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行有常-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两人只差了两岁,姬发当世子也不算是动摇根基,而且周部先主季历就是其父古公亶父的幼子,季历的两个兄长自认比不上弟弟,主动让位,周人觉得世子之位从姬邑身上变更一下也不成大问题。
  原先有人闹腾着换世子,现在就改了目标,不如给几位公子都来个封邑好了。
  姬昌一时之间真是一个头两个大,不胜其烦。
  子干日记:
  推恩令真是一个大杀器o(≧v≦)o !
  作者有话要说:  推恩令真是一个神奇的法令,最初想出这个主意的贾谊真不愧是个天才。
  他在汉文帝的时代就提出了推恩令的主体概念,多建诸侯以少其力,到了汉武帝时候被主父偃扩充了概念,变成了推恩令,仔细想想,汉朝果然都是软刀子割肉来着的233333
  话说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鼎应该是的司母戊鼎,大约800公斤左右,有推算说九鼎的重量大概是500公斤左右,然后梁柱的重量应该没那么重。秦武王是一个人举起过雍州鼎的【虽然后来就绝膑而死了】,同理,天生神力的话子受也差不多,然后记载他“具倒曳九牛之威”可能也是真的,推算一下他的力气可能会更大。虽然子受的年纪小,但是设定的是宫里的小房间,用的房梁也不大,所以应该是可行的……
  哈哈,为了苏一下子受宝宝,蠢作者真是考据得不遗余力啊哈哈哈


第14章 妲己
  其实周部的主要问题是世子姬邑不是那么能服众,而在这种多事之秋,周部的群臣都希望能有一个强有力的继承人。
  比干提议给太好封邑之后,姬姡Ь徒庸芰四强榈胤健
  没办法,大商还专门派人过去防止周部阳奉阴违。
  姬昌原本想着太好没有多少得用的人,到时候封邑上都是周部的人,太好得不到太多的消息。
  结果太好直接就将封邑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姬姡Ч芾恚壮屏肥帧
  姬姡羌Р亩樱裁辞资栌斜鹨猜鄄坏剿砩稀
  姬姡淙恢皇且桓鲂『⒆樱撬挠邢敕ǎ推⑵玫募父龈绺缦啻Φ靡膊淮怼
  姬姡в惺焙蚧嵊幸坏闫嫠济钕耄只蛘呤蔷醯酶绺缑翘嘎勰承┦掠械览恚驮谀盖椎姆庖厣鲜导恕
  周部和大商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地方,一件事情不需要多久就能传遍各处。
  姬昌其余的儿子,也未免没有借姬姡е衷诜庖厣鲜┪瓜肿约翰拍艿囊馑迹院芸欤梅庖厣暇统鱿至酥种旨ざ诵牡某晒┤缛丝谠黾印⒅芪У厍闹苋宋烁玫纳钋ㄒ频秸飧龇庖厣隙ň樱芙逃耸仙段г龆嗟鹊取
  周部有人希望姬昌能够给其余的几个嫡子一个封邑练手,也是希望能够完全展现他们的才能。
  这种山雨欲来的时候,继承人的选择最好还是以贤不以嫡。
  要不是提议让世子姬邑也选择一地进行治理太过明显,早有人希望姬昌能够再选世子人选了!
  语言没有行动来得有效,要不要换世子,好好比比就行了。
  姬昌虽然知道自己的大儿子有缺点,但是并没有更换继承人的打算。
  姬邑和他颇有相似之处,他相信这个儿子好好教导是能成材的。
  周部被比干搅乱了一池春水,大商这边却是渐渐地安定下来。
  王都朝歌之中隔个十天半个月就流传起太子的逸事,太子殿下天资聪颖,容貌出众,更别提家世,整个大商都没人比得上,简直就是一尊闪闪发光的小金人。
  帝乙表示:很好,就是要你们这么夸我儿子,夸得越厉害越好。
  历代商王多好征战,帝乙也不例外,毕竟大商的疆域之外,人方、孟方等夷狄之族虎视眈眈。
  帝乙二十五年,帝乙崩御。
  继位的子受雄心勃勃,想要光复大商的基业,像世祖盘庚、高宗武丁一样,重振大商雄威。
  老哥死前被安排辅政的少师比干:侄儿,咱能不能好好说话,按照顺序办事?你好歹先把孩子给生了啊,都快二十了也不生孩子,你也不嫌你哥蹦跶着烦人!
