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行有常-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天圣元年年初的大朝的时候,刘辩自己提出让各地列侯入京朝觐,可巧了,不少手握重兵的人手上都有爵位,刘辩这个皇帝提出这么个想法来,难免会让底下人想东想西,想得太多的后果就是何进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反对意见,那么后头他自己也不会想着要用这种方法了。
京中动荡不安,但好歹四方边将无诏不得入京,看起来倒也还算平静。
袁绍、何苗、曹操等人接收了何进留下来的庞大势力,何苗自不必说,袁绍也不是好惹的,因此最后因为家世而常被讥讽为“宦官之后”的曹操接收的人手最少,换而言之,比起袁绍来,他倒是对刘辩这个天子更忠心。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有数的大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从此霸业开始腾飞,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于是曹魏一统天下的霸业终究成空,让司马家捡了一个大便宜。
而在官渡之战前,公认的,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人,其实是袁氏家族的袁绍。
四世三公可不仅仅是说起来好听而已,这同时代表了庞大的人脉关系,已经旁人难以企及的名望。
要不是袁术自己作死,在大汉还有最后一口气,无数人都心存大汉还会再度复兴的想法的时候称帝了,袁氏家族,可没那么好对付。
而袁术虽然是嫡子,但是作为庶子的袁绍过继给了他的大伯父,长子为尊,袁绍、袁术的大伯父作为长子,对于袁氏家族的掌控力是极强的,袁绍作为他大伯的嗣子,反而比袁术这个嫡子更能代表袁氏家族。
袁绍结交党人,在中平元年,灵帝因为黄巾之乱不得不被迫大赦天下党人以后——当然,许多党人依然没能平反,党锢之祸的尾巴还是刘辩继位以后收拾的——袁绍的声望更是高到了一个地步。
对于这些人,刘辩主要还是采取安抚的办法,而且刘辩的后宫至今没有添人,自从与何进说了愿意娶何进之女为后以后,何太后那边替刘辩相看的进程也停止了。
要不是知道何进是担心刘辩的后宫出一个刘协的生母王美人那样的人,与未来的皇后关系恶劣,刘辩还真以为自己的这个舅舅是个多么慈祥的好父亲呢!
当然了,现在刘辩没有那个烦恼了。
大将军家要出一个未来皇后的消息人尽皆知,所以何进府上的老幼几乎都没有逃过毒手,只有一个老仆,抱着何进的孙子逃了出来,刘辩的未婚妻作为重点目标,当然没有她的小侄儿那么好运了。
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住在车骑将军何苗的府上,倒没有受到牵连,对于何进的那些儿女,太后也只是让人追封、安葬了事,似乎压根就不想提起儿子曾经还要娶何家的女孩当皇后的可能性。
至于何苗的女儿,因为他实际上不算何家子孙,所以他家女孩儿当然也没有这个荣幸入选刘辩的后宫。
刘辩追封了自己那个无缘的表妹为奉安君,与其汤沐,享受祭祀。
何进一脉只有一个人幸存,就是被老仆抱着逃出生天的何晏,历史上曹操的养子。
何进对曹操、袁绍等人不坏,要不然上辈子曹操也不会收了何晏当养子,还视若己出,于是刘辩就将何晏的抚养权转给曹操。
何进不幸身亡,爵位就传给了何晏,再加上曹操手底下很是有一帮何进军中的老人,不管怎么看,曹操收何晏为养子都不算亏。
当然,在外人看来,让曹操养何晏,天子也是付出了一些代价的,曹操的长女被天子钦点入宫。
曹操的长子曹昂和次子曹丕之间年纪相差很大,而他的长女是曹昂的同母妹,以现在的时间点来看,曹操只有两子一女,女儿的年龄将将十岁。
当然了,曹氏没有立即入宫,只是被天子预定了而已,从这一点上来看,刘辩的节操岌岌可危。
除了曹氏,刘辩一口气连点了袁绍之女、伏完之女、荀悦幼女以及他前世的王妃唐氏。
而皇后却不在她们之中,或者说,刘辩根本就没有立皇后。
他放出话来,未来谁人生下皇长子,就将其立为皇后。
世家大族虽然不愿意让女儿入后宫,但是如果女儿有可能成为皇后呢?
