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五零巧媳妇-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才不要费那个神洗那么多尿褯子呢,有方便的东西干嘛不用?
  月子里巧莲就试着给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幸好这俩娃也算好哄,目前一些吃喝拉撒的事情都摸准了规律。
  晚间九点左右,巧莲给俩娃喂饱一顿奶粉,洗了屁股抹上护臀膏,然后垫了纸尿裤包好了放在身边睡觉。
  等着半夜一点来钟,起来换一次喂点儿奶,再次哄睡了,基本上就是五点左右才会醒。
  原本以为俩娃会不适应纸尿裤呢,不想这俩孩子倒是半点儿也没哭闹。
  估计是觉得纸尿裤比较舒服,不像褯子一湿了难受,所以俩娃晚间睡得比之前还沉,格外省心。
  这下可把巧莲高兴坏了,这么伺候孩子的话,就算俩也不用太发愁了。
  晚间用纸尿裤,孩子睡的安稳,巧莲也能好好休息。
  白天怕有人来,所以巧莲不敢给孩子用纸尿裤了,从吃过早饭换上褯子,一直到傍天黑的时候,再换成纸尿裤。
  这样一来,就不用洗太多的尿褯子了,佳媛和巧莲都能轻松些。
  转眼就是除夕了,年前巧莲一直在坐月子,也没机会去大集。
  不过家里吃喝倒是不缺,俩孩子一问,巧莲就说是为了坐月子预备的,结果没吃上,正好留着过年。
  三十这天,巧莲喂饱了俩娃,让嘉康在炕上看着,佳媛跟在巧莲身边打下手。
  母女两个在厨房里忙活一中午,做出来八个菜,然后一家子吃了年夜饭。
  晚间也是一样,嘉康和佳媛看孩子,巧莲趁机会剁了馅和了面,捏了些饺子出来。
  巧莲要照看俩小娃,嘉康佳媛也小,故而年三十他们也没守夜,十点左右就煮了饺子吃。
  然后收拾好厨房,巧莲搂着嘉俊嘉和在炕头睡,佳媛在中间,嘉康在炕稍。
  娘几个也不管什么放不放被的规矩了,躺下一觉睡到大天亮。
  初一初二是走亲串友的日子,巧莲伺候着两个刚满月的小娃,自然是没时间出去。
  于是打发了嘉康佳媛,去邻居家里转转,给住在石嘴子的这几家拜个年。
  同样,各家也打发了孩子过来给巧莲拜年,顺道看看双胞胎。
  巧莲预备了不少的瓜子糖果,不管哪个孩子来了,都塞给孩子不少,来拜年的孩子们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回家去跟父母一说,人家爹娘也觉得巧莲为人处世很周全仗义,有那得闲的时间,几个媳妇也来曲家坐坐,比以前亲近多了。
  本来初三是出了门子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可巧莲这样也不敢领着孩子们出去嘚瑟。
  再者她提前也跟老太太说了,今年初三就不去看望老太太,于是就领着孩子们在家,安安闲闲的吃着瓜子糖果,一边读书认字。
  孩子满月那天,巧娟倒是说了来接巧云一家过去热闹,顺道孩子们躲尿窝。
  巧莲以为咋地不也得等到正月十五前后?哪成想初五一早晨,刚吃完饭呢,张文广就赶着大车来接了。
  “二妹妹,你姐打发我过来接你们娘几个回去热闹。那个三妹妹昨天回来了,还有二哥三哥也都回来过年,你姐说了,咱一家子热闹热闹。”
  张文广来接,巧莲倒是有些为难了,今年过年早,除夕赶在一月二十七号,初五正好是一月三十一号,外头不怎么暖和。
  俩孩子都太小了,才出了月子七天,这么冷的天领着他们出门,巧莲真怕孩子们冻着。
  可姐姐姐夫也是一片好心,想接了他们过去,一家子热闹,巧莲哪里好说不去?想来想去也只好答应了。
  于是给俩小娃穿了棉袄棉裤带上帽子和围巾,外头包上包被,再找了毯子盖住头脸。
  然后巧莲抱一个张文广抱一个,到了外头坐在马爬犁上,巧莲把俩孩子都放在腿上。
  佳媛和嘉康也是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俩孩子就坐在巧莲身边,帮着巧莲扶着俩小娃。
  就这样,张文广赶着马车,一溜烟的往大营乡跑,半个小时之后,进了乡里一路往西,到了张家。
  巧娟和春桃早就在外面等着了,瞧见马爬犁到跟前儿,赶紧过来抱着俩小娃就往屋里走。
  巧莲也跟着下了爬犁走进屋,一进屋就看见屋里全都是人,不用说,陈家人都在这边呢。
  老太太看见巧莲娘几个,满面笑容,赶忙让巧娟妯娌把孩子放在炕上,然后将包被解开,露出里面睡得香喷喷小脸红扑扑的两个小娃来。
  “还行,穿的不少,没把孩子冻着了。原本吧,说是想去你那儿,可我估计着你伺候俩娃也没工夫收拾,干脆还是上你姐这儿吧。”
  “刚才你姐夫去接,我还担心呢,就怕俩孩子包的不严实再冻着了,这会儿总算放心了,你瞧瞧这俩孩子睡的多好?”
