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先生请赐教-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这一局,自开始,便铺天盖地而行。瞻前亦顾后,并未觉出有甚不妥。
谢诜捻着黑子,在指尖摩挲。
忽而,他将棋子一瞬落下,无半分犹豫。
此子一下,棋盘之上骤然翻天覆地。
二郎输了!
谢诜只笑道:
“这一招,唤作‘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二百二十五章 卜算子5
停了几日的雪,又开始下起来。
却不似前阵子的猛烈,绵绵软软的,总叫人提不起精神。
永兰殿的墙筑得很高,谢芪身披一件翠羽斗篷,只仰头望着墙檐。
她的身边,依旧是宫娥簇拥。可永兰殿,却再不似从前一般热闹了。
“淑妃娘子,”沈宫人道,“外头这样冷,且回去吧!”
谢芪摇头:
“让她们都散了吧,我独自站一会子。”
沈宫人叹了口气,只得遣了四周的宫女。
她又道:
“淑妃娘子日日站着,可陛下也不知晓,又盼什么来呢?”
谢芪不为所动,依旧漠然望着高墙。
盼着什么来呢?自然不是皇帝。
谢芪盼的,是他的宠幸、他的恩典,自己后半辈子的荣华富贵。
而这一切,与他是谁无关。
只要他是皇帝,便足够了。
谢蕖向门边行了几步,只道:
“从前在家中,也有淘气的时候。只觉院门高深,不得出去玩乐。可如今才知,宫墙高深,远胜于从前。”
沈宫人又道:
“淑妃娘子受罚于此,虽说冤枉,可到底是陛下的意思。你日日怨怼,叫人知晓,该如何是好?”
谢芪轻笑了一声:
“我这副样子,还怕人知晓么?”
“不如,”沈宫人道,“咱们再想想法子,去求一求王贵妃?”
谢芪再次摇头:
“后庭皆知的事!王贵妃若有心相护,我早也不是这般境况了。”
沈宫人垂下眸子,也不知如何相劝,只得陪她一同站着。
皇帝的轿撵正经过永兰殿,他望向紧闭的宫门,蓦地怔了怔。
一时轿撵停驻,只听他道:
“天凉了,谢娘子畏寒,一应取暖之物可都如常添上了?”
轿外宦官回道:
“陛下放心,淑妃娘子虽在禁足期间,可一应用度皆与往常无异,不曾亏待。”
皇帝点了点头。
轿撵又缓缓抬起,只往别处行去。
只听宦官喊道:
“陛下龙架,闲人回避。”
这一声,谢芪亦闻着了。
她一时有些不敢信,只抓着沈宫人,问道:
“是陛下来了么?”
“是,是陛下。”沈宫人言语有些闪烁。
她心道:自然是陛下了。可他许是经过,也不定进来的啊!
谢芪忙趋步至门边,已然行上一礼。
沈宫人还不及拦她,只闻得宦官之声渐行渐细,渐行渐远。
谢芪木楞地一动不动,神情却是越发黯淡。
沈宫人扶住她,心中不忍,只道:
“淑妃娘子,快些起身吧!陛下已然行远了。”
谢芪默然。
行远了,许是再不会来了吧……
她颓然叹了口气:
“回屋吧!”
她垂下眸子,再不看高墙一眼,只拖着沉沉步伐,往回而去。
皇帝自永兰殿路过,便直向书画院去。
一路上白雪皑皑,唯有松针,青翠如初,当真是作画论画的好景致。
皇帝四处看来,方才的阴沉不觉一扫而空。
至书画院时,太子与郓王已然候在此处。
二人正看一幅《苍山覆雪图》,偶有指点说笑,一团兄弟和气。
“看什么呢?”皇帝说笑着进来。
他神情温和可亲,充满了父亲的慈爱,倒与寻常百姓家无异。
太子与郓王闻声,皆回身行礼。
只听太子道:
“父皇,儿臣正与三弟论画呢!楷弟方才还说,此画太过平实。父皇也指点一二?”
说罢,太子与郓王皆退后让了让。
皇帝踱步过去,一番审视,只道:
“此画中规中矩,没什么错处。只是,也并未见有甚出彩之处。”
他看了看郓王,又看了看太子,道:
“阿楷适才用平实二字,也尽意了。”
“于书画之上,父皇果是大家。”太子笑道。
皇帝笑了笑:
“这是阿桓所作吧?”
