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桓容-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此一幕,长安来的官员未觉半点轻松,反而心头发沉,犹如万斤巨石压下,脑中阵阵嗡鸣。
不只一人生出怀疑,此行到底值不值得。更有人当场生出悔意,恨不能狠狠给自己一巴掌。
之前那么多的教训,为何就不能长记性?
长安城里的血还未干,大火的烟气尚未全部消散,怎么就能视而不见,全部抛到脑后,主动来惹眼前这尊杀神?
不理旁人如何想,秦璟展开诏书,扬声宣读天子旨意。
从头至尾,一字不差。
尾音落下,秦璟收起圣旨,直接下令开拔。
斥责叛逆、鼓舞军心的言辞通通没有,做一做样子都不肯。此举难免让人怀疑,出兵是不得已,就其本人来说,并不想参与这场战事。
然而,想归想,终究没有切实证据。
秦璟照本宣科实无过错,不能平白无故指其消极出兵,不敬朝廷。
真敢有这个念头,百分百走不出校场,当即就会被点将台下的将兵徒手撕成碎片。
“出发!”
大军出征,队伍绵延数里,旌旗蔽空,鼓角相望。
秦璟策马在前,毫不理会同行的朝臣,完全将其视为空气。
张廉好歹给几分面子,路过会点点头,显示几分“善意”。
夏侯岩性情直率,甚至有几分高傲。同官员擦肩而过,猛地一抽马鞭。脆响声中,骏马撒开四蹄,溅起一地飞雪。
官员不提防,险些被战马掀落在地。不顾形象的抱住马脖子,吓得面色惨白。
见状,夏侯岩哈哈大笑,两侧将士也是面露讥讽。
这就是长安的官?
当真是长了见识。
官员满脸通红,却是发作不得。只能放弃骑马,老实的回到车里,非必要绝不露面,更不再表现什么“果敢”。
张廉和夏侯岩对视一眼,前者摇摇头,道:“此举过了。”
后者笑得更加肆意,又是一挥马鞭,笑道:“看着闹心,过就过,好歹能换个清静。”
就在这时,鹰啼划破长空。
秦璟拉住缰绳,放慢速度,抬头向空中望去。
云后现出一道矫健的身影,正是自南归来的苍鹰。
第二百八十六章 实力
太元六年,元月; 秦璟奉旨南下平叛。
大军由朔方郡出发; 一路风驰电掣; 日夜兼程,终于在二月间抵达雁门郡。
闻大军抵达; 雁门郡太守亲自迎出城外。
城外非叙话之地,秦璟当即翻身下马,同太守入城详谈。
军中官员心生疑惑; 有心探个究竟; 奈何连日赶路; 昼夜不停,骨头架子几乎颠散; 实在精神不济; 想得太多就会头疼。加上夏侯岩及其部曲在旁虎视眈眈; 抓住机会就要挑衅; 几人轻易不敢下车,入营后更不敢离帐; 当真是有心无力; 最终只能放弃。
比起同僚; 张蚝待遇稍好; 好歹不会拘于车内和帐篷; 能在营盘中自由走动。见秦璟迟迟不归,张廉也不见踪影,难免心头微动。
雁门郡太守是鲜卑降将; 却未随众人一起造反,而是旗帜鲜明的站到朝廷一边。四殿下此番入城,莫非是有什么安排?
想着想着,张蚝的神情更显严肃。遇甲士巡逻走过,未在营门前久留,转身回到帐篷,看着映在帐篷上的光影久久出神。
夏侯岩得报,知晓张蚝入营后的种种举动,斟酌片刻,令甲士稍安勿躁,盯着即可。
“一切等殿下回来再做计较。”
“诺!”
雁门郡,太守府内
王太守将秦璟请入正室,简单寒暄几句,很快转入正题。
“日前殿下遣人来,所言可确实?”
“自然。”秦璟颔首,看着对面的王太守,正色道,“我敬佩唐将军为人,今虽奉旨出兵,实非出自本意。”
王太守神情凝重,考量秦璟的话中有几分真意,良久才道:“殿下英雄盖世,率熊罴之旅、虎狼之师,数年间扫平漠南,逼得漠北诸部不敢南下,声震南北。”
秦璟没说话,等着王太守继续向下说。
“唐公洛举兵,概因族人无故被屠,祠堂被铲平火焚。并州、幽州起兵,并非真的脑生反骨,实因唐氏之事心生凉意,有兔死狐悲之感。”
“此事情有可原,法理难容。若唐公等被押送长安,必当以谋反论罪,腰斩弃市。”
秦璟依旧没说话。
王太守心中拿不准,声音更显低沉:“殿下信中说,有法可保唐将军及诸将性命,仆斗胆,可能请殿下详言告知?”