  在少年时期经历过被催生的比干,如今也已经进入到了催自家儿子、侄子生孩子的年纪。
  他担心的主要还是如今帝号帝辛的子受,比干他家的子泉老早就娶妻生娃了,生下来的孩子取名子珏,算是纪念一下快被比干忘记的前世。
  帝辛迟迟不生孩子,正妻也没娶,子启在如今的太后面前蹦跶得可厉害了,因为大商素来有兄终弟及的传统,某位商王去世以后,如果自己没有儿子,又将帝位传到侄子那一系也是正常的事。
  太后也愁啊,子启也是她亲生儿子,一直在她耳边说道,她真的不能保证什么时候自己耳根子一软就被说动了。
  根据比干对子启的了解,此君后来担任了宋国国君之后是没有子嗣的,所以只能按照大商兄终弟及的传统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子衍。
  但是就算子启绝后应该也是后来的事情,只看现在的情况,谁能想到后面发生的事情呢?
  所以早点给帝辛娶个王后,让子启绝了心思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于是乎,新帝登基以后的第一件大事居然是给他挑选王后。
  帝辛:二叔,我的亲二叔,为什么你非得催着我成婚生娃啊!当年你坚定地反抗我祖母不生娃的勇气呢?
  #我们难道不是一个革命阵营的人吗?!#
  比干无奈地摊手:熊孩子,你以为我愿意催你结婚吗?多大脸啊你!
  他也是被逼无奈有木有!
  而且现在早点催帝辛娶王后,到时候就不会有卿士在朝堂上哭丧一样地表示陛下您再不成婚老臣就一头撞死给你看了。
  不管怎么样,选后仪式还是启动了。
  朝堂上的卿士、王畿之外的外服官、方国诸侯,统统都把自家适龄的女儿送到了王都朝歌。
  比干只负责和小姑娘们的爸爸哥哥说话,选小姑娘的事情还是交给太后好了。
  太后虽然是先帝元后的陪嫁出身,是个庶女,但是给儿子选王后,当然是往家世高贵了选,家世越好她看着越顺眼。
  子启:科科。
  当然了,大商之君是天下之主,女子的家世再高贵,还能高过王室?
  无论男女,大家都是颜控,如果某个女子长得特别倾国倾城,那自然是选她了,反正能过来竞选王后的身份本就不会太低。
  最后的王后人选是帝辛自己拍板决定下来的。
  据说帝辛那天被太后叫去看媳妇儿,一脸的不愿意,像军训一样排成一排排的姑娘他随便就指了一个,然后就走了。
  太后:我可能生了一个假儿子。
  帝辛自己是随便指的,谁知道他到底指的那个方向站着的谁啊!
  太后自己拿不定主意,把比干和他正妃有妫氏叫过来一起参谋一下,最后选中了有苏氏的女儿。
  比干:我还能说什么呢?这就是爱啊,命中注定的爱啊!
  有苏氏姓己,他们的整个氏族都是己姓苏氏。
  传说黄帝有二十五子,其中有十四人被分封得姓,共有十二个基本姓氏,己姓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女子出嫁后择其姓称呼,而不是依照氏族称呼,有苏氏之女名妲,因此人称妲己。
  比干已经对自己脑子里留存的对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印象完全放弃了,他一定穿越到了一个假商朝,或者说是平行世界。
  帝辛选了妲己为后以后,根本不愿意再多选几个当妃子。
  被认为是带坏了帝辛的罪魁祸首,比干表示:我怎么就那么恨呢?
  宠老婆有错吗?一夫一妻有错吗?
  诸位卿士我知道这个年代讲究多子多福,但是我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孙子都有了,你们就不必揪着我只娶了一个正妻的事情不放了吧!
  又不是生不出来!
  帝辛和妲己虽然成了婚,但是两个人的相处模式完全就是欢喜冤家的样子。
  比干:真是想不到你们是这样的帝辛和妲己!
  妲己的容貌可以称得上是倾国倾城,但是为什么当时她在人群中并不出彩呢?
  很简单,她不想嫁人,最起码不想嫁入王室,所以故意让自己在人群中显得不出彩。
  想要变美很难,但是想要装丑,还不容易吗?