太子名赵桓,此是他的小名。
见皇帝已然猜出,郓王遂笑道:
“太子还想瞒上一瞒,谁知,一下子便被父皇识破!”
太子憨厚地笑笑:
“到底还是楷弟的画艺好。”
“你们兄弟二人,是朕亲自带过的。”皇帝道,“各人是什么性子,能作出什么样的画,朕为人父,又如何不清楚?”
太子与郓王点头行礼,皆笑起来。
这般天伦之情,偏在皇家,确是顶难得的。
朝臣们虽将太子与郓王视作两党,可二人心中明白,所谓兄弟,便是要相互扶持,守望相助。
如今郓王既决意做辅佐之人,那便更没什么嫌隙可生了。
皇帝看着眼前的兄弟二人,深感欣慰。
他又道:
“前日,你们呈上的账本,朕已看了。”
言及账本,太子与郓王自然明白。
此前,孙九郎调查粥棚之事,呈上过一册。
而皇帝口中所说,依旧是粥棚的账本。不过,是郓王暗中调查。
那可比孙九郎早了好些时候。
皇帝接着道:
“两套账本出入之大,却是朕此前不曾察觉的。”
郓王作揖道:
“蔡太师有意包庇纵容,自然作出这等假账哄父皇。”
太子亦附和:
“楷弟所言极是。况且,太师他自己又何曾干净?此番若非谢大人假意赋闲,他也不会如此得意,越发露出马脚。”
皇帝点头。
即使没有这账本,蔡太师的恶行,他也料得十之八九。
只是蔡氏党羽众多,动起来颇为不易。
眼下内忧外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不得不慎之又慎。
况且,对于两个儿子,他还有一些私心。
他只道:
“你们可知,此事之上,父皇最高兴的,并非落实太师的贪污之证。”
太子与郓王面面相觑。
不是这个,又是什么呢?
皇帝扬起嘴角,笑得欣慰又沧桑。
只听他道:
“你们长大了!”
此话既出,兄弟二人皆是一愣。
皇帝又道:
“这个天下,终究要交到你们手里的。能否坐得稳,是你们的道行。是否护得住,是你们的造化。父皇老了,见你们兄弟如此齐心,也就放心了。”
放心?他要放什么心?
“至于账本,朕先收着,且再容蔡京猖狂几日。”皇帝道,“将他连根拔起之前,朕还有一件更要紧的事。”
说罢,皇帝只拍拍兄弟二人的肩头,微笑着兀自去了。
二人忙行礼相送。
可对于父皇适才所言,太子与郓王皆是一头雾水。
证据既全,朝堂之上亦铺排得当。
为何还要再留蔡京几日?
直到两日后,一道震惊天下的圣旨传来,兄弟二人方才明白了父皇的用心良苦。
☆、第二百二十六章 卜算子6(加更)
圣旨下得很快,传得亦很快。
不到一日,汴京城中已人尽皆知。
茶肆之中,又开始热闹起来。
“外边的皇榜都看了么?真是猝不及防啊!”有人道。
“我见你们皆在谈论皇榜,究竟是何事?”另一人道。
旁边一大汉惊奇地瞪大了眼:
“怎么这也不知?皇帝传位于太子,过些日子便要举行登基大典!你是不是汴京的啊?这都不知!”
问话之人被他说得有些不好意思。
只听一老者道:
“不怪他不知,老汉我也才看着。”
那人遂问:
“老伯伯,皇榜上如何说的,你也与我讲一讲啊!”
老者方道:
“说陛下除了道教事务,日后一律甩手不管了!”
有人只笑道:
“陛下倒会享清闲!眼下战事吃紧,丢给太子,自己修炼做神仙去!”
“嘘!”一人四下看看,做禁声手势,“天家的舌根也敢嚼!不要命了!”
“是啊是啊!”又有人道,“莫议论了,且散了吧!”
