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七十年代锦鲤村花-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大娘舍不得两个孙子挨饿,“借”了一升米给夏金桂,说是借,其实也是有借无还的。
借到米之后,夏金桂也没有离去,站在灶台边聊起来。
“我说今天张慧英怎么就没去挣工分,原来是跑去巴结裴静姝了,先前我还看见她手上提着一只南瓜,多半是从那边得来的。”
“南瓜?那狐狸精哪里来南瓜?”顾大娘疑惑道。竹林里那块菜园地确实种了南瓜,但那南瓜藤种子不好,只开花不结果,顾大娘再清楚不过。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我就看见张慧英手上提着一只南瓜,长长的,不算大。没准儿是她娘家妈给她背过来的,那杨孟英最近跑这边跑得可勤了。”夏金桂阴阳怪气地说。
“她娘家妈就是铁公鸡,怎么可能给她背南瓜过来?”顾明春有些不信。
“还不就是看中了她手上那几分钱!”夏金桂道。
顾明春择着菜,“她以前在我们家里什么活都不做,也没听说过她会熬糖,怎么分了家就突然会了?”
顾大娘骂咧咧,“什么不会?就是装的!这狐狸精手上有钱,现在本事大着呢!我就看她把那些红薯全部挖了,钱用完了,怎么过这个冬?”
顾家这边的谩骂,裴静姝全然不知,她现在正忙着大丰收。
原来今天在她将所有的土壤都升级之后,所有的作物都陷入了疯长的状态,入夜之后,玉米菜籽水稻和红薯都相继成熟了,整块农田也跟着升级,还多了一键收割功能和兑换功能。
裴静姝点了一键收割后,仓库里便多了水稻十斤菜籽二十斤玉米十五斤红薯若干斤。
不过这个逆天新功能也有一个限制,花费太多,足足耗费了她40个农场币。
裴静姝又看了一眼兑换功能,十斤水稻能换八斤普通大米,菜籽也是兑换普通菜籽油,玉米和红薯则不在兑换的名单内。
这两个新功能都非常实用,不过裴静姝觉得今后还是尽量不升级土壤,不然长得太快容易引人注意。
收割了这一批作物,裴静姝种了一点小葱和姜蒜,以及一些当季的时蔬,这次她没再升级土壤和施肥。
才刚刚分家没多久,家里样样工具都缺,菜刀砧板也不知用了多少年,又钝又旧,裴静姝打算去集市上买一把新菜刀和砧板回来。
顾珊珊一直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妈妈,你要去哪里?”
裴静姝蹲下身摸摸她的头,“我去集市上买点东西,你太小了,路太远,就在家里和哥哥一起玩。”
“你什么时候回来?”顾珊珊不安地问。
“中午之前就回来,在家乖乖听话。”裴静姝柔声道。
顾珊珊站在村口目送她远去的背影,闷闷不乐,连裴朝辰叫她去玩,她都不理。
今天正是赶集的日子,这个集市离金沟村不远不近,大约五里路的距离,不过中途有山又有弯,走一趟还是很累。
蚕桑坡上,一个佝偻的老人背着一只沉甸甸的背篓,手上杵着一只拐杖,气喘吁吁地走着,画面有种说不出的心酸。
“何阿婆,你歇一歇,我帮你背吧!”后面跟上来的年轻女子说道。
老人拄着拐杖往后面看了一眼,满脸堆笑道:“原来是静姝呀!你今天也赶集?”
“嗯,家里缺点东西,上街看看。你怎么背这么多红薯?还有鸡蛋。快放下来,我帮你背吧。”裴静姝帮她接住背篓。
何婆婆很不好意思,“这怎么行?我还背得起……哎哟,你这姑娘真是太心善了!你的空背篓给我吧!”
两人交换了背篓,裴静姝顿时觉得肩上沉了许多,她也不得不佩服这老人,快要七十岁了,还背得起这么沉的东西。
这位何婆婆也是金沟村的,丈夫死得早,独子前年去山里伐木摔断了腿,命保住了,却落了残疾,没法下地做活。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残疾老公,她儿媳妇受不了这种没盼头的苦日子,扔下几岁的儿子改嫁了,留下何家一屋子老弱病残。
何婆婆其实才六十八,但头发已花白,被风霜折磨得像**十的老人。不过在这个贫穷落后的时代,像何婆婆这样的可怜人还有多。
“你和明轩都是长得好,心也善良的,可惜老天爷没长眼,像我这种该死的老婆子不收,却把那么好的人收走了。”何婆婆万分感慨。
“你别这么说,人各有命。你这些鸡蛋和红薯是拿去卖的吗?”裴静姝没兴趣听她感慨顾明轩,就岔开话题问。
“说来也不怕你笑话,家里没钱用了,拿去换点钱。”
“能卖多少钱一斤呀?”
