥儿出现在村里,很大可能就是自家阿么口中“狐狸转世的小乔”。
  林贵刚回来就听阿么在耳边不停的念叨,特别是成亲那天的事,不止林老嬷觉得怨恨,林贵也觉得丢脸。若被自己那些同窗知道了,还有什么颜面?顿时便觉得这个大嫂太不称职,提出那样的建议,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他们家庭不睦吗?
  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扬,他可是读书人,最爱惜的便是名声。没了好名声还怎么读书结交友人?将来哪还能出仕做官呢?
  林贵心中有读书人的清高与傲气,自觉才气不俗,将来不可限量,因此对自身羽毛很是爱惜。可惜他总怕别人玷污了自己,却没想过他对待英子的冷暴力,本身就折损了他的名声。亦或许他认为,英子一直在村子里,事儿也传不出去,便心安理得了。
  乔墨哪里知道林贵的心思,但从对方微妙的情绪变化也察觉了一二。
  “原来是大弟啊。今天都二十二了,马上要过小年,我还以为你回不来呢。”乔墨笑笑,又说道:“我听阿嬷说了,你下一科肯定能考上秀才,所以别着急,像你这样没考上的多着呢。”
  林贵最听不得别人说他落地的话,乔墨无疑刺中了他最难堪的一点,顿时令其变了脸色。
  乔墨佯装没看见,又笑呵呵的添了一句:“阿爹阿嬷为了攒钱给你读书,平日里舍不得吃穿,你又一年到头不回来,可不让家里人挂心吗。要我说,在家一样读书,当朝宰相也是农村出生,一边读书还一边干农活,最后考上了状元呢。”
  林贵脸皮里抽动几下,终究是忍住了,只是笑容就不那么自然了:“家里有事,我先走一步,嫂子慢走不送。”
  乔墨笑眯眯的看着人走远,撇了撇嘴。
  倒不是他故意头一回见面就这么损人,实在看不惯林贵的做派。虽说林老嬷很惹人厌,可对林贵那是掏心掏肺,省吃俭用拿银子供着林贵读书,又在县城结交应酬,可林贵倒是心安理得,一年到头不见回来几趟。读书是重要,可天下读书人多了,农村里的读书人也多,就算平时不干活,农忙时也得下地啊,可不是个个都如林贵这般好命。
  远的不说,就说本村已经做官的林清,当年没做官时不照样边读书边在家种地。
  白哥儿远远的看见两人,等着林贵走了才靠近。
  最近这些天乔墨也偶尔在村里走动,很容易遇到一些人,白哥儿大概是因着李水莲的事儿觉得对他有愧,每回都主动打招呼,一来二去就熟悉了。
  “乔哥儿,你和林贵说什么了?怎么他的脸色不大好看的样子。”白哥儿特意压低了声音,瞟眼四望才好意提醒:“你家阿正他大弟就是个读书人,难免有些脾气,你别放在心上,忍忍就过去了。他将来可是要考秀才的,你们若是处不好,可得不着什么好处。”
  虽知道白哥儿是好心,但乔墨心里很不以为意。别说林贵能不能考上,即便真考上了,想做官,路还长着呢。
  乔墨到底不是本土人士,不能明白在古代,一个秀才有时候就代表一种能量。

☆、赶集迸发好点子(1)

  林正今天是去县里送柴,自上回应承了茶楼,这已经是送的第三回了。
  林正一个人不可能砍那么多,乔墨就出主意,让他在村里收柴,两捆三文钱。看似从中赚了一倍,可马要花钱喂,车要花钱租,包括林正跑路的辛劳钱,若不是林正执意,乔墨根本不想他去挣这个钱。
  卖了五香粉得了七百两银子,当首饰的钱四十六两,林正那儿的十一两也给他了,一共有七百五十七两。买地用了八十九两,还剩好多呢。
  赶在午饭前,林正回来了。
  乔墨用自制的腌肉炒了萝卜丝,蒸了米饭。原本他不会用柴锅蒸米饭,还是跟着林正学的,做了几回慢慢掌握了技巧,如今也是有模有样。
  吃过饭,两个人围着炭盆说起开春种地的事。
  算上新买的地,家里一共有良田十亩,水田两亩,沙地八亩三分。即便不算那片人人看不起的沙地,十二亩田也不少,在村里来说绝对算富裕,毕竟别家地多的基本都是没分家。
  乔墨问道:“地里打算种些什么?”