  老太太看见双胞胎高兴的了不得,将孩子从包被里抱出来放在腿上,上下直打量。
  “哎呀,老二这是又长了,比我走的时候沉了不少呢。
  好小子,你是不是一天除了吃就是吃啊,瞧你这小脸蛋,多稀罕人。”
  老太太抱着的正是老二嘉俊,小家伙这几天又长肉了,脸蛋嘟嘟着,别提多招人稀罕了。
  那边,巧娟也抱起来了小嘉和,“娘,老三也长了,你看,这不是也胖了么?
  二妹妹这奶水好,发旺孩子,你瞅瞅俩孩子让她喂的,都不错。”
  嘉俊嘉和俩娃都很白,随了巧莲,模样越来越好看,的确是很招人稀罕。
  “大姐,你别光抱着小外甥不撒手啊,倒是让我也抱抱不行么?
  二姐生孩子的时候我没能回来,好不容易接来看一眼,你和娘都抱着不撒手,也让我看看不行啊?”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陈家三丫头巧云。
  巧云自从去年端午回来一趟,之后就再没回来。
  这次看着好像比上次精神多了,脸上也有肉了,气色也好不少,看得出来,这是在婆家过的还行。
  也是,有这么厉害的姐姐跟亲娘帮忙出主意,巧云只要不是太软弱,总有办法收拾婆家那些人。
  看着巧云这样儿,巧莲心里也替妹妹高兴,女人一辈子不容易,窝窝囊囊受气,就不如泼泼辣辣让人不敢惹,谁说女人就应该逆来顺受的?


第171章 眼红
  “三妹这次回来能多住几天?三妹夫呢?怎么也没见着妹夫?”巧莲坐在炕沿上,笑着问巧云。
  “二姐,我这次回来能住个三五天,咱姐妹正好一起聚聚热闹。
  文远没时间陪我一起,正好赶上厂子里值班,他是车间主任,不好请假,所以就我自己先回来了。
  他明天就不值班了,说是也过来,正好陪我住几天娘家,然后我俩一起回去。”
  提起丈夫,巧云倒是一脸甜蜜的模样,不用说也知道,这俩人现在的感情不错。
  听见巧云这话,老太太还有巧娟姐妹也都松了口气,只要常文远对巧云好,那就不怕常家人闹什么幺蛾子。
  前次巧云回来的时候,老太太晚间没少在闺女耳边嘀咕,就是教她怎么收拾婆家人。
  看起来是有效果,常文远比之前在乎巧云了,还知道来接。
  “那敢情好,要是三妹夫来了,你们就都去我那儿咱们聚聚。
  我这弄俩小娃实在是不方便出来,也不能在咱姐这一直住着,家里好几样儿张口兽呢,不回去喂不行。”
  农村人就是这样不方便,出门时间长了吧,家里这些牲畜不行。
  “好啊,这个容易,到时候让大姐夫赶车,我们一起过去。”巧云比之前开朗多了,很爽快的答应下来。
  这边母女几个聊的挺热闹,炕稍那边,王氏妯娌三个,却盯着巧莲家俩孩子不放。
  这是她们头一回看见巧莲家的双胞胎,关注的却不是孩子如何,而是俩娃身上穿的棉袄棉裤,还有刚刚摘下来的帽子围巾,以及包被。
  那包被就不用说了,红底白花的棉布做面,纯白的棉布做里,里头絮的肯定是新棉花,一看就暄腾腾的特别保暖。
  棉袄棉裤都是红缎子做面儿,里头絮了适当的棉花,裁剪做工都非常好。
  俩娃长得白,又胖乎乎的,再让这大红的缎子棉袄一衬,更显得小娃的脸色白里透红格外俊俏,真赶上年画里的娃娃了。
  围巾帽子也不是这年月小娃那种虎头帽,而是用羊绒线织出来的,柔软又保暖。光是两个小娃从头上到脚下,也得花费不少呢。
  刘氏和周氏再一想起大嫂那天说的,老太太从二丫头家回来的时候,带了不少吃的用的。
  这妯娌几个心里,真跟猫爪子挠的一样,曲家到底多有钱啊,二妹妹这日子怎么就过得这么好?
