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桓容-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处表面很是感激,背过身却是满面嘲讽。
“奴子终归是奴子!”
听健仆回报淮南郡公设宴款待范宁,周处心头微动。
联系南康长公主和新安郡公主连续两日入台城,新安郡公主更是公然带着两名俊俏男子,引得城内议论纷纷,反倒是淮南郡公在暗中的布置不为人知,周处更是坚定了之前的选择。
“蛰伏这些年,该是周氏择选英主,举家再起的时候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 天子大婚
魏晋礼制袭于两汉; 天子大婚当依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昔太康年间; 有司奏请,“天子大婚,纳徵当用玄纁束帛; 加珪,马二驷。”
天子允其所请,自此改旧制,纳徵采用新礼。余下五礼仍依古制,用白雁、白羊各一头; 酒米各十二斛。
司马曜大婚; 有司官员合议; 其后奏请,当行五雁六礼; 即纳徵羊一头; 玄纁束帛三匹。另增绛、绢、兽皮数目不一。此外; 需加钱二百万; 玉璧一枚,马六匹,酒米各十二斛。
无论司马曜和王法慧是否不情不愿,婚后是不是会成一对怨偶,婚礼的各项程序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太常和大中正肩负纳采、问名之责,行事不能有分毫差错。
帝王大婚不同百姓,六礼流程不变,时间却相对缩短,并且天子不能出宫亲迎。故而,宫中请期之后,两人要引车架前往内史王蕴府上,当面宣读圣旨,迎皇后入宫。
桓容的船队抵达建康时,大中正和太常刚刚过府纳采。半个月不到,竟是五礼已毕,只等接新皇后入宫。
王氏上下对这桩婚事未必满意。
在多数人看来,有哀靖皇后的先例,将王氏嫡女嫁给司马曜实在有些亏,尚不如同建康士族联姻。
皇后之名说起来好听,实际却截然相反。
魏晋不比两汉,后妃外戚的权利不断缩减,除非像庾亮庾冰一样,本身才具过人,掌一方州郡,能以政绩战功将家族带上顶峰。如若不然,成为司马氏的姻亲,根本没多大好处。
当然,如桓温等权臣尚公主是另外一回事。
奈何六礼已过其五,事成定局,无可更改。
家主又三令五申,不许族人在此事上表明不满——至少不能当着太常和大中正的面,以致落下把柄。族人再不情愿,也不能违反家主的命令。到头来,只能摆出笑脸,迎接台城来人。
迎亲当日,司马曜在太极殿中端坐,玄衣红裳,头戴十二缝皮弁,腰佩镶嵌宝石的木剑,表情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入宫贺礼的文武略有惊讶。传言天子不喜王氏,如今来看,传言似是有虚?
桓容暗暗摇头,讽刺的掀了掀嘴角。
司马曜之所以激动,绝不是因为大婚,九成是以为智珠在握,万事皆在掌控之中。借大婚之时,可以光明正大调派人手,趁宗室群臣贺礼之机,命殿前卫包围殿门。
仔细想想,这样的谋划称不上糟糕。如果中间环节不出差错,招揽的又是忠心之人,说不定真能成功。
问题在于司马曜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
时机找得再准,事情计划得再周祥,施行之人和他却不是一条心。
按照事先谋划,殿前卫将包围长乐宫,不许南康公主等离宫。同时,另派人守住宫门,严防消息透出,引来宫外的州兵。
桓容入宫之时,身边并无护卫。
如此一来,即使他有再大的本事,甚至手能通天,照样使不出来。为保住南康那老妇的性命,照样要低头。
有群臣为证,一旦交出官印,脱下官帽,交出幽州权利,他想反口都不可能。
司马曜越想越是激动,脸颊隐隐发红,甚至盖过了黝黑的肤色。
周处官职不高,入殿贺礼时,排在队伍末尾。
他刚刚踏上玉阶,桓容和郗愔已联袂从殿中走出。
两人面上带笑,一路谈笑风生,半点看不出敌意。相反,不知内情者,看到眼前这一幕,八成都会以为两人交情匪浅。
郗愔未再称桓容“阿奴”,言辞间也不再以长辈自居。原因很简单,以桓容如今的地位,再以之前的态度相交并不合适。
桓容的举止间仍带着尊敬,未见半分得意和张狂。
郗愔惊奇之外难免生出几分感慨。
还是那句老话,桓元子戎马半生,虽然未能一场夙愿,可有这样一个儿子,也该平生无憾。
郗丞相的感慨发自内心,绝无半点虚假。至于桓大司马是否会有异议……人都进了坟墓,入了地府,有异议也没辙。
两人迈下玉阶时,先后同郗超和周处擦身而过。
郗超略停半步,向郗愔拱手。
郗愔微微点头,并没说什么。
周处面带浅笑,不着痕迹的打量着早闻大名的淮南郡公,最终得出结论:所谓贵极之相果非虚言。
群臣入贺时,南康公主正在长乐宫同王太后说话。
这样的大喜日子,褚太后也被“请”了出来,依礼与王太后同坐上首。只不过,自始至终表情沉闷,没有半点喜色。
事实上,之前见过她的人,此时都会大吃一惊。甚至会生出怀疑,这个鬓发银白、满脸皱纹的妇人,当真是当年的褚太后?
