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行有常-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让那边的人进行辩驳,反面例证“被曹魏深恨的刘备一定是个好人”。
  根据说法,在曹操领兵出征之前,刘备就应刘璋之邀入蜀中了。
  知晓历史的司马师知道刘璋是被手下的张松和法正耍了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法正和张松的人心可是早就被刘备给收买了,刘璋真的是嫌自己的基业太稳固了,有个张鲁在一旁虎视眈眈还不够,居然想要驱狼吞虎,让有着小绵羊外表的恶狼刘备带大军帮忙。
  曹叡想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告诉司马师,好显显威风,谁知道司马师一脸不屑地把刘璋批了个半死,居然敢下定论刘璋肯定玩完儿?
  和司马师持着不同意见的曹叡越吵越凶,居然闹到了曹丕面前。
  曹丕听完司马师的话以后很是惊讶,因为司马师下定论,在曹叡讲给他的故事里,只是充当了媒介作用的张松居然被司马师下了定论,说他在其中起了大作用,如果未来刘璋倒霉的话,一定是因为这个人。
  张松从前也来过曹操这里,同样是被刘璋派过来的。
  虽然张松是个有才华的人,但是和那些有才又有脸的才俊不同,张松长得很矮,又其貌不扬,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汉代版的武大郎。
  就是因为长得不好看,虽然有才华,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张松受了很大的憋屈。
  就连公认相貌不够英武的曹老板也看不起他,这也难怪,曹魏不缺文臣,曹操欣赏的郭嘉那一类的有个性又有才华的谋士、大臣前提是要长得好看啊!
  虽然曹操知晓他的才华,但是在张松的外貌debuff下,曹操愣是看他不上。
  在曹操这里没有受到礼遇,张松深恨之,但是估计在“刘皇叔”那里,张松受到了如沐春风般的待遇。
  虽然《三国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演义,司马师确定,张松这部分,应该是对的。
  张松的才华是经过了杨修的认证的,当初杨修极力劝说曹操对张松礼贤下士,曹操未纳,这可是他们这里流传了很久的故事啊。
  当然了,还没有经过刘备在张松的作用下占据益州的打脸故事,在杨修为张松劝曹丞相的故事中,这只是一个疑似杨修识人不明的例子。
  司马师小小年纪居然断言益州将会因张松极力劝说刘璋之故而易主于刘备,曹丕颇感惊奇。
  但是惊奇归惊奇,他们知道的东西比司马师多,当然也不会被司马师的“童稚言语”给说服。
  司马师:几年以后你们就该被打脸了!
  对于曹丕来说,处理一下庶务,和党羽们商量一下怎么赢得父亲的欢心、早日被立为太子,最后再写几首诗抒发一下情感,这就是日常了,小日子过起来还是很惬意的。
  而且他的母亲卞夫人也不算是一个特别偏心的母亲,对曹丕这个儿子也还是很关心。
  在随军出征不久就病倒以后不久,养好病的卞夫人便启程回到了邺城。
  卞夫人是曹丕的亲妈,当然不会给他找麻烦,曹丞相对于曹丕的日常影响,就只有前方发来的那一份份军报能够体现了。
  司马师过了四岁,又过了五岁,等到他长到六岁的时候,曹丞相班师回朝了。
  据说丞相现在还算好的,至少不是长年累月的领军出征了,早年的时候,他的一应妻子儿女有许多都是从军而行的,曹丕少时就是在军中长大的。
  还有曹植,他现在虽然不像三哥曹彰一样醉心于兵事,但是也渴望建功立业,除了家庭情况的影响外,和他的成长环境是离不开的。
  以《白马篇》为代表的曹植的前期作品,都是抒发他渴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情感的,和后期的《洛神赋》、“黄初八年正月雨”之类的赋文可不同。
  建安十八年,领军出征年余的曹丞相终于率军归来了。
  在此次丞相出征的过程中最显眼的公子,当然不是留守邺城的二公子曹丕,也不是虽然勇武,但是没被丞相认为是继承人的“黄须儿”曹彰,而是四公子曹植。
  曹丞相回来之后不久,丕公子又变成了内心凄楚、难以言喻的二公子,司马师表示自己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你们曹家的父子可真是会玩啊!
