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行有常-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文武皆可,也善待百姓的,刘辩又将他调回去,不过是调到了凉州,让他当一个刺史。
不管怎么说,除掉了董卓,少了一个心腹之患,那就是大喜事,在此以后,仿佛天下都安定了许多。
刘辩一边大肆宣传羌人、鲜卑等外族人对大汉的攻伐,还极力鼓动有志青年去参与抵抗外族,仿佛大汉已经回到了当初西汉时代和匈奴撕得天昏地暗的时候。
极力宣扬外族危机,当然是为了弱化内部矛盾。
在原本的“黄巾余孽”都因为抗击外族有功而受封,并且加冠进爵以后,人们对保家卫国都燃起了难言的热情。
大汉内部的不稳,在刘辩学习秦始皇巡游天下,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命官府进行处理以后,就已经好了许多了。
更不用说,三国时代一批著名的天才谋士、治国能手,在茁壮成长,就等刘辩这个皇帝把他们收入囊中了。
刘辩:朕的文臣武将能组成一片星辰大海!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三国时代的男神真的好多哦!真是想都想不完呢233333
把其他的人留给阿辩,蠢作者抱着奉孝和文若睡觉觉去了233333下一章就是番外啦~
第78章 番外:圣祖
天圣十六年; 西京长安。
自从天圣元年,天子派中常侍重修长安宫殿以后; 长安又开始被启用了。
天子心血来潮; 定了个规矩; 五年居雒阳,五年居长安。
汉室以五为尊; 没见到就连铸钱后来都统一用的五铢吗?
天圣六年的时候,天子带着文臣武将移驾长安,自从大汉由武帝这一支变成光武帝那一支以后,长安人多久没体会过居于帝京所在的滋味儿了?
所以天圣十一年; 天子移驾回雒阳的时候,长安百姓哭得那叫一个伤心; 那叫一个不舍啊!
更可恶的是; 雒阳人生怕天子一个想不开; 就把帝都永远地定在长安了,自从天子移回雒阳之后; 长安人没少听说雒阳那边有弄什么请愿; 求天子不要再变换居所了。
长安人:好生气哦,可是还要保持微笑!
事实证明; 雒阳人失败了,天圣十六年; 天子还是移驾来长安了!
长安百姓们欢呼雀跃,翘首以盼天子的驾临。
在天子移驾长安之前,已经有军士先行。
天子近来加快了对北方胡族用兵的步伐; 因军功而加官进爵者不计其数,无数豪杰因为表现出色而改变了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加上南方的商人从大汉之南得来的新粮种,播种以后,就连粮食的产量也大幅增加,大汉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无数人称赞天子无愧于其年号,真乃天生圣人。
对于民间这种赞誉,刘辩当然是毫不客气地笑纳了。
他人还在路上,早先遣去长安的荀彧便报消息与他,道是鲜卑、羌人皆遣使过来,说慕上国繁华,情愿归顺,又遣了质子来,一来宽大汉的心,二来则是想入太学,学汉学、汉制。
刘辩冷笑了两声,顾谓左右:“如今打怕了,又说要归顺大汉。到时候大汉白花了那么多的银钱米粮,又养出几匹白眼狼来。”
于是便把奏疏丢到一边,连批复也不批,左右他的回答已经让人传去了长安,荀彧也当知道该如何处事。
刘辩慢悠悠地到了长安,安顿下来以后,又命诸侯入朝。
这时候的诸侯王权威早已不似西汉时期,便是连东汉早些时候的诸侯王都比不得,不少诸侯都寒酸得很。
先帝孝灵皇帝卖官鬻爵,未尝不是因为当初在藩国的时候受穷受怕了。