褚太后同南康公主年龄相仿,此时此刻,两人坐在一起,竟像是足足相差十多岁。
衰老的相貌,憔悴的神情,枯瘦的双手,再再证明,她在宫内过的都是什么日子。
哪怕之前有再多嫌隙,此刻也不免生出唏嘘。
王太后视而未见,正与胡淑仪笑看南康公主带来的彩宝。
“这些都是西边来的?”拿起一颗鸽卵大的红宝石,王太后好奇问道。
对她来说,这么大的红宝石并不稀奇。稀奇的地方是,整块宝石被仔细打磨过,比她手中的都要精美。
“对。”南康公主点点头,隐去宝石是出于长安,而是代之以西域胡商,言为换来这些宝石,可是用了不少幽州白糖和丝绢。
“那些商人不要黄金,也不要铜钱,认准了白糖和丝绢。”
见王太后和胡淑仪面露惊讶,南康公主故意拉长声音,比出三根手指,笑道:“以彩宝市换白糖和丝绢,再折算幽州内的黄金,利润可翻上三番。”
“嘶——”
王太后和胡淑仪都是吸了一口凉气。
半晌,胡淑仪试探道:“不是说幽州坊市有价局,市货的价格都有写明?”
南康公主点点头。
价格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些彩宝不是胡商市来,但是,市换的价格却非虚假。
愿打愿挨的事,管理坊市的职吏并不会强行阻止。何况,这些胡商将货物运回国内,压根不会有半点损失,反而会大赚特赚。
随着大军进入姑臧,西域的商路逐渐贯通,消息不再如以往闭塞。听到幽州货物在西边的价格,不只桓容,南康公主都是大吃一惊。
这么高的价,当真是想都没想过。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胡商四处打探门路,希望能录入白籍,借此在幽州有个长居之处。为的是能大批进货,由手下的商队运往更西的国家和部落。
“听其所言,距我朝万里有波斯,波斯再西则有茹毛饮血的蛮人,其肤白似鬼,发瞳皆异色。”
“那岂不是慕容鲜卑?”胡淑仪道。
南康公主摇摇头。
“非也,闻其不识礼仪,身有异味,且样貌丑陋,实非慕容鲜卑。”
如果桓容在场,或许能为王太后等进一步解释,亲娘话中的波斯,应该是历史波斯帝国发源之地。而茹毛饮血的蛮人,大概是后世所称的雅利安人,或许还有部分罗马人。
言其丑陋,绝非南康公主一人的观点。
依时下的审美观点,这些满脸大胡子,一身长毛,除罗马人之外,多数常年不洗澡的人群种族,的确和丑字挂钩。
“西边的商路已通,为免残兵和贼匪袭扰,大军不会立即折返,当会停留一段时日。”
南康公主话锋一转,对王太后道:“日前瓜儿对我说,西边送回消息,言当地郡县缺少官员。地方豪强有侍奉他主的经历,忠奸难辨,不足以托付重任。如桓氏和王谢几家的郎君出仕,虽是可以,终究太过惹眼。”
打下来的地盘,四成以上的官位被龙亢桓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和弘农杨氏四家包揽。余下两成归于各家姻亲盟友,再剩下的就要拿出来做“人情”。
太原王氏释放善意,需得有所考量。
谈妥条件的吴姓也不能落下。
同样的,王太后、胡淑仪和南康公主早有默契,一方正摆出条件,等着对方点头。
知晓桓氏有何野心,王太后曾有过犹豫。转念又一想,司马昱已死,司马曜烂泥扶不上墙,与其终老于台城,不如为家族争取利益。
她没有亲子,自然就没了顾忌。一番思量,和胡淑仪交换眼色,当即下定决心。
“若淮南郡公愿意提携,我有两个兄弟和几个侄子,虽无大才,不能开疆拓土,也能牧守一地,为国守土。”
王太后表态,胡淑仪随之附和。
褚太后坐在一边,听到三人的话,神情略有几分松动。可想到之前的种种,升起的心思重又收了回去。
她不比王太后和胡淑仪。
司马奕和司马昱在位时,她曾屡次设计桓容。最终没有达成目的,彼此之间终结成死结。纵然桓容不做计较,南康却不会轻易将事情揭过。
以德报怨向来不是南康的作风,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才是正理。
换成是自己,会轻易放过谋害亲子之人?
