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陶笉然是快撑到嗓子眼了,才扶着墙从知州府出来。手里还拎着一大罐羊奶,准备回去给宝儿和贝儿加餐。
  陶笉然离开之后,邱裕和其他沂州的官员才长松了一口气。节度使没有跟他们摆架子,而且看起来还挺平易近人的,日后的日子应当不会太难过。
  而陶笉然在回去的路上也发出了同样地感慨,沂州的官员看起来都挺豪爽的,以后沟通起来应该不会很困难。
  虽然来之前就知道,戚博翰肯松口让他来沂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邱裕这个知州,是瑞朝为数不多的对戚博翰忠心的知州,而且为人也知情知趣,不会为难陶笉然,但如今见了真人,心才肯安安稳稳地落回肚子里。
  节度使府就在知州府隔壁,陶笉然都不用人带路,出门往左走,第一个宅子就是他的了。
  陶笉然的新宅子比不上尚书府,但比邱裕的知州府要大许多,而且屋檐上还用了不少琉璃瓦,虽然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却能看出这间宅子的规格是沂州最好的了。
  陶笉然上前扣门,立即有装作门房的影卫给他开门。
  府内也是跟沂州整个风格一样质朴,说好听一点就是大气,说难听一点就是没什么看头。陶笉然也不在意这些,把羊奶交给厨娘,去跟宝儿贝儿打声招呼之后,就拎着一麻袋的棉花种子,返回隔壁的知州府了。
  邱裕正在跟其他人谈起陶笉然,却不想正主又突然返回,还背了个□□袋。
  “大人,您这是……”邱裕看着陶笉然这不拘一格的造型,不由得有些呆愣。
  “现在时候不早了,得抓紧时间给棉花育苗。”陶笉然将种子放下,指着麻袋道,“这里的种子大约能种五十亩地左右,邱大人,你们对沂州比较熟悉,明天能不能找来熟手的农户还有可以种棉花的田地?”
  邱裕只以为陶笉然是个耿直的人,却没想到他竟然这般雷厉风行。如今刚刚过午时,只给半天时间给他们找人……是谁说以后日子不会很难过的?!
  邱裕心中叫苦不迭,但他那张凶神恶煞的脸却没什么变化。
  至少陶笉然没看出有什么变化,只当他默应了,又接着道:“明日找齐人和田地,就直接去田里开始教他们种植棉花吧,这袋种子你们先收好。”
  陶笉然说完,又郑重交代道:“这棉花种子来之不易,邱知州定要好好保管,来年沂州百姓就指望这一袋种子了。”
  邱裕闻言,这才精神一震。棉花的事情他自然是知道的,且不说这棉花究竟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但多少也是沂州百姓的一条生计,确实应该今早落实才对。
  思及此,邱裕顿时对自己方才那倦惰的心理感到羞愧,连忙保证道:“大人放心,下官必定亲自督办此事!”
  陶笉然间邱裕答应得如此爽快,对他的印象又好了几分。邱裕带着一众下属,匆匆忙忙离开去吩咐此事,徒留陶笉然跟王君浩在院子里有些尴尬地对视。
  “咳,王将军。”陶笉然有些不知道该如何跟王君浩相处,两人之前在宁安有过不愉快,而且以前王君浩的官位至少都是跟陶笉然平起平坐的,如今陶笉然当了节度使,王君浩就变成他下属了,这身份上的转变让两人都不是很适应。
  但王君浩是世家精心教导出来的才俊,行军打仗不用说,为人处世至少比陶笉然好得多,跟陶笉然打过招呼,主动道:“陶大人初来沂州,不如末将带大人出去转转?”
  “也好!先去军营吧!”陶笉然还没见过十万大军是什么样子的呢!
  王君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晦涩,但还是将陶笉然往军营的方向带。
  沂州府是瑞朝和匈奴的第一道防线,十万大军就驻扎在北门,距离知州府倒是不远,步行过去只要半个小时。陶笉然算了算距离,若是匈奴破了城门之后,知州府就是首当其冲的一栋建筑,心中又一次刷新了对邱裕的认知。
  陶笉然跟着王君浩走进军营,神色不由得有些呆滞。
  军营条件并不比沂州其他百姓的好,穷苦百姓至少有黄土房子,而军营则是一排排不挡风不保暖的帐篷!如今陶笉然身上还裹着一件狐裘,士兵们却只有薄薄的一件士兵服,顶着寒风汗流浃背地在训练。
  “这……会不会很冷?”陶笉然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问了个非常愚蠢的问题。
  王君浩倒是没有露出鄙夷的神色,面色如常道:“若是连这点寒苦都受不住,又哪有勇气面对匈奴大军!”
