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行有常-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比干曾经阴谋论过,泰伯、仲雍给弟弟让位,来到如此偏远的蛮夷之地建立方国,是不是有和周原那边的周人一道夹攻大商的意思。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句吴离大商的距离并不近,想要和周部夹攻大商,他们还差得远。
当然,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句吴的人口组成很复杂,大部分都是当地的荆蛮、徐夷、淮夷,不过要说泰伯和仲雍单纯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让这些人尽数归服,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在数代之前,如今和东夷各部死怼的大商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因为商部落也是东夷的一员。
在大商取代夏朝执掌神器之后,他们就和东夷各部渐行渐远。
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礼仪。
自大商起,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服饰传统开始定型,而大商也有诸多礼仪、律法,凡此种种,对华夏与蛮夷戎狄进行了区分。
华夏者,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大商和东夷仔细论起来五百年前说不定是一家,如今都势成水火,泰伯、仲雍不依靠武力,而是单纯地用人格魅力让当地蛮夷归服,真当谁是二傻子不成?
所以,他们离开周部的时候,一定是带走了一批得用的人的。
周和吴的关系如此紧密,还真是让人不得不警惕呢。
而句吴弄出来的这个乱子,更让大商对他们报以了强烈的警惕之心。
句吴的位置在荆蛮、淮夷与东夷之间,离句吴最近的方国、部族有攸侯的攸国,和彭祖氏的彭国。
彭祖氏是大彭氏的分支,他们历来在朝中担任史官一职,因为史官人才的难得,所以在比干的记忆中,一直到汉朝,史官一职都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更后面的时代他不清楚,但是汉朝,修了《史记》的太史令司马迁,他就是继承了其父司马谈的太史令之职,他们的家族,从秦朝起就是史官。
彭国就在攸国的附近,比攸国稍微靠近大商王畿区域,但是也没离边邑太远。
攸侯喜同帝辛一道征孟方去了,和孟方相比,攸国离大商王畿反而算是比较远的。
攸侯喜不在,攸国虽然有人主事,但也是群龙无首。
然后攸国就遭袭了,没办法,他们只能把问题报到王畿之中,让比干等人来处理。
袭击攸国的就有句吴的人,数量还不少。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知道这是为何,比干自己是见过季历的,从季历到现如今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古公亶父因为喜爱姬昌这个孙子所以想要立其父季历,那要等到姬昌表现出聪明才智的年纪,和比干第一次见到季历的时间也不会差多少年。
这么一点时间,泰伯等人白手起家,想要完全教化蛮夷之族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代人的时间都没过去呢!
不管怎么说,作为子姓方国的攸国遭袭,袭击攸国的除了夷族居然还有句吴这个由姬姓的周部之人组成的部落,那就很容易挑动大商的内服官们的神经了。
遥想当年,也是大商新君继位的时候,帝乙被周部的姬昌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居然要嫁妹妹和亲才换来了两族和平,简直令人气愤。
如今虽然只是攸国和句吴之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这件事和句吴的上层是无关的,是句吴国民与攸国之事,但是这不能不让人对个中内情多加联想。
要比干来说,还是因为现在大商已现颓势。
每逢王朝末年必有天灾,这是华夏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数个封建王朝给出的血的总结。
周灭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冰河纪的降临,异样的天气影响了食物的产量,再加上地就这么点,皇室首当其冲受到了怨愤,真是你不灭谁灭啊!
要解决这个只有两个选择,一,减少人口,二,扩大国土面积。
大商选择了扩大面积,可惜见效慢,然后大商就亡了。
周代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完成了第一种,于是周就稳了。
仔细想想,这个解释完全没有毛病,很有道理啊!