“红苕能卖三分钱就算好的了,鸡蛋倒是能卖六七毛一十,我这二十个鸡蛋也凑了许久。唉,这年头你见谁卖过粮食?我也是走投无路,家里还有个到死不活的病人,若真不管,那就只有死了。”何婆婆抹了一把泪。
这时的人都是从灾荒年代过来的,把稻谷、小麦、红薯、玉米等主粮看得比命还重要,裴静姝也确实只见过卖菜的,却极少见卖主粮的。
裴静姝也是感慨不已,“你这鸡蛋就卖给我吧,我正愁没鸡蛋吃。”
何婆婆见她不像开玩笑,就道:“你要买的话,我给你算五毛钱一十。”
乡下的鸡蛋多半是按数量来卖,大点的叫价高一些,小个的叫价低些,价格在5~7毛之间。
“你凑鸡蛋也不容易,该卖多少就算多少。”裴静姝说道。
何婆婆客气道:“前日小江还在你那里端了一碗糖,那可是贵重的东西,我是许多年不曾吃过了。你也太舍得,那么大一碗,得要多少红苕才能做出来?”
裴静姝帮忙背了两里路才赶到集市,又给了何婆婆一块五毛钱,把二十个鸡蛋拿走。
何婆婆道:“这怎么使得?明轩走了,你也不好过,我收你一块钱就够了。明轩以前帮了我那么多,你又给小江大碗糖,我们还一分钱都没给过你,这鸡蛋就算不收钱也是应该的,怎能反卖你高价?”
裴静姝把钱塞到她手上,“拿着去给你儿子买药吧,我还年轻,有手有脚,不缺这点钱。”
说完裴静姝就转身走了,一脸风霜的老人站在菜市口处,浑浊的眼睛热泪盈眶。
在不远处,一名英俊青年目睹了这一切……
第14章
提着行李的英俊青年目睹了这一切,他的视线一直追随着远去的窈窕背影。
旁边的女同志见了,凑到他跟前,挽起他的手臂,“云岑哥,你在看什么?看得这么入迷,连我叫你都没听见,我们该走了。”
青年这才收回视线,跟她一起上了车,车门关上的刹那,他心中竟泛起一丝复杂情绪,说不上具体是什么,大抵就是离开得不那么洒脱。
裴静姝今天来赶集,一是想买些生活用品,二是想仔细了解市场行情。现在农村人口多,三日一集市,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供销社的门口,人山人海的,堪比超市年货节。
不过这时的人赶集就真的只是来看个热闹,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都不多,一则没东西卖,一则没钱买。她去菜市口那边问了菜价,全都是几分钱一斤,连卖相极好的青菜也才两分钱。
何婆婆的红薯倒算好卖,毕竟是这个时代的主粮之一,裴静姝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的背篓里只剩小部分了。
逛到中午,裴静姝才买好东西回家。
刚到村口,顾珊珊老远就叫了一声妈妈,飞一般地朝她跑来,脸上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还抱着她的大腿,亲昵地蹭了蹭,半天都不肯松开。
“遇上了什么好事,这么兴奋?”裴静姝好奇地问道。
“她以为你要去城里,不会回来了。”裴朝辰帮着解释。
裴静姝失笑,她总算知道自己早上离开的时候,顾珊珊为什么一脸郁郁不乐,这小家伙也太没安全感了。
“你们看我背着一只背篓,像是去城里的吗?我去城里干什么?去了就看不见小可爱了。”裴静姝捏了捏顾珊珊的小脸蛋。
顾珊珊不好意思地别过头,那害羞中又带点傲娇的小模样实在逗人喜欢。
“就是那个顾小军乱说,他说你肯定也会像何江的妈妈那样,过不了多久就要走。他们肯定是那天没有吃到糖,心里不舒服,哼!”裴朝辰气鼓鼓道。
“他们只是嫉妒我们有糖吃,说的话不可信,你们要学会辨别真话和假话,知道吗?”
“嗯!我们才不会上他们的当呢!”裴朝辰义愤填膺。
顾珊珊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和他们好!”