宗室诸王里,除了少数几位封地富庶、近年来只被黄巾之乱扫到风尾的,唯有天子的弟弟渤海王瞧着光鲜。
人人都赞天子待弟弟好,刘协不敢有一丝一毫逾矩,待兄长是恭敬有余、亲近不足,旁人却只说渤海王识礼,不恃宠而骄,天子给渤海王选的王太傅教育得好。
兼之朝中人才济济,一派盛世气象,天子奖励耕育,也不禁商贾,又推广使用了新的粮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稳定了动荡的江山,无论是朝中士人还是民间贤人,都对天子推崇之极,自然不会说天子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天子如今已有了十位皇子,五皇子与三公主更是极其罕有的龙凤胎。
自光武帝之后,子嗣繁茂的天子寥寥无几,到了后期,朝中的士人、后宫的外戚更是为了新天子的选定而争论不休,像是现任天子一样子嗣丰茂的,极是稀奇。
天子子嗣稳定,又不似先帝一样,因为偏爱幼子又疏于政事而不愿意选定、教导继承人。
若不是天子天资横溢,恐怕大汉的局面就不会似如今一样好了。
对于大汉的局面,刘辩觉得还是能掌握的,有后世的崇祯、光绪等人做对比,刘辩觉得自己还是的很幸运的。
更不用说,这个时代有无数的英才。
到达长安以后,刘辩首先要面对的,是性格严肃端方的陈群对郭嘉的控诉,以及陈群的上司曹操为郭嘉的说情。
刘辩:又来了……真是一点都不意外呢。
郭嘉,字奉孝,如今是大汉公认的军事智谋型人才,和他的好基友戏志才一样,体弱多病但风度俨然、才智出众。
但是呢,戏志才和郭嘉与他们的好友荀彧不同,两个人在礼法方面都有些不拘小节。
按照历史的正常轨迹,戏志才和郭嘉都会因为身体状况以及后来三国乱战时代随军征战的压力而英年早逝。
但是,谁让刘辩是从后世回来的,在后世飘荡了几千年呢?
适用的养生知识,以及合适的大夫,还有良好的环境——毕竟这辈子戏志才、郭嘉等人不用长年在军中风餐露宿——总算让几个原本在历史上会英年早逝的天才活了下来。
郭嘉不看重礼仪,虽然才学出众,但是常为性格古板守礼的人不喜。
这辈子还算好的,刘辩想了一下,上辈子的曹操可是建议照听、处罚不给,他不是好歹还让郭嘉收敛了一点嘛!
陈群:陛下,你那个哪里叫处罚了啊!月俸照发、美酒照赐,象征性地减一两坛根本就没什么用啊喂!
郭嘉:魅力太大怪我咯?
当然了,因为人家是有真材实料的,就算是再不满的大臣,也不会在才干方面攻讦这些人。
袁绍、曹操、孙坚、刘表被敕封为前、后、左、右四将军,这是大汉原本就有的官制,只是不常设,原先的董卓以及黄巾之战里的名将皇甫嵩就任过这职位,像刘辩这样一口气全封完的也是少见。
与之相对的,则是“大将军”之位的空缺,看这样子,是没人能任大将军了。
四将军手底下分别统御部分人马,但也有只听命于天子、平日里自由行事的,吕布就是很典型的一个。
吕布是个很爱打仗的人,毕竟他的勇武、他的万人敌,不通过战事展现出来,谁会看重他这个背景不深的人?
在吕布的带头作用下,大汉的军方一直秉持着对异族斩尽杀绝、不杀不是大汉人的态度。
虽然实际上的行动还是要彰显大汉□□上国的气度,有了俘虏就把他们拉到中原之地去修路、挖矿,甚至培养他们做帮手转而攻打胡人,但是口号喊得实在是杀气腾腾。
刘辩对手下那帮将军疯狂作战捞军功,甚至无师自通准备磨刀霍霍向西域已经彻底无语了。
出身于东南之地的孙坚、孙策等人则是另辟蹊径,一路往后世称为南亚次大陆的地盘上开去。
反正他们家一贯是擅长水战的,再加上给了大汉除了北方边邑以外新的扩充方向这个灵感,刘辩也没有阻止他们。
虽然在他的有生之年,大汉应该不会有拳打罗马、脚踢波斯的那一天了,但是等到后面几任子孙继位的时候,指不定就实现了呢!
梦想还是要有的嘛!