  这哪跟哪啊!
  陶笉然完全不能理解王君浩的脑回路!难道你们过冬还是靠着一身正气过的吗?!
  不过陶笉然也不好一来就质疑人家的工作,只问道:“军中物资可还充足?”
  “开了互市之后,好了一些。”再具体的王君浩也不太清楚了,他只管行军打仗,这些后勤事务并不是他负责的。
  陶笉然点点头,又试探道:“我看那帐篷冬冷夏热的,有条件的话要不要给盖个房子?”吃饱穿暖了,士兵才能有力气和精力打仗啊!就这苦行僧的日子,上了战场谁能提起劲拼杀啊!


第162章 
  王君浩眼神复杂地看了陶笉然一眼; 才道:“但凭节度使大人做主。”
  陶笉然闻言; 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又是这种尴尬的气氛; 自从戚博翰登基之后,陶笉然就感觉以翁元基为首的这群人; 好像对自己有种若有若无的敌意。
  陶笉然猜不透他们的想法; 但既然人家的都不想跟自己做朋友了,那他也没必要凑上去,陶笉然又公事公办地跟王君浩说了几句话; 巡查了一遍营地,直到天擦黑才回到自己府中。
  沂州天黑得早; 加上资源贫乏,就连隔壁知州府的灯油存量都不多; 晚上几乎没有人家会点灯。陶笉然也不好浪费物资; 哄了宝儿和贝儿睡下之后,才躺到床上规划起了未来的发展,但却不是关于沂州的。
  关于沂州的计划他早就做完了,如今他要打算的,是自己的未来。
  翁元基在跟戚博翰谈过话之后; 对自己的敌意已经小了许多; 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不对自己产生敌意上。戚博翰未来必定会是千古一帝; 而他想要跟戚博翰比肩,不能再跟以往那么无知无觉地过下去了,他需要组建自己的势力,也要帮戚博翰组建新的势力; 来跟老心腹抗衡。
  通过今天短暂的相处,邱裕成了一个很好的人选。邱裕出身寒门,是通过科举考出来的人才,只是由于家里没有背景,打通不了关节,熬了这么多年,只能在沂州做个知州。
  别看知州这个位置光鲜无比,但地处边境的知州那可是把命都栓裤腰带上的活。
  前两年匈奴大军两次入关,沂州一度十室九空。沂州能有现在的模样,可全靠邱裕和一群同僚在苦撑。
  综上所述,邱裕有能力,但是没有背景,而且对戚博翰有一定的忠心程度。
  陶笉然在系统的备忘录里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地就睡过去了。第二天一早醒来,陶笉然还没来得及陪宝儿和贝儿吃早餐,就听到小吏来通报,邱裕和农民们已经在农田旁等他了!
  陶笉然为邱裕办事效率吃了一惊,连忙揣上个大饼,就在路上边走边吃,往农田赶去。
  邱裕挑选的这片弄农田,是在城外五里多地的地方,距离水源也有将近五里地,取水有些困难。
  自从前两年匈奴第一次入关后,沂州人口减少,这片土地就荒废下来了。虽然两年多没耕种,但这里也不至于太过荒废,平整一下还是能很快就用上的。这个选址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既没有占了现有的农田,也不至于太多耽误棉花的种植。
  陶笉然赶到的时候,就看见邱裕、李通判,还有昨天见过的钱长史、邱主簿都来了,另外还有十名农人打扮的男子,想来就是他们找来的农户了。
  陶笉然连忙小跑上前道:“大家久等了。”
  “不敢不敢。”邱裕连忙摆摆手,又连忙给陶笉然介绍十名农人,“大人,这十名皆是府内种田的好手,家中亩产一直是府内最高的,想必也能很好地照顾好棉花。”
  陶笉然闻言,有些讶异:“让他们来种棉花,会不会影响他们家里的春耕?”
