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桓容-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给太后?”桓容很是惊讶,看着同秦璟有几分相似的英俊青年,满心都是怀疑。
“家母亲笔,感谢太后殿下赠礼。并言,有几味香料甚好。”说话时,秦玦表情严肃,不似平日里带笑,同秦璟更为相似。
香料?
甚好?
听到“香料”两个字,桓容忽然觉得,刘皇后的书信绝不只感谢这么简单。
第二白七十九章 召见
南康公主和李夫人忙过数月,好不容易放松心情; 得些清闲日子。每日里逗逗雪豹; 询问一下桓伟和桓玄的课业; 偶尔还会听几曲新调,或是乔装做寻常士族女眷; 出台城游玩赏景。
上巳节时,青溪里设宴,袁峰首次被邀; 很是紧张一回。
乘车入城时; 少年的车被女郎围住; 落满鲜花绢帕,还被胡族少女砸了金马。不及王谢郎君车前盛况; 在同辈中却数佼佼者。
宴上被众人调侃; 袁峰彻底闹了个大红脸。
节后入台城请安; 遇南康公主询问; 袁峰支支吾吾,颇有几分不好意思。听到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的笑声; 袁峰诧异抬头; 下意识觉得不太对劲。
顶着满头雾水离宫; 始终是一脑袋问号。
经桓容提醒; 袁峰方才得知; 上巳节当日,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结伴出台城,亲眼见过车架经过的盛况。
隔日; 就有士族女眷入宫请安,向南康公主打听袁峰是否定亲。
“定亲?”袁峰诧异。
“定亲。”桓容点头。看着耳根发红的袁峰,颇有“我家儿郎初长成”之感。
袁真在世时,陈郡袁氏声名显赫,不及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也是士族联姻的首选。
因袁真不满朝廷,据寿春叛乱,叛军被桓容剿灭,各家以为袁氏将就此没落。哪里想到,袁峰年少聪慧,得桓容和南康公主喜爱,自幽州就带在身边,视同血亲。
桓汉代晋,桓容入主建康,建制称帝。袁峰更被带入台城,与桓伟桓玄一视同仁。直到元服之后,方才搬入青溪里,重归袁氏旧宅。
人虽然出宫,南康公主和桓容的关心始终不变。
袁家的忠仆和部曲不算,伺候的婢仆和童子都是精挑细选。南康公主和李夫人亲自过目,剔除心有二意,或是别有缩图之人。
结合种种迹象,建康士族终于确信,只要袁峰在,陈郡袁氏就不会没落。待他及冠出仕,如果肯上进,能做出一番成绩,袁家东山再起几乎是板上钉钉。
上巳节时,各家女眷结伴出行,在人群中看到袁峰,难免会议上几句。
随行的婢仆和健仆肩负重任,看到适龄的郎君,都会用力盯上几眼,记下郎君的姓氏,确认是吴姓还是侨姓。
曲水流觞时,婢仆一边伺候自家女郎,一边还要分出精神,重点关注谁家郎君有才,看一看哪位郎君有志报国,哪位又是爱好清谈,一心山水之间,无意仕途。
宴会之后,消息整合完毕,婢仆会第一时间报知主母。
各家夫人各有消息渠道,会做进一步确认。多方打听之后,会寻机透出几分意思,彼此合适,才会做下一步安排。
事情调过来也是一样。
士族联姻讲究结两姓之亲,成通家之好。结亲结成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绝非双方乐见。
无论王谢等侨姓还是本在江南的吴姓,都遵循此类规矩。只不过,侨姓和吴姓通婚不多,更多的,还是在“熟人”里挑选。
彼此知根知底,家世相当,娶妇嫁女才能放心。
卖女求荣的事极少发生,一旦发生,必会被世人不耻,一家乃至全族都抬不起头来。无论女郎父兄才学如何,遇中正品评,必会定为下品甚至失去选官资格。
“不睦手足,以亲女、姊妹求荣之人,岂能是贤良之辈!”
