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俏七零-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听!”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台下的人们都大声地起哄,“咱们的家乡美,大家的日子过得好不好?”杨小贝继续跟台下互动。一首歌唱完,现场的气氛超嗨的,她的兴奋劲也上来了,今天她才发现自己是个临场型选手,人越多她就越兴奋。再说其实她就是想歇一会,连续唱歌很累的说。
44 不夜
自从轰轰烈烈的运动结束后,这两年大家心里仿佛松了一口气,再没有以前压抑的沉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过去日久,渐渐的大伙儿的日子也好过多了。除了一些计划商品奇缺。只要自家勤劳肯干,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的。现在杨小贝在台上笑吟吟地问大家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乡亲们都轰然回答,”好!“连领导们也被感染,大声叫道,”好!“
这时欢快的音乐响了起来,正是《好日子》,杨小贝换成欢快的唱腔,“哎……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歌词应景,曲调喜庆,加上杨小贝原声演绎,登时将现场的气氛带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乡亲们笑着,唱着,听着这好听的歌曲,心里面亮堂堂的。周品正站在热闹的人群中,听着台上那个小姑娘用心唱着曲子,一颦一笑无不吸引人,不由得痴了。
在他最苦闷的时候,猛地有这么一个小姑娘闯到了自己面前,就像是一个精灵,欢快,明朗,美丽,这就是杨小贝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无数次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小贝的情景,她就像一道光,站在舞台是最中央绽放。
压轴的表演结束,大家正是情绪高涨的时候,舞龙队,舞狮队就上场了,女孩子们踩上高跷,紧随其后。现场彻底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锣鼓敲了起来,鞭炮响了起来。小伙子们要经受考验了,出了学校一路前行,周围是围观的群众——还有那么一群人,早就预备在路边了,等队伍们过来,点起鞭炮就往耍龙灯的小伙子脚下扔。
一条龙多则有几十个人同时舞动,在考验大家协调能力的同时,还有考验你的胆气。任凭脚上鞭炮齐鸣,小伙子们还是面不改色地一路上前,当然惊呼声,笑骂声是免不了。舞龙的还好一点,舞狮的是最惨的,他们捂在”狮被“下面辗转腾挪,拼命防止别人把鞭炮扔进去。但是俗话说顾头部顾腚,总有漏网的鞭炮会非进来,这个时候只听得里面的两个人被炸得哇哇直叫,而始作蛹者则在外面笑得打跌……
每家每户也要在游行队伍经过的时候点上灯,迎接他们的到来。精细的女主人也会准备吃食,让大家歇一会儿,好接着再往下走。按传统是要走遍乡里的每个村子,不过那就真的到天亮也走不完了。大伙儿都是在这个村公社里的大晒场上面绕一圈,再坐上拖拉机赶往下一个村子。乡亲们听见轰轰的拖拉机声,看见山间一条火龙绵延而来,就知道舞龙灯的到了,就全部都呼家带口地赶过来看热闹。
杨小贝自然是要跟着一路闹过去的,韩家冲是行程的最后一站,她正好到那边可以直接回家。之前已经和家里捎过口信,让老爸一定要过来接她——到韩家冲肯定要后半夜了,乌漆麻黑的山路还有好几里,她可不敢一个人摸回去。
领导们在乡里闹过后也都回去了,周品正却跟着王干事,也一路随着队伍走到现在。
人多热闹,他凑在杨小贝身边也不突兀。在他不着痕迹的靠拢下,前头杨小贝还有一搭没一搭的偶尔回一下他的话,到了后面俩人也算是比较熟了。毕竟看他一个外地来的没人搭理,杨小贝自认为要尽地主之仪,见他频频发问,也很耐心地向他介绍一些。
