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成女主的矮小黑妹妹-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也不知道,有个少年,抽屉里放了数张小纸条,被他用书压得平平整整,每攒够三张就带回家,跟母亲的皮箱放一处。
  ***
  半个月后,一辆装满大纸箱的小货车开进荣安。
  林雨桐掏空小金库,又向舅舅借了五百,堪堪付清十台接收器的货款。
  刚放学,“走?”
  “嗯。”
  王小东和蔡星月对视一眼,异口同声:“你们要去干嘛?”
  雨桐想的是,到底能不能安装调频还是个问题,先别把事情泄露出去,两千五不能打水漂。“秘密。”
  “不行啊浪哥,你们不会是那个……那个……了吧?”王小东把两根食指对在一起,笑得不怀好意。
  沈浪白他一眼。
  蔡星月也发现好友的不对劲了,“雨桐你就带我去吧,我保证不多说一个字,一定替你保守秘密哦。”
  林雨桐是姨母心态,受不了这些小屁孩撒娇,无奈同意。
  四人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沈浪家,门口货车上下来一个中年男人,“诶你们可来了,快把货卸了,得赶着回家,还有一趟呢。”
  纸箱虽然看着大,但却不怎么沉,沈浪和王小东一人扛一个,几下就卸完。林雨桐递一碗凉开水给司机,随意问了几句,确定这批货只给她送才放心。
  拆开纸箱子,里头是一个簸箕大的银色铁盘,状如铁锅,还有数根管子电线,以及砧板大的铁盒子……王小东和蔡星月被绕晕了。
  “咦……等等!浪哥哪来的野兔子?真肥,红烧特香,就是忒费时,我回家弄点儿孜然,烤着……诶,浪哥你打我干啥?”
  好端端的被后脑勺挨一巴掌,他都快委屈哭了。
  “嫌我跑远了,大不了,大不了我去小卖部买呗……”看着好友越来越黑的脸色,他赶紧改口,“行行行,不吃就不吃,至于嘛。”
  “这叫卫星接收器,小名‘小锅盖’。”
  “有啥用?”
  “试了就知道。”带上一套,四人急慌慌锁上门,也不敢跑远,就去隔壁村长家。他们家有台二十一寸大彩电,一群孩子守在跟前,正在看葫芦娃。
  “唉……咋又是广告?早知道咱们就再跑快点。”一放学就往家赶,可依然只来得及看半集,前半集剧情只能靠脑补。
  “沈浪哥哥,我爸不在,你有啥事?”
  沈浪晃晃手里的纸箱子,“给你们试个好东西。”
  男孩子本就好奇心重,七手八脚帮着拆开,摆弄起来。“这真能看电视?”
  “也没屏幕,电视从哪儿来?”
  沈浪不说话,随手比划两下,拿螺丝刀鼓捣几下,很快把“锅盖”支起来,再将电线连上,打开接收器,电视里出现满屏雪花。
  “浪哥咋这么会玩?”
  因为买的是工厂淘汰货,也没生产说明书,他这是全靠摸索啊。
  沈浪依然不出声,拿着装上电池的遥控器,迅速的调试几下,又到院里转动接收器角度和位置……很快,“有了有了!”
  “咦,这个台我怎么没见过?”
  “这个怎么还有动画片儿?”
  “诶,这个还有唱歌的……”
  “等等,沈浪哥哥,这怎么是外国人?”