  “先前的五亩地都种了小麦,等收了麦子,种上玉米。”林正将炭火拨了拨,又说:“现在咱家又添了地,那些地因为早先要卖并没种东西,所以我打算除了两亩稻子,那五亩地分出两亩种红薯,两亩种黄豆,一亩种芝麻。”
  三样庄稼在秋收之后,与先前的五亩地一样,再轮作种上小麦。
  乔墨见他没提沙地,就自己说了:“阿正,我提议买沙地,是不是太莽撞了?”
  林正抬手摸摸他的脑袋,安慰道:“或许你说的有道理,只是我们这边不知道而已。我在外面时也听说过,好像沙地种的西瓜很甜,既然西瓜能种,花生应该也能种。”
  一听西瓜乔墨眼神一亮:“我们这边不种西瓜吗?”
  “很少,一般人不知道怎么种,种出来的也不如河县的好吃。不过即便是这样,卖价也很高。”林正见他神色一动,问道:“阿墨想种?”
  “嗯!沙地种瓜,又甜又沙,这个我是敢打包票的。”乔墨刚兴奋完又耷拉了脑袋,可惜他也不懂怎么种啊。
  “种花生吧。”林正一眼就看出他的心思,干脆替他决定,也免得他再纠结。
  乔墨叹口气,也不再想这些,转而问起他去县城的事。
  “茶楼在小年前一天就关门,所以不用再送柴了。马家那边好像也没什么动静,应该不会来找我们。”
  不来最好,不然还真麻烦。
  林正又说:“小年那天镇上会很热闹,要不要去逛逛?”
  乔墨其实对逛街没什么兴趣,只是整天窝在家里发霉,倒不如出去走走,所以就点了头。要过年了,总得换桃符,也得买些果子摆盘待客。
  转眼到了小年,村子里气氛明显不一样了,特别是小孩子们个个开心的不得了。
  一大早村里有车的人家就驾好了车,坐满了人,望镇子上赶。今天于老头自然也是要用车的,林正便直接牵了马,带着乔墨骑马去镇上。
  乔墨倒不害怕,只觉得很兴奋。要知道以前他只在俱乐部骑过马,那些马很温驯,跑的不快,还有人在旁边时刻盯着,一点都不过瘾。最近天公很给面子,连着晴了几天,赶路很方便。
  两人骑着马一出现,立刻引来村里人的目光,个个赞叹林正有匹好马。
  原本半个时辰的路,骑马只用了一半,这还是林正顾忌着他头回,怕跑的太快他受不了而控制了速度。
  白水镇上果然如林正所说,极为热闹。
  镇子上有条十字街,布庄、米行、油酱铺子、铁铺以及大小面摊饭馆应有尽有,路边上还有各色小摊贩,兜售些小玩意儿,也有村里人卖的农家货。镇子不大,乡下来赶集大多都集中在这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各种嘈杂的声音,汇集成了一副独特的画面。
  乔墨觉得在遥远的记忆里有这样似曾相识的一幕,十岁前在农村奶奶家,年节没少跟着母亲赶集。
  乔墨见不少人在路边支个小摊做小买卖,不禁检讨,自从得了七百两银子便有些懒散了。七百两看似多,可又不能用一辈子,何况做事也不光为钱。到底是林正踏实,有钱也仍是勤勤恳恳的去卖柴。
  只见那些小摊子或是卖面条馒头包子,或是卖山里挖的花草,或是自家养的土鸡和鸡蛋,也有各种红枣花生等干果。除此外,也有卖喷香的芝麻饼、葱油饼、发糕等简单糕点,以及小孩子们爱吃的麦芽糖和糖葫芦。
  乔墨对糖葫芦倒没兴趣,却花一文钱买了麦芽糖。
  这种麦芽糖都是自家做的,用一根高粱棍伸进去一搅一拽,小棍子上就有一团金黄色香甜的麦芽糖。一文钱可以买两团儿,在平时看来略贵,但在节日里,大多大人都会给孩子买来解解馋。
  将街逛了一遍,乔墨发现吃食方便大多是粗加工。比如枣子花生,直接晒干了来卖,麦芽糖也是粘稠状,根本不适合长时间保存和远销。小孩子们爱吃糖,但一斤糖要一百文,即便过年,大人给小孩吃的也有限。乔墨还特地进铺子看过,但凡吃食沾个糖字就比别的贵些,大人们买花生糖都是按颗数来买。
  此处的花生糖很粗糙,就是熬好的糖浆裹着花生,再切成一个个比花生米略大的小块。一文钱五个,真心不便宜,麦芽糖虽是一文钱两份儿,可那全都是糖。
  乔墨眼睛亮了亮,觉得自己也能在年前赚点儿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当即拽了林正就去买东西。
  “阿墨?”林正不明白他突然为什么那么高兴。
  “回家再说。”乔墨打算东西做出来再说,他很自信,这回肯定不会赔本。
  林正只得暂停疑惑,牵着马陪他穿行在各家店铺。见他先是去买了两斤白砂糖,又买了八斤带壳儿花生,似想了什么,又跑回最开始买麦芽糖的地方,竟是与那人商议要买两斤麦芽糖!