  刘氏抬头看看巧莲母子几个的穿戴,再低头看看自身,没忍住又是一声叹气。
  原本以为丈夫去了大安煤矿上班,挣工资了,她可以过好日子想吃啥就就吃,想买啥就买。
  可是到了那边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丈夫的确是工人挣工资不假,可煤矿工人挣钱全靠下井。
  下井挖煤挣的多,可一天到晚干活特别累,下班的时候一身煤灰,头上脸上全都是黑乎乎的特别脏。
  刚开始刘氏不想让陈民安下矿井挖煤,想让他干点儿轻快的活,可是轻省活不挣钱啊,一个月才二十出头。
  陈民安一个人挣钱,却要养着刘氏、万祺、万珍娘三个,二十来块钱能干什么?
  幸好分家的时候分了不少米粮菜蔬,好歹接济着大多数不用出去买,可即便这样,也达不到刘氏所想。
  后来没办法,陈民安只好下矿井挖煤。可挖煤的活多累啊,陈民安就不是个能出大力的人,这吃苦受累的活他哪能受得了?
  于是陈民安每天回家就跟大爷一样,事事都让刘氏伺候,刘氏但凡慢一点儿,陈民安就动手打人。
  陈民安到了煤矿没事干爱跟人喝点儿酒,一喝就多,喝多了回来也打刘氏。
  一边打还一边骂,嫌刘氏不安好心,非得捅咕着他来什么煤矿上班,这回好了,比在家种地还累,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家种地呢。
  反正这两口子在大安煤矿不过三四个月,刘氏已经挨了好几回揍了。
  而且陈民安挣钱也不全都给刘氏,刘氏的日子非但没有以前好过,反而还要提心吊胆,生怕陈民安喝多了回来打人。
  刘氏过得不咋地,周氏那头也不算很好。
  陈民丰找了人走后门进了炼钢厂,可是他一点儿文化都没有,轻省的活干不了,每天就是往炼钢炉里面加矿石。
  这个活也不轻快,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浑身都难受,而且挣钱也不是特别多。
  陈家三兄弟以前都好吃懒做惯了,以前在大营乡的时候,三兄弟一起下地干活,也是能偷懒就偷懒,实在熬不过去了才硬着头皮干活。
  如今到了工厂里,上面好多头目管着,哪能随随便便就偷懒不干活?可是把陈民丰累的够呛,回家也是跟媳妇各种不乐意。
  而且炼钢厂在通化,那可是大地方,花销比大安更多。
  陈民丰进厂子晚,分不到房子,在外面找的房子住,城里生活哪个地方都要钱,烧火做饭都得想办法买柴禾买煤。
  就算有有分家带过去的粮食菜蔬,可花销的地方多,陈民丰的工资一个月也剩不下多少。
  而且住的地方还不宽敞,好几家挤在一个小院子里头,那日子真是别提了。
  刘氏周氏在外面过得不算好,回家来看着王氏却还算不错,依仗着老太太在这边养老,几个闺女过年送的东西都落到王氏手里了。
  俩妯娌这心里啊,别提多后悔了。
  要是她们不分家不跟着走,一家子还在一起过,一来吃住不愁,二来自家男人在外面挣的钱,多少还能昧下一些攒私房。
  孩子还能交给老太太帮忙照看,不知道比现在强多少?
  可是再后悔也没用了,两家走的时候已经把户口起走落到了外面,现在就算她们想回来,陈民生两口子不能答应,乡里也不可能接收。
  这妯娌两个日子过得不舒心,看着曲家的日子红红火火能不眼气么?
  巧莲生了俩孩子,月子里养的也好,脸色别提多好看,比她们俩这灰呛呛的脸好看多了。
  妯娌俩心中别提多羡慕嫉妒,再看看巧莲一家子都穿着新衣裳,而且还都是好料子,妯娌俩就更是心里发酸了。
  “你瞧见没有?那帽子围巾,可都是最好的羊绒织的呢,在通化供销社里卖可贵了。你说,二妹妹家怎么就那么有钱?”周氏小声的嘀咕着。


第172章 泛酸
  “能没钱么?妹夫在外面当兵,听说一个月津贴就上百呢,一年那得是多少?