话音落下,王太守神情紧绷,心跳犹如擂鼓。
他十分清楚,话既然出口,再没有退路。
如果秦璟所言是真,那么,战火可解,更能少伤任命;如若不然,不只唐公洛和起兵的将要死,他自己和雁门郡上下都将被押上法场,人头落地。
表面忠于朝廷,背地里给叛军通风报信,当与造反者同罪。
如果来者是旁人,王太守绝不敢直言,更不敢做出这场豪赌。但是,面前的人是秦璟,是先下邺城后破长安,带兵扫平漠南,令胡人闻风丧胆的秦璟!
他没有第二种选择。
不,或许有。
可他不能选。
做一场豪赌或许还有生路,怀抱侥幸,不只他自己,连雁门郡都将被扫平。
表面上,雁门郡没有牵扯进叛乱。实际却是,凡并州内的降将和官员,或多或少都与叛军有一定联系。
王太守不怀疑秦璟的消息来源。见到朔方来人,更没有下令严查,借机拔除城内的钉子。同治所官员一番商议,他最终决定,同秦璟开诚布公,道出一切。
事情的结果没有让王太守失望。
来人所言句句是真,秦璟是真打算网开一面,放造反的降将一条生路。
“殿下不担心长安追究?”王太守问道。
“无妨。”秦璟的声音没有起伏,一如之前平静。听入耳中,却让人脊背生寒,刹那之间,仿佛置身冰天雪地。
“长安如要追究,我自有应对。”
听到这句话,王太守表情微愣,脑中瞬间闪过一个念头。
抬眼看向秦璟,颇有些拿不准。
“殿下可有意自……”
意识到失言,王太守连忙停住,将后半句话咽回肚子里。
视线定在秦璟身上,表情固然几分紧张,精神却变得亢奋,生出几分激动和跃跃欲试。
如果殿下登基建制,奸佞之辈再不敢如今日嚣张,唐氏的惨剧亦不会重演。
如果……
将王太守的变化看在眼里,秦璟没有开口解释,仅是将话题转回“正途”,继续商讨同造反诸军联络之事。
“仆不才,愿担此任。”
王太守主动请缨,甘冒风险,主动出面为双方牵线搭桥。
秦璟欣然应允。
“劳烦太守。”
“不敢。”王太守肃然神情,忽然起身拱手,对秦璟道,“殿下仁德,将活千万性命。仆代三州百姓谢殿下。”
话落,王太守弯腰下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没有半分虚假。
“太守快请起。”
秦璟抢上前,托住王太守双臂,将他从地上扶了起来。
休看王太守长袍葛巾,一身气力着实惊人,武艺更是非凡。换成寻常人,别说硬扶起他,说不得会被带得向前栽倒。
可当面的不是旁人,而是秦璟,是策马扬鞭、一枪挑飞鲜卑和氐族第一勇士的凶神。
王太守再拜不下去,只能顺势站起,惊叹道:“殿下果真英雄!”
“太守过誉。”
事情既定,王太守下令设宴,令健仆备下蒸饼肉汤,速速送去城外大营,犒赏营中将士。
“不瞒殿下,泰始二年至今,并州连发天灾,谷麦连年歉收乃至绝收,幸亏南地商队往来市货,郡中才有这些粮食。”
“南地商队?”秦璟问道,“可是幽州来的?”
“正是。”王太守颔首,想起前岁和去岁之事,仍感到不可思议,“前岁并州生蝗,疫病横行。朝廷赈济的灾粮杯水车薪。”
“有南地商队冒险前来,言可市粮,金银绢帛皆可。并且,”王太守声音稍顿,喉结上下滚动,显然有些紧张,“商队领队还言,可以蝗虫换粮。”
蝗虫换粮?