所以基本上,刘辩的“集邮”之路还是很顺利的。
作者有话要说: 何大舅终于领便当下场了。
话说阿辩集邮一样地收后宫,作者觉得自己的节操岌岌可危啊!
第76章 董卓
对于刘辩来说; 家事不算太重要,后宫选好了人; 也知道自己选的那些人既有家世; 脾气也都不错; 他就撒手不管了。
现在重要的是如何把先帝放出去的权收回来,并且除掉以董卓为代表的已经显露野心之辈。
唉,仔细想想还真是任重道远呢。
不过呢; 因为没有出现董卓乱政; 所以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还没有低到三国乱战时代的地步,天子的权威也依然存在。
天圣元年五月,司空荀爽病逝; 光禄大夫种拂补为司空。
刘辩有前世的记忆; 对于补官的人选,只要他觉得合适; 都会快速地办好; 无有耽搁。
在总结前世记忆的时候,刘辩想到了后世对王朝更替的规律的归纳。
一个王朝由盛到衰大约都是两三百年的时间,别看大汉说着什么“四百年; 终于献”,但是仔细论起来; 东汉和西汉就是两个朝代。
王朝末年; 一般而言都是朝局败坏的,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天子们也没有太大的可能会变得英明神武、能力挽狂澜,土地兼并严重、常常是王朝末年前兆的小冰河期的到来; 都会让社会状况急剧恶化。
所谓的小冰河期,会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这个场景看起来是不是非常的眼熟,以及似曾相识呢?
可以说,华夏大多数的王朝更替,都能和小冰河期的来临时间对上号。
很不幸,东汉末年正好和小冰河期撞车了,于是大汉王朝就悲剧了。
而风华正茂,不出意外应该能活上几十年的刘辩,就是大汉这个时间段最关键的一位天子。
要是他能带领大汉成功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时间,很好,未来的史书上,刘辩就是能和东汉的创始人光武帝刘秀比肩的“中兴之主”了。
要是没度过去,刘辩表示,亡国之君、亡国之君他哥或者亡国之君他爹,这些选项他统统都不想选。
如何转移国内矛盾呢?
刘辩表示,把矛头对准外部就可以了。
这片大地上生活的又不只是汉人,还有诸多异族,虽然早些年大汉已经把他们打怕了,但是现在不是特殊时期吗?
大汉内部都因为社会资源缺乏爆发了黄巾之乱,更不用说那些靠打秋风为生的异族了。
刘辩表示,你们很不错,这个大汉之敌的身份就一直带下去吧,等到大汉团结起来以后,我会在心里默默感谢你们的。
东汉末年,董卓当政的时期,黄巾之乱的余波就已经很小了,因为诸侯四起,情况和当初黄巾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
而现在这个时间段,各地的问题在于世家,在于州牧、诸侯,黄巾起义本身带来的问题已经小了,重要的是灵帝准许了州牧制度的重立,地方重新掌握军权,在已经稳定下来的现在,不亚于□□。
于是乎,六月份,刘辩开口,表示黄巾之乱已平,州牧就不用再存在了吧?大不了以后出了乱子再弄出来嘛!
简而言之,就是刘辩想要将州牧重新变回刺史。
像益州牧刘焉这种宗室还好说,虽然他现在大权在握,但是只要他姓刘,他不想被打成想要谋逆的乱臣贼子的话,就只能凄凄惨惨戚戚地降职。
刘焉的威望最初是怎么凝聚的?还不是因为他是大汉的宗室,有刘姓光环加持嘛!