  再说了,他家还有八亩地呢,没听老太太说么?人家那八亩地产量可高了,秋天收了好多粮食。
  他家总共几口人?打了那么多粮食吃不上,还不就卖了?”
  “再说了,二妹妹以前没出门子的时候就能干,上山下河的啥都行。
  她那边依山傍水条件又好,随便弄点儿啥东西去县城卖,就有不小的进项儿,哪是咱能比的?
  唉,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之前还以为二妹妹可怜,结果呢?
  人家才过来一年多,瞧瞧人家这日子,咱是比不了啊。”刘氏忍不住感慨道。
  “嘚瑟啥?真以为这样的好日子还有多久啊?国家政策变化多快啊,现在外面都开始公私合营和国有化了。
  保不准什么时候,这些小买卖就不让干了,我看她还能嘚瑟到哪儿去?”
  周氏住在通化,毕竟是消息灵通,她住的那个院子有不少人呢,就是闲谈之间听别人说了几句,便回来显摆,表示自己有文化有能耐。
  周氏后面的话说的声音有点儿大,那头巧莲正跟姐妹们说话聊天呢,冷不丁听见这么一嗓子。
  再看看三个嫂子一脸羡慕嫉妒的表情,当下就明白了,肯定是他们娘几个的穿戴又让嫂子们眼红了。
  至于周氏最后面说的那些,巧莲却根本不在乎,让这些人瞎猜疑去吧,反正她也没真的去县城卖什么,根本不怕有什么政策。
  不过眼下已经是五二年了,离着五三年出台粮食收购、统购统销政策不远。
  估计着,农村这两年也会有政策变化,应该很快会出现互助小组,接下来是初级合作社。
  这些变化对于老百姓的生活都有不小的影响,她也得有所准备才行,更得注意一举一动,别让人抓着小辫子。
  巧莲看了一眼那头得意洋洋的周氏,忍不住摇摇头,真以为城里的生活很好过么?
  真的实行统购统销了,那些城里人连每个月的吃喝都限量,还赶不上农村呢,至少还可以添点儿窝瓜土豆之类的填饱肚子。
  巧莲摇摇头,决定不去看那妯娌三个,没办法,她可以转变对母亲的态度,却没办法跟嫂子们亲近起来。
  关键家里这三个嫂子都很奇葩,她要是态度稍微好一点儿,那三个肯定就能黏上来,算了吧,她可不想招惹一群吸血鬼。
  那头周氏原本还挺得意呢,以为巧莲肯定会跟她打听外面都是什么政策,没想到巧莲只看了她一眼就扭头不搭理她了。
  气的周氏一跺脚,抓起一把瓜子来使劲儿的磕。
  刘氏和王氏一看巧莲这模样,摆明了不愿意搭理她们,这俩人也闹了个没趣。
  本来还想上前来跟巧莲攀谈几句呢,可人家冷冷淡淡的这个态度,她们哪好再往上贴?妯娌几个这下都蔫儿了,只好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磕瓜子。
  女人这边各自玩各自的心眼儿,男人那头则是天南海北的在胡吹乱侃。
  陈民安和陈民丰好歹是工人了,不管在外面干的怎么样挣多少钱活累不累,可回到村子里就觉得高人一等。
  于是哥俩得意洋洋的跟张文广兄弟吹牛,直说俩人在外面的见闻。
  别看张文广兄弟两个在家务农,人家也是见多识广,哪会轻易就被陈民安他们给糊弄住?
  “陈二哥,要是照你这么说,你现在一个月是不是工资不低啊?有没有五十块?要是没有这个数,那这煤矿工人干着也没啥意思。”
  张文星明知道陈民安挣不上这么多钱,故意问道。
  陈民安下矿井挖煤,一个月连所有补贴都算上,才勉强够三十块钱,离着五十块可大老远呢。
  一听张文星这话,不由得讪讪,“哪有那么多?在矿上干了好几年的老技术工也挣不上那么多钱啊。”
  张文星哦了一声,故意拉着长音儿,“那可不多,俺们兄弟上山去伐木,从冬月十五前后干到小年,就这么不到四十天的工夫,还能挣一百多呢。
  你这个工资算起来可真是不多。”张文星故意磕碜陈民安,挣那么几个钱,有什么好卖弄的?
  陈民安一听这话,张了半天嘴,这才冒出一句来,“你这个不长远啊,一年就这时候挣点儿,平常不是没有么?”