桓容的改革措施并不激烈,只是不断的敲边鼓,潜移默化,一步一步从边缘蚕食。
选官考试安排在大中正品评之后。
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大中正的权利固然有所削减,地位依旧不可动摇。
然而,随着事情发展,大中正也意识到危机。毕竟在一旁虎视眈眈的不是旁人,而是天子,并且是掌握军队的天子。
几经考量,为不被寻找到错处,行事比原本更为严谨,着实选出不少有用人才。
观察过一段时日,桓容特地召见大中正,君臣恳切长谈,定下合作的基调。
前者不担心没人可用,也不担心看好的人才被黜落,表示十分满意;后者确认天子理智确在,不会随便拿起铁锹就要挖掉制度根基,也是长舒了一口气。
天子表明态度,始终在观望的高门士族,同样表示满意。
九品中正制为根本,朝廷的权柄始终握于士族之手。纵然天子集中君权,加强统治力度,各家也可以接受。
道理很简单,双方都划出底线,彼此不断试探。结果有一方发现,对面的那条线比想象中宽,和自己的底线有不小的距离。心情起落之间,自然会变得“容易满足”。
总结归纳一下,这种心理十分简单,类似于“以为亏一百,结果亏十块,九十算赚”。
如郗愔和谢安等人,多少能看出桓容玩的花样。但是,了解过桓容的性格,知晓他的行事手段,无论郗愔还是谢安,都选择保持沉默,接受这个既定事实。
书院为朝廷输送人才,选官之后,刺使、太守以下俱要考试,渐渐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经过桓容的不断努力,终于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既不会惹来更多反弹,又能逐步达到目的,算是相当不错的结果。
于此,贾秉和荀宥各有评价。
前者以为,天子行事可再“狠”一些,如今底线还是太宽,大可进一步缩减;后者则是赞许点头,行事留一线,总好过日后难相见。
话糙理不糙。
桓容左思右想,最终下定决心,等到机会成熟,必须放贾秉去长安。建康不能烧,长安倒是能满足这位的执念和需求。
各家女眷频繁出入台城,皆是高门释放出的讯号。
如果对桓容的施政纲领不满,除重要节日,如王谢这样的士族,连宫门都不会踏入半步。
除表明支持天子,女眷入宫还有一个目的:借机会互通消息。
有适龄女郎的家族,多少都会打听袁峰几句。
自上巳节至今,已有不下三家表明联姻之意。侨姓吴姓皆有,家世相当,女郎也是知书达理,颇有才名,南康公主和李夫人差点挑花眼。
袁峰愈发不好意思。
从四月起,除请安之外,入宫的次数屈指可数。遇南康公主问起,就是一句话:“一切听太后安排。”
桓伟和桓玄陪坐在侧,好奇的问了几句,似懂非懂之下,将定亲和长大画上等号。
掰着指头算算,元服还不到年纪,想要被视为长大,是不是能换个办法,例如定亲?
“阿母,我要定亲!”
桓伟和桓玄同时出声,语惊众人。
袁峰愕然当场,耳朵也不红了;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看着小哥俩,半晌没有言语;慕容氏深吸一口气,仔细想想,以鲜卑的规矩,这个年纪定亲也不算早……
几人心思不同,神情各异,都没出声。
刹那之间,室内陷入寂静。
桓容带着刘皇后的书信前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情形。
一二三木头人?
桓容咧咧嘴,差点被自己囧到。
“阿母,阿姨,这是怎么了?”
南康公主回神,见桓容站在殿内,下意识咳嗽一声。咳嗽之后,想起小哥俩的童言童语,又不禁笑了起来。
李夫人亦是摇头轻笑,慕容氏同样没忍住。
一时之间,满目尽是夏花绚烂,艳色无双。
桓容满头雾水,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袁峰正身行礼,三言两语将事情说明。末了,耳根又有点发红。
桓容恍然大悟,看看袁峰,又看看皱着小脸、鼓着腮帮的两个弟弟,禁不住摇头失笑。
“阿弟有志向,为兄甚慰,宏愿定能达成。”
桓容的本意是表扬小哥俩有立志出海,看一看世界的决心,值得赞许。结合目前情形,却很容易被想歪。
南康公主和李夫人本已止住笑,听到这句话,再次笑不可仰,停都停不住。
“阿兄放心,弟一定做到!”