一来二去的,周品正知道了她并不是知青,而是阴差阳错在小的时候去了浦海,今年刚回来的。说起来俩人也算是有缘分,杨小贝年三十到,周品正是初一到。杨小贝也在他的介绍中了解到,他的叔叔就是县里的周书记,自从调过来鄂北工作,好几年都没有回家了,这不,奉周奶奶的命令,他特地过来看看,也给叔叔带一些用品过来。
这话其实有点不尽不实,周品正刚跟杨小贝接触,他的事情比较复杂,一时之间说不清楚。而杨小贝则是刚刚来到这个时空,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也没有听出不对劲的地方。因此他们之间的第一个误会就此结下了,后面为了这件事情,周品正很是吃了不少苦头。
因为大家也许有着相同的经历——都是从浦海过来的,两人还是比较聊得来的。关键是杨小贝从侧面打听,主要是为了解这个时代浦海的一些情况。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不,这么快就碰到真正从浦海过来的人了。就凭她印象中的一些70年的情形,总有穿帮的时候。正好有这么个人凑上来,她当然老实不客气的发问了。
周品正还以为杨小贝对自己十分感兴趣,事物巨细都要问个遍。据她自己说,因为没有户口,一直都没有怎么出门,对很多地方只知道地名,不了解具体情况。周品正在这里难得有卖弄的机会——别人是知道他从浦海过来的,可是谁知道是红房子的西餐厅好吃,还是和平饭店的早茶更有派头?是绿波廊的小吃好,还是杏花楼的特色月饼更有味道?一听都是对吃大有讲究的人,对互相的好感就更上一层楼了。
等杨启泰在村部翘首以待了许久,终于在来的拖拉机队伍里寻见杨小贝的时候,却发现她正和一个男子说说笑笑,完全没有意识到已经到韩家冲了。要是换平日里,离家两三天的小妹早就叫着哥哥扑到自己身上来了,这会子居然自己站了半天,小妹连眼角也没有往自己这边飘一下。这种自家的娃要被大灰狼叼走的危机感是怎么回事?
真是婶婶可忍,叔叔也不可忍!杨启民出离愤怒了。大声咳嗽了一下,提醒自己这个大活人在这儿呢!
杨小贝正和这个老周(她问过了人家今年二十六,就厚脸皮地当自己真的十八岁,叫人家老周)说到沈大成的鲜肉月饼,热乎乎地刚出炉的时候,一口咬下去,皮酥馅鲜,味道灵得不得了……不好!口水都快出来了!然后又一起抱怨太难买,限量供应,每次队伍都排得老长老长的。就听见老爸的声音,话说离开家好几天了呢,还真有点想他来着……
45 鞋垫
忽然杨小贝觉得有一点不对劲,抬起头一看,这才发现已经到了韩家冲,老爸正冲着她吹鼻子瞪眼的。呵呵,原来不知不觉的居然在热聊当中已经到了目的地。请原谅她一个吃货遇到知己的心情……
其实虽然被小妹无视了一会儿,但是杨启泰也舍不得对小妹生气,他横眉冷对的,正是那个和小妹聊得热火朝天的男人。看上去年级比较大了,留着小平头,穿了一件大衣,脚上还是双皮鞋——怎么看也不是乡里的人。一副人模狗样的,怎么着?这是哪里来的野男人(啊呸!说错话了))想对我家小妹图谋不轨?
杨小贝和老周跳下车,活动了一下坐得久了有点冻木的腿脚,就往老爸身上扑,“哥!我还想着你到了没有呢!好冷啊,我又困又饿……”不自觉地就开始撒娇。本来天冷容易流失热量,再加上刚才一路讨论美食,这会子肚子已经轰隆隆地唱起了空城计。
“小贝你饿了怎么不跟我说啊?我让王干事弄点吃的来!”周品正关心地说。杨启泰立马警惕起来,护崽子似的把小妹挡在自己身后,不动声色地说,“不用了!我在家给小妹留了饭,我们这就回去了。”杨小贝也笑眯眯地说不用,都到家门口了,她好想念自己那简朴却非常温暖的大床,嗯,今天累坏了,可得好好睡一觉。
杨启泰天一擦黑就从家里出来了,虽然知道小妹他们不可能这么早,可是在家等着总是不放心,书也看不进去,和爹打了声招呼就出门往公社这边来了。来得早的都是这婶子大娘们,难得见到杨家小儿子,又听说是来接妹妹的,就被这些妇女们围着问东问西,都快崩溃了。实在是从小就是个书呆子,很少出来见人的那种,这回被逮着了可不是很稀罕?他有不擅长应付这些妇人,简直苦不堪言。
眼看都快十一点多了,杨小贝这会儿兴奋劲一过,两个眼皮就开始打架,呵欠是一个接着一个。晒场那边还锣鼓喧天热闹得很,杨启民却没有心思去看了,一来小妹困了,二来,他本能地觉得要让小妹离那个男人远一点,哼!来者不善,其心不良!