明显不可能。
褚太后暗暗叹息,神情愈发苍老,整个人似乎变成一尊雕像,半点没了人气。
不料想,南康公主突然转过头,开口道:“我闻褚氏族中有精于演算的郎君,此言可真?”
褚太后愕然瞠目,见南康公主表情认真,没有半点嘲讽戏弄之意,不由得心下一震。
“确有。”两字出口,褚太后才发现自己的声音是何等沙哑。
“可已及冠?”南康公主继续问道。
“前岁已经及冠,只是尚未娶亲。”褚太后继续道。双手扣在身前,十指牢牢攥着,掌心一片潮湿,显然是冒出冷汗。
“可是同吴姓定亲,女郎突然病故那个?”王太后问了一句。
“正是。”褚太后点点头,略微动了动手指,声音不复之前沙哑,“原本说好冠礼之后成亲,不料想,上巳节外出踏青,女郎染上一场风寒,年纪轻轻就去了。”
“世事难料。”
言至此,几人都有些唏嘘。
王太后和胡淑仪都有过孩子,却因病夭折,没有能够长大。褚蒜子的儿子倒是长大了,可惜嗑寒食散嗑到飞升,一样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思及伤心事,三人间的气氛倒不再冰冷。只是,想要就此推心置腹仍不可能。
“瓜儿言,凉州刚好缺精通演算之人。”南康公主出言道,“如褚郎君出仕凉州,必然能有一番作为。”
此言一出,仿佛重锤落地。
褚太后抖了抖嘴唇,心中十分清楚,这不只是一个郎君出仕,而是关乎到褚氏将如何站队。推及王太后和胡淑仪的选择,褚太后十指攥得更紧,终于点了点头。
“如淮南郡公可予提携,我代褚氏谢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规则。
桓容有意结束乱世,恢复华夏,势必要登上高位,将政权兵权握于手中,做个万恶的封建独裁统治者。
要达成这个目的,必定要设法改变朝堂的局面。
登上皇位,和司马氏一样做个傀儡?
他是脑袋进水,吃饱了撑的!
引导士族的视线放宽,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外,更要在朝中再立山头,确保几方势力彼此牵制、互相平衡,不再如之前一般,能轻而易举的架空天子。
几方势力之上,再以郗愔为标杆。
他无意让郗愔辞官,有这位在,在朝中即是不小的威慑。
况且,北府军掌于郗氏多年,军中将领多少都同郗愔有几分恩义。刘牢之终归资历有限,且战功不足以服众,想要彻底将北府军收回朝廷,势必要有一个过渡。
身为执棋之人,桓容做过几种布局,最终采纳贾秉和荀宥的建议,不能一刀全咔嚓,干脆取用制衡之术,再加以引导,诱之以利,总能将权利一口口蚕食,达到君权集中的目的。
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但步子已经迈出,棋子已经落下,无论前方的路是否存在荆棘,必须一往无前,一步接一步走下去。
南康公主和王太后三人说话时,司马道福安静的坐在一边,神情间稍显得无聊。等褚太后点头,代褚氏应允子弟出仕,司马道福端起漆盏,借茶汤掩去嘴角的一丝嘲讽。
就在这时,一名宦者躬身入殿,向王太后禀报,皇后已迎入宫中。
“甚好。”王太后点点头,似乎对这事没多少关注。看到她现在的表情,多少都会生出疑惑,她对王氏的喜爱究竟是真是假。
宦者退出不久,又有人来报,宫门关闭,殿前卫突然调动,一队守住长乐宫门,余下则包围了太极殿。
王太后挑眉,和胡淑仪互看一眼。
褚太后眉心微皱,恍惚间想到什么,抬头看向南康公主。
“南康,这事你可晓得?”