更何况,在刘辩大力提倡生育的情况下,以及若是后世的土豆、番薯等被寻到了,大汉人口增长,粮食增产根本不是梦,到时候,现有的土地面积根本不可能满足汉人数量增长速度的需要,那个时候,只要不想内部起火,汉人迟早会去征伐天下的。
最最重要的是,外面的土地那么多,刘辩又已经决定,九州之地以外的土地,就采取分封制,无论是同姓异姓,凡有军功者,便能得封。
后面的皇位继承,就用军功或者治理方面的功绩开决定谁是储君。
就算失败了,也有一块土地称孤道寡。
元朝一般不被华夏人承认是自己的朝代,但是刘辩还是很喜欢他们分管土地的方式的,中原之外的四大汗国之类的,挺不错的。
大汉的诸侯、宗室多,但是天下的地方也多,刘辩不用担心没地方分封。
武将好解决,郭嘉、戏志才、贾诩这种喜欢出谋划策,享受攻城灭国之功的快感的谋士型大臣也好解决,他们封侯都是和武将一样,以其在军事方面做出的贡献来论的。
但是像诸葛亮、荀彧这种长处是治理朝政的大臣,就不好论了。
他们是刘辩的左膀右臂,是处理政事的小能手,但是有时候,他们也有挣军功封侯拜相的心。
有点崩溃的天子:孔明,你就不能好好学学荀文若,老老实实地当你的官制改革以后的户部尚书吗?为什么非要往前线跑!
你以后肯定会把姜伯约之类的小鲜肉给教坏的!
要是刘辩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别人听,一定会被唾弃的。
这算是什么烦恼啊?简直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是放在三国时代,无论哪国,都希望这样的烦恼越多越好有木有!
要说天子哪点还算有节操的话,那就是名扬在外的诸多美人,譬如貂蝉、甄宓、大小乔等人,他都没有笑纳,而是尽量地撮合她们和官配在一起,赚足了名声。
来自平行时空的呐喊:要是我们手下有这么多人才,我们也愿意不纳美人,和手下的人才们推心置腹啊!
等到天圣四十七年,刘辩驾崩的时候,他已经是远迈先君,堪比高帝、光武的中兴之主了。
说是中兴之主,但是按照他比照的那两个对象,群臣公认,刘辩也近似于白手起家了。
为了表明对刘辩的推崇,在天圣年间的扩军、征伐外族、于九州之外封邦建国的诸侯、大臣们,给他上了庙号,是为圣祖,加上他的谥号,刘辩驾崩以后的全称,是为圣祖孝烈皇帝。
本来嘛,正规的庙号就那么几种,像圣祖这样的庙号,和□□、高祖、世宗、高宗这样传统的、有特别含义的庙号比,就显得有些像谥号了,和后世那样喜欢搞华而不实那一套的皇朝极像,但是谁让刘辩的功绩太大,而大汉传承了四百多年,西汉、东汉的谥号、庙号加起来,传统意义上的好的庙号不就没了吗?
孝文皇帝,这个谥号给西汉的太宗刘恒了,庙号嘛,祖有功宗有德,按照刘辩的功绩,是能够做“祖”的,然而,好听的庙号,被前头几位“认为”自己功业盛大的天子们给用了,虽然后来废除了,但是给刘辩这么一位再兴大汉的主儿用别人用过的庙号,总有些不太好,于是乎,最后一群人竟定出一个圣祖来。
原本在议庙号的时候,还另外拟了烈祖、高祖之类的,后来取谥号,就直接取了孝烈皇帝。
庙号不好取,前头那些天子把什么文、景、昭、宣、明、武之类的谥号全用了,谥号就更不好取了,最后一合计,一群人就选定了原本要加在庙号里的烈字。
正所谓,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宏济生民曰烈,虽不足全然描述天子功绩,却也能让人看出其中十之二三来嘛!
作者有话要说: 本来想给大家描述一下大汉男子天团的,然而蠢作者发现人数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
关于庙号,西汉庙号一直保留的有四位,刘邦、刘恒、刘彻和刘询,后面加庙号的逗逼在东汉的时候被忍无可忍的刘秀给去掉了;东汉有庙号的皇帝是世祖光武帝刘秀,显宗明帝刘庄,肃宗章帝刘炟,后面加庙号的逗逼也都被去庙号了,讲道理,当我看到有庙号的人里有“威宗孝桓皇帝”的时候,我就知道,嗯,去得好,这逗逼都能有庙号,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但是因为两汉的皇帝多,所以好谥号都被用了,好庙号也没几个了,就用了圣祖。
清朝的康熙用这个庙号简直是臭不要脸,他在位的时期明朝遗民隔三差五一直在力图复兴汉祚,国库也是那么个情况,还比不上明思宗崇祯,又养了一窝子蛀虫,雍正抄家皇帝的名声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康熙对臣子的放纵,最最最重要的是,没几个朝代的皇位更替像康熙这样,九子夺嫡。
一般情况下,历史上太子继位的皇帝是很多的,之所以给人留下太子悲催的印象,是因为不悲催就没人提啊,大家提来提去的悲剧太子就那么几个。
大家认为太子会悲剧,康熙做出了很大贡献啊!