礼貌地和周品正道别,对他表现出来的遗憾和说的“再见”没有放在心上——过了今天,两个人应该没有了交集,虽然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可是她并没有想那么多。后世男女之间的交谈一番,说说笑笑的很正常,她却不知道这个年代还大都是很含蓄的,她这样子大方地姿态,让老爸和周品正都“误会”了。
来的时候杨老汉已经给他们准备了火把。是用布头紧紧缠绕很多层,再浸上油脂。走夜路的时候点起来,可以燃烧很久。不过这还是因为杨小贝才特意准备的。乡下人晚上走个夜路多正常的事,再说都是走惯了的路,天再黑也不会有问题。
两人打着火把,一起走在山间蜿蜒的小路上。天越发不好了,北风呼呼地把火把刮得忽明忽暗,要是杨小贝一个人走在这遍布坟茔的山坡上,大概心脏病都要吓出来了。时不时的还有鬼火——那是年代久的墓主人尸骨裸露在外面导致的。小时候上学的时候,男孩子们不懂事,老是去捡些臂骨、腿骨棒子吓唬女同学,现在想想真是醉了。
不过现在有老爸陪着,杨小贝一点也不害怕。相反,牵着老爸温暖的大手,听他说这这几天家里的小事,容姐儿有闯祸了啊,二伯母饭又煮成夹生了啊,感觉到非常的温馨。她也高兴地把这两天在易家住的情形跟老爸详细描述,当然了,重点是易慧芬有多好,人又大方,又会过日子,做衣服鞋子都是顶顶好的手艺。说起来,回来的背包里多了一双布鞋,一双棉鞋,都是崭新的。老妈还给了她好几双鞋垫……
前面说了,这年头解放鞋都是奢侈品,农村里面都以穿布鞋为主,为了耐穿,一般都会垫上自己做的鞋垫,都是用最厚实的“家织布”来打底,然后用各色丝线绣成花卉、几何等等图案,就像艺术品一样。后来这种鞋垫都只有在旅游景区才会看到,也都是机器绣出来的,没有那种灵动的感觉。杨小贝像老妈撒娇,问她要几双男士的鞋垫,因为他们家没有母亲也没有会做鞋子的女人,哥哥他都没有一双鞋垫。(喂你这样卖惨真的好吗?)易慧芬虽然脸都红了还是答应下来,说等做好了捎过来。
杨小贝得意地像老爸报告这个好消息,被他苦笑着说了声胡闹。现在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男女大防的,可是鞋垫这种物品是随意好给别人做的吗?亲人、长辈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帮陌生的男孩子做,那意义就不一样了。杨启泰感觉到了小妹撮合他们的心思,他对那个爽朗大方的女孩子印象也非常好,可是事情哪有小妹想的那般简单?想到自己贫穷的家境,还有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的自己,他的心头又紧了起来。
也许,今年高考能够考上理想的学校,哪怕的大专也是好的,这样就会让易家人对自己有好印象了吧……杨启民不自觉地想到,有赶紧摇头,想什么呢?人家女孩子说不定只是看小妹说的可怜,发发善心而已……
回家的路程就在两个人的交谈当中很快就走了大半,正当杨启民心乱了患得患失的时候,忽然觉得脸上一凉,只听得小妹欢呼道,“下雪啦!”
