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行有常-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司马师来说,现在值得庆幸的大概就是曹叡倚为支柱的几位宗室、外戚权臣,曹真、曹休等人,活在这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而在此之后,司马懿将会成为曹叡必须要倚仗的人物,司马家的未来相当可期。
虽然太和二年春的诸葛亮初次北伐以及这一年年末的第二次北伐都是曹真负责抵挡的,但是之后司马懿在抵挡诸葛亮北伐以及伐蜀的事件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太和三年洛阳城没发生什么大事,只是寻常的人事调动以及公卿病亡、对制度的小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曹叡的次子繁阳王曹穆没了。
曹叡的长子清河王曹囧在他黄初七年登基为帝的时候就受封王爵,只是可惜的是他在同年就夭折了。
曹囧病夭的时候,曹叡虽然伤心,但是他还有次子曹穆作为备选,所以伤心之余,总还有希望,但是如今,受封为繁阳王的曹穆也没了,曹叡如今膝下竟无一个男丁,对他的打击可以说是很大了。
当然了,没有皇子,并不说曹叡没有其他的孩子。
他如今还剩下一个女儿,曹叡子嗣不似父祖那么多,自然对孩子殊为宠爱,但是他的心中可没有让女儿登基为女帝的想法,再怎么样,还是需要男儿来继承皇位的。
对于曹叡的战斗能力,司马师还是很确信的。
曹操和曹丕父子在女色上也算是为人诟病了,但是其实还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然而曹叡后宫光是如今就已经近万了。
虽然是算上了宫女的数目,还有先帝、前汉时期留下来的宫人,但是这样很已经很令人惊悚了。
要不是晋武帝司马炎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开国之君——虽然是依靠祖父、伯父和父亲的积累而躺赢的——存在感比曹叡要强,羊车驾幸也实在令人侧目,恐怕在女色问题上,魏晋三国时期需要被大书特书的就不是司马炎而是曹叡了。
然而就是战斗力强悍成这样的曹叡,子嗣偏偏比父祖要稀少许多,他所有的孩子加起来,估计只能达到父祖的子女的零头,甚至还达不到。
子嗣不顺,曹叡也只能求祖宗保佑了。
虽然是求祖宗,但是司马师不得不说,曹叡也是不忘本了。
被追封为太皇帝的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虽然他们之间能过继,那么是一定存在亲缘关系的,甚至可能是近支,然而曹腾他是个宦官啊!
即便如此,也没阻挡住曹叡追封祖宗的脚步。
太和三年六月二十六,繁阳王曹穆死后五日,曹叡追封东汉桓帝时期的大长秋、太皇帝曹嵩的养父曹腾为高皇帝,曹腾在当时汉宫中的对食妻子吴氏为高皇后。
朝中的公卿们都了解皇帝陛下的心思,人家刚死了儿子,还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多体谅体谅他,没事儿的。
就是这个时候,曹叡显示出了未来他宫殿狂魔的本质,改平望观为听讼观、重修,建曹魏洛阳宗庙,以奉诸先帝神位。
曹丕也修宫殿,但是曹丕更加爱好打猎,曹叡的爱好和曹丕的比起来就显得不太环保了。
转眼之间到了太和四年,堪比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那般惨烈的浮华案终于拉开了帷幕。
参与浮华交会的青年士族,他们在清议之中品评人物,通过请谈论辩对政治哲学进行品论,对于天子曹叡来说,这显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景象。
皇帝自然希望皇权昌盛,就算有人来分权,皇帝也希望是“封建亲戚”里的那些宗室藩王,他的亲、戚,而不是门阀士族。
太和二年四月,曹叡不仅在圣旨中明令“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还准备给一众时时参与浮华交会的青年好看。