要是他敢违抗天子的命令,很好,他这个宗室长者的招牌就不要了。
宗室或者原本就是忠厚挂的大臣——此处指的是徐州刺史,历史上在献帝时期被封为徐州牧的陶谦——还好说,朝廷的命令他们还是会遵守的,如果天下太平的话,刺史反而要比手握重权的州牧要安全些。
但是,董卓就不是很开心了。
州牧比之刺史,虽然同样是一州长官,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州牧对地方的掌控力远在刺史之上,如果说刺史还是大汉臣子的话,那州牧俨然就是一方土皇帝了。
好在如今大汉余威犹在,加封的州牧也没有几个,事情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要不然,真的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州牧可有兵权,但是降为刺史,就得有人去分权了。
这个时候,在加封为并州牧之前就手握重兵的董卓就很显眼了。
在灵帝在位之时,他就对天子的命令阳奉阴违,朝廷想让他交出手中的兵权,他百般推脱,简直就是狼子野心。
再加上董某人特殊的形体外貌,刘辩的脑海中立刻出现了另一位著名的乱臣贼子的形象,那就是唐代的安禄山。
而董卓最后的死法和安禄山的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刘辩这么想着,就笑了。
问题是,他是在朝堂之上笑出来的,这个时候,下面报上来的消息刚好是并州牧董卓拒不遵旨。
于是乎,刘辩的笑让人理解成了怒极反笑。
朝堂诸公本身就看董卓不顺眼,这个时候就更不会帮董卓这个逆臣说好话了。
董卓是武将,东汉末年,朝廷已然有了士族门阀温床的模样,文臣看不起许多的武将,除非那些人是世家出身,如汝南袁氏的大公子袁绍这样的出身。
若是出身不够,外貌足够看,又或者人缘足够好,那朝堂诸公也不会对此人有什么厌恶,然而董卓同这几样都不沾边。
他尊奉名士,但是名士都不愿意与之为伍,再加上他违抗天子的命令,一直一来都拥兵自重,狼子野心不言自明,更加没有人会喜欢他了。
董卓抗旨不尊以后,刘辩又下了第二道圣旨。
如果刘辩只是单单针对董卓,让他轻易交出手中的权柄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补偿,虽然现在大家都对这个“乱臣贼子”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难免后头会怜悯他,刘辩可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让别人说他“不教而诛”,那就只能再给董卓一次机会了。
灵帝在加封董卓为并州牧之前,曾经为了剥夺他手中的兵权,召他入京做少府——这是个确然没有什么实权的官——而董卓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既然董卓不愿意进入中央,刘辩也不为难他,只是转封其为扬州刺史,不准带过多的兵马前去赴任。
扬州那一块地方,就是后来东吴的地盘,如今孙策他爹都没出大风头,小霸王孙伯符就更不用说了。
这就代表着,扬州那边的世家还没经过孙策的“辣手”,还没被连根拔起。
那里的世家力量还很强。
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但是见识过门阀士族力量最强的晋代的刘辩无所畏惧。
扬州那边的情况很多人都清楚,世家出身的官员还好一些,宗室也能借着老刘家的名头合纵连横——孤身入荆州的刘表,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在荆州站稳的脚跟——然而像董卓这种出身不够,又有些恶名在外的武夫,是最让世家排斥的。
董卓没有接旨。
第二次,这是他第二次抗旨不尊,再加上他在灵帝末年的“斑斑劣迹”,似乎证明董卓有狼子野心的证据都已经不用搜集,就可以给董卓定罪了。
刘辩挑选了董卓的“前任”,在董卓升为并州牧之前担任并州刺史、如今是武猛都尉的丁原,让他注意戒备董卓,同时钦点了吕布,命其领军。
吕布是丁原的义子,丁原命吕布为主簿,相当的看重他。
吕布是个武将苗子,或许会有人说,丁原让他担任文官是刻意打压他,但是许多人都认为这才是丁原看重吕布的表现。
主簿坐镇中军,在前线奋勇杀敌,只能是将才,通过担任主簿一职,了解中军调度、各将能力,可以被培养成帅才。
只可惜,吕布不爱思考,爱奋勇杀敌,可以说,他是个纯粹的武将苗子,丁原一直把他按在文官的职务上,在吕布看来,这很耽误他的前途和才华。
刘辩下旨的时候,居然专门提到了吕布,可以说,这是他对吕布看重的证明。
就连丁原,都与吕布明言,若是董卓有异动,而吕布能够在此战中立功的话,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刘辩下的是暗旨,没有直接发明文指示,但是等到董卓作乱以后,那就会成为明旨。
吕布都有些期待董卓抗旨不尊,好让他向天子表明自己的耿耿忠心了!