桓伟和桓玄表情严肃,郑重立下誓言。
此举无异于火上添油。
南康公主笑得停不住,李夫人难得抹了抹眼角,慕容氏干脆背过身去,发髻上的金蝴蝶颤动双翼,炫出夺目金光。
伺候的宦者宫婢表情扭曲,显然是想笑不敢笑,忍得极其困难。
等到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笑够,宫婢方才换上新茶,送上新制的糕点。桓伟和桓玄被带到一边,由慕容氏看顾着用点心。
桓容取出刘皇后的书信,将事情简单道明。
“你说秦氏子借乌孙之名前来?”南康公主展开书信,从头至尾看过一遍,眼底闪过一丝诧异。
“正是。”桓容颔首,道,“来者是秦氏六子。”
“嗯。”
南康公主看过书信,又递给李夫人,道:“阿妹,信中提到两味香料,可还有?”
“香料?”李夫人略显诧异,看过信中内容,蹙眉道,“这两味香……”
“怎么?”南康公主转过头,问道,“可有哪里不对?”
“倒也没有。”李夫人道。
毕竟是赠给刘皇后,几味香料都是精挑细选,最适合宫中使用。只是她万万没料到,会用得如此之快。
依秦策的年龄,这还撑得住吗?
想到这里,李夫人心头一动,倾身靠近,以绢扇附到嘴边,在南康公主耳边低语几句。
南康公主的表情……十分难以形容。
提神?
助兴?
一年的量几月用完?
秦氏天子已年过耳顺了吧?
“阿母?”桓容不明所以,愈发感到好奇。
南康公主终归见多风雨,和李夫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有猜测,只不好当面讲明。
“阿子,秦氏六郎可还在建康?”
“在。”
秦玦此行既为做生意,也是为了传递书信。等到南康公主的回信,他才会启程离开。
“善。”南康公主拊掌笑道,“我欲见其一面,阿子可能召其入宫?”
书信中看不出太多,当面问上一问,更能确定心中猜测。
见面?
倒也不是不行。
桓容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陛下,”李夫人轻启朱唇,笑着问了一句,“这秦六郎君相貌如何?”
“啊?”桓容不解。
“和秦四郎君可相像?”李夫人双眼微眯,笑容绝美,却莫名让人头皮发麻。阿姊见过秦四郎君,她还没有认真看过。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总是有些遗憾。
“阿姨为何会有此问?”桓容觉得事情不太对。
“好奇。”李夫人仍是笑。
好奇?
桓容看看李夫人,又看看亲娘,对比秦璟和秦玦的相貌,实事求是道:“有五六分相似。”
刘皇后和刘淑妃是亲姊妹,即便不是同母,兄弟俩的相貌也十分相似。
“甚好。”李夫人笑容更盛。
“阿子尽快安排,我欲见其一面。”南康公主道。
“诺。”
桓容本能觉得这事不对,可已经答应亲娘,总不能临时反悔。或许是他想得太多,事情正如李夫人之言,仅仅是好奇……而已?
秦玦和乌孙使臣同住苑城,接到召见的旨意,以为是桓容有事,不敢耽搁。然而,引路之人未将他带往太极殿,而是穿过修葺过的宫道,直往长乐宫。
看到陌生的宫殿,秦玦下意识停住脚步。
引路的宦者早得吩咐,当即解释道:“郎君莫怪,要见郎君的实为太后殿下。”
秦玦对外的身份是乌孙使臣,宦者称他为“郎君”而非“殿下”实是合情合理。
“太后?”
想到刘皇后信中吩咐,秦玦压下疑惑,迈步继续前行。
行到殿前,宦者行礼道:“郎君且稍待片刻。”
话落,宦者入内通禀。
未几,又有一名宦者行出,请秦玦入内殿。
见过长安宫室,台城并不能吸引秦玦的目光。两地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宫殿的格局却有几分相似。
内殿中的布局摆设都让秦玦有熟悉感。
见到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秦玦更是愣在当场。
明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甚至话都没说上半句,但眼前这位遗晋大长公主,桓汉天子的生母,莫名让他想起远在长安的刘皇后。
再看陪坐在南康公主身边的李夫人,秦玦耳根通红,忙不迭收回视线,正身行礼。
论理,室内该设立屏风。
南康公主有话要问,李夫人要仔细看一看秦玦,偶尔不循规矩,自然不容旁人置喙。
李夫人气质温婉,娇柔似水,目光却是格外锐利,不着痕迹的上下打量,看得秦玦额前直冒冷汗。
终于看得满意了,李夫人转向南康公主,轻轻点了点头。
南康公主笑道:“六殿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
秦玦正身坐好,认真回话,头皮始终紧绷。
明明是两位不折不扣的大美人,可就像阿母和阿姨,太吓人了有没有?