“这就对了!来,一人一块糖。”裴静姝拿出买来的薄荷糖,给他们一人分了一块。
躲在草垛旁的顾小军顾小伟眼巴巴地瞅着顾珊珊又有糖吃,馋得直咬手指。
“哥哥,我也想吃糖,伯娘买了好多。”顾小伟说。
“又不是咱们妈买的,你去问妈要,让她买。”顾小军怂恿道。
顾小伟摇摇头,“她会打死我的,我们去向伯娘要吧!她以前也给我们很多糖吃,妈才舍不得买糖给我们吃呢。”
“笨!你也知道是以前,现在大伯死了,她不是我们顾家的人了,你看上次她就没给我们。妈知道了,要打断你我的腿。”顾小军恐吓道。
顾小伟打了个哆嗦,想起自家妈平时说的关于伯娘的那些坏话,还是不敢上前去要。
今天从何婆婆那里买了20只鸡蛋,中午终于有蒸蛋吃了,裴静姝打了四只鸡蛋,加入冷米汤和猪油,蒸了一小盆。
午饭的时候,就连顾珊珊也接连吃了两碗蒸蛋下饭,裴朝辰更是吃了三小碗,还包着一嘴饭道:“小姑的蒸蛋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蛋。”
裴静龙见他还要伸手去舀,便夺过勺子,“你小姑还没吃呢,就全落到你小子肚子里了。你看你这虎头虎脑的样子,合适点吃。”
裴静姝看他们一大一小两父子的互动十分有趣,就抿着唇轻笑。
裴静龙给裴静姝和顾珊珊各舀了一勺,“看你瘦成这样,多吃点补补。”
“朝辰正在长身体,多吃点是好的,他喜欢吃是好事,你骂他干什么。家里还有呢,想吃晚上我再蒸点。你也多吃点,干活耗体力。”裴静姝说。
“那小子倒是巴不得多吃,你看他在你这里住这些天,天天好吃懒做,身上都长了一圈肉。你别惯着他,也该节约一点,别有两个钱就全花了,日子还长着呢,今后怎么办?”裴静龙把蒸蛋分了后,自己舀了一碗饭倒在盆中,把沾在盆壁上的蒸蛋也吃得干干净净。
裴静姝不以为意,“船到桥头自然直。”
“你这叫不撞南墙不回头!”
裴静姝笑:“吃饭也堵不住你的嘴,赶紧吃吧!我已经想到了赚钱方法。”
“靠卖红薯糖?”裴静龙不以为然地问,他可以打包票,这是一门稳赔不赚的生意。
“当然不是。”裴静姝说。
“那还有什么生意?”
“我在等新磨子。”
恰好傍晚刘石匠就把做好的新磨给她抬过来了,裴建国两口子和窦晓霞等人也在,人手也够,可以动手做新小吃。
裴静姝叫窦晓霞和自己一起去池塘洗红薯,红薯这东西实在太沉,而且这次的用量也很多,她一个人搬不动。
杨孟英看她一副柔弱样,嫌弃道:“你这哪像是做活的人?你去和他们商量看看该怎么修省事,我和你嫂子去给你洗。”
裴静姝看她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半箩筐红薯抬走,自己反显得多余,就去屋后和裴建国他们讨论建厨房和猪圈的事。
其实个体养猪也是最近两三年才兴起的,之前的政策不允许个人养猪,只能生产队的养猪场养。不过即使现在政策松了,也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养得起猪,买猪崽要钱,打猪草也难。
但是养猪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平民百姓想买点肉吃难如登天,养了猪不仅能够吃到肉,还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收入。所以但凡买得起猪崽的人家,都会养一两头猪。
裴建国和裴静龙的意思都是修简单点就行,裴静姝却想修宽大一些,还想修一个单独的卫生间和洗澡间。
乡下有几户人家这么讲究的?裴静龙听了就劝道:“才说了让你节约一点,你修那么好做什么?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再多的钱也经不起你这么用。”
“既然要修,当然就要修自己喜欢的。”裴静姝说。
“我看你们还是不要再争执了,先等风水先生来看了再说。”裴建国道。
裴静姝不信风水,但现在的农村几乎没人不信这门玄学,裴家也不许她就这样随便动工,说是不吉利。修房造屋很重要,不仅要看好风水位置,还要选好良辰吉日。
没一会儿,杨孟英婆媳便抬着洗净的红薯回来了。反正现在还没动工,裴静姝也不想和裴静龙做无谓的争执,就进屋去了,留那两父子继续挖竹根。
隔壁的张慧英见裴静姝这边又洗红薯,还以为裴静姝又要做红薯糖,便厚着脸皮跑过来,“我就说你们这儿怎么这么热闹?原来大嫂做了新磨子。唉哟!这磨子做得真好,一看就是好石材。”
杨孟英一看是顾老三的媳妇,登时就拉下脸,故意抬杠说:“我们静姝花钱打的,难不成还要打一副烂石材?没有那些拖累,我们静姝只会过得更好,这家早就该分了,明轩赚的钱,静姝珊珊一分没得,全去养些不相干的白眼狼。”
张慧英装作听不懂她在暗骂自己,反而说道:“就是!我们老三做木工那些工钱,也全都白做了,到头来连一分起家的钱都没有。大嫂好歹有你们这些娘家人给她做主,我娘家那些,却是一个也指望不上。”
杨孟英听着这番讨好的话,脸上神色才稍微好些,“亏得我们离得近,不然静姝不知道要被欺负成什么样子!”