  只可惜,帝辛一点都不走心的随便一指,比干和太后很走心的郑重选择,就把妲己给显出来了。
  霸道帝王帝辛:很好,我的王后,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帝辛和妲己谈了一场走心的风花雪月的恋爱,然后他们两个人就正式地嘿嘿嘿了。
  帝辛二年,他的长子禄父就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上。
  丝毫没有尊老爱幼之心的帝辛大手一挥,二叔,这娃儿就麻烦你了。
  比干: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做什么?
  #我连亲孙子都不想带你让我带侄孙?!#
  #要不是看在你是一国之君的份儿上,子受,我早掐死你个熊孩子了!#
  禄父的年纪太小,就算比干要给他当老师,也得等小孩长大一点才行。
  妲己和帝辛的相处模式比较接近后世的武则天和李治,毕竟大商也不讲究后宫不得干政那一套,高宗武丁的王后妇好的另一重身份还是个披甲上阵的女将军呢!
  虽然妲己不是帝辛征服有苏氏的过程中被献上求和的美人,但是有苏氏的方国属于外围的诸侯方国,所以和王畿这边还是有所不同的,妲己身为首领之女,从小也学习了不少的权谋之术。
  这就意味着,让她和帝辛一起出主意阴人,可以,在侍女的帮助下照顾一下孩子,也可以,怎么正常地养大、养好孩子……
  嗯,这道题超纲了,下一个。
  因为太后还有另外两个儿子,子启还是王都中人尽皆知的野心勃勃,所以把禄父扔给太后养育也是不行的。
  没办法,有妫氏带着大儿媳一起进宫,顺带把孙儿子珏也带了过去,和有空的时候就去看孙子的太后一起,给妲己示范如何正确地养好一个孩子。
  子干日记:
  今天的大商后宫也是那么和谐呢。
  话说本宝宝还是觉得妲己侄媳妇儿你进宫的时间太早了。
  说好的我侄子是个渣男人设呢?怎么就变纯情一对一甜宠版的霸道帝王了?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上的帝辛被黑得很惨,他家王后妲己也不遑多让,一对一起被黑的夫妇,允悲。
  有资料说妲己不是帝辛的第一个王后,禄父【也就是武庚,从这种典型的天干命名就知道这是祭名,如果大商没亡,禄父应该是叫帝武庚哈哈哈】不是妲己亲生的。但是也没说帝辛什么时候娶了妲己为后啊!
  封神演义里什么姜后黄妃之类专门创造出来黑帝辛的就不说了,毕竟禄父才是帝辛长子来的,殷郊殷洪什么的,你们连子姓都没姓,还说自己是王子?
  给大家贴一段毛爷爷给帝辛翻案的话,他还给始皇陛下、曹总、二广他们翻过案,所以我朝现在给这几位被历史抹黑的人翻案的比较多:
  1958年11月□□在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1959年2月25日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又说,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第15章 蛮夷
  帝辛登基以后,自然也有一批心腹,许多都是先帝留给他的,还有自小就和他一起长大,培养起来的。
  先帝留给帝辛的心腹有费仲、尤浑这种奴隶出身,没有根基、只能依靠帝辛的,也有和帝辛从小一起长大的恶来这种贵胄子弟。
  帝辛也是自小被当作太子培养起来的,要站稳脚跟很容易。
  等到站稳脚跟以后,他想要彻底地掌控朝政,让大臣们拜服,就需要武功,也就是军事方面的政绩来托衬了。
  古往今来的所有帝王,包括后世的那些,开国之君总是比他的继承者们有威信的,原因无它,开国之君的权柄都是自己挣来的,非是他人授予的。
  倒也不是说那些继任的君王就没有威严了,看那一个个武功斐然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明成祖等人,早期也都有受制于人的时候,等到后期,政令皆出于一人,文武百官统统被皇帝吊打,连句闲话都不敢说。
  长于文治的帝王也有,太平盛世,哪有那么多仗给你打?