于百姓们而言,谁做皇帝似乎并无不同。
可新皇赵桓这里,直到黄袍加身的一刻,他依旧觉得有些不真实。
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便是封赏一众道教人士。
这也是为着太上皇的体面。
而第二道,则是册封朱琏为后。
赵桓端坐在龙椅之上,一向温吞的他,倒见出些天子气派。
他俯瞰着山呼万岁的朝臣们,黑压压的一片,一时心有感慨。
难怪父皇要多留蔡太师几日,原是为了让赵桓新皇立威。
蔡太师亦在朝臣之中,恭贺着新皇登基之喜。
只见他面色有些僵,额角不觉渗出几滴冷汗。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朝堂上的氛围,更使他满心不安。
汴京的大雪又开始飘,时有狂风骤起,卷起千堆雪,越发生寒。
太学的屋舍端重而谨慎,覆上一层雪,便更见出沉稳之态。
太学生们匆匆穿行其间,对于新皇登基一事,自是奔走相告,各抒己见。
一时之间,太学辩论四起,前所未有的热闹。
唯有陈酿屋中,却是安静地一如往常。
这几日,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作文,终是成了一篇大论。
他张开手臂,舒了舒筋骨,熬这几日,肩颈有些酸痛。
正欲小憩一阵,忽闻得门外传来急促的叩门之声。
“陈兄!陈兄!”
这个声音,不必猜,也知是魏林。
陈酿抚额,这个魏林,每回皆是一惊一乍的。
他摇头笑笑,刚开了门,魏林便直直冲进来。
“我说,”魏林道,“你怎么还有闲情作文啊?这外头都变天了!”
陈酿点头:
“嗯,同窗们经过,时有说起,我皆闻着的。”
魏林一脸愣然。
既是知晓,还这般无动于衷?
“陈兄,你作文作痴呆了?”魏林瞪大了眼,“我是说,新皇登基了!”
陈酿又点了一下头。
魏林更是不解。
他负着手来回踱步,上下打量陈酿一番,遂道:
“你可有什么打算?”
陈酿兀自坐下,吃了盏茶。
他笑道:
“你来了一阵,这才算问到点子上。”
魏林悬着的心终是放下半颗。
难怪如此悠然,原是早有筹谋。
他看了看陈酿的书案,指着道:
“你这几日闭门不出,就为了那篇文章?”
陈酿替他斟了一盏茶,只道:
“不错。”
魏林狐疑地看了看他。
什么了不得的文章,值得苦熬好几日?
他拿过看来,霎时一惊。
还未及细看,其上论题,已然让魏林目瞪口呆。
《六贼论》!
他沉了沉气息,也没心思读,只问向陈酿:
“何为六贼?”
陈酿一脸正色,遂道:
“所谓六贼,便是蔡京、童贯、王黼为首的六位大奸之臣。”
魏林闻言,又是一惊。
他将陈酿的策论往案上一丢,大步至陈酿跟前。
只闻他道:
“是要呈上去的?”
陈酿点头。
“这行不行啊?”魏林有些不安。
他又道:
“上回的《汴京流民论》,也呈上去了,最后是个什么境况?还不是如了那蔡贼的愿!”
见陈酿默不作声,魏林又抽出一方雕花凳,在他面前坐下直直坐下。
“陈兄!”魏林道,“你还总说我鲁莽,这篇策论,最好是从长计议吧!”
他顿了顿,接着道:
“你此时呈上去,蔡贼定记着当日之仇。他老奸巨猾的,指不定设下什么套!况且,这回是六个呢!”
魏林一腔热血,没好气地摇了摇头。
陈酿拍拍他的肩,笑道:
“他没机会报仇了。”
“啊?”魏林面带疑问,“他此时还身居太师高位呢!”
陈酿遂道:
“今时不同往日。你也说过,外头变天了。”
“你是说,新皇有心整治?”魏林问。
陈酿但笑不语。
魏林又道:
“可新皇登基前,与蔡贼似乎并无过节。”
陈酿沉吟一瞬,方道:
“魏兄,我问你,何为君?何为臣?”
魏林只道:
“君似明月,臣子似星辰。为人臣者,当众星拱月,尽力辅佐,方不愧青史之名。”
陈酿又道:
“我再问你,何为百姓?何为社稷?”
魏林回道:
“百姓者,社稷之根本也。”
陈酿点头,道:
“蔡贼鱼肉百姓,刮天下之财,收于囊中,可是动摇社稷根本?”