秦璟端起羽觞,想到数年前在晋军中所见,非但不感到奇怪,反而翘起嘴角,觉得理所当然。
笑过之后,心头又不免发沉。
蝗灾之年,他曾与长安书信,言明蝗虫可食亦可入药,请秦策下令军民联手灭蝗。
秦策采纳他的建议,下旨灭蝗,关于蝗虫可食之事却未言明。
当年随秦璟同往晋军之人,在昌黎之战中尽数陨落。即便活着,也不可能派往各郡。当地官员和百姓信不信两论,被长安知晓,恐怕又会是一场不小的官司。
父皇猜忌他不是一日两日,再多一层无甚关碍。然而,若是由此阻碍救灾,实非他所乐见。
想到并州的灾民,秦璟无声叹息。
“殿下?”
“无事。”秦璟摇摇头,问道,“南地商队愿以蝗虫市粮,可曾言明用途?”
“这……”王太守犹豫片刻,方才给出答案,“其言蝗虫可入药,亦可食用。”
“太守可信?”
王太守苦笑一声,摇了摇头。
“不瞒殿下,商队在雁门郡停留时日不短,我亲眼见到仆役将市来的蝗虫晒干磨粉,却未见他们食用。”
简言之,没有亲眼见到,他始终是半信半疑。更没办法说服郡内百姓,让他们相信此物可食。
秦璟表示理解。
想到南北两地的情况,心知对方没有义务给出证据,能提点几句已是善意。
话题很快转开,酒宴的气氛愈显热烈。
待宴席撤下,秦璟谢绝王太守挽留,出城返回大营。王太守准备的厢房没用上,安排的美人和狡童也只能退下。
美人躲在廊下,目送秦璟背影远去,不由得心生不舍,扬起歌喉,唱出哀婉的调子。
夜色中,歌声清亮,缠绵娇柔,不禁令人心生遐想,能唱出如此曲调的,究竟是何等美人。
王太守送走秦璟,转身返回正室。没有马上安歇,而是伫立在窗前,望着高悬的明月,缓缓呼出一口浊气,压在心头数月的大石忽然移走,只觉通体舒畅,满心轻松。
“四殿下必为明主!”
太元六年,三月
朔方大军离开雁门郡,先围定襄,后袭新兴。
战报传到长安,满朝上下都以为并州将有一场大战。连秦策也认定,不出半月,叛军就会在常山集合兵力,同大军决一死战。
未承想,战局的发展出乎意料,完全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大战没出现,死战更没有。
大军顿兵城下,定襄和新兴的叛军将领主动出城,身着素色长袍,不戴发冠,跣足至阵前归降。
仅是一两回倒也罢了。
奇怪之处在于,大军过处皆是如此,同先前派遣的平叛军队有天壤之别。
到四月中旬,大军已至平原郡,距唐公洛的大本营越来越近。
出兵仅三月就取得这种战果,本该高兴才是。
可是,秦策接到战报,无论如何高兴不起来。包括满朝文武,都发现事情不对,却又找不出因由,得不出答案。
先前派去的军队举步维艰,开打就要决一死战。秦璟率军南下,照面就开城门,这完全没有道理!
随军出征的长安官员要么没有消息,要么送回几句空话,还不如战报详尽。对于秦策和满朝文武想知道的,完全是提也不提,连半个字都没有。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秦策不得不认清现实,今时今日的秦璟,手握虎狼之师,素有善战之名,威望超出想象,已经不是自己能够轻易打压和控制。
郗超有句话说得没错:秦氏久于胡人环伺之中,行事作风难免受到影响。
君臣父子固为纲常,但要震慑豪强,令百官心悦诚服,最重要的终究是实力。
“实力”二字贯穿始终,永远不可能被取代。
今日的秦璟,切切实实诠释此意。
秦策再不甘心,也不得不承认,想要压服这个儿子,可能性几近于无。
随着大军不断前进,逐渐靠近唐公洛所在,战报愈发频繁,秦策变得更加沉默。
每日朝会,群臣都能感到无尽的压力。尤其是身为“祸源”的几家,只觉有长刀架在颈上,随时可能人头落地。
或许是上天有意为难秦策,决心让他的日子更加难过。
进入五月,一支船队突然出现在青州海岸。
海边的渔民见怪不怪,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南边的船队来市货。码头上的船工精神抖擞,知晓商船靠岸就有活干,无不是满脸喜色。
可是,喜色维持不到两秒,很快被震惊取代。
这次来的不是一艘商船,而是整整五艘!
