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行有常-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异人这样接近于一穷二白的公孙来说,这本来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是天大的好事,但是畏吕不韦如蛇蝎的异人反而不愿意有这样的好处。
欠人容易,想要还,那就难了。
吕不韦能把家业扩大到现在的程度,自然不是蠢货,他也知晓异人心中的想法。
要是在异人被秦国重视起来之前,他还能试着掌控这个王孙,但是异人还算是个有本事的人,能和平原君相交,在惠文后面前也不怯场,这种人不好掌控,勉强成事对双方都不好。
吕不韦那边下定了主意,之后又来拜访了异人几次,期间变化异人自然能感受到,因此二人关系更是日渐亲密起来。
从一开始就确定二人的关系是合作者,接近君臣,总比恩主和受惠者这样的关系来得要保险。
等到混熟了以后,吕不韦要扶持异人,自然要表现出他的能量来,但是最近异人没有出什么风头,暂时还显不出吕不韦的金钱攻势有多厉害。
新年来临,吕不韦派家仆给异人送了礼物,算是庆祝。
他并非赵国人,只是来邯郸做生意,异人更是秦国质子,赵国的新年氛围,他们实在没感受到多少,不过赵国发生的事儿,倒是能作为他们的谈资。
虽然长安君入齐为质,但是齐赵的关系还算不错,于是齐王就遣使访赵了,不是什么大事,只是礼节性的访问。
赵太后在齐国使者面前发表了一番“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的讲话,儒家的人纷纷盛赞老太太仁德——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孟子那一派的徒子徒孙,荀子那边的人不作置喙,最迂腐守礼的儒门弟子表示“庶民安得与王同论”,不符礼制——齐国使者虽然面上称是,但是心底指不定怎么怒得慌呢。
想想也是,一次礼节性的访问老太太也能搞出这一番事来,真的是很棒棒哦。
来自后世的异人:老太太说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啊!不过干嘛非得选这么个时候?踩着齐国的脸面说这段话,莫不是故意的吧?
吕不韦:公孙你既然说了这番话……我们来搞事情吧!
作者有话要说: 赵威后说的那段话记载于战国策,老太太说话还是有道理的,但是齐国礼貌性地访问,她这样说,感觉很打脸啊!后面还说某某很贤德,还活着吗,某某很坏,齐王有没有不再重用而是弄死他了呢?现在看看有点在怼齐王的感觉Orz
对了,一直到第三卷 才想到要说哈哈哈。每一卷的主角都不是一个人,这是分别属于九个不同的人的故事,就是篇幅短了点,形式类似于快穿。
第44章 来人
战国时代; 各国之间关系复杂,或许几年前还是死敌; 如今却能亲如兄弟。
齐赵两国如今的关系还不错,要不然,齐王也不会专门派人访赵,专门探问赵王和惠文后。
所以惠文后闹出了这样一件事后,齐使颇为恼怒,也不知他回齐国禀报的时候是否会添油加醋。
这件事在赵国成了热点,一时之间,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些事; 有赞叹的; 也有不屑的。
吕不韦和异人觉得这个事件或许能成为异人再一次扬名的契机,于是开始默默策划。
很快,在吕不韦的财力攻势下; 不同人物对惠文后此事的评价就被传扬了出去; 异人也名列其中。
总的来说,时人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表示太后治国有方; 关心民间疾苦,大力支持不解释;另一边表示庶民不能与士同,更何况与君王相提并论,太后脑子莫不是病过头了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都是公卿大臣; 能被听到自己的意见的基本上就没有普通人。
理当最支持惠文后的普通黎庶就算发表了意见也没什么用,议事是只属于贵族公卿的权力。
作为一个秦国人,对于这件赵齐两国的事; 异人发表的意见是虽然秦国和赵国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好,但是不得不说惠文后的说法真的是好有道理哦!