比干觉得,大商现在要做的事情除了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的帝辛改革触动了太多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在他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后院失火了,他哥子启当起了带路党,领着周兵一路打到了朝歌。
比干认为,帝辛改革是可以的,这完全没问题,至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外部有矛盾出现的时候,内部矛盾自然会转移出去。
周灭商的时候,小冰河纪还没完全过去,但是分封诸侯这个制度一建立,大量的人手扩散出去,压力瞬间就小了许多。
大商现有的子姓方国,有许多都是帝天乙——也就是汤——以及帝武丁时期分封出去的,而这两个时期,是大商著名的盛世。
如今直系王室在外头建方国的不多,纵有封邑,也都待在王都做内服官,比干、箕子、微子等人都是这个情况。
如果要仔细探讨大商日后的道路,只怕比干能想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所以现在,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句吴,或者说是周。
周灭商,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博大的案例,但是仔细想想,未尝没有他们一早就包藏祸心,从季历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对外扩张、增强周部实力的缘故在。
不把周部这个祸患给解决掉,知道后世历史的比干是绝不会放松的。
现在,就可以从句吴开刀了。
于是乎,通情达理的王叔比干让攸国转达了他的处理决定,大意是这样的:
句吴是泰伯和仲雍建立的方国,周部是大商的属国,那由姬姓之人建立的句吴自然也应该是大商的属国。虽然从前句吴地处偏远,大商不怎么关心他们——当然,这是好听的说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大商看不上句吴这犄角旮旯的一小块儿地——但是现在,句吴的人进犯攸国,这是对大商的挑衅。
念在大家都是华夏族人,与蛮夷之辈不同的份儿上,大商就给句吴一次机会,如果句吴之主来朝歌朝觐,王都这边就既往不咎,攸国的损失由王都这边来弥补。
这个决定,看起来十分的通情达理,比干原本还觉得这股浓浓的鸿门宴的意味——虽然现在没人知道鸿门宴是什么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是存在的——一定会吓坏句吴的人的,结果王都的人纷纷表示少师您实在是太好说话了,把比干憋得一阵内伤。
当年被誉为殷都安阳第一天才少年的商容倒是大概能猜到比干的想法,毕竟蠢有不同的蠢法,聪明人却总是相似的【并不是!】,但是他对此的反应还不如一点都没猜出来呢!
商容兴奋地表示不愧是能把他爹商恪气个半死的比干,脑子果然灵光,损主意一套一套的。
比干:你这还不如不夸我呢!
他宁愿被人夸是傻白甜,也好过被商容称赞是老谋深算之辈啊!
比干:我明明还是个萌萌哒的纯洁的宝宝啊!
别和他谈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问题,他不想听!
因为王都这边安抚了攸国,所以他们的情绪还是很稳定的,但是消息传到句吴,时任首领就很头疼了。
泰伯无子,因此他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弟弟仲雍,仲是排行,所以仲雍的全名当是姬雍。
姬雍和他哥年龄实际相差不大,所以五年以后也翘辫子了,传位给了他的长子,也就是过继给泰伯为嗣的嗣子季简,这位也就是如今句吴的首领。
季简是个好孩子,虽然他是姬雍来到荆蛮以后才生的,但是自小都是按华夏族的礼仪教导长大的,和荆蛮之地的蛮夷之族大有区别。
他一直谨守伯父和父亲的教导,不与周部联络,以免让人认为他是回去争权夺利的,但是平心而论,他是想为自家伯父和父亲争口气的。
所谓嫡长继承是泰伯和仲雍都遵守的,他们按这个教导下一代,再结合他们自身的经历,难免会让下一代替他们委屈。
于是乎比干的处理传到他们那儿以后,季简很快就愉快地决定去朝歌朝觐了。
反正不是他自己主动暴露自己姬姓出身的,大商自己调查出来的结论,他也赖不掉啊o(≧v≦)o 。
子干日记:
其实我是一个好人。( * ̄▽ ̄)
作者有话要说: 子干在日记里越来越不要脸了,小天使们一起来鄙视他【喂!】。
话说和吴国比起来,还是越国的生命力更强啊,影响力一直到汉朝还在。
吴国的君主世袭这个时间蠢作者突然发觉不太对,因为殷商断代史没完全确定,所以蠢作者尴尬地发现按照我现在使用的这个纪年,吴国应该还在泰伯时代,正好最后一年,然后仲雍上位,五年,三代季简在位十年,四代在位十八年,然后帝辛在位时间按照我的算法是三十年,那么姬发灭商以后在位的不会是当时已经是吴君的周章,这特么就很尴尬了……
而且资料里这群人的生卒年还都不一样,如果按照另一种算法,帝乙朝的时候吴国已经换了三代还是四代了,蠢作者决定把这个时间模糊掉了Orz
话说资料里显示泰伯、仲雍都活了九十多岁,然后姬昌也活了九十多岁,蠢作者表示不是很相信,殷商时期的人均寿命一点都不高啊,哪有人活那么久的!