  曹操此次领兵是西征,平定大汉北方疆域的动乱,南方那边,经历过赤壁之战以后,元气大伤的曹操已经暂时不打主意了。
  正是因为这样,刘备和刘璋的撕逼过程中,北方这边根本就没有动兵。
  张松已经因为交好刘备、刻意引狼入室而被刘璋杀了,刘备干脆地动手之后,因为张松透露给他的大量的益州的信息,对上刘璋的人马也算是势如破竹。
  司马师这个居然能够“慧眼如炬”地指出张松在刘备与刘璋的争斗中的作用的小孩,就这么入了曹操的眼。
  问题是他明明就是在曹丕面前说的这话,知道的人除了曹丕府上的人就没几个了。
  司马师:曹二叔叔,你再不好好管管你府上的人,你这是药丸啊!
  作者有话要说:  日常一黑文艺小青年阿丕~~~
  请相信我对阿丕爱得深沉23333


第87章 曹操
  这一年多的时间内; 曹丞相也不是一直领兵出门在外的,还是在短时间内回来过的,但是战事频繁; 他和没回来也没什么两样; 司马师就没怎么受到影响。
  但是建安十八年,曹丞相在邺城又待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回他有心思询问儿子中间发生了什么事了; 司马师就这样入了曹丞相的眼。
  自从西汉的王莽、东汉的董卓乱政以后; 汉初刘邦定下的赏给大臣的三大特权就基本上成了权臣标配。
  所谓三大特权,指的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当然了,因为三项特权都有,基本上就能断定这是一个像王莽一样有篡逆之心的贼子了; 所以曹丞相的吃相还是算好看的; 只得了两项特权。
  建安十七年; 天子刘协赐予丞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两大特权。
  那次曹丞相跑到了许昌去,司马师待在邺城,当然没能马上收到消息; 同样的; 他才会认为这年余的时间,曹丞相就没回来过,其实这都是司马师小朋友的错觉。
  大军出征在外; 纵是大战,也不会耗上两年的时间,真当中间的粮草是变出来的吗?
  建安十八年,丞相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
  虽然司马师一直称呼曹操的势力为曹魏,有时候还会产生邺城这里就是魏都、曹操已经是魏王了的错觉,但是实际上,一直到建安十八年的五月,曹丞相才完成了第一步,进魏公,同诸侯王。
  大汉只有列侯和关内侯这些侯爵,“公”这个爵位已经超出臣格了,只不过是因为曹操不愿意马上就称王——这样的吃相太难看了,他又得被讨伐一遍——所以才勉强弄了个魏公作为代替。
  虽然邺城在被曹操从袁绍手中夺下来之后早就变成了曹氏的大本营,但是现在,邺城的魏都之名才是名副其实。
  魏公曹操回到邺城以后,就接见了自己留守的一众大臣以及曹丕。
  司马师小朋友是在他老人家把一群人都接见完了以后被带过去的,到魏公的府邸的时候,只见到曹丞相已换了一身装扮,衣物的规格与他从前所见的已有不同。
  从前曹丞相也有违制的时候,就好像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时的那些士大夫、诸侯违规享用天子规制,但是如今真的晋了魏公,曹丞相又本分了起来。
  依司马师看,这是因为他老人家需要用如今的规制提醒自己,上面还有需要奋斗的目标,不要轻易满足。
  司马师如今五岁,年岁未足,有着寻常稚童一般的可爱,比之大人,又颇显机智,换而言之,就是“仿若成人”。
  恰好,曹操也有一个天才儿子,十三岁病亡的曹冲。
  司马师的容貌虽然与曹冲不同,但是同样玉雪可爱,再加上他这般年纪却有这般心智,和当初的曹冲极为相似,令曹操忍不住就产生了移情心理。
  但是千万不要当曹老板产生了移情心理就是板上钉钉的好事。
  当初荆州刘表座下有别驾名为刘先,刘先有一个外甥唤作周不疑,周不疑是荆州神童,入许昌后,和曹冲成了好友。
  神童之间心心相惜,本是好事,曹操也很看重儿子的这个朋友,但是,等到曹冲去世了之后,他看周不疑怎么看怎么不是滋味儿。
  倒不是说曹丞相产生了“为什么我儿子死了你还活着”的想法,毕竟人家只是朋友,又不是基友,这年头,夫妻都不讲殉葬了,曹冲死后,曹操也只是给他寻了一位同样早夭的世家贵女冥婚而已。
  但是呢,因为周不疑的才华显露太盛,又正值好年华,虽然有曹丕为他说情,曹操还是派人弄死了这个天才,更是对劝阻的曹丕说出了“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的话、
