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枣儿沟发家记-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逸手上忙活着,脑子里盘算着缺少的东西。和谭木匠家满满当当的院子一比,他家还真是一穷二白。
  油盐酱醋要买,柴刀也得买一把,还有割草的镰刀,总不能老用大山的匕首,人家那可是精钢打造用来防身的。
  火折子不禁用,听大山说普通人家都用打火石;针头线脑也要买,梅子好像还提过一句,夏荷以前做绣活儿的剪刀还是向别人借的。
  对了,还得赶紧买几把椅子,一家人吃饭,三四个站着也不像话。
  想想这都得花钱。
  必须琢磨着挣点钱了。
  
  第7章 蒸枣糕
  
  第二天,闲来无事,江逸带着小宝在后院的大厨房“探险”。
  还真让他挖出来不少好东西——一大缸白面粉,一筐晒干的红枣。最让他惊喜的就是一个封口的小陶罐,原本以为是酒,揭开口发现是一罐蜂蜜。
  江逸不禁问夏荷:“大厨房有这么多东西,你们都没翻过吗?”
  夏荷摇摇头,“大哥送我们过来时就嘱咐过,只能用他买好的东西,其他的不能乱动,就怕弄坏了要紧的物什。”
  江逸笑言:“眼看着都吃不上饭了,哪还有那么多讲究?”
  夏荷窘迫,“原本也不至于如此,大哥走时留下了米面吃食并十两散碎银子,说是这月初再送过来些,谁知云舒去约定好的地方等,却没见着大哥……许是营中有事也说不准。”
  江逸脑子里有什么东西闪过,恍惚觉得这桥段有点熟悉,他想了一下没想起什么来也就放弃了。
  “现在都是一家人,不必分得那么清。”江逸诚恳地说道。算起来他才是那个真正的“外人”。
  夏荷轻轻地“嗯”了一声,心里暗自惊讶。她怎么也没想到江逸生了场病竟变了性情,记得她们刚来那会儿,这人就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兄妹几个。莫非,那时他生病,他们姐弟的悉心照顾让他心生感动?
  不管因为什么缘故,江逸能真心接纳他们就是好事。夏荷不再深想,适时转移了话题,“逸哥打算做什么?”
  江逸把注意力放到眼前的事物上,红枣、面粉、蜂蜜、鸡蛋,还有他前一天备下原本打算蒸发面窝窝的“起子”……江逸心里有了主意。
  他摸了摸小宝的圆脑袋,笑道:“咱们这下有好吃的了。”
  “太、太好了!有、有好吃的了!逸、逸哥,快做好吃的!”小宝欢呼。
  苏家兄妹听见小宝一口气说出这么长的句子,心里五味杂陈。他们从没见过小宝这么开心的样子,哪怕是家里出事前也一样。
  出事前的苏家人口众多,嫡庶有别,就拿云舒来说,作为二房的嫡长子,他甚至都没主动和小宝说过话。又比如大山,他住在农庄里,吃穿用度和下人没什么两样,很多时候还要跟着一起干活。
  到如今,曾经风光无两的家族一朝落难,一家人才有了一家人的样子,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小宝可没这么复杂的心理活动,他最关心的还是吃的,“逸、逸哥,要做、做什么?”
  “小宝,说话慢一点儿,不要着急,也不许重复,如果按逸哥说的做就奖励好吃的点心。”小孩子的口吃并不难纠正,只要家长和孩子都有个良好的心态,让孩子慢慢改,并且不羞于张口,时间长了自然就能正常起来。
  牵扯到食物,小宝异常上心,重重点头,“会……慢。”
  “很好。”江逸把一勺子蜂蜜塞到他嘴里。
  甜得小家伙紧紧闭着嘴巴,还用两只小手捂着,生怕漏出一滴。
  江逸注意到梅子羡慕的眼神,也给她舀了一勺。
  谁知,小丫头身子一扭,恶声恶气地道:“小孩子吃的东西,谁稀罕!”
  说完就挨了夏荷一顿训。
  江逸笑笑,没往心里去。他洗好手,看着案上零零散散的东西,感慨万千。
  说起来能学会做枣糕也要归功于外婆。外婆配了假牙之后就特别喜欢吃枣糕,外面卖的含糖量太高,不适合老年人吃,江逸就干脆从网上下载了视频自己学着做。一来二去手艺渐渐好了起来。
  不过,之前都是用烤箱做,温度和时间都可以自动调节,现在面对如此原生态的厨具,他心里还真是没底。
  江逸在心里给自己打了打气,然后对众人道:“今天咱们要一起动手来做样点心——枣糕。以前吃过吗?”