南康公主颔首,饱满的红唇弯起一丝弧度。
“无碍,太后且看戏就好。”
第二百二十八章 宫中大戏
殿前卫士迅速调动; 宫门接连落下。
南康公主胸有成竹; 劝王太后和褚太后等着看戏就好。
司马道福告罪一声; 起身走到殿门前,看到守在石阶上的将卒,先是眼前一亮; 很快又露出失望神情。
阿叶守在殿门前,看到司马道福走出,上前行礼,低声道:“殿下,风雨将至; 留在长公主和太后身边为妥。”
“恩。”司马道福知晓轻重; 只不过是心生好奇; 想看看那奴子的“安排”罢了。
“我这就回去。”转身时,司马道福又扫殿前一眼; 在为首的队主面上一瞥; 见其神情恭敬; 与其说是围宫; 不如说是保护,心下一松,旋即现出一抹讽笑。
待她回到殿中,将所见尽数道出,王太后和胡淑仪面露沉思,褚太后则是满脸恍然。
“南康,莫非……”
南康公主笑着摇头,止住褚太后的话头,口中道:“事乃官家安排,结果如何,太后且看吧。”
心知殿前卫不受司马曜掌控,照样不能宣之于口。长乐宫中人多嘴杂,万一有只言片语传扬出去,难保不会生出麻烦。
休看现今几方结盟,多方合作,待桓容登上皇位,情况如何还不好说。
故而,能不节外生枝最好。
褚太后政治嗅觉不低,得南康公主提醒,立即晓得其中厉害。到嘴边的话当场咽了回去,并向王太后和胡淑仪摇了摇头,暗示她们不要开口。
现如今,三家已经绑上龙亢桓氏——准确来讲,是桓容的马车。
事情未定之前,言行都需谨慎,出口的话必须仔细考量。
褚太后三人都不怀疑,司马曜绝非桓容对手。然然而大局未定,若是横生枝节,难保会不出现差错。
“就如南康所言,我等看戏就好。”
“正该如此。”
王太后拍了拍手,立刻有宫婢换上新的茶汤和炸糕。
话题重归西域商路和各家郎君,貌似热络,实际上,说话的人都有些心不在焉。
司马道福眼珠子转了转,凑到南康公主耳边低声几句。南康公主蹙眉扫她一眼,摇头道:“不可。”
原来,司马道福觉得无聊,竟是想请王太后召乐者为乐。
王太后见她两人低语,好奇问道:“南康,新安,你们在说什么?”
“没什么。”南康公主回道。想了想,突然又改变主意,对王太后道出司马道福所请。
“这有什么。”王太后摆手,道,“无需往他处,长乐宫中就备有乐者舞婢,召他们来就是。”
今日天子大婚,太极殿和长乐宫都将设乐。王法慧的娘家却要闭门,三日不得设乐宴饮。这是魏晋时的规矩,皇族士族皆循此例。
王太后发话,立刻有宫婢前往召唤。
殿前卫守在石阶上,耳边传来隐隐的乐声,不由得面面相觑。
“将军,这……”
“休要多言,奉命行事即可!”