  这话有点儿酸溜溜的味道,一听就知道,陈民安也是很羡慕张家哥俩。
  主要问题在于,张家兄弟是农闲的时候上山挣钱,一点儿也不耽误种地。
  人家哥俩能干,秋天都能打好多粮呢,本身日子就过的好,冬天再挣这么一笔,那叫锦上添花,全都可以攒下来。
  陈民安跟人家能比么?一个月三十块的工资听起来还行,可是一刨除去家里的花销,根本就剩不下几个钱了。
  两相比较之下,还是张家兄弟在家务农更划算。
  陈民安在张家哥俩跟前没能占上风,那边陈民丰有点儿不太高兴。
  “上班暂时看来是比不上在家务农,可长远来说还是不错的,干的时间长了还会涨工资,而且过年过节也有福利。
  更何况等着退休了还可以一直有工资,这样合起来就比较划算了。
  咱现在都年轻,眼光也得放长远一点儿,现在挣得少,老了享福啊,对不对,二哥?”
  陈民丰还算有点儿脑子,说起来以后退休的事情。
  这话张文广哥俩倒是赞同,“对,这话在理。眼下咱都年轻,干啥都行,都能干的动,也能挣钱,可是老了呢?
  等老了就不能进山伐木抬木头了,的确不如你俩,等着老了退休,也有工资拿。”
  陈家哥俩总算是扳回一城,俩人心里高兴了不少,干脆不再提这些,就跟张家兄弟随便闲聊,说一说城里的见闻等等。
  张家兄弟也不是那种非得踩捏别人的性子,既然陈家兄弟不说这些了,他们也没必要死咬着不放。
  所以总得来说,男人这边的气氛还算不错,大家天南海北的闲聊。
  俩弟弟跟人家胡侃,陈民生一直都没出声,关键他不知道该说啥啊?
  比起种地,他比不过张家哥俩,更别提人家还上山去伐木抬木头,一年到头划拉不少钱回来。
  跟自家俩弟弟比也不用说了,不管那哥俩的工资多少,都比他强啊,陈民生不免有些郁闷。


第173章 心疼闺女
  张家陈家曲家,这么多人都在巧娟家里团聚,想当然张家要预备点儿酒菜招待客人。
  幸好张家这日子还不错,年前又杀了一头大肥猪,其他吃的也不缺,于是巧娟妯娌两个看着时候不早,就赶紧动手去做菜。
  巧莲一看这样,自然不好意思干坐在那里等着吃,于是喂饱了俩娃,下地洗了手也跟着忙活。
  老太太瞪了一眼那边只知道坐着嗑瓜子的三个媳妇,有些不乐意了。
  “你们三个是死的啊?杵在那儿干啥?没见着这么多人吃饭?
  好歹也过去帮帮忙干点儿活啊,全都指着大丫头二丫头和春桃?
  咋地?你们三个是大户人家的少奶奶,还是皇后娘娘?那还得把饭菜端上来喂你们是咋地?”老太太这张嘴可是不饶人,这回冲着三个媳妇来了。
  王氏三个人当时就愣了,以前她们来张家就是这样啊,啥也不干,就等着饭菜做好了吃就行。
  今天这是咋回事?老太太怎么还知道心疼闺女了?“娘,大妹妹和二妹妹干活都麻利,她们做菜也好吃。
  厨房就那么大的地方,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啊。”王氏轻描淡写的说道。
  老太太瞪了王氏一眼,“炒菜不好吃,还不能帮着洗菜切菜?再不行还能帮着烧火呢。
  凭啥你们就得坐等着吃?你们比谁高贵啊?”要是搁以前吧,老太太才不管这些事情呢。
  他们能来张家那就是给巧娟两口子脸面,就算王氏她们不干活,老太太也没觉得如何。
  可如今不一样了啊,一分家,那两个儿媳妇一竿子跑老远去,不过年都不回来。
  回来也没说带点儿什么,原本说好了逢年过节给照着五块钱的孝敬,可今年两家啥都没拿。
  回来就哭穷,说他们在外头也不容易,跟老太太耍赖。
  老太太终归是心疼儿子,寻思着自己手里还有钱,加上闺女也孝敬了不少,儿子不给就不给吧。
  也不能为了那五块钱的孝敬,把儿子往死里逼迫,于是这件事儿也就不提不念的过去。
  老太太心疼的是儿子可不是媳妇,再者说了,有巧莲跟巧娟比着,简直就把三个媳妇给比的啥都不是了。
  一边是日渐亲密的母女,一边是越发疏远的婆媳,老太太心里的天平往哪边倾斜还用说么?自然是向着自家闺女了。
  别看不住在一起了,可老太太的威势还在,三个媳妇都有些害怕老太太,于是都磨磨蹭蹭的下了地,走到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