对了,科普一下,句吴的句读gou,於越的於有人说读wu,但是一般还是认为通“于”,读yu……
第17章 再朝
季简朝觐的速度很快,句吴的规模不大,只能算是一个人数比较多的部落,大商那边明令让他朝觐,他再磨磨蹭蹭的就是不识趣儿了。
季简应当是仲雍来到句吴之后所生的,这就代表着,他和周部那边的关系顶多算是“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比干的猜测有问题,季简是出生在周原的周部的话,那就更好了,本来他应该是那个继承周部的人,然后属于伯父和他父亲这一系的东西都被小叔季历与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季简要是有在周部的记忆的话,心中绝对会存有怨愤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泰伯和仲雍之后,某一代吴国国君寿梦,也因为最为宠爱幼子,因此想要立幼子季札为国君,而在季札前头,吴王还有三个儿子。
季札表示自己对王位不感兴趣,王位理应由哥哥们继承,而无论是吴王寿梦还是季札的哥哥,都想实现吴王要立幼子为王的想法。
于是吴王薨逝了之后,他的三个儿子兄终弟及,相继为王,就为了把王位传给季札,为了不让弟弟在继位之前就老死了,这兄弟三个继位以后争相找死,终于以人均十年的速度成功把自己作死了。
然而在季札的三哥吴王夷昧去世之后,季札不愿意继位成为国君。
这特么就很尴尬了。
夷昧的儿子表示既然四叔你不愿意兄终弟及,那我就父死子继了啊!
夷昧的儿子继位为吴王,此人就是吴王僚,他继位了以后,季札大哥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就不高兴了。
吴王诸樊他们兄弟三个相继作死,就是为了让季札继承王位,季札不愿意,那王位应该回归到吴王诸樊这一系,吴王僚怎么随随便便就抢跑继位了呢?
公子光很不高兴,所以公子光要搞事情。
公子光后来被称作吴王阖闾,有一个儿子叫吴王夫差,所以显而易见的,公子光把他的堂弟吴王僚给干脆利落地做掉了。
公子光请的那个刺客名为专诸,专诸用的宝剑名为鱼肠。
因为这个故事中的许多人物——虽然不是主角——在后世大名鼎鼎,包括宝剑,都是为人传颂的名剑,所以比干对这个吴国发生的倒霉事儿印象深刻。
而这个故事的模板,是能够套用在季简身上的。
虽然比喻有点不恰当,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姬昌就相当于是吴王僚,季简就是公子光。
比干:诸位,这可是道送分题啊!
比干还是有信心教育侄子不要作死,好好建设和谐大商的,所以怎么在让大商扮演白莲花的情况下,把周部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给拔掉,就很需要演技了。
所以,季简和句吴的存在就很重要了。
就算弄不死周部,也要恶心死他们,更何况,季简和句吴是有大用的。
话说回来,泰伯和仲雍这兄弟两个已经驾鹤先去了,实在是天助大商啊!