当然,那只是简化版的说法,因为异人把惠文后的每一句话都分析了一遍,所以最后传出去的具体的说法,是异人把后世归纳的什么民本、西汉初期的黄老执政的无为思想以及法家的依法办事思想都杂糅过的,经过吕不韦请人润色,最终成就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文体是散文,正是这个时期的流行,基本上是一个论点就加一个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作为论据。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但是有几家特别显眼,异人用的就是这几家显学的理论,偏偏还能把它们能联系在一起,真的是刷足了存在感。
于是异人出名以后,第一个来见他的,不是封君公卿这种政界大人物,而是文坛大拿——荀况。
荀况,就是荀子,时人尊称为荀卿,儒家代表人物,但是教出来的著名弟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虽然这个时候,李斯和韩非都还没成名,但是荀子因为对儒家之外的学说——其实说的就是法家——有所倾向,在内部颇为受人诟病。
之前荀子入秦,对秦政、秦法大加赞赏,换而言之,就是觉得关东六国有所不足。
然而关东六国的人再怎么气恼,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荀子说的不仅有道理,而且有证据支持。
而来自后世的异人,所宣扬的儒家思想颇有点儒皮法骨的味道,和现今的荀子推崇的一些观念颇为吻合。
荀况之前在齐国主持稷下学宫,三任祭酒,职务相当于后世的校长,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齐国。
在离开齐国之后,他入过秦,对秦政大加赞扬,可是美中不足的是秦国推崇的是法家,和荀子坚持的儒家不是一路人,因此他最后还是离开了秦国。
秦国之外,便是赵国。
赵国是荀况的家乡,他的祖先是晋国公卿,当年他的家族也是与三家——即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并称的大贵族之一,只可惜在斗争中落败,因为家族的领地与当年的赵氏相冲突,因此到荀况这一辈,他已经是赵国人了。
当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鲁国,因此荀子返赵,也有这么个意思在。
异人和吕不韦无师自通了后世的炒作方法,通过几位众所周知的大人物的论战,在一直保持事件的热度的同时,还把它炒得更加热门。
异人作为吕不韦的支持对象,被他暗桀桀地放到了论战人物之中,因为观点新奇新颖,也确实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但是无论是异人还是吕不韦都没想到会被荀况——这位被各国公卿都尊称为荀卿的人——给找上门来啊!
这就好比打游戏,连新手村都还没出,就要直面最后的关底大boss之一了,这种感觉相当酸爽。
异人还没办法,人家来又不谈政事,只是谈谈学问,他能怎么办?他也很无奈啊!
和荀况的谈话出乎意料,双方似乎都很满意。
过了几日,平原君赵胜请异人入府参加宴会,他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荀子是稷下学宫的祭酒,门下自然人才无数。
稷下学宫是齐王重立的不假,但是吸纳的并不仅仅是齐国的人才,还包括了各国的公卿、富豪子弟。
这个时代的书籍不是普通人能读的,能读书识字的人,要么出身不错,要么就是家中有余财。
举个例子,李斯同学,后来的秦相,最初只是一个楚国小吏,和他后来的成就相比,可以说是相当不起眼了,有人或许会以为李斯一定是家徒四壁的那种穷苦屌丝,但是实际上他还勉强能算个有钱人。
没钱能和韩非这种韩国公子一同在荀子门下求学?没钱能当上楚国小吏?
虽然是“小吏”,但那也是脱离了普通劳苦大众的,和穷人压根就搭不上边!
平原君赵胜就有子嗣在齐国求学,拜于荀子门下,再加上之前异人也算在赵太后面前给赵胜解了围,他便趁机邀请异人去大家参加宴会。
荀子到底还是赵国人,若是赵王肯用他,他应当会定居于赵国,到时候,天下人才,自然是汇集于赵国。
他的思想和现今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究底,依然是为了儒家的发展壮大。
这个时代,法家治国最有成效,战国纷乱,列国国君都想着如何壮大国力,儒家那一套并不是特别被看重,荀子有倾向于法家的一些思想,也能看作是与时俱进。
自汉朝董仲舒进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其余的百家就纷纷改头换面,用儒家进行包装,所以很多人都说后来的儒家是“儒皮法骨”,和最初的儒家相比已经变味儿了。
而且后世是法治社会,又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异人的思想是带着明显的法、儒两家的味道的。
荀子入秦,虽然大赞秦法,但是对秦国儒家不兴颇为诟病,他一直希望儒家能在各国都再度兴盛起来。
异人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契机,经过谈话,荀子表示异人就是他希望的那个人!