  “阿墨……”林正忍不住想问。
  乔墨却顾不得回答,只听卖麦芽糖的人说家中有足够的量,便亲自去取。其实麦芽糖倒是不难做,只是做一次要花七八天,时间上来不及。先买一次,若卖的好,以后就自己做。
  最后买了两张油纸,乔墨也没了逛街的兴致,便提出回家。
  林正见他眼睛亮晶晶的,不免心内好笑,也不说他乱花钱,依他的主意回家。
  乔墨一到家就开始忙碌。
  “阿正,帮我剥花生。”乔墨拿了个空盆,坐在那儿就开始剥花生,八斤花生可得费点儿时间。
  林正看出点眉目,手脚麻利,动作可比他快多了。
  等花生剥完,烧热锅,将花生倒进去翻炒。翻炒时动作不能停,要让花生受热均匀,避免炒糊,等到花生金黄散发出香味儿,便能起锅。把花生晾在一边,将锅清洗干净几遍,尽量保证没有油腥,然后白砂糖、麦芽糖倒进去,加适量的水,边搅拌边用小火煮。
  搅拌了快一个小时,糖浆的颜色逐渐变成了咖啡色,很粘稠。用筷子蘸了一点滴在冷水里,很快就成了硬块,说明糖浆熬好了。
  乔墨忙喊道:“阿正,花生凉了吧,把外面的皮搓掉。”
  林正依言做了。
  乔墨又说:“柜子里还有鸡蛋,拿四个出来打在陶盆里,只要蛋清不要蛋黄。把蛋清使劲搅拌起泡,我要用。”
  等林正那边弄好,乔墨用大锅勺将糖浆舀起来,趁热倒打好的蛋白霜里面,快速搅拌均匀。随后加入花生肉,继续搅拌,快完工时想起忘了一件事。
  “阿正,把我买的油纸取一张出来,裁成两半,铺好。”
  此时林正已经知道他在做什么了,虽说没见过,但看着像是做花生糖。
  乔墨等着陶盆稍稍凉了,便把里面的东西全都倒在大大的油纸上,先用木铲子简单铺开,再把另一张油纸盖上去。取来擀面杖,将花生糖擀平,约有一厘米多点的厚度,并将四边修整平坦。
  趁热,将其切成半指长的块状,待放凉后口感香脆,花生牛轧糖就做成了。
  “擦擦汗。”林正见他出了满头大汗,一张白净的脸也是泛红生晕,心里动了动,强自压下念头,转身将厨房的门关紧些,免得他吹了冷风着凉。

☆、赶集迸发好点子(2)

  “阿正尝尝,味道怎么样?”乔墨拿了一块塞进他嘴里,又喜滋滋的看着自己辛劳的成果,默默盘算。
  八斤花生大概出了将近五斤的花生米,麦芽糖两斤,白砂糖两斤,加上蛋清和水,抛去火耗,这些花生牛轧糖最少有九斤。虽说花生稍稍放的多一点,但这可比镇上粗糙制作的花生糖好多了。
  白砂糖从本朝起已大量制作,是五十文一斤,两斤一百文。麦芽糖是一斤十五文,花了三十文。带壳花生六文一斤,八斤是四十八文。鸡蛋一文钱一个,四个四文。另外木柴、人力等也得算上,最少也得一百九十文,平均一斤花生糖的成本价二十一文。
  林正尝过花生糖后略微惊讶:“很酥脆香甜,比外边卖的花生糖好吃多了。”
  乔墨便说:“我也觉得自己做的更好。等过两天拿到县城去卖,肯定卖的好。”
  林正再一次见识了他的“厉害”,倒觉得他不种地也没什么,盘个铺子做生意只怕比种地更赚钱呢。
  乔墨将油纸裁成一张张三四分见方的纸张,方便到时候包花生糖卖,一面自己拈了一块吃,一面拿了个干净盘子撞上一二十块,说:“阿正,给李阿嬷送些去吧。”
  “嗯。”林正抬手接过,正要走,又被喊住。
  “阿正,阿爹家……也送些去吧。”
  乔墨倒不是舍不得东西,而是想到林老嬷就厌烦,但转念一想,不说旁人,林阿爹到底是阿正亲父。再者说,两家虽分了家,可不等于断了血缘关系,有了新鲜东西哪能只顾得邻居不顾阿爹,若真那样,别说村里人,就连乔墨自己也觉得不像样。
  林正皱了皱眉,干脆将盘子放下,见他不解,便说:“倒不如都不送,去县城卖花生糖的事儿也不声张,等到过年时再挨家送些。免得麻烦。”
  乔墨先是一愣,紧接着便领会了他的意思。
  可不是么,若是被林老嬷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得知他做了花生糖,能忍住不打听?保不齐就生出什么心思,到时候他的小买卖还做不做的成都难说。