他批准有司可以对浮华交会中的首脑人物进行收押,被关进去的倒霉蛋就有十几个。
虽然司马师和曹叡的关系好,不用被关进牢里,但是也被暂时取消了上早朝的资格,并且禁锢在府邸之中。
和司马师同样待遇的还有何晏以及夏侯玄,何晏毕竟是名副其实的驸马,夏侯玄又是曹叡现在重要倚仗曹真的亲外甥,杀熟真的不好杀啊!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人物的名号总是特别多,什么建安七子、荀氏八龙、司马八达这样的名声,都是汉末请流派自我吹嘘、互相标榜的遗风。
而参与浮华交会的青年们,互相之间也是根据名声大小划分了级别的。
首先是四聪,以夏侯玄为首,算是浮华派里最顶尖的那一批人,水平都不相上下;其次是八达——和司马防的八个儿子的“字”里都有一个“达”、又都才华出众,因此共号八达有点相似,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八达的水平比四聪要低一点,典型的代表是诸葛诞,也就是诸葛亮的族弟;最后是三豫,这三个人是浮华案里的倒霉蛋中未来最没有名气的三个,但是他们的父亲却都是牛人,因此三豫的人员构成反而是后世知道得最清楚的。其他人给了他们“三豫”的名头,将之并列,差不多就是看在他们父辈名气的情况上勉强将之算作是预备役。
浮华案中四聪和八达的具体人员,史书是没有明确记载的。
司马师不知道历史上是什么样的情况,反正这辈子,他和夏侯玄是四聪里的两个头号人物,除了不被算在四聪八达中的玄学派的老大何晏之外,就数他们俩名气最大,最为人推崇。
司马师觉得自己和历史上的那位比起来境况还是好了很多的,毕竟这辈子他被曹叡算作是自己人,曹叡再怎么样,知道他是友军以后,也不会对他做什么的。
具体表现可以参照建安二十四年的魏讽谋反案中的曹丕的做法,荆州士人集团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谯沛集团也损伤颇大,但是同魏讽有着直接联系的一位汝颍派系的大佬在曹丕的公然偏袒下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当时的风波。
就如同曹丕掀起了魏讽谋反案的风波一样,曹叡一手主导了近似于汉末以来第三次党锢之祸的浮华案,牵连甚广,许多后来魏晋时期的重臣都牵涉其中,目的就是为了尊崇儒学、经学,巩固王权。
但是曹叡也是需要人手的,虽然现在的许多老臣还正当盛年,但也有一些已经撑不住了,未来迟早是年轻人的天下,曹叡要是一竿子全打死,曹魏的未来估计也完了。
最重要的是,目前牵涉在浮华案之中,被“罢退”的人员,有许多都是朝中重臣的子嗣,三豫的成员更是曹叡身边最为亲近的几个心腹的孩子。
可以说,曹叡浮华案最初的目的是杀鸡儆猴,但是这场风暴却牵扯到了现在朝中的许多公卿,那些曹叡眼里要被“杀”的鸡,现在看来,分量也不比“牛”轻啊!
作者有话要说: 浮华案中被牵连的一群人未来有很多都是牛逼的大人物,很多人在明帝曹叡时期被压抑了那么久,心理或多或少都出了问题啊!典型代表就是我晋景皇帝阿师同学!
看司马家,看仲达的表现,不算后来司马炎代魏的情况,仲达虽然很有权臣风范,但是也是一代兢兢业业的好大臣啊!然后仲达换阿师……
司马家有意识地开始蚕食曹魏的权力,行当年王莽、阿瞒的代立之举,应该是阿师先开始的吧!
当年玩得那么好的好基友夏侯玄说宰就宰了,暗地里还蓄养死士,只比弟弟阿昭大了几岁、却在高平陵之变之前那么重要的时刻睡得那么淡定,再联系一下当年被明帝浮华案一抓把柄一个准的青葱岁月,阿师的心理发展以及其中的问题很值得讨论啊!
第107章 案后
太和四年二月; 魏明以浮华罢诸士; 帝亦预其中。
魏明诏曰:“玄、诞之辈; 固声名大盛; 然不务道本。名声盛; 则慕之者众; 于国之害愈重。其为害者,虽不显于明; 诸卿需警之。”
尽黜其官; 唯帝左迁羽林监。
帝受旨; 叹曰:“昔者汉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天下乃大治。陛下崇道务本,圣明之相也。然臣与浮华诸士交游甚密; 陛下独为臣开恩,何以平天下士人悠悠之口?况臣与浮华之士倚为知己; 与夏侯太初有伯牙子期之交,诸人尽退,吾何以为官?又触陛下罢退之旨; 实难留职也!”