  纷纷摇头。
  “谁都不许偷懒,干多多吃,干少少吃。”江逸挽起袖子,开玩笑地说。
  小宝一听,急了,“逸、逸哥,我多、多干!”
  江逸挑眉,小宝赶紧捂住嘴巴,然后又慢慢地重复了一遍。
  大家都被小宝的样子逗笑了。
  江逸准备好东西,一边讲解步骤一边分配任务。
  梅子干活利索,负责添水、烧火,洗涮蒸屉;云舒细心,江逸给他找了个小剪刀在一旁挖枣核;大山力气大,搅拌面粉、鸡蛋、蜂蜜,那速度和质量堪比专业搅拌机。
  江逸看着面团上打出的均匀小气泡,赞赏地点点头,“不错啊,练过?”
  大山咧嘴笑,“大伯生前请的南边的师父,我六岁拜师,到现在也有十年了。”
  江逸惊,“还真练过?”
  夏荷一听,忍不住笑了,就知道这俩人说的不是一回事,“大山是说他练过些拳脚工夫。”
  大山跟着点头,“对呀,我跟着庄子上的师傅练了五年……逸哥以为是什么?”
  江逸默,原来是想岔了。
  几个人说着话,手上工夫也没停,不到一个小时,一切都准备就绪,就差上屉蒸了。
  这个环节江逸得亲自来。
  他先是在蒸屉上铺了层用冷水洗过的麻布,然后把掺上红枣碎的面糊均匀地倒在上面,再把蒸屉架到大锅上,烧大火,水开之后撤柴禾,变小火。
  大概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过后,锅里飘散出红枣的香气。
  “逸哥,能吃了吗?”别说小宝,就连云舒都期待万分。几个人忙活了半天,早就饥肠辘辘,闻到香气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应该差不多了。”江逸也不太确定,不过从这味道判断火候该是到了。
  江逸试着把锅盖揭开一条缝,香甜的热气扑面而来,拿手将热气扇开,蓬松胀大的枣糕便展现在眼前。
  “成了!”
  众人皆是欣喜异常。
  出锅、散蒸气、切块,江逸走到哪里几个人就跟到哪里,当一块块外表枣红内里焦黄的糕点放到盖帘上时,夏荷甚至红了眼眶。
  此时已过了晌午,日头不太足,江逸张罗着把桌子摆在枣树下,又收拾了几样小菜,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吃了顿踏实饭。
  可不就是“踏实”饭么?
  云舒虽然没喝酒,却也一脸陶醉地感慨,之前一味坐享其成,没想到自己动手的滋味却是这般踏实,这般……令人满足。
  小宝一手抓着一块枣糕,边吃边玩,跑跑跳跳开心极了。
  江逸逮了个空儿凑到云舒跟前,低声问道:“这东西县上可有?”
  云舒摇头,“从未听过。”
  “你说,拿到镇上卖可好?”在看到红枣的时候他就产生了这种想法,不仅为了渡过眼下的难关,也为了给将来打基础。
  云舒闻言,先是一惊,又是一喜,继而眼神变得复杂,“商贾之事……”没等江逸说什么,他自己很快想通了,“也罢,不如试试。”
  江逸会心一笑。他早就看出这位心思通透,可不是一般二般的酸腐之流。
  ******
  第二天,天还没亮,夏荷就带着一家人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等到江逸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一切早已准备就绪,只等枣糕上屉。
  江逸不好意思地笑笑,连开两个灶,加快手上的动作,两屉枣糕出锅,也不过凌晨四点左右。
  大山握着死沉死沉的菜刀,眨眼工夫就把圆饼状的整块儿糕切成了一块块巴掌大小的长方体。除了边角的地方,块块齐整,个个相同。
  江逸竖起大拇指,“厉害!”
  大山不好意思地嘿嘿笑。
  江逸把卖相不好的边角料挑出来,往干粮包里塞了几块,其余全部交给小尾巴一样的小宝,“今天你是小管家,负责给大家分糕吃。”
  小宝眼睛亮晶晶的,大声回答:“好!”
  小宝的精神头感染了一屋子人,每个人都觉得浑身是劲儿。
  剩下的摆了整整一案板,江逸数了数,大概一百多块。
  “逸哥,用什么装?”云舒的话把大家都问愣了。
  江逸懊恼,竟然把这个问题忽略了,难道他们要用手抓着拿到镇上卖吗?