虽然能看出明显的法家思想,但是好歹异人不排斥儒家啊!
异人算是荀子接触过的秦国宗室、公卿里对儒家比较友好的了,就冲他这样的态度,荀子对他就颇为看重。
要知道,秦国不像关东六国,自商鞅变法之后,那里的法家气氛就最重,儒家在那里的生存空间不大,异人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居然对儒家还有本能的亲近,真的是能够谢天谢地了!
要不是异人自己没有提出过拜师,指不定能像大名鼎鼎的韩非子一样——当然,现在的韩非还没有拜师——作为公卿贵族拜入荀子门下呢!
荀子看好异人,觉得他说不定就能成为儒家传入秦国的契机,不仅自己想要多关照异人,还把自己的这个态度透露了出去。
赵胜有子嗣在荀子门下求学,当然也知晓了荀子的态度。
事实上,赵国上层差不多都知道荀子对秦国质子颇为看好了,秦异人的大名也很快就传遍了赵国。
消息传回秦国,秦王觉得这个孙子还是相当不错的,有想法,敢作敢为,是个好孩子。
光是太子嬴柱就有二十几个儿子,还不算女儿,秦王嬴稷的孙子数量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不知有多少王孙在国内默默无闻,有些过得像异人的前身一样凄惨,有些连他的前身都不如。
概括一下,就是管生不管养。
在这样的情况下,异人都能脱颖而出,秦王表示这个孙儿确实是挺了不得的,他喜欢。
好在他老人家也就是多关注了异人几分,要是他表示出对这个孙儿特别明显的好感的话,异人指不定会被一群兄弟下黑手黑到死为止。
好戏唱了一段时间之后,又爆出来一条与赵惠文后有关的新闻。
倒不是她老人家又闹出了什么事儿,而是她快不行了。
太后病重,眼看就要咽气了,不少人都傻眼了。
事情呢,是这样的,这个时代,太后干政为数不少,秦国的宣太后就是典型例子。
现在的秦王嬴稷能干吧?还不是被他母后压制了四十年!
当了秦王四十年,中间连联合齐王并称东西二帝都做过了,依然要被老妈骑在头上。
赵王丹呢,是个年轻人不假,但是自主思考、理政的能力是不缺的,然而他妈还在,不少人不把赵王当上司,光顾着巴结当政的太后去了。
他们以为太后还能活个几十年,谁知道,先王才去世第二年,太后就急着要去找他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荀彧的徒弟……嗯,李斯、韩非也就算了,我一直以为这就是关门弟子了,万万没想到,他还有一个叫张苍的徒弟。
北平侯张苍,秦朝任御史,后归顺汉高帝刘邦,封北平侯,汉文帝时为丞相,汉景帝时期去世,有门人为贾谊。死的时候已经过百岁了,后来连饭都吃不了,依靠人乳维持生命……
荀子和他这个小徒弟的年龄加起来过了三个世纪啊!真的是real牛!
第45章 扬名
无论一群期盼惠文后能活得长长久久的公卿们怎么希冀; 惠文后还是山陵崩了。
赵王丹元年,左师触龙游说惠文后的时候; 就提出过这个不美妙的设想,惠文后最终如他所愿,送幼子长安君入齐为质。
游说的人就那么一说,全赵国的人都没想到,正当盛年的太后会突然山陵崩。
时值赵王丹二年,赵王继位还没过三年。
太后薨逝,自有丧葬事宜,而在这样赵国全国肃穆的情况下; 吕不韦却登门给异人做媒来了。
异人: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做什么?吕不韦你确定说的不是昏话?
事情呢; 其实和异人上次见到的那个赵国妹子有关。
她回家以后,既然不幸手折,她爹也不能马上就把人送给吕不韦。
要是按照吕不韦一贯的行程; 他在邯郸是待不了多久的; 但是谁让他看到了异人这个“奇货”,最后两个人还成功达成了共识呢?