未几; 辞官归河内温县隐居。
——《晋书·景帝本纪》
司马师作为浮华案里唯一一个幸免的人; 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高兴。
和其他人比起来,他没有被罢官,只是左迁,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 但是司马师知道,这样的情况,反而更加危险。
被罢退的浮华诸士都是魏晋未来的许多名臣,纵然在历史上,司马集团正式和曹爽、夏侯玄派系撕破脸皮以后,有许多的浮华派——包括何晏、夏侯玄在内——都倒了大霉,不少人都落得个身死的下场,但是还有更多的人是被司马派系继续任用乃至于一直延续到了晋朝的。
浮华案被拿出来做典型代表的只有四聪八达三豫这十五个人——何晏同学他的名气虽然是最大的,但是他本来就不受曹魏皇帝的看重,曹丕和曹叡父子俩都没有用他,所以被罢退的官员中没有以他为典型人物——但是实际上在史书上都留下了牵连甚广这样的记载,可想而知,在魏晋玄学兴起之前,魏明帝曹叡为传统儒家经学做出的最后的努力、对玄学崇尚者、爱好者的波及有多广。
大部分人都是有嫉妒心理的,司马师明明在浮华之士里的名头那么大,在何晏嘴里,是与夏侯玄平起平坐的人物,却偏偏被曹叡不痛不痒地贬官了事。
对于其他那些官职都没了,未来还不知道有没有出头之日的倒霉蛋来说,司马师就太遭人恨了。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司马师和他们一样倒霉。
曹叡同学是不上了,他给司马师网开一面,纵然有他看重司马师的原因在,另一边,恐怕也和他想让司马师彻底选择一边队伍站定有关。
要是司马师不辞职,那么很好,那就代表他和其他人划清了界线,被曹叡重用的同时,他也会被浮华案里倒霉的那些人以“我们中间出了个叛徒”的理由,批判到死。
虽然改变了一定的历史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的小虾米司马师,真正改变的东西并不多。
也就是说,未来司马氏代晋的情况还有很大的可能会存在。
司马师可是要用那些人的,怎么能现在就和他们划清界线呢?
更何况,曹叡现在的做法,委实太得罪人了司马师也很为自己的那些小伙伴们不值。
各种情况综合下来,就出现了浮华案一众小青年里唯一幸免的那位,自己辞官的情况。
司马师虽然在辞职信【雾】里夸了曹叡他的做法的正确,说他是个圣明君主,但是他的立场表达得很明确,宝宝我和浮华之士们都是知己,夏侯玄和我之间的关系就像被传为佳话的伯牙子期那样,所以为了我亲爱的小伙伴们,叡叡哥哥咱们只能再见了。
曹叡:哦。
曹叡是皇帝,再加上他父祖的战斗力很强,生下来的曹魏宗室不少,所以他能用的人其实很多。
即使是被他倚为心腹的士族,数量也不在少数。
司马懿虽然有点意外儿子会那么干脆利落地辞官,但是对于司马师做出的决定,他还是很支持的。
曹叡这个皇帝毕竟只是一个人,而且他连儿子现在都没了。
因为浮华案被牵连的人何止成千上百?
一年不行,五年不行,那么十年二十年呢?
等到曹叡驾崩之后,他的旨意迟早会被人阳奉阴违。
朝堂上那么多公卿的子嗣都在其中,难道他们都不着急?
要知道,先帝曹丕时代还正流行这种风格呢,公卿们培养子嗣也都是按照时代的潮流、趋势走的,所以到了未来,浮华案势必要解禁。
就像如今原本要严惩浮华之士、之前甚至已经批准有司收押了一部分四聪八达这种浮华之士的领头人物的曹叡,不得不雷声大、雨点小地仅仅罢退了事。
最能够让人铭记的其实是鲜血,否则的话,即使是圣旨也没有多大的威慑能力。
现在就只看曹叡能坚持多久了。
不论如何,这次的“党锢”都没有汉末的两次党锢之祸来得峻烈。
是的,在司马懿乃至于很多人的眼中,浮华案和前汉的党锢之祸颇为相似。
党锢之祸有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这样的天下名士做领头人,而这次的浮华案,也有同样在此时的思想界堪称宗师的何晏以及名气颇大或者地位很重的四聪八达三豫等人。
司马师带着夫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大女儿司马琼回老家河内温县隐居,但是并不是说他的交游活动从此就断了。
反正大家现在都不做官了,基本上就是家境很好的失业的无业游民了——对于司马师来说,自己没有工作的x二代,基本上都是无业游民,没得说——那就想什么时候出去浪就什么时候浪呗!