除最先靠岸的一艘,余下都是三桅,船帆升起时,活似海中巨兽。
五艘庞然大物乘风破浪,从海中行来,岸边众人陷入震惊,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僵在原地。
他们以为商船足够大,哪里想到,这些三桅船更大得超出想象。
离得近些,发现部分船身竟然包裹铜皮,众人的震撼难以形容,只能呆呆的望着大船出神,喉咙里发出无意义的单音。
一艘三桅船上,桓祎身着短袍,头上束着葛巾,黝黑的脸膛格外严肃。虎目扫视左右,单手按住腰间宝刀,稍有不对就要暴起杀人。
之所以这般紧张,原因全在于走出船舱的青年。
“阿兄。”青年走到桓祎身侧,通身的贵气,隐隐还带着些许煞气。
“陛……阿弟。”桓祎苦笑转头,看向立在身侧的桓容,“青州已到。”
“甚好。”桓容点点头,迈步走上船头,单手撑着桅杆,眉目如画,发黑似墨,长袖衣摆被海风鼓起,晴空碧海之间,仿如坠入凡尘的谪仙。
可惜,美好维持仅有五秒。
不顾旁人奇怪的视线,桓容摩挲着船栏,兴奋和激动几乎抑制不住。
为造成这些大船,为凑齐包裹船身的铜皮,他可是连续一年饭量超标,连习惯他食量的南康公主和李夫人都心生担忧,连续问了几次。
这次能够随船北上,同样费了不小力气,不说舌战群臣、过五关斩六将,事实也相去不远。
好在愿望达成,终于能够成行。
不过……
桓容转过身,看到从船舱里走出的贾秉和郗超,下意识咽了口口水。
瞧这两位如逢知己,相谈甚欢的样子,他有九成肯定,此次青州之行,绝不会“成功接人”就告结束。
第二百八十七章 定计
南地船队停靠青州,消息不胫而走。
大船的震撼是其一; 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更使人震惊。
为“交易”顺利进行; 船队特地在码头摆出阵势; 用木车围起一片区域,作为大笔市货的场所。
其内立起帐篷木屋; 彼此相邻,仿佛一夜间建造起的坊市,令人直觉不可思议。
帐篷和木屋前站着两到三名伙计; 多操一口流利的洛阳官话; 有的还通宵鲜卑、匈奴等胡语。除为商队引路外; 遇上好奇的船工和百姓,照样笑脸相迎。
不少商人闻讯赶来; 见到眼前架势; 无不满脸震惊; 倒吸一口凉气。
“商船见得多了; 这样的还是头回见。”
青州造反不假,奈何钱帛动人。
受金银驱使; 越来越多的商人不顾危险; 从各地陆续涌来。
汉人不少; 胡人更多。
对他们来说; 自汉末以来; 北边哪年不打仗,在战乱中做生意算是常态。也就是桓容和秦策登基以来,中原的战事方才少了些。
管他造不造反、打不打仗; 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赚钱最是要紧!
商人逐利。
但在现下,利益和性命挂钩,唯有百倍千倍的利润,才能让众人动心。
巧的是,这支船队就是如此。
从传出的消息来看,船队规模之大,携带货物之多,都是世所罕见。更重要的是,船队带来许多“稀奇货”,运到西域大漠,价格都能翻上几番。
如果胆子大些,带上通译继续向西走,前往波斯等番邦,赚得的利润只会更多。
随着消息疯传,各地商人群涌而来,不断聚集到青州。
汉商胡商之外,还有远道而来的西域胡。
当然,后者并非真从西域来,时间上根本来不及。而是在邻州做生意,闻讯之后,顾不得其他,立刻赶着骆驼,以最快的速度赶至青州,奔赴码头。
桓祎做久了海贸,又有石劭的指点,一切都是熟门熟路,区别仅在于生意规模大小。
码头上的坊市建造起来,日复一日,人流量成倍增长。
人群大量聚集,不乏有宵小趁机作怪。
无需桓祎命人严查,商队的护卫早已经动手。无论小贼得没得手,逮住之后就是有一顿狠揍,半死不活的丢到一边,是生是死全看天意。
敢在这时来青州的商队,哪个不是走南闯北,见多了生死,根本没有一个善茬。即便是十五六的少年,面相稍显得稚嫩,说不定早见过血。
贼子见钱眼开,以为能在坊市中占到便宜,捞些钱花。殊不知,自己瞎了眼,一心往死路上跑。
几场风波过去,坊市上再无贼子身影。即便有,也全部蛰伏起来,改做力气活,不敢再轻易回到老本行。
见识到码头上这些狠人,不要命才会继续伸手。
他们都是些小偷小盗,少有亡命之徒。和钱比起来,自然是命更重要。
码头上的热闹一天赛过一天,一日胜似一日。
唐公洛很快得报,召麾下商议。
众人面面相觑,少数隐隐现出激动,更多却是怀疑和不敢置信。
“使君反秦,确言欲投建康。”一名参军神情凝重,开口道,“然此不过是权宜之计。建康不发兵,先与使君书信,后遣船队前来,莫非真要迎使君南行?”