吕不韦下定了决心要拼一把; 这几个月一直带在邯郸,没有离开的意思。
对于想要巴结吕不韦的人来说,这可真谓是天赐良机。
不想被送给吕不韦的赵女干脆和老爹说自己已经和人私定终身,又把异人的名字说了出来。
谁让异人最近存在感刷得太足; 当初又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可以帮她,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给坑进去了。
赵女的爹内心是崩溃的; 但是不知从何处收到了消息的吕不韦却是大喜过望。
异人什么脾气,吕不韦也是知道的,他并不好女色,尤其不喜欢夺人姬妾,吕不韦想要在自己的爱妾中挑一个送给异人以加深二人联系的计划也泡了汤。
现如今一个现成的与异人有关系的女子送上门来,吕不韦自然要成人之美。
更妙的是,这女子原先是要送给吕不韦做妾的,吕不韦假作不知,撮合她与异人,异人是必要承情的。
赵女并不是给异人做正妻的,他是质子、身在异国不假,但是娶正妻这样的事儿都没经过咸阳的父母的同意,那就会变成别人攻讦他的把柄了。
挑了一个日子,赵女正式入了异人的后院。
如果是个不认识的妹子也就罢了,但是异人和赵女之前是见过的,他心里总有些别扭。
不过好歹人都在他后院里,他想循序渐进,那就慢慢来好了。
同一年,齐王崩,继位是齐国太子建,君太后秉政。
齐王和赵太后同年去世,对齐国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赵国来说,就有麻烦了。
齐国有君太后,新君齐王建基本上就是个妈宝男,比赵王丹还没野心,甘心做一个听妈妈话的乖孩子。
而君王后,在其丈夫齐襄王的时候,就确立了自己的威严,基本上,齐国不会发生大乱子。
但是赵国不一样啊,赵王丹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他在政事方面还是一个新嫩,根本就没有啥阅历,偏偏他现在又是能名正言顺掌政的赵王,赵国会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惠文后去世,幼子长安君远在齐国,伤心得不能自抑,一度昏厥,消息传回赵国,不少人都表示要不要将长安君召回?
这两年齐国和赵国的关系缓和了不少,而且太后已经去世了,对她来说无比重要的幼子长安君,对赵王丹来说,却并不能算合心合意的好弟弟。
太后偏心幼子,赵王丹会一点反应都没有?
也就是说,现在的长安君,他的地位和惠文后还在的时候是根本不能比了,现在的赵国,想要找出分量比他重的质子是很容易的。
长安君没有了一直待在齐国的必要,只要赵国和齐国交涉,更换质子也不成问题,现在长安君能不能归国,要看的不是齐国的态度,而是赵国国内的。
齐襄王去后,齐国贵族为之恸哭也就算了,长安君也哭成泪人,有人询问,他的回答是想起了母后惠文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王丹再不愿意让弟弟回来,就有点不太人道了。
当然,他也可以让长安君一直待在齐国不闻不问。
赵国公卿现在都在看赵王的态度,也有人去劝说过他,总而言之,这群人都想以小见大,从赵王对这件事的处理上看看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异人:你们啊,naive。算算时间,长平之战就是这位在位的时间里弄出来的,就冲临阵换将这种事情,我就不看好他。
虽然赵王丹在继位之前就当了多年太子,惠文后秉政的时候,他也不是一点号施令都不发,所以赵王丹的个性,基本上熟悉他的人都是有数的。
但是,人嘛,总是要有理想的,要不然,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指不定赵王丹就楚庄王再世,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了呢?