刘焉等人从州牧重新降为刺史,也在等着观望,并州牧董卓和天子到底谁会赢,若是董卓赢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若是天子赢了,那他们就得好好地为大汉江山的永固奋斗了。
于是在万众期盼中,董卓不负众望地……起兵了。
作者有话要说: 董卓:说好的我的人设是大魔王,人人都怕呢?导演,剧本不对啊!
阿辩:剧本没问题啊,你是一个炮灰,作为朕的垫脚石来为朕奠定天子的权威,没问题啊!
董卓:导演,我抗议,这一届的皇帝他不按剧本走!
阿辩:唉,这个董卓不行啊,一点都不敬业。反正都是领便当,结果一样,你还唧唧歪歪什么嘛!
董卓:怪我咯?
第77章 璀璨
董卓起兵; 基本上知道的人都已经提前预料到了,所以朝廷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好。
就算董卓打出了所谓“除昏君; 立正统”; 要废掉刘辩; 立渤海王刘协的口号——关于这一点,官方说法是因为董卓认为太皇太后董氏和他一个姓; 两个人是一边的,那由董氏抚养长大的渤海王刘协自然也是他的“自己人”——朝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但是有一个问题,董卓是并州牧,虽然时间不长; 但是好歹掌握了这个地方,更别提他的大本营凉州了; 所以说; 董卓虽然被逼着起兵了; 但是战斗力非常可观。
天子刘辩,他发了一道明旨; 痛斥董卓狼子野心; 并宣告天下,凡有志参与者; 皆可加入抗董的官军之中,然后依靠军功加官进爵。
其实呢; 大家都认为现任天子的文学水平是值得怀疑的。
谁让先帝好歹还有个好作赋的爱好,也确实写了几篇作品出来,现任天子当年读书的时候颇有混日子的架势来着。
当然了; 文学创作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是两码事,天子对于文章的品鉴能力还是很得大家认可的,而且天子时不时就有连珠妙语出现,创作水平,不说也罢。
但是现在,大家明晃晃地被打脸了,由天子亲自主笔的讨董逆旨简直可以说是文采飞扬啊!
刘辩:感谢大家的厚爱。
其实呢,刘辩依靠他对后世历史的了解,特意将骆宾王的讨武氏檄拿来化用了,最后一段基本上就没怎么动。
让则天皇帝都慨叹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简直不能更好用。
讨武氏檄的基本写作套路就是第一段历数讨伐对象的黑历史,不管有的没的总要说几句,再借用几段相似的历史典故,第二段说明自己起兵的正义性,比如根正苗红啊、忠君爱国之类的,最后一段号召大家一起保卫祖国【并不】、讨伐逆贼,然后再说明一下成功了以后会有什么好处。
刘辩是皇帝,他下令讨伐董卓本来就有无可置喙的正义性,第二段就转换成了强调老刘家皇位的正义性,刘辩这个天子继位的众望所归,最后一段,天子明言说要给讨董立功的人加官进爵,那就不只是说说而已啦!
面对一群蜂拥而至的官军以及主动参军的义士的时候,董卓的内心一片荒凉。
董卓:我到底是做了什么孽啊!