  “大人放心,这十人家中皆是人丁兴旺,少他们一个不少。”这个人选也是邱裕精心挑选的,比起陶笉然,他可是更在意沂州的粮食产量的,不管做什么都要保证州内的粮食起码能自给自足,否则要从外面买粮食的话,那高昂的成本,州内没几户人家能承受得起。
  陶笉然这才放心下来,又跟十名农户一一打招呼,才对他们问道:“这五十亩地,要把它们全部翻整施肥造墒,需要多久?”
  那十名农户都十分拘谨,闻言互相对视了几眼,才有人低着头小声道:“大约需要五日。”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附和。
  这倒是让陶笉然有些意外,这平均一人五亩地,竟然能一天整一亩吗?!这也太厉害了吧!不过陶笉然没将这想法说出口,只道:“那就辛苦你们了,需要什么帮助只管提,等将来棉花种出来后,给你们算五成抽成。”
  这土地是无主,自然是算官府的,现在相当于把地租给他们种。除了种的东西跟寻常粮食不太一样之外,跟其他的佃农没太大的区别,而五成的抽成对于佃农来说已经很多了!而且邱裕已经跟他们说过棉花的作用,这五亩田种出来的棉花,虽然只有五成,但来年家里人应该保暖不成问题了!
  思及此,十人都很是激动,陶笉然给每人发了一张棉花田需要整成什么样的图纸,稍微讲解了一番后,便手让他们赶紧开始干活。
  书上说,施肥造墒需要在棉花播种前15天完成,如今已是二月三日,最快也要二十三日才能播种,这日子着实已经算晚了。
  还有水源的问题,也需要快点解决。陶笉然眉头紧皱,思索了一会儿,才发现邱裕等人也在一旁陪着傻站,连忙道:“各位若是有事,先各自离去吧。”
  邱裕对三名下属点点头,三人便纷纷告辞了,如今春耕有许多事宜要他们主持,昨天为迎接陶笉然已经浪费了半日,此时不敢再耽搁。
  陶笉然看邱裕留了下来,也觉得这样正合适,他初来乍到,还有很多问题要问,而且能趁机拉拢一下这个人才。
  “邱大人,不知沂州的沤肥的法子推广得如何?”
  当初王君浩来沂州,带了不少小册子过来,其中就包括沤肥的教程和水车的图纸。如今王君浩来沂州已经将近一年,不知道肥料在应付完春耕后,还有没有剩余的用在这棉花田上。
  邱裕以为陶笉然是在考察自己的功绩,连忙答道:“已经在各个村落推广完毕,最迟的村落在春耕时已经能使用上粪肥了。”
  沂州的沤肥条件可是得天独厚,因为沂州百姓他们会养羊!有畜牧就代表有许多粪便,可以用于沤肥!不同于其他地方,一大家子每天的排泄物,沤出来的肥都只是勉强够用,沂州要是缺肥,那可真就是邱裕的锅了。
  陶笉然又问了十名农户家中的沤肥情况,得知不用担心肥料问题后,便思考起了水源。
  沂州气候干燥,境内有一条沂水河,水流量不到一万,支流也很少。沂州官府在农闲时,都会组织去挖新河道。但是由于官府拿不出多少工钱,沂州人口也不多,所以收效甚微。
  沂州府毗邻沂水河的主干道,在主干道两旁有着沂州最为肥沃的农田。但这棉花田,离沂水河的主干道有十多里的距离,离沂水河最大的人工支流,小沂河也有五里,想要开凿新河道,显然时间不太够,水车在这时候也派不上多少用场。
  陶笉然思索无果,刚想到处转转找找灵感,忽然跟着他来沂州的一名小厮呼哧呼哧地跑了过来:“老爷,管家让小的给您带句话,工匠们已经到府里了!”
  闻言,陶笉然眼睛一亮。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群工匠在宁安的时候给他做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说不定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灵感!