  但是这种帝王难免受制于人,不仅帝王威严要慢慢地积累,还要担心文官的口诛笔伐。
  这一点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宋朝的那几位,仁宗被文官用唾沫星子糊了一脸都不能擦,还要继续听骂,等到晚年,当了几十年皇帝,威严想来应该是足够了,想要拖延立太子,看看自己能不能再生出个亲生儿子来,结果被一群大臣“逼宫”请命,只能立了堂侄为储君,和皇后在宫中相对垂泪。
  大商没有这种例子给帝辛借鉴,毕竟这个时代,一直到秦汉等朝,都是武夫当国,但是他也晓得,想要尽快地确立自己的威严,就需要胜利,最好还是大胜。
  帝辛出生得晚,没见过武乙当朝的时代,但是比干是见过的,王畿之中在朝堂上立足的内服官们,被武乙压得尽数膺服,文丁、帝乙当政后期乖顺得不得了的卿士们放在武乙朝,还能称得上是胆大呢!
  帝辛已经定好了几个目标,比如说先帝帝乙时期的孟方,那时候帝乙把他们打服了,如今这些人又开始作乱,还有东夷各部。
  这些夷狄之族是大商一直以来攻打的目标,大商的军队对他们也很熟悉,帝辛要拿人练手的话,这些人确实是很好的目标。
  孟方相对而言是容易一点的,毕竟他们已经被打服过一次了,东夷分不同部,对现在的帝辛来说挑战等级还有点高。
  帝辛的脑子还是很清醒的,贸然选东夷各部,说不定会阴沟里翻船,所以当然是柿子挑软的捏。
  帝辛带人去打孟方,比干等人就留守朝歌给他看家。
  这个年代的能人异士不少,或许是因为帝辛自己天生神力,他身边汇集了一帮大力士,还有一些人有其他方面的特长。
  比如说比干的老熟人,他当年初见时的小帅哥、如今的中年美大叔飞廉,此君“善走”,速度奇快,要放到后世参加比赛,短跑能和博尔特比肩,长跑更是无人能及。他是贵族出身,如今继承了家传的侯位,算是帝乙留给帝辛的超级打手。
  飞廉的长子名为恶来,和帝辛特别有共同预言,因为他们俩都是天生神力的主儿,所以帝辛从小到大玩得最好的就是恶来。
  恶来还有一个特点,嘴甜,特别会说话,让人明知道他在溜须拍马也受用得很愉快。
  这种天赋是别人学不来的,因为恶来忠心、有能力还嘴甜,集齐了忠臣、能臣和宠臣的特质,所以帝辛特别安排他司“射”,作为帝辛的近卫队统帅存在,时时陪在帝辛的身边。
  飞廉除了恶来以外还有一个名为季胜的儿子,虽然不像飞廉和恶来一样天生就有特殊能力,但是把他们家的老本行学得特别好,帝辛特别任命他担任“多亚”一职,为大商养马。
  所谓的马亚、多亚虽然职司里有养马,但是和西游记中的“弼马温”一职还是有区别的,养马是为了战事需要,所以马亚、多亚是武官,还是高级武官。
  帝辛三年,帝辛亲自率军远征孟方。
  给帝辛打下手的方国主要还是攸国,帝乙后期远征之时,攸侯喜都有参加,论武事,攸侯喜大概是大商子姓各氏中最了解的一个了。
  帝辛离朝远征,朝中的政务也不带走,全交给了比干、箕子和商容处理。
  拿着少师的薪水却处理着商帝的事务、操着商帝的心的比干:子受你个熊孩子怎么就那么能呢?我和我哥怎么教你的你都忘了?!
  有着和比干一样情绪的是商容。
  商容他爹商恪在帝乙朝终于光荣退休了,比干还当着他的少师,帝乙也没给他升官,毕竟那样又要封一个少师,太麻烦,还有人来分权。
  商容子承父业入朝为官,但是想要骤然入朝就是高位是不可能了,只能慢慢地往上升,经过十几年,终于离他爹从前的高位又近了一步。
  商容如今是比干手下的佐官,虽然已经混成了卿士,也就是大商的高级官吏,但和比干相比依然要矮一头。
  商容自己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毕竟从一开始,他接触朝政的时候,就是和比干一起出使周部,比干是正使,他为副。
  被比干压一头,他都已经习惯了。
  毕竟就算他是王族远支,是殷都内口耳相传的天才少年,日后必会做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对上家世比他好、天分比他高、同样是殷都之中口耳相传、人人夸赞的天才少年比干,尤其是比干入朝为官的时间是他的好几倍,怎么看也不像是能压过他的样子。
  被自家老爹恨铁不成钢地骂的时候,商容也很绝望啊。
  #难道这一切都怪我吗?#
  比干:怪我咯?