  乔墨将先前垫着花生糖的半张大油纸铺在陶盆里,把花生糖放在里面,取来配套的陶盖子严丝合缝儿的盖好。锅虽刮的干净,但糖浆很黏,不好洗,先用水泡上,两人坐在厨房里说话。
  乔墨习惯性的和林正说起打算:“我刚才粗粗算了本钱,一斤花生糖成本价大概在二十一文,我就卖三十文一斤,大概也就赚个八十一文钱。”
  乔墨说的是净利润。
  “阿墨比我能干。”抛去疑问,林正是真心觉得他厉害,若非当初好奇看了一眼,也得不着这么好的媳妇了。
  “我就会些取巧的事,来年种地就看你了。”乔墨对自己的斤两很清楚,再肯吃苦也扛不住天天地里风吹日晒起早贪黑。
  忙忙碌碌一早上就完了。
  林正起身刷锅,准备做午饭。乔墨先前搅拌糖浆着实累了胳膊,就没接手,转而去烧火。他这会儿还在想事儿呢。跑一趟县城就几斤花生糖,又要交入城费、摊位费,甚至是商税,太不划算,倒不如看看还能弄点什么,一起去卖。
  心不在焉的吃过午饭,终于有了主意,然而下午得为晚上准备饺子,没空做别的。
  晚上吃了一顿猪肉白菜饺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别想了,有事儿明天再做。”
  林正早看出他的心思,见他这会儿还再挂心,不免好笑。一伸胳膊就将人整个儿圈在怀里,轻缓的呼吸近在咫尺,想起白天他脸庞红晕横生的模样,早先压制的心思冒头,便试探的将人搂的跟紧些,见他没反对,这才翻身覆了上去了。
  两人虽是新婚,但房事并不频繁。一开始是林正体贴,怕他身体受不了,加之乔墨不是个主动的人,林正又怕自己莽撞,慢慢儿的成了规律,每回相隔三四天。可每次的第二天早上,乔墨是肯定迟迟不会起床的。
  这回一样,什么做东西赚钱,全不如睡觉重要。
  直到辰时末,乔墨才慢吞吞的起床。
  林正听见动静就端来了洗脸水,准备了清牙漱口的东西,去厨房将预留的早饭取出来摆好,然后便去将前些天砍来的两根木头装了车。对乔墨交代一声,便赶着车去了村头的王木匠家。
  林正打算请王木匠做辆车,不用总借用别人的,忙的时候也不方便。何况若花生糖好卖,只怕以后进城的日子不少,还是有自家的车才好办。
  等乔墨洗漱完来到厨房,见了桌上的早饭不由得微笑。
  吃了饭,在一旁的充当面板菜案的长板子上,已然摆好了半袋面粉,一碗白芝麻,一包白砂糖,还有十几颗红枣。不用说,这些东西都是林正为他准备的,他还是昨晚说了一遍,林正就记在了心上。这十几颗红枣应该是成亲时的喜果,若非留下了这点,只怕真不容易再找到。
  乔墨打算做个最简单的沙琪玛,又甜又酥软,还是油炸食品,应该会受欢迎。
  先将干红枣洗干净,沥干水分,切成丝备用。
  从面袋子里舀了约莫两斤面,取了五个鸡蛋打在面粉里,混合揉成面团,盖上布醒一会儿。约莫有一刻钟,将面团取出来在案板上碾成面片儿,切成略粗的面条,面条全都拦腰切成一指长短。
  洗了手,烧火放油,为了炸的好,狠狠心多倒了些油。
  丢跟面条进去试了试温度,随后将全部的面条倒下去,没想到面条一下子膨胀的厉害,溢满了整口大锅。乔墨吓了一跳,一面忙着翻铲子,一面庆幸农村的柴锅够大。沙琪玛他也没做过,只是知道这种最简单的方法而已,幸而今天弄的面粉没太多,不然肯定溢出来了。
  听到面条哗哗的响声,再看淡淡的金黄色泽,忙用漏勺捞了起来。
  手脚麻利的收起锅底残存的油,拿布一擦,再一清洗,再度烧火。倒了四两白砂糖,加上水,用木勺子不停的搅拌熬糖浆。当糖开始冒泡,用木勺子一拉就起丝,便把炸好的面条,以及备用的红枣丝和白芝麻全都丢进去迅速搅拌,同时也撤掉锅底的火。
  定型时需要有个深点儿的大托盘,可翻遍了家里都找不到,乔墨只好拿盆子代替。
  在盆子底刷了点儿油,把搅拌好的面条倒进去,稍微压一压,修好边角。等一会儿放凉了,用刀切成块儿就成了。
  “这是什么?”林正的声音蓦地在背后响起。
  “吓死我了。”乔墨全然没有注意到,着实吓的不轻,埋怨的瞪他一眼,这才深深吸了口气,笑道:“真香!这是……蘸糖!”