  少年翘起嘴角,往人后看了一眼,没想到这东西这么简单。
  “不穿衣服羞羞……”画面中出现了尴尬的一幕,沈浪嘴角一僵,又摸索片刻,不知怎么鼓捣的,居然再也调不出这几个外国台了。
  当然,对孩子们来说,有动画片和综艺就足够了。
  当天晚上,全镇都知道,沈家小子能用“锅盖”弄出几十个电视频道来,不止有电影、武打片、唱歌跳舞节目,最关键是再也不用担心广告时间无聊了。
  四十二个台够换的。
  当天晚上就有人找沈浪,让帮他们也安装一台。沈浪按早就商量好的,报价三百五。虽然是挺贵的,但镇上的经济比村里好多了,花点钱让一家老小欢快欢快,很多人都愿意。
  十台不够卖,很多没抢到的都愿意再加二十块钱预订。
  当然,雨桐也没亏待技术宅,利润五五分账。


第038章 
  前十台每台净利润一百块,每人分五十。
  沈浪觉着自己啥也没干; 点子是雨桐想的; 资金是雨桐垫的,他拿十块安装费都嫌多。可雨桐说他要承担什么“售后维护”; 责任重大,必须拿五十。
  第二批进了三十台; 因为进得多,便宜了十块,每台二百四的成本。头批连本带利三千五全垫进去,林雨桐又跟舅舅借了四千才凑够本金。
  但好在每台能赚一百三; 利润更高了。
  沈浪依然只拿五十,林雨桐见他坚持,倒是愈发佩服。
  一人独活的他,艰辛可想而知。尤其是他对这么多东西无师自通; 不敢想象是怎样的生存环境赋予他的。但饶是如此; 面对巨大的经济诱惑时,他依然能坚持初心……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林雨桐决定,这朋友她交定了。
  多亏蔡星月和王小东的卖力宣传,一星期不到,第二批又卖光了。镇上有电视机的家庭不少; 口口相传,大家都知道沈家小子卖“小锅盖”,等着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一致好评后,才陆陆续续有更多的人上门。
  每天放学; 沈浪门前人来人往。
  “大家别挤,新的小锅盖来了,按照预订的先后,排好队啊。”
  这次一咬牙订了五十台,两辆小货车装得满满登登,还跑了三趟,光卸货就花了几个小时。
  沈文华提着空酒壶,晃晃悠悠来到门口,伸头往里一瞧,嗤笑两声。
  有人打趣:“老沈来找儿子啦?”
  “噗嗤……当初啊,也不知道是谁要跟人断绝关系,现在狗鼻子闻着香……”
  沈文华老脸一红:“我呸!谁他妈是他爹……嗝……”想到前几天听说的,三百七一台接收器,那兔崽子至少能赚好几十,顿顿大鱼大肉随便吃,而自己却连八毛一斤的劣酒都喝不上,真是越想越气。
  当年要不是他收留,兔崽子的尸骨都发霉了。
  现在发达了可好,他一分捞不着。
  眼睁睁看着兔崽子挣钱,他肯定不愿。可去乡政府举报过,人说这是合法经营,执照啥都有,况且乡政府上班的谁家都有电视,都盼着能早日排到自个儿呢。
  傻子才会断送自个儿幸福生活。
  上头不管,那就……他浑浊的眼珠子一转,露出一口黄牙。“王老三来买小锅盖呢?要我说,你这三百七花得挺冤,以前没这玩意儿照样能看。”
  指指山脚下的红砖房,那是乡政府所在地。
  这年代,只要是带天线的电视机,都能接收到乡政府的信号,但看哪个频道由人说了算。譬如黄金时段工作人员非要看新闻,大家也没办法。
  有人动摇了,“也是,虽然台没这多,可不用花钱啊。”
  林雨桐紧张地看了少年一眼,棱角分明的下颌突出一块,是在咬牙……当时为何杀父的疑问又冒出来。
  只见沈浪绷着手臂青筋,抬起头来,淡淡的看了沈文华一眼,“如果哪位叔叔不愿买的话也没事,订金一分不少退给您,但下次再来就要出双倍订金,订金不包含在价格内。”
  头脑发热的人也没注意最后一句,“果真?”
  “真。单子按个手印就行。”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边是不用花钱但台少还没自由,一边是四十几个台随便看但花钱多……说不定自家天线能接收到邻居家的信号呢?
  索性心一横,“那行,你退订金给我吧。”
  王小东和蔡星月急了,“不行,货都进了,字也签了,哪能说退就退?”到时候这么贵的东西卖不出去可就亏本了。
  在他们心目中,雨桐和浪哥是在玩火,玩不好就得引火自焚。
  “雨桐你倒是劝劝他啊,这么高的本,怎么能说退就退,砸……砸手里咋办?”最后几个字微不可闻。
  林雨桐见沈浪微微颔首,眼中似有安抚,就没出声。既然是朋友,就要信任他。以他的性格,一定是留有后手才对。
  “哎呀浪哥!雨桐姐,你是我亲姐,快……”
  沈浪抬手,止住他的喋喋不休,“退。”
  于是,原本订的三十人,当场退了十四个。
  王小东都快哭了,这些钱可都是林雨桐借来的,浪哥身无分文,上万的债都得雨桐背,她,她是不是傻啊?!
  退了钱的喜滋滋,没退的犹犹豫豫,一时想到三百多白花了,一时又羡慕别人能有那么多节目选择……真是进退两难。
  老子过不好,你也别想有好日子过。沈文华见目的达成,哼着小曲儿走了,“哼,小兔崽子,跟老子斗,你还嫩……”反正选择性忽略他硬如钢铁的拳头就行。
  “浪哥糊涂啊,这么多钱亏了雨桐咋整?”
