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行有常-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宗周及其诸侯国开始出现后世所谓的太监,有些确实是阉人,但是也有因罪被充没入宫的罪人之后或是贫苦的平民,因此统称是内监、内侍、侍人。
宋安是宋国的平民,本名安,因家境困难充于周宫之内的作为内侍,为了给内侍们做区分,宋安终于得了姓,是比较常见的以国为姓。
姬伯服似是没听到他的话,依然拿着沾了水的帕子擦着脸,没有其他的动作。
宋安大着胆子又唤了两声。
姬伯服终于起身,慢腾腾地往太子宫的方向走,可真要按他现在的速度,怕是能走到地老天荒。
宋安亦步亦趋地跟在他的身后,终于走出宫门,望着从前的褒姒夫人、如今的王后褒姒所住的宫苑,九岁的姬伯服却问了一个驴头不对马嘴的问题。
“宋安,你家中有什么亲人?”
“回太子,奴婢家中有一兄两弟两妹,父母已经亡故了,因着家境实在贫苦,才自卖自身,入宫为奴的。”
姬伯服漫不经心地点了头,表明自己听到了,又问:“你与你那兄长的关系如何?”
“兄长大我们好几岁,若不是他,怕是奴婢撑不到入宫就要饿死了。”宋安低眉顺眼地答,但是冷汗却渐渐地从他额角滴下来。
姬伯服贵为太子,哪有那么多的心情去关心他一个内侍的家庭状况?
他的用意,怕是就在刚才的那句问话上。
姬伯服的兄长是谁?
前几个月刚刚被废,被他夺了太子之位的大王子姬宜臼啊!
宋安尽量不去发表观点,只陈述事实,但他不知道自己描述的自家和兄长的关系会不会让姬伯服的心情败坏,整个人的心都是提着的。
“兄弟之间,若是家贫也就罢了,没什么好争的,相争、阋墙,果然还是权势动人啊!”姬伯服煞有介事地感慨道。
虽然他才九岁,但是宋安觉得太子的这番话确实是真理。
太子宫是一整片宫宇,和后世的紫禁城相比,它更大,范围更广。
姬伯服之前很少来这处地方,他和姬宜臼的关系并不好,他来这里也是刺激人。
但是现在,这处宫苑就是他的住处了。
距离姬宜臼被废和姬伯服被册立为新太子,中间只过去了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前任主人留下来的痕迹已经被淡化到几乎没有了。
在周王的亲自督办以及强调下,太子宫针对姬伯服的喜好做出了很大的调整。
姬伯服对比了一下自己和倒霉的异母哥姬宜臼的待遇,得出一个结论,他爹果然很牛很任性,“朕之第一子”的西周版都弄出来了。
话说他要是对历史上的人名的印象不那么根深蒂固的话,或许在姬宫湦给他取名为“伯服”的时候就应该有这种被异母哥防备到死的觉悟的。
他一直以为拉仇恨的是自己的爹妈,毕竟蠢爹是个偏心眼儿的作逼,美人娘美似林黛玉,拉仇恨的功力也似林黛玉,一点都不弱。
他一直不承认的是,在别人的眼里,他自己也是个仇恨吸引器。
这个时代的取名还是以单名为贵,没有变过,像那位为难他的郑公,单名一个友字,只有一些特殊的名字才会采用双字名。
他爹名为姬宫湦,宫湦两个字,和“宫生”是通用的,仔细想想就能明白这名字是什么意思。
传闻他爹生的时候不足月,先王询问大臣,最后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都想把他扔掉消祸了,最后还是在别人的劝阻下,自家的倒霉爹才保住了性命。
虽然勉强留了下来,但是先王对这个长子还是心有芥蒂,不怎么喜欢。
从取名来看,自家老爹的名字确实不怎么走心。
他哥的“宜臼”,意思也好不到哪儿去。
“臼”指加工粮食的一种器具,中部下凹,用于舂米,所以这个字儿也通“舂”,本义是这样,衍生义也差不离,便宜哥名字前的那个“宜”,可能是比较常用于和臼组合的几个字儿之一,真是一点都不走心。
算起来,姬伯服的名字算是最好听的了。
但是伯者,伯仲叔季排行中为长也,姬服这个名字已经很不错了,非得在里面加个表排行的伯……
姬伯服:蠢爹你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就真的没想过还是个小婴儿的我被人弄死了该怎么办吗?