第二百八十章 不同
秦玦十六岁上战场,杀敌斩将、冲锋陷阵不在话下。无论遇上怎样的强军; 照样眼也不眨一下; 直接带兵向前冲。
今日面对南康公主; 莫名的头皮发紧,下意识感到紧张。目光转向李夫人; 又会控制不住的脸红。
这个难受劲,着实无法形容。
“令亲的书信我已读过。”南康公主开门见山,“信中提及几味香料; 未知郎君可知晓?”
秦玦握紧手指; 定了定神; 回忆刘皇后写给他的书信,答道:“家母未曾多言; 只叮嘱我; 无论太后殿下作何决断; 务必要等到回信。”
这个答案在预料之中。
南康公主和李夫人对视一眼; 话题转过几句,又道:“去岁南北皆遇大灾; 粮食歉收乃至绝收; 今岁春耕可好?”
秦玦皱了下眉; 三言两语带过去; 无意多言此事。
归根结底; 双方盟约仅为暂时,日后怎样还不好说。
粮为民本,民为国本; 未知南康公主真意如何,决不能轻易述之于口。
秦玦有意回避,南康公主也没追问,转为提及北地风光,风土民情。
眨眼之前,半个多时辰过去,秦玦告辞退出长乐宫,仍由之前的宦者带路,返回暂居的苑城。
经过一处高墙包围,日夜有甲士守卫的院落,闻听声声虎啸,秦玦停住脚步,宦者则是见怪不怪,笑道:“这里是虎房,郎君居于苑城,想必早有听闻。”
秦玦没说话,沉默的看着虎房,神情间闪过一丝莫名。在宦者以为他会开口询问时,却什么都没说,继续迈步前行。
在他离开后,李夫人轻摇绢扇,笑道:“不错。”
这个不错是说秦玦,亦或是另有所指,唯有天知地知南康公主知。
“阿妹以为不错?”南康公主饮下半盏茶汤,放下漆盏,令宦者和宫婢退下。
“的确不错。”李夫人轻声道,看向南康公主,话锋突然一转,“那几味香料,我的确还有,却不能给。”
“为何?”
“阿姊何必明知故问。”李夫人摇摇头,“刘皇后本意如何,未曾当面,实难以猜测。如果秦策这个时候驾崩,秦氏兄弟中,七成以上是秦四郎登上皇位。”
南康公主收起轻松表情,神情变得凝重。
“从长安传回的消息,秦策英雄一世,登基之后却变得糊涂,几番行错事,使得父子离心,夫妻反目。”李夫人继续道。
“他在位一天,长安必不能上下一心。”
“再者,其子各掌兵权,镇守一方。一旦秦策暴死,要么起兵重演永嘉之乱,要么兄弟齐心,拧成一股绳。”
话到此处,李夫人顿了顿,一字一句道:“如为前者,则北地大乱,胡族之祸恐将重演。如是后者,官家想再取长安绝非易事。”
李夫人还有一层顾虑。
如果秦策是死在香料之上,哪怕只是间接,到时被长安利用,指桓汉包藏祸心,暗害秦帝,岂非要陷桓容于不义?
战事一起,秦氏以报仇为名南攻,纵然不是哀兵,也是占据大义,实对桓容不利。
“此事需得慎重。”南康公主拍拍李夫人的手,沉声道,“我会给刘皇后回信,婉拒此事。”
“那倒是不必。”李夫人微微一笑,指尖滑过南康公主掌心,“不给之前的香料,可以换成别的。”
“别的?”南康公主诧异。
“依旧可以提神,却不会有助兴的效果。”李夫人笑道,“秦帝终归是耳顺之年,精力不济,用些提神香实有裨益。”
香料提神不假,一样会掏空精力。只是效果缓慢,不如之前显著,更不会让秦策精神焕发,生出年轻二十岁的错觉。
斟酌片刻,南康公主点点头。
“可行。”
“阿姊写信时,可言制香的材料难得。”
事实上,此言并非杜撰。
刘皇后想要的香料,里面含有龙涎香,海上方能寻到。此物曾被前朝方士指为龙涎,龙睡时流出,在海中凝固,故而得名。
李夫人制香所用,实为桓祎在海上寻得。
按照老船工的说法,打渔二十年,这还是他头次遇见此物。
“这事需得告知官家。”李夫人又道,“官家同秦氏四郎情谊匪浅,总该知晓一二。”
“嗯。”南康公主点点头,思及桓容和秦璟之间的关系,禁不住又回想起那枚鸾凤钗,不由得深深叹息。
“阿姊?”