交游访友,不亦乐乎。
司马师发展出了在各地旅游的新爱好,司马懿也没说他什么,他的弟弟和妹妹反而都颇为羡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司马懿的官位很高,但是浮华案依然不可避免地波及了他们家。
就算只有司马师是名声极大的浮华士人之一,但是这不代表司马昭没受到浮华经学的影响。
要知道,司马昭的年纪和司马师相差并不算大,司马师学了什么,司马昭也有很多是会的。
曹叡仅仅是给司马师降职而没有直接罢官,还是找了理由的,其中一个就是司马师师从蔡琰以及其他的儒家大家,有蔡琰的老爹蔡邕以及相友善的儒学宗师的名头加成,曹叡才能光明正大地偏袒司马师。
司马师好歹还有老师的名头加成庇护一下,司马昭后头的出仕就真的要成一点问题了。
司马昭对这个也不是很在意,要不是他们老爹现在的官位很大,他们看到的都是到了年纪就自动入选为官的子弟,恐怕在加冠之后继续等上几年“养望”、培养名声才是常态。
司马师和司马昭在这方面的心宽让司马懿和张春华颇为欣慰,于是他们夫妇也很心宽地不去管如今动荡的时局,而是给司马昭选媳妇儿去了。
司马师和司马昭差了三岁,算算时间,司马昭也要加冠成年了,家里总要给他物色妻子的人选了。
司马师在各地旅游、收留一些战争孤儿的时候,司马懿已经给司马昭定下了大儒王肃为岳父。
王肃,师从大儒宋忠,太和二年袭父爵为兰陵侯,太和三年为散骑常侍。
虽然年龄有差,但是王肃和司马师还是当过一段时间的同事的。
而从现在的思想界情况来看,何晏、夏侯玄和司马师这样年轻一辈的人是玄学代表,但是老一辈的经学还是占据优势的,毕竟玄学是从魏文帝曹丕后才大盛的。
在经学之中,汉末魏初的时候,郑玄的“郑学”占据优势,毕竟郑玄这位牛人堪称汉末的儒学之大成者。
但是等到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不以经义取士之后,郑学就开始有一定的动摇的,到如今,王肃的“王学”已经是郑学之外的一大重要思想了。
当然,仅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郑学依然是经学界的巨无霸,郑玄的地位,就和后来魏晋时代的那些名士推崇的何晏一般,甚至犹有过之。
对于经学,来自后世的司马师表示虽然他不知道郑学和王学是什么,但是他知道郑玄是位牛人,而对于王肃,司马师原本不认识他,却对他的父亲如雷贯耳。
在《三国演义》里硬生生被拿来当诸葛亮陪衬、活生生被在阵前骂死的大魏兰陵成侯,王朗王司徒。
当然,司马师能确定,王朗的死期只不过是和诸葛亮北征的时间线对上了而已,《三国演义》这种三分史实、七分演义的东西,当不得真!
对于未来的弟媳妇王元姬,司马师表示人都没嫁过来,没相处过,他能怎么评价吗?
有这个时间,他还不如多让人训练一下那些被他收入府中养育的战争孤儿们呢,加强他们家坞堡营壁的防卫体系呢!
作者有话要说: 安排阿师收容、训练战争孤儿是有原因的Orz想想我觉得这种情况最符合史实啊!