周王九年对于姬宫湦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所以到了出巡的月份的时候,他带上了王后褒姒和太子伯服,准备来一场快乐的家庭旅行。
这次的出巡地当然也离镐京不远,属于大周故地,但是也很临近一些戎族部族。
想象力丰富的姬伯服默默地捂脸,难不成他要见识一下现场版的烽火戏诸侯?那真的是很尴尬了。
但是到了现场,养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并不是】的太子,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烽火戏诸侯,最先见于《史记》,而史记的成书时代是在汉朝,距离西周时期间隔了数百年,有些资料属于在民间搜集的故事,有相当程度的夸张。
姬伯服只想问问,烽火这玩意儿点起来,烟完全是白的,效果和普通人家烧饭的炊烟一样,真当它是现代的军事用信号弹之类的,效果棒棒哒吗?!
现场让人试用过以后姬伯服表示自己非常尴尬。
当然,这个问题和他发现的另一个问题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
点燃烽火以示敌袭,然后召集兵马一同抵抗,根本就不是大周的传统啊!
随便找一个周兵,或者是诸侯国的兵,问他们有没有经历过烽火传讯,答案会是非常统一的“没有”。
大周根本就不是用烽火传讯的,这种警示信号属于后世的“发明”。
这个时代是用什么传讯的呢?答案是鼓声。
因为对鼓声的传讯信号不太自信所以想要用“烽火”试验一下哪个传播效果更好的姬伯服整个人的脸都被打肿了。
愤怒的王太子只能表示,到底是谁传的我蠢爹美人娘的谣言!
一直把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当真的他,现在真的很愤怒了!
远在都城的废太子and废后:哦吼,你现在就生气了,过段时间岂不是会直接把自己给气炸?
作者有话要说: “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这段出自《国语》,西周时期有没有这段话我也不知道,但是大意应该是差不多的……
烽火戏诸侯的记载来源于《史记》,而烽火示警是西汉时期才有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是西周时期的东西;这个时期的示警方法我采用的是比《史记》早上一两百年的《吕氏春秋》的说法,击鼓,当然,无论是史记还是吕氏春秋里面对周幽王戏诸侯的记载都是有的。
然而从地下出土的史料清华简记载的,却根本没有这个记载,反而是另一种说法,所以可以认定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是为了抹黑幽王制造的。
我还能说什么呢2333
第27章 申侯
远在边邑的姬伯服等人; 在一段时间以后,收到了令人恼怒的消息。
当然了; 或许对于姬伯服来说,有种意料之中的感觉。
对于姬伯服来说,自家便宜哥的作死不仅在他的意料之中,更是在他的期许之中。
在认识到已经不能和便宜哥和解起,姬伯服就已经开始了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的历程。
为了未来自己不倒霉,那就只能让便宜哥倒霉了。
而现在,姬宜臼和姜后就踏上了历史注定的道路的第一步——出奔申国。
在姬宜臼等人出奔的时候,姬宫湦正带着人在边邑; 姬宜臼虽然被废; 但他依然是王子,而申国也有人在都中任职,他能轻松出奔; 也不算出人意料。
但是对于正在边邑的姬宫湦来说; 这个消息就很令人不快了。
宗周如今直辖的地区比之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很广泛的,而申国就是最靠近宗周南部的一个诸侯国。
而申国离宗周地区这么近也是有原因的。
齐、许、申、吕; 这是四个姜姓诸侯国,祖上是一家,都是四岳之后。
在夏朝的时候,他们的祖先就受封了方国; 到了周朝,又再次册封为诸侯,与王室联姻频繁。
到了周厉王时期; 他娶申女为后,等到周宣王正式登基之后,自然要册封自己信得过的人为新的诸侯,毕竟差点殒命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之中,还是给宣王带来了不小的阴影的。
申国为姜姓申氏,当时的太子名为谋,其弟名为诚,正是周宣王的母舅。
申诚原本受封谢邑,因此宣王改封之后,他的子孙后代就改为谢氏,所以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名为“申”的诸侯国,依然是姜姓申氏的西申,以及姜姓谢氏的南申。
西申的爵位是侯,南申的爵位则是伯。