  沙琪玛这名字挺奇怪,如果问起来是什么意思,可不好回答。反正沙琪玛在满语里就是狗□□蘸糖,蘸糖这名儿听着不错。
  林正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多,到底怎样的家世和经历才能让他懂得那么多?
  乔墨没注意林正的异色,在等蘸糖放凉的时间里,开始算成本。
  面粉比大米贵,一斤要十八文,两斤三十六文。四两白砂糖要二十文,五个鸡蛋五文钱,白芝麻用了小半碗,十几个红枣,再加点人工费和用的油,成本价大概八十文。做成的蘸糖估计有四斤重,一斤合二十文,竟是和花生糖成本价相近。
  最后,乔墨决定按三十五文一斤卖,毕竟这个少见。
  眼下乔墨自信爆棚,根本没想若是卖不出去怎么办。
  凉了的沙琪玛不好切,容易碎,一碎就没形状了。乔墨特地请林正执刀,除了刚开始两块没掌握好力度有些碎,后面都切的很好。乔墨喜滋滋的用大油纸包起来,等待明天去县城。

☆、马家掌柜找上门

  第二天乔墨起了个大早。
  林正对于他过于兴奋像孩子似的举动全然包容与支持,家里的箩筐有些破了,也没清洗,便从李阿嬷家借了两只小箩筐。现在里面垫了一层布,再铺层油纸,将花生糖与蘸糖分别装在两个小筐里,码在车上。
  乔墨熬了苞谷碜,里面加了红薯,吃着很香。昨晚摊的煎饼没吃完,今早热一热,裹上炒好的辣椒白菜丝,十分开胃。
  吃过早饭,驾上车,直奔县城。
  到了县城天大亮,街上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小摊点很多,团团白色烟气裹着各色香味袅袅升起。因为乔墨来的早,又只有两个小箩筐,所以位置很好找。看准了往街边一站,把箩筐上面蒙的布掀起来,各捡了几块花生糖和蘸糖摆在明面儿上,再将布盖好。
  左边是卖鸡蛋的,攒了整整一篮子鸡蛋,还没开张呢。乔墨刚来就引起不少人注意,怎么瞧着也不像乡下人,咋在这儿摆摊儿?
  “小哥儿,你这卖的是什么?”很快就有人注意到乔墨的东西,花生糖好认,可另一样看着新鲜。
  还没张嘴招呼就有生意上门,乔墨一高兴笑的格外灿烂,却险些将周围的人给晃晕。林正一直小心留意,见状,默不作声的走近一步,直直立在乔墨身后。
  那些人只觉得一道黑影压来,一看,那么高那么壮一个大汉,脸上还带着个凶悍的刀疤,顿时吓的清醒了。
  乔墨完全没注意,只沉浸在初次做买卖的兴奋里:“这个叫蘸糖,香甜又酥软,绝对好吃。您尝尝,喜欢就买两块儿回家,给家里人也尝尝鲜不是。”说着就从一块蘸糖上掰下一角,递过去。
  那人吃了,只觉得嘴里甜,入口酥酥软软,鼻尖还闻到芝麻红枣的香气,确实很不错。于是便问:“这蘸糖怎么卖?”
  “三十五文一斤。”
  “这么贵?!”那人虽吃惊,却并没别的举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