  少年静静地看向雨桐,“你信我。”
  “嗯。”
  ***
  第二天,没人能接收到别人家的信号,就是把天线拉到最长,换几百个姿势,哪怕只是一墙之隔的邻居。
  第三天,收不到。
  第四天,依然收不到。没退订金的终于乐了,这钱花得真他妈值。
  第五天,沈浪门前聚了不少人,哭着喊着就是多出四十块钱也要买,快帮他们安装吧。自家孩子闹,都怪爸爸小气,别人家都看上四十多个台了。老婆也闹,就为了省三四百块钱被邻居骂“偷信号”,可他妈压根一点儿也没偷到啊!
  原来,凡是经他安装的,都已事先调整过设置,别人天线搜不到它的信号。
  雨桐也不懂,想了半天,应该是类似于wifi上动过手脚,让邻居再也蹭不上的意思?
  反正,沈浪这技术宅人设是立稳了。
  到来年一月初,断断续续,在荣安和附近两个乡镇上,一共卖出去两百二十台接收器,刨去成本,净赚两万六千八。“创始人”林雨桐拿到一万四,“技术员”沈浪拿到手一万出头,“销售”王小东和“形象大使”蔡星月分别一千二。
  十几岁的少年少女,以后无数次回想起,都无比感激这段青葱岁月,给他们人生打开了另一扇从未想过的大门。
  连续两个月风里来雨里去,四人成绩非但没下降,还提高不少。林雨桐和蔡星月自不必说,本就没压力,但王小东整天跟她们在一起,也近朱者赤,名次升了七八名。
  当然,进步最大的当属沈浪。手里有了大钱,不用再出去扛大包,他安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把时间节省下来看书,居然从倒数第一升到前十五。
  令杨乔顺吃惊不已。
  终于,期末考前一周,四个孩子把钱一分,暂停一切经营性业务,迎接初中生涯的第一场期末考。
  ***
  “这丫头,咋一天尽往外头跑,好容易白回来,别又给晒黑了。”乔大花盛一勺猪食,还没来得及放猪槽,就被小花“嗷呜”一口拱翻了。
  热乎乎的猪食全洒她鞋面上,气得老太太破口大骂,精心伺候也快一年了,肉是一两没长。
  “宰了算球,白费粮食。”
  张灵芝赶紧安慰她:“算了妈,就当养条狗吧,不图它长肉,雨桐和灵坤都说它有灵性,拦着不让宰。”
  这尖嘴猴腮晚喂一分钟少喂半瓢就得上房揭瓦的野猪有灵性?乔大花不信,可宝贝孙女确实说过宰啥都行就是不能宰它。
  “得得,都是小祖宗。”乔大花吐了口唾沫,忽然问:“阳子外婆他们又进山了?”
  “说是去瞧瞧,选块合适地儿,趁农闲把房子盖起来。”
  “嗯,也不急在这几日,你劝他们该休息还是好好休息。”前几天大伯将半年前的鸡枞油卖了,又赚了几千块,加上收的粮食,养的另两头肥猪,鸡鸭啥的,家里暂时不缺钱。
  张家也怪可怜,住到开春再盖也无妨。
  但张外婆怕闺女在婆家抬不起头,刚搬来就琢磨盖房子,没事儿就往山里跑,开自留地,找猪草,顺带选地方。
  正说着,雨桐拉着大伯舅舅,做贼似的猫进屋,还把门给关上了。
  “大伯,舅舅,咱们盖房子吧。”
  两个成年人对视一眼,“怎么突然想起这个?”
  “钱放手里只会越来越贬值,不如换成实物可靠。”
  大伯疑惑道:“啥叫贬值?”