  陶笉然连忙告别邱裕,往府里跑去。
  这次来的工匠有五十人,其中木匠十人,水泥匠十人,还有烧砖烧瓷烧玻璃打铁等,几乎囊括了整个工匠届的工种了。他们的家眷都留在了京城,等一年后,他们跟着陶笉然回京城,便要在京城定居,也相当于给陶笉然成立了个研发小基地。
  节度使的府邸虽然不精致,但是占地面积还是蛮大的,五十名工匠住进来,陶笉然直接将半个府的面积划分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改造成自己需要的作坊。
  不过在此之前,陶笉然在给众人接风洗尘完毕后,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水源的问题。
  “小人曾见过人用竹子破开两半,头尾衔接,引来山泉水的,只是……”一名木匠说完,就摇了摇头。沂州没有竹子,连树也不多,将来他们木匠要干活,找原材料还要费劲半天呢,哪里能弄来竹子。
  “小人观沂州地势平坦,不如做个大木桶,用牛车运水?”一名木匠又道。
  陶笉然对这个方案不置可否。沂州很穷,牛都没几头。而且若是木桶小了,来回的途中浪费的时间,跟人力挑水有什么区别?若是木桶大了,又怕牛承重不了。
  工匠们又各抒己见,但提出的方案不是成本太高就是耗时太久,始终没有能让陶笉然眼前一亮的法子。
  见天色已晚,陶笉然正准备让大家先去歇息,一个水泥匠忽然开口道:“没有竹子,用水泥如何?”
  “可人家用竹子引来的是山泉,需要地势的配合,才能引来水流啊。”之前提起竹子的木匠答道。
  “可以用水车。”水泥匠答道,“用水泥做成半开的管道,再用水车挑起水流,让管道从高往下引去农田处。”
  这次他们这群工匠也不是空手来的,宁安产的水泥足足带了两大车,做个五里长的管道还是绰绰有余的。
  陶笉然目光灼灼地看着提出水泥的工匠:“好!此时交由你主办。也不用做得多精细,撑个一两年,到时势必是要挖河道的。这件事你们若是做得好,重重有赏!”


第163章 
  没想到自己随口一提的计划; 竟然就这么被采用了; 水泥匠显得比陶笉然还要激动; 连忙站起来朗声道:“定不负大人所托!”
  陶笉然点点头,又对他道:“我要在十五日内看到成果; 你挑选些人协助; 届时所有人参与的人皆有赏!”陶笉然现在别的不多,就是银子多!自从北部不再需要粮食供应之后,短短几个月; 琉璃阁的进项分成到陶笉然手里,已经多达十万两白银了!
  听到参与的人都有赏; 其他人皆是纷纷看向了水泥匠。陶笉然也不留下来拘束他们,又嘱咐了几句便离开了。
  肥料和水源都解决了; 陶笉然要利用棉花田整好之后的那十五天; 给十位农民来一次全方位的棉花种植的培训,把系统兑换来的棉花种植知识填鸭式灌进农民的脑子里!虽然目前只能纸上谈兵,但总好过两眼一抹黑。
  翌日一早,陶笉然就到隔壁知州府找邱裕。
  “邱大人,府内有没有现在空闲的; 识字的人?如果会画画就更好了。”既然要推广棉花种植; 那肯定要印点图案小册子。陶笉然是只会画火柴人的那种; 这活是干不了的。
  邱裕闻言,面色有些古怪。要识字的人还可以理解为陶笉然要助手,但还要会画画?莫非是看棉花种植已经没问题了,就想要吟诗画画寻欢作乐了?
  邱裕原本也是个极有才华的文人; 但长年的边关生涯,让他变成了现在这个不拘小节的壮汉,更是看不起那些不干实事的文人,于是语气也没有之前那么热络了,只道:“倒是有两个,下官命人去寻他们来。”
  陶笉然没察觉出邱裕这么微小的变化,又让邱裕带自己去存放卷宗的地方,他要查看现在沂州的物资储存情况和各项开支。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沂州竟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穷!
  去年还算风调雨顺,但州内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多石。收上来的税收,只能覆盖各地衙门的粮仓的薄薄一层,这么点物资,陶笉然都不敢轻易妄动!