刘辩却是饶有兴致,甚至在三个月后,兴致勃勃地宣布自己要御驾亲征。
这下朝堂诸公也要跟着吐血了。
其实呢,刘辩只是想去参观一下三国时代一众著名武将罢了。
三国时代的著名文臣现在大多还嫩着,少数的几个也都在刘辩的碗里了,但是那些武将他都还没有见过啊,上辈子见过和这辈子想要收入囊中又不是一回事,于是乎,天子就这么御驾亲征了。
如果不是时间地点都不对,那个场面,就有些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意思了。
值得一提的是,天子他要亲征,群臣搬出皇太后来也没能劝阻成功,于是,一大群大臣就跟着天子一起,呼啦啦地往并州那边跑了。
天子还特别体恤他们地叹了口气,表示爱卿们,你们想要和朕一起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就直说嘛,朕也没说亲征就不带上你们啊,你们不要闹别扭嘛。
群臣纷纷把嘴里要吐出来的血又咽回去了,就是有些憋得内伤。
到了地方,只见人山人海【?】,龙旗飞扬,除了刘辩早先派出京去作战的袁绍、曹操,受他托付重任的丁原、吕布以外,刘辩还见到了不少熟人,其中最出彩的,是刘关张兄弟三人组。
刘备呢,一直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献帝认其为皇叔那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他真实的身世一直不太清楚,所以有人认为刘备只是假借刘氏之名。
至于为什么说刘备是“冒充”宗室,那是因为,中山靖王刘胜是个大种马,子女数量极其庞大,光是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就连刘胜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的每个儿子叫什么。
因此,凡是想要冒用老刘家子孙这个身份的,一般都会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至于是哪一支,那真的是查都查不清。
凡是冒充老刘家子孙的,总爱扯一句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同样说过这样的话的刘备,被怀疑是冒充的也是有道理的了。
而且,就算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人,那他也不能和东汉皇室论亲。
事情呢,要从光武帝刘秀开始说起。
刘秀是长沙定王刘发的五世孙,而长沙定王刘发与汉武帝、中山靖汪刘胜一样,都是汉景帝的儿子。
从亲属关系来论,东汉皇室和西汉皇室的关系已经很远了,所以对于西汉那数量庞大的诸侯王,刘秀表示,不好意思,不是所有的亲戚我都会认的。
刘秀自己这一支的直系亲属都没封完呢,哪有那么多的宗室之位给那些西汉皇朝的远亲啊?
当然了,主要是长沙定王这一支比较受排挤,当初的日子不好过。
要是刘发受宠,他的子孙后代哪里还会留在长沙吃沙子嘛!
光武帝刘秀的心理或许是这样的: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于是乎,东汉皇室选择性地认了一些西汉的宗室诸侯王,而且一般都是西汉早期的天子的后代,像是同为景帝之子的鲁恭王刘余的后代。
值得一提的是,刘焉就是被东汉皇室认可的西汉诸侯王的后人,他的直系祖先就是鲁恭王刘余。
说来也是稀奇,刘焉与其子刘璋,荆州的刘表,他们都是鲁王刘余之后。
而没有被光武帝刘秀认可的西汉宗室,那到了东汉,他们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了。
当然了,刘备的身世还有另外的说法。
因为根据考证,如果按照三国志里给刘备排出来的祖先算他的辈分的话,刘备应当和汉献帝差了五辈,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刘皇叔”这样的称呼。
于是乎,另外一种说法出现了,刘备的祖先应当是临邑侯——光武帝的次兄刘仲的嗣子是北海靖王刘兴,而临邑侯就是刘兴的次子——刘仲至刘备为七代,光武帝至献帝为八代,这样一看,刘备不仅可以算是宗室,还正好是所谓“皇叔”。
对于刘备的身世,刘辩知道的不甚清楚。
毕竟他当阿飘的那些年,是跟在曹操、献帝身边的,也没空去看刘备他们家的情况,更何况,刘辩出生之前,刘备就已经在了,这让他怎么查询人家的身世?
当然了,重点关注了刘备以后,刘辩就想着要怎么利用刘备收买人心的特长给朝廷加分了。
至于董卓,呵呵,三国时代很大一部分的群英都荟萃在此地,董卓要是能逃出生天,刘辩就把自己的名字倒过来写!
轰轰烈烈的董卓谋逆事件,以一群武将吊打董卓,之后很大一部分人加官进爵告终。
凉州和并州的许多官吏都换人了,刘辩大手一挥,两州数郡的太守、县令像是不要钱一样被发出去,由于那些名人都是在刘辩的前世证明过自己的实力的,刘辩也不担心他们会搞砸。
其中,刘备同学,就凭借着自己和二弟三弟的战斗力加成,集三人功劳于一身,混到了一个太守的职位。
而且刘备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是老刘家的人的样子太诚恳了,刘辩答应刘备回去就让人查访他的支系,也算变相给他预定了一个宗室的身份,找刘备麻烦的人也不算多。
如果刘备努力工作,治下当会升平,而百姓们感念的除了刘备以外,那自然就是慧眼识英的刘辩了。
对于其他人的任命同样如此,比如说吕布,刘辩就不会勉强他做一个文官,而是给了一个武将的职务,并且还计算军功给他封了关内侯,丁原这种文武皆可,也善待百姓的,刘辩又将他调回去,不过是调到了凉州,让他当一个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