  “现在两块钱能买三斤米,但随着经济总量增加,工人涨工资,化肥农药涨价,明年这时候只够买两斤半,后年两斤,进入二十一世纪就只能买一斤了。”
  大伯点点头,说粮食他懂。
  “但咱们盖成房子的话,同样一栋洋楼,今年只用两万,明年得三万,后年可能四万五万。”
  张灵坤接口道:“但咱们挣钱的速度肯定赶不上涨价的脚步。”
  以前给老二交学费就是这样的情形,一年比一年多,饭菜一年比一年贵,大伯也曾幻想过,要能早两年上学就好了,省钱。
  道理都懂,可——“洋楼还是算了,先给你舅盖几间新瓦房才是正事。”
  “不,姐夫,咱两家人一起盖,都盖洋楼。”
  大伯吓一跳,“那得多少钱啊?”虽然他手里有小两万,可孩子要读书,母亲和妻子身体都不好,随时有可能花钱,手边至少得留足七八千才行。
  况且,一起盖的话,小舅子手里没钱,他总不能见死不救……“算了,还是你们先盖吧。”
  “大伯,别缓缓了,一缓缓到二十一世纪可就真盖不起了。”雨桐从怀里掏出个绿色的纸折子。
  林大伯不明其意,笑道:“你那几块压岁钱还存银行啊,不如自个儿留着买点学习用……诶,等等,灵坤快帮我看看,这是多少来着?”
  张灵坤接过存折,“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一块,不错啊桐桐。”
  在1997年,一万多块可是真正的巨款!
  大伯结巴道:“这……这……要花钱大伯给,多少都给,丫头可不许做傻事。”一想到好好的孩子被自己养废了,大男人眼圈发红,“哪儿弄来的咱原封不动还回去,大伯帮你。”
  “你还有大好前程,千万别走错路,大伯把你当闺女……”平素木讷至极的汉子,居然说出这么多掏心窝子的话。
  林雨桐又感动,又好笑。“这是我卖接收器挣的,合法所得,大伯放心,杨老师都知道,不信你问我舅。”
  杨乔顺和张灵坤他是极信的,可依然难以相信一个孩子能挣这么多。他要不是卖鸡枞和野味儿,一年到头顶多能攒下七八百。
  “我哥也知道的,待会儿他回来大伯可以问他。”
  阳子从小听话懂事,林大伯被儿子劝了半晚,不得不相信侄女真的比他能挣钱。
  “好,盖就盖。”


第039章 
  要盖新房,而且还是洋楼; 乔大花第一个不愿意; 第二天大清早把宝贝孙女骂个狗血淋头。“臭丫头上下嘴皮子一碰就盖,你以为盖房子是过家家啊?撒泡尿和滩烂泥就行?”
  别说; 还挺有画面感。
  雨桐“嘿嘿”傻笑,等奶奶过了气头; 才道:“要给我奶住的肯定是全世界最好的房子,哪能用烂泥,至少也得红砖贴亮面瓷砖,门口还得贴花开富贵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大砖; 太阳一照,那金光亮得人睁不开眼……”
  乔大花又气又笑,“说啥鬼话呢,咱又不是地主老财; 摆那排面干啥。”
  “就要摆排面; 让十里八乡都知道我奶福气最好,儿孙最孝顺!”上辈子您没得到的,这次全给您弄齐活儿。
  老太太眼神一黯,老二是十里八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刚上大学那年; 村里逢人便夸她乔大花苦尽甘来,终于要熬出头了。可每年大几千的生活费,村里人却不知道。她和老大老三勒紧裤腰带,大热的天背百多斤土豆; 卖了钱还没捂热乎就要寄给他,就为了众人那句“苦尽甘来”。
  等啊等,盼啊盼,终于熬到老二大学毕业,原以为能进城见识见识,可谁知他又谈了对象。
  对象是城里独女,不喜欢她农村人做派。她也忍了,心想只要儿子过得好,她就不去丢人现眼。
  好容易熬到结婚生孩,满以为能去帮忙带带孩子,村里老人都这样。谁知儿媳妇反倒甩个包袱给她,一养就是十三年。
  养孙女她甘之如饴,但儿子不孝顺她,也是事实。
  村里人不知多少人在偷偷笑话,养个大学生有屁用,不孝顺还不如养条狗。
  “对,咱奶养了三个儿子,还把我们养大,也该好好享享福了,我开学奖学金有八百,给家里盖房用。”
  乔大花眼睛一亮,“真能拿奖学金?”
  大梅骄傲的挺挺胸脯。谁也想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永远吊车尾的她,去了卫校居然能拿奖学金。或许是换了环境和教学方式,或许是矮子里拔高个,又或许是经历了那事,决心改头换面重新开始?