  周不疑和曹冲神童惜神童,曹操认为,曹冲若在,他能驾驭得了周不疑,但是曹丕恐怕不行,对于曹丕来说,这可是□□裸的打脸了。
  当然了,文艺青年曹丕同学也承认弟弟曹冲的才华比自己高,一直到他后来登基之后都是这么承认的,所以说,他还不至于被父亲打击到心若死灰的地步。
  要是司马师不知道这个典故的话也就算了,但是为了打击他过早成名养成的自信,司马师他爹司马懿可是郑重地告诫过他要韬光养晦,还把周不疑的故事讲给他听了的,完全不怕儿子会被吓出什么心理阴影,大概是因为有心理阴影总比没命要好吧。
  但是真的见面了以后,曹操却对司马师和颜悦色的。
  司马师仔细思考了一下,就知道曹操为什么会这样了。
  他从小就与曹丕一家往来甚密,曹叡、曹丕对他的观感都很好,而且只从表现来看,司马师虽然是个聪明孩子,但没有到目无法度的程度,而且对曹操、曹丕都很是崇拜。
  比起周不疑这种不一定能为曹操所用的人才,司马师有己方人员身份加成,倒是幸运了很多。
  曹丞相又仔细询问了司马师,当时他为什么会断定已经被刘璋弄死的张松是刘备入蜀的关键人物。
  千万不要和曹操说什么这是因为故事梗概里没有别的人物出场,小孩子对于不起眼的人物的注意力,若是他们不感兴趣的话,不会比大人还要高的,也就是说,这个理由根本就不能成立。
  司马师总不能回曹丞相一句直觉吧?
  “师闻张松貌极陋,刘玄德甚为礼遇、收其心,张松必誓死以报。士为知己者死,刘备知张松,若丞相重贞侯,刘璋弃张松,若袁绍不用贞侯,故有此遭。”
  所谓的贞侯,就是指郭奕他爹郭嘉,郭奕对司马师小朋友也是很有好感的,这个消息曹丞相应该了若指掌,郭奕也常常和司马师说起自己的老爹,所以司马师小小年纪知道贞侯郭嘉不稀奇。
  曹操听罢,感慨了一番:“不意汝有此见地也!”
  说罢命人赏赐了司马师一番,又让曹丕来把司马师领回去。
  看曹丕和他爹在司马师走后单独相处的那几分钟时间里没出什么问题,司马师就放下了自己的心。
  曹老板应该不会对他这个小鬼头动什么杀心了。
  路上曹丕莫名其妙地又问了一次司马师的出生年月,问完以后恍然大悟的样子。
  等到回府把事情都和司马懿说了以后,司马师才知道这是为什么。
  曹冲的卒年和司马师的生年是同一年,他这回去入了曹丞相的眼还得了赏,大概多少是因为移情作用吧。
  曹丞相和曹丕的地位又是不同的,很快,在某些人的有意传扬下,司马师的天才之名终于响彻了整个邺城,还有向外扩散的趋势。
  司马师:唉,这就是成名的烦恼吗?
  晋朝看见美男子就往他的牛车、羊车上扔东西的习俗现在就有了,大概是因为东汉末年贵族们都开始使用牛车的原因,路上的行人也好看见容貌了。
  司马师现在出门都要多带几个人,好歹要拦着那些过于热切的百姓,他出名之前也就算了,估计是因为出名之后别人越看他越可爱,像个玉人——虽然玉人这个称呼,晋朝的卫玠才是原版,但是现在卫玠不是还没出生吗?在灵泉水的加持下,对玉人这个称呼的争夺,司马师起码不会一败涂地——一路上总有人往司马师的车上扔蔬果。
  这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他们家的菜钱和水果钱省下了不少。
  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火锅的雏形,但是并不流行,而且和后世的火锅还是有区别的。
  在司马师的强烈诉求下,在寒冷的冬天,他终于吃到了味道接近于后世火锅的火锅。
  这时候已经有了火锅用具,但是形态接近于后世的四川火锅的吃法,但是现在的辣椒都还没有传进来,这种原产于美洲的香料要到明代才传入中国,所以现在所谓的辣子,就是后世俗称的花椒,而且被用于药用,就像茶一样。
  所以司马师“发明”的还是清汤锅,熬煮用的也是牛骨——猪肉性寒,中国古代的贵族一般不好吃猪肉,像是宋朝苏东坡这样还用猪肉发明了一道菜的官员属于凤毛麟角——顶多在里头加了少量的花椒和其他香料调整了一下味道。
  作为一个穿越者,最先改善的居然是吃食,司马师对自己也算是服气了。
  建安十八年的冬天,曹丕带着儿子和夫人一起跑到司马家府上来蹭饭。
  这个时代的食材做法都是每个家族的秘方,就是火锅这样简单的料理,在经过司马师的改进,接近后世的味道之后,也已经成了司马家独有的秘方,轻易不会外传。
  曹丕也做不出把人家的秘方抢来自己做的事情,就只能惨兮兮地来蹭饭。
  结果,他来了以后不久,曹丞相就“微服私访”到了司马家。
  大老板来了,难道能不给人吃饭吗?