“自然是了!”魏林道,“否则,太学上下,岂会如此群情激奋?”
陈酿方道:
“既如此,又岂能说蔡贼与新皇并无过节?新皇仁慈爱民,自然欲除之而后快。”
魏林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陈酿这几日埋头作文,并非是在行莽撞之举。
“陈兄啊陈兄!”魏林笑道,“到底是兄弟眼皮子浅,不如陈兄看得长远。”
“术业有专攻。”陈酿道,“魏兄的骑射,亦是陈酿不及。”
这样一说,魏林只哈哈大笑起来。
他猛拍上陈酿的背,又道:
“那是!那是!”
陈酿正端起茶盏要饮,差些一口喷出来。
他呛了两声,又白了魏林一眼,方道:
“至于如何呈上去,便要仰仗魏兄了。”
“我?”魏林一愣。
陈酿点头,打趣道:
“魏兄不是最会聚人情,笼人心么?”
想来,魏林性子爽快,年少热血,太学之人多爱与之结交。
他遂道:
“明白!陈兄放心,这一回,定好好地呈上去。”
陈酿面含浅笑:
“嗯。既是在此一举,那便做得声势浩大。也好叫百姓们感念皇恩浩荡,痛快一番。”
☆、第二百二十七章 卜算子7
今年,汴京城的冬日,总是与往年不同的。
雪越下越大,越积越厚,俨然急急不可收。
风卷起积雪,四下一片苍茫,如大雾掩映。
远处隐约见着人群涌动,暗压压的一片,不急不慢地往宣德门行去。
有做生意的人家,自二楼挑窗望去,只道:
“作甚么呢?这样大的阵势!”
领家的汉子闻着,抄着双手,亦伸出头来,四下张望。
街口当铺的掌柜亦出来看热闹。
他见多识广,人群行过,他方惊道:
“这不是太学的小郎君们么?”
有路人凑上来:
“郝掌柜,你认得?”
“怎么不认得?”郝掌柜道,又伸手去指,“那个,行在最后的,他身上的棉衣还是我这里赎回的呢!”
“哟!”又有几人聚在一处,“看来真是太学生!”
“像是朝宣德门去!”
“这帮小郎君,血气方刚的,别是闹什么事吧?”
“跟上去瞧瞧呗!汴京许久没热闹了!”
“别惹上什么事!”
“怕什么?看看而已。走走走,一道去?”
“走!”
“走着!”
……
百姓们初时还有些顾虑,只是见旁人都跟上去看,免不得好奇。
如此,人越积越多。
前头是成阵的太学生们,后头是散乱相拥的汴京百姓。
陈酿、魏林等上舍众人行在最前头。
方至宣德门,只听他们齐齐高声道:
“陛下在上,学生有事启奏!”
众人声齐而不乱,面色沉稳,皆是玉树风流,颇有见识的人物。
城头禁军一看,着实一惊!
这样大的阵势!他们哪里敢耽搁,紧忙着往内宫通传去!
百姓们在后头目不转睛地看,已然议论起来。
“郝掌柜,不是说常有太学生来你那处典当么?可知晓什么内幕?”
有人只紧着郝掌柜追问。
郝掌柜亦伸长了脖子看,只道:
“我哪知晓?”
有人插嘴道:
“听闻,上回太学生们去太师府闹事。此番不会故技重施吧?”
“那如何一样?”另一人道,“这是宣德门,陛下的地盘!谁敢闹事来?”
有人啧啧道:
“难说!这些太学生们,年纪轻轻的,哪知什么轻重?”
正议论着,只听宣德门上传来宦官的声音:
“皇帝驾到!”
百姓们闻声,心下一紧。
完了!真惊动了皇帝,这会子想走也走不掉了,就不该来看热闹的!