句吴是一个地处荆蛮之地的部族,一直到春秋时代,吴越之地还被人视为蛮荒之地,就知道那里的条件有多么恶劣,更何况,在部族初创的现在,句吴的条件是绝对比不上春秋时期的吴国的。
明明是周原姬姓出身,季简的服饰却比常与大商争锋的东夷各部还要野蛮几分,不是他不讲究,而是句吴就这么个条件。
季简和姬昌是一辈儿的,而帝乙将太好嫁予姬昌为妻,所以比干和季简也是一辈儿的。
句吴和周部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季简在朝歌表现得十分的谨小慎微,他的态度取悦了殷都之内一众的内服官。
比起季简来,他的堂兄姬昌显得“不识大体”许多,而且大商的人是很记仇的,先帝帝乙因为周部攻商,为了不腹背受敌而被迫归妹,没有谁会轻易地忘记这个耻辱。
在比干的示意下,以及有心人的推动下,频频有人去与季简接触,明示暗示他是否有认祖归宗之心,想不想回到周原,去与他的堂兄姬昌争锋。
季简:你们实在是太高看我了。
但是对于姬昌这个并不熟悉的堂兄,季简也没有太多的感情,就算他回到了周原,人走茶凉,周部经过季历和姬昌父子两代人的经营,已经不是他能够插手的了。
比干:大商粑粑就在这里啊,季简你看看我啊,粑粑能帮你怼他啊!
当然了,明面上,大商给予句吴的册封是让他们行使抗击南蛮、东夷的职责,发挥和周部在西边一样的作用。
句吴所处之地一直到西周还被认为不是什么好地方,吴越楚这三个国家经常自己玩,因为中原诸侯国都不乐意和他们玩,嫌他们不是礼仪之邦,所以就算他们扩张,对大商的威胁也没有周部大。
帝辛四年,从去年的下半年起就带兵出征的帝辛终于回京了,这时候季简还在朝歌没走。
这就需要讨论一下路程问题了,句吴所在地里大商极远,按照周朝制定的朝觐制度,他们属于那种一辈子只用去朝见一次周王就行了的偏远诸侯国,因为在路上需要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远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解决的。
而在情况要比周朝复杂一些的商朝,还需要注意还没被消灭的东夷的进攻,所以路上还要增加护卫工作,走得就更慢了。
所以季简来到朝歌以后,实际上距离他收到朝歌让他去朝觐的通知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见到帝辛也不稀奇,更何况,作为大商新加封的小方国,季简也确实要见帝辛一面才行。
大商许多代以前实行的是松散的贡纳制度,硬要举个例子的话,有点像日本德川幕府之前的那两个幕府,将军家虽然权势广大,名义上是天下之主,但是其余的邦国其实并不受其统辖,俨然自成一家,容易做大,实行这种制度的大商和真正的封建王朝是没法比的。
历代商王也有意加强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控制,目前颇见成效,最近几代商帝时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朝觐模式,大致上是三年一朝,更近的朝觐时间缩短,和周朝规定的诸侯近者每年一朝,远者三年一朝,更远者继位时入朝已经颇为相近了。
帝辛是个急性子,做事情总想着一步到位,好在比干是教导他的师傅,从小时候掰起,总算把他的性子给掰过来了。
历史上的帝辛应该是自己把自己给玩脱了,毕竟是个急性子嘛,又是个聪明人,总觉得自己做得是对的,从长远的未来看也确实很正确,但是短时间内却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虽然殷商的史料在后世属于匮乏状态,但是历史总是相似的,隋唐的史料可不像殷商一样难以获取。
杨广是怎么死的?硬生生把自己作死的呗!