  “赶紧着,大山,去谭叔家借两个箩筐,再借个扁担。”江逸当机立断,这时候也顾不得是不是太早会不会打扰人家了。
  “好嘞!”大山应了一声就要往外冲。
  “等等!”云舒叫住他,捡了四块好些的用纸包上,“把这个带过去让人家尝尝。”
  “嗯。”大山一阵风似的跑出去。
  很快,大山就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头汗水的谭木匠。
  江逸有些抱歉,“真不好意思,叔,这么早打扰你。”
  谭木匠忙道:“可别这么客气,我也早起来了,刨了半晌木头。”
  夏荷也顾不得避嫌,拿了块干净的布巾递过去,“谭大叔,你擦擦汗。”
  “诶,好丫头!”谭木匠连忙接过,看着夏荷的目光异常慈爱,“我听大山说你们是打算去镇上卖吃食?”
  江逸点点头,“先试试,不知道行不行呢!”
  “年轻人就得敢想敢做。”谭木匠思想倒是开放,“驴子我怕你们降不住,平板车我给你们推过来了。到时候你们换着手推,总比挑扁担省劲儿。”
  江逸十分感激,“谢谢叔,正好我们回来时也打算买点米面,有车就方便多了。”
  谭木匠笑着拍拍江逸肩膀,“说什么谢字,咱们山里可不兴这套。我回去了,你们也快点收拾收拾出发吧!”
  “嗯!”
  姐弟几个把谭木匠送到门口,又赶紧回到厨房,七手八脚地把一百来块枣糕小心地码到箩筐里抬到平板车上,箩筐底下垫着雪白的麻布,怀抱大的箩筐整整装满了三个。
  夏荷忧心忡忡地低声问:“这么多,能卖出去吗?”
  江逸笑着安慰:“有卖的就有买的。”
  这明显调笑的话并没有让夏荷放松多少。
  倒是梅子颇为豁达,“长姐别担心,大不了咱们留着自己吃!”
  江逸挑眉,这丫头倒是有魄力,是个好苗子。
  大山也跟着说:“长姐别担心,逸哥说行一定行!你们就在家等我们的好消息吧!”介于少年与青年之间的嗓音,在熹微的晨光中异常响亮。
  微凉的晨风吹拂在脸上,带来苏家姐弟从未体会过的劳动的喜悦和生活的希望。
  
  第8章 去镇上
  
  江逸事先打听清楚,银坊镇因为铸造铜钱的关系常年有军队驻守,治安较好,且市坊分开,布局合理。
  江逸把这次的目标锁定在城北住宅区,那里离铸造局远,不怕有人闹事被殃及;且富人聚集,也有零散的摊贩,摊子摆在那里不会显得太扎眼,也不用担心无人问津。
  枣儿沟几乎是离银坊镇最远的村子,正常步行都困难,更何况还推着平板车。
  路程刚过半,大山后背就被汗水浸湿了。
  江逸几次想换手,都让大山以他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
  不过江逸也没闲着,一路走一路采摘,沿途认识的野菜几乎被他摘了个干净。
  大山看他累得不行,终于忍不住劝道:“逸哥你歇歇吧,这里的草不用拔,没多少人走。”
  江逸哭笑不得,“你见过这么拔草的?”
  “难不成是在摘菜?”大山原本是小声嘟囔,说到这里突然提高声音,“逸哥,这些不会是菜吧?”就像那些马齿苋一样!
  江逸点点头,又疑惑道:“怎么没人摘?”不可能大家都不知道。
  大山抹了把汗,解释:“这是猎户们常走的小路,村民们大多走官道,好走。”
  怪不这么多野菜没人摘,看来这段时间不愁吃菜了。江逸心情不错。
  小路虽近,却需翻山越岭,崎岖难行。到达镇子上时大山全身都湿透了,脸上的笑却十分灿烂,“逸哥,到了!”
  江逸也有些小激动,这就是货真价实的古代城镇!上次看病时来去匆匆,他都没好好欣赏。
  夯实的土路干净整洁,高大的青砖墙隔出一条横纵相交的街道。墙根儿底下支着干净的茶点铺,香浓的豆腐脑冒着热气,就连衣着质朴的贩夫走卒也有余钱停下来喝上一碗。
  “两位小哥,来碗豆花?”摊主是位五十多岁的老汉,招呼人的时候热情周到。
  江逸用眼一扫,发现老汉只卖豆腐脑,不卖面食,并不冲突,这才凑上去说道:“老人家,借借您的光可好?”