然而,赵王丹对他弟的处理却让人大失所望。
长安君,赵王幼弟,因为年龄小占了便宜,颇受惠文王和惠文后的宠爱,但是同样因为他是少子,他在赵国国内其实是没多少势力的。
也就是说,长安君对赵王丹根本没有什么威胁。
赵王丹不喜幼弟,要么,就把事情做绝,让长安君永远地留在齐国不能回来,要么,就彰显一下自己的仁义大度,尽早地将这个弟弟接回来。
可是赵王丹又当又立,先是表示自己是非常愿意让弟弟回来的,毕竟他们兄弟情深,母亲也最宠爱这个弟弟,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还没下达确切的命令,有人去问,他才为难地表示,不是他不愿意接弟弟回来,可是有资格代替长安君去当质子的人,他还没有选好,他自己的公子年龄幼小,他不忍心送他远离,所以目前他正在和齐国竭力交涉,看看能不能不送质子就让长安君回来,所以时间拖得有些长,相信长安君会体谅他的。
赵王丹的表现让大部分大臣失望透顶,他的两个亲叔叔更是不约而同地劝谏他。
平原君赵胜,素来以礼贤下士闻名,最怕的就是名声被人弄臭,赵王丹自己作死,赵胜去劝谏他,是为了他好,同时也是给自己再刷刷声望。
平阳君赵豹,一向对赵胜不感冒,但是这一回,他却破天荒地和赵胜站在了同一边。
这是为什么?
因为赵王丹对弟弟的态度,可能日后就会成为他对待公室、公卿大臣的态度。
防微杜渐,要从小事做起,防止赵王变成一个“昏君”。
赵国的年度大戏看得异人很想笑。
赵王丹虽然不是刚继位,但是才初初掌权,他弟长安君思归,本来是一件刷名望的好事,硬生生让他自己作死,变成了大家一起来讨伐不讲仁义礼法的国君。
给别人留下了虚伪、是个又当又立的臭不要脸的坏印象,赵王丹想要把印象再扭转回来就难了。
异人表示,吕不韦替他花钱疏通关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再不弄出点新料,好好传扬一下自己的名声,怎么回国讨好便宜爹、未来当秦王、生下秦始皇啊?
赵胜和赵豹作为赵王丹亲叔叔都没能搞定的事情,异人作为秦国质子,却表示自己想要试一试。
从身份地位上来说,异人是秦国王室、赵丹是赵王,虽然有差距,但还是在同一阶层,再加上异人是向赵胜开的口,表示自己有主意。
赵胜是谁,他是通过不拘一格降人才,门下不少出身不好、别人看来都是歪瓜裂枣的门客他都能纡尊降贵、礼贤下士这样的实际行动刷足了声望的平原君好么!
异人自荐,表示自己能劝谏赵王,赵胜忙不迭地就答应了。
再次见到赵王丹,还是老地方,还是老人物,顶多少了一位太后,异人也从被质问的质子转变成了来劝说赵王的贤人。
赵王丹现在还没生儿子,也就是说,一旦他不幸蹬腿儿,等着继位的就是他那些弟弟、叔叔。
异人开门见山,一进来就问:“赵王可知我为何人?”大王你知道我是谁吗?
赵王一点头:“秦王孙也。”不就是秦王的孙子嘛!
索性赵王丹说话还算留口德,没说什么不得宠的庶孙之类的。
“大王可知我大父承何人之位?”大王你知道我爷爷是继承了谁的位置才当上的秦王的吗?
这事儿多简单,赵王分分钟就能回答给异人看,不就是秦武王荡嘛!
但是当异人问道个中内情的时候,赵王丹沉默了。
秦国的先君是秦武王荡,他是秦惠文王驷的嫡子,自小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可惜就是爱作死,跑到宗周的都城洛邑去跟人比赛举鼎,硬生生把自己给砸死了,现在九鼎之一的龙文赤鼎上,还留着上一任秦王的血呢!
武王荡死了,没儿子,但是没关系,他有弟弟,弟弟还挺多。
武王的亲娘秦惠文后和如今的秦王稷的母亲宣太后是姐妹关系,宣太后当初是惠文后的陪嫁媵妾,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好,武王没了以后,俩人为了扶持自己看好的人选继位真的是争得头破血流。
惠文后比较惨,她只有武王荡一个亲儿子,剩下的想要扶持的公子壮虽然是武王荡之后年龄居长的,但是还是庶子。
宣太后就比较好了,虽然当时的公子稷在燕国当质子,但是她还有两个儿子,公子芾和公子悝。
因为远在燕国,公子稷基本上已经被亲娘放弃了,还是因为当时的赵国势大,赵王丹的祖父赵武灵王干涉了秦国的秦王人选,硬生生让燕国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