  如果让一直看比干不顺眼的商恪知道儿子的心思,只怕能从棺材里蹦出来再关商容一次小黑屋。
  除了比干等人,王后妲己也多有分担政务,真别说,不愧是接受过有苏氏的继承人教育的女人,处理得还不赖。
  因为王后的存在,朝中的女官们最近走路腰板儿都挺了很多。
  比干仿佛看到了一颗在大商冉冉升起的女强人之星。
  比干:妲己侄媳妇我和你说,这要放在大唐和之后的时代,你是要被称为武则天第二的!
  不过在大商,妲己这样做也只是恢复了大商一直以来的传统而已。
  因为她处事公正,还得了个大意是“妇好第二”的美称。
  “好”通“子”,“妇”是一种亲属关系,根据比干的理解,“妇好”这个称呼大概和“子家的媳妇儿”差不多,只从这个称呼看就知道大商的历代商帝们对这位女祖宗是多么敬重了。
  按理说如今最大的事就是帝辛亲征,在他回朝之前,应当都不会有什么大事才对,只可惜,意外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大商的领土面积和后世的华夏自然不能比,后世的华夏要把如今的许多蛮夷戎狄之地也算进去。
  大商如今主要针对是东夷各族,戎族是交给周部之类的方国进行抵抗的。
  《尔雅》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虽然商朝并没有这本书存在,但是对于夷狄戎蛮的划分和尔雅上差不多,顶多数量有一点差别而已。
  所谓九夷、六蛮,九和六乃是泛指,意指蛮夷之族的数量繁多,东夷,意思就是在大商东边的各民族。
  东边是海,大商的地理位置大致在后世的豫省,离海算是很近,只要灭了人方,差不多能将后世的鲁省收归囊中。
  东夷一直以来都是大商的心腹大患,至于南蛮,因为大商的边邑离那边还是有些距离的,离南蛮更近的是部分方国,乃至于前夏的遗国,所以大商目前还不怎么重视南蛮之地。
  自夏朝少康时期就存在的越国,一直在南蛮之地的深处混迹,越国最初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禹王之祀断绝,打着禹王后裔的名号,他们在南蛮之地混得还挺开,到大商的时候,越国依然是一个侯国。
  像越国这样的不合理存在只有一个,他们境内的民族统称为百越之族,虽然多有受东夷、蛮族的影响,但是主体还是没有变的。
  可是像越国一样建立一个长久存在的国家不容易,聚拢蛮夷之族,加以教化,若是真有人想做的话,还是可以成功的。
  越国未来的大敌,出过孙武、伍子胥等名将,成就了越王勾践的赫赫大名的吴国,已经出现在了这个世上。
  这所谓的意外,也和吴国有关。
  子干日记:
  比起国土面积的时候,宝宝才发现大商的土地面积有多小……
  是时候学习周朝的封建制度了,历代商王好征战就战出这么点土地,宝宝真是没眼看啊!
  作者有话要说:  蠢作者看商朝地图的时候深深地震惊了,这地方,真特么小啊……
  我国果然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战斗民族,国土面积的扩充,我觉得周朝的分封诸侯制度功不可没。


第16章 句吴
  虽然比干习惯性地将与越国相对的那个吴称之为吴国,但是这个由姬泰伯建立的、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小方国,还没能够得上那个级别。
  就连周部,在大商的官方称呼里,也只是称之为“部”而非“国”。
  在如今,当地人将吴国称之为“句吴”。
  “句吴”的“句”和越国在当地的称呼“於越”的“於”一样,都是当地语言中的一种无意义的助词。
  泰伯是古公亶父的嫡长子,自然有一批追随他的人,他和仲雍为了给弟弟季历让位而出走,从渭水之畔的周部来到东夷、南蛮之地,又是孝友之举,最是值得为人称颂,周部里跟随他的人还不少。
  当然,比干曾经阴谋论过,泰伯、仲雍给弟弟让位,来到如此偏远的蛮夷之地建立方国,是不是有和周原那边的周人一道夹攻大商的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