然而他的庙号居然是圣祖,科科。
怪不得他家孙子敢自称“十全老人”,话说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比乾隆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呢!
哦,对了,为什么我会说清圣祖叫这个庙号臭不要脸呢?因为唐朝的唐圣祖叫李耳,别名老子,宋朝的宋圣祖叫赵玄朗,别名赵公明……
下一章是平行世界篇三国番外,蠢作者魏粉,魏国的戏会比较重……
第79章 番外:论平行世界的兼容性(上)
建安十二年; 司空曹操欲率军远征乌桓; 然心忧刘备将于大军孤军远征之时发难,犹疑不决; 与诸将相议。
曹操对现在局势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要他征乌桓成功,北方将无后顾之忧,南方的刘备一定不会坐视他发展自己的势力。
而在此之前,关于曹操是否当征乌桓,众将已经争议过了。
相当一部分认为; 袁氏今已无翻身之力,不必再劳军远征;但是另外的人却坚持要斩草除根,让北方再无后顾之忧。
如今曹操虽已被说服、决定远征; 但是等到真正出兵的时候; 又有些犹豫不决了。
司空的小心肝【并不】郭嘉力排众议,发表了一场“论大军出征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不可能趁机偷袭”的演讲。
刘备现在还在荆州刘表那边“寄住”,说白了; 虽然有个让他当家作主的地方,但是到底还是寄人篱下。
但是呢; 刘备收买人心的手段又着实很高,刘表会防备刘备也是应有之义; 总而言之,就算刘备眼光高超,想要趁机出兵; 也会因为刘表的固执不许而失败的。
听起来确实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而且还在无形之处黑了一把刘表和刘备,令曹操听罢就欢喜不已。
最重要的是,郭嘉有那么一点“乌鸦嘴”的属性,凡是他断定了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的事情,基本上就会如他所料。
遥想建安五年,官渡之战之时,曹军同样担忧己方与袁绍对峙的会后院起火,江东孙策会趁机做什么,同样是郭嘉,站了出来,表示不用担心孙氏。
郭嘉前脚说完孙策“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不久之后,就传来了孙策的死讯,简直就是神预言。
有了这么一个例子在前,曹军之中信任郭嘉所作出的论断的人不少,更重要的是,不少谋臣也同意了郭嘉的看法,于是乎,曹军就浩浩荡荡地出军了。
如今的汉天子刘协,当然是为司空再一次出兵、为大汉扫除障碍的义行“摇旗呐喊”了。
如果说当初曹操才将天子迎立到许昌之时,他的意图还没有多少人看明白的话,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曹孟德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样的美名,实际上却是以天子为傀儡,“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军行至易县,军帐议事时,军师郭嘉提出大军当“兵贵神速”,行军速度还应再次加快。
座上曹操还未发话,就听得一声音响起:“万万不可!”
声音之悲愤,简直催人泪下。
曹操:Excuse me?
按理来说,在严肃的军议时刻肆意插话,还抢在曹操这个老大前头说话,这人要是不说出好点的理由来,一定会被严惩的。
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声音极其熟悉,全军帐的人都知道这声音属于司空大人,也就是曹操自己。
要不是曹操刚才根本没有说话,他差一点也要迷糊了。
一群文臣武将互相懵逼。
就在这个时候,和曹操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衣着有所不同的人出现在军帐中。
他神奇的、凭空出现的方式让帐中的人打消了自家明公被人冒充了、或者上头的明公是个冒牌货的想法,但是显然这没有什么帮助。
他们现在有点怀疑自家主公不是人了。
真的是人的话,怎么会有个和他一模一样的人是这样的出场方式啊!