  牛肉不是轻易能买来食用的肉类,就连吃火锅最好用的涮羊肉在这个时代也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司马师表示曹丞相你为何想不开来我家抢饭吃啊QAQ!
  要知道,曹操提倡节俭,他们家吃这一顿也不容易好么!真当现在是魏晋风流的时代,世家大族想风花雪月就风花雪月吗?!
  曹老板估计是来突袭儿子,但是最后遭殃的却是司马家……的饭。
  司马师:冷漠·jpg
  作者有话要说:  猪肉性寒,真的不能多吃啊Orz
  这个理论居然是从古代文学老师那里听来的,宝宝也是很服气了。
  据说养猪的场地必须要有三个部分,石槽+睡觉的地方,供猪奔跑、活动的空地,最后一个就是水槽。猪是一定要泡水的。就算没有水槽,猪也会刨开土层,撒泡尿进去,然后泡在里面。
  因为猪除了跑、吃以外就是在水里泡着,所以猪肉性寒,中国古代的贵族一般都不吃猪肉,除了这个肉有莫名的气味以外——古代没有发明骟猪法的时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吃多了容易生病。
  贵族们认为和他们常吃的禽肉、牛肉比起来,猪肉“不洁”。
  后来,“猪肉不洁”这种原本是中国古人的认知的说法就……咳,这个我就不说了,大家自由心证吧。


第88章 蔡琰
  曹丞相估计是觉得司马家的饭挺不错的; 后来又一次跑到曹丕府上的时候,还特意询问了司马师一番。
  司马师:想让我家把秘方进献给你吗丞相?火锅的锅底你还是自己熬吧,秘方什么的; 不存在的; 呵呵。
  曹丞相想要知道火锅的做法还真不是为了他一个人的口腹之欲,而是因为他已经准备点兵南下征孙权了。
  曹老板果然是一个操劳的人。
  大军出征在外,很大的一项支出就是兵马的粮食问题。
  粮草是给马吃的; 但是人呢?人该吃什么?
  士兵们要打仗; 卖的是力气,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他们得有肉吃才能更有力气。
  曹军出征估计得在冬天出发了; 越往南方走,那湿气一重,反而比北方更阴冷一些。
  司马师还是司马子元的时候; 他是南方人; 总感觉南方的冬天要比北方难熬一点。
  但是后世是因为北方有暖气; 要不然,冬季北方的温度可比南方要低多了。
  而且现在这个时期还处于小冰河纪,作为王朝杀手的小冰河纪会使气候愈发严寒; 即使司马师这辈子是富贵人家; 炭火充足,依然颇感寒冷,行军途中那些军士的感受更是不必言说。
  不管怎么说; 冬日行军,保暖是一个大问题,火锅比之寻常的饭食,一是吃起来方便——虽然现在的火锅和后世的有所不同,但是先秦之时就隐隐有流传了,行军途中也用不着什么肉汤,但用白水煮沸了涮锅,总也能饱腹——二是吃起来确实暖和。
  其实普通的士兵也用不上那么好的待遇,估计曹丞相是为军中大将计,要不然,火锅在这个时代,还是属于富贵人家的吃食——真当那么多肉是好弄的?——曹丞相没必要来询问他。
  只有军中大将,本身就有大量的配额和赏赐,喝酒暖身容易误事,换成火锅,又暖了身子,又可以少喝酒——就像一部电影里的台词说的,酒越喝越暖,水却是越喝越寒——如此看来,曹丞相连这细枝末节也考虑到了,且当是上次在司马家吃了一顿才有此想法的,可称是极细致了。
  建安十八年的年末,魏公领大军征孙权,次子曹丕、四子曹植均留守邺城。
  次年正月,大军行至濡须口,孙权率七万大军御之,双方相持月余,曹操无功而返。
  回军之后不久,曹丞相便携着妻子儿女往家乡祭祖去了。
  时间已到了建安十九年的时节,曹植宠爱愈隆,已改封了临淄侯。
  大汉高等爵位之中,侯爵又有区分,是为县侯、乡侯与亭侯。
  临淄乃古齐之都,临淄侯所统辖之地广大,几近一郡国大小,是为侯爵之中的高等爵。
  反观二公子曹丕,至今仍未受封,只是身上领了五官中郎将和副丞相的职务,可是官职与爵位又有不同。
  丞相曹操已是魏公,按理来说,曹丕也当有爵,但是偏偏没有,说他要被立为世子吧所以故意不加封其余的爵位,四公子曹植的临淄侯难道是摆着给人看的吗?