裴静姝不想听她们这些闲话,又去切洗净的红苕。张慧英见状也拿了把刀过去过去帮忙,“唉哟!这红薯长的真漂亮,个头又大又光滑,是后面那块菜园地的吗?”
“又没拿你家的,问得那么清楚做什么?”杨孟英没好气地说。
张慧英知道她是故意针对自己,只好笑着打个哈哈,“我问我嫂子一句都问不得了?大嫂,你这是一篮子都要切完?”
裴静姝倒是不冷不热地嗯了一声。
张慧英说:“这样一块块切要切到什么时候?我来帮你吧!”
说着她就拿起一只红苕放在掌心,接连几刀砍下去,稍微一用力,那红薯就从她掌心一块块掉落,连菜板都不用。
窦晓霞也不好一个人偷懒,她上次吃了裴静姝给她打包回去的红苕糖,至今还念念不忘,在这个时候当然也不忘表现一番。她便走过去,接过裴静姝手上的刀,“幺妹,你去忙你的吧,这里让我来给你切。”
裴静姝也不和他们客气,就把这活交给她们两人,自己和杨孟英清洗磨、桶和过滤纱布。
红苕切好后,她让窦晓霞、杨孟英帮忙拉磨,将切好的红薯磨成浆,裴静姝再用过滤纱布将磨过的红薯渣和浆分离,得到的浆液沉淀之后再晾干就是淀粉。
不过就这样卖淀粉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还得继续加工成凉粉,这一步还要等几天才能完成。
裴静姝换算了下,一斤红薯出100克淀粉,100克淀粉能出两斤凉粉,两斤凉粉可以装十小碗,就算每小碗卖一分钱,也比三分钱一斤的红薯划算多了,这其中的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
裴静姝赶集时看到有人卖凉糕,两分钱一小碗的凉糕买的人不少。几毛钱的东西大家或许买不起,但是一两分钱大部分人家还是拿得出来的。
张慧英帮忙做了活,裴静姝留她一起吃晚饭,不过兴许今晚在场的都是裴家人,她一个外人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倒是非常客套地做完活就回家了。
杨孟英道:“你的这个三弟媳看似老实,实际上是个暗藏心机的,你少跟她来往,我一看就知道她不怀好心……”
裴静姝被她念叨得烦,含糊地嗯了两声。
第15章
秋天的天气干燥,被秋风吹了几天后,两簸箕的红薯淀粉基本吹干了,用手一捏就成粉末。
裴静姝正准备把晒好的淀粉搬回房间,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黑瘦小孩跑过来,手上拿着一双鞋垫和鞋子,鞋子是小孩穿的,鞋垫则是她的尺寸。
“静姝姐,给你。”
这小孩就是何江,何婆婆的孙子。
“你给我这些做什么?”裴静姝没有接下。
“奶奶说要谢谢你,我们家里没有别的东西,她就给珊珊赶了一双鞋子,这个鞋垫是你的,让你不要嫌弃。”何江看上去瘦瘦小小的,嘴巴倒是很会说。
不过这小孩其实已经九岁了,学校也找人来劝过何家,让他去上学,可惜何家现在这种情况能活下去已经不容易,更别说拿学费。
现在这个年代像何家这样的贫穷人家还有很多,当下也没有那么多的扶贫政策,实在拿不出钱来的,也只能辍学在家。
何太婆年轻时是帮有钱人家绣东西的绣娘,有一手好手艺,会做鞋子鞋垫等。何江送来的鞋子非常厚实,鞋底是用几层竹笋壳打底做的,能防浸水还暖和,等天气冷了就可以穿。鞋垫也很漂亮,用红白黑三色勾勒着一对栩栩如生的小仙鹤。
现在的人穿鞋子时,喜欢在鞋底垫一张鞋垫,不过干活人家穿草鞋居多,布鞋可经不起磨损。原主倒是有当下比较“时尚”的白网鞋和水鞋等,多是顾明轩给她买的,以前原主也找何婆婆做过鞋垫。