南申的开国君主申诚是周宣王的母舅,也就是如今的周王姬宫湦的舅爷,但是从姜后这边算,他能算是姬宫湦的祖父。
没错,全称应当是申姜的姜后,就是申诚的孙女,申国如今的国君谢弘的女儿。
虽然不好说人坏话,但是申国的国君爱帮外孙和女儿争位也不算是个新闻了,不过为尊者讳,毕竟他们家和王室的关系并不仅限于姜后和姬宜臼,所以姬宫湦在给姬伯服讲史的时候,也显得有些语焉不详。
在姬宜臼带着姜后出奔之后的一个月后,申伯就毫不犹豫地扯起了反旗,跟着外孙反周了。
之所以说他反周,而不是单独的为外孙出气,是有原因的。
姬宜臼自立为天王,受申伯拥立而登位。
天王,乃是周天子的诸多别称之一。
天,乃是周特意创立的神灵。商人敬其神为“帝”,自命为帝之后裔,即为神之裔。周灭商后,许多人为此惴惴不安,商人重祝祷,这种风气对当时周边的方国部族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最后想出来的解决方法就是以周人的“天”取代商人的“帝”为最高神,周王也改称“天子”,以示神佑。
所以姬宜臼自称天王,就是要完全取代周王姬宫湦,彰显正统。
姬宜臼和申伯算盘打得很好,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实力不足。
虽然宣王后期,他的刚愎自用损毁了“宣王中兴”的成果,但是和厉王的“国人暴动”时期相比,周王姬宫湦继承的无疑还是一个大好河山。
别的不说,宗周的地盘就比单纯的一个申国要大。
再怎么样,现在大周还不是后来那个连崛起的故地都丢掉、无地可封的国家,它的范围要比多数的诸侯国都大,都繁华,放在战国时期,也能够位列七雄之一。
宫中收到的战报多是平手,少有能战而胜之的时候,姬宫湦在姬伯服面前却照旧是整天笑眯眯的样子,仿佛姬宜臼和他的外家不足为虑。
按照宗周和南申的底蕴来看,两边确实是不能比的,申伯和姬宜臼那边,落败是迟早的事儿。
至于历史比南申悠久的西申,根本就没有出手相助的可能,毕竟他们还不想因为所谓的亲戚关系危及自身。
早在姬宜臼打出“天王”的旗号来以后,西申那边就派人来镐京表态了。
第一年,两边还能战个平,胜负两分,但是第二年,南申就显出了颓势来了,没到第三年,许多诸侯国都不再看好这个国家了。
因为这个属于内战,姬宫湦也没召集诸侯国大军相助,那样太丢人了。
当然了,其他的诸侯国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光明正大地变成投机分子去帮助叛逆的姬宜臼一方。
虽然姬宜臼一开始确实是令人同情的受害人,但是在他和外家光明正大地举起反旗反周王的时候,在道义上,子伐父,是为不孝,他的行为是令人不耻的。
姬伯服板着指头数了数,宫中得胜的战报越来越多,他的心却渐渐地沉了下去。
正常人确实觉得这场战争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但是有着后世的记忆的姬伯服知道,这恰恰只是个开始而已。
后世对于平王东迁这段时期的历史记载多数是将罪责归咎于幽王身上,认为是他烽火戏诸侯才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周平王不过是因缘际会,终于夺回了自己的东西而已。
但是一些地下出土的史料却将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谎言戳破了。
清华简,这个以后世中华无数的学子心心念念的学园命名的资料,姬伯服还牢牢地记着,里头对于这段时期的历史记载却是周平王姬宜臼与其外家不敌周军,终于狠下心勾结外敌,破灭周都。
这个时期能被称作外敌的,是为戎狄之族。
姬宜臼与申伯在颓势难挽的时候勾结犬戎,使其轻易攻破周军的防守,攻入周都镐京,当然,丰京也未能幸免,大肆劫掠,杀死周室贵族无数后归去。
正是因为当时姬宫湦身边的多数重臣和他一道扑街,周平王姬宜臼才能心安理得地登基,犯下败坏祖地的罪行之后却一点都不心虚。
某些心怀异心的诸侯国也不在意,宗周王都是被姬宜臼自己引兵毁掉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宗周的威严还是宗周的兵力都是姬宜臼自己毁掉的,他们何乐不为。
正是因为这样,在姬宜臼犯下弑父杀弟的罪行之后,还有诸侯捧着他这个周王,而无视由虢公等人拥立的继承幽王正统的周惠王姬望——当然,东周对周惠王的谥号是恶谥,名为携王。
最后姬宜臼在晋侯的“护持”下迁都,宗周直辖之地陡然缩小不知多少倍,东周时期的乱象,因其诸般果,溯其种种因,都是姬宜臼自作自受。
所以,在镐京的宫中捷报频传的时候,姬伯服眨着眼睛看着自家还在乐呵着没有一点防备心理的蠢爹,表示是时候召兵勤王了。
姬宫湦不太乐意。
召兵勤王,诸侯出人出钱,但是真当王室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吗?