一时,城门下众人皆是行礼。
天子之威,到底令人敬畏。
百姓们只在每年的上元节,皇帝派发金瓯酒时,能远远瞧上一眼。
而这个皇帝,初初登基,自是头一回见得。
有胆大的百姓,心下好奇,只偷偷抬眼看。
新皇瞧上去很是年轻。他身着宽袍广袖,气度温和而仁慈。
见着如此,百姓们也纷纷放下芥蒂,神情自是缓和不少。
只听新皇赵桓笑道:
“朕听闻,太学生们想要见朕,特来看一看。你们皆是日后的栋梁之臣,有什么事,不妨直言。”
看他这等礼贤下士,百姓心道:倒是位难得的明君。
只见陈酿向前一步,仰头望向城门之上的新皇,恭敬作了一揖。
他身着青灰竹布袍子,半旧的裘衣披在身上,神情自若,不卑不亢。
“陛下,”他道,“学生出生酒商之家,曾听闻,是年,有蝗灾为祸千顷高粱,以至众商无粮酿酒。不知该当如何?”
赵桓笑了笑,道:
“自然是除而去之。”
陈酿又道:
“学生前日见得,太学锦鲤池中新来一恶鱼,不知名状,却颇是凶狠,以池鱼为食。不知,又当如何?”
赵桓回道:
“亦不过除而去之。”
陈酿点头,复行一礼,遂道:
“今有恶贼六人,鱼肉百姓,危害社稷,正如蝗虫、恶鱼之类。不知,该当如何?”
赵桓顿了顿。
只见身旁宦官已递上陈酿手书的《六贼论》,其上还附有太学众人的签名。
百姓们这才明白,太学生此举,原是联名上疏诛六贼!
陈酿又道:
“学生所列六贼,以蔡京、童贯为首。六贼之流,任人唯亲不唯贤,敛财无道。其以江山社稷为儿戏,以百姓为股掌玩物。陛下,不知该当如何?”
赵桓将《六贼论》看过一遍,方道:
“太学众人心怀天下,朕很是欣慰。”
只听城门下有百姓附和:
“何止六贼!那蔡氏家仆,还常来我铺子里白吃白喝,作威作福!”
“可不是!”又有人道,“我家祖传的奇石,就是被蔡太师搜刮去的!”
“我表弟在镇江,为着他运奇花异草,将门前唯一的桥也给拆了!日后过河,需行上半日呢!”
……
百姓说起话来,便是你一言,我一语。宣德门之下,只哄乱地不成样子。
不知谁喊了一声“诛六贼”!
百姓们霎时间群情激愤,陆续附和起来。“诛六贼”的呼声此起彼伏,似乎整个汴京城皆能闻见。
赵桓见此,倒有些愣住。
不想民怨竟如此之深!
幸而,此番诛六贼之事,本是军民一心。若非如此,他新皇登基,各方不稳,难免惶惶不安。
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眼下倒见出些力量来。
他遂道:
“百姓之苦,朕感同身受。此时听闻,颇觉锥心之痛。诚如太学生所言,蝗虫恶鱼之类,断不可留。何况乎佞臣贼子?”
赵桓俯视城下,又道:
“太学所请,朕准奏!”
一时,城下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他们赶忙行礼,杂乱无章,却都高喊着“陛下英明”!
陈酿回身看一眼百姓们,长长舒出一口气。
他面上泛起笑容,鼻尖却是一酸。
这么些年,陈酿寒窗苦读,不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铲除奸佞,天下太平么?
他又仰头看了看城门上的新皇。
这一切,终究是任重而道远啊!
新皇的圣旨下得很快,蔡氏为首的六贼,抄家并着贬谪,无一幸免。
抄家之事声势浩大,动辄以千万贯计。
每抄一处,总有众多百姓围观。除了拍手称快,更多的是啧啧惊奇。
百姓们心中皆道,这千万贯之中,又有多少是自己出的呢?
蔡云衡随着爷爷与父亲出府来,却再没了往日的华丽车架。
她一身布衣,无甚妆饰,只还规规矩矩地戴着帷帽,一双小足隐在裙下,维持着世家小娘子的体面。
举目四顾,皆是凉薄人心。
忽见得巷口两个个人影,似直直望着她。
☆、第二百二十八章 忆王孙1
七娘一身小郎君服制,正如太学秋社那回的模样。
她身边立着陈酿,一袭皂色斗篷,还是那位玉树风流的小先生。
蔡云衡亦朝他们看过去。霎时间,只觉心下五味杂陈。
他们还是从前的他们,而自己,却再不是那个趾高气扬,众星拱月的蔡云衡了!
她再没底气,与七娘争陈酿;也再没有底气,同七娘说一声“君子之交”。
七娘深蹙着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