一连几天,天气都阴沉沉的,又经验的老人们都说是下雪天,可是迟迟没有落下来。这时候也没个天气预报,不知道老天爷要憋到什么时候去。谁知道就在这正月十五的午夜,雪花无声无息地开始飘落了。刚开始还只是很稀疏的几片,很快雪花就密集起来,等杨小贝他们俩到家的时候,身上头上,已经被覆上了一层薄薄的雪。
天气越发寒冷了,到家吃过特意温在炉子上留给她的饭菜,简单的梳洗一下,杨小贝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了被窝——好久都没有这么晚睡觉了,简直快超越了她的极限。打定主意明天要睡个大懒觉,带着对第二天雪景的期待很快就睡着了。
46 种子
一觉睡到大天亮。难得偷个懒,没有一早起来收拾早饭。早在昨天杨小贝就跟老爸说好了要睡懒觉,连早饭家人也没有来叫她吃。要是换个人,杨老汉早就要发火了,他最看不惯的就是睡懒觉的懒汉,平时说起来就嫌弃得不得了。杨家也因为他的影响,从来都是天没亮就起床的。可是到了杨小贝这里吧,再看不惯,杨老汉还是吃过饭就背着手出口了,眼不见为净……
等起床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外面早已经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她睡得死,不知道昨天的雪下得很大,到现在还在唰唰地下,雪花很小很密,看来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每到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没有什么理由,见到雪就会莫名的开心,而雪下大了以后整个天地都是一片银白,如此的干净、纯洁。什么样的诗句也表达不了对雪景的喜爱。盼下雪,下雪以后就祈祷它不要那么快停下来,盼望能积雪。
看这架势,这场雪规模不小。杨小贝心怀大畅地搬了把椅子坐在门口看下雪,也不怕冷了,也不怕被老爸嫌弃像个孩子——只有小孩子才稀罕玩雪呢!老爸其实你不懂,我就是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啊啊!
下雪天所以的活动都停止了,大家都躲在家里烤火。几天不在家,容姐儿见到杨小贝可算是见到亲人了,一刻不拉地跟在她后边,坚定地做一个小跟屁虫。反正也闲着没事,杨小贝就带着她在火炉房讲故事玩耍,累了就出去玩一会雪,一大一小倒是十分合拍。对面大伯家都能够听到她们银铃般的笑声,把几个小的听得心里痒痒,央求着要过去玩。
大伯母坚决反对,把孩子们都拘在家里。她不大爱和老屋这边多打交道,老的老小的小,又穷得叮当响,一个不好就要问他们开口。特别是眼看这马上过了十五就要开学,自己家有i两个小的要交学费,那边的小叔子学费还不知道有没有着落。在这个敏感时期,还是不要凑过去为好。
他们家这两天不止是不上门,连走路都是绕道走的,生怕被撞见了。因为作为长辈又好面子,杨老汉基本不大可能会上门来借钱,他丢不起这个脸。当然,以大伯这么精明的人,出于投资他并不会不拿出钱来供小弟读书,但是这花花绿绿的票子从口袋里掏出来,着实肉疼……
其实大伯他们这次是枉做了小人。杨小贝早就拿出钱来给爷爷,言明了是老爸的学费。爷爷没有反对就收下了。大家一家人,杨小贝的钱拿出来相当于公中用,在爷爷看来理所当然。但是老爸十分打不过去,之前是哥哥姐姐们出钱,他都心不安,何况现在连刚回来的小妹都出钱供他读书?
杨小贝知道老爸的心里压力又大了。这样下去可不行,她决定反正下雪天大家都闲着不出去,一起商量一下接下来的打算,彻底解决家里的经济难题。她带回来虽然只有一百元,但是花了不过几块钱,就算去掉学费,也还有七、八十元。以当下的购买力来说,作为投资还是绰绰有余的。
首先,她把箱子里的几包种子拿出来。这可是她计划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托老妈的福,她买的种子还真不少,而且都是精挑细选出来老家这边没有的品种。
一包西瓜种子,是浦海有名的8424,南汇那边种得多,都已经形成品牌了。老妈总觉得家里面买到的8424种子不正宗,没有卖的西瓜好吃。所以特地让杨小贝从浦海带过来种种看。
还有一包的甜玉米种子。老家这边无论西瓜还是玉米,其实都不是传统种植项目。直到八几年杨小贝上小学的时候,玉米才传到老家这边。记得那个时候老妈在菜园子里面种了几棵,是打算给杨小贝当零食吃的,可是刚开始种不了解,玉米是需要成片种植才能授粉的,结果种出来的全部都是癞子(形容玉米棒上门只有几粒米)
不过玉米抗虫害、高产的优点很快征服了农民们。经过前两年的摸索试种,很快玉米就铺天盖地占领了大部分的旱地。不过大家主要是为了喂猪,给猪当饲料。和传统玉米种植区不同,老家没有吃玉米的习惯,什么玉米面、玉米糊糊什么的从来没有吃过,全部都是猪的口粮。
唯一在还是嫩玉米的时候,大家会摘几个煮一锅,当个零嘴啃。就好比老妈当年刚开始种的初衷一样。不过因为这边的玉米主要的做饲料用的杂交品种,产量是高的,口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
以前大家不那么注重口腹之欲。可是这些年日子越过越精细了,超市里面号称“水果玉米”的甜玉米还卖到4…5元一斤,把老妈看得直咋舌。去买了几次种子也没有买到,她干脆叫杨小贝一起带一包回来。
小规格的一包玉米种子,种起来大概只有两分地。不过现在各家的自留地也不过只有几分,种起来倒是正好。杨小贝计划今年种出来留好种子,等明年分到了田地,正好就能够大规模种植。只是有一样,现在的种子都是经过经过杂交的。农民们早就已经发现,现在各种农作物产量越来越高,但是不能留种。
专业的种子公司通过杂交优化技术,得到的子一代种子表现出来最优势的一面,他们抗病抗虫、产量都是最优化最均衡的。而如果农民自留种种植,子二代种子会产生性状分离生长严重不一致,产量也随之降低。但并不是说无法发芽或者是无法结果。按照现在的农作物产量来说,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吧?