  不管是什么原因,林家人都乐见。
  乔大花一高兴,又被大家伙软磨硬泡劝了两天,也不情不愿答应了。反正搬城里她不同意,在村里早晚都得盖,早盖还能省点钱。
  两家人说定,就开始选址。
  原本说好村尾自留地给张家人盖,可现在两家人盖一起占地面积过大,四分地明显不够用。林家现在住这块也不够,奶奶和外婆都想要个大院子养鸡养鸭。
  思来想去,又请风水先生看过,说村头是个好地方。地势平坦,后面是矮山,前面是小河,左边村庄,右边大路,是个依山傍水广迎八方财的风水宝地。
  唯一不好的就是三叔家就在隔壁,一想到以后要跟老三媳妇儿抬头不见低头见,乔大花就不爽。但既然先生说这儿好,以后定能六畜兴旺全家平安,她也只能忍了。
  两家人合买下一亩二分良田,挑个吉日,一左一右开始盖起来。左边临林老三,张灵坤主动要求住左边,右边临大路,出村方便,则归大伯。
  水泥石料红砖进场,打地基师傅上门,村里人得空都来帮忙,几个女人负责做饭送饭,男人们承包了体力活,分工明确,工程进度很快。待孩子们放寒假,房子已经盖好一层了。
  ***
  “雨桐,假期怎么过?”
  “帮忙盖房子呗。”
  王小东伸过脑袋,“行啊,我和浪哥都能帮上忙。”
  林雨桐不想耽搁他们时间,盖房子这种体力活,只要开工钱,村里多的是人干。
  “是吧,浪哥?”
  沈浪抬头,静静地看着她。
  林雨桐怕他多想,解释道:“我大伯和舅舅以前常帮助别人,轮到我们家有事,很多人都主动来帮忙……就不耽误你们假期时间了。”尤其沈浪,还得挣下个学期的书本费和生活费呢。
  王小东再次确认真不需要之后,忽然神秘兮兮道:“那,要不,咱上市里玩一趟呗?”不知怎么回事,话音方落,他就感觉浪哥脸又黑了。
  求生欲旺盛的他,立马追加一句:“咱四个,四个,一起。”
  浪哥的脸色果然好多了。
  雨桐却没注意,正忙着算账呢。大伯和伯娘不愿拿她的钱,只意思性的“借”走两千,她手里还剩一万五千多,这笔巨款她得想个法子让它再生更多的小钱钱。
  “好,明天怎么样?”
  大家一拍即合,约定好第二天清早在校门口汇合。
  晚上,看着又高了几十公分的房子,两家人眼里全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连舅妈也知道围着新房子玩耍,“家,新家。”
  张灵坤眼眶发酸,“对,给一一的新家。”
  当天晚上,他向雨桐借了一沓信签纸和钢笔,屋里的灯一直亮到半夜。
  ***
  说好的市区四人行,在第二天变成了五人。
  蔡星月看着好友身后那条漂亮的小尾巴,惊喜道:“呀!这就是你那个漂亮的小表妹吗?”
  大丫害羞的笑笑,细声细气道:“姐姐好,我叫张雨慧,过年就十岁啦。”又叫了两声“哥哥”。
  懂礼貌的小孩走哪儿都招人喜欢,更何况还长得精灵漂亮,蔡星月一路上牵着她的小手,请她喝汽水吃花生豆,连上厕所也形影不离,都快成亲姐妹了。
  一群人刚到班车站,经常跑车的师傅就认出他们来,“又要去市里啦?上车。”
  王小东那嘴巴可厉害,一口一个“叔叔”,还把他爸也扯上,不知从哪层关系攀了亲戚,师傅一会儿就说车费便宜他们五毛。
  这小子,做销售还做上瘾了,几毛钱就值得他背弃祖宗乱认亲戚。
  “坐这儿。”沈浪指指车厢靠驾驶室的位置,那里有软垫,扶手也方便。星月带着大丫坐副驾。
  林雨桐也不扭捏,大大方方坐下,“上次竞赛结束,老教授把你叫去说啥了?”
  少年牵起嘴角,不答反问:“高中你想考哪?”
  这个问题还真没想过。毕竟他们现在才初一,而以林雨桐现在的成绩,县里和市里的高中都不成问题,不像上辈子,使出吃奶的力气吊着车尾才能进县二中。
  “可能市一中吧。”
  少年又不说话了,路边草木在“突突”声里不断后退。很小的时候,他就想走出去,离开荣安,如果可以,他还想改名换姓,去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像别的十六七岁少年一样,努力,肆意,笑起来神采飞扬。
  但总觉着,一个人的话,还缺了点什么。
  一小时后,拖拉机在阳城市客运站停下,一群孩子随着人流涌入熙熙攘攘的街道。雨桐和星月一左一右牵着大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