若弃城而走,天下人会如何看?
此言一出,众人尽皆沉默,室内陷入一片死寂。
唐公洛造反实出无奈,全因被逼到绝路,不反就只能等死。
秦策纵容之下,唐氏全族被屠、祠堂被毁,死去的族人和房舍都被付之一炬,连收敛尸身都不可能。
这样的大仇岂能不报?!
自起兵之日,唐公洛就抱定死志,不惜散尽家财,更备好棺木。背后叮嘱家人,如事不可为,将他的尸身烧毁,不立坟冢。
无能为亲族报仇,他无颜去见亲人,更无颜安枕于地下。
战况的发展出乎预料,随着传言纷起,唐氏冤屈大白于天下,长安被千夫所指,秦策英明一落千丈。
对比之下,唐公洛成为悲情英雄,并州、青州青壮纷纷来投,助其对抗平叛大军。
战事异常激烈,很快陷入胶着。
古有言,天时地利人和。
唐公洛至少占了两样。
加上并州和幽州先后举旗,叛军的规模不断壮大,有百姓为后盾,朝廷想要迅速剿灭,几乎成为不可能。
随秦璟带兵南下,局势又变得不同。
想到雁门太守送来的书信,唐公洛左右为难,很有些拿不定主意。
究竟该不该相信,秦璟有意留他性命,而远来的南地商船就是他的生路?更让他为难的是,如果自己走了,跟随他的军队怎么办,青州百姓又该如何?
并州叛将臣服,投入秦璟麾下,麾下和百姓自然可保。自己是造反的源头,长安岂会轻易放过。
在秦璟带兵南下时,唐公洛就曾想过,待其兵临城下,就让忠仆带着自己的头出城,望能换得麾下和青州百姓性命。
可是,事情的发展出乎预料。
即便留侯再世,怕也料不到如此变化。
“使君,王太守同使君有旧,又曾多次资助军粮,虽未公开反叛朝廷,却绝非助纣为虐之人。”一名幢主言道,“琅琊王英雄盖世,名震草原,亦非无信之人。”
秦策登基之后大封诸子,秦璟受封琅琊王。
幢主口称琅琊王,可见对秦璟心怀敬服。
“如今形势,青州未必能挡住琅琊王大军。即使能够阻挡,死伤也将无算。”
此言并非长他人志气。
秦璟十四岁临战,斩下的敌将头颅数都数不过来。领兵攻下邺城、大破长安,率八千铁骑追袭残寇,平定漠南,善战之名传遍南北。
青州能挡住冀州和兖州的大军,未必能挡住朔方来的铁骑。
战事起来,受苦受难的依旧是百姓。
想到这一点,唐公洛深深叹息,举起右手,示意幢主不必再说。
“我会修书一封,派人送去并州,确定琅琊王真意。另外,此处距长广不远,劳烦孟友带我书信前往,同桓汉来人会上一会。”
“诺!”
赵谊起身应诺,当日便点齐随从,乔装成一队商人,持唐公洛亲笔赶往长广郡。
事情暂时安排妥当,唐公洛下令加固城防。
事情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万一秦璟改变主意,万一桓汉中途变卦,他绝不会束手就擒。
只有战上一场,再命人砍下自己的头颅献上,才能保住这一城人的性命。届时,城中人就不再是叛军,而是杀死贼首、战中起事的义军。
为堵世人之口,长安只能网开一面,留这一城人的性命。
议事结束,谋士武将陆续散去,唯有一人留在最后,表情中带着迟疑。
“使君,当真没有他路可走?”
唐公洛叹息一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