现在的诸侯,对于履行这项“义务”,可是越来越不乐意了呢!
姬宫湦唯我独尊惯了,看他连王后和太子说废就废,而且论起关系来,王后姜后还是他的表妹,他都没有半分犹豫的,就知道他多么不愿意看人脸色了。
姬伯服:拿什么拯救你啊,我的傻爹!
姬宫湦不是神仙,他当然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事,但是姬伯服好歹是一个穿越者,他可不愿意自己在历史上原主已经倒霉过一次的地方再扑一次街。
周幽王身死,褒姒不知所踪——这段记载实在是耐人寻味,想到这里,姬伯服的脸色又难看了两分,而历史上的姬伯服,当然也跟着自家的爹妈一起扑街了。
而且,姬宫湦不乐意召集诸侯,姬伯服也不是特别乐意——因为这样,大诸侯国是首当其冲的,但是他对那几个国家,譬如说帮助周平王弄死周携王的晋国,是提不起多少好感来的——但是没办法啊,再不提早下手,只怕自家蠢爹的性命难保啊!
在宗周王都任职的贵族主要来源于宗周边上的国家,譬如褒、郑、虢、申等国,而宗周被破,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西陲这边的国家。
正因为宗周所处之地属于大周疆域的边邑,历史上才那么容易被犬戎攻到镐京,来了个数日游。
为了护卫都城,宗周西陲的诸侯国比不上东边那庞大地域的诸侯国多,但是战斗力都不差,而且都是对大周忠心耿耿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像宗周南陲的申国等诸侯国一样,还有与戎族缓和的可能,当了大周这么多年的西部屏障,他们与戎族可以说是有着血海深仇,不死不休。
姬伯服思索了一番,想要避免这种灾祸,除了被动躲避以外,还能主动出击。
作为一个好弟弟,姬伯服决定,在便宜哥走上歧途之前,就抹掉他的另一个选项。
毕竟,不能让便宜哥在“以子伐父,是为不孝”的罪名之外,再多添加一项勾结异族的罪名啊!
那样,他的便宜哥就真的要遗臭万年了呢。
作者有话要说: 周平王姬宜臼同学,一个由受害者转为加害者的典型。
勾结戎族什么的,挺让人不耻的 _(:3」∠)_
第28章 因果
不想让姬宜臼遗臭万年; 根本就不是因为姬伯服还想要再拯救一下他们的兄弟之情,而是因为; 没有姬宜臼,在他爹只有俩儿子的现在,他该怎么找人去背锅啊!