  司马师也不细想这些事,曹丕有他父亲等人的帮助,行事又不行差踏错,顺着路子走下去,总能比过曹植的。
  他已经正式开蒙读书,这个时代没有科举,只有世家大族才有书籍,私学不是没有,但很多先生原本也是世家大族里出来的,若是名声不大的话,司马师倒只用在自家学习就够了,也不用出门拜师。
  如今太学虽在,但乱世兵戈之下,已然衰颓,况且小儿发蒙,还用不着去太学,那样太大材小用了。
  司马家藏书不少,司马懿本人就是饱读之辈,况且他现在还只是丞相属官,说穿了,包括杨修等人在内的一干丞相属官,都是曹操的私人手下,和朝廷乃是两个体制,若不然,曹操岂会如同天子一般随意征召人才并赐予官职?不过是因为这些官职与朝廷无关,称不上损害天子颜面罢了。
  小儿发蒙,所选用的书籍大多大同小异,但是若是孩童聪慧的话,也可多看些其他的书。
  这年头还实行的是举孝廉的制度,所举的孝廉,世家大族其一,寒门地主其二,剩下的极少数才是普通人出身。寒门虽有个“寒”字,但总起码也是地主阶级,家中小有资产。
  所以举孝廉的制度发展到如今,又与世袭制没什么两样了,这也是为什么东汉以来,世家门阀逐渐抬头的原因。
  没有后世科举的烦恼,官职也近乎世袭,教导的书籍内容反而更加丰富,世家公子还得每人学上几门技艺,以示不同凡俗。
  前些日子,祭祖回来,曹丕言说自己那边新得了几本书,让司马师将消息转托给司马懿,谁成想,司马师竟然将看过的那几页背下来了,顿时大感惊奇。
  司马师前世倒没有过目不忘这个技能,大概是灵泉水的又一功用。
  司马师回来将那几页背给司马懿听,次日司马懿就带他往曹丕府上去了。
  自从他正式启蒙之后,去曹府的频率就不似幼时那么高了,终于和同时代的其他孩子有了一点共同点,但是小孩儿进学总不能整日拘着学习,所以一日之内,总有许多的时间玩闹。
  这个时代的常见玩具——并非益智类的——有两种,一种是鸠车,另一种是竹马。
  竹马很好解释,所谓的“郎骑竹马来”里的那个就是了,做工精细的甚至会真的加上马头以及其他部位,做得粗糙一点就是单纯的竹竿,只不过小孩以骑马的姿势进行活动,甚至互相碰撞、竞争。
  虽然看起来单调,但是对于孩童的肢体协调、小脑发育有很大的帮助。
  鸠车则是一种帮助孩童学步的工具,鸠车的形状像鸟形,是一种两轮有长柄的玩具,小孩儿可以奔跑着推行,在此过程中锻炼走步能力。
  而且鸠车是模仿鸠鸟飞翔和行走时的不同形态制作的,如果强力牵曳,则尾部翘起,若放缓慢行,则尾端摩地,很有些趣味,算是孩子们极喜欢的一种玩具。
  不要小看这些玩具,古人要是宠溺起孩子来,七八岁的孩子指不定就和一两岁的婴儿没什么太大的差别,孩子整日被抱着走路——尤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