他把自己作死了以后,他大修的京杭大运河、创建完善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可是整整造福了整个后世,不仅仅是一个李唐王朝啊。
所谓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实在是令人垂泪。
跨半步是天才,跨一步是疯子,比干觉得历史上的帝辛大概就是在天才和疯子之间游移,最后步子迈太大,把自己作死了,和杨广是何其的相似。
当然了,作为穿越者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和历史上相比,大商的某些制度不需要帝辛推动,在他出生之前,比干就已经鼓动着老爹、老哥开始干了,有了文丁和帝乙两朝的缓冲,冲击也会小很多。
只要帝辛不再像历史上那样,征战频繁,把整个东夷都灭得差不多了,弄了一大堆俘虏,最后弄得商军出征在外,内部兵力空虚的时候被周人趁虚而入,一大堆俘虏在牧野倒戈,大商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最起码,周人绝不可能做到一呼百应,起兵反商的时候,还有诸多对帝辛的政策不满的部族方国群起响应。
帝辛大胜归来,又逢三年朝觐日期,便要季简继续留在朝歌,到时候也好认亲。
显然,帝辛可不是好心好意让季简能和姬昌堂兄弟相认,毕竟泰伯、仲雍又不是无故与周部失散的,他们远走的“罪魁祸首”本来就是姬昌。
等到方国侯、伯们都在朝歌聚集得差不多了,西伯姬昌依然没有到达,而他这人是不愿意被大商捏住把柄,一向表现得最为恭谨的,这种迟到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姬昌身上。
又过了几日,姬昌才赶在最后一批到达,因为他这也算准时,所以也没理由惩戒他。
不过看姬昌新添白发无数的样子,显然最近有一件让他极烦心的事儿。
子干日记:
知道姬昌过得不好,我就开心了。
作者有话要说: 蠢作者的存稿快没了,懵逼。
然而并不是很有动力多码几章,继续懵233333
第18章 黑手
姬昌姗姗来迟,有心人当然想要知道周部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比干仿照后世诸如锦衣卫、血滴子的一系列机构在大商时代训练了一批专门打探周部消息的探子,真是用生命在怼周部,所以很快,他就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周人对朝歌这边的消息也是很关注的,所以季简作为他们家亲戚被请到朝歌的事情很快在周部传开了。
伴随季简的名字出现的还有泰伯、仲雍二人的名字,通过追忆这两位姬昌孝友的伯父,周部内部再一次掀起了要求换继承人的浪潮。
比干:伯邑考同学,我到底该说你什么好呢?你的人缘不行啊!
当然实际上,周人权贵要求更换继承人和伯邑考的人缘关系不是很大。
大商的传统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且历代商王中,与先王互为兄弟的实在不少,可能连续三四位商帝都是同父所出的兄弟,而这个传统,无疑也影响到了周边的方国部落。
即使是在继承人确定之后,他的兄弟依然不会完全打消自己的野心,这也是应有之义。
关于伯邑考之死,以及姬昌的继承人最后为何会是姬发,后世的史学家们也多有讨论。
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伯邑考兄弟十人中,德重才高者唯有日后的武王姬发以及周公旦,所以姬昌舍伯邑考而立姬发为世子;另一种说法则是伯邑考身体不好,早逝,因此继承人变成了他的二弟姬发。
姬昌十三岁生伯邑考,十五岁生姬发,参考身体发育状况,伯邑考确实有可能先天不足,而武王姬发同他的几个弟弟们相比,也属于英年早逝。
这个例子可以参考八岁登基的康熙皇帝,一直到康熙十一年,他才有第一个没有早夭而是成功长大成人了的儿子胤禔,之前生的几个儿子可是尽数夭折了,而康熙时代,无论是医疗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大商时代要好上不少。
按照推断,可能伯邑考的身体状况确实不是很好,所以周部权贵才会希望更换世子,谁知道伯邑考会什么时候突然驾鹤西去呢?
在王室历史上,因为继承人的骤然逝去而引发的乱子实在是不少,足够令人警醒了。
诸侯大朝之后,姬昌被留在了朝歌做客,根据大商的官方说法,是让他和季简好好交流一下亲情。
偶尔显露出自己熊孩子本质的帝辛兴致勃勃地提议要不要将姬昌永远地留在朝歌,让他再也回不了周原。
比干:子受,你的智商还在吗?
《封神演义》里对这一段有所提及,帝辛在他的宠臣崇侯虎的怂恿下将姬昌幽禁在了羑里,还把一心救父的孝子伯邑考宰了变成了肉饼饼送给姬昌食用,前半段内容还被记载在了《史记》之中。
但是实际上,这一段话里简直是错漏百出,比干都不想说什么了。
首先,大商已经步入文明社会很多年了,把别人家的继承人说宰就宰了,真当大商那么能吗?
其次,羑里地处于安阳城附近,而商都变成朝歌已经好些年了,大老远地把姬昌关押在羑里一点都不安全,真要关人的话,应当是选择朝歌附近的地方才对。
最后,崇侯虎并不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