全军帐的人目瞪口呆。
哦,当然,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同的,新出现的这位曹孟德看起来要比原先就在军帐里的曹操老一点。
而在曹孟德后面,陆陆续续地出现了郭奉孝、荀文若、曹子修和曹子桓等人。
荀彧是一贯留守在曹魏的大后方看守老巢,不随军出征的,所以军帐里没有出现两个荀彧,但是郭奉孝不一样啊,两个人像是照镜子似的,要不是衣着不同,乍一看,真的没人能分清。最最重要的是,曹子修,也就是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在征张绣的时候为了掩护父亲已经和堂弟曹安民一起战死了。二公子曹丕这回也没跟着出门,自从北方平定后,曹操便少有让子嗣家眷随军出征的了,这回二公子曹丕依然留在邺城看守家业。
本来不应该出现在这里或者已经死去的人突然出现,要不是除了曹孟德的四个人里还有个郭奉孝,恐怕帐中的人都会以为自己活见鬼或者发癔症了。
当然,他们现在的反应和活见鬼了差不多。
曹操看见曹孟德身后的曹子修,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老泪纵横,把曹子修哭得是莫名其妙的。
曹操显然不是刘备那种爱哭的演技派,眼泪说来就来——虽然这是曹军里对刘备的诋毁性的说法,但是意外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呢——所以很快,他就端正了态度,质问着这一群不速之客。
被质问的曹孟德最先说出的话不是回答“汝等何人,所为何事”这种他们自己也不能作答的问题,而是反问了一句:“你们说的司空……是什么人?”
军帐里的人纷纷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他。
座上的曹操虽然身高不够,但是气势两米八。
他发动了技能“王之蔑视”,盯着那个有点毁他威严形象的曹孟德,回道:“是吾。”
曹孟德有点懵:“等等,你们这是要征乌桓的时候吧?这个时候我不还是前将军吗?怎么就成司空了?”
军帐里的人也懵了,目测两个世界和曹公的关系都很好的本世界郭嘉开口:“建安元年的时候,明公就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了。后来由袁本初任大将军,明公转任司空。”
“建安?这个年号是怎么回事?天子以曹公为前将军,命其征乌桓及其余诸胡,按照时间来看现在不应该是天圣六年吗?天子什么时候用过建安这个年号了?”郭奉孝将自己的疑惑说出来的同时,也透露出了某些信息。
曹操、郭嘉以及军帐里的一群人默默地思索,听郭奉孝的意思,他对那位用天圣做年号的天子是极为推崇的,但是大汉可没有哪位天子用过天圣这个年号啊。
孝灵皇帝有两个儿子,弘农王刘辩被废为王之后不久就被董卓鸩杀了,如今的天子刘协虽然子嗣颇丰,但是不过是臣子手中的傀儡。况且,自从董卓乱政之后,大汉的天子权威已然不复了。
纵然有能人似荆州刘表、益州刘焉那样有重兴大汉之景,也不能用年号啊,除非现任天子刘协在那个世界也死了,孝灵皇帝绝后了。但是,那样,曹孟德、郭奉孝乃至其他人,何至于如此推崇这位天圣皇帝?
不懂就要问,郭嘉善解人意地把帐中所有人的疑问都问了出来:“不知天圣帝是何人?”
明明是在郭奉孝家中小聚,却意外来到了这个世界的五个人都震惊了,荀文若更是直接问了出来:“这个世界,难道没有天子?!”
他说的天子,当然指的是天圣帝。
两边的人又交流了一会儿,才弄清楚这个情况。
来自天圣帝世界的五个人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世界天子居然会死得那么憋屈!
话说何进为十常侍所杀,十常侍挟帝、太后出奔,董卓救驾,天子刘辩吓得面如土色、两股战战,陈留王刘协却聪明机灵、对答如流什么的,一定是编造出来的吧!
还有什么灵帝末年,京中有“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这一童谣证明陈留王必定为帝,这一定是作假无疑了!
反正他们那个世界可没有出现过这种童谣。
北芒山就在雒阳城不远,若是当时真的有这歌谣,怕是孝灵皇帝最先要怀疑的就是黄巾之乱已经闹到都城去了!
天圣帝世界的人遥想了天子刘辩登基之前的丰功伟绩,又追忆了一下他登基之后的一系列英明举动,远的不说,他们就是天子信任、提拔起来的,哪像这个世界登基为帝的渤海王刘协,居然沦落到要看大臣脸色过活的地步。
虽然这里的人透露的消息不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