史书记载高平陵之变前,“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这三千死士哪里来的?总不能真的是变出来的吧?想要忠心的话,真的要像那些小说里一样,收养孤儿从小培养了。
至于坞堡,最初形成于王莽乱政的天凤年间,王朝末年的乱世,各地富商豪强为求自保修建的,建筑外观和西方城堡相似,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墻,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大型的坞堡相当村落,较小的一如宅院,有的旁侧另附田圃、池塘。大的坞堡基本上就保证里头的人自给自足。
子元他们家也算和门阀搭边了,乱世修坞堡也算是正常,至于守卫,当然需要人手,收集孤儿和后来的阴养死士都能解释了233333
第108章 似曾
司马师只在司马昭成婚的时候回了一趟洛阳; 回来的时候想要拜访其他人; 听闻有许多都出去游历去了。
曹叡的浮华案这么一弄; 对于青年士子的伤害非常大。
虽然有许多人都是经学传家的世家; 但是年轻人都喜欢跟随潮流; 许多世家子弟因为浮华案的牵连而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抑郁难平。
但是现在世家子弟的父辈们正当年,再当个二三十年绝对没问题; 对于许多人的父辈来说; 自家还有足够的机会为子孙打算。
说来也是好笑; 司马师在大魏各处游历的时候也碰见过其他人; 私底下听说有人相聚的时候还有弄学会; 这回倒不是借玄学清谈来抒发自己的抱负了,而是切切实实地直抒胸臆; 言谈之间少不了怨愤之词。
不过要不是司马师也属于浮华案中的倒霉蛋的一员,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得到消息。
对于原本大张旗鼓搞学会的那些人来说; 可以说是很长记性了,所以说挫折使人成长啊!
从这一点其实就可以看出浮华士人们已经有很明显的排外倾向了,要是未来想要和他们打好关系或者放心地用他们的话; 司马师之前的那一步算是走对了。
何晏从曹丕的时候就不受皇帝的喜爱; 他也习惯了; 不过是彻底绝了为官的希望罢了,而司马师也算早就心中有数。
要说浮华案对四聪八达里的人谁伤害最大的话,诸葛诞等人是八达的水平还好一点,四聪里的那几个就真的是要吐血了; 其中又以夏侯玄为最。
可是太和四年浮华案刚发生的时候,就算夏侯玄的亲舅舅曹真是大司马,也无力回天。
浮华案后曹叡就给曹真、司马懿升了官,虽然是因为七月后要命他们率军伐蜀,但也可以看作是以官职换他们闭嘴,不要对浮华案插话。
曹叡彻查以后才发现牵扯进了那么多的公卿子弟,他自己已经头大如麻了,在那时候向他求情,只怕会适得其反。
过了年,太和五年,三月份,大司马曹真就没了。
夏侯玄的父亲早逝,虽然出身大魏的名门世家夏侯氏,但是以他家的情况来说,对他帮助最大的其实是舅父曹真。
整个大魏,对曹叡有重大影响的人,曹真凭其地位、资历绝对能算是一个,但是他没了,相比于父亲尚在的司马师,他能有的依仗就少了。
当然了,现在的大魏公卿们大概不会想到,曹叡驾崩之后,最先权倾朝野的不是从文帝时期就备受重用的司马懿,而是曹真的儿子曹爽。
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徵是夏侯玄的同母妹,对于夏侯玄的行踪,他当然了解得很清楚。
同许多失意的浮华之士一样,夏侯玄现在也没在都城洛阳,而是出门去了。
司马师没有见到夏侯玄,只是和妻妹的丈夫和逌相互交谈了一番。
夏侯玄除了夏侯徵以外还有一个妹妹,司马师后来渐渐大了,虽然与夏侯家关系密切,但也没见过夏侯玄的另一个妹妹,不过他的这个妻妹嫁了一位老熟人。
当初曹操信重和洽,司马懿也与和洽交好。
和洽的为人是没得说的,两家后来交情也愈深,后来机缘巧合,司马师娶了夏侯徵,和洽的儿子和逌则娶了夏侯徵的妹妹,两家就此成了拐着弯的姻亲。
思及现在的亲戚关系,以及未来司马氏派系和曹爽、夏侯玄派系的撕逼大战,司马师只能表示,中国古代早些年的撕逼不就是各家沾亲带故的亲戚在那里互怼嘛!
不过贵族公卿的圈子就这么点,再过几代,不知道多少人家都能成为拐弯抹角的亲戚,这种关系也不算太值钱,世人还是更加看重自己的家族。
太和五年,司马昭与王元姬成婚,这一年还有一件喜事,那就是曹叡终于又有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曹殷,曹叡还因此大赦天下。
只可惜,浮华诸士只是被取消了为官资格,也没被收押,自然也没有赦免一说。
曹叡同学这样子不讲情面的举动,司马师只能表示呵呵。
对于曹魏来说,曹叡自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玄学浮华,自然不如经学务实得好,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乃是借用玄学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才华并不比学经学的那些人差,但是若是让所有人都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