还有几包就是稀罕的蔬菜,老家传统的蔬菜就是那么几种,对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妈来说,送她一些没有见过的蔬菜反而比什么电子产品、衣服鞋子更受欢迎。所以杨小贝精心挑选了西兰花,樱桃番茄,紫甘蓝,芥蓝,秋葵等等,都是这几年流行的时蔬,而老家又没有的。
如今的农民早已经告别了祖祖辈辈收获后留种的生产方式,在得到大量优秀的种子之余,副作用则是种子的来源被控制。比如现在的种子都是从种子公司或者农资商店购买。如果本地没有这种蔬菜,就意味着买的人还会很少,如果商家今年进的种子卖不出去,他们就会积压在手里。所以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尝试去引进很多新品种。
47 计划
身在农村,致富的办法也只有从土地里面来找。但是目前最大的苦恼是,今年自家没有地。
杨小贝记得看过一本什么穿越,主角是通过贩卖黄鳝来发家致富的,这个主意也很不错。韩家冲依山而建,村子前面除了很少一块水田,其余的部分都是不值钱的深水田。因为紧挨着县里最大的湖泊“李子湖”,原来这片地其实就是湖边的沼泽。后来人们把堤坝筑了起来,才得到这片土地。
所以村子前面,除了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池塘,就是这些没什么用场的“湖田”,一年只能种一季中稻,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要是今年发大水,水位过高将稻苗没了顶,那么撒下去的稻种都收不回来。所以大家平时都不会怎么侍弄它们,每年四、五月的时候随便撒上种子,等秋后能收多少算多少。但是要说这些湖田里面最多的是什么?按老爸的话说,什么鳝鱼、乌龟、甲鱼之类的,实在是没得什么吃的才会去捉一些,一捞一大把。
谁要吃这些玩意?肉没有几两,还费油。韩家冲的人祖祖辈辈都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东西自己不吃,拿出去卖也是好的。走村串巷卖东西的商贩,还被人瞧不起——肯定是种地不行,才会去做小买卖。
这个时候的人们再也想不到,仅仅只过了二十多年,这些田里泛滥成灾的乌龟王八鳝鱼们都快被自个儿捉得绝了种。九几年甲鱼最疯狂时候,一个两三斤的甲鱼可以卖上千元,这还是二道贩子给的价。当时的粮价是百公斤三十几元,什么概念?相当于如果农民们在稻田里捉到一只王八,就得到了当季全部粮食收入,不亚于一夜暴富的感觉。
金钱刺激人们疯狂,本地人其实是很不屑于弄这些东西,但是架不住来着别人暴富的刺激,于是农民伯伯们都挽起裤腿,没事都在池塘和湖田边转悠,十八班武艺齐出,没几年就把野生王八折腾了不见踪影。
相比之下,鳝鱼的生命力坚挺多了,也许是它的繁殖能力更强,也许它们会打洞,在价格越来越高,捕捉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黄鳝除了个体变小了很多——根本等不到它们长大,已经变成了人们的盘中餐了。居然还是农民们的主要附带收入。虽然量少了,可是价格上涨到收购价格都是二十几元一斤。大伯那个时候都七十几岁了,每个月靠捕捉黄鳝的收入还有上千元呢!
杨小贝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老爸到底是年轻人,马上就跃跃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