  老汉闻言一愣,视线瞄向平板车。
  江逸大方地掀开保暖的铺盖,解释道:“老人家别担心,我们卖的是点心,和您搭伙正合适。”
  老汉明显地松了口气,语气变得更加热情,“那敢情好。”
  在江逸和老人搭话的时候,大山已经不声不响地支好车子,搬下车上的八仙桌,用桌布铺好,放上精致的瓷盘,瓷盘里摆放着几块切开的枣糕。
  这些都是江逸事先交待好的,瓷盘也是他特意从大厨房挑出来的,无一不精致美观。
  起初家里几个还怕带这么一堆琐碎物件会增加负担,但江逸坚信,要想把东西卖上档次,包装是必要的。
  一系列动作下来老汉简直看直了眼,就连过路人都纷纷驻足围观。
  “小哥,你这卖得啥?”有路人耐不住好奇,凑到近旁询问。
  “枣糕,枣泥和着蜂蜜做的,您来两块?”
  “不便宜吧?”有人试探性地问道。
  江逸笑而不语。人家也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并不是江逸故意不说价,而是料定了这人不会买,如果把价钱一说,让他在别处一宣传,平白吓跑不少客源。
  江逸从箩筐里拿了块枣糕递给老汉,“您老尝尝。”
  老汉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拿来卖的东西……”
  江逸坚持塞到他手里,老汉伸出干枯的手掌小心托着,一个劲儿说:“唉哟,活这么大岁数还没吃过这么精致的点心,真好!真好!”
  老汉说着,掰下一块放进嘴里咀嚼,脸立刻笑成了一朵花,连连称赞:“嗯……香!甜!好吃,真好吃!怪不得叫‘枣糕’,满口的枣香味儿……这时候枣子不便宜吧?”
  江逸答:“自家存放的东西。”
  这时,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挎着竹篮经过,被老汉的称赞声吸引,“小哥这是卖的啥?”
  姑娘说话带着股傲气,江逸会心一笑——就怕你不傲!
  “红枣糕,加了足量的枣泥和蜂蜜,香甜可口。”江逸笑着解释。
  或许是他英俊的脸庞,也或许是他迷人的微笑,让姑娘悄悄红了脸。
  “怎么卖的?”语气温和多了。
  “二十文。”
  “一斤?”
  “一块。”
  姑娘瞬间瞪大眼,老汉一口枣糕没咽下去,险些噎个半死;就连大山也在一旁焦急地扯江逸的衣服。
  江逸之所以定这个价钱也是经过了一番考量。
  虽然明朝的物价他不了解,但他记得有一次上选修课时教授提到明朝皇帝鼓励种枣,一斤品质好的红枣甚至抵得过三五斤猪肉的价钱。况且他也问过云舒,在京城的点心铺里,好的糕点上百文一块的也不是没有。
  姑娘都给气笑了,“原以为小哥是个实诚人,没成想竟如此漫天要价。”
  江逸也笑,不同于姑娘的冷笑,他笑得很真诚,让人根本无法生出恶感,“姑娘一看就是吃惯好东西的,这里面光是红枣就不便宜,更何况蜂蜜,那可是我兄弟从山上得来的,有钱都买不到。”
  “哪个山?”姑娘半信半疑。
  “北边的蛇岭山。”江逸目光坦然。
  这时候,老汉终于从吃到天价点心的震惊里缓过劲儿来,连忙帮腔,“蛇岭那地方老汉去过,满山的酸枣树,土蜂不少,蜂蜜却难得,听说山上有熊瞎子。”
  这老汉姑娘认得,每天在这里摆摊卖豆花,想来不是和江逸串通一气骗钱的。
  江逸注意到姑娘小心护着腕上的竹篮,听到里面“咕咕”的叫声,想到一种可能,“这红枣糕最适合女子食用,补气血,安胎,还开胃。”
  姑娘的脸一下子红了,啐道:“看着你斯斯文文像个读书人,说出话来也不害臊。”话是这样说,但姑娘却更加心动。
  这姑娘叫香枝,是镇守家少奶奶身边的大丫环,也是少奶奶的陪嫁,如今她家少奶奶好不容易怀上了孩子,却怎么也吃不下东西,眼瞅着瘦了一圈。镇守家的少爷不仅不体量妻子怀胎辛苦,反而怪她作贱胎儿,渐渐地也失了宠爱之心。
  如果这个枣糕真能补气血开脾胃,那真是救了命了。
  “姑娘不妨先尝尝。”江逸用干净的竹签切下一小块,盛到精致的瓷盘里。
  香枝也不扭捏,用签子插着吃了。香甜的口感打消了她最后一丝顾虑,“行吧,给我包四块。”
  “‘四’块?”