“瓜儿难得遂心一回,偏偏……”
“阿姊,官家是隐于世间的蛟龙,即将展翅的大鹏,早晚要乘风而起,俯瞰华夏九州,一统八荒六合。”
李夫人说话时,用力握住南康公主的手。
“儿女情长不为过,然以为官家的性格行事,真到那一天,必会以国为先。”
“我知道。”南康公主闭上双眼,眉心紧蹙,许久没有放松。
正因为知道,她才会发出叹息,才会道出桓容难得遂心。
“罢。”良久之后,南康公主摇摇头,“我子之志,当为秦皇汉祖,而非败于垓下的西楚霸王。”
项羽随叔父反秦,大败秦军于巨鹿,英雄盖世,天下闻名。
秦亡后定都彭城,称西楚霸王。
如此英雄,终败于汉军之手,怎不令人唏嘘。
想到项羽,思及彭城,南康公主忽然觉得,一切的一切,或许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阿姊在想什么?”
“没什么。”南康公主摇摇头,压下突起的念头,“书信写好,再将此事告知瓜儿。”
李夫人颔首,唤来等在殿外的宫婢,命其取来装有香料的盒子。
“有几味香都合适,阿姊无妨一同挑挑。”
说话时,李夫人面上带笑,重复往日柔情,再不见之前严肃。
太元五年,七月
秦玦怀揣南康公主和桓容书信,启程返回彭城。
临行之前,幽州传来消息,马匹牛羊俱已送到,如数清点完毕,按照市价给付金银和海盐,并有部分绢布和白糖。运回西海郡之后,将由商队带往草原和大漠。
太元四年,南地遭遇水灾,粮食歉收。即便有西域和海贸补充,也不可能给付大批谷物。
桓容同秦璟书信,在信中商量,以金银、海盐、白糖和绢布替代。
双方达成新约,这笔生意做得还算顺利。
但是,此次之后,局势将如何变化,长安和建康是否会撕毁契约,骤起烽火,都还是未知数。
秦璟远在草原,桓容身在南地,纵然有飞禽传书,消息仍不免阻隔。
如果生出变故,秦璟又会如何选择?
桓容早知答案,料定以秦璟的性格,这个答案轻易不会更改。想到十年之约,难免苦笑。
转眼就是三年过去,距约定之期越来越近。就情感而言,时间过得实在太快。于他既定的目标、想要成就的霸业来说,又难免有些太慢。
太元五年,八月
秦玦抵达彭城,不待歇息,立即调拨人手,分别往长安和西海送信。
往长安的队伍迅速启程,不敢有半点耽搁。另一支队伍沿陆路北上,运送大批的货物,速度着实慢了不少。
为免秦璟和秦P模孬i写成短信,放飞两只金雕。
猛禽穿云而过,很快消失在天边。
秦玦伫立城头,想的却是建康所见。
对比长安种种,莫名生出一股焦躁,更夹杂着几许担忧。
同月,并州大旱,生蝗灾,粮食绝收。
飞蝗漫天,在并州蔓延开来。
西河郡、太原郡和平阳郡尽数遇灾。加上天旱无雨,水道干涸,死去的的尸体不能及时掩埋,灾情不断加重,竟生出一场疫病。
短短数月之间,已是饿殍千里。
长安得到急报,秦策当机立断,再开国库,下旨征召长安医者,随军队往并州防疫。
饥民四处乞讨,疫病难以根治。医者熬药诊治,实是杯水车薪。
到最后,为控制疫情进一步扩大,朝廷下旨,凡有疫民的村庄一概封锁,不许人员进出,违者当即处死。凡是村中老少,无论染病与否,都不许离开半步。
士兵迅速立起栅栏,阻隔开两个世界。
栅栏外尚有生的希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