“谢我什么,我什么也没做。”裴静姝没想到他们这么朴实,她不过举手之劳,就换来这样的回报。
何江把鞋子鞋垫放到簸箕边沿,一溜烟跑了。
想着何家那样的家庭,裴静姝也不好就这么白拿,等迟点凉粉做好再去还礼。
裴静姝取了一斤淀粉,加入适量冷水做成淀粉糊,又让两个小孩把锅里水烧开,加入搅拌均匀的淀粉糊,小火搅拌,待变色出锅冷却。
菜园地的葱蒜姜都涨得很好,裴静姝又用农场系统里兑换的菜油做了油辣子,加入赶集时买回来的酱油和醋,做出来的凉粉酸辣爽口,好吃不腻味。
不过红薯淀粉做出来的凉粉色泽没有豌豆粉和玉米淀粉做出来的好看,有些乌黑,但口感还是不差。
裴静姝盛了一碗淋上蘸料给何家送去,何婆婆见了满脸堆笑,好奇道:“你这碗里是什么东西?”
“这叫凉粉,送来给你尝尝鲜。”裴静姝说。
“哎哟!你每次做好吃的都给我送些过来,我怎么好意思?”
话虽是这么说,何婆婆看见裴静姝送过来的那一碗放着佐料,还有油星子的凉粉,口水就忍不住下咽。她拿只大碗盛装,又抽了筷子尝了口,满嘴都是香辣味,吃得连连称赞:“静姝,你这凉粉是用什么做的?这蘸料也太好吃了?”
“好吃你就多吃点,我想摘一点你院边的花椒。”
何婆婆自是满口答应,裴静姝又给她两块钱,当做鞋子鞋垫的本钱,何婆婆哪里肯要,推却道:“都是些粗麻线和烂布条做的,你要这样客气的话,今后我也不敢吃你的东西了。”
裴静姝见她执意不肯收,想着这老婆婆也是个有骨气的,便把钱收回来了。
“我最近在修房子,也没时间赶集市卖东西,不知何婆婆有没有意愿帮我卖凉粉?本钱不需要你出,赚的钱我们四六分,你四,我六。”
何婆婆一听,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吗?不过唯一的问题是这东西不知道好不好卖,定价高了,肯定没人吃得起。
“不知这东西要卖多少钱一碗?”何婆婆有些心动。
“卖两分钱一碗就行,就是我们平常吃饭的那种小碗。”裴静姝对时下百姓的购买力也非常没有自信。
“这样你会不会亏?你这些佐料怕是也不止两分钱。”何婆婆问。
“亏不了,你要愿意的话,下轮赶集我就给你做十斤,你先试试。”裴静姝说。
何婆婆看她一点都不像开玩笑,再加上家里还有一个病人要用药保着,何婆婆也不再扭捏了,“要是真能赚钱,我就只要三成,你一个人也不容易,那些材料成本样样是钱,你修房子也要钱,我这老婆子也活不了多少年了,不拿那么多。”
谈妥后,裴静姝去何婆婆的院子边摘了几串花椒,她打算用来泡点泡菜。
转眼又到了赶集的日子,裴静姝给何婆婆备了十斤左右的凉粉,让她带上用竹节做的蘸料筒,备好碗筷和清洗的水,去试试市场行情。
第16章
晨曦初起; 河坎乡的集市又迎来热闹的一天。东边入口处;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一只背篓,找了一个绝佳的位置; 将背篓里的一桶一盆逐一拿出来。
路过的人看她揭开盆上纱布; 下面是从未见过的乌黑糕块; 便奇道:“老人家,你这卖的是什么?魔芋吗?仔细看又不像。”
“这不是魔芋,这叫凉粉,两分钱一碗。小伙子; 来一碗吗?”
“两分钱一碗?你那是多大的碗呀?”又有人问。
“就是这种吃饭的碗。”老人说着,拿出一只粗碗舀了两勺凉粉; 又浇上竹筒里的油辣子; 两小勺生姜水、蒜水和些许姜醋盐,撒上葱花,放到背篓上方的薄木板上。
那红红的油辣子配上绿油油的新鲜葱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