  香枝咬牙,“六块!”说着从随身的荷包里掏出一块碎银子扔到桌上,“不用找了。”
  送到手的钱谁会拒绝?但江逸还是从箩筐里多捡了两块更大更热乎的给她一并包上。
  香枝看了眼打包用的芭蕉叶,脸色终于好了些,“倒是讲究。”
  “姑娘慢走。”
  “哼!”香枝扭身,施施然走了几步,又回头道,“等我家少奶奶尝过,若是不好再找你算账!”
  江逸只是笑笑。
  直到香枝走远,大山才表现出兴奋的神色,“卖出去了?二十文一块?一下子就赚了一钱多银子!”
  老汉也竖起大拇指,“小哥厉害。”说完又不好意思地搓搓手,摸摸怀里包好的半块枣糕,“这么贵的东西,老汉我……”
  大山爽快地打断老汉的话:“老人家你就拿着吧,我逸哥人可好了!”
  老汉连连点头,“老汉我姓刘,天天在这儿卖豆花,小哥如果明天再来的话我给你占上地儿,别的不敢说,你们兄弟俩的豆花老汉包了。”
  江逸也不推辞,“那就多谢老人家了。”
  “谢啥,一碗豆花才一文,小哥这一块点心就值一斤猪肉了。”
  大山眼睛一亮,“真的?”看看老汉又看看江逸,“逸哥……”
  “回去的时候买两斤。”
  其实大山想到的是小宝和梅子,可是有什么差别呢,逸哥肯定能让一家人都吃到!
  老汉看着兄弟俩的互动,眼中慈爱又伤感,背过身盛了两碗豆腐脑,“来来来,别光顾着说话,喝碗热乎的豆花。”
  江逸眼尖地发现老人眼圈红了,不知道是被热气熏得,还是因为其他。
  接下来一天的时间,断断续续有丫环小厮从高门大院里出来,或是因为新奇,或是被香甜的味道吸引,多多少少都买了两块。
  一天下来,竟然赚了将近一贯铜钱,再加上最开始那块碎银子,合起来有小二两了。
  “哎呀呀!哎呀呀!”刘老汉一边收摊一边感叹,“就连县太爷身边的皂隶一年也不过二十两银钱,小哥一天就这个数……哎呀呀,真是了不得了!”
  江逸却暗地里唉叹一声,这离他的目标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第9章 说缘由
  
  夜深露重,山林里冷气侵人。
  江逸抱着手臂哆哆嗦嗦,抖落一地鸡皮疙瘩。
  大山“嘻嘻”偷笑。
  江逸不解,“你笑什么?”
  “还真叫长姐说准了。”
  “说什么?”
  “长姐说你肯定不知道加衣服,特意嘱咐我多拿了一件。”大山说着,把平板车小心地停放在路边,用腿抵着,然后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一件簇新的长衫。
  “夏荷有心了。”江逸披上厚实的衣服,心里升起阵阵暖意。
  手足之情,大抵就是如此吧!如大山处处照顾,如夏荷细心体贴,如小宝全心依赖。
  有那么一瞬间,江逸甚至贪恋起这份温暖。但,也只是一瞬间而已。
  衣服上身效果很不错,月白颜色衬得江逸唇红齿白,长长的衣摆服帖地垂着,并不会影响行动。
  江逸轻抚着柔滑的布料,若有所思。
  “这料子很好,家里这种衣服多不多?”
  “多,当初家里被封时银两等物一概不让往外带,衣服却不拘,兄弟姊妹并阿爹姨娘们的统共有好几箱,现在除了二哥上学时会带上一两件,其他的都没人再穿了。”
  江逸脑海里隐隐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实现的话,就又是一条赚钱的路子。
  兄弟两个一路走一路聊,不知不觉就进了村子。
  刚拐上村口的土路,远远就看到一个昏黄的灯笼,微弱的火苗在夜风中颤颤巍巍,仿佛直接跃进了心窝里。
  “三……哥,还……有逸哥!回……来了!”
  小宝咕咚咕咚跑过来,一把扑进江逸怀里,后面跟着夏荷、梅子,还有云舒,皆是步履匆匆。
  “怎么如此晚?”夏荷上下打量两个人,见没有什么不妥,这才放下心来。
  “傍晚时候天气凉快,许多人出来买,我一时贪心想着卖完了再回,没想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