要是等到姬伯服自己当周王,再分封儿子,只怕宗周能封的好地方都已经被分光了,剩下的都是分分钟在春秋战国时代要被灭的倒霉地儿。
而且如果是他自己做周王的话,不一定会像自家老爹一样偏心某个儿子——姬伯服自认如果他当爹了,会是一个合格的好老爹。
如果姬伯服成为周王; 他分给一个儿子过多的封地; 就是在消耗宗周的实力,对继任周王的儿子就不太公平了。
为此,黑心的白莲花姬伯服表示; 他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这周王的位置就给他哥好了; 他就牺牲一下,去当诸侯吧。
想也知道,按照姬宫湦的偏心程度,一定会给姬伯服选一个好地方当封地; 面积一定是有多大就给多大。
如意算盘打得响的姬伯服当然不能让自己选定的背锅对象、便宜哥姬宜臼就这么容易地扑街,但是就这么放任不管,他还不想在即将打败便宜哥的前夕功败垂成; 最后还要跟着蠢爹遗臭万年。
先下手为强,把申国勾结的对象犬戎先打服了才是正道。
至于为什么南申会选择犬戎,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
申国,是一个致力于和大周王室联姻的国家。
因为周武王的王后是齐国人称太公望的始祖吕尚、也就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所以此后数任周王的王后多是以姜姓的女子为首选的。
而且大周分封了这么多的诸侯国,除了姬姓国之外,就属姜姓国数量最多,根据同姓不婚的原则,本来就是姜姓国出王后的几率最高。
除了齐国之外,最常与王室联姻的就是申国。
数数最近的几任周王,厉王的王后是申姜,宣王的王后是齐姜,姬宫湦自己的废后又是一个申姜,出身申国的姜女,还真是历代王后皆姜姓呢!
除此之外,申国还与犬戎、缯国通婚频繁。
姜,又通“羌”,华夏族的姜姓,本身就是一部分羌族内化而来,因此与戎族的交往还算频繁,犬戎作为大周诸侯国外围较近的一个戎族,比其他的戎族更通礼仪,是少部分靠近边陲的诸侯国比较能够接受的联姻对象。
然而并不是说申国就只有姻亲没有敌人了,起码姬伯服只凭脑子里的印象就能分分钟找出一个来。
大概在西申和南申还没有分成两个的时候,那一任的申侯就插手了外孙继位的事宜,令人不禁感慨果然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姜姓申氏的外公,护短怼人简直就是一脉相承。
当然啦,重点不是这个,那位申侯成功巩固了外孙的继承人之位,但是他却得罪了另一边的人。
而现在,申侯不成器的外孙仅仅几十年内就被外敌打得“樯橹灰飞烟灭”,没有继承权的另一位,他的后代却在慢慢崛起。
那个人姓嬴,嬴姓赵氏,他建立的那个如今还没有升级成诸侯国级别的封邑,名为秦。
想完这个故事,姬伯服真心表示,申国的仇恨拉得这么稳,日后被灭掉真的不奇怪——虽然灭掉申国的不是秦国。
秦的始祖秦非子是给周孝王养马起的家,孝王这个人的王位来得有些一言难尽,是抢了侄子的王位死后又被侄子抢回去的,所以他册封的秦非子,在周王室这里当然得不到什么好待遇。
但是当初的周孝王对非子算是很不错的了,大概是因为申侯在周孝王火烧眉毛的时候趁火打劫,让周孝王不能给予非子支持,让非子以长子的身份抢夺他外孙的继承权,所以周孝王给非子的封地虽然小,但是位置很不错。
虽然临近戎族,让秦人承担了风险,但是仔细论起来,那块地还能算是大周兴盛的故地之一,土地肥沃。
秦人以养马起家,又临近戎族,抗争的时候颇有以战养战的味道,几代人下来,血性正足。
而且,作为正统的周王室,而不是姬宜臼和申伯那边几乎已经被诸侯公认的叛逆,姬宫湦作为周王能够正式将秦封为诸侯国的权力,是能够正常行使被受到诸侯们的承认的。
不同的周王,他们的册封其实是不同的。
秦正式列名诸侯国其实是在东周时期,之前顶多算是“大夫家”这样的级别,大周在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下,还有其他的等级,就是不够高,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受本国的诸侯分封出来的士、大夫的封邑就是这么个级别,因此诸侯受封则称“郭”,卿士大夫等受封则称“家”。
虽然提升爵位也就是周王一句话的事儿,但是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谁会理你?
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的事件,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晋王室已经被这三家臣子给玩残了吗?所以当时的周王同意这三家以臣子晋诸侯,不过是顺势而为。
放到其他的诸侯国,周王敢开口升哪国的士大夫为诸侯,就等着什么时候被人“问鼎”吧!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作为西周过渡到东周的直接责任人,周平王姬宜臼的册封也没啥用处,顶多就是名头好听而已。
当时因为他引狼入室,宗周故地全部沦陷在犬戎的骑兵脚下,就算姬宜臼愿意继续窝在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