  倒是军中的情况要好些,一直以来都有朝廷运送过来的军饷,再加上年前开了互市,收上来的税基本能抵消军队一半的消耗。而军队内也延续了之前的传统,每天都会派士兵去轮流耕种,尽量做到自给自足。
  陶笉然终于明白为啥王君浩那十万大军至今还住在帐篷里了。那军队中只有一成是老兵,其余都是新兵蛋子,如今匈奴随时可能入侵,肯定是要先玩命训练,把大军的总体素质提升上来。
  而期间要去轮耕已经十分浪费时间了,又哪里有空盖房子呢。
  而沂州的百姓也不像其他地方一般,农闲就没活干了,他们还要去挖河道,引水灌溉,开荒新农田,根本没有停下来歇口气的时间,更别提抽调去给士兵们盖房子了。
  了解了沂州的基本情况,陶笉然在心中长叹一声,这情况比他想的还要复杂。
  等陶笉然从一堆卷宗中回过神来时,已经过了午时,一抬头就看到了两张陌生的面孔。
  面前两个男子,一个面容还透露着一股稚气,看起来不过十六岁的模样,另一个已经是饱经风霜,双鬓发白,约莫四五十岁的模样。
  两人看到陶笉然终于注意到了自己,那年轻的男子连忙道:“大人,您可算回神了,我们等了您许久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埋怨,年长的连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袖。
  陶笉然倒没跟年长的人想象的一样发火,反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让你们久等了,要不一起去吃饭吧?我们边吃边说。”
  “哎,这怎么好意思。”少年假意推脱,但眼神中却是饱含期待。
  陶笉然在官场混了这么两年,倒是许久没见过这么有趣的性子,脸上的笑意更加明显了:“走吧,府上的厨娘是从宁安来的,来尝尝南边的菜肴。”
  少年闻言,一双眼睛顿时变成了星星眼。那年长的那位则没什么表情,跟那些政场老油条没啥区别。
  陶笉然下意识地对少年亲近了一些,少年一个高兴,就将自己的家底全部倒出来了。
  原来他是邱裕的幼子,名叫邱勤业,今天确实是十六岁。从小跟着爹爹和两个哥哥读书识字,对画画也略通皮毛。就是性子太过跳脱,邱裕便没让他下场考试,要他再经几年事再说。
  而邱勤业的两个哥哥,大的已经考取了举人,小的也是秀才,双双在京城求学,家里只有她一个同龄人,已经被憋成了个人来疯。
  年长的则姓李,名琼,是李通判的大堂兄。科举考了这么多年只是个秀才,如今在李通判手下挂个闲职。
  陶笉然并不意外,在沂州这么穷的地方,不可能再出什么寒门学子了,一说识字的,那必定是跟这些官员门沾亲带故的关系,否则又哪里有钱财和时间去读书识字。
  思及此,陶笉然也是十分可惜。沂州这地方已经穷到连义务教育都不可能展开了,必须得先搞好民生再说。
  陶笉然不跟他们卖关子,席间就说了:“这次请二位来,是想你们帮本官将这册子上的内容,画成简单易懂的图册,就像这个一样。”陶笉然掏出了棉花种植手册,还有一本推广沤肥的小画册。
  “这个画册我看过!”邱勤业兴奋道,当初邱裕把这种册子拿回家到时候,他就因为好奇偷偷描了几幅,“这个我会画,包在我身上了!”不过就是几根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和动作么,简单到不行!
  陶笉然也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只是提醒道:“这个册子的唯一目的是让不识字的农民们也能看懂上面的内容,所以简洁易懂是重点。不如这样,你们先各自回去试着画画这播种篇,为期三日,我看谁画的最易懂,这个画册就由谁主导。”
  邱勤业对这种有竞争性的比赛十分积极,连忙夸下海口道:“没问题!三日后定叫大人眼前一亮!”
  李琼面上情绪仍旧没多大起伏,但心中却也是十分激动。即使被岁月蹉跎了那么久,但陶笉然的出现,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野心和抱负。若能被陶笉然看中,日后这小小的沂州就再也困不住他了!
  三人在席间相谈甚欢,而远在京城的民生日报,悄悄有了新的变化。
  起因是经过报社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王琬凝并没有盲目尊崇陶笉然当初只为吸引农民的理念,她将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板块开辟成了两大板块,在没有什么发生重大时事的时候,就会请国子监的先生们,在时事点评专栏来搞一期专讲!
  这个资源,自然是王琬凝去跟王灵均要来的。王灵均虽然混不吝,但他身份地位在那里,找个国子监的先生写篇文章,那也是一句话的事情。不过第一个登上民生日报的,却并不是国子监的先生,而是礼部侍郎慕容温瑜!
  王灵均只是给国子监的先生广下贴,没人要点教案之类的,却没想到把慕容温瑜给吸引过来了。既然人家礼部侍郎都主动送上门了,那他们还矜持什么!
  慕容温瑜的文采不必多说,对于政事的敏感程度也是一流的。他以去年科举的五十道试题为例,讲解了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