简言之,他们负责守卫长乐宫安全,至于长乐宫发生何事,同他们无关。
长乐宫响起乐声,太极殿群臣贺礼将近尾声。
王氏被迎入宫,身着皇后朝服,头戴蔽髻,并无屏风香扇遮面,仅列出仪仗,由宦者和宫婢引路,往太极殿成礼。
群臣立在玉阶下,宣读醮文和观礼的重臣则候于殿中。
王法慧迈步走上玉阶,脊背始终挺直,神情格外庄重。距司马曜尚有十步,依礼福身下拜。
王彪之宣读醮文,一首之后,司马曜上前,帝后同拜天地。
郗愔和桓容分立左右,两人皆是深衣朝服,头戴七缝皮弁,腰佩木制宝剑,剑柄雕刻成兽首,镶嵌鸽卵大的彩宝。
王彪之再宣醮文,殿前响起乐声。
帝后礼成起身,司马曜的神情依旧激动,王法慧抬起头,看清站在面前的桓容,不由得愣了一下,旋即眸光微闪,脸飞红霞。再看立在身边的司马曜,眼底不禁闪过一丝厌恶。
乐声中加入鼓声,宦者和宫婢入殿,请王法慧入主显阳殿。
待新后离开,群臣鱼贯入殿,共贺天子。
趁着这个空当,一名宦者闪入殿内,朝着司马曜使了个眼色。司马曜当即面露喜色,用力握住双手,才没有当场露出马脚。
他自以为掩饰不错,殊不知,表情中的兴奋早已经出卖了他。
宴会之前,司马曜离殿更衣,听宦者禀报殿前卫已尽数调动,守住台城四门,并包围长乐宫,猛地拊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好,甚好!”司马曜开始踱步,两个来回之后,对宦者道,“将淮南郡公请到殿后,言朕有话与他说。”
“诺!”
宦者退出偏殿,表情始终如一。
他是凑巧被司马曜“救”下性命,自此对天子忠心不二。假如司马曜知晓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未知会作何感想?
此时,殿前已设桌榻,酒水菜肴陆续齐备。
桓容有郡公爵,又是晋室大长公主之子,位置安排在郗愔下首。
宦者走到桓容身侧,躬身行礼,比在司马曜面前更为恭敬,“桓郡公,天子有召,请郡公往偏殿一叙。”
终于来了。
桓容站起身,笑意涌入眼底。
若是司马曜再不找他,他会怀疑对方突然变得聪明,中途放弃计划。
“麻烦引路。”
“不敢,郡公请。”
桓容离席位之后,殿前卫迅速包围太极殿。尤其是正殿,由毛虎生和毛安之率领,并有吴姓队主,将正殿围得水泄不通。
有文武不知内情,当即大哗,猜不出究竟是怎么回事。
郗愔、王彪之和周处等却半点不见诧异,反而安坐如常,一派泰然。
“诸公稍安勿躁。”
议论之声渐大,郗愔突然开口,道:“此地终归是太极殿,御驾之所。我等纵有疑惑,可等官家归来再议。”
郗愔不开口还罢,这一开口,几乎是将司马曜架到柴堆上,只等着众人一起点火。
“莫非是陛下……”
“可能吗?”
“说不得就是如此!”
“官家未践祚时,可是曾有不小的志向。”郗超不着痕迹插言,将柴堆架得更高。
议论声许久不绝,群臣的表情愈发晦暗不明。
如果真是司马曜所为,他打算干什么?
借大婚之机困住满朝文武,莫要也想来一场鸿门宴?
思及此,众人心头一动,不约而同看向王蕴。这事王内史知不知道?如果知道,他是否参与其中?
同王蕴交好的几人表情略有迟疑,但在如此气氛下,不得不避开些许,以免被视为同党。
王蕴仿佛吞了黄连,当真是有苦说不出。
殿前卫为何会包围太极殿,他的确半点不知情,可惜无人相信。早知如此,他绝不会答应嫁女入宫,哪怕得罪王太后和晋室,也要坚拒这场婚事!
大不了不做官,像范宁一样办学,总能身后留下清名。
如今算怎么回事?
不提殿中群臣如何,桓容来到偏殿,迈步走进殿门。司马曜等在室内,憨厚之色全然不见,满脸都是傲然,仿佛面前是一只蝼蚁,动动手指就能捏死。
桓容心中好笑,表面不动声色,行礼道:“臣奉召前来,见过陛下。”
司马曜没叫起身,而是双手负于身后,好整以暇的打量着桓容。
“淮南郡公。”
“臣在。”
“你可知朕为何召你来?”
“回陛下,臣不知。”
“不知?”司马曜嘿嘿笑了,“朕闻你是个孝子,可是实情?”
“回陛下,孝乃人子之道。”
“不错。”司马曜点点头,走上前两步,突然抬手拍了拍桓容的肩膀。笑容又突然变得诡异,语调轻蔑,甚至想勾一下桓容的下巴。
“孝顺就好,孝顺就好啊。”
桓容直起身,避开司马曜的手。
他本想继续演一会,可惜,对方这个动作着实令他厌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